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对偶的异同

对立与对偶的异同

一、Antithesis与对偶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岳靖[1](2021)在《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修辞格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语母语者的作文语料,对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分析了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了英语母语者与汉语本族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使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英语母语者作文语料中出现的汉语修辞格的种类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仿词、反语、婉曲、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共17种。各修辞格使用频率的高低顺序为:排比>对比>比喻>反问>设问>婉曲>映衬>比拟>借代>对偶>夸张>反复>层递>反语>顶真=仿词=回环。初级阶段的英语母语者共使用了16种汉语修辞格,中级阶段为14种,高级阶段为16种。不同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二,同汉语本族语者相比,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汉语修辞格种类相对较少,缺少双关和拈连;英语母语者部分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要低于汉语本族语者,例如比喻、比拟、层递等。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的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三,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偏误率的高低顺序为:回环>层递>顶真=反复>排比>借代>映衬>反问>对偶>对比>比拟>设问>比喻>婉曲>夸张>仿词=反语。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类型有多种,因汉语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产生的偏误居于首位,居于第二位的是不恰当的创造,文化差异的影响最小。本文基于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情况,针对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并以若干汉语修辞格为例,设计教案。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增砖添瓦。

薛雅芹[2](2018)在《纪录片字幕中的修辞格翻译 ——以《地球上的石油》字幕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影视作品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日益重要。由于历史文化差异,汉语与英语各自的修辞体系中,既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现象,也有迥然各异的修辞格。字幕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修辞格之间的差异要求译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翻译效率与质量。本研究报告以英语纪录片Planet Oil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英文修辞格之间的异同,旨在探究纪录片字幕中修辞格翻译的策略,以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为获得较好的研究结论,研究报告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字幕翻译以及修辞格翻译的文献,了解修辞的定义以及具体分类,并概括现今国内字幕翻译以及修辞格翻译研究的现状,为研究字幕修辞格翻译做好理论铺垫。第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字幕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格,分析总结纪录片字幕中的修辞格翻译所需要的翻译策略。本报告研究分析了词义、结构及音韵三大类修辞格的翻译策略。拟通过以上实例研究表明,翻译时应基于中英不同的修辞体系,在正确传达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修辞,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汉英修辞格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且能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可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而若译文无法保留原文修辞时,如音韵类修辞格,或辞格相同却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此时译者须采取直译意译相结合或意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准传递原文信息,保证译文美感,真实再现原文风格。

李爽[3](2018)在《唐代齐梁体考论 ——基于格律的考察》文中指出齐梁时期,诗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对诗歌理论进行探究,“四声八病”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对诗歌创作起到一定约束规范作用。诗歌由此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并在此期间产生了“永明体”这一新的诗体。进入唐代之后,诗歌格律逐渐定型,并发展至鼎盛时期。经历“安史之乱”,诗歌一改骨气端翔、兴象玲珑之致,大历年间诗歌展现出一种孤寂的心境和清雅的情调,呈现出气骨顿衰的景象。此后,中晚唐诗人面对这种盛唐诗歌“极盛难继”的境况和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景象,想要寻求诗歌的创新和突破。因此,这一时期,流派分立,诗体众多,齐梁体、格诗等诗歌样式逐渐流行。唐代齐梁体作为一种新诗体,效仿齐梁时期诗歌规制格律,从而在诗歌格律成熟的中晚唐时期创作出与格律相背离的诗歌,展现出独特的诗体特征。就平仄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存在合律诗句,又存在不合律诗句,甲、乙句式合律比较高,粘对主要遵循“粘对律”;就用韵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主要遵循“邻韵互押”的用韵类型,既使用平声韵,又使用仄声韵;就属对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有古体诗的对仗,又存在律诗的对仗;就病犯而言,上尾和鹤膝两病的病犯率较高,呈现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目前,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存在混淆之处。相较于永明体而言,两者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永明体诗歌作为摹仿对象,处于诗歌格律正在探索的阶段,虽未达到律诗格律的成熟阶段,但是其极力的靠近律诗格律,避免声病,与唐代齐梁体处于格律成熟阶段与格律相背离的倾向正好呈现相反状态,且永明体在平仄、用韵、病犯等方面更加接近于律诗。而处于初盛唐的齐梁调诗应该为“齐梁调声”的误写,齐梁调声作为初盛唐诗人对齐梁时期诗歌的调声术的总结,与中晚唐的齐梁体时间相差较远,两者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除此之外,格诗和吴体与齐梁体同为中晚唐时期的诗体,格诗与齐梁体性质较为接近,但两者在内涵延展方面并不相同,格诗的内涵要大于齐梁体,且格诗在平仄、用韵等方面对诗歌的“复古”程度要高于齐梁体诗歌;吴体则并不能总结出其具体的诗体特征,句式与拗体诗相类似,诗句多用拗,且掺有古调,风格屈曲峻峭,与齐梁体差异较大。唐代齐梁体诗歌作为一种新诗体,诗体特征较为明显,显示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且不能等同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诗体,展现出自己独特之处。它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是诗歌内部发展的复古与革新的结果,也是诗歌审美观念在雅正与浮艳之间循环选择的结果,这一诗体对宋代和清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莫艳珍[4](2018)在《《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对照修辞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事物间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对照修辞在人类语言的表达层面进行映射,是利用语言中的语义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格。根据现有研究可知:其一,学界将注意力放在常见辞格的实质性研究上,如:隐喻、双关,对对照修辞内部运行、认知机制及成因很少涉及。其二,国内学术界对对照修辞的研究局限于修辞领域,对对照修辞的定义、分类存在缺陷。第三,大部分对对照修辞的研究只是进行简单地描写,且例子来源。修辞格研究应该在大量的语料上作细致地观察,并对其进行充分描写,以达到充分解释。《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用例有130多例。本文以《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用例作为语料,以心理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对照修辞重新界定;利用语义场理论解释对照修辞的运作机制及其分类,对对照修辞进行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再分析《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特点、生成条件及功效,旨在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对对照修辞作全面描写,达到充分解释。研究共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然后对对照修辞进行重新界定以及描述对照修辞辞应具备的条件,并将其与对照、对比、对偶、对照表现手法区别开来,以明确研究的对象。第二章,在对对照辞格定义的基础上,首先用三分法和公式代码法分析对照修辞的内部结构。其次,用统计归纳法对《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各个类型在公式上的运作基本情况。对照类型之间的区别主要看引导体A和随从体B的语义关系,即看RA和RB的关系,其中RA和RB的语义关系可分为反义关系、差比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根据RA和RB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对照类型分别为对立式对照、差比式对照、互补式对照、矛盾式对照。第三章,讨论《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特点:1.对照修辞内容的多样化;2.对照修辞具有反讽性;3.对照修辞中参照体的隐含;4.对照项语义描述浅白易懂。接着试图将语义场理论对对照修辞类型进行解释,然后对对照辞格言语意义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最后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来探讨对照修辞的认知性,将其与隐喻的认知进行比较,得出两种不同辞格的认知思维的差异性。第四章,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探讨《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生成的条件。再从对照修辞的功能来阐述总结《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功效,《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具有表达功能、审美功能和篇章功能。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姚鹏举[5](2016)在《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曲子词的文本体制,因其和词乐活动关系密切,因而多从这一角度着手进行研究。词调从用韵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平韵、仄韵、平仄转换、平仄错叶、平仄通叶五大类,后三类均和词乐有关系。平仄转换在诗歌中也很常见,通过考查诗体用韵尤其是五言诗的转韵可知平仄转换和音乐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词调中的平仄转换多是音乐而非仅是前朝乐府的影响。平仄错叶有主韵、副韵之分,副韵可以变动,反映出唐五代音乐节奏繁复的特点。平仄通叶则和曲调歌法、词人社会阶层、词作叙事、抒情等多种因素有关,词、曲中常见,不是区别词、曲的标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对个别词调如《六州歌头》、《西江月》等进行了具体分析。词调用韵显示出和词乐活动的密切关系。曲子词的音乐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因而本文的第三章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1)教坊乐人的求雇、求乞现象,2)教坊曲、声诗、曲子词配合的伎艺活动的变化,3)填实和、泛声的问题,4)张志和《渔歌》是民歌、声诗、曲子词的归属问题,5)配乐歌辞作者的队伍变化,6)中晚唐出现的“新声”现象,7)集群宴饮中的唱和。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梳理出1)曲子词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曲子音乐的大致变化过程,2)民歌、教坊曲、声诗、曲子词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1)民歌可以变为教坊曲和声诗,却不大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曲子词;2)教坊曲、声诗所结合的伎艺活动较曲子词多,教坊曲发展为曲子词调,结合的伎艺活动有所脱落;3)声诗和曲子词的音乐均是曲子,但声诗的发展繁荣出现的比曲子词早,填实和、泛声昭示着对声诗曲调的重新填词,和原来的声诗歌辞并无关系。第四章则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开始1)探讨词调中的令、慢问题,2)结合其他音乐活动探讨宋词的文本体制问题。词调令、慢,统属于曲子之中。结合上一章及宋初音乐的发展,可知曲子、急曲子、慢曲子、令曲(歌令)、令、慢,这几个术语,除了慢曲子和令曲的先后待定外,其他名称是依照排列顺序先后出现的。这种先后顺序显示出急曲子和慢曲子的不对等,令和慢的不对等,但唐代及宋初急、慢并称,《高丽史·乐志》词乐部分令、慢并称,而令、慢并称到了宋代才出现。它们分别不对等却又并称,这一矛盾现象显示出曲子类型的整合和曲子音乐的变化发展。急曲可以在大曲之外存在,急、慢在大曲中对比最明显,并称也最开始出现在大曲中,所以急曲子、慢曲子不对等,但可以并称。令、慢并称而不对等,显示令整合了曲子当中的急曲子和既非急曲子也非慢曲子的曲子,慢曲子大量出现的现象。急、慢并称向令、慢并称转化,表现了曲子种类的变化,唐宋音乐的变迁。宋代曲子词调十分流行,渗透到大量的音乐活动当中。而宋代的音乐活动类型较唐代多样,且多有文本传世。因而本章便又结合多种音乐活动的现存文本去审视宋词的体制。目前研究了两个问题:1)对“致语”探源溯流,考查其四六骈文形式的来源以及在多种音乐活动中的发展,;2)队舞、传踏、鼓子词与词的联章问题。考察的结果是:1)致语如同一种应用文模板,可以改头换面用在多种祝颂、陈情的场合中,寿词的骈文形式的小序,上梁文开头的骈文部分均是其表现形式。2)“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歌曲联章是音乐活动影响的结果,只有在一定规模的音乐活动中才会出现曲子联章的现象,因而联章常常伴随着多种伎艺活动,队舞、传踏便是其中的典型,鼓子词的形成也多受队舞、传踏的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就词章句中的词眼和对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诗歌相比,二者均显示出词体的独特性。词眼更突显形式的连接作用,词的对偶更具流动性。总之,曲子词的用韵、类型、小序、联章、章句等均和音乐本身和音乐活动有关系。

何越鸿[6](2015)在《《文心雕龙》修辞研究》文中提出从修辞学史角度看,《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修辞理输着作,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修辞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估有重要地位。《文心雕龙龙》的修辞理输,结合文学宗旨,探封创作、批评、鉴赏活勤中所涉及的文体、辞格、篇章、风格等修辞问题,展示了中古畴代汉语修辞学的基本框架和面貌。徒汉捂史(尤指修辞史)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龙》的文本修辞实践,既是其修辞理论的实际表现,又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修辞发展的重要实绩。我们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和修辞风格等三个方面入手,立足《文心雕能》文本实隙,尝试以古今贯通、理输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梳理《文心雕龙》修辞理输及其创作实践,探讨其修辞理输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和意羲。同时,立足於修辞本位,运用比较法及个案分析法,主要封《文心雕龙龙》舆唐代刘知几《史通》进行点与点的纵向比较,并选取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作为校勘个案进行分析,媳结《文心雕龙龙》的修辞影响和地位。《文心雕龙》阴於稹极修辞的理论,涉及後人所说的稹极修辞方式(含辞格和辞趣)。其中,主要讨输了丽辞(封偶)、事类(用典)、比兴(比喻等)、夸饰(夸张)等辞格,以及声律(音趣)、綀字(形趣)等辞趣。《文心雕龙》文本的积极修辞寅践主要体现於与骈文写作密切相关的三种辞格即封偶、用典、比喻的使用,以及辞趣中的音趣一颊。其中,封偶辞格的使用最为典型,封偶类型多檬,常式与燮式有楼结合,宽封、流水封、散式隔句封、镶嵌封、数字封等特殊的封偶形式大量使用,以顺惕说理,且舆其他修辞方式兼用,体现了骈体论文的特色。其用典的目的也在於辅助论证,故多为证言式用典,且以摘引、改引与化引方式为主,以适应骈偶体制,这些都是相关辞格在骈体论文前提下的变通。多种比喻手法的使用则使其议论说理更加明确生勤和贴切。其他修辞格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有使用,同时,辞格的连用和兼用形式亦在《文心雕龙》中成为其议论说理的有效辅助。《文心雕龙》关於消极修辞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封“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上。其中,綀字、虚词遴用、篇章街接与连贯等消极修辞原则,是槽建《文心雕龙》修辞理输体系的要件。为追求骈文写作的高标准,《文心雕龙龙》文本实践同檬重视綀字的“权重出”及不避重字和规则重字封的情况即“权重出”的燮通;重视虚词(尤其是语氟词、连词和助词)在句型中的适用;重视语篇间的整体衔接和语篇内部章句间的结构怖局、顺序安排及群略调适,从而保证其文本内容明确通顺、形式均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实现了其关於消极修辞的主张。《文心雕能》修辞风格理论立足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以及骈文文体风格等三个方面。《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中,有较为稳定的常用表达形式,以赞语形式、声训释名和部份高频词为其特色表现,又有骈文体制下的多种骈散结合形式及其他燮通表达形式,作者割勰的个人风格、骈文文体风格及齐梁时代风格综合体现於这种常与燮相结合的言语表达中。而且,从语篇分怖及适用范围上看,《文心雕龙》骈散结合的风格特点融舍於各级语篇单位,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文心雕龙》以骈文体制来阐述复杂深刻的理论,是一项关创性的工作,燕论从稹极修辞、消极修辞还是修辞风格角度来看,常式与燮式的有机结合,都始终贯穿於《文心雕龙》的文本实践中,这是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修辞风格特徵的具体反映。《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输与修辞实践封後世影响深速。唐代刘知几的史学专着《史通》主要借鉴《文心雕龙》的史学思想及修辞理输体系,结合史害写作的具体用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史髓修辞问题。同时,还沿袭参照《文心雕龙》的骈文髓制和篇章结构体例,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封《文心雕龙》文本实践也多有借鉴。此外,作为较为典型的校勘个案,今人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则体现了《文心雕龙》文本实践在文献学上的价值和重要意羲。

张代会[7](2015)在《宋代九长调体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宋词较为流行的九个长调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式展开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部分、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指出词调体式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正文部分以一个词调为一章,分别对《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贺新郎》《满庭芳》《水龙吟》《木兰花慢》《摸鱼儿》《八声甘州》九个词调体式,进行平仄格律、句式、用韵及名家名作四个方面进行定量考察,以此反观万树《词律》、王奕清《钦定词谱》及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其存在的瑕疵;句式考察以韵句为单位,对句式进行定量,指出不同韵句对句式的要求;对各词调用韵进行定量考察,得出不同词调与韵部间的关系;韵部通押考察结合鲁国尧先生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跨地域间的相同现象;名家名作考察是在上述三方面考察基础上,结合名家名作的粗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念奴娇》词调体式研究。与《词律》、《词谱》所载不同,该调平仄定式应该为:中平中仄,仄中中中仄,中中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名家词作考察表明: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念奴娇》词作,都有以上作平,或以入作平,或多音字替代的情况。句式上,《念奴娇》词调多数词作为:四五(顿)四(韵)四(顿)三六(韵)四四五(韵)四六(韵)六四五(韵)七六(韵)四四五(韵)四六(韵)。该调上下阕第三韵两个四字句宜用对偶。苏轼“大江东去”词句式比较独特,且影响力较大;辛弃疾该调词作最多,句式变化也最多,上下阕第三韵四字句有些词用对偶,有些不用;姜夔词和吴文英词,则都用对偶。用韵上,《念奴娇》词调以入声部韵最多,平声韵词只有8首,比例非常小。名家词作用韵与词情相切合。第二章:《满江红》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中仄,平中仄。中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中仄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名家词作,平仄与上述平仄格律有出入者不在少数,柳永除去以上代平、以入作平、多音字替代三种情况,有一词出律;苏轼有二词不合律;辛弃疾有一词出律。句式上,《满江红》调最通行的句式为四三(顿)四(韵)三(顿)四(韵)七七(韵)三(顿)五三(韵)三三(韵)三三(韵)五四(韵)七七(韵)三(顿)五三(韵)。其中停顿处可以与后面句字一气呵成。名家词作方面:柳永词句法灵活,减字添字信手拈来;苏轼词则为“曲子中缚不住者”,句式多样;周邦彦词中规中矩;辛弃疾该调词34首,句式灵活多样;姜夔一首为平韵,句式也有一定变化;吴文英词属于典雅句式居多者,基本上能用对偶处均用之。用韵上,《满江红》词调除少数平声韵词作外,均押仄声韵,又以入声韵为主,占词作总数的70%。柳永4首,分别用4个不同的韵部;苏轼5首,3首为入声韵通押,1首为4个入声韵部通押,实属少见。周邦彦1首,入声韵;辛弃疾34首,32首用入声韵,2首用上去声韵;姜夔1首,平声韵;吴文英2首为平声韵,3首用入声韵。第三章:《沁园春》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中中平,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名家词作:除辛弃疾一首外,其他词人词作无出律现象。句式上,使用最多的句式为四四四(韵)五四四四(韵)四四七(韵)三五四(韵)六(韵)八(韵)五四四四(韵)四四七(韵)三五四(韵)。上阕首韵三个四字句,可用对偶也可不用;次韵五字句为一四句式,四字句当用对偶,且以扇面对为多;第三韵四字句以用对偶为好;尾韵五字句以一四句式为好,对偶可用可不用。下阕从第三韵起同上阕次韵以下。苏轼、辛弃疾、吴文英3人,均于上下阕用对偶处对偶,且上阕第二韵与下阕第三韵多用扇面对。用韵上,《沁园春》用平声韵,以支微部、皆来部、寒先部韵最多,侵寻部、宵豪部、歌戈部韵最少。该调有下阕首二字入韵作品,但比例较小,不到20%,三位名家只有苏轼“情若连环”阕用此句中韵。辛弃疾该调词作较多,用韵较为丰富;苏轼与吴文英各2首,不易看出用韵特点。第四章:《贺新郎》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中中中,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中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中中中,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中平仄。名家词作:苏轼“乳燕飞华屋”阕,辛弃疾“路入门前柳”阕,均有出律者。该调句式主要为五(韵)三(顿)四四(韵)七六(韵)七(韵)七八(韵)三三(韵)七(韵)三(顿)四四(韵)七六(韵)三(顿)四(韵)七八(韵)三三(韵)。上下阕首韵不同,次韵以下句式相同,上下阕第四韵七字;上阕三字后停顿没有下阕明显。用韵上:《贺新郎》押仄声韵,上去声韵占优势,入声韵较少;句中韵较多,位置比较灵活。苏词、吴词存词少,没有句中韵情况;苏词“乳燕飞华屋”用入声韵,吴词2首为上去声韵;辛词较多,上去声韵居多,句中韵有多达4个者,既表现出用韵的丰富性,也表现出句中韵的灵活性。第五章《满庭芳》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名家词作,周邦彦“山崦笼春”阕不合律。句式上,该调多数词作句式为:四四六(韵)四五(韵)六三(顿)四(韵)三四五(韵)五四四(韵)五四(韵)六三(顿)四(韵)三四五(韵)。上下首韵的四字句可用对偶,亦可不用。苏词句式与周词、辛词相比,变化较多,周词句式最为规整。用韵上,该调除一首用入声韵外,其他均为平声韵词作,且韵部分布较广:苏词6首,用江阳韵、歌戈和监廉部三个韵部韵字,其中5首用句中韵;周词4首用寒先、真文、江阳、皆来四个韵部韵字,其中1首用句中韵;辛词4首,3首用支微韵部字,1首用尤侯部韵字,1首用句中韵。第六章:《水龙吟》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平中仄平平,中中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平仄。名家词作:苏轼“露寒烟冷蒹葭老”阕不合律;句式上,主要为六七(韵)四四四(韵)四四四(韵)五四六(韵)(下阕)六七(韵)四四四(韵)四四四(韵)五四四(韵)。上下阕四字句可用对偶,亦可不用;上下阕尾韵五字句一四句式为主,与其后四字句可用对偶。苏轼、辛弃疾句式变化较多,其他词人相对工整;苏轼《水龙吟》6首,吴文英10首,于上下阕次韵、第三韵处多用对偶;辛弃疾13首则少用对偶;周邦彦《水龙吟》1首,于上下阕次韵、第三韵均用对偶;姜夔《水龙吟》1首,只上阕次韵处用对偶。用韵上:《水龙吟》多用上去声韵,入声韵很少,适合表达积郁心中缠绵难禁的感情。苏轼《水龙吟》用支微韵部字最多,辛词、吴词用韵则分布较广,周词、姜词各1首,均用支微韵。第七章:《木兰花慢》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中平平仄仄,中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名家词作:柳永、辛弃疾、吴文英词,均无出律情况。该调主要句式为:五三(顿)三(韵)五四四(韵)六八(韵)六六(韵)七五(韵)五四四(韵)二(顿)四三(顿)五(韵)六六(韵)。上下阕次韵五字句宜用一四句式,与其后的两个四字句以用对偶为正,对偶可随意两句对。柳词,上下阕次韵多对偶;辛词,上下阕次韵基本不用对偶;吴词,上下阕次韵少用对偶。用韵上,该调用平声韵,韵部分别较广,以寒先韵和尤侯韵最多。下阕句中韵较多,位置比较灵活。柳词句中韵丰富,位置灵活,开创了该调用句中韵各种情形。辛词,句中韵多用于下阕首韵第七字后;吴文英词,句中韵也很丰富,基本同于柳永,且用多个韵部创作。第八章:《摸鱼儿》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中仄。中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名家词作,只有辛弃疾3首,不出律;姜夔1首,出律。《摸鱼儿》词调主要句式为:三(顿)四六(韵)七六(韵)三(韵)五五(韵)四(韵)五四五(韵)三六(韵)六(韵)七六(韵)三(韵)五五四(韵)五四五(韵)。辛弃疾、姜夔词,均于上下阕第三韵中的十字均用一气贯注的句式,没有用多数词作所用的两个五字句;辛词上下阕尾韵句式多样,姜词上下阕尾韵第二句五字句均用一四句式的领字句,领起的两个四字句用对偶手法。用韵上:多用上去声韵,且以用鱼模部与支微部韵为最多。句中韵较多,位置灵活。辛词3首均用鱼模部,姜词则为真文、庚青、侵寻三部通押。第九章:《八声甘州》词调体式研究。该调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仄中中、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名家词作没有出律现象。句式主要为:三(顿)五五(韵)五四四(韵)六五(韵)五四(韵)六五四(韵)五五(韵)三(顿)四三(顿)五(韵)三四四(韵)。上阕次韵第一个五字句主要为一四句式,与其后的四字句多用对偶;下阕首韵五字句当用一四句式,与其后的四字句少用对偶;下阕次韵第一个五字句用一四句式,第二个五字句则多用二三句式。上阕次韵使用对偶的名家词作有柳永、苏轼、吴文英(1首),辛弃疾则不用;次韵第一个五字句全部都用一四句式的领字句。其他句式则比较灵活。用韵上:《八声甘州》词调用平声韵,韵部分布较广,以支微部与尤侯部韵词作最多。名家词作也表现出同样特点。结论:通过九个词调的考察,得出宋词在平仄方面有字音灵活处理的现象(入可作平、上可代平及多音字替代);万树《词律》、康熙《钦定词谱》等对这些词调定式的表述均有瑕疵;名家词作都有出律现象;句式则表现为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不同词调用韵有韵部倾向性;跨韵部通押不仅仅是个别区域现象;句中韵没有规定性。

史小静,唐丽君,王伍燕[8](2014)在《英语Antithesis与汉语“对偶”修辞格的比较》文中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而修辞是语言的使用,是言语表达的艺术,修辞手段被看作是"语言的装饰"。修辞格在英汉语言中均有相当普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词义、句子结构和音韵。文章主要对句子结构类修辞格,英语Antithesis与汉语对偶进行比较,主要从定义、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

李苹,施蕴中[9](2012)在《《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着,而且也是一篇文学巨着,其突出特点表现在阐述深奥医理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1]。讨论《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的时候,必须了解这样一个现象:英语中没有与汉语对偶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英语中的"antithesis"有人汉译为对偶,其实英语的"antithesis"和汉语"对偶"并不完全一致。了解汉语"对偶"和"antithesis"之间的重合及差异有助于研究《黄帝内经》中对偶句的翻译。

王姗姗[10](2009)在《Antithesis与对偶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ntithesis和对偶分别是英语和汉语的两种修辞格,经常被作为等值语互译。实际上两者只有一小部分重合,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

二、Antithesis与对偶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tithesis与对偶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汉语修辞格研究
        1.2.2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1.2.3 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偏误分析理论
        1.3.2 中介语理论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与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1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使用情况考察
        2.1.1 整体使用情况考察
        2.1.2 不同等级英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考察
        2.1.3 与汉语本族语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2.2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分析
    3.1 偏误统计
    3.2 偏误类型分析
        3.2.1 与汉语语法相关的偏误
        3.2.2 辞格使用偏差
    3.3 偏误原因分析
        3.3.1 汉语修辞格本身的复杂性
        3.3.2 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的比重小
        3.3.3 汉语教材中修辞知识的比重小
        3.3.4 母语负迁移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3.3.5 回避策略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修辞格的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4.1 教学建议
        4.1.1 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4.1.2 适当补充教材中的修辞内容
        4.1.3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4.1.4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
    4.2 教学设计
        4.2.1 汉语修辞格的选择
        4.2.2 “比喻和比拟”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纪录片字幕中的修辞格翻译 ——以《地球上的石油》字幕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第二部分 翻译稿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第1章 翻译项目与研究报告概述
        1.1 翻译项目概述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报告结构
    第2章 修辞格及其翻译研究综述
        2.1 修辞的定义与分类
        2.1.1 修辞的定义
        2.1.2 辞格的分类
        2.2 关于修辞格翻译的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纪录片Planet Oil字幕修辞格翻译实例分析
        3.1 各类修辞格使用情况统计与分析
        3.2 词义修辞实例分析
        3.2.1 拟人(Personification)
        3.2.2 明喻(Simile)
        3.2.3 暗喻(Metaphor)
        3.2.4 借代(Metonymy)
        3.2.5 夸张(Hyperbole)
        3.2.6 暗引(Allusion)
        3.3 结构修辞实例分析
        3.3.1 排比(Parallelism)
        3.3.2 对偶(Antithesis)
        3.3.3 反复(Repetition)
        3.3.4 设问(Rhetoric Question)
        3.4 音韵修辞实例分析
        3.4.1 拟声(Onomatopoeia)
        3.4.2 头韵(Alliteration)
        3.4.3 尾韵(Rhyme)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纪录片修辞格句子合集
致谢

(3)唐代齐梁体考论 ——基于格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具体诗人的齐梁体诗歌研究
        (二)齐梁体诗歌的接受问题研究
        (三)唐开成年间省试诗变体与齐梁体格研究
        (四)齐梁体概念及声律特征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齐梁体概念驳正
    一、诗话、诗格和笔记类着作中齐梁体考察
    二、今人对齐梁体概念界定的考察
        (一)齐梁诗歌说
        (二)永明体说
        (三)宫体说
        (四)齐梁调诗说
        (五)格诗说
        (六)吴体说
        (七)新诗体说
第二章 唐代齐梁体诗歌规制考察
    一、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平仄考察
        (一)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平仄及句式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的拗救及粘对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的用韵考察
        (一)唐代齐梁体诗歌的用韵类型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具体用韵情况
    三、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属对考察
        (一)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属对类型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的属对种类划分
    四、唐代齐梁体诗歌的病犯考察
        (一)诗格八病考察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的病犯分析
第三章 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对比研究
    一、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诗题对比分析
        (一)永明体诗歌诗题情况考察
        (二)唐代齐梁体诗歌诗题情况考察
    二、永明体规制考察——以沈约、王融诗歌为例
        (一)永明体平仄分析
        (二)永明体用韵分析
        (三)永明体属对分析
        (四)永明体病犯分析
    三、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对比分析
第四章 唐代齐梁体与齐梁调诗、齐梁调声对比研究
    一、齐梁调诗与齐梁调声考察
    二、唐代齐梁体与齐梁调声对比考察
第五章 唐代齐梁体与格诗、吴体对比研究
    一、唐代齐梁体与格诗对比研究
        (一)格诗规制考察
        (二)唐代齐梁体与格诗对比分析
    二、唐代齐梁体与吴体对比研究
        (一)唐代吴体考论
        (二)唐代齐梁体与吴体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思路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对照修辞的相关研究
        1.2.2 《呼兰河传》的修辞研究
    1.3 选题意义
    1.4 语料来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对照修辞的多角度研究
        1.5.1 对照修辞的定义
        1.5.2 对照修辞、对照、对照表现手法
        1.5.3 对照、对比、对偶
        1.5.4 对照修辞应具备的条件
        1.5.5 本文所指对照修辞的范畴
第2章 从对照修辞看《呼兰河传》中对照修辞的内部结构及分类
    2.1 对照修辞内部结构研究
        2.1.1 用三分法表示
        2.1.2 用代码或公式法来表示
    2.2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类型分析
        2.2.1 对立式对照
        2.2.2 差比式对照
        2.2.3 互补式对照
        2.2.4 矛盾式对照
第3章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特点以及相关语义、认知分析
    3.1 《呼兰河传》中对照修辞的特点
        3.1.1 对照内容的多样化
        3.1.2 对照修辞具有反讽性
        3.1.3 对照修辞中参照体的隐含
        3.1.4 对照项语义——浅白易懂
    3.2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语义分析
        3.2.1 语义场理论对对照修辞的解释力
        3.2.2 对照修辞的语义生成机制
    3.3 对照修辞的认知分析
        3.3.1 对照修辞中参照体是本体认知的前提
        3.3.2 对照修辞中对立面认知的侧重点
        3.3.3 对照修辞的信息性和规劝性
第4章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生成条件及功效
    4.1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生成条件
        4.1.1 语言世界——《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生成的物质条件
        4.1.2 物理世界——《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生成的时空基础
        4.1.3 心理世界——《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生成的心理基础
        4.1.4 文化世界——《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生成的文化内涵
    4.2 《呼兰河传》对照修辞的功效
        4.2.1 表达功能
        4.2.2 审美功能——暗示褒贬
        4.2.3 篇章功能——辅助情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5)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词乐活动及文本体制的界定与阐释
    二 词乐活动研究综述
    三 词的文本体制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内容介绍
    六 论文的价值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词韵研究
    第一节 词韵的相关梳理
    第二节 逐弦吹之音的节奏——词调错叶用韵考论
    第三节 平仄韵错叶词调的分类
    第四节 由诗体的转韵看词调的平仄韵转换
    第五节 词调平仄通押考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调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六州歌头》分片、用韵考论
    第二节 《酒泉子》“又一体”的归并
    第三节 《西江月》词调考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坊曲与声诗及曲子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唐代教坊求雇、求乞现象考论
    第二节 词学之臣与才子词人
    第三节 《教坊记》曲名与曲子词调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声诗与曲子词关系新探
    第五节 张志和《渔歌》非曲子词辨
    第六节 中晚唐新声考
    第七节 集群宴饮唱和与中唐曲子词的创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曲会通与宋词体制
    第一节 宋代音乐活动的类别及现存作品辑目
    第二节 宋初长调令词及令慢并称的意义
    第三节 致语对寿词的影响及其他
    第四节 传(转)踏、队舞、鼓子词与宋代联章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章句研究
    第一节 论诗眼批评在宋元的发展及其与诗格的关系
    第二节 炼字与结构
    第三节 词中对偶的艺术分析——论对偶与词体的互相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6)《文心雕龙》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四、语料来源
    五、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上)
    第一节 丽辞(对偶)
        一、《文心雕龙》的对偶理论
        二、《文心雕龙》对偶的句际地位类型
        (一) 当句对、单句对、扇对与散式隔句对
        (二) 独立对与镶嵌对
        三、《文心雕龙》对偶的语义关系类型
        (一) 正对与反对
        (二) 平行对与流水对
        四、《文心雕龙》对偶的宽严程度类型
        (一) 工对与宽对
        (二) 特色词对
    第二节 事类(用典)
        一、《文心雕龙》的用典理论
        二、《文心雕龙》所用典故的性质
        三、《文心雕龙》用典的方式
        (一) 显与隐:明引与暗用
        (二) 常与变:全引、摘引、改引与化引
        四、《文心雕龙》用典的功用
    第三节 比兴(比喻)
        一、《文心雕龙》的比兴理论
        二、《文心雕龙》比喻的主要类型
        三、《文心雕龙》比喻的功用
第三章 《文心雕龙》稹极修辞理论与实践(下)
    第一节 其他稹极修辞方式与辞趣
        一、其他修辞格
        (一) 排偶、排比
        (二) 设问、反问
        (三) 顶真、回环
        (四) 其他
        二、辞趣分析:以音趣为例
        (一) 《文心雕龙》的声律理论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音
    第二节 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与兼用
        一、稹极修辞方式的连用
        (一) 对偶的连用
        (二) 用典的连用
        (三) 比喻的连用
        二、稹极修辞方式的兼用
        (一) 其他辞格用於对偶形式
        (二) 其他辞格的兼用
第四章 《文心雕龙》消极修辞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练字
        一、《文心雕龙》的练字理论
        二、“权重出”及其变通
        (一) 同义避复
        (二) 同义不避复
    第二节 虚词与句型的选择
        一、《文心雕龙》的虚词理论
        二、虚词在句型中的适用
        (一) 语气词的适用
        (二) 连词的适用
        (三) 助词的适用
    第三节 篇章衔接与连贯
        一、《文心雕龙》的篇章理论
        二、语篇间的整体衔接
        (一) 《文心雕龙》的宏观布局
        (二) 语篇衔接与呼应举隅
        三、篇内章句间的连贯
        (一) 结构布局
        (二) 顺序安排
        (三) 详略调适
第五章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文心雕龙》修辞风格理论
        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二、“通燮”与“定势”
        三、“体性”与“风骨”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特色表达形式
        一、赞语
        二、术语训诂
        三、高频特色词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骈文体制及其变通
        一、骈散结合
        二、骈文体制下的燮通
第六章 《文心雕龙》的修辞影响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
        一、刘知几及其《史通》
        二、《文心雕龙》修辞理论对《史通》的影响
        三、《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对《史通》的影响
    第二节 《文心雕龙》修辞实践的文献学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修辞地位
        二、《文心雕龙》修辞实践在文献学角度的综合影响
        三、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的修辞理校例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7)宋代九长调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词调《念奴娇》体式研究
    第一节 《念奴娇》词调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念奴娇》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念奴娇》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上去、去上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念奴娇》句式定量分析
        一、《念奴娇》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念奴娇》用韵定量分析
        一、《念奴娇》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句中韵
        四、名家词作用韵
第二章 词调《满江红》体式研究
    第一节 《满江红》词调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满江红》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满江红》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上去声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满江红》句式定量分析
        一、《满江红》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满江红》用韵定量分析
        一、《满江红》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的分析
        三、名家词作用韵考察
第三章 词调《沁园春》体式研究
    第一节 《沁园春》词调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沁园春》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沁园春》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上声去声连用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沁园春》句式定量分析
        一、《沁园春》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沁园春》用韵定量分析
        一、《沁园春》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句中韵
        四、名家词作用韵
第四章 词调《贺新郎》体式研究
    第一节 《贺新郎》词调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贺新郎》平仄定量分析
        一、《贺新郎》平仄的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贺新郎》上声去声连用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贺新郎》句式定量分析
        一、《贺新郎》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贺新郎》用韵定量分析
        一、《贺新郎》用韵定量
        二、韵部定量分析
        三、句中韵
        四、名家词作用韵考察
第五章 词调《满庭芳》体式研究
    第一节 《满庭芳》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梳理
    第二节 《满庭芳》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满庭芳》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存在的问题
        三、上去声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满庭芳》句式定量分析
        一、《满庭芳》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满庭芳》用韵定量分析
        一、《满庭芳》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满庭芳》句中韵
        四、名家词用韵考察
第六章 词调《水龙吟》体式研究
    第一节 词作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梳理
    第二节 《水龙吟》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水龙吟》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考察
        三、上去声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水龙吟》句式定量分析
        一、《水龙吟》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水龙吟》用韵定量分析
        一、《水龙吟》用韵定量
        二、用韵分析
        三、名家用韵分析
第七章 词调《木兰花慢》体式研究
    第一节 《木兰花慢》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木兰花慢》格律考察
        一、《木兰花慢》的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存在的问题
        三、对上去声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木兰花慢》句式定量分析
        一、《木兰花慢》句式梳理
        二、名家词作句式考察
    第四节 《木兰花慢》用韵定量分析
        一、《木兰花慢》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句中韵考察
        四、名家词用韵
第八章 词调《摸鱼儿》体式研究
    第一节 《摸鱼儿》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摸鱼儿》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摸鱼儿》平仄声调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上去声连用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摸鱼儿》句式定量分析
        一、《摸鱼儿》句式定量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摸鱼儿》用韵定量分析
        一、《摸鱼儿》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句中韵
        四、名家词作用韵
第九章 词调《八声甘州》体式研究
    第一节 《八声甘州》概况
        一、词人与词作数量
        二、添字减字情况
    第二节 《八声甘州》平仄格律定量分析
        一、《八声甘州》平仄定量
        二、前人词谱指瑕
        三、上去声连用的考察
        四、名家词作平仄考察
    第三节 《八声甘州》句式定量分析
        一、《八声甘州》句式定量分析
        二、名家词作句式
    第四节 《八声甘州》用韵定量分析
        一、《八声甘州》用韵定量
        二、用韵定量分析
        三、《八声甘州》句中韵
        四、名家词用韵考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英语Antithesis与汉语“对偶”修辞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Antithesis与对偶的对比研究
    1. 反对:由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的短语和句子构成。如:
    2. 正对: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如:
    3. 串对:由两个在内容上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短语或句子组成, 意思前后连贯。如:
二、英语Antithesis的汉译处理
三、汉语对偶的英译处理

(9)《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偶和antithesis
    1.1 对偶和antithesis的重合
    1.2 对偶和antithesis的差异
        1.2.1 语义的差异
        1.2.2 句法的差异
2 《黄帝内经》对偶句的特点及分类
    2.1 语对
    2.2 单句对
    2.3 双句对
    2.4 多句对
3 《黄帝内经》对偶句的英译
    3.1 以偶译偶
    3.2 句法调整
        3.2.1 省略
        3.2.2 重复 重复是指对句译文允许有相对应的字重复。
        3.2.3 增补
    3.3 以散译偶
4 小 结
5 利益冲突

(10)Antithesis与对偶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义上的区别
二、语法结构不同
    (一)语言单位及数量存在差异
    (二)语言单位间语法关系不同
    (三)连接词和重复省略的差异
三、音律不同
四、Antithesis与对偶的渊源

四、Antithesis与对偶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D]. 岳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纪录片字幕中的修辞格翻译 ——以《地球上的石油》字幕翻译为例[D]. 薛雅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3]唐代齐梁体考论 ——基于格律的考察[D]. 李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研究[D]. 莫艳珍. 西南大学, 2018(01)
  • [5]唐宋词乐活动与文本体制研究[D]. 姚鹏举. 南京大学, 2016(05)
  • [6]《文心雕龙》修辞研究[D]. 何越鸿. 武汉大学, 2015(07)
  • [7]宋代九长调体式研究[D]. 张代会.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 [8]英语Antithesis与汉语“对偶”修辞格的比较[J]. 史小静,唐丽君,王伍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07)
  • [9]《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J]. 李苹,施蕴中.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07)
  • [10]Antithesis与对偶的对比[J]. 王姗姗.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09)

标签:;  ;  ;  ;  ;  

对立与对偶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