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酸曲马多口腔药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安琪[1](2017)在《以MCM-41为掩味剂的昂丹司琼口崩片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口服制剂中,口感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很多药物都有令人不悦的口感,尤其是苦味,这成为了限制苦味制剂应用的难题之一。如何有效改善苦味药物的口感成为了众多卫生健康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尤其是针对儿科患者,这个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传统的掩味方法主要是添加矫味剂等辅料,但其在应用中存在很大局限,因此有效地遮掩药物的苦味、提升制剂质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MCM-41是有序介孔硅材料,无毒无害,因其孔道有序、比表面积大、负载药物量大,在医药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目前以MCM-41为掩味剂制备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苦味药物盐酸昂丹司琼为模型药物,以介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吸附昂丹司琼,合成了MCM-41-昂丹司琼(以下简称M-A)载药包合物并探究MCM-41作为药物掩味剂用于制备口腔崩解片的可行性。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为模板剂,水热法合成了MCM-41,BET表面积为905.01m2/g,平均孔径为3.86nm,最松堆密度为0.121g/cm3,最紧堆密度0.199g/cm3,压缩度为64.46%,可压性良好。通过浸渍法制备了M-A包合物,利用XRD、IR、N2吸附-脱附、TGA的表征手段,证明已成功制备了包合物且药物进入了孔道内部,而非聚集在材料表面;最佳药物浓度为盐酸昂丹司琼12 mg/ml,最佳载药时间为2.5h,此时载药量为峰值38.47%。苦味药物昂丹司琼经分子筛负载后,苦味由“不能忍受的苦味”降至“无苦味或几乎无苦味”,口感有效改善。包合物释药曲线表明,掩味机理不仅因为苦味药物分子进入了MCM-41的孔道中避免了药物与味蕾的接触,同时包合物延缓了苦味药物在口腔中的扩散。利用单因素实验法粉末直接压片制备掩味口腔崩解片,以M-A包合物为活性成分,以交联聚维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联合崩解剂,以各处方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和堆密度、压片过程的难易、制得的片剂的外观、硬度、片重差异为指标,筛选甘露醇为填充剂。对优化处方验证表明:制备过程不粘冲、不裂片,片面光滑无麻点、无缺损,硬度适中,脆碎度合格;30min内片剂的溶出度均大于80%,符合药典的规定,并未因昂丹司琼原料药包合进入MCM-41介孔分子筛的孔道内而影响药物在制剂中的溶出;含量均一度合格,粉末的流动性好,可满足主药含量小(4mg)的口腔崩解片含量均一的要求;崩解时间在30s以内,比药典规定的60s内的标准快一半以上的时间,崩解良好;以未掩味的昂丹司琼口腔崩解片为对照,掩味口腔崩解片无苦味,且有酸甜味,口感良好。加速试验表明,掩味昂丹司琼口腔崩解片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放置6个月,性状、崩解时限、含量、溶出度均无明显改变,该处方压制出的片剂稳定、重复性高。结论为介孔分子筛MCM-41作为昂丹司琼掩味剂用于制备口腔崩解片表现出良好的掩味作用,按筛选处方粉末直压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制得的口腔崩解片质量合格、稳定。本研究为MCM-41作为新型药用辅料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吴欢[2](2015)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接枝多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已备受关注,而胶原蛋白肽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抗氧化性、吸湿保湿性等在日化、医药、食品等领域的研究掀起热潮。在食品行业中,乳酸链球菌肽(nisin)作为国际上许可使用的生物防腐剂,具有安全无毒无害的特点,近年来,乳酸链球菌肽作为一种天然抗菌剂在医药领域也逐渐得到研究。本论文以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ase)为催化剂,避免了因交联剂的引入带来的副反应和毒性作用,将胶原蛋白肽、乳酸链球菌肽接枝到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上,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吸湿保湿性、抗氧化性、促进细胞增殖等优良性能,这为研究开发新型的生物材料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转谷氨酰胺酶为催化剂,催化胶原蛋白肽分子链以酰胺键接枝到壳聚糖骨架上,在水相中制备壳聚糖-胶原蛋白肽。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40oC,胶原蛋白肽与壳聚糖质量比为1.0,转谷氨酰胺酶与壳聚糖质量比为1.0;吸湿保湿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吸湿率和保湿率也随之增大;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取代度的增加对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过氧化氢清除率初始阶段并无明显的变化,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加,尤其是在高取代度下,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浓度对过氧化氢清除率影响明显。随着浓度增加,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能力在初始增加缓慢,随后DPPH清除能力明显增强。在高浓度时,随着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取代度增加,其DPPH清除率也随之增大;对L929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浓度的增大,成纤维细胞存活率也随之增加,但其取代度与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无正相关关系。(2)以转谷氨酰胺酶为催化剂,催化胶原蛋白肽分子链以酰胺键接枝到羧甲基壳聚糖骨架上,在水相中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40oC,胶原蛋白肽与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比为1.0,反应溶液pH为6.0;吸湿保湿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吸湿率和保湿率也随之增大;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取代度的增加对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过氧化氢清除率并无明显的影响,但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清除过氧化氢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加,尤其是在高取代度下,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浓度对过氧化氢清除率影响明显。随着浓度增加,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DPPH清除能力在初始明显增强,随后DPPH清除能力增加缓慢。在高浓度时,随着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取代度增加,其DPPH清除率也随之增大;对L929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浓度的增大,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相同浓度下,随着其取代度的增加,成纤维细胞成活率也随之增加。(3)以转谷氨酰胺酶为催化剂,催化乳酸链球菌肽分子链以酰胺键接枝到壳聚糖骨架上,在水相中制备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为30 oC,乳酸链球菌肽与壳聚糖质量比为1.2;水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取代度为0.098、0.473的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透过率均在90%以上,浓度达到20mg/ml时其透过率也在90%以上,证实壳聚糖接枝乳酸链球菌肽后改善了壳聚糖的水溶性;在pH 6.0的条件下,与壳聚糖和乳酸链球菌肽单独作用相比,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具有更广谱的抗菌作用;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浓度为0.005到0.5 mg/ml之间,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孟正丽[3](2014)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单剂量给予雷贝拉唑钠口腔崩解片或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mg后,考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首先,进行药动学研究需要建立可靠的生物样品检测方法,由于雷贝拉唑钠对酸、光照、温度不稳定,本文充分借鉴了目前已有的HPLC、HPLC-MS. HPLC-MS/MS等测定方法在保持雷贝拉唑钠稳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血药浓度的方法;其次,24名受试者随机交叉服用雷贝拉唑钠口腔崩解片和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在规定的时间点采血,使用上述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再次,分别检测受试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等位基因突变的情况,以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受试者基因型,并据此将其分为不同的表现型组;最后,结合血药浓度数据及基因分型结果分别统计分析不同表现型组间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结果:首先,HPLC方法线性范围为10-2000μg.L-1, r2=0.998,最低定量限为10μg·L-1,低、中、高浓度样品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0.58±7.52)%、(86.96±2.31)%、(92.24±2.41)%,批内相对标准差分别为2.76%~10.92%、2.42%~4.34%、1.91%~2.38%,批间相对标准差分别为9.91%、3.77%、3.20%,准确度分别为(102.85±8.14)%、(99.68±2.41)%、(100.92±±2.07)%;其次,23名受试者完成实验,21名受试者血药浓度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其基因分型及分布结果为CYP2C19*1/*1(homEMs,n=7),CYP2C19*1/*2(hetEMs,n=11),CYP2C19*2/*2(PMs,n=3),未发现CYP2C19*17等位基因;最后,由药动学参数的均值比较结果发现,Tmax在三组间没有差异,口腔崩解片的参数Cmax在三组间没有差异,AUC0-t在任意两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AUC0-∞在homEMs和PMs组间有显着差异,t1/2在homEMs和PMs组、hetEMs和PMs组间有显着差异;肠溶片的参数AUC0-t、AUC0-∞在hetEMs和homEMs组、hetEMs和PMs间有显着差异,Cmax在homEMs和hetEMs组间有显着差异,t1/2在任意两组间有显着差异。结论:HPLC方法专一、准确、快速,样品取样量少,适用于雷贝拉唑钠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的AUC、Cmax、t1/2有影响,但是服用不同制剂时,AUC、Cmax、t1/2在三种基因型间的差异表现不一致。
苏玉珠,卢秋桃,罗球珠[4](2011)在《曲马多制剂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曲马多(Tramadol),又名反胺苯环醇,为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常用于中重度急慢性疼痛及术后痛、创伤痛、癌性疼痛、心脏病突发痛、关节痛、神经痛及分娩止痛,是国家规定的第二类精神药品[1]。目前曲马多的剂型较多,包括:片剂、栓剂、滴剂、泡腾剂、混悬剂、胶囊剂、注射剂、胶浆剂、缓/控释制剂等。为使广大的医药工作者更好地区别各种曲马多制剂并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就曲马多的制剂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马燕,葛月宾,李卫中[5](2009)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处方与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盐酸曲马多的缓释片并对其处方与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处方。结果:最优处方配比为HPMC K4M用量45%,十八醇用量35%,采用φ9mm冲模,控制片剂硬度为6~8kg·cm-2。制得的缓释片1,4,8h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25.75%,52.22%和76.28%。结论:制备的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具有缓释12h的效果,且处方和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罗晔,唐大川,罗海燕,叶苗,徐佳[6](2009)在《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作为药用辅料的研究、应用及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壳聚糖提供参考。
王德堂[7](2009)在《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控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考察该品的崩解时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本品的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采用HPLC法检测本品的含量和有关物质。结果: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平均崩解时限为36.5 s,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分离度良好,溶出度测定方法准确度高。结论:该质量控制方法可靠。
王彦慧[8](2008)在《曲马多在中国多民族人群的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曲马多血浆样品分析方法,考察曲马多在汉族、蒙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比较和分析曲马多在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并以5个民族的血药浓度数据为基础考察曲马多群体药动学,从而为临床和战伤救治能安全、有效、合理的应用本品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为检测手段,建立提取方法为液-液萃取法,液相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磷酸二氢钠缓冲液(0.04 mol·L-1,pH=3.5):乙腈=77:23(V/V),流速:1.0 mL/min,激发波长:275 nm,发射波长:302nm的曲马多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各民族血样采集方法均为健康受试者10名(男性5名,女性5名),在禁食状态下单剂量口服曲马多胶囊(相当于曲马多100 mg),采血时程为36小时。按照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曲马多在汉族、蒙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在药动学参数处理中,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采用实测值,AUC0-36h用梯形法计算,t1/2用公式t1/2=0.693/Ke计算,余下参数由DAS2.0药动学软件得出。通过用SPSS 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来考察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群体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结果: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0 ng/mL,日内RSD<4.6%(n=5),日间RSD<7.7%(n=5),方法回收率为96.4%~105.7%(n=5),提取回收率为80.6%~85.2%(n=5)。汉族健康受试者体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2.40±0.74 h,Cmax为401.36±78μg·L-1,t1/2为6.24±1.03 h,Vd为210.87±36.45 L,CL为24.26±6.76 L·h-1,AUC0-36为4297.11±1261.08μg·h·L-1,AUC0-∞为4456.08±1318.81μg·h·L-1。蒙古族健康受试者体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1.95±0.35 h,Cmax为421.35±81.43μg·L-1,t1/2为6.34±1.20h,Vd为203.58±31.71 L,CL为23.22±6.15 L·h-1,AUC0-36为4465.32±1250.75μg·h·L-1,AUC0-∞为4646.57±1316.92μg·h·L-1。朝鲜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2.00±0.87 h,Cmax为418.90±45.57μg·L-1,t1/2为6.15±1.59 h,Vd为223.48±30.82L,CL为27.51±10.23 L·h-1,AUC0-36为3952.91±1322.02μg·h·L-1,AUC0-∞为4113.74±1466.23μg·h·L-1。曲马多在回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2.55±0.69 h,Cmax为309.18±51.78μg·L-1,t1/2为6.75±0.96 h,Vd为278.73±50.24L,CL为29.41±7.96L·h-1,AUC0-36为3483.19±758.1μg·h·-1,AUC0-∞为3612.95±818.19μg·h·L-1。曲马多在维吾尔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2.60±0.54 h,Cmax为350.56±43.54μg·L-1,t1/2为7.14±1.79 h,Vd为251.69±69.40 L,CL为25.56±8.17 L·h-1,AUC0-36为4111.64±1267.42μg·h·L-1,AUC0-∞为4368.51±1521.19μg·h·L-1。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适合于测定血浆样品中的曲马多;药动学结果显示五个民族受试者单剂量口服盐酸曲马多后的AUC0-t,AUC0-∞,Cl个体差异较大;统计学结果显示汉族、蒙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曲马多后的药动学参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回族组与其他民族组的Vd,Cmax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五个民族健康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tmax和t1/2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曲马多群体药动学最终模型回归方程为:CL=28.8×θ1race×eη1(L/h);V=238×eη2(L);Ka=1.84×θ2race×eη3(/h);曲马多单剂量口服曲马多后在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血管外给药隔室模型,影响其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因素主要有种族对清除率CL和种族对吸收速率常数Ka的影响。
黎维勇,李茜,张营,陈华庭[9](2006)在《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盐酸曲马多浓度的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2组,先后单剂量、交叉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100mg后,采用液相色谱-荧光测定方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动力学参数为:tmax分别为2.150±0.763h、2.525±0.658h,Cmax(实测)分别为284.832±161.367ng·mL-1;283.873±166.646ng·mL-1;t1/2分别为(6.430±2.262)h,(6.326±3.210)h;AUC0→t分别为1963.299±1154.551ng·h·mL-1、1991.619±1296.104ng·h·mL-1,AUC0→∞分别为2260.626±1309.086ng·h·mL-1、2354.747±1643.362ng·h·mL-1。结论:经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及90%置信区间法统计表明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陈青[10](2005)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盐酸曲马多口腔药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曲马多口腔药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以MCM-41为掩味剂的昂丹司琼口崩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掩味剂 |
1.1.1 苦味形成机理 |
1.1.2 苦味掩味技术 |
1.1.3 掩味效果评价 |
1.1.4 现有掩味技术的不足 |
1.2 介孔分子筛MCM-41 |
1.2.1 介孔分子筛的发展 |
1.2.2 介孔分子筛的类型 |
1.2.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
1.2.4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 |
1.2.5 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1.3 盐酸昂丹司琼 |
1.4 口腔崩解片 |
1.4.1 口崩片开发应用及制备方法 |
1.4.2 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 |
1.4.3 口腔崩解片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4.4 存在的问题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MCM-41 的合成、表征、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介孔分子筛MCM-41 的制备 |
2.2.3 MCM-41 的表征 |
2.2.4 MCM-41 的药剂学性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CM-41 的XRD分析 |
2.3.2 MCM-41 的IR分析 |
2.3.3 MCM-41 的SEM分析 |
2.3.4 MCM-41 的N2吸附-脱附分析 |
2.3.5 MCM-41 的堆密度与压缩度 |
2.3.6 MCM-41 的流动性 |
2.3.7 MCM-41 的引湿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盐酸昂丹司琼的测定方法学的建立及性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盐酸昂丹司琼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3.2.3 溶液稳定性考察 |
3.2.4 盐酸昂丹司琼的性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盐酸昂丹司琼的测定方法学 |
3.3.2 盐酸昂丹司琼的性质 |
3.3.3 溶液稳定性考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掩味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掩味效果初步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M-A掩味包合物的制备 |
4.2.3 掩味包合物的表征 |
4.2.4 包合物掩味效果的初步评价 |
4.2.5 包合物在体外的释放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最佳药物浓度的确定 |
4.3.2 最佳载药时间的确定 |
4.3.3 包合物的XRD分析 |
4.3.4 包合物的N2吸附-脱附分析 |
4.3.5 包合物的TGA分析 |
4.3.6 包合物的IR分析 |
4.3.7 包合物的扫描电镜分析 |
4.3.8 包合物掩味效果的初步评价 |
4.3.9 包合物在体外的释放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酸昂丹司琼口腔崩解片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包合物稳定性实验 |
5.2.3 包合物引湿性实验 |
5.2.4 原辅料相容性实验 |
5.2.5 处方的筛选 |
5.2.6 处方验证 |
5.2.7 口腔内崩解时间及制剂掩味效果的评价 |
5.2.8 制剂初步稳定性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包合物稳定性试验 |
5.3.2 包合物引湿性试验 |
5.3.3 原辅料相容性实验结果 |
5.3.4 处方筛选结果 |
5.3.5 掩味昂丹司琼口腔崩解片的处方验证 |
5.3.6 崩解时间及制剂掩味效果的评价 |
5.3.7 掩味口腔崩解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接枝多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的概述 |
1.2.1 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
1.2.2 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 |
1.2.2.1 医用敷料 |
1.2.2.2 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 |
1.2.2.3 药物缓释载体 |
1.2.2.4 不同部位的给药应用 |
1.3 胶原蛋白肽的概述 |
1.4 乳酸链球菌肽的概述 |
1.5 转谷氨酰胺酶的概述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MTGase的纯化 |
2.2.3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制备 |
2.2.4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测定 |
2.2.5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红外表征 |
2.3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性能研究 |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水溶性的测定 |
2.3.3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吸湿保湿性能的测定[49] |
2.3.3.1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吸湿性能的测定 |
2.3.3.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保湿性能的测定 |
2.3.4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3.4.1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过氧化氢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4.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5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能力的测定[51] |
2.4 合成条件优化结果与讨论 |
2.4.1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FT-IR表征 |
2.4.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合成条件优化 |
2.4.2.1 反应时间(t)对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2.4.2.2 反应温度(T)对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2.4.2.3 胶原蛋白肽与壳聚糖质量比(mCOP/mCS)对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2.4.2.4 MTGase与壳聚糖质量比(mMTGase/mCS)对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2.5 性能研究结果与讨论 |
2.5.1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水溶性 |
2.5.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吸湿保湿性 |
2.5.3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抗氧化能力 |
2.5.3.1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 |
2.5.3.2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对DPPH的清除率 |
2.5.4 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促进细胞生长的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羧甲基壳聚糖 -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3.2.1 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 |
3.2.2 MTGase的纯化 |
3.2.3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制备 |
3.2.4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测定 |
3.2.5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红外表征 |
3.3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性能研究 |
3.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吸湿保湿性能的测定 |
3.3.2.1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吸湿性能的测定 |
3.3.2.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保湿性能的测定 |
3.3.3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3.3.1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过氧化氢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3.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4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能力的测定 |
3.4 合成条件优化结果与讨论 |
3.4.1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FT-IR表征 |
3.4.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合成条件优化 |
3.4.2.1 反应时间(t)对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3.4.2.2 反应温度(T)对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3.4.2.3 胶原蛋白肽与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比(mCOP/mCMC)对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3.4.2.4 反应溶液pH对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取代度的影响 |
3.5 性能研究结果与讨论 |
3.5.1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的吸湿保湿性 |
3.5.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抗氧化能力 |
3.5.2.1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 |
3.5.2.2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对DPPH的清除率 |
3.5.3 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肽促进细胞生长的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MTGase的纯化 |
4.2.3 乳酸链球菌肽(nisin)的纯化 |
4.2.4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制备 |
4.2.5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取代度的测定 |
4.2.6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红外表征 |
4.3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性能研究 |
4.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3.2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水溶性的测定 |
4.3.3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抗菌性能测定 |
4.3.4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细胞毒性的测定 |
4.4 合成条件优化结果与讨论 |
4.4.1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FT-IR表征 |
4.4.2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合成条件优化 |
4.4.2.1 反应时间(t)对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取代度的影响 |
4.4.2.2 反应温度(T)对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取代度的影响 |
4.4.2.3 乳酸链球菌肽与壳聚糖质量比(mnisin/mCS)对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取代度的影响 |
4.5 性能研究结果与讨论 |
4.5.1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水溶性 |
4.5.2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的抗菌性 |
4.5.3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肽对细胞毒性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
(3)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H~+,K~+-ATP酶 |
1.2 质子泵抑制剂的化学及生物学特性 |
1.3 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 |
1.4 雷贝拉唑的抑酸作用及代谢 |
1.5 CYP2C19基因多态性 |
1.6 CYP2C19等位基因及其分布 |
1.7 CYP2C19基因分型 |
1.8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药动学的影响 |
第2章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血药浓度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血浆中雷贝拉唑钠测定方法 |
2.2.1 液相色谱条件 |
2.2.2 工作溶液的配制 |
2.2.3 含药样品的配制 |
2.2.4 样品准备 |
2.2.5 样品处理与测定 |
2.2.6 标准曲线制备方法 |
2.2.7 准确度试验 |
2.2.8 萃取回收率试验 |
2.2.9 精密度考察 |
2.2.10 稳定性考察 |
2.2.11 方法学验证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
2.3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3.1 专属性 |
2.3.2 标准曲线制备 |
2.3.3 最低定量浓度(LLOQ) |
2.3.4 准确度试验 |
2.3.5 萃取回收率 |
2.3.6 精密度考察 |
2.3.7 稳定性考察 |
2.4 讨论 |
第3章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影响的研究 |
3.1 雷贝拉唑钠药动学研究 |
3.1.1 试验药物 |
3.1.2 受试者 |
3.1.3 实验方案 |
3.1.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分析 |
3.1.5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 |
3.1.6 标准曲线和质控结果 |
3.1.7 雷贝拉唑钠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1.8 药动学参数测定结果 |
3.2 CYP2C19基因分型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
3.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5 测序 |
3.3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影响的统计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曲马多制剂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给药剂型 |
1.1 片剂与胶囊剂 |
1.2 混悬剂 |
1.3 滴剂 |
2 注射剂 |
3 局部给药 |
4 讨论 |
(5)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处方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3 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
2.2 缓释片的制备工艺 |
2.2.1 湿法制粒工艺 |
2.2.2 熔融制粒工艺 |
2.3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处方与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2.3.1 HPMC的规格 |
2.3.2 HPMC的用量 |
2.3.3 十八醇的用量 |
2.3.4 压片力的影响 |
2.3.5 片径大小的影响 |
2.4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处方优化 |
2.4.1 均匀设计试验 |
2.4.2 试验数据 |
2.4.3 数据分析 |
2.5 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6)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降血脂, 降血压和降血糖作用 |
1.2 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
1.3 抗菌消炎作用 |
1.4 抗凝血作用 |
1.5 其他药理作用 |
2 安全性 |
3 药用辅料 |
3.1 缓控释药物载体 |
3.2 复合药膜材料 |
3.3 大分子生化药物的保护剂 |
3.4 靶向药物载体 |
3.5 基因传递载体 |
4 在不同部位的给药应用 |
4.1 鼻腔给药 |
4.2 眼部给药 |
4.3 口腔给药 |
4.4 消化道给药 |
4.5 其他部位给药 |
5 结语与展望 |
(7)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崩解时限 |
2.2 溶出度测定 |
2.2.1 溶出条件的选择 |
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3 线性关系考察 |
2.2.4 溶出度的测定 |
2.2.5 回收率试验 |
2.3 含量均匀度测定 |
2.4 含量测定 |
2.4.1 色谱条件 |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3 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4.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6 精密度实验 |
2.4.7 重复性实验 |
2.4.8 回收率实验 |
2.4.9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
2.4.10 样品测定 |
2.5 有关物质 |
2.5.1 色谱条件 |
2.5.2 破坏试验及阳性降解产物的分离试验 |
2.5.3 有关物质的检测[5] |
2.6 口腔崩解片与普通片的比较 |
3 讨论 |
(8)曲马多在中国多民族人群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试验材料 |
第一章 曲马多血浆样品的分析方法 |
1.1 血浆样品的测定方法 |
1.1.1 色谱条件 |
1.1.2 溶液的配制 |
1.1.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1.2 分析方法确证 |
1.2.1 方法的专属性 |
1.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2.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1.2.4 提取回收率的考察 |
1.2.5 稳定性考察 |
1.3 分析方法的实施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曲马多在汉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研究 |
2.1 临床研究方案 |
2.1.1 受试者的选择 |
2.1.2 采血方案 |
2.1.3 临床观察 |
2.2 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参数 |
2.2.1 血浆样品的测定 |
2.2.2 色谱图 |
2.2.3 质量控制 |
2.2.4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2.2.5 数据处理 |
2.2.6 男、女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与药-时曲线 |
2.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比较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曲马多在蒙古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研究 |
3.1 临床研究方案 |
3.1.1 受试者的选择 |
3.1.2 采血方案 |
3.1.3 临床观察 |
3.2 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参数 |
3.2.1 血浆样品的测定 |
3.2.2 血浆样品色谱图 |
3.2.2 质量控制 |
3.2.3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3.2.4 药动学参数 |
3.2.5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与药-时曲线 |
3.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比较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曲马多在朝鲜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研究 |
4.1 临床研究方案 |
4.1.1 受试者的选择 |
4.1.2 采血方案 |
4.1.3 临床观察 |
4.2 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参数 |
4.2.1 血浆样品的测定 |
4.2.2 血浆样品色谱图 |
4.2.3 质量控制 |
4.2.4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4.2.5 药动学参数 |
4.2.6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与药-时曲线 |
4.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比较 |
4.3.1 独立样本t检验 |
4.3.2 非参数法秩和检验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曲马多在回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研究 |
5.1 临床研究方案 |
5.1.1 受试者的选择 |
5.1.2 采血方案 |
5.1.3 临床观察 |
5.2 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参数 |
5.2.1 血浆样品的测定 |
5.2.2 血浆样品的色谱图 |
5.2.3 质量控制 |
5.2.4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5.2.5 药动学参数 |
5.2.6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与药-时曲线 |
5.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比较 |
5.3.1 独立样本t检验 |
5.3.2 非参数法秩和检验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曲马多在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研究 |
6.1 临床研究方案 |
6.1.1 受试者的选择 |
6.1.2 采血方案 |
6.1.3 临床观察 |
6.2 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参数 |
6.2.1 血浆样品的测定 |
6.2.2 血浆样品色谱图 |
6.2.3 质量控制 |
6.2.4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6.2.5 药动学参数 |
6.2.6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与药-时曲线 |
6.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药动学比较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曲马多在五个民族健康人群的药动学比较 |
7.1 民族间药动学 |
7.1.1 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
7.1.2 药动学参数 |
7.2 药动学参数的比较 |
7.2.1 ANOVA |
7.2.2 非参数法秩和检验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多民族健康志愿者口服曲马多胶囊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8.1 给药对象与给药方法 |
8.2 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方法 |
8.3 结果 |
8.3.1 基础模型的选择 |
8.3.2 最终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8.3.3 最终模型诊断图 |
8.4 讨论 |
8.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录 |
(10)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酸酐的应用 |
2 乙基纤维素 (EC) 的应用 |
3 聚乙烯醇 (PVA) 的应用 |
4 羧丙甲纤维素 (HPMC) 的应用 |
5 聚乙二醇 (PEG) 的应用 |
6 微晶纤维素 (MCC) 的应用 |
7 卡波姆 (CMB) |
7.1 缓释片 |
7.2 凝胶剂 |
7.3 混悬液 |
7.4 膜剂 |
8 聚乳酸 (PLA) 的应用 |
四、盐酸曲马多口腔药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以MCM-41为掩味剂的昂丹司琼口崩片的研究[D]. 刘安琪. 吉林大学, 2017(09)
-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接枝多肽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吴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3]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影响的研究[D]. 孟正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4]曲马多制剂与临床应用研究[J]. 苏玉珠,卢秋桃,罗球珠. 基层医学论坛, 2011(34)
- [5]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处方与工艺优化[J]. 马燕,葛月宾,李卫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12)
- [6]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J]. 罗晔,唐大川,罗海燕,叶苗,徐佳. 海峡药学, 2009(05)
- [7]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控制[J]. 王德堂.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8]曲马多在中国多民族人群的药动学研究[D]. 王彦慧.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1)
- [9]盐酸曲马多口腔崩解片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A]. 黎维勇,李茜,张营,陈华庭.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 [10]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展[J]. 陈青. 天津药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