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

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

一、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1](2021)在《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的补气升阳治法(以下简称“东垣补气升阳法”)被称为补土派的主要治法,在其着作中详细的论述了该治法的使用对象、用药原则等信息。目前对于该治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临床病例报道为主,而对于理论探讨方面尚不充分;并且在补气升阳功效方剂的具体分析和该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疾病诊疗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故以《李东垣医学全书》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相关中医古籍、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和导师临床病案对该治法的理论探讨、方药配伍、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系统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梳理、方剂用药规律探索和对导师临证经验进行的总结,明确补气升阳治法在现代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内伤性”疾病提供中医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古现代中医文献中与“补气升阳法”有关的内容,整理并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后世发展、具体内涵、作用等内容;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法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进行分析:首先对代表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本着作中所有方剂进行筛选,找出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之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做进一步方药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频次、药对、药组配伍等;整理归纳法:对导师临床病案进行整理,借助典型病案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的经验进行分析,包括适应范围、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等。论文全篇运用整理归纳法,有条理的整理归纳补气升阳的理论、方剂配伍、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东垣的补气升阳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具体用药上受到张仲景、王叔和、钱乙、张元素等医家的影响。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内涵、临床应用在后世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丰富,如《济阴纲目》《普济方》等综合类医书,都大量摘录了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中关于补气升阳的原文论述和方药应用;“温补学派”“火神派”等流派将东垣补气升阳法的适应症从“脾胃不足之证”扩展到脾肾,从补气升阳到专注补阳,特别是补肾阳;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将补气升阳扩展到补气升阳活血,明确了气和阳对血的推动作用;黄元御创立黄芽汤、参芪苓桂干姜汤等方剂,将东垣的阴阳升降理论集中到中气升降;张锡纯的“升陷系列方”进一步丰富了气陷的理论和用药思路。综合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与后世发展,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内涵主要包括“甘温补气”“风药升阳”“微泻阴火”三个方面,具有补泻同施、以补为主的特点;补气升阳的作用除补气和升阳外,通过对补气药、风药和其他药的灵活配伍,还可以起到补阴、补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依据药物组成可分为补气升提类、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和补气升阳祛邪类,补气升阳方剂注重药物的药性及配伍比例,补气中包含着补阴、补血与祛邪,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专注于补气升提、清暑益气汤气阴双补、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扶正祛邪等。2.方剂分析结果对收集的139首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进行分析,其中药物频率≥20%的有黄芪、当归、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等17味药;归经以脾、肺、胃、肝、心、肾经为主;药物主要以温、寒、平性,辛、甘、苦味为主,药对有“黄芪—当归”“黄芪—柴胡”“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等,药对的主要功效即为“补气”和“升阳”,包含“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的方剂既有补虚类方剂,又有祛邪类方剂,是东垣补气升阳法的核心药组。3。导师临证经验总结基于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和方剂分析,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治疗的疾病病种、辨治思路、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在疾病病种方面,导师认为内伤性疾病属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者,如眩晕、耳鸣、高脂血症、高血压、疲劳综合征等疾病,凡患者有疲劳、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等气虚或气机阻滞引起的症状,均可用东垣补气升阳方剂进行灵活加减;在辨治思路方面,立足脏腑辨证,以方药中教授辨证论治五步法对患者的病位、病性、正邪偏胜情况进行分析。注重舌下络脉,若属内伤者舌下络脉有细长瘀青,可根据络脉的松弛情况判断气虚或气滞。结合东垣脉法,关注患者右手尺脉,符合补气升阳法的脉象,右尺脉以细脉、滑脉、涩脉为主,多为相兼脉,如脉细滑、脉细涩、脉细数。治疗时,脉细无力、脉细弱为虚,处方时重在补气升阳兼以祛实;脉弦数、脉滑数、脉濡数等为实,处方时重在祛实兼以补气升阳。常用的治法有补气升阳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益肾,补气升阳固表,补气升阳疏肝,补气升阳泻火,补气升阳祛湿等;在用药经验方面,导师善用“党参-黄芪”、“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等药对,与平台分析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高频药对结果一致。在药量上,大剂量、多数量使用风药升阳散火、祛风除湿、调畅气机。除以上用药特色外,导师结合现代疾病以及现代医学上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认识,在诊疗时坚持中西药并用、遵循中医运气学特色用药、注重指导患者间断服药、强调生活方式引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通过对整个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研究,我们在文末提出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补”“益”不同,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三个观点,以供探讨。结论东垣补气升阳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东垣擅长从补气的角度进行补阴和补血,方剂虽立足于脾胃,但功效作用于五脏及全身,具有以补为主,且补中有疏、补中有泻、扶正祛邪的特点,在现代诊疗中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基本思路为立足补气、长于升阳、重视驱邪扶正,临床诊疗时在脉法、方剂、药物等方面对东垣补气升阳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特别是将补气升阳法与现代疾病特点相结合,为中医药治疗现代内伤性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及用药思路。

姚博[2](2021)在《开肺宣降汤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开展孙丽平教授经验方开肺宣降汤结合阿奇霉素医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评估开肺宣降汤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筛选指征的60例小儿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本课题,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西医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开肺宣降汤口服,对照组予以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口服,在治疗1个疗程(7天)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进行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分析。结果:在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96.67%高于对照组90.00%,(P<0.05)。治疗一个疗程,在主要证候前后积分方面,统计分析结果(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故在改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热、咳嗽、啰音等症状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优;在次要证候前后积分方面,统计分析结果(P<0.05),故在改善患儿口渴、食欲、多汗、二便、舌质、舌苔等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开肺宣降汤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宣肺止咳颗粒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开肺宣降汤拥有缓解小儿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体征的作用,且未见明确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药。

苗艳敏[3](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彭洪姣[4](2021)在《疏肝清热和胃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疏肝清热和胃法(疏肝清热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及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1年2月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或病房,确诊为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药组)3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30例。试验组给予疏肝清热和胃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随访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记录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需完成安全性监测(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治疗前后,对两组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并对复发率、治疗方案安全性进行评定。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总评分、中医症候量表总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疗效评价: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评分及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低。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反流相关症状及肝胃郁热症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总积分及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反流相关症状改善程度及肝胃郁热症状改善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评分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9.66%、90.0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总有效率,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90.00%、83.33%,行统计学分析示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肝胃郁热型NERD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评分改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两组有效率之间无明3.显差异。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4周后复发率:试验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40.0%;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提示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较西药组可更有效的降低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复发率。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疏肝清热和胃法(疏肝清热和胃方)和西药治疗均能改善患者反流相关症状及肝胃郁热症状,有效率均高。两组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在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安全性皆良好。

满君[5](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马燕利[6](2021)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分析及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riant asthma,CVA)患者和慢性咳嗽患者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测定各指标的异同,探讨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测定相关指标在CVA的诊断中的价值。观察升降止咳平喘丸在治疗CV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观察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测定相关指标的变化,验证从气机升降论治CVA在临床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例CVA患者与40例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测定检查,记录常规肺通气功能容积测定各指标,并进行对照。将80例CV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予以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6g/次,3次/日,饭后用。对照组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1吸/日,每吸含药量为250μg。均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咳嗽VAS评分、生命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1.CVA患者与慢性咳嗽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CVA患者MEF 75、MEF 50实测值指标下降,结果示CVA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改变。CVA患者MEF50、MEF25、Rocc实测值/预测值损伤率较慢性咳嗽患者高,结果表明CVA患者存在小气道改变、气道阻力增高。2.对两组CVA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均可改善咳嗽等症状,对治疗疗效进行比较,不能证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CVA患者经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指标全改善,说明两组治疗均可改善肺功能。4.两组CVA患者行VAS评分,均可改善咳嗽,但疗效率比较证明治疗组效果更好。5.两组CVA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积分对比,均可改善,但相比较试验组更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安全性方面,两组CVA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果。结论:1.肺功能检查中MEF 75、MEF 50实测值及MEF50、MEF25、Rocc实测值/预测值可以作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初筛的客观指标之一。2.升降止咳平喘丸可有效治疗风盛挛急夹寒证CVA患者咳嗽等症状,而且疗效显着,安全有效。3.升降止咳平喘丸可有效治疗风盛挛急夹寒证CVA患者咳嗽等症状,而且疗效显着,安全有效。4.升降止咳平喘丸可改善患者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小气道功能,改善炎症;5.升降止咳平喘丸对改善CVA患者生命质量有明显优势,显示出了中医气机升降论治疗CVA的优势。

侯召杰[7](2020)在《基于数据统计挖掘的张珍玉诊疗咳嗽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整理张珍玉咳嗽诊疗规律,总结传承张珍玉咳嗽诊疗经验以及学术思想。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并整理张珍玉治疗咳嗽的医案信息、辨证论治和方药等资料,然后将纳入的医案信息全部录入到齐鲁补土流派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基于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等数据统计挖掘方法,以疾病、病证、用药和症状等为线索,统计挖掘张珍玉诊疗咳嗽病证的常见证候、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等。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1154例张珍玉诊疗咳嗽医案。经频数统计得出张珍玉诊疗咳嗽的主要病证为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耗证、气阴两虚证等;张珍玉诊疗咳嗽常用药物为:川贝、紫菀、炒枳壳、桑叶、薄荷、桔梗、牛蒡子、板蓝根、前胡、炒杏仁、陈皮、麦冬、青果、荆芥穗、知母、姜半夏、青竹茹、炒白术、瓜蒌皮、北沙参和款冬花;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统计挖掘得出张珍玉诊疗咳嗽主要证候的常用药物及核心处方。结论:张珍玉诊疗咳嗽常用治法主要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燥湿化痰,降肺止咳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法。张珍玉诊疗咳嗽的证治规律体现为:咳嗽诊治,注重三因制宜;咳嗽之治,调理肺气宣降;疗肺咳嗽,重视脾胃气机;组方用药,凸显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

洪曹栋[8](2020)在《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温病辨治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并查阅相关古代温病文献,探求温邪入心的传变规律,总结心系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1)探讨温邪入心后,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变化的生理和病理表现;(2)总结温邪侵心后温邪的升降出入态势;(3)总结温邪侵袭心后机体的主要症状表现,证候类型,所用治法及用药规律。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探求现代医学范畴中具有温病特点的部分现代医学心系疾病的中医辨治规律,为丰富温病学的升降出入辨证学说,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中医的理论创新提供一些借鉴。方法:该研究通过搜集并查阅古代温病学家的主要着作及其医案,以《温病大成》为依据,重点选取并查阅了明清以来的温病医家的着述,收集有关心系温病的相关文献。以“心”、“气机”、“升降”、“升降出入”、“温病”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综合检索平台搜集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教材,总结心系温病的特点,结合现代研究结果,整理及分析总结文献和古籍中关于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温邪入心后,在气机升降功能方面,可以导致2方面的异常:(1)从生理功能方面,可导致心主血、心藏神和心主汗液的生理功能异常;(2)从脏腑之间的关系看,心的气机失调,进一步影响到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温邪入心后,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不同的病理表现,可导致以下几个方面异常:(1)温邪入心,内犯营血,侵入于心,常见神志异常的表现。另外,神志的异常往往与湿、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其在病理上表现出湿热蒙蔽心窍证;痰热、瘀热内闭心窍;另外机体正气大衰导致的心神失养证,多与气阴或阳气外脱有关。(2)温邪入心,影响汗液的排泄,汗为心之液,汗液的排泄与心的气机升降有着密切的关系,心阳旺盛,体内热量升高,则促使汗液排出。(3)温邪入心,影响小便的排泄,温病发热,津液受伤,小便就会出现异常,其主要反映在颜色与量的改变。(4)温邪入心,心主血脉,温病过程中,热入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易发生出血。(5)另外,心阳暴脱证和热闭心包证都是温邪入心后严重的病理反应。温邪入心,心之气机失调,导致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出入异常:(1)温邪入心影响心肺功能。肺主气,心主血,心肺统领人身之气血,温邪入心,卫气营血的改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特别是心与肺的改变可以从卫气营血得到反映。(2)温邪入心影响心肾功能。温病后期以肾阴虚,心火旺为其主要病理表现。(3)温邪入心影响心肝功能。温病后期,肝肾阴虚,虚风内动,邪入手厥阴心包经,表现为神昏。(4)心与小肠同病,热邪深入心营,心火下移小肠,热盛伤阴,营阴被伤。温邪的来路表现在三个方面:(1)温病初起,邪从上受,先犯肺卫,后逆传心包(或邪陷心包、或内闭外脱或湿蒙心包);(2)由上焦传至下焦;(3)热入下焦,肾阴亏虚;(4)热陷厥阴,肝风内动。其出路体现在从代谢产物而出,尤其是汗出的异常和出血的趋势。主要治则是调理脏腑气机,根据温邪入心后气机升降出入之态势,对病邪要采取因势利导的防治,给邪以出路。治法要根据病因、病位、病机病势具体辨证而治。结论:温邪入心后表现出气机失调,宜用升降出入辨证论治体系辨治。

赖海艳,邓坤,龙娟,任梦瑶,易蔚[9](2020)在《中医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又称过敏性咳嗽,表现为反复和慢性咳嗽,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运动可加重咳嗽,可无喘息症状;部分儿童最终发展为典型哮喘。西医治疗常以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过敏药物等坚持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为主[1-2],但易复发,不易治愈。近年来,中医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从中医方面对该病的文献作一论述。

苏珍珍[10](2020)在《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现代医学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认识,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支持,探讨痰热壅肺证小儿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特点,运用宣肺降气、和胃化痰的治法,运用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为痰热壅肺证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60例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符合小儿哮喘痰热壅肺证标准的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在治疗第1天、第3±1天、第7±1天、第14天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雾化吸入次数以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ASS21.0对最终收集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临床控制11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临床控制3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疾病疗效经数据统计分析,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总证候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临床控制13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临床控制1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提示治疗组中医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3.各单项症状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用药前后各单项症状均有改善。4.各单项症状的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1天、第7±1天、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咳嗽、喘促、咳痰、肺部哮鸣音评分方面进行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各单项症状的疗效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及肺部哮鸣音缓解时间比较:两组在咳嗽、喘促以及肺部哮鸣音的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均有P<0.05,治疗组缓解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雾化吸入次数比较:两组患者中,轻度患者按需使用雾化吸入次数进行比较,P<0.05,中度患者使用雾化吸入次数进行比较,P<0.05,两组雾化吸入的总次数进行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雾化吸入次数少于对照组。7.肺功能比较:两组在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改善情况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通过运用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从气机升降及肺胃相关理论阐述了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因病机,采用宣肺降气、和胃化痰之法,临床疗效显着。尤其在肺功能方面,治疗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这就为哮喘痰热壅肺证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治疗完美结合,中西融合贯通,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二、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论文提纲范文)

(1)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李东垣研究概况
        1.1 李东垣生平
        1.2 李东垣着作研究
        1.3 理论探讨
        1.4 临床方面
        1.5 方药方面
        1.6 养生调护方面
    2 李东垣脾胃理论初探
    3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治法
    4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方药
    总结
前言
第一章 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理论探讨
    1 补气升阳法的来源
        1.1 《内经》是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理论来源
        1.2 《伤寒杂病论》为东垣补气升阳法提供了实践思路
        1.3 《脉经》和《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虚损性病机进行了系统阐释
        1.4 张元素是李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直接来源
        小结
    2 补气升阳法的后世发展情况
        2.1 明确提出补气升阳法
        小结
        2.2 将补气升阳法运用于临床治病中
        小结
    3 补气升阳法的内涵
        3.1 运用风药升阳,恢复脾胃升降
        3.2 运用甘温补气,培补脾胃元气
        3.3 微泻脾胃阴火,疏通清阳通道
        小结
    4 补气升阳的作用
        4.1 补脾胃之气
        4.2 补全身之气
        4.3 补气升阳和血
        4.4 补气升阳益阴
        4.5 兼治脾胃实证
        小结
    5 补气升阳经典方剂举隅
        5.1 补气升提类
        5.2 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
        5.3 补气升阳祛邪类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补气升阳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收集
        1.1 补气升阳方剂的界定
        1.2 补气升阳方剂的来源
        1.3 补气升阳方剂的选取
    2 资料整理与分析
        2.1 资料整理
        2.2 数据准备
        2.3 数据分析
    3 基于中医传承平台(V2.5)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分析结果
        3.1 药物频次分布
        3.2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高频药物分布
        4.2 药物性味、归经
        4.3 药对与药组
        4.4 讨论
第三章 导师应用补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探讨
    1 适应范围
    2 辨证方法
    3 临证应用
        3.1 询病史主症,辨外感内伤
        3.2 察舌苔脉象,知气血运行
        3.3 观气机升降,守病机治法
        3.4 用东垣方药,承补气升阳
    4 病案举例
        4.1 以风药升阳,治头面诸疾
        4.2 用补中化浊,复脾升胃降
        4.3 注因势利导,疏清阳通道
        4.4 重气机升降,疗全身虚损
    5 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临证心得总结
        5.1 重用参芪,立足补气
        5.2 配以风药,长于升阳
        5.3 攻守兼施,扶正祛邪
讨论
    1 李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
        1.1 百病源于脾胃衰
        1.2 脾胃衰则伤气
        1.3 气虚则寒
        1.4 气虚则热
        1.5 气虚则泻
        1.6 气虚则滞
    2 “补、益”不同论
        2.1 《说文解字》对补、益解释含义不同
        2.2 补、益二字在中医上适应范围大小不同
        2.3 李东垣对“补”“益”的命名用意不同
        2.4 “补气升阳”“益气升阳”提出的时间不同
    3 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

(2)开肺宣降汤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国传统医学对儿童MPP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儿童MPP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临床试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病因病机
    2 组方来源
    3 方药分析
    4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疏肝清热和胃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研究周期
    2.3 治疗方案
        2.3.1 基础治疗
        2.3.2 试验用药物的名称及规格
        2.3.3 研究用药物的用法用量
    2.4 用药疗程
    2.5 合并用药规定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依从性评价
    3.4 疗效性观测项目
    3.5 不良反应
4.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症状(RDQ量表)评定标准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4.3 复发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6.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6.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的比较
        6.1.3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6.1.4 两组患者治疗前RDQ量表总评分比较
        6.1.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
    6.2 安全性评价
    6.3 依从性评价
    6.4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6.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疗效比较
        6.4.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6.5 复发率比较
讨论
    1.现代医学对NERD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2.1 食管胃连接部功能不全
        1.2.1.1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
        1.2.1.2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
        1.2.1.3 EGJ解剖结构异常或破坏
        1.2.2 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减退
        1.2.3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
        1.2.4 内脏敏感性增高
        1.2.5 心理社会因素
        1.3 临床表现
        1.4 治疗
        1.4.1 调整生活方式
        1.4.2 内科药物治疗
        1.4.2.1 抑酸剂
        1.4.2.2 抗酸剂
        1.4.2.3 促动力药
        1.4.2.4 其他用药
    2 祖国医学对于NERD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2.1 中医典籍中对NERD的病因病机见解
        2.2.2 现代医家对NERD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辨证运用
    3 疏肝清热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NERD机理探讨
        3.1 肝胃郁热型NERD的证候病机探析
        3.2 治则浅析
        3.2.1 疏肝法
        3.2.2 清热法
        3.2.3 和胃法
        3.3 疏肝清热和胃方方药浅析
        3.4 对重点单味中药的作用及药理学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价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疗效比较
        4.2.2 两组患者组间疗效评价
        4.3 复发率分析
    5 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综述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反流性疾病问卷量表(RDQ量表)
    附录三:中医症候量表
    附录四: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分析及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风盛挛急夹寒证CVA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基于数据统计挖掘的张珍玉诊疗咳嗽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咳嗽病名考辨
    二、历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
        (一) 古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对咳嗽的研究
    三、医案研究
        (一) 医案研究的意义
        (二) 医案研究的方法
        (三) 张珍玉咳嗽医案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张珍玉咳嗽医案数据统计挖掘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二、咳嗽医案数据统计挖掘
        (一) 咳嗽医案数据统计
        (二) 咳嗽医案数据挖掘
        (三) 咳嗽主要病证数据统计挖掘
第三部分 张珍玉诊疗咳嗽证治规律研究
    一、诊疗经验
        (一)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
        (二) 燥湿化痰,降肺止咳法
        (三)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法
        (四) 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法
        (五) 其他治法
        (六) 小结
    二、学术思想
        (一) 咳嗽诊治,注重三因制宜
        (二) 咳嗽之治,调理肺气宣降
        (三) 疗肺咳嗽,重视脾胃气机
        (四) 组方用药,凸显以人为本
        (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8)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课题背景
    1.1 升降出入辨证体系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1.2 研究心的气机失调辨治规律不可或缺
2.升降出入辨证概述
    2.1 气的概述
        2.1.1 气的基本概述
        2.1.2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2.2 升降出入辨证的概念及发展
    2.3 脏腑的气机升降为生化之机要
3.心的气机
    3.1 心的生理功能与气机的联系
        3.1.1 诸血者,皆属于心
        3.1.2 心主神明
        3.1.3 汗者,心之液也
    3.2 心与其他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联系
        3.2.1 心与肾
        3.2.2 心与肺
        3.2.3 心与脾胃
        3.2.4 心与肝
        3.2.5 心与小肠
        3.2.6 心与脑
        3.2.7 心与舌
    3.3 心的气机生理总结
        3.3.1 升降运动
        3.3.2 出入运动
    3.4 心的气机病理总结
        3.4.1 其升降运动失调的主要表现
        3.4.2 其出入运动失调的主要表现
4.与心的气机失调有关的温病
5.温邪入心影响心之升降
6.温邪入心影响心之出入
    6.1 邪在心脏的来路与去路
        6.1.1 纵向分析
        6.1.2 横向分析
    6.2 温邪入心所见临床表现
        6.2.1 辨舌质
        6.2.2 辨舌态
        6.2.3 辨神志
7.辨治思路
    7.1 辨病因
    7.2 辨病位
    7.3 辨病机、病势
        7.3.1 温邪影响心之气机
        7.3.2 温邪在心的升降出入态势
    7.4 立法处方
8.常见证型及其辨治
    8.1 心本脏病
        8.1.1 风温
        8.1.2 春温、瘟疫
        8.1.3 暑温
        8.1.4 湿温
        8.1.5 伏暑
    8.2 心与其他脏腑
        8.2.1 心与肺同病
        8.2.2 心与肾同病
        8.2.3 心与脾胃同病
        8.2.4 心与肝同病
        8.2.5 心与小肠同病
9.应用举例
10.讨论
    10.1 心系温病的概念
    10.2 中医“心”与现代医学“心”的联系与区别
    10.3 心与心包之关系
    10.4 温邪入心本脏与入心包的区别
    10.5 “热陷心包”与“逆传心包”的区别
    10.6 疫戾之邪能否入心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研究及参考书目
附录 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医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应用
    3.1 内治法
        3.1.1 分期论治
        3.1.2 经验方治疗
        3.1.3分脏论治
    3.2 外治法
    3.3 其它论治
4 结语

(10)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评分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退出(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对照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肺功能检测方法
    3.安全性评价
    4.疗效判定标准
        4.1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4.2 中医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分析
        6.1 两组基线比较
        6.2 肺功能比较
        6.3 临床观察结果统计
        6.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技术路线图
综述一 儿童支气管哮喘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开肺宣降汤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D]. 姚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疏肝清热和胃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观察[D]. 彭洪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分析及升降止咳平喘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D]. 马燕利.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数据统计挖掘的张珍玉诊疗咳嗽证治规律研究[D]. 侯召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洪曹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中医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J]. 赖海艳,邓坤,龙娟,任梦瑶,易蔚.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10]定喘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D]. 苏珍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从气机升降论治咳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