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论文文献综述)
文意昕[1](2021)在《英中文学新词翻译中的异化策略——以小说《魔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策略由传统的归化策略转向异化策略,文学新词翻译中的异化翻译效果也成为广泛探讨的问题。小说《魔戒》的作者和译者都对异化翻译表示肯定,其中译本对承载大量文化因素的新词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为新词异化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样本。通过对比分析《魔戒》中新词异化及归化翻译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异化策略的功能与特性,发现新词的异化翻译具有避免文化杂糅、强调小说原创成分的特点,部分翻译也存在难以同时转换新词的字面义与内涵义的问题。异化代表的是译文对原文文化选择的一种态度,其中折射出译者、目标语读者和目标语文化对外国文化兼收并蓄的主张。《魔戒》的译者大量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新词,表现出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出中文读者对外来西方文化有着较高的接纳能力。
程凡[2](2021)在《从归化异化角度分析《酒国》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趋势及中国的“走出去”文化策略给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译者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在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但是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因其承载着独特文化,而难以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如何翻译好这类词并准确传达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国内外翻译界的一个大众性难题。文化负载词的正确翻译,既有助于本国文化的有效传达,也有利于丰富译语文化。“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大策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文学作品译者的选择。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视角出发,在对《酒国》中文化负载词分类的基础上,统计并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策略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尽可能保留原作的语言文化特点;归化翻译策略是以目的语为归宿,力求消除文化障碍,使译文流畅易懂。结果表明,《酒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均有所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主要采取直译法和音译法,归化翻译策略主要采取意译法。除此之外,还采取了表意同位语+音译法,增益法,替代法和简化法,且多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尽可能在传达作品信息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武梦竹[3](2020)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文中认为比喻作为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而其中形象比喻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得到了广大文学作者的青睐。形象比喻的产生和发展与民族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比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两国文化差异,促进民族交流。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它离不开译者的再创造,忠实只是再创造的基础。形象比喻作为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是极富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其种类繁多,文化差异明显,因此语言间的转换相当复杂,可译程度往往受译者水平的制约。一般来说,形象比喻的翻译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俄罗斯19世纪作家都善用比喻,而这一时期经典作品《当代英雄》和《贵族之家》的两位伟大作家莱蒙托夫和屠格涅夫则尤为擅长运用形象比喻。本文主要选取这两部作品的两个汉译本为例,在文学翻译理论框架内,对形象比喻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分别总结出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从翻译角度探讨如何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和再现原着的艺术形象。
袁浩翔[4](2020)在《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文中提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不同文化群体或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的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语言,而文化负载词就是最能反映这些文化群体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层面之一。在翻译时,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往往容易使其他文化群体或民族不便理解或产生误解,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如何正确、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疏通人们交流的障碍,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议题。《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之美称。就目前翻译领域的研究来看,《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硕,维译本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物质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多,其他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维吾尔语译文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等效翻译理论为视角,归纳分析了译者在翻译《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观察了原文文化内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无发生缺失、增添、变异现象。通过该研究,希望能将文化信息更正确、更全面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传递给维吾尔族的读者们,同时也为汉维翻译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文化负载词概述:主要界定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阐明文化负载词的特点;第三部分为《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主要对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和《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气象类、物象类和地名类五类,而后对这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再进行分类统计;第四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主要对《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对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的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阐述了翻译中几种严重不等效的情况,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总结了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的整体翻译情况,不同语义类型文化负载词应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鲁旭[5](2020)在《《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是我国无可替代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红楼梦》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医。而探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对掌握传统中医术语的俄语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帕纳秀克版本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中出现的中医元素翻译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以及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角度研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规律,探讨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和中医翻译的原则及策略,并尝试探究《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中医疾病证候、中医诊断治疗、中医药材药方、饮食养生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得失。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总结了《红楼梦》俄译历程,梳理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了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探讨了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并就此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第二章总体梳理了俄语中对中医元素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中期和现今,从宏观上介绍中医元素在俄罗斯的翻译发展状况。第三章以第二章划分的三个时期为基础,概括了中医元素俄译的三个阶段特点。第四章是本文重点,将《红楼梦》中出现的中医元素划分为六类:中医理论知识的俄译;中医疾病证候的俄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俄译;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俄译;中医饮食养生的俄译以及香疗法和西洋药的俄译,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中医元素的翻译方法,并对其中出现的部分误译提出修改方案。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胡斯玥[6](2020)在《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文中研究表明耶夫·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语用学诠释》一书中指出了语言的顺应性,从而诞生了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即顺应论。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事实上,翻译作为交际行为中的一种,也是一个选择与顺应的过程。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即语境相关成分、顺应性的结构对象、顺应性的动态过程与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正好也为翻译过程中做出选择的四个角度。简言之,译者需要动态地从宏观上顺应不同的语境成分,即不同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智世界;在微观上顺应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即语码和风格、语言构建成分、语篇结构。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退,对其文学作品俄译的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俄译本中文化障碍的克服展开研究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高效走出去”的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字本身的翻译,而且还要考虑其译文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程度。只有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接受了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中国文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本论文旨在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莫言作品的俄译本,对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俄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进行研究与分析。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翻译中文化因子传译与顺应论理论研究的状况概览,引出本论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阐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的是维索尔伦顺应论的理论相关问题,围绕着“什么是顺应论”以及“翻译与顺应的关系”而展开,详细阐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定义,以及顺应论视域下的翻译行为是什么样的。第二章为汉俄文学翻译中文化障碍的研究,主要阐述汉俄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的产生原因,从语言与文化两大方面对文化障碍的产生原因展开论述。第三章为本论文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在这一章中阐述了顺应论视域下文化因子的传译原则与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并结合莫言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的俄译本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分析。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内容的总结,即对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过程中文化障碍的克服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结论并制定后续研究的大致方向。
孙健峰[7](2020)在《乌姆鲁勒·盖斯《悬诗》汉译研究 ——以仲跻昆译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法国着名翻译理论家、翻译批评家兼译者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其着作《翻译批评论:约翰·唐》(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一书中为翻译描绘了一个结合特拉维夫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亨利·梅肖尼克(Henri Mesochronic)的翻译诗学理论的独特的批评方案。该方案由六大步骤组成:1.阅读译文、2.阅读原文、3.寻找译者(译者研究)、4.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5.译文的接受研究、6.建设性批评。借鉴贝尔曼所描述的翻译批评法,笔者从翻译批评的新角度研究仲跻昆教授翻译的盖斯《悬诗》,全面解读汉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因素。本论文除绪论,共有3章。笔者专门在第一章中对盖斯以及其《悬诗》进行专题研究。在该章中,更多地去解读促生该经典作品的源语系统,也就是阿拉伯文化,尤其是蒙昧时期(又称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文化,明确盖斯《悬诗》的原创性所在之处,分析其艺术风格、语言特点等。在第二章中,则以译者为中心,通过译者发表的文章以及译序等研究译者,通过译文和原文的对比分析,析出影响译者完成翻译的四大要素:语言双重性、文化因素、潜在读者和审美差距,并适当研究译文与读者之间关系的协调者——出版社。论文的最后一章在前章的分析结果基础之上,笔者对复译进行探索。通过对盖斯《悬诗》译文在中国读者(专家读者和大众读者)中的接受研究,总结出仲氏的翻译实践符合自己的翻译目的和翻译主张。并在借鉴仲氏翻译方案的基础上,阐述在现阶段可行的翻译方案——文化上异化,语言上归化。
李智[8](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冯全功[9](2019)在《试论归化和异化的生成动因与三个层面》文中研究指明学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思考。本文提出,文化差异,具体包括语言、诗学、意象、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是归化和异化的生成动因,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归化和异化的存在。归化和异化可分为三个层面:句子上的方法层面,语篇上的策略层面和对待异域文化态度上的伦理层面。在理想情况下,三个层面是实现与控制的关系,从方法到策略再到伦理是实现关系,从伦理到策略再到方法是控制关系。
张禹[10](2019)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 ——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中心》文中指出长久以来,译界与学界围绕文学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现今,随着翻译理论的繁荣与发展,翻译学家们的视角不再停留在对于文学作品是否可译的片面争论上,学者们都开始意识到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相对的可译性。在认识到这一重点的情况下,关于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的研究也就拥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参照约翰·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分类法的基础上,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实例,并以探讨小说原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出发点,从语言不可译性及文化不可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在文化负载词语的分类上,本论文参照了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法,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语言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及宗教文化负载词。本论文遵循上述分类法,对鲁迅小说竹内好译本中对于不可译性的处理的实际例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翻译方法及翻译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其后,本研究则针对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具体翻译方法的层面上,本论文探讨了竹内译本中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注释和零翻译;随后在翻译策略的层面上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从归化和异化、以及语用学视角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关于翻译不可译性以及不可译性的转化和补偿策略的研究,在今后的翻译学术研究界也必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以竹内好的鲁迅小说日译本为中心,通过分类整理分析不可译之处的翻译实例,对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并分析和思考了不可译性的转化与补偿方法。
二、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论文提纲范文)
(1)英中文学新词翻译中的异化策略——以小说《魔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异化与归化:翻译文化因素时的两种态度 |
3. 文学新词翻译中关于异化的讨论 |
4. 小说《魔戒》中新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
4.1 新词中异化翻译的选择 |
4.2 新词中异化翻译的特点 |
4.2.1 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区分,避免文化杂糅 |
4.2.2 与现有词汇进行区分,强调新词的原创成分 |
4.2.3 对原意与字义造成割裂 |
5. 结语 |
(2)从归化异化角度分析《酒国》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зюме |
绪论 |
第一章 文化负载词 |
1.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
1.2 文化负载词的成因 |
1.2.1 地域环境 |
1.2.2 历史进程 |
1.2.3 宗教信仰 |
1.2.4 风俗习惯 |
1.2.5 文学艺术 |
1.3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难点 |
1.3.1 语言差异 |
1.3.2 文化差异 |
1.3.3 思维差异 |
1.4 汉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相对可译性 |
第二章 《酒国》中的文化负载词 |
2.1 《酒国》俄译本及作者简介 |
2.2 《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类别 |
2.2.1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
2.2.2 《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
2.3 《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 |
第三章 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3.1 归化与异化概念 |
3.2 异化策略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
3.2.1 音译(+注释) |
3.2.2 直译(+注释) |
3.2.3 表意同位语+音译(+注释) |
3.2.4 增益法 |
3.3 归化策略指导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
3.3.1 意译(+注释) |
3.3.2 替代法 |
3.3.3 简化法 |
第四章 《酒国》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异化分析 |
4.1 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4.1.1 生态环境文化词的翻译 |
4.1.2 物质产物文化词的翻译 |
4.1.3 社会习俗文化词的翻译 |
4.1.4 历史典故文化词的翻译 |
4.1.5 宗教文化词的翻译 |
4.1.6 语言文化词的翻译 |
4.2 《酒国》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总结 |
4.3 《酒国》俄译本中翻译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生态环境文化词 |
二、物质产物文化词 |
三、社会习俗文化词 |
四、历史典故文化词 |
五、宗教文化词 |
六、语言文化词 |
致谢 |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文学中的形象比喻 |
2.1 形象比喻的概念和功能 |
2.1.1 形象比喻的概念 |
2.1.2 形象比喻的功能 |
2.2 形象比喻的喻体种类 |
2.2.1 自然景物 |
2.2.2 动物名称 |
2.2.3 植物名称 |
2.2.4 人物特征 |
2.2.5 身体部位 |
2.2.6 人体器官 |
2.3 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文化差异 |
2.3.1 地域空间 |
2.3.2 历史典故 |
2.3.3 风俗习惯 |
2.3.4 宗教信仰 |
2.3.5 社会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形象比喻的翻译理论基础 |
3.1 文学翻译的标准 |
3.2 形象比喻的可译性限度 |
3.3 形象比喻的翻译原则 |
3.3.1 忠实性原则 |
3.3.2 创造性原则 |
3.3.3 审美性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形象比喻的翻译策略 |
4.1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
4.1.1 转换法 |
4.1.2 意译法 |
4.1.3 增译法 |
4.2 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
4.2.1 移植法 |
4.2.2 注释法 |
4.2.3 补偿法 |
4.3 误译分析 |
4.3.1 对喻体形象理解有误 |
4.3.2 喻体形象表述不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例证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现状 |
1.3.2 《红楼梦》维译本研究现状 |
1.3.3 等效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等效翻译理论 |
1.4.2 翻译策略与方法 |
2 文化负载词概述 |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
2.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
2.3 文化负载词的特点 |
3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 |
3.1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 |
3.1.1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 |
3.1.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 |
3.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
3.2.1 动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
3.2.2 植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
3.2.3 气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
3.2.4 物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
3.2.5 地名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
4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 |
4.1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简析 |
4.2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
4.2.1 直译 |
4.2.2 音译 |
4.2.3 音译+直译 |
4.2.4 小结 |
4.3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
4.3.1 意译 |
4.3.2 仿译 |
4.3.3 套译+仿译 |
4.3.4 小结 |
4.4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
4.4.1 音译+套译 |
4.4.2 音译+仿译 |
4.4.3 小结 |
5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
5.1 由文化缺失造成的不等效 |
5.1.1 理解缺失型文化缺失 |
5.1.2 理解偏误型文化缺失 |
5.2 由文化偏移造成的不等效 |
5.2.1 理解缺失型文化偏移 |
5.2.2 理解偏误型文化偏移 |
5.3 由文化变异造成的不等效 |
结语 |
附录 |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界定参照表 |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汉维翻译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红楼梦》俄译研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难点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章 理论基础 |
1.1 翻译理论 |
1.1.1 翻译美学理论 |
1.1.2 文化空缺及补偿翻译 |
1.1.3 归化和异化 |
1.1.4 科米萨罗夫等值理论 |
1.2 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医元素俄译的历史和现状 |
2.1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早期(18世纪末以前) |
2.2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中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
2.3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近期(21世纪初至今)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医元素翻译特点 |
3.1 第一阶段特点 |
3.2 第二阶段特点 |
3.3 第三阶段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楼梦》中医元素的翻译探究 |
4.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 |
4.1.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概述 |
4.1.2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翻译 |
4.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 |
4.2.1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概述 |
4.2.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的翻译 |
4.3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
4.3.1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概述 |
4.3.2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翻译 |
4.4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 |
4.4.1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概述 |
4.4.2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翻译 |
4.5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
4.5.1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概述 |
4.5.2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翻译 |
4.6 其他中医元素的翻译 |
4.6.1 《红楼梦》中的香疗法 |
4.6.2 《红楼梦》中的西洋药 |
4.7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
致谢 |
(6)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相关理论问题 |
1.1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 |
1.1.1 语言的选择 |
1.1.2 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 |
1.1.3 顺应论的四个视角 |
1.2 顺应论与翻译 |
1.2.1 翻译中的“选择” |
1.2.2 顺应与翻译 |
1.2.3 顺应论视域下的翻译模式 |
1.2.4 两点补充与说明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俄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
2.1 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
2.1.1 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产生 |
2.1.2 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 |
2.2 汉俄文学翻译中文化障碍的成因 |
2.2.1 俄语、汉语在语言层面的差异 |
2.2.2 俄语、汉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 |
3.1 文化因子的传译原则与文化障碍的克服 |
3.1.1 文化因子的传译原则 |
3.1.2 克服途径的选择 |
3.2 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 |
3.2.1 莫言作品中存在的文化障碍 |
3.2.2 莫言作品俄译本中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 |
3.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乌姆鲁勒·盖斯《悬诗》汉译研究 ——以仲跻昆译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中国四次翻译浪潮影响下的阿拉伯文学汉译 |
二、《悬诗》的国内研究情况 |
三、贝尔曼的翻译批评论 |
第一章 乌姆鲁勒·盖斯及其《悬诗》:解读与评价 |
第一节 乌姆鲁勒·盖斯的人物研究 |
1.乌姆鲁勒·盖斯的生活 |
2.乌姆鲁勒·盖斯的文学作品 |
3.乌姆鲁勒·盖斯的地位和影响 |
第二节 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作品研究 |
1.盖斯《悬诗》的句数和编排 |
2.盖斯创作《悬诗》的原因 |
3.盖斯《悬诗》的音乐性 |
4.盖斯《悬诗》的内容结构 |
5.盖斯《悬诗》的艺术风格 |
6.盖斯《悬诗》的评价 |
第二章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译者和译文研究 |
第一节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的译者研究 |
1.译者的身份 |
2.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立场 |
3.译者的诗歌翻译选择 |
4.译者的诗歌翻译方案 |
5.译者的出版者研究 |
第二节 乌姆鲁勒·盖斯《悬诗》译文与原文对比研究 |
1.语言的双重性 |
2.文化因素 |
3.潜在读者 |
4.审美距离 |
第三章 探索复译的空间——翻译策略的探索 |
第一节 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 |
第二节 “异化”与“归化”在仲跻昆译《悬诗》中的体现及其效果 |
第三节 文化上的异化,语言上的归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
2.5 小结 |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
3.1 外部要素 |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3.2 内部因素 |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
3.3 小结 |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
4.1 言与意 |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
4.2 形与神 |
4.2.1 茅盾的“形神观” |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
4.3 异与同 |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
4.4 小结 |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
5.3 小结 |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
6.1 翻译策略述 |
6.1.1 翻译策略描述 |
6.1.2 翻译策略特征 |
6.1.3 翻译策略分类 |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
6.3 小结 |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鸣谢 |
(10)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 ——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源起 |
1.2 先行研究 |
1.2.1 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 |
1.2.2 关于翻译不可译的先行研究 |
1.2.3 关于竹内好的鲁迅小说日译本的先行研究 |
1.2.4 研究突破点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从竹内好译本看鲁迅小说作品中的不可译性 |
2.1 文化负载词与不可译性 |
2.2 竹内好译本中语言不可译现象的处理 |
2.3 竹内好译本中文化不可译现象的处理 |
2.3.1 社会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
2.3.1.1 社会风俗方面 |
2.3.1.2 人际称谓方面 |
2.3.1.3 政治制度方面 |
2.3.2 物质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
2.3.3 生态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
2.3.4 宗教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内好译本中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方法 |
3.1 直译与意译 |
3.2 注释 |
3.3 零翻译 |
第四章 关于翻译中不可译性的转化及补偿策略的思考 |
4.1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
4.1.1 归化及异化之争 |
4.1.2 归化的翻译策略 |
4.1.3 异化的翻译策略 |
4.1.4 小结 |
4.2 从语用学角度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翻译中的文化特征:异化与归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英中文学新词翻译中的异化策略——以小说《魔戒》为例[J]. 文意昕. 当代外语研究, 2021(06)
- [2]从归化异化角度分析《酒国》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 程凡.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D]. 武梦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D]. 袁浩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D]. 鲁旭. 武汉大学, 2020(03)
- [6]顺应论视域下莫言作品俄译中文化障碍的克服途径[D]. 胡斯玥. 武汉大学, 2020(03)
- [7]乌姆鲁勒·盖斯《悬诗》汉译研究 ——以仲跻昆译文为例[D]. 孙健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9]试论归化和异化的生成动因与三个层面[J]. 冯全功. 中国翻译, 2019(04)
- [10]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和补偿策略 ——以鲁迅小说的竹内好译本为中心[D]. 张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