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飞[1](2021)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玺鸿[2](2021)在《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文中提出在中国规模庞大的口岸经济体系中,边民互市构成了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边民互市在口岸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性,其在研究和治理层面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对象,而是长期依附于国家口岸,形成了"口岸—边民互市"的分析框架并在研究和治理上呈现出"城市主义""经济主义"以及"全球主义"的特征。这一框架在为部分位于口岸和城市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非口岸和非城市的边民互市点的空间性失衡、合法性风险以及主体性困境,"扭曲"了农村社会与口岸经济的关系。
杨茜[3](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边境地区处于国家领土的最边缘部分,是地缘冲突的缓冲区,构筑了重要的国家安全防线。同时,边境地区紧邻他国,是国家间对外开放、联系交往最前沿的区域。西南边境地区从西至东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最前沿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对外合作倡议的加快推进,西南边境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居民的重要聚居地,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稳定至关重要。西南边境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革新,新时代背景下有助于推动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本文首先对边境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边境地区等概念;其次,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进行了解析;第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值法结合专家赋值法测度2005-2018年西南边境地区11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第四,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软件中的因子探测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变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大。2)分区域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广西边境地区两个区域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增大。3)从两区域内各州市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之间、广西边境地区各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均逐渐缩小。4)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于广西边境地区。(2)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增加,低水平、较低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减少,中等发展水平州市数量变化不大。2)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来看,高水平区分布在滇西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滇南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州、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红河州以及桂西南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低水平区分布在中缅边境段滇西北的怒江州以及中越边境段滇东南的文山州。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3)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类型演变来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整体上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虽然整体空间差异性不显着,但局部集聚特征明显。研究期内,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H-H(高-高)、H-L(高-低)、L-H(低-高)集聚三种局域空间异质性集聚特征。(4)西南边境地区各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时空演变特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州市如防城港市、红河州、德宏州、崇左市、西双版纳州等5个州市在主要子系统方面发展水平均较高。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州市如怒江州、文山州等在六个子系统方面均处于低发展水平。(5)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1)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2)市场经济发展为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动力;3)政府行政行为、国家政策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4)自然资源禀赋对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5)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后续动力;6)交通基础设施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提出了打造西南边境地区中心城镇,加强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强城镇间、城乡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国家政策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比较优势选择城镇发展战略,城镇间加强联系合作;加强沿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促进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策略。
闫晓燕[4](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刘焕斌[5](2020)在《经济开放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政治环境稳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压舱石。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最终传导至整个社会,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在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和部分国际组织对我国进行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封锁,封锁手段也是从贸易限制到军事恫吓不一而足,从而试图遏制我国的发展势头,将我国围困在一定范围内,阻止我国成为有话语权的大国、强国。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将西部沿边开发开放写进国家规划。党的十八大直接将中西部城镇化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从而在制度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云南作为中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省份,对我国而言其政治经济发展地位极其重要。云南省地处我国边境地区,紧邻越南、缅甸和老挝,其发展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扩大经济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环境下,本文借助于边境口岸城镇化理论支撑,定性分析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开放背景下对其影响,并且选取2007年到2018年一共12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开放背景下对口岸城镇化的具体影响程度。首先,本文以云南省边境口岸作为立足点,根据云南省全部边境口岸的规模大小选取了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边境口岸(瑞丽、畹町、磨憨、河口)所在的德宏、西双版纳以及红河三个州市作为研究对象,用时间序列对这三个州市的城市发展现状做出定量分析,并且在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统计年鉴数据为标准,构建了口岸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搜集了三个州市从2007年至2018年一共12年的12项指标数据,借助Excel软件,运用熵值法对三个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了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在城镇化建设当中遇到的困境。运用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口岸产业聚集理论以及边境优势理论等理论,结合云南省边境口岸发展的具体现状分别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力资本和国内政策制度支持五个方面分析其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然后运用Stata软件,利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三个城市从2007到2018年一共12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开放作为解释变量,贸易开放水平、GDP、以及城乡收入比作为控制变量,实证分析了经济开放背景下其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在2007年至2018年间平稳增长。根据研究数据,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研究发现虽然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的城镇化水平在增长,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如招商引资难度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经济开放通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力资本以及国内政策制度支持促进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建设。其中经济增长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对其具有显着推动作用,贸易开放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研究结论下,本文从多个方面如提高贸易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深化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寻求国内政策制度支持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建设,提高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念,从而使我国能更好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普文君[6](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与他国的社会经济的交往。其中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口岸区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口岸区域是我国与相邻国家最直接的门户窗口,边境口岸区在有形和无形中传递着该地区乃至我国的形象及实力。由于早期粗放的城市开发模式,造成口岸区域资源浪费,山水格局丧失及其景观要素的不断恶化,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公共空间活力丧失等现象,因此,边境口岸区域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性规划,只有通过强化边境口岸区的特色塑造,才能为城市更新及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地域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的内在支撑,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设计重点及设计策略。论文以姐告边境口岸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从地域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入手,将地域文化通过具体的物质要素在城市空间上进行表达,构建我国对外门户形象及地方特色形成,并探索出口岸城市的设计策略及设计重点。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边境口岸区、地域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进行梳理,结合边境口岸区国家发展政策、西南地域文化等的支撑,阐明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并通过对国外、国内不同地区的口岸区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口岸区域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并为后续地域文化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研究提供依据。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在第一部分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下,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下提出地域文化下口岸区城市设计基本思路及设计路线,为后续姐告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主要是针对论文研究对象姐告进行现状的分析,提出姐告先阶段发展中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并对姐告地域文化进行梳理,为城市设计策略提供切入点。第五章是在姐告城市设计定位与设计构思前提下进行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空间进行具体的设计。第六章则是对地域文化下的口岸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总结与阐述,并提出论文研究不足之处。
胡映雪[7](2019)在《云南省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以中缅瑞丽口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邻,是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沿边地区的发展得到国家很大的关注,1991年后云南省各口岸陆续开放,为云南省边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之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的工程也为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家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4-2020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一系列边境口岸发展政策,这为云南省经济的开发开放带来了新挑战,也为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建设带来了新动力。在此发展机遇下,研究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口岸城市的发展,也能够有助于城市形成带动地方经济的区域增长极,这对于云南省在此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增长极理论、跨国三角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口岸产业聚集理论为理论指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系统间的协调程度与两个系统间各因素的关联程度。首先本文以云南省各边境口岸发展情况为着眼点,运用时间序列对云南省各口岸的发展情况以及各边境口岸城市的情况做出分析,由于云南省边境口岸分布于中缅、中越、中老边境线上,因此在对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分析时,也对连接不同国家的边境口岸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本文运用RCI指数对云南省各边境口岸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口岸职能与城市职能的大小关系,对各口岸与载体城市间关系的强弱给出定义。最后选取能够代表口岸系统发展情况的指标:口岸进出口额、口岸过货量、口岸人流量三项指标与最能够代表城市经济系统发展情况的指标表:GDP、人均GDP、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固定投资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项指标。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瑞丽口岸及瑞丽市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瑞丽口岸及瑞丽市经济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在对瑞丽口岸研究过程中发现,瑞丽口岸与瑞丽市经济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有待于提升,口岸与城市经济间的发展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从系统间各因素关联程度来看,瑞丽口岸与瑞丽市的全社会消费平零售总额这一经济指标关联程度较大,这意味着口岸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瑞丽市的消费升级;与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值关联度最低,这证明口岸的发展未能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良好发展,也可以说瑞丽市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瑞丽口岸的发展。因此根据分析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本文从完善口岸基础设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区域合作等四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李伟良[8](2019)在《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磨憨原是一个偏远的边境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的布局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区位转换,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前沿”与“中心”。在全球化、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磨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学认为,城镇化的主体是人,城镇的灵魂是“人气”,磨憨城镇化进程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对磨憨的流动人口进行访谈和参与观察,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流动性为理论切入点,对磨憨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从流动性的理论视角来看,边境磨憨的许多事物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流动对于边境口岸城镇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动包括人、物、信息、资本、文化等的流动,本文关注的流动主要是指人口的流动,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的,外来人口的流动与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又加强了人口的流动性,并且他们的生计与生活在城镇化建设中提到改善或提升。本文先对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磨憨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建设的推动。紧接着对磨憨外来人口的流动动因、来源及居留情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流动并居留于磨憨,其经济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外来流动人口在磨憨的生计方式主要可分为经商和打工两大类,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水平获得了提升。长期居留在磨憨的外来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与当地人的交往,努力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在不同地域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群杂居的边境城镇磨憨,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其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构建团结、和谐的良好民族关系的有效措施。综合而言,磨憨能够在“一带一路”下成为重要的节点与通道,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人类学对于边境口岸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研究,既要探讨其相互关系,也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经济社会问题。
张一帆[9](2019)在《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及可达性特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推动下,跨境运输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陆路口岸物流的高效畅通成为边疆城市经济崛起的关键。同时,为应对国际贸易的加快,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边疆城市也陆续发布利于跨境贸易的政策,为陆路口岸物流的发展也提供了有利契机。但在发展过程中,口岸物流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下和境内外物流体系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等问题,发展受限,导致口岸物流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不利于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为发现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协调发展的抑制因素,明确口岸与城市首要发展目标与措施,从多角度展开研究与论证。首先,从经济角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AHP—熵值综合评价法与锡尔系数,对2006-2015年云南省八个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耦合测度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云南省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度最大值与2015年最小值分别为0.436和0.630。说明云南省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均由失调衰退水平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由表征空间差异的锡尔系数显示,云南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差异呈现较好势态,而面向缅甸的五个口岸与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明显。发现陆路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境外国家的社会环境成为关键因素。其次,从可达性角度,基于百度地图获取数据,并借助Arcgis10.2软件平台将陆路口岸与边疆城市的可达时间可视化,分析了陆路口岸与边疆城市的可达性空间特征,从可达时间的角度探讨了边疆城市对陆路口岸发展的支持排序。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和天保口岸可作为城市优先支持的口岸,口岸可达时间的优劣与口岸发展现状不能够完全成正比,城市对于陆路口岸的优先支持选择与口岸自身发展现状也有所差异。口岸可达时间与城市之间协调发展较大的阻碍主要来源于口岸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口岸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路网密度。最后,根据已有研究考虑到口岸周边路网密度、城市经济重心、口岸综合潜力等是影响口岸可达时间的主要因子,提出口岸潜力模型、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和口岸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不同口岸之间潜力的差异和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及口岸空间联系。发现对接口岸载体城市与对接口岸所在城市的交通与地理环境是部分口岸难以良性循环发展的抗力,陆路口岸空间联系区域集中,正逐步形成以瑞丽、河口为核心的滇西与滇南口岸集群。进一步探讨了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的演变特性发现口岸软硬件是良好型可达指数口岸发展遇到瓶颈期的影响条件。结合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与可达性特征的分析,提出促进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郭向阳[10](2018)在《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国务院于2016年1月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旅游开放水平,促进边境旅游繁荣发展”。云南省地处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理位置优势凸显。云南省边境地区包括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和文山等8个边境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相互接壤,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陆上与海上线路的重要连接节点。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资源赋存丰富,主要旅游产品类型包括边境观光休闲游、边境休闲度假游、边境商贸会展游、边境科考探险游、边跨境民族风情游、远征军抗战文化体验游、南疆边关文化体验游和边境历史文化体验游等。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为云南省开展边境跨境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提高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缩小边境各州市之间旅游发展的差距,促使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的发展和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作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的研究成果之一,首先在对边境旅游发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思路进行阐释基础上,对旅游经济、旅游强度、旅游效率、边境地区、边境旅游和时空演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核心—边缘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缘经济理论的基本含义、内涵及其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试探性解析。再次,在分析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基础和现状基础上,主要采用单指标测度方法,运用标准差(SD)反映20002015年云南边境各州市口岸入境一日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变化情况,又运用变异系数(CV)反映其相对差异演变特征,采用基尼系数(GN)、地理集中系数(G)、首位度(S)反映其旅游经济规模均衡性演变状况;重点运用主成份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又运用DEA效率模型、方差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了重点阐释。最后,运用SPSS软件中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演变驱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其研究结论表明:1、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是:1)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口岸入境一日游外汇收入和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均呈现整体上升的发展态势。2)云南省边境地区地区各州市旅游规模存在差异:20002015年西双版纳、德宏和红河等3州市旅游总收入基本上处于前三的位置,2000年之后,红河旅游接待总人次基本上一直处于首位的位置,而怒江州旅游接待总人次始终处在末尾。3)在旅游产业地位上: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地位总体基本上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变化,边境8州市旅游产业地位基本上也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尤其是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州市表现较为明显。2、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时间演变特征表现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扩大、旅游经济规模均衡度各异、旅游经济规模结构趋向合理、旅游经济规模差异演化趋势向好。3、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变方面,1)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水平发展状况在后期有所减弱;各边境州市旅游强度指数的波动差异历经了“先减小—后扩大”的演化趋势。2)全局自相关结果及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全局Moran’sI指数关联度属性均为负值,旅游强度指数空间集聚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相邻性。3)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化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低强度均质阶段和第二阶段(20082015年)多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成长阶段。4)旅游强度局部自相关结果及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演化,高低型和低低型空间关联类型的边境州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高高型和低高型空间关联类型的边境州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缩小的态势。4、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效率时空演变方面,1)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综合效率空间变化呈现出相对不稳定性的特征,高效区集中在滇南边境段州市,滇西边境段综合效率次之,滇东南边境段综合效率最差。2)全局自相关结果及分析显示:2000和2007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综合效率空间集聚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相邻性,到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综合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性特征。3)旅游综合效率空间结构演变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旅游综合效率层级发展渐趋向均衡,第二阶段(20082015年),边境地区内部旅游综合效率空间结构开始形成“中心—外围”二元的结构形态雏形。4)局部自相关结果及分析表明: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综合效率局部关联类型的空间异质结构特征呈现以L-L型为主,H-L型、L-H型州市为辅空间格局。5、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方面,1)旅游总收入驱动因子分析显示:科技智力支撑因子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因子对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资源禀赋因子和经济支撑因子对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则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2)旅游强度驱动因子分析表明:经济支撑因子对旅游强度的贡献程度逐渐呈现增强的趋势,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因子对旅游强度的贡献程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到2015年,对外开放程度因子对旅游强度的影响消失,资源禀赋因子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对旅游强度指数的影响开始出现。3)旅游综合效率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科技支撑因子、经济支撑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均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人口密度因子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2015年,资源禀赋因子、交通优势度因子、科技支撑因子和经济支撑因子均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交通优势度因子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旅游需求因子对旅游综合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显着。6、针对影响云南省边境地区发展现存问题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情况,从重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部署、开展跨国旅游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方经济,巩固旅游发展基础、整合边境地区旅游线路产品、重视边境旅游市场营销与市场拓展和加强边境地区旅游运行保障措施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云南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策略。
二、浅议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糊的地位与“口岸—边民互市”分析框架:边民互市的研究和治理 |
(一)模糊的地位 |
(二)“口岸—边民互市”分析框架的特征 |
(三)“口岸—边民互市”分析框架的问题 |
二、从“资本积累”到“民生保障”:“集市—边民互市”的分析框架 |
三、“集市—边民互市”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方向 |
(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城镇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
2.2 边境地区城镇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城镇化 |
3.1.2 新型城镇化 |
3.1.3 边境地区 |
3.2 研究理论基础 |
3.2.1 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 |
3.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3.2.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3.2.4 地缘经济理论 |
第4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4.1 数据来源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3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
4.3.1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
4.3.2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
4.4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算 |
第5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进 |
5.1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间演变 |
5.1.1 测度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5.2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格局 |
5.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走向 |
5.4 空间关联格局演变 |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 |
5.4.2 局部空间自相关 |
5.5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演变分析 |
第6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 |
6.1 研究方法 |
6.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6.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分析 |
6.4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 |
6.4.1 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 |
6.4.2 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
6.4.3 政府行政提供政策保障 |
6.4.4 自然资源禀赋是内源动力 |
6.4.5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
6.4.6 交通基础设施是联结纽带 |
第7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
7.1 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总体策略 |
7.2 不同类型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8章 结语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5)经济开放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经济开放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边境口岸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经济开放与边境口岸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二章 边境口岸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边境口岸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
一、口岸的界定和内涵 |
二、口岸载体城镇的界定和内涵 |
三、边境口岸城镇化的界定和内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增长极理论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三、口岸产业聚集理论 |
四、边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的现状 |
一、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建设情况 |
二、云南省边境口岸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边境口岸城镇的发展现状 |
一、德宏州口岸城镇发展现状 |
二、西双版纳州口岸城镇发展现状 |
三、红河州口岸城镇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困境 |
一、德宏州 |
二、西双版纳州 |
三、红河州 |
四、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总体困境分析 |
第四章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
二、城镇化水平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数据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经济增长 |
二、产业结构 |
三、空间结构 |
四、人力资本 |
五、国内政策制度供给 |
第五章 经济开放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指标数据的选取 |
第二节 相关的检验 |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
二、变量的协整检验 |
第三节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第四节 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分析 |
一、贸易开放提高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 |
二、经济增长提高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 |
三、统筹城乡发展提高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水平 |
第二节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云南口岸城市发展机遇 |
1.1.2 丰富多样的西南地域文化 |
1.1.3 地域文化在口岸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边境口岸城市 |
1.3.2 地域文化 |
1.3.3 地域化城市设计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边境口岸城市研究综述 |
1.4.2 国内边境口岸城市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梳理 |
2.1 边境口岸城市研究梳理 |
2.1.1 边境口岸城市功能 |
2.1.2 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特征 |
2.1.3 边境口岸城市限制因素 |
2.2 云南边境口岸城市研究梳理 |
2.2.1 云南边境口岸分布 |
2.2.2 云南边境口岸发展基础 |
2.2.3 云南边境口岸现状及问题 |
2.3 地域文化研究梳理 |
2.3.1 地域文化特征 |
2.3.2 城市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
2.3.3 地域文化的发展观念 |
2.4 相关案例研究 |
2.4.1 瑞士巴塞尔 |
2.4.2 新疆霍尔果斯 |
2.4.3 云南河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下的口岸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3.1 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基本思路 |
3.1.1 边境口岸城市现状剖析 |
3.1.2 边境口岸城市文化定位 |
3.1.3 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目标 |
3.1.4 边境口岸地域文化营造原则 |
3.2 地域文化下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路线 |
3.2.1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结构 |
3.2.2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空间 |
3.2.3 文化导入口岸城市风貌 |
3.2.4 口岸城市规划管控及实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姐告边境口岸区地域文化及现状分析 |
4.1 姐告概况 |
4.1.1 “天时”——国家形式及政策 |
4.1.2 “地利”——地理区位及资源优势 |
4.1.3 “人和”——木姐 |
4.2 姐告地域文化梳理 |
4.2.1 历史沿革 |
4.2.2 地域文化提炼 |
4.3 姐告空间要素现状分析 |
4.3.1 空间格局 |
4.3.2 用地现状 |
4.3.3 绿化景观现状 |
4.3.4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 |
4.3.5 建筑现状 |
4.3.6 开放空间现状 |
4.3.7 天际线现状 |
4.3.8 国门通道与边境线 |
4.3.9 标识系统现状 |
4.4 姐告现状评价 |
4.5 姐告现存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域文化下的姐告口岸区城市设计 |
5.1 姐告城市设计定位 |
5.1.1 文化产业建设 |
5.1.2 文化景观构建 |
5.1.3 跨境宜居环境建设 |
5.1.4 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建设 |
5.2 姐告片区发展路径和设计构思 |
5.2.1 姐告片区发展路径 |
5.2.2 姐告城市设计构思 |
5.3 文化导入结构,搭建文化载体 |
5.3.1 用地性质调整 |
5.3.2 空间结构优化 |
5.3.3 景观体系构建 |
5.4 文化导入空间,优化文化格局 |
5.4.1 道路交通组织 |
5.4.2 开放空间组织 |
5.5 文化导入风貌,凸显文化特色 |
5.5.1 建筑风格管控 |
5.5.2 节点建筑设计 |
5.5.3 口岸标志引导 |
5.5.4 地域植被选择 |
5.6 “高效、稳步”的规划管控 |
5.6.1 城市设计导则 |
5.6.2 分期分类建设 |
5.6.3 更新开发策略 |
5.6.4 文化创意活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设计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7)云南省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以中缅瑞丽口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边境口岸的研究 |
二、对于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研究 |
三、关于口岸与载体城市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
四、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
五、文献综述 |
第二节 边境口岸及口岸城市发展相关理论 |
一、增长极理论 |
二、跨国三角理论 |
三、口岸产业集聚理论 |
四、国际贸易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发展现状 |
一、云南省口岸分布情况 |
二、云南省边境口岸发展变化 |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发展变化 |
一、口岸载体城市的概念与功能 |
二、云南省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各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的关系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关联度与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基本原理 |
一、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
二、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协调度指标选取 |
一、口岸相关指标选取 |
二、载体城市经济系统指标选取 |
第三节 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
一、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方法 |
二、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步骤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云南省瑞丽口岸与瑞丽市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瑞丽口岸及瑞丽市经济概况 |
一、瑞丽口岸概述 |
二、瑞丽口岸发展历程 |
三、瑞丽市经济发展情况 |
第二节 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瑞丽口岸与瑞丽市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二、瑞丽市第三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缺乏稳定性 |
三、瑞丽市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完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
二、加强与缅甸双边合作,增强瑞丽市产业结构稳定性 |
三、推动瑞丽市第二产业发展,改善瑞丽市产业结构 |
四、加大对边境口岸的政策扶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田野点概况 |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内容 |
第一章 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发展 |
第一节 磨憨的人口流动过程 |
第二节 磨憨的聚落发展过程 |
第三节 磨憨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 |
小结 |
第二章 磨憨外来人口的流动与居留 |
第一节 磨憨人口流动的动力 |
第二节 磨憨流动人口的来源 |
第三节 磨憨外来人口的居留 |
小结 |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经济生活 |
第一节 磨憨流动人口的生计方式 |
第二节 边境贸易与流动人口的经济参与 |
第三节 国际通道对流动人口的经济意义 |
小结 |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与文化适应 |
第二节 磨憨边民的居住格局与跨境互动 |
第三节 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及可达性特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口岸物流相关研究 |
1.2.2 可达性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陆路口岸物流理论概述 |
2.1 陆路口岸理论概述 |
2.1.1 陆路口岸定义 |
2.1.2 陆路口岸分类 |
2.1.3 陆路口岸功能 |
2.2 陆路口岸物流理论概述 |
2.2.1 陆路口岸物流概念 |
2.2.2 陆路口岸物流特征及功能 |
2.3 陆路口岸发展现状 |
2.3.1 我国陆路口岸发展现状 |
2.3.2 云南省陆路口岸发展现状 |
2.4 小结 |
第三章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耦合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 |
3.1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分析 |
3.1.1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
3.1.2 陆路口岸物流对边疆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
3.1.3 边疆城市经济对陆路口岸物流的影响 |
3.2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耦合测度研究 |
3.2.1 AHP—熵值综合评价法 |
3.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3.2.3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
3.3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
3.3.1 锡尔系数 |
3.3.2 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陆路口岸可达时间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昆明—陆路口岸可达时间的格局特征评价研究 |
4.2.1 评价基础数据 |
4.2.2 昆明—陆路口岸可达时间的格局特征分析 |
4.3 陆路口岸与边疆城市口岸可达时间评价分析研究 |
4.3.1 陆路口岸与边疆城市口岸可达时间的格局特征分析 |
4.3.2 基于口岸可达时间的边疆城市对口岸的优先支持 |
4.4 小结 |
第五章 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评价研究 |
5.1 陆路口岸综合潜力指数评价研究 |
5.1.1 口岸综合潜力指数 |
5.1.2 陆路口岸综合潜力指数实证分析 |
5.2 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评价研究 |
5.2.1 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 |
5.2.2 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评价分析 |
5.3 基于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的口岸空间联系研究 |
5.3.1 陆路口岸空间联系强度模型 |
5.3.2 陆路口岸空间联系格局分析 |
5.4 陆路口岸综合可达指数演变特征分析 |
5.5 促进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10)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问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比较分析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选题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旅游经济 |
2.1.2 旅游强度 |
2.1.3 旅游效率 |
2.1.4 边境地区 |
2.1.5 边境旅游 |
2.1.6 时空演变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边缘理论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2.4 地缘经济理论 |
第3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现状 |
3.1 云南省边境地区范围 |
3.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条件 |
3.2.1 区位条件 |
3.2.2 资源禀赋 |
3.2.3 社会经济条件 |
3.2.4 人文环境条件 |
3.3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
3.3.1 边境地区旅游发展规模 |
3.3.2 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经济发展 |
3.3.3 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地位 |
3.4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
3.4.1 边境旅游经济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带动性不足 |
3.4.2 经济基础对边境旅游经济的支撑作用不牢固 |
3.4.3 边境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目的地功能性弱 |
3.4.4 边境旅游环境欠佳,有待完善提升 |
3.4.5 边境旅游政策集成性弱,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
3.4.6 边境旅游产品缺乏整合,尚未形成“组合拳”优势 |
3.4.7 边境旅游人才供给侧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
第4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 |
4.1 边境地区旅游经济时间演变特征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测评方法 |
4.1.4 测评结果及分析 |
4.2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变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3 研究方法 |
4.2.4 测评结果及分析 |
4.3 边境地区旅游效率时空演变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3 测度方法 |
4.3.4 测评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驱动机制 |
5.1 旅游发展的动力因子阐释 |
5.1.1 资源禀赋 |
5.1.2 交通优势度 |
5.1.3 政策保障 |
5.1.4 经济支撑 |
5.1.5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
5.1.6 科技智力支撑 |
5.1.7 人口密度 |
5.1.8 旅游投资 |
5.1.9 城市化水平 |
5.1.10 对外开放程度 |
5.1.11 产业结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相关性分析法 |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5.3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 |
5.3.1 旅游发展主要驱动因子的初步判定 |
5.3.2 旅游总收入驱动因子分析 |
5.3.3 旅游强度驱动因子分析 |
5.3.4 旅游综合效率驱动因子分析 |
5.3.5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阐释 |
第6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策略 |
6.1 重视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部署 |
6.2 开展跨国旅游合作与交流 |
6.3 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方经济,巩固旅游发展基础 |
6.4 整合边境地区旅游线路产品 |
6.5 重视边境旅游市场营销与市场拓展 |
6.6 加强边境地区旅游运行保障措施体系建设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议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D]. 高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J]. 刘玺鸿. 云南社会科学, 2021(04)
- [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杨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经济开放对云南省边境口岸城镇化的影响研究[D]. 刘焕斌.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姐告边境口岸区城市设计研究[D]. 普文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云南省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以中缅瑞丽口岸为例[D]. 胡映雪.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中老边境磨憨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的人类学研究[D]. 李伟良. 云南大学, 2019(03)
- [9]陆路口岸物流与边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及可达性特征评价研究[D]. 张一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郭向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新疆口岸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