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征利息税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华[1](2018)在《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资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资管产品越来越多进入到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篮子中,成为居民家庭投资储蓄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学术界在研究金融业“营改增”影响税负这块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资管产品税收新政对消费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首先,通过政策梳理,理论分析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家庭资管产品税负的影响。其次,在跨期消费决策两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居民消费-储蓄效用函数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分析储蓄收益的税负变化引起居民消费的改变量。再次,选取2013-2017年间我国内陆省级城镇居民消费及利率数据,构建居民消费-储蓄比率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对跨期消费决策两期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后,利用估计出的模型参数,测算资管产品税负变化引起居民消费的增减量。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发现: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作为金融业“营改增”时期的重要税收政策,扩大了金融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使资管产品整体税负有所上升;不同类型资管产品税负上升幅度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一定税收优势,其债券型产品税负上升幅度整体大于股票型产品,投资非免税债券比例越高,该证券投资基金税负上升越多;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来源于股票转让收益及非免税债券利息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越高,该银行理财产品税负上升幅度越多;家庭资管产品税负整体上升将导致以持有资管产品作为储蓄形式的居民家庭税后收益率下降,从而对其当期消费产生负效应的影响。
杜相乾[2](2012)在《中国低利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利率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在一时期内生产效率、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形势需要调节利率水平。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历史上都曾长期实行了低利率政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刺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执行了低利率政策。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1年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实行了低利率政策。30多年时间里,中国金融机构实际存款利率平均约等于零。本文通过科学界定低利率和低利率政策的内涵,对各主要经济体实行的低利率政策的具体剖析,对低利率的形成及其政策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存款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应该获得与其相匹配的收益,无论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还是市场化利率条件下,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存款的真实收益为极低、为零、为负,都是利率偏低的表现,是推行低利率政策的结果。资金借出者真实收益极低是本文判断低利率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点。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及信贷配给制度,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增加。加之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低利率政策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不确定因素。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重新审视中国执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同时,低利率政策改革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向国内居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的需要。厘清低利率政策的国内国际效应,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低利率政策是中国的基本金融政策之一。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水平,主要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水平,应用低利率理论分析,判断出中国的利率政策是比较典型的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中国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低利率政策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刺激投资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靠投资的迅速增长拉动的。通过实行低利率政策,直接降低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投资形成以后的运作成本,刺激投资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中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低利率政策又不会引起储蓄的大量减少,也就不会影响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样,低利率政策就极有效地刺激了投资,进而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低利率政策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低利率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低利率政策推高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当前,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以高房价为代表的资产泡沫也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其次,低利率政策导致过度投资、投资低效率和产能过剩。在利率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情况下,某些市场主体能够获得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资金并赚取超额利润,最终导致投资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低利率政策不仅使各种资源被过度利用,而且刺激了根本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的低效率的项目投资。政府推行的低利率偏离市场均衡利率越多,资源被过度使用的可能就越大,生产效率就可能越低。再次,低利率政策损害储蓄者利益,降低了储蓄者收入,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尤其在居民收入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时,国家控制下的低存款利率政策的合理性应该重新探讨,低利率政策面临改革和转型。改革低利率政策十分迫切,同时面临的困境很复杂。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越来越成为影响面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变量之一。任何对利率制度的重大改革都有可能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剧烈震动。所以,在中国推行低利率政策改革,必须考虑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利率政策调整的成败,更关系到长远的经济发展。首先,国有企业是低利率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低利率政策改革首先要考虑国有企业在丧失低利率政策保护后能否有自生能力,能否完成国家对国有企业战略定位要求。其次,金融机构是低利率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受益者,低利率政策改革要考虑对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环境稳定的重大影响。最后,要处理好低利率政策改革与汇率改革、外汇储备改革体制、国际投机资本管理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利率市场化是中国低利率政策改革的根本方法,即由市场供求和竞争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和波动。政府、金融当局、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要为低利率政策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低利率政策改革过程中,要通过逐步提高存款利率、尽快取消信贷配给、必要时开征负利息税,以达到改善现有利率管制的目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和难点,也是改革低利率政策的关键。要通过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促进全社会各种融资方法的流动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本文主要结论有:一是低利率政策能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不能促使经济实现稳定、高效、长期发展。二是低利率政策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低利率政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和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利率市场化。三是低利率政策改革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好若干关键突破点,并控制好改革风险。
张苏予[3](2011)在《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金融业流转税采用营业税的方式,存在重复课税和税负偏重等问题,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营业税以营业额为课税对象,对购进的已纳营业税项目承担的营业税不予扣除;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流转税制度,对提供劳务主要征收营业税,对销售货物主要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于主要从事应征营业税的经营活动的企业来说,购进已纳增值税项目所承担的增值税不能得到抵扣,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达到17%,由此发生的重复征税将导致更大的税收负担和扭曲性影响。鉴于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并且“十二五”期间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已成定局,因此营业税转增值税是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建设以上海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也使得改革金融业营业税制成为必要。目前上海和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金融业税负明显偏高。考虑到营业税本身的缺陷以及在金融税收所占比重较大,近期营业税负的降低更为重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的改革及对金融业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引言,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介绍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包括现行金融业营业税制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金融业采用增值税的优点以及我国营业税转增值税的可能性;第三章,回顾金融业增值税的理论研究和国外实践经验,总结出我国金融业增值税适宜采用的征收模式;第四章,研究我国金融业流转税负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第五章,测算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改革对金融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以检验金融业营业税转增值税是否可行,这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第六章,结合我国金融业开征增值税面临的实际困难,并综合前面的内容,提出我国金融业开征增值税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金融业目前已具备营业税转增值税的充分理由和条件,开征增值税是大势所趋。和存款总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我国金融业流转税负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相对不显着,因此金融业流转税负调整不会对宏观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几种流转税改革方案中,金融业开征增值税降低的税负最多,相应的税收收入流失也最大。结合国外经验和本国国情,我国开征金融业增值税,短期内可效仿欧盟的免税法,对显性收费的金融业务课税(允许进项税额抵扣),对隐性收费的金融业务免税(不允许进项税额抵扣),对出口的金融业务实行零税率(允许进项税额抵扣);长期应创造条件向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方案靠拢,允许免税金融业务按比例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以充分发挥增值税制的优越性。考虑到改革可能带来的税收收入流失,建议先在地方财政收入相对丰裕的地区试点,如上海。
张恩泉[4](2008)在《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收益所得的税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以来,经历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首款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以来,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迅猛发展起来,个人理财意识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背景下,在2007年底出现了银行理财“负收益”的新闻,人们开始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问题,并在理财产品收益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年纳税申报开始考虑理财收益的税收问题。本文以银行理财产品个人理财收益确认作为切入点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个人理财收益进行剖析。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和分类、回顾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的动因;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按理财资金投向分类下的理财收益方式确认和纳税以及相关会计核算进行分析。同时本文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的阐述和理解,进一步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出现的理财收益所得纳税税收问题;指出个人理财业务中要认识税收风险,提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要重视税收因素和风险并进行合理的理财税收筹划,也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税收制度发展可能予以探讨。通过论述,本文最后认为理财收益的确认和理财资金运用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的核心内容,个人投资者应认真理解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法和资金运用方向、正确对待银行理财业务中的风险,树立公民纳税意识,正确对待税收因素在个人理财行为中的影响、合理进行理财税收筹划。
黄秀梅[5](2008)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从1999年起对我国居民以20%的税率重新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目的是在当时经济紧缩、存贷款差额巨大、消费市场疲软、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情况下,抑制人民储蓄,让人民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投入到消费、投资领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对高收入者征税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作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调节国民收入结构而作出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利息税开征收八年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的。居民储蓄一路攀高,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对消费和投资的刺激作用也不容乐观。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上涨。虽然我国调减了利息税税率,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有所增加,但仍没有改变经济较快发展的势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对利息税进行认真的梳理与分析,为现阶段的政策调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论;然后,结合我国利息税征收情况,以对利息税的政策效应分析为基础,对比利息税征收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我国征收利息税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利息税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文章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利息税的内涵、征税原则以及经济效应。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征收利息税的相关情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政策效应以及产生效应的原因。第四章在介绍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利息税改革的启示。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利息税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利息税的基本取向不是简单的保留和取消的问题,而是要立足于利息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作用,完善利息税制,建立科学的累进利息所得税。
汪茂霞[6](2008)在《商业银行应对加息周期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06年以来,相对过热的经济促使我国步入新的加息周期。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持续8年的降息周期中已形成适应降息环境的特定经营结构,在当前利率走势反转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亟需进行战略调整。本文立足宏观经济加息周期,在剖析宏观经济加息周期特征表现、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战略取向,并通过中国建设银行的案例对经营转型进行实证分析。论文通过详实的图表数据、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利率调整对利差盈利空间的相对压缩风险;资产负债业务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带来的利率风险;储蓄逆向分流导致的经营成本扩大和流动性风险;金融脱媒动摇优质客户引致的基础性风险。本文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加快盈利模式由传统利差依赖型向多元化服务型的战略转变的四大策略: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信贷投向管理策略、收入结构调整策略、服务模式转型策略。论文研究在四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将加息周期与金融脱媒并行研究,强调应优先发展“商业银行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指明了转型方向;二是基于国债发行利率与存款利率因果论证,提出国债利率是存款利率走势的先行指标的存款利率变化趋势预测方法;三是基于服务模式战略转型需要,独创性地提出商业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网络银行转变技术途径及融合焦点;四是论文研究突出以中国建设银行为案例模板,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
梅煜[7](2006)在《我国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效应 ——一种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对我国居民以20%的税率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目的是在当时经济紧缩、存贷款差额巨大、消费市场疲软、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抑制人民储蓄,让人民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投入到消费、投资领域,同时也对高收入者征税进行转移财政支付,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 征收利息税作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调节国民收入结构的而做出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其目标不仅仅应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应当维护国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对价值的再分配,是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它的本质应当是公共性。它应该保护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尤其是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特别是防止少数人的个别利益对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侵占。但是从利息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它并未达到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它所导致的结果反而是贫困人受损,并没有保护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本文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以对利息税的政策效应分析为基础,对比利息税征收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我国征收利息税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政策之间“正、反”效应的相互抵消,造成了利益流失,并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设定合理税率、完善相应的医疗、保险、教育等配套政策体系是利息税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杨维军[8](2003)在《利息税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及策略选择》文中认为结合我国开征利息税 ,通过利息税与降息的对比分析 ,研讨利息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赵萍[9](2002)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文中提出在商业银行产生之初便有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但是零售业务的大发展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理论界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较多,而我国目前有关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多是一些零散的文章。本选题是从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对策以及宏观经济制度配套问题。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和1997年制定的《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将在5年内取消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的全部业务,中资银行面临外资银行在零售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最多也不会超过5年。 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管理水平、资本实力及资产结构等,都与外资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银行界对于零售业务长期忽视,竞争经验严重不足,零售业务的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受到我国商业银行一贯重视的批发业务,无论从规模还是利润水平上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因此,无论是从竞争的角度,还是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银行都存在发展零售业务的迫切需要。 本文的特色和新贡献是:首次从宏观的、历史的、理论的角度出发,较系统地研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这一微观的问题,有不同于相关学术着作的新视角和体系;在深入研究真实票据理论、转化能力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出零售业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外零售业务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比较研究,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存在的五大障碍以及五个方面的政策选择,并从营销学角度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阐述了逐步开展网上银行零售业务的主张和思路. 本文具体分八章论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定义是商业银行开发的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业务。为了进一步明确零售业务的概念,本章从内涵上区分了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中间业务异军突起、零售业务三种业态长期并存等五大趋势,为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第二章主要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关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其中包括: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的理论基础,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理论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理论。本章首先从金融理论发展的角度探索与零售业务有关的理论,并分析其对零售业务发展的影响;风险控制理论主要探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风险的存在性及规避方法;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针对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和商业银行界的竟争,讨论金融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对零售业务的影响。 第三章以发达国家为例,探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银行本身的发展以及对零售业务的市场需求情况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为我国开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作铺垫。 第四章描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并着力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总体情况以及零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加入WTO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以及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和内部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开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人增长以及收人结构的分析,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可行性。 第五章主要论述我国开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存在的银行体制障碍、金融监管制度障碍、市场结构障碍、法律障碍和微观基础障碍。 第六章主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五个主要的政策建议:改革商业银行的产权与治理结构,重塑零售业务的微观基础;实行金融自由化,为零售业务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防范零售业务风险;建立和完善存贷款保险制度,控制零售业务风险;实行资产证券化。 第七章主要从营销学的角度,研究零售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问题。本章提出:树立零售市场营销理念,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和建立市场营销组织机构是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营销的重要内容。 第八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开展网上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由于商业银行电子零售业务与传统的零售业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文独辟一章专门论述这一专题。
张奇[10](2002)在《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金融体系都出现严重问题,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问题已经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体制转轨国家都需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需要解决的难题。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处置成本之高,形成原因之复杂,使金融稳定问题再次引起各国的密切关注。 作为支付机制的核心和经济发展主要资金来源的提供者,金融业的安全、有效运转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业一直被视为特殊的产业,它的行为受到监管当局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金融业的流动性转换功能使其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风险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表现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和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它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其特别依赖于公众的信心。存款者一般无法监测或评价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所以,只要某一金融机构可能处于无法支付债务的境地,就很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挤兑。由于流动性短缺可能造成支付的中止,即使其他金融机构是健康的、稳健的,由于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和放大性,一家金融机构的挤兑可能会像传染病一样在金融体系中传播蔓延,这样,个别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演化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巨大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在我国,金融风险应更加给予重视。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是动员储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金融媒介,而且是传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也正是如此,我国金融业承担了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改革成本,不仅具有市场性风险,而且具有体制性风险,风险成因和形成机理具有复杂性。因此,为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维护金融业和经济安全,研究金融风险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在数学模型和数据的支持下,对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进行分析。认为金融风险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由于金融市场长期偏离均衡所引起的。金融领域的“平和”(Harmonious),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状态基础上的。当基本均衡关系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在内部冲击与外部冲击作用下,金融风险就会产生。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可以简短地表述为:金融体系存在内在不<WP=3>稳定机制,在冲击(动力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逐步积聚与增强,金融风险随之产生,在传导机制作用下,金融风险逐步扩散,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在稳定机制作用下,金融风险逐步得到控制。本文共分7 章,第1章是导论;第2章主要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金融风险的内生机制;第3章主要从金融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发展理论,重点分析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第4章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金融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动力机制,运用金融周期理论,重点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和金融风险的关系;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转轨与体制性金融风险的成因;第5章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重点分析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内在根源;第6章是金融稳定机制,指出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构建金融安全网与处置不良资产是体制转轨国家促进金融稳定的关键。第7章是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安全的政策性建议。在本章,我们对以前的分析加以综合,总结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提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和对策性建议。指出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体制性金融风险。在体制转轨时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点在于,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这是由中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质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有着体制转轨的深刻背景,因此,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除了技术性的安排和政策配合外,更主要的是制度变革中的适度安排,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中解决体制性金融风险。
二、开征利息税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征利息税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 贡献与不足 |
1.3.1 本文可能的贡献 |
1.3.2 本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
2.1.2 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
2.2.2 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
2.2.3 “营改增”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3. 增值税新政对家庭资管产品税负的影响 |
3.1 我国家庭资管产品概况 |
3.1.1 资管产品定义 |
3.1.2 资管产品供给市场概况 |
3.1.3 资管产品需求市场概况 |
3.2 增值税的开征与改革 |
3.2.1 增值税的由来与发展 |
3.2.2 “营改增”前后金融业税收政策差异 |
3.3 增值税新政对资管产品税负影响 |
3.3.1 营业税时期资管产品税务处理 |
3.3.2 增值税时期资管产品税务处理 |
3.3.3 增值税新政下资管产品税负差异 |
4. 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消费影响理论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2 理论模型 |
5. 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消费影响实证检验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
5.3 描述性统计 |
5.4 变量相关检验 |
5.4.1 检验变量多重共线性 |
5.4.2 检验变量平稳性 |
5.5 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测算示范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低利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内容 |
六、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低利率政策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利率理论 |
一、 利率本质理论 |
二、 利率结构理论 |
三、 利率决定理论 |
四、 利率作用理论 |
五、 利率政策理论 |
六、 马克思主义利率理论 |
第二节 低利率政策理论 |
一、 低利率判断标准 |
二、 低利率政策 |
三、 低利率政策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各主要经济体低利率政策 |
一、 美国低利率政策 |
二、 日本低利率政策 |
三、 欧盟低利率政策 |
第四节 各主要经济体低利率政策的理论分析 |
一、 收益分析 |
二、 风险分析 |
第二章 低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一节 中国的低利率政策 |
一、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低利率政策 |
二、 不同时期低利率政策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低利率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
一、 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
二、 低利率政策是投资拉动体制的主要支撑 |
第三节 低利率政策与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 |
一、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简要回顾 |
二、 低利率政策与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 |
第三章 低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一节 低利率政策推高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
一、 低利率政策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
二、 低利率政策是造成资产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三、 低利率政策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 |
第二节 低利率政策支撑的投资拉动体制不可持续 |
一、 低利率政策导致过度投资 |
二、 低利率政策造成投资低效率 |
三、 低利率政策抑制民营企业发展 |
四、 低利率政策与民间金融 |
第三节 存款低利率政策抑制居民消费 |
一、 中国居民储蓄利率弹性极小 |
二、 利率的替代效应很弱 |
三、 低利率政策影响居民收入的提高 |
四、 低利率政策对中低收入者不公平 |
第四节 中国低利率政策形成原因分析 |
一、 利大于弊的历史阶段 |
二、 功能货币政策取向 |
三、 市场经济深化不足 |
第四章 中国低利率政策改革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对低利率政策的路径依赖 |
一、 国有企业“二银行”现象 |
二、 国有企业决策的短期化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对低利率政策的路径依赖 |
一、 商业银行业严重依赖低利率政策 |
二、 低利率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业的创新能力 |
三、 商业银行业对低利率政策改革的反对 |
四、 低利率改革有可能带来各种金融风险 |
第三节 低利率政策改革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约束 |
一、 低利率政策与汇率制度 |
二、 低利率政策与热钱 |
第四节 低利率政策改革的时机判断 |
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
二、 商业银行对低利率政策的突破 |
三、 低利率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
第五章 中国低利率政策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顶层设计 |
一、 低利率政策改革的宏观目标 |
二、 低利率政策改革的根本方法 |
三、 低利率政策改革的时间安排 |
第二节 夯实改革基础 |
一、 政府方面 |
二、 金融当局方面 |
三、 商业银行方面 |
四、 国有企业方面 |
第三节 改善利率管制 |
一、 逐步提高存款利率 |
二、 尽快取消信贷配给 |
三、 适时开征负利息税 |
第四节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一、 利率市场化是低利率政策改革的关键 |
二、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
三、 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
四、 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
第五节 防范改革风险 |
一、 防范商业银行危机 |
二、 降低逆向选择 |
三、 应对利率升高 |
四、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
五、 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 |
2.1 我国金融业现行营业税制的内容 |
2.2 我国金融业营业税制存在的问题 |
2.3 金融业实行增值税的优点 |
2.4 我国金融业营业税转增值税的可能性 |
第三章 金融业增值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
3.1 金融业增值税的理论研究 |
3.2 金融业增值税的国际经验和评价 |
3.3 对我国开征金融业增值税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金融业流转税负对商业银行信贷影响的研究 |
4.1 理论分析 |
4.2 实证研究 |
第五章 我国金融业流转税改革对金融业实际税负的影响测算 |
5.1 测算前的数据处理 |
5.2 测算过程和结果 |
第六章 我国金融业开征增值税的政策建议 |
6.1 我国金融业开征增值税面临的困难 |
6.2 政策建议和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收益所得的税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本文研究意义 |
2、本文内容和结构 |
3、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
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义及分类 |
1.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义 |
1.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
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回顾及特点 |
1.2.1 国际上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简要回顾 |
1.2.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
1.2.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 |
1.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 |
第二章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确认分析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要求和内容 |
2.1.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要求 |
2.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内容 |
2.2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确认方式 |
2.2.1 货币市场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式 |
2.2.2 资本市场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式 |
2.2.3 信托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式 |
2.2.4 结构性存款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式 |
2.2.5 境外代客理财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收益确认方式 |
2.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所得的税收分析 |
2.3.1 货币市场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所得的纳税分析 |
2.3.2 资本市场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所得的纳税分析 |
2.3.3 信托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的纳税分析 |
2.3.4 结构性存款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的纳税分析 |
2.3.5 境外代客理财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的纳税分析 |
2.4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会计核算 |
第三章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所得税收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规模状况及理财收益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
3.2 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财收益所得纳税法律基础 |
3.3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特点及相关规定 |
3.3.1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特点 |
3.3.2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相关规定 |
3.4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所得税收问题分析 |
3.4.1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纳税意识缺失分析 |
3.4.2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理财收益投资定位和税收征缴不明确分析 |
3.4.3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免利息税”问题产生分析 |
第四章 个人理财业务的税收风险及税收筹划 |
4.1 个人理财业务的税收风险及意义 |
4.2 个人理财业务的税收筹划 |
4.2.1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的主要优惠政策 |
4.2.2 居民通过投资个人理财产品达到避税(延迟纳税)和财产转移的可能性 |
4.3 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税收展望 |
4.3.1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不足 |
4.3.2 个人理财业务税收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利息税的理论基础 |
2.1 利息税的内涵 |
2.2 利息税的征税原则 |
2.3 利息税的经济效应 |
第3章 我国利息税征收情况分析 |
3.1 我国征收利息税的历程 |
3.2 我国恢复征收利息税的相关情况分析 |
3.3 我国调减利息税的相关情况分析 |
第4章 国外利息税征收情况分析 |
4.1 各国利息税征收情况分析 |
4.2 国外利息税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对我国利息税改革的思考 |
5.1 利息税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5.2 利息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
5.3 配套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商业银行应对加息周期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问题提出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标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 |
二 宏观经济加息周期特征表现 |
2.1 利率在宏观调控中政策地位 |
2.1.1 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
2.1.2 利率在宏观调控中作用机制 |
2.2 利率周期主要预警指标 |
2.3 美国利率周期特征表现 |
2.3.1 美国近三十年来利率周期概述 |
2.3.2 美国2004-2006年加息周期背景 |
2.3.3 美国2004-2006年加息周期特征 |
2.4 我国实施利率调整现状分析 |
2.4.1 影响我国利率周期变化主要因素 |
2.4.2 我国加息周期宏观经济特征 |
2.4.3 我国进入加息周期宏观行为 |
2.4.4 我国加息周期利率调整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三 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经营结构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
3.1.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特点 |
3.1.2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利率敏感性分析 |
3.2 储蓄存款分流趋势 |
3.2.1 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特点 |
3.2.2 储蓄存款分流原因分析 |
3.2.3 储蓄存款分流效应分析 |
3.2.4 储蓄存款分流趋势分析 |
3.3 加息模式变化利率风险 |
3.3.1 利率风险的分类 |
3.3.2 利率风险测度方法 |
3.3.3 加息周期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 |
3.4 负债成本提升加速金融脱媒 |
3.4.1 金融脱媒内涵及表现形式 |
3.4.2 我国金融脱媒原因探究 |
3.4.3 商业银行关注金融脱媒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四 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
4.1 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
4.1.1 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
4.1.2 建立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 |
4.1.3 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 |
4.2 信贷投向管理策略 |
4.2.1 关注投融资需求旺盛行业信贷政策 |
4.2.2 关注资金密集型行业信贷政策 |
4.2.3 关注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政策 |
4.2.4 关注对外依存度高行业信贷政策 |
4.2.5 关注个人住房贷款信贷政策 |
4.3 收入结构调整策略 |
4.3.1 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盈利能力 |
4.3.2 实施主动负债管理提升存款盈利能力 |
4.3.3 深度挖掘中间业务产品收费潜力 |
4.4 服务模式转型策略 |
4.4.1 深入推进客户价值管理 |
4.4.2 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
4.4.3 推进传统银行向网络银行转变 |
五 中国建设银行加息周期经营策略实证研究 |
5.1 中国建设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
5.2 中国建设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
5.3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投向管理策略 |
5.4 中国建设银行收入结构调整策略 |
5.5 中国建设银行服务模式转型策略 |
六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我国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效应 ——一种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利息税概述及其原因、目的和作用机制 |
1.1 利息税简述 |
1.2 我国征收利息税的原因 |
1.3 我国征收利息税的目的 |
1.4 我国征收利息税的作用机制 |
2 我国征收利息税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公共政策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基础手段 |
2.2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
2.3 财政金融政策是政府运用公共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
3 对我国征收利息税效应的政策分析 |
3.1 征收利息税的宏观政策效应分析 |
3.2 我国征收利息税后的政策效应 |
4 对我国利息税效应的原因分析 |
4.1 配套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利息税失效的主要原因 |
4.2 配套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后果 |
5 结论 |
5.1 利息税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利息税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及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息税与降息的异同 |
(一)分属不同的政策范围。 |
(二)政策目的不同。 |
(三)受益者不同。 |
二、利息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三、对策建议 |
(9)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概述 |
一、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 |
二、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容 |
三、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 |
四、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地位 |
五、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理论 |
一、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的理论基础 |
二、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理论 |
三、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背景分析:以发达国家为例 |
一、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
二、 银行业的发展 |
三、 银行业务需求的增长与多元化 |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 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
二、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
三、 中国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困难与障碍 |
一、 银行体制障碍 |
二、 金融管制的制约 |
三、 市场结构障碍 |
四、 法律法规障碍 |
五、 银行内部准备不充分 |
第六章 中国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政策选择 |
一、 改革商业银行的产权与治理结构,重塑零售业务的微观基础 |
二、 实行金融自由化为零售业务的发展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
三、 建立与完善风险控制制度,防范零售业务风险——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
四、 建立与完善风险控制制度,防范零售业务风险——建立健全存贷款保险制度 |
五、 推行资产证券化 |
第七章 商业银行零售市场营销策略 |
一、 树立零售市场营销理念,制定零售市场营销发展战略 |
二、 商业银行零售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三、 零售业务营销组织的建设 |
第八章 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 |
一、 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概述 |
二、 网上零售业务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业务的影响 |
三、 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 |
四、 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
五、 我国发展电子零售银行业务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2.1 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
1.2.2 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 |
1.3 论文研究范围 |
1.4 论文分析框架 |
1.4.1 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一个简单的框架 |
1.4.2 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更为具体的分析 |
第2章 金融风险的内生机制 |
2.1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假说 |
2.1.1 马克思的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理论 |
2.1.2 明斯基的信贷体系不稳定假说 |
2.1.3 货币主义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 |
2.2 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信息经济学的一种解释 |
2.2.1 信息结构与金融风险的内生性 |
2.2.2 信息成本与金融风险的内生性 |
2.3 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博弈论的一种解释 |
2.4 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与金融风险的内生性 |
2.4.1 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与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
2.4.2 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与金融风险的实证检验 |
2.5 金融主体有限理性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为学的一种解释 |
2.5.1 理论分析:金融主体的有限理性与金融市场风险 |
2.5.2 实证检验:外部冲击、灾难短视症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
第3章 金融风险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金融视角的分析 |
3.1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外在表现与内在机理 |
3.2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3.3 金融开放与金融风险:一般现象与内在机理 |
第4章 金融风险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经济视角的分析 |
4.1 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风险:金融周期理论的一种解释 |
4.2 经济体制转轨与体制性金融风险:制度经济学的一种解释 |
4.2.1 服从于政府的金融体制安排与体制性风险 |
4.2.2 预算软约束与体制性金融风险 |
4.2.3 委托代理理论与体制性金融风险 |
第5章 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
5.1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5.2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的根源 |
第6章 金融稳定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 |
6.1 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动态平衡:促进金融稳定的目标 |
6.2 金融发展与促进金融稳定的制度性安排 |
6.2.1 建立金融创新机制与风险控制机制 |
6.2.2 建立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的风险控制机制 |
6.3 体制性金融风险与促进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 |
6.4 促进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安排 |
6.4.1 经验性分析:抵御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安排 |
6.4.2 促进金融稳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安排 |
6.5 促进银行体系稳定一般性制度安排 |
6.6 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体系稳定的制度创新 |
6.6.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 |
6.6.2 银行风险与存款保险之间关系的模型分析 |
6.6.3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调整 |
6.6.4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存款保险制度改革 |
6.6.5 应该由谁来关闭银行:中央银行与存款保险公司的分工 |
6.6.6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构想 |
6.7 不良资产的处置机制:处置时机与处置方式 |
6.7.1 金融风险的处置时机与处置成本:简单的模型分析 |
6.7.2 金融风险处置时机与处置成本的经验性分析 |
6.7.3 转轨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与工具选择 |
6.7.4 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
6.7.5 处置不良资产的财政性措施 |
第7章 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安全的政策性建议 |
7.1 防范、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重点 |
7.2 体制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我国金融风险成因的综合分析 |
7.3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开征利息税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D]. 王长华. 厦门大学, 2018(02)
- [2]中国低利率政策研究[D]. 杜相乾.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1)
- [3]我国金融业流转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苏予. 复旦大学, 2011(01)
- [4]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收益所得的税收探讨[D]. 张恩泉.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5]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研究[D]. 黄秀梅. 山东大学, 2008(02)
- [6]商业银行应对加息周期之策略研究[D]. 汪茂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08(11)
- [7]我国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效应 ——一种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D]. 梅煜. 西北大学, 2006(11)
- [8]利息税对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及策略选择[J]. 杨维军. 北方经贸, 2003(07)
- [9]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D]. 赵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10]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D]. 张奇.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