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诗慧[1](2020)在《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及其风险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领域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多数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模式获得足够的现金流。而近年来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路径。电商平台、物流/仓储企业、上下游企业等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联结与协作,共同构成了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多种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但是这在解决跨境电商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风险防范的研究对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有研究中较少被关注。本文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中三种典型的融资模式出发,以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为重点,为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本文提出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的概念,并对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的组成、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现实的考察,本文选取了跨境电商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融资、数据质押融资三种典型的跨境电商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跨境电商线上供应链融资的授信机制分析和有关融资风险的文献研究,发现影响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为:信息共享、制度建设、系统建设,从三个关键因素出发可寻找风险防范的具体方向和路径。由此,本文搭建了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文从三种典型融资模式出发,通过业务流程中风险的提取-分类-归纳,识别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中的具体风险,确定风险防范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与融资模式相匹配的博弈模型,关注主体间博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不同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进行解读。博弈论与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印证了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中风险的来源和防范风险的方向,同时为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的具体路径提供启示。最后,从三种典型融资模式的风险防范和影响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效果的三个关键因素出发总结本文研究,并为跨境电商、银行、电商平台、物流等第三方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认为,信息共享程度低所导致的生态圈主体间能力与道德因素的识别困难,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集合生态圈中各主体的力量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制度建设的改善不仅需要从行业规范和各主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出发,还应关注主体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机制建设;在系统建设方面,金融业对系统的几乎零容错率,要求系统建设确保安全和稳定,同时大数据应用情境下,需要重视系统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并关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理论意义层面上,聚焦于“跨境+供应链+互联网”的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弥补了目前已有文献在该领域缺乏焦点性关注的不足;采用过程分析结合博弈理论印证和案例实证印证的方法,丰富了对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问题的研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理论、博弈论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应用。现实意义层面上,本文对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及其风险防范研究,不仅明确了跨境电商融资中风险防范的方向,更总结了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具体路径,对跨境电商、电商平台、银行、第三方企业等在参与共建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时,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和提高整体效益有一定的意义。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德明[3](2020)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文中提出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界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泛、重要程度高等特点。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与控制问题。因此,站在更高的层次,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而非单纯的技术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目前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经验,分析了中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差异。进而,通过引入政府监管理论,基于政府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是基于履约理论政府与用户存在合同关系,二是政府与用户是不存在合同关系这两种情况下,政府与用户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收益如何定义、合作关系如何确立,进行博弈分析。包括信息安全监管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及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和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的运行原则及思路,详细介绍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三个维度和五个层次,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框架并对监管体系的功能及其蕴含的新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依据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案,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使评价更加合理准确,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可为政府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论文最后主要从组织、管理及技术三个方面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出了在多学科有机结合下的系统性的研究方案。本论文对信息安全的整合了成体系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剖析其运行机理,并借鉴典型发达国家信息安全监管的基本经验,提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这是理论上的创新。(3)构建了服务政府管理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既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又是关系到我国信息安全的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本选题摒弃浮于表面、可操作性差的“建议”形式,而是从机制研究结论和模型仿真结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一个模块化、层次化、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这是实践上的创新。

王帅[4](2020)在《高校学生信息泄露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A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和全面化,人们可以更快捷地利用信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由此带来的“学生信息泄露”事件也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担忧。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信息泄露的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恶劣都让公众心惊胆战。学生信息泄露已经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出了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征,不同的学校门类、不同的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受到了个人信息可能泄露的困扰,学生的个人信息无时无刻都面临着被泄露、窃取、贩卖的可能,“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已经成为了典型的社会现象。本文以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支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支撑”包含引言和理论基础部分,通过阐述事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相关概念与理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研究支撑;“提出问题”阐述了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的现状、A学院采取的措施、事件的结果以及造成的影响;“分析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统计,总结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的可能原因,将原因总结归纳为网络化信息的不安全性、第三方机构保管不规范、师生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学校的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合理五个方面;“解决问题”对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提出合理化对策的总结,在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强化师生信息安全教育、完善学校信息管理制度、改进学生信息安全处理方式、提高学生管理个人信息能力和推动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这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优化完善了A学院大学生信息保护机制;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对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问题的剖析,对A学院学生信息的保护具有指导与改进作用,从而降低学生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切实保护好学生个人信息。同时,对其他高校做好对于学生信息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陆天驰[5](2020)在《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几经起伏,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更是成为全球化的热点话题。放眼全球,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全球影响较大且具有强代表性,而世界主要大国为了保持自身在国际竞争态势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关注出口管制相关研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推行,这要求我国高度重视出口管制问题的竞争情报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其相关领域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角逐的科技战场。在人工智能技术大背景下的新一轮时代角逐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战略,力争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抢抓人工智能时代主导权。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客观认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差距变得意义重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正飞速发展,但因为起步较晚,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距。通过对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制度的研究,可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竞争情报理论、技术差距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共词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具有竞争情报研究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模型。通过以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管制清单”的三大行业进行研究,量化统计出其中的ECCN编码以及对应文字说明Description的相关特性,对其中的特征进行挖掘,力争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商品管制清单中对电子产业限制尤其突出,并且对系统、设备与组件的关注度高于原料、软件、技术以及测试、检测和生产设备。存在多个ECCN编码对应同一个Description的情况,其中主要是行业与产品类别相同,但管制原因是国家安全或者反恐、区域安全、联合国制裁和犯罪控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也存在三大行业内部并行以及三大行业与其他行业并行的情况。(2)ECCN编码对应Description的词频统计显示,除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管制重心之外,商品管制清单对技术的应用场景、使用过程,乃至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和交叉体现出限制。前6位重点关键词对应共现词之间的共词网络示意图显示,管制技术中硬件与软件结合密切,集成电路相关产业与加工处理方式结合密切,体现出重视自主研发、设计与创新的特征。(3)通过559种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的30种高频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都尤其关注集成电路词群,材料化学词群和软件词群紧随其后,同时还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和属性。(4)通过Gephi中混合词以及Dononhue高频低频词分界公式法对应高频词的网路属性比较,发现高频词网络连接性更强、联系更加紧密频繁,呈现更加显着的小世界特性,说明其传播路径短、时效强、相关性高,其中涉及技术尤其值得高技术领域关注,而混合词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和模块化指数所展示的凝聚力更强。文章最后根据模型构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竞争情报视角和技术差距论的支撑下,从数据结果分析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劣势(W),从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优势(S)、机遇(O)和威胁(T),进行出口限制背景下中美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并且分别从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这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关部门关注针对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情报分析结果,增加对管制领域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多元激励;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加强自身竞争情报体系的构建与预测,深化战略风险评估,注重出口合规、优化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三者有机结合;科研机构加强情报的智力支持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并积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动态性咨询和建议服务,及时梳理相关管制规定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和变化。

侯婧怡[6](2020)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文中提出二战后,美国通过其在货币和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全面掌握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如今的美国,凭借着对全球经济的优先掌控权,将其在国内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成为了控制全球秩序的绝对权力。在这其中,出口管制政策一直是美国为了保持自身技术优势,防止其他国家通过贸易获取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惯用伎俩”。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成为了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经济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美国频繁对华机构及个人实施出口管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牢牢占领世界高科技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以确保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的冲突与合作而微调,但总体来说,美国长期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对华持续实施严格的管控体系。实践中,一方面是美国各大商会协会或利益集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断呼吁放松对华管制,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华严格管控。在两方面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目前美国已经对华形成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对华出口管制体系。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为提高美国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延续上一任总统对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法案。美国对现行出口管制法规的审查已经展开,且将与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的改革同步进行,两者都涉及到对“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该法案的主旨是通过建立一个新型管制机制应对新生科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技术转让门槛、防止美国失去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力。然而要正确预测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趋势,必须从美国开始制定出口管制政策的源头进行回溯。本文将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美国制定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影响因素分为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因素。从国内因素来看,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政治体制、国家内部行为体等;从国际因素来看,国际结构及其调整、国家间关系等均会对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追溯历史上美国不断调整对华出口管制力度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美国对华每一阶段出口管制政策背后的国内、外因素的互动交流,以此丰富理论框架。同时,进一步重点分析美国现阶段对华技术遏制的大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制定出的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会详细的论述目前美国国内的形势及美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对这些因素的互动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分析得出美国制定政策时背后的深层因素。结合目前美国国内对华态势严峻,中美经贸摩擦频发的情况,分析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趋势。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企业、政府和政策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消极影响的几条建议。

何韵秋[7](2020)在《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新一代高考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在全面推进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打破了“唯分数论”的考评方式,从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对高中生提出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上海市作为首批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各大高等院校在录取新生时纷纷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取代原有普通招生模式,研究性学习报告成为综合招生评价录取的主要参考和专业接受依据。新高考政策对上海市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性学习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常态学习形式。对上海市高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创新及成果展示等全流程的综合能力。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纷繁错杂的信息流中获取所需信息,正确评估与理解,并使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分析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上海市高中学生对高考新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为改善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综合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新政,本文使用文献调研法、关键指标提取法,深入研究各国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高考综评维度,构建适应新高考政策的上海市高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分析调研数据研究学生个人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并探究学生内在动机、自我效能与信息素养的内在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该评价体系构建能够使上海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综评改革,有助于让高中学生成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够独立思考、有信息道德的终身学习者。对校方、图书馆等教育输出方,该评价体系能够作为标杆及参考框架,基于此合理优化开发相应岗位教师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中学生人才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有助于提升上海市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1)打好“组合拳”,培养学生内在动机;(2)重塑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学生通往信息素养的窗口;(3)营造绿色健全的家庭信息环境;(4)家长自身树立起正确的信息素养观;(5)主动感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6)设定信息素养的正确预期,提高自我效能。

罗超[8](2020)在《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的网联化与智能化,汽车正逐步接入互联网,从互联网获取越来越便捷和智能的服务,但同时,汽车也对外开放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接口,汽车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威胁。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白帽黑客和安全研究员实现了远程入侵并控制汽车的案例,汽车网络安全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汽车以前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因此传统的车内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性很差,而车内通信网络往往又是攻击者实现干扰甚至控制汽车目的的最终目标网络,因此对于联网汽车,车内通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非常重要。本文对较为常见的几种车内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针对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CAN网络和发展前景较好的车载以太网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对目前应用于CAN网络和车载以太网的安全研究以及相关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分类。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针对CAN网络和以太网分别提出了适用的安全方案,并基于CAN网络和车载以太网为主体的车内网络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检测防御系统。本文通过研究车载CAN网络的通信矩阵设计及其通信矩阵文件格式,提出一种利用CAN网络通信矩阵,从信号、报文、网络三个维度进行检查的CAN网络入侵检测防御方法,对注入、篡改、重放等类型的攻击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或防御。并通过研究适用于车载以太网的SecOC安全机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缺点,结合车内通信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目标防御思想的动态加密数据方法,通过使用变化的密钥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可以弥补车载网络通信数据明文传输和重复率较高的缺点,增加网络被破解和攻击的难度,并对通信数据按照设备权限和应用层协议进行过滤,可以对攻击报文进行有效的检测防御。本文最后对防御系统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防御系统对CAN总线以及车载以太网的攻击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御,并且能够兼顾汽车控制系统的高实时性需求。

赵菊明[9](2019)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如何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提出要处理好大数据发展与各行各业的关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这为本选题的研究与写作指明了方向。论文首先对“大数据”“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等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接着对大数据的特征、发展趋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存在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数据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价值彰显。其次,分析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在数据储存与传输过程中,数据挖掘造成的信息遗失或泄露;西方国家以海量信息为媒介,加快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宗教邪教组织通过数据共享,削弱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阐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并基于此探讨形成此风险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大数据视域下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路径,即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维护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钱敏[10](2019)在《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情境中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数据呈井喷式增长,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数据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资本”,潜藏着巨大的价值,能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公民的生活水平,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其中数据的管理和运用逐渐成为政府所关注的重点。然而,政府囿于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在分析、应用大量的公共数据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在这一背景下,引入企业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处理和运用海量数据,将其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辅助政府决策,成为政府运用公共数据的探索路径之一。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成为全球政府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数据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潜藏巨大的安全风险。本文以杭州“城市大脑”为分析样本,以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为切入点,结合大数据应用的基本逻辑,剖析杭州“城市大脑”的发展历程、技术支持、数据保护和实际成效的全过程,发现私营机构应用公共安全数据带来一些显着成果,但私营机构在处理公共数据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作为城市资源的公共数据使用的负面效应,主要从政府开放数据、私营机构使用公共数据及数据产品的超级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具体来说,政府在开放数据时缺乏统一标准、分级分类准则、“开放许可协议”及“知识产权协议”,私营机构在使用公共数据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安全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及“安全技术不成熟“从而引发数据安全问题;而在数据产品的超级应用中面临着“数据质量不佳导致预测结果偏差”、“数据产品应用边界不明确”及“行业自律机制的有限性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等风险。进一步看,私营机构在应用公共数据时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公共数据的公共性、公益性与私营机构的营利性、非公益性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情境中的安全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主体在数据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义务、完善政策标准和提升技术路径,从而优化公共数据的安全管理以及保障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推动公共数据在城市中的应用,以实现公共数据的应有的价值。

二、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及其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跨境电商生态圈的研究
        2.1.1 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提出
        2.1.2 跨境电商生态圈的运作
    2.2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2.2.1 传统供应链金融
        2.2.2 线上供应链金融
        2.2.3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2.3 关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的研究
        2.3.1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模式
        2.3.2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
    2.4 本章小结
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1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概述
    3.2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现状
    3.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发展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及其分析框架
    4.1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的主要内容
    4.2 影响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效果的关键因素
    4.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的分析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电子订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
    5.1 问题的提出
    5.2 电子订单融资模式
    5.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基于电子订单融资模式
    5.4 电子订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博弈理论印证
        5.4.1 博弈模型设定
        5.4.2 占优策略分析
        5.4.3 博弈结果解释
    5.5 电子订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案例实证印证
        5.5.1 样本选择与资料获取
        5.5.2 案例融资模式分析
        5.5.3 案例风险防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电子仓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
    6.1 问题的提出
    6.2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
    6.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基于电子仓单融资模式
    6.4 电子仓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博弈理论印证
        6.4.1 博弈模型设定
        6.4.2 博弈均衡分析
        6.4.3 博弈结果解释
    6.5 电子仓单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案例实证印证
        6.5.1 样本选择与资料获取
        6.5.2 案例融资模式分析
        6.5.3 案例风险防范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数据质押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
    7.1 问题的提出
    7.2 数据质押融资模式
    7.3 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基于数据质押融资模式
    7.4 数据质押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博弈理论印证
        7.4.1 博弈模型设定
        7.4.2 稳定性分析
        7.4.3 博弈结果解释
    7.5 数据质押融资与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风险防范:一个案例实证印证
        7.5.1 样本选择与资料获取
        7.5.2 案例融资模式分析
        7.5.3 案例风险防范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8.3.1 不足之处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方法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2.1 信息安全理论
        2.1.1 信息安全
        2.1.2 国家信息安全
    2.2 政府监管理论
        2.2.1 政府监管概述
        2.2.2 政府承担信息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2.3 信息自由相关理论
        2.3.1 获取信息自由权
        2.3.2 网络言论自由权
        2.3.3 网络隐私权
        2.3.4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
        2.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2.3.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3.1 研究问题分析
    3.2 协议前履约关系
        3.2.1 政府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2 用户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3 政府与用户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2.4 政府与用户间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3 协议后履约关系
        3.3.1 博弈双方的收益函数
        3.3.2 博弈模型构建
        3.3.3 博弈均衡的确定
    3.4 研究结论
        3.4.1 政府对网络使用权的优惠对于信息安全监管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无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4.1 研究问题分析
    4.2 委托代理关系下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的影响因素
        4.2.2 模型的数学描述
        4.2.3 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求解
    4.4 模型分析与讨论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5.1 不存在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2 考虑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3 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进一步讨论
    5.4 各主体关系博弈给监管体系构建思路探索
    5.5 技术层面上安全监管的难点分析
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
    6.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思路
    6.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构建
        6.2.1 整体框架
        6.2.2 三个维度
        6.2.3 五个层次
    6.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运行步骤
        6.3.1 信息源采集
        6.3.2 网络信息安全评估
        6.3.3 网络信息安全预警
        6.3.4 网络信息安全控制
        6.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6.4 我国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6.4.1 总体架构
        6.4.2 操作子平台
        6.4.3 分析子平台
        6.4.4 决策子平台
    6.5 本章小结
7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7.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主体评价体系构建
        7.1.1 构建目的
        7.1.2 构建原则
    7.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指标体系
        7.2.2 监管组织
        7.2.3 监管机制
        7.2.4 监管技术
    7.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1 评价思路
        7.3.2 权重赋值
        7.3.3 评价过程
    7.4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7.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7.4.2 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
        7.4.3 计算指标隶属度
        7.4.4 监管效果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
    8.1 监管组织政策建议
        8.1.1 提高安全意识
        8.1.2 重视人才培养
    8.2 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设计
        8.2.2 完善法律法规
    8.3 监管技术政策建议
        8.3.1 优化安全技术
        8.3.2 践行主动防御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校学生信息泄露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个人信息
        2.1.2 个人信息泄露
        2.1.3 信息安全
        2.1.4 公民隐私权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2.2 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理论
        2.2.3 风险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学院大学生信息泄露现状
    3.1 学院简介
    3.2 学生信息泄露的情况分析
        3.2.1 事件发生背景
        3.2.2 学院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3.3 对A学院和学生带来的影响
        3.3.1 侵害学生的个人信息权
        3.3.2 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3.3.3 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3.4 损害学院的形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学院学生信息泄露的原因分析
    4.1 调研设计
        4.1.1 访谈
        4.1.2 问卷调查
    4.2 调查结果分析与访谈结论
        4.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2 访谈结论
    4.3 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A学院大学生信息保护机制的对策
    5.1 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系统
    5.2 强化师生信息安全教育
        5.2.1 提高师生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5.2.2 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力度
        5.2.3 健全信息保护培训体系
    5.3 完善学校信息管理制度
    5.4 改进学生信息安全处理方式
    5.5 提高学生管理个人信息的能力
        5.5.1 掌握管理个人信息技巧
        5.5.2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技能
    5.6 推动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访谈提纲
附录Ⅱ-A学院大学生信息泄露原因调查问卷
致谢

(5)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1 技术竞争情报相关研究现状
        1.3.2 美国技术出口限制相关研究现状
        1.3.3 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关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竞争情报理论
    2.2 技术差距论
    2.3 人工智能技术概念
    2.4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2.4.1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概述
        2.4.2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3 美国出口管制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3.1 模型构建
        3.1.1 模型主体
        3.1.2 模型要素
        3.1.3 模型框架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美国商品管制清单人工智能技术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
    4.1 主要管制领域和多对应关系
        4.1.1 管制物品行业与种类分析
        4.1.2 ECCN复合对应关系分析
    4.2 管制重点词频统计与词间网络分析
        4.2.1 重点词频统计结果
        4.2.2 重点关键词对应词语共词网络分析
    4.3 混合词与高频词网络比较与分析
        4.3.1 混合关键词共词分析
        4.3.2 Dononhue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
        4.3.3 结果差异比较与分析
    4.4 网络属性比较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与应对策略
    5.1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S)
        5.1.2 劣势分析(W)
        5.1.3 机遇分析(O)
        5.1.4 威胁分析(T)
    5.2 竞争情报视角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SWOT应对策略
        5.2.1 SO策略——响应国家政策,引导重点行业理论向成果转化
        5.2.2 WO策略——整合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完善产业生态
        5.2.3 ST策略——警惕技术垄断,充分鼓励自主研发与创新
        5.2.4 WT策略——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出口限制竞争情报预警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U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及理论框架
    一、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理论模型
第二章 美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发展及原因分析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概况
    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发展
    三、美对华出口管制的现状
第三章 影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国内因素
    一、美国国内对华态度发生重大改变
    二、对华出口管制法律依据和监管框架成熟
    三、加大对华执法力度
第四章 影响对华出口管制的国际因素
    一、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复杂
    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歧视性态度短期难以改变
    三、多边机制缺乏管控有效性
    四、全球化视角下技术难以控制
第五章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走向预测
    二、中国的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素养被纳入全球学生考评体系
        1.1.2 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打破“唯分数论”
        1.1.3 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1.1.4 上海市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评价体系
    2.1 上海市新高考政策下的评价体系概况
    2.2 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双一流”大学的主要招生渠道
    2.3 上海市新高考政策下的学生适应程度
    2.4 上海市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缺失
    2.5 信息素养是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考量
第3章 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3.1 信息素养概念、标准研究和发展沿革
        3.1.1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沿革
        3.1.2 信息素养标准和模式研究
    3.2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3.2.1 国外信息素养研究评价指标体系
        3.2.2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2.3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3.3 现有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现有评价体系无法适应当代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3.3.2 缺少针对基础教育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3.3.3 现有评价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3.4 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归纳
第4章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4.1 研究理论基础
    4.2 研究实施的技术路线
    4.3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研究假设提出
    4.4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4.5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提取
    4.6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修正
    4.7 评价指标权重设定
    4.8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第5章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实证验证
    5.1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调研问卷编制
    5.2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调研问卷发放
    5.3 数据清洗及编码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数据编码
        5.3.3 虚拟变量引入
    5.4 信度效度分析
        5.4.1 问卷信度分析
        5.4.2 问卷效度分析
    5.5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1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描述性统计分析
        5.5.2 具体维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内在情感意识及信息活动参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5.4 现有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6章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内在动机分析
    6.1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6.2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内在动机机制分析
    6.3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内在动机分析结果讨论
        6.3.1 学生人口学特征与信息素养
        6.3.2 家庭信息环境与信息素养
        6.3.3 学生内在情感动机与信息素养
第7章 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7.1 学校层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
        7.1.1 打好“组合拳”,培养学生内在动机
        7.1.2 重塑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学生通往信息素养的窗口
    7.2 家庭层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
        7.2.1 营造绿色健全的家庭信息环境
        7.2.2 家长自身树立起正确的信息素养观
    7.3 学生个人层面提升信息素养的路径
        7.3.1 主动感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7.3.2 设定信息素养的正确预期,提高自我效能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研究总结与创新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车内网络通信技术
        2.1.1 CAN总线
        2.1.2 LIN总线
        2.1.3 FlexRay总线
        2.1.4 MOST总线
        2.1.5 以太网
    2.2 联网汽车车内网络体系架构及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内网络威胁分析及解决方案
    3.1 CAN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3.2 CAN网络安全方案
        3.2.1 CAN网络通信矩阵分析
        3.2.2 DBC文件分析
        3.2.3 CAN网络安全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3 车载以太网安全威胁分析
    3.4 车载以太网安全方案
        3.4.1 SecOC安全机制分析
        3.4.2 车载以太网网络安全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CAN网络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1 规则格式设计
        4.1.2 防御检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4.1.3 异常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消息认证模块设计与实现
        4.2.2 数据动态加密模块设计与实现
        4.2.3 防御检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4.2.4 异常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评估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规划
    5.3 功能测试
        5.3.1 CAN网络防御系统功能测试
        5.3.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以及分析
        5.4.1 CAN网络防御系统性能测试评估
        5.4.2 车载以太网防御系统性能测试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概述
    第一节 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的内涵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三、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风险特征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特征
    第三节 大数据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价值彰显
        一、充当资料库共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研资源
        二、数据挖掘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深广度
        三、分析预测可以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潜在风险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
    第一节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
        一、在数据储存与传输过程中,数据挖掘造成的信息遗失或泄漏
        二、西方国家以海量信息为媒介,加快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三、不良社会思潮通过数据共享,削弱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四、数据流动性快且时效性强,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体系
        五、数据噪音带来的数据误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杂音噪音
    第二节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成因
        一、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不完善
        二、敌对势力利用大数据掩盖渗透破坏活动
        三、网络开放环境下数据承载信息的双面性
        四、数据安全教育缺位导致风险意识淡薄
        五、未充分释放媒体和舆论监督正能量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对策
    第一节 紧跟党的理论创新,用理论武装高校学生头脑
        一、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开拓意识形态安全新场域
    第二节 加快技术强校建设,筑牢高校数据安全防线
        一、加大舆情监控力度,追踪锁定信息源
        二、构建大数据平台,用数据实现监管
        三、设立大数据项目,推进数据库建设
        四、分析反馈数据,提高整合关联能力
    第三节 加强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校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以开放式教学培养大数据复合型人才
        二、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储备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第四节 构建科学有效机制,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导权
        一、提高引导水平,建立健全引导机制
        二、明确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责任机制
        三、注重他律建设,完善运行制约机制
        四、加强内部管理,全面落实保障机制
        五、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型创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情境中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私营机构
        2.1.2 公共数据
    2.2 相关理论
        2.2.1 非传统安全理论
        2.2.2 共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公共数据和杭州“城市大脑”
    3.1 公共数据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3.1.1 公共数据应用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3.1.2 公共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
    3.2 杭州“城市大脑”
        3.2.1 从“互联网大脑”到“城市大脑”
        3.2.2 “城市大脑”设计理念
        3.2.3 杭州“城市大脑”基本架构
        3.2.4 杭州“城市大脑”发展战略
        3.2.5 杭州“城市大脑”演变历程
        3.2.6 杭州“城市大脑”模式输出
    3.3 “城市大脑”的大数据逻辑
        3.3.1 大数据的逻辑
        3.3.2 “城市大脑”基本逻辑
第四章 私营机构应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4.1 公共数据开放安全
        4.1.1 缺乏数据标准引发的数据安全问题
        4.1.2 缺乏分级分类准则使得数据管控方式单一
        4.1.3 无“开放许可协议”造成数据边界不清
        4.1.4 无“知识产权协议”引发盗版侵权问题
    4.2 私营机构使用公共数据安全
        4.2.1 安全意识不强带来的“数据异化”
        4.2.2 监管不到位产生的数据漏洞安全
        4.2.3 安全技术不成熟难以抗衡外部侵袭
    4.3 数据产品超级应用安全
        4.3.1 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预测结果偏差
        4.3.2 数据产品应用边界不明确所产生的公共安全问题
        4.3.3 行业自律能力不足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第五章 提升公共数据安全管理的路径
    5.1 明确角色划分,提升公共数据安全
        5.1.1 以“共享安全”为切入点,保障公共数据安全
        5.1.2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同致力于数据安全管理
    5.2 优化技术路径,提升公共数据安全
        5.2.1 实行数据生命周期安全工程提升公共数据安全
        5.2.2 实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保障公共数据安全
        5.2.3 优化运行监管系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5.2.4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保护公共数据安全
    5.3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公共数据安全
        5.3.1 加快立法,保障公共数据安全
        5.3.2 设定标准,规范公共数据开放
        5.3.3 制定协议,允许公共数据开放
        5.3.4 明确产权,清晰数据应用要求
        5.3.5 加强自律,自觉遵守保密职责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境电商金融生态圈及其风险防范[D]. 王诗慧. 浙江大学, 2020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D]. 李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高校学生信息泄露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A学院为例[D]. 王帅. 江苏大学, 2020(05)
  • [5]竞争情报视角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出口限制及对华启示研究[D]. 陆天驰. 南京大学, 2020(02)
  • [6]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新趋势[D]. 侯婧怡. 南京大学, 2020(05)
  • [7]新高考政策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 何韵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面向联网汽车车内网络的防御技术研究与实现[D]. 罗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 赵菊明.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10]私营机构应用公共数据情境中的安全管理研究[D]. 钱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