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梨优质壮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萍[1](2020)在《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穴盘育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了解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地区的35家种苗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及试验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所调查的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企业中57%种苗生产单位规模在300万株以下,52%的育苗场设施建设在5-10年之间,69%种苗生产企业为合作社。育苗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53%,且高中以下文化的人员为主(占总人数的57%)。调查的企业年育苗总量11802万株,其中茄果类蔬菜占比为46%;种苗生产总量的59%用于销售,其中订单销售占销售总量的97%。在水肥的施用上,89%的企业单一使用水溶肥,使用平衡型水溶肥配合高钾型水溶肥的占整体的11%。在灌溉方式中,97%的企业采用顶部喷灌的方式。所调查的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占比29%)制定了生产技术规范和壮苗标准。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企业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2、设施老旧、标准化程度低,管理者学历低、年龄偏高;3、种苗生产技术含量低,缺乏科学、标准的水肥管理技术和规范;4、种苗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种苗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程度低。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辣椒为试验材料,对灌溉方式(潮汐式灌溉)和肥料施用(不同营养液配方的筛选)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式灌溉比顶部洒水灌溉省水17%、省肥16%,壮苗指数提高;筛选出Arnon和Hoagland番茄配方最适合辣椒的生长,壮苗指数提高。通过市场的调查和试验研究,认为北京市蔬菜育苗产业发展应进行以下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制定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苗生产;研究质量标准及病虫检测方法,提高商品苗健康度;完善生产经营许可,健全种苗市场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和技术服务,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校企联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大型企业;加大力度开拓蔬菜穴盘育苗的市场;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管理者技术水平;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制精简化育苗设备、开展集约化育苗;提高温室性能;规范水肥管理推广潮汐式育苗和研究育苗专用肥。
邹悦[2](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董舒文[4](2020)在《不同光照模式下日累积光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及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D是当前设施蔬菜栽培中节能效果明显的新型光源,但运营时能耗仍然较大,而充分利用光照且改变光照模式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是降低能耗成本的重要方式。为此,本文研究了不同LED间歇光下日累积光量(DLI)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以番茄为试验材料,在保证环境适宜、水肥充足的情况下设置9.72、12.96、16.20、19.4和22.68 mol·m-2·d-1等5种不同的DLI处理,同时以连续光为对照,分别进行了长周期和短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并构建了基于累积光量下的番茄幼苗生长模拟模型,明确最适宜LED光照模式,实现优质高产和节能降耗的目的,最终为设施番茄幼苗生长的光照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DLI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以及节能指标有显着影响。在3R1B(红蓝比例为3:1)的光质下,随着DLI的增加,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及叶面积都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在T3(DLI为16.20 mol·m-2·d-1)时达到最大值,与T1相比,株高和叶面积分别增加27.72%和10.05%,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干重则表现为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趋势。且T3的Pn显着大于其余处理,比T1增加24.93%。同时T3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节能效果等也优于其余处理组。由此可见,适宜番茄幼苗生长的最佳DLI为16.20 mol·m-2·d-1,当大于这一值时会受到光抑制的影响。2.长周期间歇光处理番茄幼苗后发现,与CK(连续光)相比,各处理的株高及干重都有所下降,其中T1、T2、T3的干重分别下降13.29%,14.69%,11.19%,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同时,各间歇光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着低于CK。CK的电能转换效率以及光量子利用效率也显着优于其余处理。表明长周期间歇光虽然可以使番茄幼苗正常生长,但达不到节约能耗、优质高产的目的。3.短周期间歇光处理番茄幼苗后发现,在相同DLI时,短周期间歇光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情况下,番茄幼苗的叶面积与CK(连续光)相比提高了9.34%,且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壮苗指数与CK相比提高了5.71%,同时净光合速率等均有所提高,并且随着短周期间歇光占空比的降低,导致DLI下降,其生长情况也会呈现降低的趋势。因此可以得出在相同DLI时,短周期间歇光会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提升番茄幼苗的育苗质量,可用于实际生产中。4.构建了基于累积光量的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及总干重生长模拟模型。株高的相关关系式为y=0.066x+1.936,茎粗的相关关系式为y=0.012x+1.164,均呈直线相关关系。总干重的相关关系式为y=0.248e0.006x,呈指数方程形式。并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各模型均可较好的模拟番茄幼苗的生长形态及干物质的积累。
朱鹿坤[5](2019)在《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育苗生产中,因季节原因及温室设施内的防寒措施造成的弱光寡光问题较为普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对蔬菜幼苗进行LED补光能改善其生长形态,提高秧苗质量。本研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辽园多丽”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种“优胜者”为试材,研究了LED红光(R)、蓝光(B)、绿光(G)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3种光质进行6种不同比例搭配形成组合光R9B1(9:1,灯的数量比)、R8B2、R7B3、R9G1、R8B1G1、R7B2G1,分析了其对番茄和黄瓜幼苗的延时补光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幼苗进行红、蓝、绿LED延时补光结果表明,LED红光和蓝光可提高番茄幼苗的茎粗、全株鲜干重、真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显着地提高了番茄幼苗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株高,促进幼苗干物质积累。绿光处理组的番茄幼苗根分配率得到了显着地提高,并可提高幼苗的蒸腾速率;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在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方面具有较为显着的效益,可显着提高幼苗的形态指标如茎粗、全株鲜干重、壮苗指数等和生理生化指标如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及抗逆性等,番茄幼苗的最佳补光组合为R7B2G1。番茄幼苗夜间延时补照R7B2G1组合光3h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达到了最大值,气孔导度也得到了显着增加,且补光4h时净光合速率仍大于1h时。因此,番茄幼苗在夜间最适延时补光时间为4小时。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番茄幼苗在第1片真叶露出期即T1期补照红蓝绿组合光可显着提高其生长形态和壮苗指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根系形态及提高根系活力和抗逆性。番茄幼苗在第2片真叶露出期即T2期补光的各项壮苗指标与对照相比均得到了提高,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从整体生长形态来看,弱光Td处理组的番茄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低于对照,表明弱光环境不利于幼苗的生长。2.黄瓜幼苗进行红、蓝、绿LED延时补光结果表明,LED红光和蓝光可提高黄瓜幼苗的形态指标如茎粗、全株鲜干重、真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能促进黄瓜幼苗的根系生长,同时能降低株高。绿光处理组的黄瓜幼苗鲜干重、真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得到了显着地提高。黄瓜幼苗补照LED组合光可显着提高茎粗、全株鲜干重、壮苗指数、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黄瓜幼苗的的最佳补光组合为R8B1G1。黄瓜幼苗夜间延时补照R8B1G1组合光2h至3h之间时,光合相关指标均能达到理想状态,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3h之后光合速率开始迅速下降。由此可见,黄瓜幼苗在夜间最适延时补光时间为3小时。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结果表明,黄瓜幼苗在第1片真叶露出期即T1期补照红蓝绿组合光可显着提高其生长形态和壮苗指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根系形态及提高根系活力和抗逆性。T2期补光处理组相比对照组能显着地提高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和G值,但根分配率和比叶面积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从整体生长形态来看,弱光Td处理组的黄瓜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低于对照。3.幼苗夜间延时补照LED组合光时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白天,但补光组幼苗的形态指标和壮苗指数均得到了显着提高,表明本研究的补光光强大于幼苗的光补偿点光强,延时补光有利于幼苗进行物质积累,并促进其生长。综上,对番茄和黄瓜幼苗(特别在T1期)进行延时补照LED红蓝绿组合光,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长形态,提高幼苗的生理特性,进而达到壮苗的效果。
熊伟[6](2019)在《不同光照强度对烟苗素质和组织结构及烤烟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培育烤烟壮苗所需光照条件和不同素质烟苗对大田烟株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及初烤烟叶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光源设计不同光照条件,以云烟87和K326烤烟品种为材料进行漂浮育苗,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对促进烟苗生长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并将培育出的不同素质烟苗移栽到大田,监测分析了大田烟株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烤后烟叶的理化性质。经数据统计分析和组织切片观察,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光照时数在6h以上时,光照强度对烟苗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时数,并且光照强度对烟苗叶宽、茎围及叶绿素、可溶性总糖含量及根系活力有较大的影响,但光照强度变化对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当光照时数为9h,且光照强度达到8000Lux时,能促进烟苗快速生长达到茎高11cm、茎围1.8cm的壮苗要求,并在80d内成苗。(2)光照时数相同时,提高光照强度可促进叶脉维管束的发育和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并可促进烟苗基质中生长根系的组织结构和维管束发育,但光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对烟苗水生根系组织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小于基质中的根系。(3)壮苗移栽有利于云烟87和K326大田烟株的生长,特别是对团棵期烟株的茎围影响较大,对团棵期烟株的株高和最大叶宽影响较小;对现蕾期株高和成熟期最大叶长和叶宽也有较大影响。对烤后烟叶的理化性质分析的结果表明,烟苗素质对烤后中上部烟叶的相对含水率、含梗率和厚度的影响较小,对叶长和叶宽的影响较大。烤后中上部烟叶氯离子含量与烟苗的素质存在密切关系,并表现为烟苗素质越差,烤后烟叶氯离子含量越高;烟苗素质越好,烤后烟叶氯离子含量反而越低。
王倩[7](2019)在《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铁锁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以根入药,具有镇痛消炎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金铁锁遭到了掠夺性采挖,因此及时开展金铁锁种苗繁育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组培快繁技术对金铁锁种苗快繁进行研究。由于现有的种苗繁育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在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建设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做了规划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苗有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金铁锁种子适宜储藏温度为4℃;种子播种前应做以下处理,即15%盐酸浸泡30 min后,再用200 mg/L 6-BA浸泡24 h或750 mg/L GA3浸泡24 h。盐酸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较高,6-BA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及幼苗芽长势较好,GA3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及胚根长势较好。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植株生长及药用成分均有重要影响,表现在随着遮阴度的提高,植株叶面积、叶片数量和节间距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干)重以及根冠比与遮阴度呈负相关,总皂苷含量表现为轻度遮阴>中度遮阴>自然光照>重度遮阴;施肥处理下,随着施肥量的提高,植株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总皂苷含量表现为0.3 kg/m2>0.6 kg/m2>不施肥>0.9 kg/m2;不同基质栽培条件下,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着,总皂苷含量表现为田土:基质:河沙=2:2:1>田土>田土:基质=1:1。总体上看,75%85%的透光度、0.3 kg/m2的有机肥、田土:基质:河沙=2:2:1对金铁锁幼苗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组培快繁试验结果显示:金铁锁种子消毒以75%乙醇处理30 s、0.2%高锰酸钾处理10 s和0.2%升汞处理15 min为宜(0污染率);种子无菌萌发适宜预处理为200 mg/L6-BA浸泡24 h,萌发率达57.33%;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2mg/L 6-BA+0.3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0.05 mg/L TDZ+0.8 mg/L6-BA+0.2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生根壮苗适宜培养基为3/4 MS+0.3 mg/L IAA+0.1 mg/L NAA+50 g/L香蕉汁+30 g/L蔗糖+7 g/L琼脂;开瓶炼苗时间为3 d,炼苗壮苗基质为腐殖土:珍珠岩=2:1。3、本研究中也采用校地结合、优势互补的办法,为主产区编制了《贵州省威宁县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金建芳[8](2018)在《基于移栽机械化的黄瓜和玉米穴盘育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蔬菜行业一直备受重视,设施蔬菜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提高和国民饮食的改善有显着作用,但是传统的蔬菜人工移栽方式耗时费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蔬菜的种植规模,本文主要选用菜用甜糯玉米、黄瓜两个蔬菜品种进行穴盘育苗试验,通过对不同配比基质、不同穴盘规格及不同浓度叶面肥(蚯蚓液)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半自动移栽机械进行移栽试验,筛选出最适合机械化移栽的菜用甜糯玉米和黄瓜幼苗。1.采用8种不同的育苗基质配方,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对甜糯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各处理的理化性质以及甜糯玉米幼苗各项生长指标的测定,筛选出稻壳:椰糠:蛭石=1:1:1的育苗基质配方为最佳配方,该基质具有适宜的pH值和电导率,有机质含量高,培育的玉米幼苗叶色浓绿,茎秆粗壮,符合壮苗标准,对甜糯玉米的生长十分有利,通过机栽试验筛选出该组育苗基质培育的甜糯玉米幼苗最适合机械化移栽,可推荐其为甜糯玉米专用育苗基质。2.采用3种不同规格穴盘来研究其对适宜机械化移栽的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便筛选出育苗效果好、育苗成本低以及适宜运输和设施机械化移栽的育苗穴盘。结果表明,从育苗初期到育苗后期,规格为50孔的穴盘幼苗长势一直保持最好,从营养指标看三种规格穴盘苗随苗龄增加而上升,从生理指标看苗龄30d时50孔穴盘苗表现最佳,黄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都达到最佳,到苗龄40d的后期时,50孔、70孔和105孔穴盘由于自身规格的限制,幼苗长势无显着差异,且各项生理指标都有所下降,通过移栽试验测定苗龄30d、规格为50孔的黄瓜苗移栽合格率和幼苗成坨率最高,所以在实际机械化移栽过程中,宜选用苗龄30d的50孔育苗穴盘所育黄瓜苗作为标准移栽苗。3.主要研究蚯蚓液浓度对适合机械化移栽的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既能培育黄瓜壮苗又能使黄瓜幼苗提前移栽的最适蚯蚓液浓度,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蚯蚓液对黄瓜幼苗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的营养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MDA和膜透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蚯蚓液200倍液时促进黄瓜幼苗生长的效果最好,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鲜重与对照比分别上升了 51.4%、32.6%、78.8%、21.7%,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有显着提升,且大大降低了黄瓜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黄瓜幼苗此时的移栽期为25d左右,表明通过叶面喷施蚯蚓液能使黄瓜幼苗叶色浓绿,茎秆粗壮,能有效促进黄瓜幼苗期的生长发育,且能提早黄瓜的最适移栽期,可推荐其作为适宜机械化移栽的黄瓜幼苗的苗期叶面肥使用。
李海亮[9](2018)在《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气动成型机理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植质钵育栽培技术是提高北方寒地水稻品质和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现有生物质秧盘存在需土量大、育秧效率低,成型工艺存在能耗高、模具寿命短等问题。本文以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寒地水稻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推广”(JCTG17-03)和2017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HNK135-03-02)为依托,以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出发点,以提高育秧质量、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设计了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并对气动成型机理、原料配比和成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将穴育栽植理念和水稻秸秆增值利用技术相结合,提出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思想。在满足水稻育秧和移栽农艺要求的前提下,从秧盘强度和适用性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主要结构及参数。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相比于塑料秧盘,具有不伤根、无缓苗等优点,相比于早期植质钵育秧盘,育秧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2)在对气动成型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气动成型工艺,研制出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成型机。利用FLUENT软件对成型模具进行了结构优化,确定了模具最优结构尺寸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能控制技术搭建了穴盘气动成型试验台,为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的研究提供平台。(3)以穴盘气动成型试验台为平台,以浆液浓度、纸浆含量、胶粘剂质量和秸秆与牛粪质量比为变量,以钵孔成型率和育秧效果为评价指标,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结果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最优原料配比。(4)按照最优原料配比配置原浆,利用穴盘气动成型试验台进行穴盘生产试验。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研究成型模具真空度、吸附时间、保压时间3个成型因素对穴盘的钵孔成型率、松弛密度和抗破坏强度3个成型技术指标的影响规律,最终明确最佳成型工艺。(5)在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成型机的基础上,搭建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生产线。依据穴盘最优原料配比和最佳成型工艺,制备水稻秸秆营养穴盘。以制得的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和常规塑料秧盘为育秧载体,以断根网和塑料薄膜为阻隔材料,从出苗率、秧苗素质、产量和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以对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育秧效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在对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气动成型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气动成型工艺,并搭建相应成型设备,通过试验分析得到穴盘生产最优原料配比和最佳成型工艺,明确了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制备技术,并通过生产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龚洪恩[10](2018)在《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油茶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油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苗木需求量日益增加。受砧木、穗条及育苗周期的影响,油茶良种苗木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探索加快苗木生长、提高育苗效率的途径,本研究选用两年生‘长林4号’油茶优良无性系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克隆了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研究了LED不同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对其生长发育及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了适合油茶良种壮苗培育的LED光照条件和光合相关差异表达基因9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叶片为材料,利用课题组现有转录组数据,结合NCBI数据库,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了CoRbcS1、CoRbcS2、CopsbA等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并上传至GenBank(MG746996MG747014)。19个基因序列均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编码的蛋白均不含吡咯赖氨酸(Pyl)和硒半胱氨酸(Sec)。19个蛋白中亲水性蛋白有13个,疏水性蛋白有6个;稳定性蛋白有14个,不稳定蛋白有5个。19个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下一步研究LED光源对其表达的影响提供了基础。(2)以LED红光、红蓝9︰1、红蓝7︰3、红蓝5︰5、红蓝3︰7、红蓝1︰9、LED蓝光和LED白光(对照)8种不同光质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红蓝1︰9复合光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色素含量、玉米素核苷(ZR)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最高的CoFBP、Cocab7、CoTPI和CoTkt基因表达量。说明红蓝1︰9复合光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质。(3)在筛选出LED最适光质的基础上,以LED红蓝1︰9复合光100μmol·m-2·s-1、150μmol·m-2·s-1、200μmol·m-2·s-1、250μmol·m-2·s-1和300μmol·m-2·s-1 5种不同光强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250μmol·m-2·s-1光强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AQY、Pmax、Gs、Tr、ΦPSⅡ、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生长素(IAA)含量、赤霉素(G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最高的CorbcL、CoRbcS1、CoRbcS2、CoRCA、CoFBA1、CoSBP、CopsaA、CopsaB、CopsbA、CoTPI、Cocab、Cocab6、Cocab7和Cocab8基因表达量。说明红蓝1︰9复合光250μmol·m-2·s-1光强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强。(4)在筛选出LED最适光质和光强的基础上,以250μmol·m-2·s-1红蓝1︰9复合光12h·d-1、14h·d-1和16h·d-1 3种不同光照时间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16h·d-1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AQY、Pmax、Gs、ΦPSⅡ、ETR、qP、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超氧化物酶(SOD)和POD活性,且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最高。说明250μmol·m-2·s-1红蓝1︰9复合光16h·d-1光照时间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照条件。(5)LED不同光质、光强及光照时间处理下CorbcL、CoRbcS1、CoRbcS2、CoFBA1、CoFBP、CoTkt、CoSBP、CoTPI、Cocab6和Cocab7基因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说明这些基因受LED光源的影响较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韩国梨优质壮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梨优质壮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穴盘育苗概念及优缺点 |
1.3.1 穴盘育苗灌溉技术现状与节水概况 |
1.3.2 穴盘育苗施肥使用现状与肥料污染概况 |
1.4 种苗经营模式及方向 |
1.4.1 种苗的经营模式及优缺点 |
1.4.2 种苗市场经营方向 |
1.5 完善种苗市场监管体系的目标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的发展现状 |
2.1 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2 北京市种苗质量检测及监管情况 |
2.2.1 种苗健康检测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及研究进展 |
2.2.2 种苗质量标准 |
2.2.3 生产技术规程及壮苗标准的应用情况 |
2.3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的性质 |
2.4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的规模 |
2.5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现状 |
2.6 北京市种苗生产单位设施设备应用情况 |
2.7 北京市种苗的生产种类及数量 |
2.8 北京市种苗销售经营情况 |
2.9 北京市种苗生产基质选择情况 |
2.10 北京市种苗生产肥料使用情况 |
2.11 北京市种苗生产灌溉方式现状 |
2.12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种苗产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
3.1.1 育苗场缺乏高效的育苗配套设备 |
3.1.2 设施老旧性能较差 |
3.1.3 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
3.1.4 经营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 种苗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施肥管理问题 |
3.2.2 灌溉管理问题 |
3.2.3 基质管理问题 |
3.3 种苗生产经营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产业服务体系待健全 |
3.3.2 销售过程缺乏监管,种苗经营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
3.3.3 无种苗监管办法和体系,执法部门无“法”可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灌溉方式及营养液对辣椒苗生长的影响 |
4.1 不同灌溉方式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5 讨论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穴盘育苗产业发展的建议 |
5.1 种苗生产经营以及监管方面建议 |
5.1.1 制定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苗生产 |
5.1.2 研究质量标准及病虫检测方法,提高商品苗健康度 |
5.1.3 完善生产经营许可,健全种苗市场监管体系 |
5.1.4 强化信息和技术服务,提升企业生产水平 |
5.2 种苗产业发展建议 |
5.2.1 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校企联合 |
5.2.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大型企业 |
5.2.3 加大力度开拓蔬菜穴盘育苗的市场 |
5.2.4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5.2.5 研制精简化育苗设备、开展集约化育苗 |
5.2.6 提高温室性能 |
5.3 穴盘育苗水肥管理建议 |
5.3.1 穴盘育苗养分管理建议 |
5.3.2 穴盘育苗水分管理建议 |
5.3.3 穴盘育苗基质使用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
1.2 无土栽培 |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
1.5.1 竞争作用 |
1.5.2 拮抗作用 |
1.5.3 诱导植株抗性 |
1.5.4 促生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不同光照模式下日累积光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LED在设施植物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1.1.2 LED光环境在植物工厂中的研究 |
1.1.3 间歇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日累积光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DLI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 |
2.2.2 长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 |
2.2.3 短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环境指标的测定 |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3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3.4 节能指标的测定 |
2.3.5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DLI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对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对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对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
3.1.4 对幼苗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1.5 对幼苗Fv/Fm和ΦPSⅡ的影响 |
3.1.6 对幼苗节能指标的影响 |
3.2 长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1 对幼苗外观形态的影响 |
3.2.2 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3 对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4 长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对幼苗Fv/Fm和ΦPSⅡ的影响 |
3.2.6 对幼苗幼苗节能指标的影响 |
3.3 短周期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1 对幼苗外观形态的影响 |
3.3.2 对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3 对幼苗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对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5 对幼苗Fv/Fm和ΦPSⅡ的影响 |
3.3.6 对幼苗节能指标的影响 |
3.4 番茄幼苗生长模拟研究 |
3.4.1 基于累积光量下的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模拟 |
3.4.2 基于累积光量的番茄幼苗干物质积累模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1 连续光下DLI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LED间歇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3 番茄幼苗生长的模拟研究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的光生物学效应 |
1.2 LED光源的优势及应用 |
1.2.1 LED光源的特点与优势 |
1.2.2 LED光源在设施蔬菜育苗上的应用 |
1.2.3 LED光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1.3 果菜类蔬菜的生物学特征 |
1.3.1 黄瓜幼苗的生长习性及特征 |
1.3.2 番茄幼苗的生长习性及特征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补光材料及设备 |
2.1.2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LED单质光补光试验设计 |
2.2.2 LED组合光补光试验设计 |
2.2.3 不同苗期进行LED组合光补光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幼苗生长形态特征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2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红、蓝、绿LED延时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育苗的效应分析 |
3.1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3.1.1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3.1.3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5 单质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3.2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3.2.1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3.2.3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
3.2.6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
3.2.7 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3.3.1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3.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5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
3.3.6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
3.3.7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番茄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 红、蓝、绿LED延时补光对日光温室黄瓜育苗的效应分析 |
4.1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4.1.1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2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4.1.3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4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5 单质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4.2.1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4.2.3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4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5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
4.2.6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抗逆指标的影响 |
4.2.7 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4.3.1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3.2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壮苗指标的影响 |
4.3.3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4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5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
4.3.6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抗逆指标的影响 |
4.3.7 不同苗期补照组合光对黄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不同LED光质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5.2 LED组合光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5.3 不同苗期补照LED组合光对果菜类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不同光照强度对烟苗素质和组织结构及烤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光照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光照时数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1.2.3 光照强度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
1.2.4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
1.2.5 不同苗龄移栽对烟株生长的影响 |
1.2.6 烟苗素质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不同光照条件对培育烤烟壮苗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生育期的影响 |
2.2.2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3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根系及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 不同光照条件对基质中烟苗根系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3 不同光照条件对漂浮盘下烟苗水生根系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4 不同光照条件对烟苗根尖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不同烟苗素质对大田烤烟生长及质量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烟苗素质对大田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2 不同烟苗素质对烤烟物理性状的影响 |
4.2.3 不同烟苗素质对烤后烟叶化学指标的影响 |
4.2.4 不同烟苗素质对烤后中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金铁锁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 |
2 金铁锁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 |
3 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 |
3.1 种子萌发 |
3.2 金铁锁人工栽培技术 |
3.2.1 遮阴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2.2 栽培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2.3 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3 金铁锁组织培养和种苗快繁技术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金铁锁种苗有性繁殖技术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设计 |
2.1 种子萌发 |
2.1.1 储藏条件 |
2.1.2 酸处理 |
2.1.3 激素处理 |
2.2 人工栽培 |
2.2.1 遮阴处理 |
2.2.2 施肥处理 |
2.2.3 基质处理 |
3 指标测定方法 |
3.1 发芽指标 |
3.2 形态指标测定 |
3.3 生物量测定 |
3.4 总皂苷测定 |
4 数据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不同储藏方式对金铁锁种子发芽的影响 |
5.2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5.2.1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5.2.2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5.2.3 酸处理对金铁锁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5.3 激素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5.3.1 不同浓度GA3 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6-BA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5.3.3 不同浓度ETH处理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5.4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4.1 不同遮阴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4.3 不同基质处理对金铁锁种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5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5.5.1 不同遮阴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5.5.2 不同施肥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5.5.3 不同基质处理对金铁锁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5.6 不同栽培条件对金铁锁总皂苷的影响 |
6 小结与讨论 |
6.1 小结 |
6.2 讨论 |
第三章 金铁锁组织培养与种苗快繁技术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设计 |
2.1 金铁锁种子消毒 |
2.2 金铁锁种子无菌萌发 |
2.3 丛生芽诱导 |
2.4 增殖培养条件优化 |
2.5 生根 |
2.5.1 大量元素 |
2.5.2 生长素 |
2.5.3 香蕉汁 |
2.6 炼苗移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消毒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3.3.1 细胞分裂素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3.3.2 生长素对金铁锁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金铁锁茎段增殖的影响 |
3.5 金铁锁组培苗生根培养 |
3.5.1 大量元素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3.5.2 生长素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3.5.3 香蕉汁对金铁锁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3.6 炼苗天数和基质配比对金铁锁组培苗炼苗移栽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四章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
1 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
2 基地建设的区位选择 |
3 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
3.1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核心示范区建设 |
3.2 金铁锁野生变家种技术试验示范 |
3.3 金铁锁野生资源保护与其它产业有机结合 |
4 基地建设的时间进程 |
4.1 建设期限 |
4.2 进度安排 |
5 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 |
5.1 生态目标 |
5.2 经济目标 |
5.3 社会目标 |
6 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资金保障 |
6.3 团队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1 金铁锁有性繁殖技术 |
1.2 金铁锁组织培养和种苗快繁技术 |
1.3 金铁锁野生保护抚育基地建设规划建议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移栽机械化的黄瓜和玉米穴盘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蔬菜移栽机械发展进程 |
1.2.2 国内外蔬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配比基质对适宜机械化移栽的甜糯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基质对甜糯玉米幼苗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基质对甜糯玉米幼苗茎粗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基质对甜糯玉米幼苗地上、地下部干鲜重和壮苗指数影响 |
2.3.4 不同处理基质的物理特性 |
2.3.5 不同处理基质的化学特性 |
2.3.6 机栽指标测定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规格穴盘和苗龄对适宜机械化移栽的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黄瓜幼苗叶面指标的影响 |
3.3.3 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4 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5 机栽指标测定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叶面喷施蚯蚓液对适宜机械化移栽的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喷施不同稀释倍数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2 喷施不同稀释倍数蚯蚓液对黄瓜幼苗叶片的影响 |
4.3.3 喷施不同稀释倍数蚯蚓液对黄瓜幼苗根系的影响 |
4.3.4 喷施不同稀释倍数蚯蚓液对黄瓜幼苗MDA和膜透性的影响 |
4.3.5 喷施不同稀释倍数蚯蚓液对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3.6 机栽指标测定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气动成型机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秸秆应用现状 |
1.2.2 水稻育秧盘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结构设计 |
2.1 整体结构 |
2.2 主要结构 |
2.2.1 横向尺寸 |
2.2.2 穴孔结构设计 |
2.2.3 立边厚度 |
2.2.4 底边厚度 |
2.2.5 纵向尺寸 |
2.3 尺寸修正 |
2.4 本章小结 |
3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成型机的研究 |
3.1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成型机 |
3.1.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2 关键部件的设计 |
3.1.3 样机试验 |
3.2 穴盘气动式成型试验台 |
3.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原料配比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
4.2.2 响应面分析 |
4.2.3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成型工艺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设计 |
5.1.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单因素试验 |
5.2.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
5.2.3 响应面分析 |
5.2.4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生产线的建立和田间试验 |
6.1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生产线的建立 |
6.1.1 整机结构 |
6.1.2 生产工艺 |
6.1.3 特点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6.2.2 试验设计 |
6.3 主要考核指标与测定方法 |
6.3.1 出苗率 |
6.3.2 秧苗素质 |
6.3.3 产量 |
6.3.4 效益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出苗率 |
6.4.2 秧苗素质 |
6.4.3 产量 |
6.4.4 效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光反应 |
1.1.2 暗反应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ED简介及其特点 |
1.2.2 LED光源在植物培育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克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2.2.2 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克隆 |
2.3 小结 |
第三章 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LED光质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3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4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5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6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7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8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9 LED不同光质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LED光强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ED光强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LED光强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3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2.4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5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6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2.7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8 LED光强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LED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3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2.4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5.2.5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5.2.6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2.7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8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9 LED不同光照时间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韩国梨优质壮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地区穴盘育苗产业调研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薛萍.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2]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不同光照模式下日累积光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影响及模型研究[D]. 董舒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不同LED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与黄瓜育苗的效果分析[D]. 朱鹿坤.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不同光照强度对烟苗素质和组织结构及烤烟品质的影响[D]. 熊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金铁锁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王倩. 贵州大学, 2019
- [8]基于移栽机械化的黄瓜和玉米穴盘育苗技术研究[D]. 金建芳.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9]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气动成型机理及试验研究[D]. 李海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8(08)
- [10]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龚洪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