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师院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娇[1](2021)在《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担负着为中小学输送复合型音乐教育教学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里简称《新课标》)以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舞蹈课程作为该专业中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升未来师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舞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教育价值,使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体现课程价值。但由于现行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许多环节和关系尚未理清,在舞蹈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从科学性角度去审视课程设置中的各种现象,针对“师范性”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更新舞蹈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教学人才。本文共分为四个篇章:绪论部分,是为论文的展开做梳理和铺垫。第一章——第三章按照横向的研究思路,根据新课改的“六大改变”,笔者选择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对该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每章中按照纵向的研究思路,从现状出发,运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找出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现象进行透彻地成因分析,最后以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为基础,提出合理性解决对策。第一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结构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得出适当浓缩必修课,设置选修课,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举办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创设教育实习的“看—模—做—创”环节,提高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结论。第二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探究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把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舞蹈课堂。在舞蹈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即兴创作法等提高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第三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得出重视学生对舞蹈编创能力和舞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注重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将学生本人或同学作为评价主体等。运用判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设立档案袋法、观察法的结论。
孔雅文[2](2021)在《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中涌现了众多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先生就是这些音乐教育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60余年的从教经历,宽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及对历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思考,使王先生形成了明晰的音乐教育思想。本文选择王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作进行专题研究,既是对其个人的思想剖析与梳理,也是对我国近代以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史的观察。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从求学和工作经历、学术研究视野和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三个方面,探寻王耀华先生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其次,从中小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王耀华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再次,从“以创造为核心”的本质论、审美与文化功能的价值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民族精神的目的论三方面对王耀华先生音乐教育哲学观进行论述。最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意义对王耀华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总结。王耀华先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他对音乐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认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及“听、唱、奏、动、创”教学方法的提出,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以服务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思想,以及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三边合力论”的论述等等,见解独特、思想深邃,立足教学实际,且具前瞻性,将继续对我国今后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参考、借鉴乃至指导作用。
周玉屏[3](2020)在《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弹唱能力是音乐师范生的必备技能,现阶段我国音乐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中小学音乐课堂主要是以唱歌课为主,因此,教师的弹唱能力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过硬的弹唱能力,这样才能轻松驾驭以唱歌课为主的音乐课堂,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达到一名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分析音乐师范生专业素质中弹唱能力的现状及原因,结合实际,提出有效解决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具体措施。
牛杰[4](2020)在《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文中认为合唱教学作为高中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钢琴伴奏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的必备教学能力,在合唱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功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烘托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学生提升音乐素质、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尽管我国对于音乐教育中钢琴伴奏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在高中音乐教育中钢琴伴奏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S市D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第一章是对钢琴伴奏和高中合唱教学的概述。阐释了钢琴技术的具体门类,钢琴伴奏的应用形式,高中合唱教学与钢琴伴奏的意义及作用。为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提供研究视角,也是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调查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整体现状,包括教学环境及设备、教学方式及钢琴伴奏的应用、教师伴奏能力及其影像因素、学生对钢琴与合唱态度及认识四个维度;从教学过程、伴奏能力、训练方法和学生反馈四个方面分析高中合唱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现状的案例;D高中合唱教学中影响钢琴伴奏的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不仅存在学校不重视,班主任不支持、教学师资匮乏、缺乏教师考核机制、伴奏乐谱选择等方面客观问题,还存在教师伴奏能力薄弱、伴奏方式流于形式、伴奏者案头工作准备不足、伴奏者与合唱团配合缺乏合作意识、学生个体差异等主观问题。第三章是为促进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发展提出解决对策。具体从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对策。其一,改进学校问题。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保证训练时间;合理配置硬件设备和曲谱音响资料;通过拓展音乐实践活动来扩大钢琴伴奏的应用范围;将音乐教师的伴奏与弹唱能力作为评价机制中的考核项目;从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优化相关院校钢琴伴奏课程。其二,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伴奏者从钢琴技术、音乐理论、听觉与视觉、应变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提高伴奏能力;明确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不同部分承担的功能,钢琴伴奏所扮演的角色及钢琴伴奏与合唱的关系;促进钢琴伴奏对学生审美能力、音乐素质与合作能力发展的作用;教师作为伴奏者应当了解钢琴及合唱队列的排列位置、通过提前研读乐谱和提前与指挥沟通来准备案头工作;掌握钢琴伴奏在合唱教学中的步骤与方法;运用不同于独奏的读谱方式及训练方法;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和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在职教育。其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合唱团声部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练习,学生弹奏钢琴伴奏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选择四手联弹的作品,以师生共同伴奏方式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促进高中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张馨予[5](2020)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要分析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对于音乐课程的要求重点与以往的大不相同,素质教育的落实可以从要求音乐课程要注重全面发展体现出来,美育的重要性也可以从要求音乐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中体现出来。由此可见,音乐课程的改革影响的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养成。这也反映出对目前从事音乐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有了前所未有高度的新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基础教育教师最大的输出地,是根本、是基础。如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那其所培养出的音乐人才将会是与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人才是不符的,因此探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想通过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能够让高等师范院校对于音乐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审视,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扎实的音乐能力、个人素养全面、中小学需要的应用型的音乐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通过对沈阳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音乐教研员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分析出在沈阳地区中小学表现较为优秀的的音乐教师大多来自Y师范院校,从而对该师范院校进行分析和调查其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本文以Y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个案为基础,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调查为背景,提出对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基于目前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的教育理念,构建以核心骨干课程为中心点的课程体系,加强与中小学院校合作的培养机制,并且在课程设置,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以及具备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黄子展[6](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音教专业,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开展民族器乐教学课程,既有利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有利于体现时代风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树立更加积极的育人机制,培养更加适合现代教育观的高素质人才,使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更加浓郁的校园传承氛围,使民族器乐逐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本文的研究一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意在探求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民族器乐教学的基本内涵。一来,阐述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根源起探求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本质。二来,阐述民族器乐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重点说明作为民族器乐教学实施路径之一的高校,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与第四章,以江苏省某所高校为出发点,主要从教育理念与课程性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师教材与学生、教学评价与教学监管四个方面,陈述其在民族器乐教学方面的现状,论述其在文化自信中的具体体现,深度分析其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五章,基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及现代教育理念,对高校音教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设构思。通过高校树立更加积极的育人机制,使民族器乐逐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提升文化自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转化新的时代印记。
郭元红[7](2019)在《西北五所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调查与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音乐教师教育是音乐学科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西北地区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音乐教师缺乏,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有较高期望值,并且该地区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多民族区域,是国家精准扶持的对象之一。故展开对西北地区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音乐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本文是以西北地区五所师范大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问题调查与比较研究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首先,在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和理解后,以“音乐教师教育”为关键词,沿着“音乐教育专业构成及认识→教育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比较”的思路,对西北地区五所师范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进行调查与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五章节: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问题及研究缘由。对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研究、教学能力的研究、音乐教师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以及针对西北五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五个问题进行梳理。并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讨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构成。首先简述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史,了解基本的发展脉络,其次通过学习和理解国家目前颁布的有关音乐教育的相关文件、标准、法规及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构成,撰写此章节以阐述当下我国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期望。第三章:设计调查项目。对西北地区五所师范大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比较调查结果,发现五者之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个性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客观的审视。第四章:得出研究结论:第一,我国西北地区中小学音乐科目师资缺乏,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受到挑战。第二,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急需革新。第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调整。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刘靖华[8](2018)在《我国近现代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变革》文中指出音乐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是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但是,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学界对于“什么知识对于音乐师范教育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反思不足,从而无法从根本上回答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究竟应该由哪些课程组成,这就容易造成当前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或跟风西方、或追寻历史,而无法培养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专门的音乐人才。因此,本论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对策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是指在以专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和任务,通过系统的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本科阶段高等教育中,对学校正式课程中各课程要素以及元素之间构成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一方面,本论文对民国以来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指出近百年来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为近百年来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经历了六个主要时期,即探索期、初创期、改造和仿俄期、动荡期、恢复和重建期以及多元发展时期等。而这六个时期共同反映出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音乐类课程呈现出总体趋于平稳发展,内部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则是此消彼长的特征。第二,教育类课程呈现出总体波动发展,内部专业理论课也同样波动发展,教学技能课趋于平衡发展的特征。第三,通识类课程呈现出总体逐渐下降,内部各组成部分不断波动发展的特征。第四,实践类环节总体规律不明显,但是每一构成具有特定的特征:音乐类实践环节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占据实践类环节的主要构成;教育类实践环节波动也较大;通识类实践环节呈现出逐渐升温的态势。同时,教育类实践环节和通识类实践环节在总体上占据实践类环节的比例较低。当然,从对近百年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分析中,笔者还发现这一系列课程结构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理论课比例在整体上逐渐下降的趋势,会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第二,重音乐类课程技能训练,轻教育类课程教学技能培养的趋势,同样会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第三,通识类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不断波动变化的趋势,既不利于稳定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他们音乐和教育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本论文对当前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现实变革进行了学理分析和理论重建,从而为未来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本论文认为,合理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应该符合两个基本原则,即合目的性原则和合规律性原则;并且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岗位的工作分析可知,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三种核心素养,即音乐素养、教育素养和通识素养。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合理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程、学时、学分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当前某省省属师范大学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为例,指出了当前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在结构本身以及其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课程结构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课程结构变革的需求,课程结构的变革受制于既定格局的确定。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推进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变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包括科学的教育观念认同,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综合利用各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坚定的推动改革以及推进相关配套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方式改革。
周琬謦[9](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胡沈颖[10](2017)在《讲台·舞台·案台——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素质 对高师音乐教改的三个期待》文中提出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和理论思考,将目光投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素质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认为站稳讲台、立足舞台、潜心案台既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亦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三个期待。进而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有效提高年轻音乐教师的素质。
二、论高师院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师院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四节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
第一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结构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概况 |
二、舞蹈课程设置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结构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选择空间小,缺乏开放性 |
二、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缺乏延续性 |
三、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缺乏均衡性 |
第三节 造成课程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化发展 |
二、学生缺少舞蹈社会实践机会 |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 |
第四节 课程结构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二、重视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
三、提高学生舞蹈综合能力培养 |
第二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实施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实施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
二、舞蹈课程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实施情况上存在的问题 |
一、学科间各自独立,缺乏交融性 |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 |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
第三节 造成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忽视与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实际需要联系 |
二、忽视高师院校“师范性”培养目标 |
三、忽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
第四节 课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实施紧扣中小学《新课标》,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 |
二、实施紧扣培养目标,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舞蹈课堂 |
三、实施紧扣教学策略多样化,采取恰当的教学法 |
第三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评价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评价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评价基本情况 |
二、舞蹈课程评价情况个人访问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评价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
一、评价主体一元化 |
二、评价方式单一化 |
三、评价内容片面化 |
第三节 造成课程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
三、对学生发展内涵关注的不够全面 |
第四节 课程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重视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二、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
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王耀华音乐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
第一节 丰富的艺术人生经历 |
一、与音结缘,朝斯夕斯 |
二、心系教育,晨兴夜寐 |
三、生命不息,学问不止 |
第二节 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 |
一、宏观:研究领域 |
二、微观:技术技巧 |
第三节 澎湃的教育改革浪潮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时期 |
三、21 世纪初期 |
第二章 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 |
一、回顾过去,方能面向未来 |
二、中小学音乐素养培养的途径——听、唱、奏、动、创 |
三、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新要求——认识学科性质,掌握必备能力 |
第二节 关于高师音乐教育 |
一、明确高师音乐教育“三性”培养目标和八个基本理念 |
二、提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三类课程合力论” |
三、提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三边合力论” |
四、坚持高师音乐教育以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为导向 |
第三节 关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
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内涵 |
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践 |
三、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展望 |
第三章 王耀华音乐教育思想哲学观 |
第一节 “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本质论 |
一、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
二、“音乐创造”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
第二节 审美与文化教育——价值论 |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 |
第三节 培养民族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目的论 |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 |
二、培养民族主义精神 |
三、传播民族音乐 |
第四章 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的意义 |
第一节 历史意义 |
一、促动音乐教育历史反思研究 |
二、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发展 |
三、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
二、丰富音乐教育哲学观 |
三、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
(一)音乐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
(二)能有效组织教学 |
(三)增强课堂感染力 |
二、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现状分析 |
(一)学生缺乏“师范生”意识 |
(二)高师学校沿袭了音乐专业院校教学模式 |
(三)学生弹唱基础参差不齐 |
三、提高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措施 |
(一)培养学生“音乐师范生”的意识 |
(二)把声乐和钢琴等课程有效结合 |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4)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合唱教学的要求 |
(二)丰富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 |
(三)钢琴伴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优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钢琴伴奏及相关概念 |
(二)高中合唱教学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钢琴伴奏的研究 |
(二)关于即兴伴奏的研究 |
(三)关于钢琴艺术指导的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钢琴伴奏与高中合唱教学概述 |
一、钢琴技术的具体门类 |
(一)钢琴演奏技术 |
(二)即兴伴奏技术 |
(三)钢琴伴奏技巧 |
二、钢琴伴奏应用形式 |
(一)伴奏应用形式分类 |
(二)钢琴伴奏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应用 |
三、高中合唱教学与钢琴伴奏的意义及作用 |
(一)高中合唱教学的价值与原则 |
(二)高中合唱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
(三)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整体现状调查 |
(一)教学环境及设备 |
(二)教学方式及钢琴伴奏的应用 |
(三)教师伴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
(四)学生对钢琴与合唱的态度及认识 |
二、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现状个案分析 |
(一)教学过程分析 |
(二)伴奏能力分析 |
(三)训练方法分析 |
(四)学生反馈分析 |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第三章 促进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发展的对策 |
一、改进学校问题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前提条件 |
(一)学校加强重视,保证排练时间 |
(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曲谱乐库 |
(三)结合姊妹艺术,拓展音乐实践活动 |
(四)规范音乐教师评价机制 |
(五)优化相关院校钢琴伴奏课程 |
二、提升教师素质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主要基础 |
(一)提高教师伴奏能力的方式 |
(二)发挥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功能 |
(三)促进钢琴伴奏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
(四)教师在高中合唱教学中有关钢琴伴奏的工作与要求 |
(五)教师继续在职教育 |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核心因素 |
(一)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
(二)合理选择作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5)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要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分析 |
一、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分析 |
(一)专业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
(二)师范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
(三)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
(四)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
二、高师院校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
(二)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 |
三、《音乐与舞蹈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的新要求 |
(一)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
(二)培养规格的高标准 |
(三)课程体系的时代性 |
四、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人才新期待 |
(一)基础扎实、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 |
(二)综合能力强、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型教师 |
(三)个人素养全面、培养中小学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
五、音乐人才的新渴望 |
(一)贴合实际、具有应用性的课程设置 |
(二)选择多样、具有广泛性的兴趣培养 |
第三章 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辽宁省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与Y师范院校为调查对象 |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基本数据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调查问卷整理分析 |
(一)音乐教师与音乐教研员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
(二)调查问卷中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优点分析 |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高师院校理论课程未能应用于课堂 |
(二)音乐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待提高 |
(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
(四)科研创新能力待加强 |
四、全国优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S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
(一)课程结构分析 |
(二)教学模式分析 |
(三)实践模式分析 |
五、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Y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
(一)Y师大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二)Y师大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思考 |
一、构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
(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 |
(二)加快调整课程结构 |
(三)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二、强调核心骨干课程的重要性 |
(一)构建完整的核心骨干课程体系 |
(二)核心骨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
三、开展高师院校与中小学院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
(一)双导师制 |
(二)模拟课堂与中小学实践有机结合 |
(三)双向评分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民族器乐教学 |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 |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民族音乐与民族器乐教学 |
一、民族乐器与民族器乐 |
二、民族音乐与民族器乐 |
三、民族器乐教学的基本路径 |
第三节 高校音教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的重要性 |
一、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三、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高校音教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与课程性质 |
一、教育理念 |
二、课程性质 |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模式 |
第三节 教师、教材与学生 |
一、教师队伍 |
二、教材建设 |
三、学生问题 |
第四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监管 |
一、教学评价 |
二、教学监管 |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音教专业民族器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与课程性质 |
一、教育理念不够完善 |
二、课程性质比较模糊 |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
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
第三节 师资、教材与学生 |
一、师资队伍有待扩充 |
二、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
三、学生问题有待解决 |
第四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监管 |
一、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
二、教学监管不够健全 |
第五节 成因分析 |
一、历史因素 |
二、现实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教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的路径思考 |
第一节 教育理念与课程性质 |
一、转变滞后的教育理念 |
二、明确课程性质 |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
一、合理设置课程 |
二、丰富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师资、教材与学生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二、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
第四节 教学评价与教学监管 |
一、完善评价体系 |
二、完善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业教师访谈(语音记录) |
附录二: 学生采访(录音记录)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西北五所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调查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培养模式研究 |
1.2.2 课程设置研究 |
1.2.3 教学能力研究 |
1.2.4 其他研究 |
1.2.5 针对西北五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音乐教师教育:历史及“专业”构成 |
2.1 我国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述要 |
2.1.1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
2.1.2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
2.1.3 改革开放至二十一世纪 |
2.2 音乐教师教育及其“专业”构成 |
2.2.1 教师教育及音乐教师教育 |
2.2.2 作为“专业”的音乐教师教育及其构成要素 |
2.3 总结 |
第3章 五所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状况调查与比较 |
3.1 教师教育调查的设计 |
3.1.1 调查的说明 |
3.1.2 调查的设计 |
3.1.3 调查的内容 |
3.2 调查过程及完成情况 |
3.3 调查结果的基本描述与比较分析 |
3.3.1 培养目标之比较 |
3.3.2 课程设置之比较 |
3.3.3 教师队伍之比较 |
3.3.4 学生情况之比较 |
第4章 结语 |
4.1 研究结论 |
4.2 提出建议 |
4.2.1 学校层面 |
4.2.2 学生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我国近现代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三、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本论文的结构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本论文的结构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外课程结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研究述评 |
(一) 国内课程结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
(二) 国外课程结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
二、国内外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历史发展研究述评 |
(一) 国内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历史发展研究 |
(二) 国外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历史发展研究 |
三、国内外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实变革研究述评 |
(一) 国内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实变革研究 |
(二) 国外有关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实变革研究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三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课程、结构与课程结构 |
(二) 高等音乐师范教育 |
(三) 历史发展 |
(四) 现实变革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 本研究相关理论 |
(二) 本研究所创建的理论基础——“双合型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分析与建构体系” |
第四章 我国近现代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 |
一、近代以来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梳理 |
(一) 探索期(1915——1940年前后) |
(二) 初创期(1940年前后——1949年) |
(三) 改造和仿俄期(1949——1965年) |
(四) 动荡期(1966——1976年) |
(五) 恢复、重建期(1977——20世纪90年代) |
(六) 多元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
二、近代以来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特征与问题 |
(一) 百年课程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整体特征 |
(二) 百年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工作分析视域下的我国当代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基于工作分析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访谈 |
二、基于对现有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分析 |
三、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状——以L省省属师范大学音乐师范专业为例 |
四、工作分析结果与当前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状的对比分析 |
(一) 课程结构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
(二) 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课程结构变革的需求 |
(三) 课程结构的变革受制于既定格局的制约 |
第六章 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重新构建及其实施路径 |
一、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 |
二、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变革的实施路径 |
(一) 科学的教育观念认同 |
(二) 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 |
(三) 综合利用各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 |
(四) 坚定的推动改革 |
(五) 推进相关配套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方式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各部课程表 |
附录2: 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课程表(1942年) |
附录3: 北平师范大学复校后音乐系课程表(1946年以后) |
附录4: 《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必修科目学程表 |
附录5: 《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几门课所包括的科目及学程表 |
附录6: 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时间计划表 |
附录7: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本科培养方案(2000年) |
附录8: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本科培养方案(2010年) |
附录9: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本科培养方案(1999—2000年) |
附录10: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本科培养方案(2010-2012年) |
附录11: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分析的访谈提纲 |
附录12: L省省属师范大学2016年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
致谢 |
(9)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大学 |
二、教学能力 |
三、教学能力结构 |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能力结构理论 |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
一、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工具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论高师院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D]. 王玉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王耀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孔雅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音乐师范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 周玉屏. 当代音乐, 2020(10)
- [4]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D]. 牛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要分析对象[D]. 张馨予.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0)
- [6]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器乐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D]. 黄子展. 扬州大学, 2020(05)
- [7]西北五所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调查与比较研究[D]. 郭元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我国近现代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变革[D]. 刘靖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9]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10]讲台·舞台·案台——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素质 对高师音乐教改的三个期待[J]. 胡沈颖.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