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肥压缩机抽气系数及生产能力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营[1](2019)在《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合成装置作为合成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的操作单元,其能耗水平对企业的整体能耗水平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氨合成装置工艺流程和原料组成不同,因而,能耗指标以及运行情况也不同。本文以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45.80(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为研究基础,以解决氨合成装置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装置中各类设备阀门及现有流程中工艺参数进行标定。采用夹点技术和ASPEN流程模拟等方法,分析装置节能及增产受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通过对氨合成回路及合成塔内件结构的研究发现,氨合成回路仍有节能降耗空间。针对现有氨合成塔内件存在底部换热器不合理,阻力大等问题,提出了合成回路需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并更换合成塔内件的研究方案。研究发现,更换合成塔内件周期较长,而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可较短时间内实施,因此,本文提出了两步实施方案。第一步先进行氨合成回路改造实施,增加锅炉给水预热器。这一步的实施,一方面对方案进行部分效果验证,达到部分节能增产改造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第二步的合成塔内件改造方案奠定基础。第一步改造方案实施后,氨合成装置副产的2.5 MPa蒸汽量增加了 5 t/h,达到了预期效果。研究表明,改造方案合理可行,为第二步内件改造及进一步节能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建达[2](2018)在《浓海水提钾蒸发过程的工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钾资源供应不足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且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钾肥需求量较大,而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钾资源,研究海洋钾资源的高效分离提取技术是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海水淡化之后的浓海水中钾资源含量十分丰富,而在海水提钾过程中总会涉及到钠盐与钾盐的分离问题,分析浓海水提钾工艺方案的选择及能耗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NaCl-KCl-H2O相图为依据,在分析得出氯化钠、氯化钾的分离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氯化钾结晶工序对氯化钾溶液出料温度的要求及多效蒸发最佳效数的确定原则,建立了以NaCl-KCl为溶质的浓海水提钾蒸发过程的四效错流蒸发模型。根据NaCl-KCl-H2O体系相图数据溶解度呈线性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测定的不同压力下混盐溶液的沸点数据,实现了计算机编程对蒸发过程的模拟计算。编写MATLAB程序对带有固相析出同时二效出料的6种四效错流蒸发工艺方案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方案为Ⅳ-Ⅲ-Ⅰ-Ⅱ。在最优工艺方案的基础,考察操作参数生蒸汽压力及末效真空度对蒸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出本设计条件下的最优操作参数为二效出料温度100℃左右、末效真空度80-90kPa、加热蒸汽压力为260kPa270kPa。在最优四效错流方案的基础上考察蒸汽喷射泵的抽气位置以及喷射系数对蒸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蒸汽压强为800kPa、二效抽气、喷射系数为0.45时经济性最优。对两种MVR蒸发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得出最优的MVR蒸发方案,并与带有节能措施的四效错流蒸发工艺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从能耗角度看MVR工艺优于四效错流蒸发工艺。
钱伯章[3](2011)在《我国立足自主的石化国产化设备取得显着进展(下)》文中认为论述了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在装备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尤其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大型石油、化工装备的设计制造上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业绩。这期间,许多引进的石化装备国产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重要的大型石油化工装备的研制和开发获得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论述所涉及的主要石油化工装备包括反应器、塔器、换热设备、工业炉、压缩机、分离设备、结晶器、干燥装置以及一些石油化工行业的专用机械等。
向宗继[4](2010)在《三重冗余式压缩机综合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工业自动化核心设备PLC控制技术以其灵活性,稳定性在工业冶金、化工、电力和环保等重要领域应用愈来愈广泛。由于工业现场环境的不定因素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比较高,所以对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实时性、扩展性及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PLC控制系统通过自身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其中,在化工行业中对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的要求尤为突出,控制系统为了更好的满足上述技术要求,通常采取了系统冗余式的配置。本文以北京某公司设计的甲醇生产装置压缩机组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甲醇的生产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系统的分析了一套成熟的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特点,应用GE公司的GMR作为核心控制系统,对压缩机的联锁,防喘振,调速等控制要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套基于GMR的三重化冗余的压缩机组综合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涉及多个控制流程的复杂的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包括设计了压缩机组联锁方案,实现了机组的安全启动和紧急停车功能。根据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特点,设计了防喘振控制系统,为了控制汽轮机的转速,设计了透平系统等等。其中,本压缩机组的核心控制部分是采用的GE Fanuc公司使用的标准PLC,系统面向紧急停车系统ESD (Emergency Shutdown Device)和火灾与气体保护开发的一套三重化冗余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被称为Genius模块式容错系统GMR当出现某些故障时,系统会执行GMR表决后的任务,并且执行结果不会因系统中的各种故障而产生差错。GMR是由GE的90-70系列的CPU和Genius输入输出模块及其它系列的部分模块构成。在该甲醇装置压缩机组控制系统项目中便用到了基于Genius总线的三重化冗余控制系统。由于传统的PID控制参数整定过程中调节时间长,难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本文对软件设计中的PID做了改进。采用了模糊PID自适应算法,依据所建立的模糊规则对传统PID的参数进行整定,该算法具有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不依赖精确数学模型、鲁棒性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实际运行当中,该系统体现了其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容错性,高灵活性的特点。系统的工作性能良好,满足了甲醇的生产工艺需求。
孙奕鸣[5](2009)在《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活塞式压缩机特别是多级、高压活塞式压缩机设计和优化计算的工作,是繁重而烦琐的,对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也十分严格。设计单位设计的压缩机,通常只能用于某一种工艺过程参数的要求,有时很难与厂家对压缩机的设计性能参数完全符合,导致机械效率降低,耗电量增加,更有甚者导致严重的生产事故。本文研究了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模型,获得了一系列计算公式,能够进行压缩机的热力、动力、强度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计算,还开发了活塞式压缩机的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软件,为工程实际服务。开发的软件是以C++Builder6.0为平台,以MS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压缩机的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具有计算功能强、计算方法灵活、速度快以及能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计算等特点,并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按需要进行模块的优化组合,在计算数据上具有优化选择最佳参数的特点,且具有强大的数据库查询功能。最后,本文通过生产企业的应用计算和改造的实际运行,对本文获得的计算模型做了验证,对开发的软件作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对活塞式压缩机的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都能得到较好的效果。通过研究认为,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及其软件开发对该类机械的设计、优化、运行和管理,都有工程实际意义,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李颖[6](2008)在《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软件开发及典型零部件有限元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往复式压缩机是合成氨生产中的心脏设备,同时也是高能耗设备,占氨合成工段能耗的70%左右。本文从该类压缩机的热力计算和动力计算着手,开发节能优化软件,利用软测量技术,使合成氨生产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更为直观;以安徽金禾实业有限公司合成氨厂MH-92/320-A氮氢气压缩机运行现状为例,单机耗电量可节约2.34%。同时还对往复式压缩机典型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这些零部件的设计、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更能保证其安全运行。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中、小型合成氨企业压缩车间现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确定往复式压缩机热力计算、动力计算分析中的目标函数及设计变量,建立节能降耗的优化计算模型;用C++Builder6.0软件编制和开发了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分析程序。该程序能进行常规的热力及动力计算,通过优化模型的计算分析,得出节能降耗的最优方案。采用SQL Server软件设计数据库,建立具有数据方案保存、导入、删除、更名等功能的数据库管理模块,为优化程序计算数据服务。(2)由于目前往复式压缩机实际运行中不能直接测得可以直观反映节能效果的参数,本文利用软测量技术,把技术经济指标作为不可测主导变量,以常规仪表可显示的合成气体流量、压缩机的电压、电流等指标作为可测辅助变量,确立两者数学关系,建立供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的软测量模型,并在节能优化软件总平台中开发出相应模块,使节能优化后的技术经济指标得以直接读取。(3)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对压缩机典型的零部件气缸和曲轴进行有限元分析,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应力强度计算。另外在节能优化软件总平台中实现对ANSYS的直接调用,方便用户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课题的研究是各有关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据此,建立了知识融合和技术创新的总平台,既可降低电耗,又能提高安全生产可靠性,将有实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意义。
张学镭[7](2007)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炉煤气热值较高,是一种优质的气体原料和燃料。我国焦炉煤气资源丰富,但实际利用的数量和水平非常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的设计、集成、仿真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阻碍了对焦炉煤气的利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催化部分氧化生产甲醇合成气系统的性能,分析了氧碳比、水碳比、炉前补碳对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性能及产物组成的影响,编写了甲醇合成模块的计算程序,设计了鲁奇气相法和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系统的工艺流程,并基于Aspen Plus软件模拟了甲醇合成系统的性能。建立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基于基元叶栅法建立了轴流式压气机的变工况模型,提出了基于泵与风机相似定律外推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方法,并将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半经验公式对冷却空气的分配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PG6541B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计算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燃气轮机变负荷路线图的概念,证明了变负荷路线图是最佳的负荷调节方式;定义了余热锅炉各换热面的传热密度,研究了传热密度在设计工况和变工况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具有整体除氧器的单压余热锅炉性能计算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各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对燃烧天然气和焦炉煤气的联合循环性能进行了预测。推导出了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工况点的调整方案,定量计算了各调整方案对燃气轮机系统热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并综合热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因素,得出增加压气机的压比和关小进口可调导叶的角度分别是燃用焦炉煤气系统和燃用煤基合成气系统的最佳工况点调整方案。提出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各方案的性能,得出采用炉前补碳的气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是最佳多联产集成方案。计算了焦炉煤气量发生变化时多联产系统的最佳化电比和变工况性能。分析了电力负荷变化时多联产系统的变工况策略,评估了电负荷的最大调节范围和多联产系统的性能。从技术经济角度评价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并联式多联产三种基准项目的经济性,结果表明三种项目均可盈利。研究了多联产系统产品成本的分摊方法,进行了燃料(原料)价格、产品价格和产品产量的敏感性分析。评价了规模扩大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为不同规模的焦化厂选出了最佳投资项目。
苏欣[8](2007)在《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田气是与原油同时储藏在地层深处的一种能源。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油田对这部分能源没有能够有效回收利用,采取直接排放、燃烧的处理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随着国家对能源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对能源浪费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合理回收利用该部分能源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对油田气回收处理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调研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油田气的气质组分,综述了现有低压油田气集输工艺和NGL回收工艺。结合油田气压力低等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低压气的集输工艺和低压油田气的NGL回收工艺。根据低压气集输工艺的现状,分别研究了压缩机增压和引射器增压两种工艺,特别是对引射器在高低气同时存在以及只有低压气存在的情况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探索,通过分析发现引射器完全可以用于低压气的集输工艺中,为低压气的集输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在分析各种NGL回收工艺的基础上,应用国际着名化工模拟软件HYSYS软件,对典型油田气(压力低于外输压力,且小于适宜的分离压力)的NGL回收提出了三种方案,对其工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研究了工艺中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以及对装置能耗的影响,提出了如何确定适宜的分离压力和温度以及确定适宜的丙烷回收率的方法。同时,将热力学(火用)引入NGL回收装置评价中,运用灰箱模型对NGL回收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找出了装置中用能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分别应用灰箱模型和白箱模型对NGL回收系统中最重要的制冷系统和换热系统分别进行了(火用)分析,找出了系统中各(火用)损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对低压气的集输工艺研究、对低压油田气NGL模拟分析以及(火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油田气的集输处理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火用)概念的应用,也为天然气加工处理的其它领域的工艺装置的能耗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宗华,张亚丁,陈彦峰,吴龙[9](2001)在《大化肥101J空压机能力核算及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离心式压缩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计算大型软件包 ,对 1 0 1 J空压机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和分析 ,分析了该空压机实际打气能力不足的原因 ,并指出了原设计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宋德琦[10](2001)在《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气作为一种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天然气的供应和消费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平衡。建造地下储气库是解决其不均衡问题的主要方法。 针对世界上的天然气储存,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储气方式和地下储气库的作用和功能。论述了建造地下储气库的地质构造、影响因素及选址原则。根据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给出了地下储气库中实际气体在多孔介质中不稳定流动的数学模型和解析解。依据经济性原则讨论了如何确定和筛选地下储气库的储层和储气库中气井井数和参数以及地下储气库建造技术及其装备工艺。根据地下储气库的特点,叙述了储气库的设计、规划和操作。最后以加拿大的尤宁公司的实例研究说明了地下储气库不仅能满足安全供气而且还具有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地下储气库建设,给出了几点建议,对我国的地下储气库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化肥压缩机抽气系数及生产能力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肥压缩机抽气系数及生产能力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
1.2.1 国内引进的氨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自主研发的氨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氨合成技术简述 |
1.2.4 国内外大规模氨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二章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分析及节能要点研究 |
2.1 引言 |
2.2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概况和现状研究 |
2.2.1 流程概况 |
2.2.2 流程现状 |
2.3 氨合成装置全流程问题分析 |
2.4 氨合成装置核心设备问题分析 |
2.5 机泵和压缩机节能潜力分析 |
2.5.1 计算模型 |
2.5.2 机组效率低下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氨合成回路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改造措施分析 |
3.2.1 新鲜气规格 |
3.2.2 调整并优化氨合成回路操作参数 |
3.2.3 NH压缩机扩能分析 |
3.2.4 氨合成回路热回收分析 |
3.2.5 循环机进口温度增高解决措施 |
3.3 改造后技术指标 |
3.4 改造后工艺流程及消耗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氨合成装置预期增产与节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合成塔增产分析 |
4.2.1 现有合成塔内件增产后情况分析 |
4.2.2 改造内件的预期性能 |
4.3 换热器增产分析 |
4.4 分离器增产分析 |
4.5 仪表改造说明 |
4.5.1 调节阀核算分析 |
4.5.2 流量计核算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氨合成装置改造方案效果研究 |
5.1 引言 |
5.2 氨合成回路改造 |
5.3 后期氨合成内件改造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浓海水提钾蒸发过程的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钾资源现状及生产方法 |
1.1.1 钾资源利用现状 |
1.1.1.1 世界钾资源分布情况 |
1.1.1.2 我国钾资源分布情况 |
1.1.1.3 钾资源实用价值 |
1.1.2 钾资源的提取方法 |
1.1.2.1 浮选法 |
1.1.2.2 热溶结晶法 |
1.1.2.3 离子交换法 |
1.1.2.4 溶剂萃取法 |
1.1.2.5 浓海水提钾的背景及意义 |
1.2 蒸发工艺的研究进展 |
1.2.1 多效蒸发的流程 |
1.2.1.1 顺流多效蒸发 |
1.2.1.2 逆流多效蒸发 |
1.2.1.3 平流多效蒸发 |
1.2.1.4 混流多效蒸发 |
1.2.1.5 带有固相析出的蒸发研究 |
1.2.2 带有蒸汽喷射泵的多效蒸发系统 |
1.2.3 带有MVR的多效蒸发系统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钠钾分离方案及NaCl-KCl-H_2O体系沸点测定 |
2.1 钠钾分离方案的确定 |
2.2 沸点测定 |
2.2.1 混盐溶液沸点实验研究背景 |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2.2.1 实验装置 |
2.2.2.2 实验过程 |
2.3 不同条件下沸点的测定 |
2.3.1 混盐体系常压下沸点分析 |
2.3.2 混盐体系不同操作压力沸点分析 |
2.3.3 近饱和混盐溶液沸点分析 |
2.3.4 常压下不同比例混盐溶液沸点测试 |
2.3.5 混盐溶液固液相平衡分析 |
2.4 拟合公式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效蒸发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分析 |
3.1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
3.1.1 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
3.1.2 传热面积以及传热温差 |
3.1.3 气液固平衡计算 |
3.2 冷凝水闪蒸器数学模型 |
3.3 预热器的设计计算 |
3.4 蒸汽喷射泵数学模型 |
3.5 MVR压缩机模型 |
3.6 经济性分析模型 |
3.6.1 固定费用 |
3.6.2 运行费用 |
3.7 MATLAB程序分析 |
3.7.1 MTTLAB模型求解框图 |
3.7.2 MATLAB简介 |
3.7.3 模型求解方法 |
第四章 浓海水提钾蒸发方案比较 |
4.1 多效错流蒸发流程优化 |
4.2 多效蒸发的操作参数优化 |
4.2.1 传热温差对系统的影响 |
4.2.2 进料温度对多效错流蒸发系统的影响 |
4.3 含蒸汽喷射泵的多效蒸发系统优化 |
4.3.1 抽气位置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
4.3.2 加热蒸汽压强对系统的影响 |
4.4 MVR蒸发分离工艺方案研究 |
4.4.1 过料液浓度对蒸发系统的影响 |
4.4.2 压缩比对蒸发系统的影响 |
4.5 不同工艺方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立足自主的石化国产化设备取得显着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4 工业炉 |
5 压缩机 |
6 分离设备 |
(a)中空纤维膜生产线 |
(b)加氢裂化干气膜分离回收氢气 |
(c)膜技术回收乙烯 |
(d)氯甲烷有机蒸气膜法回收 |
7 结晶器、干燥装置 |
8 专用机械 |
(4)三重冗余式压缩机综合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冗余系统的技术应用 |
1.2.1 冗余系统原理 |
1.2.2 冗余系统的软件结构 |
1.3 GMR的发展与现状 |
1.3.1 GMR系统的概述 |
1.3.2 GMR系统特点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硬件设计 |
2.1 生产工艺及控制要求 |
2.1.1 工艺流程 |
2.1.2 生产工艺对系统要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设计步骤 |
2.2.3 系统控制设计方案 |
2.3 GMR控制系统 |
2.3.1 输入与输出子系统 |
2.3.2 GMR系统的PLC子系统设计 |
2.3.3 GMR系统与DCS通讯设计 |
2.4 压机组联锁控制 |
2.4.1 压缩机组构成 |
2.4.2 压缩机组联锁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2.4.3 压缩机组联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5 供电系统和接地设计 |
2.5.1 供电系统设计 |
2.5.2 接地系统设计 |
2.6 小结 |
第3章 防喘振控制系统设计 |
3.1 防喘振控制系统工艺 |
3.1.1 喘振现象分析 |
3.1.2 防喘振措施 |
3.2 防喘振自动控制方案 |
3.2.1 防喘振控制策略 |
3.2.2 防喘振控制系统功能块模型 |
3.3 防喘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3.3.1 喘振线现成测定方案 |
3.3.2 喘振线数据处理及拟合 |
3.4 小结 |
第4章 透平系统设计 |
4.1 汽轮机监测系统设计 |
4.1.1 Bently3500监测系统 |
4.1.2 Bently 3500系统设计 |
4.2 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4.2.1 WW505E电子调速器 |
4.2.2 流程及控制方案 |
4.3 解耦控制系统 |
4.3.1 系统设计 |
4.3.2 解耦前后性能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调试 |
5.1 软件设计流程 |
5.2 机组监控系统开发 |
5.2.1 CIMPLICITY组态软件开发 |
5.2.2 润滑油系统、气路系统、冷却水系统、气量调节系统画面设计 |
5.2.3 报警联锁系统画面 |
5.2.4 防喘振控制画面 |
5.2.5 报警历时监控画面 |
5.3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5.3.1 联锁保护系统程序 |
5.3.2 防喘振控制程序 |
5.4 自适应模糊PID |
5.4.1 控制系统结构 |
5.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5.4.3 MATLAB仿真 |
5.4.4 模糊控制器实现 |
5.5 系统调试 |
5.5.1 硬件调试 |
5.5.2 软件调试 |
5.5.3 联机调试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预期效益 |
第2章 活塞式压缩机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的模型设计 |
2.1 热力系统计算模型 |
2.1.1 各级工艺参数计算 |
2.1.2 各级理论行程容积计算 |
2.1.3 等温功率、轴功率计算 |
2.1.4 各级气缸直径校核 |
2.1.5 实际行程容积计算 |
2.1.6 各级压力修正系数计算 |
2.1.7 各级实际压力和温度计算 |
2.1.8 考虑压力损失后的各级实际压力计算 |
2.1.9 各列活塞面积计算 |
2.1.10 各级、各列活塞力计算 |
2.1.11 各级指示功率计算 |
2.1.12 全机轴功率、机械效率和电机数据计算 |
2.1.13 热力系统数据模型 |
2.2 动力系统计算模型 |
2.2.1 基本动力数据计算 |
2.2.2 各列、各侧组合与各列、各侧活塞力、切向力和径向力的计算(一次优化计算) |
2.2.3 总切向力、总阻力矩和径向力计算(二次优化计算) |
2.2.4 动力系统计算模型 |
2.2.5 动力系统数据模型 |
2.3 强度系统计算模型 |
2.3.1 气缸结构参数计算 |
2.3.2 气缸体和气缸套的常规力学和疲劳断裂计算 |
2.3.3 曲轴的常规力学和疲劳断裂计算 |
2.3.4 连杆的计算 |
2.3.5 活塞杆的常规力学和疲劳断裂计算 |
2.4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模型 |
2.4.1 生产能力计算分析 |
2.4.2 耗电量与经济效益计算分析 |
2.4.3 等温效率与机械效率计算分析 |
2.4.4 实际生产运行校核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活塞式压缩机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的总体设计 |
3.1 软件工程概述 |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3.2.1 主系统 |
3.2.2 数据处理 |
3.2.3 数据管理 |
3.2.4 辅助功能 |
3.3 系统主要结构与处理流程 |
3.4 软件操作平台和开发工具 |
3.4.1 操作系统平台-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
3.4.2 可视化开发工具-C++ Builder 6.0 |
3.4.3 数据库设计工具-MS SQL Server 2000 |
3.5 系统设计与程序实现 |
3.5.1 程序主界面和菜单设计 |
3.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3 系统程序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活塞式压缩机辅助设计与优化计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热力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1 热力计算模块主要结构与流程 |
4.1.2 热力计算模块主要功能与数据结构 |
4.1.3 热力计算模块界面设计 |
4.1.4 热力计算模块程序实现 |
4.2 动力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动力计算模块主要结构与流程 |
4.2.2 动力计算模块主要功能与数据结构 |
4.2.3 动力计算模块界面设计 |
4.2.4 动力计算程序实现 |
4.3 强度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强度计算模块主要结构 |
4.3.2 强度计算模块主要功能与数据结构 |
4.3.3 强度计算程序界面设计 |
4.3.4 强度计算程序实现 |
4.4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模块主要结构 |
4.4.2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模块主要功能与数据结构 |
4.4.3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模块界面设计 |
4.4.4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模块程序实现 |
4.5 其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2 系统辅助的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活塞式压缩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应用与效益 |
5.1 系统测试 |
5.2 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实际效益 |
5.2.1 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使用案例 |
5.2.2 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使用效益 |
5.3 活塞式压缩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软件开发及典型零部件有限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往复式压缩机概述 |
1.2.1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1.2.2 往复式压缩机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分析 |
2.1 往复式压缩机优化分析概述 |
2.1.1 目标函数 |
2.1.2 约束条件和可行域 |
2.1.3 数学模型 |
2.1.4 最优化计算方法的分类及常用方法 |
2.2 往复式压缩机设计基础 |
2.2.1 总体设计 |
2.2.2 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
2.2.3 热力计算 |
2.2.4 动力计算 |
2.3 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分析 |
2.3.1 一次优化 |
2.3.2 二次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测量技术在压缩机技术经济分析的应用研究 |
3.1 软测量技术概述 |
3.2 软测量技术的内容 |
3.2.1 二次变量的选择 |
3.2.2 输入数据的处理 |
3.2.3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3.2.4 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
3.3 技术经济效益计算分析 |
3.3.1 生产能力计算分析 |
3.3.2 耗电量与经济效益计算分析 |
3.3.3 等温效率与机械效率的计算分析 |
3.3.4.两种方法校核计算与分析 |
3.3.5 实际生产运行核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软件的开发 |
4.1 软件工程简述 |
4.2 软件需求分析 |
4.2.1 主系统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数据管理 |
4.2.4 辅助功能 |
4.3 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工具 |
4.3.1 操作系统平台-Windows XP |
4.3.2 可视化开发工具C++ Builder6.0 |
4.3.3 数据库设计工具-MS SQL Server2000 |
4.4 程序结构 |
4.5 软件设计 |
4.5.1 程序主界面和菜单设计 |
4.5.2 热力计算模块程序设计 |
4.5.3 动力计算模块程序设计 |
4.5.4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程序设计 |
4.5.5 节能优化软件系统对ANSYS的直接调用 |
4.6 软件实现 |
4.6.1 Form(窗体)的使用 |
4.6.2 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取 |
4.6.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应用实例来源 |
5.2 热力计算 |
5.3 动力计算及优化结果 |
5.4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往复式压缩机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
6.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6.1.1 有限元分析 |
6.1.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
6.1.3 耦合场分析 |
6.2 气缸的有限元分析 |
6.2.1 第Ⅰ级气缸有限元分析 |
6.2.2 第Ⅶ级气缸有限元分析 |
6.2.3 气缸有限元分析结论 |
6.3 曲轴的有限元分析 |
6.3.1 有限元建模,网格划分 |
6.3.2 加载分析 |
6.3.3 曲轴静强度分析 |
6.3.4 曲轴有限元分析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导师项目 |
(7)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
1.1.2 我国炼焦业现状 |
1.1.3 焦炉煤气的资源及利用现状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焦炉煤气的可利用方式 |
1.3.2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甲醇合成系统的模拟及性能分析 |
1.4.2 燃用焦炉煤气的联合循环的性能模拟及分析 |
1.4.3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 |
1.4.4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二章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系统的性能模拟及分析 |
2.1 概述 |
2.2 焦炉煤气脱硫工艺的设计 |
2.3 空气分离系统建模 |
2.3.1 基于深冷技术的空分系统流程 |
2.3.2 空分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
2.3.3 空分系统仿真结果 |
2.4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制取甲醇合成气 |
2.4.1 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机理 |
2.4.2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工艺流程及仿真 |
2.4.3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性能分析 |
2.5 甲醇合成塔性能模拟 |
2.5.1 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平衡态组分计算 |
2.5.2 气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 |
2.5.3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 |
2.6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工艺设计及仿真 |
2.6.1 鲁奇气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
2.6.2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流式压气机的建模方法及性能分析 |
3.1 基于基元叶栅法的轴流式压气机变工况模型 |
3.1.1 静态状态参数与滞止状态参数的换算 |
3.1.2 动叶栅进口参数的计算 |
3.1.3 动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 |
3.1.4 静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 |
3.1.5 算例 |
3.2 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 |
3.2.1 折合参数和相似原理 |
3.2.2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绘制 |
3.2.3 喘振边界线的确定 |
3.2.4 进口可调导叶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 |
3.2.5 相对湿度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 |
3.3 基于相似定律外推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方法的探讨 |
3.3.1 概述 |
3.3.2 相似定律在可压缩流体流动中的应用 |
3.3.3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外推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用焦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模拟 |
4.1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建模及其变工况性能分析 |
4.1.1 ISO条件下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设计工况建模 |
4.1.2 大气温度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
4.1.3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建模 |
4.1.4 燃气轮机负荷调节方式 |
4.1.5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计算结果及分析 |
4.1.6 燃烧室内喷水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
4.2 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的应对方案及性能分析 |
4.2.1 燃料热值变化时燃气轮机系统工况点的调整方案 |
4.2.2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热经济性的影响 |
4.2.3 大气温度对燃用焦炉煤气的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
4.2.4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安全性的影响 |
4.2.5 最佳调整方案的选择 |
4.3 蒸汽动力系统建模及变工况性能分析 |
4.3.1 蒸汽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
4.3.2 设计工况下余热锅炉的性能计算 |
4.3.3 余热锅炉的变工况性能计算 |
4.3.4 蒸汽轮机性能计算 |
4.3.5 冷端系统性能计算 |
4.4 联合循环性能预测结果及分析 |
4.4.1 燃烧天然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 |
4.4.2 燃烧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 |
4.4.3 凝汽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和压力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 |
5.1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和集成方案 |
5.1.1 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 |
5.1.2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方案 |
5.2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设计及仿真 |
5.2.1 气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 |
5.2.2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 |
5.2.3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串联式多联产系统 |
5.3 多联产系统的性能评价 |
5.3.1 多联产系统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
5.3.2 多联产系统性能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 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
5.4.1 焦炉煤气量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 |
5.4.2 发电侧电力负荷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
6.1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 |
6.1.1 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 |
6.1.2 基准项目的选择 |
6.1.3 基准项目参数的假定 |
6.1.4 主要设备购置费估算 |
6.1.5 项目总投资估算 |
6.1.6 流动资金估算 |
6.1.7 总成本费用估算 |
6.1.8 可分配净利润估算 |
6.1.9 净现金流量计算 |
6.2 多联产系统甲醇、电成本分摊方法 |
6.3 基准项目的技术经济性评价结果 |
6.4 基准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
6.4.1 焦炉煤气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6.4.2 电价或甲醇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6.4.3 产品产量的敏感性分析 |
6.5 盈亏平衡分析 |
6.6 不同规模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性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情况 |
详细摘要 |
(8)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油田气利用现状 |
1.2 低压气集输工艺现状 |
1.3 油田气轻烃回收工艺现状 |
1.4 热力学(火用)分析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低压气集输工艺 |
2.1 油田气概论 |
2.1.1 油田气的特点 |
2.1.1.1 相图分析 |
2.1.1.2 天然气相图分析 |
2.1.2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 |
2.2 低压气集输工艺 |
2.2.1 低压气增压集输技术 |
2.2.1.1 压缩机在低压气集输工艺中的应用 |
2.2.1.2 压缩机的应用和选取 |
2.2.1.3 引射器增压 |
2.2.1.4 引射器在低压气集输工艺中的应用 |
2.2.2 低压气负压集输技术 |
2.2.3 低压气集输的建议 |
2.3 小结 |
3 低压油田气NGL回收工艺 |
3.1 油田气轻烃回收工艺 |
3.1.1 低压油田气NGL回收模拟 |
3.1.2 低温分离工艺模拟 |
3.1.2.1 方案一模拟 |
3.1.2.2 方案二模拟 |
3.1.2.3 方案三模拟 |
3.2 方案的热力学(火用)分析 |
3.2.1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 |
3.2.2 (火用)分析的三种基本模型 |
3.2.3 装置的(火用)计算分析 |
3.2.3.1 整个工艺系统(火用)分析的计算 |
3.2.3.2 装置的制冷部分(火用)计算分析 |
3.2.3.3 装置的换热器(火用)计算分析 |
3.3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大化肥101J空压机能力核算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1] |
2 101J空压机特点 |
3 101J空压机能力核算 |
3.1 机组主要设计特性参数 |
3.2 机组实际操作参数 |
3.3 主要几何参数 (见表5) |
3.4 多变效率计算 |
3.5 性能参数计算 |
3.6 性能换算 |
3.7 气动复算[1, 2, 3, 4] |
3.8 性能预测[1, 2, 3, 4] |
4 101J空压机加气计算 |
5 计算结果分析[1, 2, 4] |
6 结论 |
7 建议 |
(10)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概况 |
1.3 地下储气库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地下储气库的技术要求 |
2.1 储气库的地质构造与要求 |
2.2 储层筛选 |
2.3 地下储气库的选址及类型选择 |
2.3.1 库址的确定 |
2.3.2 地下储气库类型的选择 |
3. 天然气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
3.1 基本方程 |
3.2 方程求解 |
3.2.1 基本假设如下: |
3.2.2 方程求解 |
3.2.2.1 无限大边界 |
3.2.2.2 边界有限大,外部边界处无流动 |
3.2.2.3 边界有限大,外部边界处压力恒定 |
3.3 地下储气库中实际气体的不稳定流 |
3.4 实例分析 |
4. 地下储气库气井 |
4.1 气井的分类 |
4.2 气井参数的确定 |
5. 地下储气库的基本参数 |
5.1 储气库的基本物理量 |
5.1.1 储气容量和规模 |
5.1.2 最大允许压力 |
5.1.3 垫层气量与有效气量 |
5.1.4 压缩机的压缩比 |
5.2 地下储气库的设计 |
5.3 地下储气库的建造 |
5.4 地下储气库建设与运行优化 |
5.5 地下储气库装备和工艺 |
6. 地下储气库地面技术研究 |
7. 地下储气库技术经济评价 |
7.1 投资费用 |
7.2 运行费用 |
7.3 投资回收期 |
7.4 直接经济效益 |
8.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化肥压缩机抽气系数及生产能力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合成装置的节能增产技术改造研究[D]. 王洪营.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2]浓海水提钾蒸发过程的工艺方案研究[D]. 王建达.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3]我国立足自主的石化国产化设备取得显着进展(下)[J]. 钱伯章. 化工装备技术, 2011(02)
- [4]三重冗余式压缩机综合控制系统研究[D]. 向宗继. 东北大学, 2010(04)
- [5]活塞式压缩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优化技术[D]. 孙奕鸣.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4)
- [6]往复式压缩机节能优化软件开发及典型零部件有限元分析研究[D]. 李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08(08)
- [7]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学镭.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6)
- [8]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D]. 苏欣.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7)
- [9]大化肥101J空压机能力核算及其分析[J]. 陈宗华,张亚丁,陈彦峰,吴龙. 化工装备技术, 2001(06)
- [10]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D]. 宋德琦. 西南石油学院,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