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数学课本中的隐性知识

教好数学课本中的隐性知识

一、教好数学教材中的隐含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莉[1](2021)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经过思维活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本质结果,其中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并且应用最广泛的部分,被称之为基本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研究还不系统,对转化思想实际应用的研究更是匮乏。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关键,而实际上,不仅涉及此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开展关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涉及转化思想的分析以及研究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两部分。研究从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和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入手,来分析应用转化思想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解简易方程”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中涉及转化思想应用的相关知识点。研究过程中,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进行实际调查。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科书中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涉及转化思想的例题和习题难度不够;教师教学中对数学思想缺乏重视,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情况了解不全面以及在课堂中教师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解方程中对语言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等。通过分析存在问题,发现背后的原因有: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应用的重视不够,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基于以上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教科书、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相应对策并设计相关内容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解简易方程”教学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照。

洪梦[2](2021)在《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数学教科书建设的地位上升到制度层面,习题被视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旨在了解各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特色,对于教科书编写和习题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多从习题的表层结构来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并且表明习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研究从倡导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出发,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对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新版教科书进行比较,试图分析两版教科书习题设计的异同,以在提升我国数学教科书习题编写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贡献。确定了三个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2)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异同是什么?(3)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特色是什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评估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编码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信度检验,从编排体系和编码数据两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1)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2)两版教科书习题在数量、开放性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每课时的习题数量约为12道;开放型习题占比不足10%;不同主题的题型占比不同;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类型上,北师大版体现数学运算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体现数据分析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上,水平一与水平二的习题占比约为3:2,水平三的习题占比极低。(3)两版教科书习题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在性质上,都以迁移与应用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模仿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探索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在背景上,两版教科书不存在显着差异,科学背景的习题占比不足5%。在知识点含量上,都以解题时需要2~3个知识点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1个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4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总的来说,人教A版习题的综合难度大于北师大版,并且人教A版侧重于综合运用的研究性习题,北师大版侧重于巩固练习的迁移性习题。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编写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2)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3)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连立芳[3](2021)在《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舟曲县某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倡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并指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省的高考中,数学试题的题目越来越长,包含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比如数学文化题目的渗入,越来越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考查,数学阅读能力不仅影响数学的学习,而且在升学考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藏族地区的数学教师对高中生的数学阅读不够重视,使得原本理解起来较吃力的高中生在阅读数学内容的时候举步维艰,因此,改善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现状和提升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水平,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有:(1)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现状如何?(2)影响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因素有哪些?(3)提升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水平的策略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从甘南州舟曲县某高中的三个年级中各选取4个班级,共12个班级的500名学生(其中汉族学生225人,藏族学生275人),在此基础上,选取12个班级中学生和数学授课教师各一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测试卷法和访谈法,对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进行研究,再利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为:(1)藏族地区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但阅读方法有待改善;(2)目前藏族地区高中生阅读的内容大多侧重于数学教材与数学辅导书,数学课外阅读匮乏;(3)学生数学阅读的氛围不够浓厚,有待于家庭、学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环境;(4)藏族地区高中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困难重重,尤其是数学语言中符号语言的理解与转化方面;(5)整体来说藏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弱,尤其是藏族学生,并且在性别、年级、民族、文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随后根据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数学阅读的主动性不强、动机不佳和依赖性太强;(2)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3)数学阅读内容单一、缺乏数学课外阅读;(4)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监控不够;(5)语言转化不准确和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在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升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水平的策略:(1)重视数学阅读、端正数学阅读态度;(2)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优化数学阅读方法;(3)改善数学阅读环境、激发数学阅读热情;(4)开展数学课外阅读、丰富数学阅读内容;(5)解决数学阅读障碍、保证数学阅读顺利进行。

魏伊彤[4](2021)在《词汇化视角下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 ——以“V见”与“V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动补结构主要指谓词成分之后接补语的词组或词汇结构,补语可以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等,此类结构在汉语中较为常用。其中,由于“V见”与“V到”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且语义相近,因此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常混用二者。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词汇化理论,对动补结构的词汇化内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义特征及其形式和语义映射,考察教材中“V见”与“V到”的设置及二语学习者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针对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建议、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建议,以及对教材编写者的教材编写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背景及意义,确定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介绍当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寻找当前研究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将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对适用于动补结构的词汇化概念进行定义,讨论其内涵,证明“V见”与“V到”符合词汇化的条件。之后通过历时描写,对“V见”与“V到”的词汇连续统进行考察,并说明其语义功能的趋同过程。第四章是对“V见”与“V到”的共时分析。我们将运用Talmy(2000)的事件框架理论,对“V见”与“V到”进行语义分析,之后将语义与形式匹配,辨析二者异同。第五章和第六章在对动补结构“V见”与“V到”进行理论研究后,将视角转向实践,先考察“V见”与“V到”在教材中的设置与分布情况,再从二语学习者的角度,考察“V见”与“V到”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与偏误原因,据此从“教材、教师、教学法”的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在以“V见”与“V到”为代表的动补结构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外汉语教材也易于忽略“V见”与“V到”的语义差异的介绍。本文运用词汇化的视角,通过历时研究说明“V见”与“V到”演变成词的过程及二者的词汇化发展链条,明确人们对二者的认知发展顺序,又通过共时研究,运用语义学,分析了作为词存在的“V见”与“V到”的内在语义关系,明确了二者的语义异同,为以“V见”“V到”为代表的动补结构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为学习者对“V见”与“V到”的语义区分和正确运用提供帮助。本文所提供新的教学重点及相关教学建议,也有利于教师补充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新练习以及获得动补结构教学的新思路。

朱晨菲[5](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韩文娜[6](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沈中宇[7](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刘一铭[8](2021)在《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新教师入职初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新教师进入学校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学工作,新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适应情况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小学学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对丰富新教师教学适应相关理论以及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体现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从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两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X小学三位数学新教师展开个案研究,了解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新教师存在以下教学适应问题: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在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本质上认识不够深刻;二在师生观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过分重视预设,教学活动缺乏探究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二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忽视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促进学生迁移运用;三课堂提问启发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生生缺乏交流,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针对小学数学新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适应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二深化自我理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三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适当放手,增加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二灵活处理,密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增加有效提问,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加强生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魏同玉[9](2021)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观的冲突与妥协 ——知识的存在意义究竟何在》文中提出

彭艳贵[10](2020)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文中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核心内容,既与个体发展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又是高中数学课程发展的方向。按照核心素养理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的复数关联着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主题,表现出广泛的联系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复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个体发展都是重要的。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过程中,复数虽然一直被认为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本部分,但它的内容体系从建国以来就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反映了人们对高中复数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发展的思考过程。在近些年的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随着复数部分的删减,复数成为“容易教的难点课”,教起来简单,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基于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对高中复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是对当前高中复数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开展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数学的教育功能和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确立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从理论上初步讨论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高中复数学习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知识结构发展、数学观念变化、思维品质提升、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和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六个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价值。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本研究从课程文本方面对我国历年十一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部分从课时数量、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历年的复数课程虽然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对复数作为“数”的概念的发展进行明确,表现了对数系扩充的目标要求,对复数的表示、复数的运算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教学要求。研究中还对国际上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中国、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复数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中复数的课程目标,了解各个国家的高中复数的基本目标情况,为我国高中复数课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作为进一步的实践求证,研究中在理论上分析和构建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的框架,明确高中复数理解的四个水平:感知水平、表征水平、联结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编制了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进行调查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高中生复数理解的感知水平和表征水平上表现较好,可以较自如地处理一些常规的复数问题,对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基本应用表现较好。但在高中复数的关联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学生的测试表现相对较弱。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复数问题解决的表现中,能够识记基本的结论,但在稍微复杂的问题中缺少必要的判断,在复数问题求解的思维表现上比较普通,在需要较高数学能力的问题上表现不足,对于复数几何意义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不够完善,对虚数单位i等复数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也缺少必要的理解,在处理联系其它知识主题内容的复数问题时也较普遍地存在困难。第四,本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整理了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构建高中复数的基本框架,结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复数课程及其内容的发展的基本主张。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应该坚定复数课程的基本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复数的教育价值,应该关注高中复数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高中复数的核心概念,丰富复数几何意义和复数与方程等与复数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关注复数的广泛关联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创新性之一,当前关于高中阶段复数内容的研究整体不多,且较集中于高中复数教学设计的研究。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分析、课程文本比较、复数学习评价、复数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创新性之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考虑,尤其是基本的知识需求方面,研究中对学生的复数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典型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学生高中复数理解水平的知识方面因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地探索意义;创新性之三,本文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特定的方法对高中复数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相关结论为高中复数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依据,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

二、教好数学教材中的隐含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好数学教材中的隐含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思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解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4.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解简易方程”教学问题的存在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5.观察法
一、数学转化思想及其应用的学理解析
    (一)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1.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2.转化思想与化归思想
        3.方程和解简易方程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特点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三)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支撑
        1.学习迁移理论
        2.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转化思想内容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分布及编排特点
        1.“方程的意义”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2.“等式的性质”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3.“解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4.“实际问题与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1.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一:编排策略
        2.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二:本体知识
        3.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三:方程类型
        4.转化思想渗透点之四:语言应用
三、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过程
        2.访谈调查过程
        3.课堂观察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理念认知”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2.“掌握情况”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3.“内容评价”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4.“实际条件”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5.“教学应用”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6.“问题呈现”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四)调查启示
        1.经验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的中坚力量
        2.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解简易方程”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四、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1.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
        2.教科书中涉及转化思想例题和习题难度有待提升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重视不够
        2.部分教师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
        3.部分教师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的情况了解不全面
        4.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解方程中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
        2.部分学生在语言转化的应用方面存在困难
        3.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
五、转化思想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科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的应用重视不够
        2.教科书编写者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
    (二)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有待提升
        2.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3.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
    (三)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
        2.学生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
六、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建议
    (一)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策略
        1.教科书层面
        2.教师层面
        3.学生层面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1.“简易方程”单元备课稿
        2.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习题研究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习题比较是各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
        1.1.3 习题设计是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需要
    1.2 问题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习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专家评估法
        1.6.3 内容分析法
        1.6.4 比较研究法
    1.7 研究重、难点
        1.7.1 研究的重点
        1.7.2 研究的难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习题的研究现状
        2.1.2 数学习题的功能与教学
        2.1.3 数学教科书习题的比较研究
        2.1.4 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与原则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习题比较的教材版本
        3.1.2 习题比较的具体内容
    3.2 研究工具
        3.2.1 数量
        3.2.2 题型
        3.2.3 开放性
        3.2.4 综合难度
        3.2.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3 编码说明
        3.3.1 位置检索码
        3.3.2 维度标记码
        3.3.3 编码示例
        3.3.4 编码信度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四章 各主题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函数主题的比较
        4.1.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1.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1.3 小结
    4.2 几何与代数主题的比较
        4.2.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2.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2.3 小结
    4.3 概率与统计主题的比较
        4.3.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3.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维度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习题数量的比较
        5.1.1 统计结果
        5.1.2 小结
    5.2 习题题型的比较
        5.2.1 统计结果
        5.2.2 小结
    5.3 习题开放性的比较
        5.3.1 统计结果
        5.3.2 小结
    5.4 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5.4.1 统计结果
        5.4.2 小结
    5.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
        5.5.1 统计结果
        5.5.2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
        6.1.2 关于研究工具的讨论
        6.1.3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6.1.4 研究的创新点
    6.2 结论
        6.2.1 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
        6.2.2 在数量、开放性维度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
        6.2.3 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
    6.3 建议
        6.3.1 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
        6.3.2 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
        6.3.3 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划分
    附录2:人教A版、北师大版必修教科书习题编码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舟曲县某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藏族地区高中生
        2.阅读
        3.数学阅读
        4.数学阅读能力
    (四)研究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藏族地区教育的相关研究
        1.关于藏族地区数学教育的研究
        2.关于藏族地区数学阅读的研究
    (二)关于数学阅读的相关研究
        1.数学阅读概念的相关研究
        2.数学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3.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
        4.数学阅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5.数学阅读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6.数学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测试卷法
        4.个案访谈法
四、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的整体分析
    (二)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各维度下的现状分析
        1.数学阅读认识的现状分析
        2.数学阅读方法的现状分析
        3.数学阅读内容的现状分析
        4.数学阅读环境的现状分析
        5.数学阅读态度的现状分析
        6.数学阅读障碍的现状分析
        7.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三)不同背景下的差异性分析
        1.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2.民族的差异性分析
        3.文理的差异性分析
        4.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五、影响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因素
    (一)数学阅读的态度对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影响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对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影响
    (三)数学阅读的环境对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影响
    (四)数学阅读的内容对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影响
    (五)数学阅读的障碍对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的影响
六、提升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数学阅读、端正数学阅读态度
        1.激发数学阅读的动机、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2.改变学生阅读态度、加强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二)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优化数学阅读方法、
        1.指导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
        2.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
    (三)改善数学阅读环境、激发数学阅读热情
        1.加强数学阅读指导、开展阅读式教学
        2.开发藏族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四)开展数学课外阅读、丰富数学阅读内容
        1.学校图书馆增加藏汉双语数学类图书
        2.重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探究活动
    (五)解决数学阅读障碍、保证数学阅读顺利进行
        1.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加强数学语言间的转化训练
        2.增强藏族学生的汉藏互译水平
        3.建构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七、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2 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卷(学生)
    附录3 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4 访谈提纲(学生)

(4)词汇化视角下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 ——以“V见”与“V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描写与解释法
        1.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现状
        1.6.1 词汇化研究现状
        1.6.2 动补结构研究现状
        1.6.3 “V见”与“V到”的本体研究现状
        1.6.4 “V见”与“V到”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7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V见”与“V到”的词汇化界定与历时发展
    2.1 “V见”与“V到”的词汇化界定
        2.1.1 词汇化的历时定义
        2.1.2 词汇化的共时定义
        2.1.3 以“V见”与“V到”为例的动补结构词汇化内涵及特征
    2.2 “V见”与“V到”词汇化的历时发展
        2.2.1 “V见”词汇化的历时发展
        2.2.2 “V到”词汇化的历时发展
        2.2.3 “V见”与“V到”的功能趋同过程
    2.3 小结
第三章 “V见”与“V到”的共时分析
    3.1 关于Talmy事件框架理论
        3.1.1 事件融合及构成要素
        3.1.2 事件框架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观
    3.2 “V见”与“V到”的语义特征分析
    3.3 基于事件框架理论的“V见”与“V到”形式和语义分析
        3.3.1 “状态变化”事件框架的基本要素
        3.3.2 “V见”的共时形式和语义分析
        3.3.3 “V到”的共时形式和语义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V见”与“V到”的教材分布与学习者偏误
    4.1 “V见”与“V到”在教材中的设置情况
    4.2 “V见”与“V到”的习得状况
        4.2.1 问卷设计及说明
        4.2.2 问卷统计结果
        4.2.3 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V见”与“V到”习得情况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V见”与“V到”的教学建议
    5.1 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5.2 针对教师的建议
        5.2.1 了解知识、预测偏误与补充教学材料
        5.2.2 语素教学法与“V见”与“V到”的教学
        5.2.3 依据“V见”“V到”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词汇化概念的界定与“V见”“V到”的词汇化证明
    6.2 “V见”与“V到”词汇化的历时发展链条
    6.3 事件框架视角下“V见”与“V到”词汇化的共时分析
    6.4 “V见”与“V到”在教材中的分布与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6.5 关于近义词或结构教学的思考
附录1: “V见”与“V到”的教材词库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问卷结果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学适应深刻影响教师职业稳定
        1.1.2 新教师在教学适应过程中存在困难
        1.1.3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1.5 概念界定
        1.5.1 新教师
        1.5.2 教学适应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分析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2.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1.2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2.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2.2.1 教学适应维度的构成
        2.2.2 教学适应观测点的分析
        2.2.3 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3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个案分析
    3.1 教师A个案分析
        3.1.1 访谈内容分析
        3.1.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1.3 教师A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2 教师B个案分析
        3.2.1 访谈内容分析
        3.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2.3 教师B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3 教师C个案分析
        3.3.1 访谈内容分析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3.3 教师C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4 三位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
        3.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观念适应特征
        3.4.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行为适应特征
第4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及优化建议
    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
        4.1.1 教学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4.1.2 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
    4.2 促进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优化建议
        4.2.1 教学观念层面
        4.2.2 教学行为层面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课堂观察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10)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复数的历史发展过程概述
    二、高中复数课程内容组织的研究
    三、高中复数课程的比较研究
    四、高中复数教与学的研究
    五、数学理解的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与高中复数教育价值
    一、复数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二、高中复数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
    三、高中复数教育价值的阐释
第四章 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比较研究
    一、我国历年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纵向比较
    二、高中复数课程文本的国际横向比较
第五章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研究
    一、测评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设计
    四、测试的指标分析
    五、测试结果统计
    六、分析与结论
    七、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表现的讨论
第六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分析
    一、源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思考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探索
    三、高中复数的基本内容及其层级关系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课程内容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二 高中生复数理解水平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三 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复数内容
    附录四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复数内容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教好数学教材中的隐含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潇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D]. 洪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藏族地区高中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甘南州舟曲县某高中为例[D]. 连立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词汇化视角下动补结构的对比研究 ——以“V见”与“V到”为例[D]. 魏伊彤. 山东大学, 2021(02)
  • [5]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8]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D]. 刘一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课堂教学中知识观的冲突与妥协 ——知识的存在意义究竟何在[D]. 魏同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复数内容与学生理解的若干相关问题探究[D]. 彭艳贵.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教好数学课本中的隐性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