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贾伞伞[1](2021)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在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效果,以优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或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关节科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为骨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程度;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1周、术后2周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支付类型、照护支持系统、患侧、合并症种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假体材料、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镇痛泵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5.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术后1周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便秘、压疮、假体脱出、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床上坐起或下床站立及锻炼时眩晕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人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眩晕总持续时间及眩晕人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能够减轻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赵宸悉[2](2021)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探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病例回顾法、作业流程重组法、德尔菲法构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并将黑龙江省某三甲医院骨伤科病房作为研究场所,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情况、SAS焦虑自评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结果1.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第一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第二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875;(3)第一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7个,111个。第二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8个,132个。两轮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3.8-5,4.15-5。两轮专家函询认为条目重要性评分大于5的专家满分比分别为5%~100%,30%~100%;(4)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条目的变异系数介于0~0.24和0~0.11之间,协调系数的显着水平P<0.001,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高,结果更可信;(5)本研究中两轮专家咨询表信度进行Cronbach’s Alpha分析,结果第一轮共111项条目,α系数为0.94,第二轮共132项条目,α系数为0.897。2.临床应用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3)围术期并发症,试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d、术后2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比较,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关节活动评价约在55分,而术后2月即能达到85分,达到标准水平,而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评分约46分,术后2月达到75分,关节等级评价达中等水平。P<0.001;(5)SAS焦虑自评量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得分(47.50±4.001))显着低于对照组(51.17±3.201))得分,且与干预前相比,焦虑症状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102.78±3.19)显着高于对照组(96.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减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该路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为快速康复理念在临床广泛施行提供参考方案。
丁晔[3](2021)在《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改良拉钩在仰卧位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我院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常规的霍夫曼拉勾,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我院研发的改良型拉钩,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术后1、3、5、10天的VAS评分,术后1、3、5天CRP、IL-6、CK血清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121.59±6.98)min,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20.32±6.95)min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住院时间(7.12±1.05)天比对照组(9.85±1.69)天短,P<0.05,有显着差异;(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3.29±7.94)ml比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4.12±8.81)ml少(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45.15±4.03分)高于对照组的(40.72±3.83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后3、6个月的Harri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术后1、3、5、10d 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3、5、10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6)观察组术后1、3、5天CRP、IL-6、CK血清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7)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并发症,占比3.33%,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占比6.67%,分别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出现麻痹、切口感染各1例,两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改良拉钩用于仰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显露,减轻助手压力,有助于术中操作;2、改良拉钩能降低肌肉损伤,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缓手术应激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红玉[4](2021)在《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尤其是高龄人群多发,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易于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等心脑血管意外。手术后便秘的发生率显着增加,尤其是脊柱手术、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然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在便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骨科术后便秘方面的研究较少,绝大多数文献为术后便秘防治护理经验的总结。关节置换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成为重度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便秘的防治已经列为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关节置换术后便秘方面的研究极少,且仅限于髋关节置换术后,而膝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初步观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率、证候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便秘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KOA关节置换患者,55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病程、骨关节炎X线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3天的VAS评分、术后3天的血红蛋白等情况。3观察时间:为KOA关节置换术后2周内。4观察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疼痛的评分标准,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5观察患者排便情况:观察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排便困难或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腹痛、每次有效的排便时间、排便辅助方式、每24 h不成功排便的次数等信息。6便秘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断:参照罗马Ⅳ标准,诊断便秘;根据Wexner量表,计算总的Wexner评分,进行便秘的分度。7中医辨证:采用中医证候采集量表收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证候信息,据此进行辨证。由3名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者分别进行。8中医证型确定方法:3名研究者中2名以上辨证结果一致,则证型确定。3者辨证不一致时,由另1名研究者进行辨证,与前3名研究者中1名辨证一致,则证型确定。9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进行数据分析。基本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中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两样本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55例KOA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为1:2.7;年龄范围为58-85岁,平均年龄为69.64岁;身体质量分数(BMI):低于正常:1例,正常:18例,超重:27例,肥胖:9例;高血压病病史38例:1级:11例,2级:17例,3级:10例;糖尿病病史16例,病程为2个月-40年,平均为8.91年;X线分级:3级:20例,4级:35例;膝关节置换方式:单间室置换术: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9例。2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情况55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为22例,便秘的发生率为40%。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2-6天,平均排便时间为3.95天,具体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天,1例;术后第3天,6例;术后第4天,9例;术后第5天,5例;术后第6天,1例。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患者的Wexner量表评分在4-11分,平均为6.23分,均小于15,为非严重性型便秘。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后大便逐渐好转,构成比为4.55%;11例便秘患者经口服乳果糖或便通片有效,构成比为59.00%;10例患者还需要开塞露灌肠治疗,构成比为45.45%。3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患者中虚证为14例,其中阴虚证为8例,气虚证6例;实证为8例,其中湿热证4例,血瘀证3例,湿盛证1例。33例KOA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便秘患者的虚证为22例,其中阴虚证为12例、气虚证10例;实证为11例,其中湿热证5例、血瘀证1例、湿盛证5例。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和术后未发生便秘的虚实证的卡方检验P=0.365,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和虚实证之间未见显着差异。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便秘组:3.95天,非便秘组:3.06天,非参数秩和检验,z=-3.436,P=0.001,存在显着差异;(2)性别:便秘组:男6例,女16例;非便秘组:男9例,女24例;卡方检验,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龄:便秘组:69.41岁,非便秘组:69.79岁,t检验,t=0.622,P=0.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MI:便秘组:超重16例,未超重6例;非便秘组:超重20例,未超重13例;卡方检验,P=0.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合并高血压病:便秘组:有高血压病史15例,无高血压病7例;非便秘组:有高血压病史23例,无高血压病10例,卡方检验,P=0.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合并糖尿病:便秘组:无糖尿病7例,有糖尿病病史15例;非便秘组:无糖尿病10例,有糖尿病病史23例;卡方检验,P=0.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X线分级:便秘组:3级7例,4级15例;非便秘组:3级13例,4级20例;卡方检验,P=0.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手术方式:便秘组:单间室置换10例,全膝关节置换12例;非便秘组:单间室置换16例,全膝关节置换17例;卡方检验,P=0.8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手术时间:便秘组:130.32分钟,非便秘组:128.39分钟,t检验,t=-0.219,P=0.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麻醉时间:便秘组:187.36分钟,非便秘组:180.61分钟,t检验,t=-0.706,P=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膝关节VAS评分:便秘组:5.32分,非便秘组:5.03分,非参数秩和检验,z=-0.435,P=0.6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术后3天HGB:便秘组:113.91 g/L,非便秘组:114.45 g/L,t检验,t=0.166,P=0.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便秘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00%,常发生在术后第3-5天,以轻度便秘为主。2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虚证和实证同时存在,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其次是湿热证和血瘀证。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术后排便时间延长可能是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致使该研究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原计划样本量为96例,目前实际纳入研究病例数为55例。其原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直到2020年8月以后方逐步恢复正常,学校2020年9月开始复课,期间疫情又多次出现反复,对临床工作又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这样整个研究时间减少了 2/3,所以无法完成原计划的样本量。
张磊[5](2020)在《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同期与分期双侧膝、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后功能效果、术后并发症、手术风险、费用、术后恢复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两种手术方式利弊,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性价比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同期或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科实施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BTKA)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BTH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手术是在单次麻醉下行同期双侧关节置换,还是在分次麻醉下先行一侧关节置换,待患者恢复一段时间,再行另一侧关节置换的分期双侧关节置换,将患者分为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经筛选,其中同期BTKA组,共50例;分期BTKA组,共42例;同期BTHA,共46例;分期BTHA组,共30例。选用合适的观察指标(膝关节WOMAC评分、膝关节ROM、髋关节Harris评分、下蹲情况、FJS-12评分、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输血量、实验室检查、花费情况、术后恢复到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所需时间),分别比较同期组与分期组在术后功能效果、术后并发症、风险性、经济效益、时间效益等方面的差异,统计后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于BTKA患者:1、同期组术后功能效果优于分期组,表现为:(1)同期组术后膝关节 ROM(116.30°±11.420°)优于分期组(101.67°±9.151°);(2)同期组术后WOMAC评分(6.56±2.366分)优于分期组(12.95±2.389);(3)同期组术后FJS-12评分(82.29±4.635)优于分期组(65.77±3.854);2、同期组与分期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3、不同角度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风险大小不同;4、同期组扣除假体费用外的总住院费用(23042.85士3282.09元)远低于分期组(35142.27±5373.14元);5、同期组术后恢复到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所花费的时间(3.990±1.391月)短于分期组(7.810土3.563 月)。对于BTHA患者:1、同期组术后功能效果优于分期组,表现为:(1)同期组比分期组术后具有更好的下蹲情况;(2)同期组术后HARRIS评分(96.43±2.228分)优于分期组(91.53±3.267分);(3)同期组术后FJS-12评分(86.957±2.614分)优于分期组(72.014±9.440分);2、同期组与分期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3、不同角度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风险大小不同;4、同期组扣除假体费用外的总住院费用(22552.07±2843.45元)远低于分期组(32635.40±6648.90元);5、同期组术后恢复到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所花费的时间(3.880±1.924月)短于分期组(7.133±4.303月)。结论:对于有BTKA或BTHA手术指征的患者,在术前充分评估,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同期BTKA、BTHA 比分期BTKA、BTHA具有更好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手术花费更低、术后恢复到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所花费的时间更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因此同期双侧手术“性价比”更高,更推荐同期双侧手术。但同期双侧手术患者在某些方面的手术风险高于分期双侧手术患者,因此,对于高龄、术前合并基础病多、身体一般状况差、术前血色素低、病情严重而预期手术时间长的患者,选择同期手术时须慎重,术前须做好严格的术前评估及准备。
常青,孙凯,刘瑞,赵建民[6](2019)在《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8~10年病例随访》文中认为目的评估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疗效,并对随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加以总结。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我院骨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行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的100例患者(108髋)进行随访,随访以门诊随访为主、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至末次随访时,59例患者(64髋)获得随访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9.2年(8~10年)。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内容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记录;影像学评估包括观察分析末次随访复查的和术后1周内复查的患者骨盆正位片(比较双侧髋),患髋关节正侧位片,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评判假体位置情况,分析假体周围是否存在透亮带、是否发生骨溶解,假体是否发生无菌性松动,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情况以及异位骨化等情况。结果最终随访率为59%,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30±10.06)分(17~61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平均(91.20±5.14)分(75~100分),优良率为87.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3.7%,包括髋部疼痛(1例1髋)、假体脱位(1例1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跛行(5例)、术后肢体不等长10 mm以上(6例);股骨柄假体和螺旋臼杯假体存留率均为100%;透亮带发生率12.5%,均为区域性透亮带;骨溶解发生率4.7%;股骨近端应力遮挡发生率61%;异位骨化发生率17.2%。结论通过对本组8~10年术后病例的随访,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徐效昆[7](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陶涛[8](2018)在《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常发生在老年,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规手术方法,目前发展趋势是如何增加早期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如何减轻患者的创伤,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最近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因为利用自然的解剖间隙,最大可能的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后外侧入路术中重建外旋肌群相对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明显的下降了关节的后侧脱位,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同期开展的两种入路的人工全髋置换术来评估DAA与后外侧入路相比是否更加具有优势。目的对比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n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比较,探讨DAA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2016.09-----2017.12间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80例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微创直接前入路,45例后外侧入路同时行重建外旋肌群,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病理性骨折,严重肥胖患者,所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同一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一个月,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的比较。结果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比后外侧组短,术后72小时内DAA组的疼痛VAS评分低(P<0.01),术后伤口引流少(P<0.01),术后下地时间早(P<0.01);手术时间比后外侧组长;两组术后一周的髋臼杯的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一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后外侧组(P<0.01),6个月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早期并发症:DAA组有1例股骨大转子骨折,2月后恢复,后外侧组发生1例后方脱位,复位后未出现再次脱位。结论 DAA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切口较短,术后疼痛症状轻,术后下地时间早,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好,早期的临床疗效好。
徐支腾[9](2017)在《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技术的普及和持续发展、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不断改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逐渐成为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等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首选方法;对于累及髋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疾病而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ONFH、OA、RA及AS等疾患终末期可造成双侧髋关节病变,表现为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发生髋关节强直,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此类患者,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ilateral TotalHipArthroplasty,Bi-THA)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taged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imultaneous B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Sbi-THA)。显而易见,同期置换(Sbi-THA)围手术期的出血量较多,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中及术后输血的比率、围手术期的危险性,可能增加一定的经济负担。为此,临床医师及麻醉医师等在围手术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隐形失血及显性失血),包括术中仔细止血、自体血回输(术中及术后)、术中应用止血药物等。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可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因而被逐渐应用于关节置换术等。虽然氨甲环酸(TXA)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较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印证。然而氨甲环酸(TXA)在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术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应用氨甲环酸(TX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无明确定论。本文旨在根据我院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中应用氨甲环酸(TXA)的经验,探讨氨甲环酸(TXA)在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氨甲环酸(TXA)在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信息。研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科2012年5月~2016年6月收入院并行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Sbi-THA)的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设定纳入标准后共纳入8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4.43±10.53 岁;诊断为 ONFH 59 例,OA23 例;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97~32.18kg/m2,平均 BMI 26.28±4.36kg/m2;将 82 例分成 A、B 两组,其中A组为单纯静脉应用TXA组,共42例;B组为对照组,不应用TXA组,共40例。A组患者于每侧切皮前1Omin完成单次15mg/kgTXA静脉滴注。收集各患者术前及术后1d、3d及7d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值进行对比;根据Nadle及Gross方程计算各患者至术后第3天的失血总量;统计术后患者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统计术前、术后1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统计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情况、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及其他并发症(脱位、刀口感染、心脑血管事件等),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入组的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Hb值、HCT值、手术时间、术前HH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dHb值、术后3dHb值、术后7d的Hb值、术后1dHCT值、术后3dHCT值、术后7d的HCT值分别与B组术后1d Hb值、术后3d Hb、术后7d的Hb值、术后1dHCT值、术后3dHCT值、术后7d的HCT值相比:术后1d、3d,A组各指标明显高于B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7d,A组和B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术后计算所得血液丢失总量为1546.08ml±258.54ml,B组术后计算所得血液丢失总量为1890.42ml土280.18ml,B组失血量明显高于A组,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月HHS评分分别较术前HHS评分有所升高;A、B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输血患者10例,输血率为23.81%;B组术后输血患者21例,输血率为52.50%。A组输血率明显低于B组,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DVT为5例,全部为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11.90%;B组术后DVT为4例,全部为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p>0.05,统计学无差异。DVT患者均为肌间静脉血栓,且无明显症状,经采取物理及药物等预防措施,术后无生命危险。A组有2例患者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营养心肌等处理,胸闷、心慌等症状缓解,未出现心梗等不良结局。A患者均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脱位,脱位率为2.38%;B组无脱位患者,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结论:术前单纯静脉滴注应用15mg/kg TXA能减少同期双侧全髋置换围手术期的失血量,且15mg/kg的剂量静脉应用TXA并不增加围手术期的血栓事件等并发症;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静脉滴注应用15mg/kg TXA是控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徐琼[10](2016)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间20例换双髋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调查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方式。结果:20例患者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发生率为5.0%。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3.7±20.1)分,明显高于患者护理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良好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二、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股骨颈骨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祖国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2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 |
2.1 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2.2 祖国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
2.3 西方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
2.4 国内外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 |
3 动静互补平衡论 |
3.1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来源 |
3.2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内涵 |
3.3 心神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3.4 形体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3.5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应用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2 样本量估算 |
3 分组方法 |
4 干预方法 |
4.1 基础护理 |
4.2 常规功能锻炼 |
4.3 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 |
5 疗效评定 |
5.1 基线资料 |
5.2 观察指标 |
5.3 资料的收集 |
6 统计学方法 |
6.1 基线资料 |
6.2 观察指标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7.2 研究实施阶段 |
7.3 资料收集阶段 |
7.4 数据录入和分析阶段 |
8 伦理原则 |
9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4 干预后各项指标分析 |
4.1 疼痛评分比较 |
4.2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4.3 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各子项目评分比较 |
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4.5 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
4.6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理论分析 |
2 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3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4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5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
6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国内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1.1 国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CNP国外研究现状 |
2.2 CNP国内研究现状 |
3.临床护理路径(CNP)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现状 |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制定 |
1.研究方法 |
1.1 文献分析法 |
1.2 病例回顾法 |
1.3 业务流程重组 |
1.4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统计学分析结果 |
2 研究结果 |
2.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2.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2.干预方案 |
3 观测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首次排气时间 |
3.3 住院时间 |
3.4 并发症 |
3.5 SAS(焦虑自评量表 )评分量表 |
3.6 患者满意度量表 |
3.7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
4.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4.2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
4.3 住院时间 |
4.4 首次排气时间 |
4.5 并发症 |
4.6 两组干预后焦虑得分比较 |
4.7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
4.8 髋关节Harris评分 |
5 讨论 |
5.1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
5.2 首次排气时间 |
5.3 住院时间 |
5.4 并发症 |
5.5 SAS焦虑自评得分 |
5.6 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分 |
5.7 髋关节Harris评分 |
三.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着作 |
个人简介 |
(3)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1.1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
1.2 直接前方入路(DAA)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方法 |
2.3.3 观察组 |
2.3.4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4.1 手术指标 |
2.4.2 VAS 评分(附件 1) |
2.4.3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附件 2) |
2.4.4 生化指标 |
2.4.5 并发症发生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比较 |
3.4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对比 |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DAA的并发症及不足情况 |
4.2 DAA辅助工具的使用情况 |
4.3 改良拉钩使用的组织解剖基础 |
4.4 各炎症指标及应激因子 |
4.5 两组患者结果分析 |
4.6 改良拉钩使用优势分析 |
4.6.1 对术中操作的保护机制分析 |
4.6.2 器械结构优势分析 |
第5章 不足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5.2 展望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综述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科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1 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骨科术后便秘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1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情况 |
3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 |
4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便秘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
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及其在便秘治疗中的优势 |
3 术后便秘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
4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 |
5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危险因素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5)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缩略词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一、前言 |
二、DVT发病机制 |
三、DVT的高危因素 |
四、DVT的诊断 |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
六、DVT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一、病名及其特点 |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
三、治则治法 |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
一、前言 |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关于盲法 |
三、样本量估算 |
四、治疗方法 |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
六、疗效评定指标 |
七、试验流程图 |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
二、疗效指标比较 |
第五节 讨论 |
一、疗效分析 |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
五、取穴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8)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三、术后处理 |
四、术后康复训练指导 |
五、评估资料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概述 |
1.1 股骨颈骨折的病理简介 |
1.2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特点 |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适用性 |
2.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主流 |
2.2 临床应用对象的排除标准 |
2.3 临床应用对象的纳入标准 |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
3.1 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其他不具有显着优势 |
3.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较其他具有显着差异 |
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界面及手术入路选择 |
4.1 髋关节界面选择 |
4.2 手术入路选择 |
5 临床应用的假体固定及术后脱位相关 |
5.1 假体固定 |
5.2 术后脱位 |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注意事项 |
6.1 术前准备 |
6.2 术前评估及处理 |
6.3 术后康复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患者入组标准 |
1.3 术前处理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随访及疗效评价指标 |
1.6.1 随访 |
1.6.2 评价方法及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术前术后Hb、HCT及HHS比较 |
2.3 术后失血总量及输血率比较 |
2.4 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3.1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 |
3.1.1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3.1.2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的经济性 |
3.1.3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3.1.4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Sbi-THA)的术前准备 |
3.2 氨甲环酸(TXA)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中的应用 |
3.2.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 |
3.2.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TXA)的安全性 |
4 小结 |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氨甲环酸在人工全髓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进展 |
1、TXA及其药理机制 |
2、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疗效 |
2.1 氨甲环酸的安全性 |
2.2 TXA的有效性 |
3、氨甲环酸(TXA)的应用方式及剂量 |
3.1 静脉应用及其剂量 |
3.2 局部应用及其剂量 |
3.3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 |
4、THA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
4.1 静脉应用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之间的比较 |
4.2 联合应用与单纯静脉、单纯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比较 |
5、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及存在的争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一般方法 |
1.2.1 药物预防措施: |
1.2.2 护理预防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估指标:生活质量:量表总分为121分,100分以上为生活质量高,70-99分为生活质量一般,70分以下为生活质量差。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例患者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发生率为5.0%。 |
3 讨论 |
四、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D]. 贾伞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D]. 赵宸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改良拉钩在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D]. 丁晔. 南昌大学, 2021(01)
- [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D]. 全红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D]. 张磊. 山东大学, 2020(02)
- [6]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8~10年病例随访[J]. 常青,孙凯,刘瑞,赵建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9(02)
- [7]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D]. 徐效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微创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对比[D]. 陶涛. 苏州大学, 2018(04)
- [9]氨甲环酸减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临床疗效分析[D]. 徐支腾. 山东大学, 2017(09)
- [10]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徐琼.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14)
标签: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髋关节发育不良论文; 髋关节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