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水泥“取证”为“入世”做准备

抚顺水泥“取证”为“入世”做准备

一、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论文文献综述)

陈炜[1](2015)在《辽宁省物流节点布局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和会议中多次强调发展物流等服务业的重要性,但辽宁省许多城市在物流规划中都将自身定位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从长久效益来看,对于辽宁物流产业的发展格局的前景百害无一利。现代物流网络中的每一个单一的物流节点的布局合理化与否都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是整个物流网络优化设计过程中的灵魂所在。因此,本文以辽宁省物流节点的合理化布局研究及其优化问题为设计对象,对物流节点城市布局的优化理论和方法展开系统研究,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本文具体研究了辽宁省物流节点布局基础划分问题、基于GIS理论和哈弗模型的节点辐射强度和范围的确定问题、辽宁省物流节点分层次、级别的优化问题、针对于辽宁省物流产业需求方面的预测与物流格局综合性优化问题,并确立了一套系统性的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模型。首先,按照属性圆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了辽宁物流节点城市的初步规划结果,将辽宁省物流节点城市初步规划结果为3类,第一类包括沈阳、大连,第二类包括鞍山、营口,第三类包括抚顺、丹东、锦州、盘锦、铁岭、朝阳、本溪、阜新、辽阳、葫芦岛。继而,将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哈夫模型结合确定了物流节点的层级隶属关系,辽中、辽南和辽西三个主要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分别为沈阳、大连、锦州,其中,辽中物流区域的节点城市为铁岭、抚顺、辽阳、鞍山和本溪及其辐射的18个县,辽南物流区域的节点城市为营口和丹东及其辐射的8个县,辽西物流区域的节点城市为葫芦岛、阜新、朝阳、盘锦及其辐射的18个县。进一步地,构建了物流园区选址模型及布局优化后的动态化模型,解决园区空间布局优化问题,将技术级别角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而省、市、县三级物流节点却是以行政级别来划分的,两种划分方式相互交织构成了辽宁省物流节点层次体系结构。最后,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流需求总量、货类结构、吞吐能力、节点设施等一系列相关因素,设计总体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方案,将2015年全省物流园区数量设计为9个,其中分布在第一层次物流节点载体城市7个,分布在第二层次物流节点载体城市2个,并且预测2020年全省应该新增6个物流园区,分别分布在沈阳、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葫芦岛。本文的优化结果对辽宁省物流合理布局及节点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属性圆理论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物流节点布局及其优化的理论体系,将其应用于辽宁区域经济,立足于辽宁省特有的需求设计出了物流节点优化方案,对促进辽宁省物流经济发展及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动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甄富春[2](2007)在《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文中提出建设资金是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城市建设资金由国家统一支配,由于总体财力有限及“重经济建设、轻城市建设”的建设方针,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门槛之一。19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城建投融资体制和财政体制的相继改革,建设资金的“瓶颈”逐渐被突破,城市建设实施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城市获得空前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结构日益优化、城市形态与形象迅速改观、城市综合竞争力也大大提升。在此过程中,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功不可没。然而,投融资体制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了利益格局,过去单一的政府决策机制受到市场机制的挑战,投资导向多样化;第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带来资金的充裕,强烈地刺激着投资欲望,催生了政府、企业、银行之间的“铁三角”关系,酝酿出巨大的金融风险:第三,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直接拷问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如何在提高城市建设效率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给城市建设造成的巨大压力,投融资体制变革无疑是积极的、有效的;但正视我国人均资源极度紧缺的国情,又必须严格控制投资冲动和比例失衡。中央严格要求“死守18亿亩耕地底线”,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目标,城市规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制度设计,必须适时而变、积极应对。勿因投资冲动迷失方向、勿因市场诱惑丧失判断。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发挥对投资的引导作用;要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平衡社会公共利益:要加强规划师职业道德培育,自觉抵制市场诱惑,维护规划的权威和尊严。本文以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为切入点,深人分析城市建设制度演变的特征、规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导向下,在资金渠道更加广泛、运作方式日趋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放大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带来的正面作用、缩小负面影响,促进城建资金的合理分配,确保城市建设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既有效率、又有公平,实现城市的健康、有序、快速、持续发展目标。

梁化军[3](2006)在《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转轨经济、新兴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源头性问题——证券发行监管问题。本文认为,单纯按照成熟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来理解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一味地按照西方证券市场标准判断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绩效,我们将难以得到客观的分析结论,也根本无法理解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演进的合理性,因而也就无法找出中国证券发行监管改革的突破方向。缘此,本文首先通过对证券监管理论及西方发达国家证券监管原因的研究,构建了证券发行监管的“三角”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具体国情及其制度变迁,以政府多目标决策约束下的动态规划为核心内容,修正并形成了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动态“三角”理论模型,然后,在多角度的评判基准上,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检视了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成功与不足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本文的研究为系统思考中国证券发行监管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思路,同时也为中国证券发行监管政策修订及新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证券监管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

陈力[4](2006)在《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文中指出美国与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美与中欧贸易关系迅猛增长,但伴随着这种增长的是中美与中欧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美国与欧盟频频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就是这种贸易摩擦的重要表现。目前,美国与欧盟已经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两个经济体,截至2005年底,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已经分别达到118起和111起;2005年全年国外对我国启动的16起特殊保障措施案件均由美国和欧盟启动,产品均涉及纺织品,其中,欧盟对华启动的特别保障措施为9起,美国为7起,中国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中,美国与欧盟贸易救济法律制度,尤其是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最大法律障碍。在WTO允许各成员方合法采用的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中,都涉及到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殊规则。在反倾销领域,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美国与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和反倾销税率的计算分别适用歧视性的替代国制度和一国一税原则;在反补贴领域,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暂时侥幸豁免了美国与欧盟反补贴法的调查,但各种迹象表明,美国与欧盟随时可能修正其国内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启动反补贴调查;在保障措施领域,由于美国将专门适用于共产主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1974年贸易法》第406条款转换为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并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加以确定,使得中国原本仅对美国承担的特别义务转化为对所有WTO成员方的国际法义务。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按照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国际贸易中的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依据,因此,他们用“接合理论”、“经济优势”理论或者“国家利益”理论来诠释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说明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或“市场扰乱”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合理性。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缺乏充分的国际法依据。1947年GATT第6条注释条款仅仅提出了在对“贸易完全或几乎完全垄断”并且其“国内所有产品价格由国家确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决定价格可比性存在特殊困难,但是并没有指出确定这类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具体方法。反倾销法中的替代国制度是美国和欧盟在其国内法中自行“发明”的一种用以判断NME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同时,主要是在美国的主导之下,该规则又在波兰等国家入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议定书和中国入世(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被合法化,成为中国承担的一项特殊的国际法义务。而一国一税原则更是美国与欧盟行政主管机关自由裁量的结果,明显缺乏国际法甚至国内法的依据。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不合理性,这不仅体现在行政主管机关对“市场经济”判断标准的灵活掌握上极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如美国行政主管机构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裁定不受法院的司法审查),而且行政主管机构在替代国的选择和分别税率的裁定上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其自由裁量权难以受到完全制约。在寻求应对策略时,中国政府与企业均责无旁贷,应当采取政治和法律两种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积极应对。首先,政府应当通过双边磋商或借助多边谈判机制,争取及早获得美国与欧盟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或者修改WTO相关协议中的不合理规定;其次,中国应当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有针对性地抗辩美国与欧盟的市场经济标准;第三,中国政府应积极协助企业应诉,必要时可以将相关争议提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企业在面对美国与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时,应当积极应诉,充分利用美国与欧盟法律赋予的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包括提请司法审查)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与一国一税的抗辩。

宗兆昌[5](2005)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0年沪、深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正规化制度建设的历史仅仅短短的15年,这15年中我们由政府主导用“试错法”的渐进改革方式来建设一个顶层的市场结构——产权交易市场,试图推进中国经济的总体改革。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市场规模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券市场上已有1400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3万多亿元,中国经济的证券化比率达到了30%,金融结构得到了迅速改善,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体现。但是中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夹缝中诞生和成长的,从它诞生之时体制扭曲和错位就伴随着它,这使它的机制、功能和效率都受到了强大的制度背景的抑制,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被扭曲成承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成本和转移风险的工具。今天证券市场上由制度引起的种种问题集中暴发,使市场的发行、交易都陷入了极度的困难,证券市场的发展已举步维艰。 本文主要以狭义的资本市场及证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检讨中国证券市场这15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是分析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特点和机制缺陷及其自身的经济效率。全文的理论框架是一项两个向量的矩阵运算:一个向量是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也有地方政府)、企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投资者(机构和居民投资者)、从业经营机构和逐步加入的外国投资者、外国从业机构等等,另一个向量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发行市场、并购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以及逐步互相融入的境外市场。这个矩阵运算的结果应该有子市场的分段收敛点,也应该有市场总体的系统收敛点,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总体经济效率是低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实践是不成功的,市场化、自由化的政策、法规取向才能拯救这个市场,而市场化和自由化措施的实施前提是政府摆正其在市场中的裁判员位置,取消对任何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偏袒。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文献检索开始进入对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历程的分析,指出其由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演变,重点剖析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和缺陷,并提出证券市场经济效率低下的理论假设;接着分别对发行、并购、交易市场和从业机构的经营效率进行实证检测以论证这一假设,并借鉴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最后用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实证分析论证其市场化、自由化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 本文的创新点一方面在于内容上对证券市场经济效率进行分析的中观金融经济学研究,另一方面在于分析方法上对制度分析、计量检测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创新点还在于强调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背景,对政府的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政策安排进行逻辑推演,也就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证券市场发展政策建议。对宏观经济的制度分析和对证券市场的微观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很流行,但对证券市场经济效率的中观论证文献很少,而且不系统,本文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经济学研究的空白,它也是对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困境的及时研究和理论指导。

肖英[6](2004)在《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如何走工业化道路,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成为新疆工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新疆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研究新疆的工业化问题,尤其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对加快新疆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对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包括导论及五个章节,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以下问题: 第一章 有关工业化及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问题。本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业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问题,第三部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及加快信息化的发展问题。这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新疆工业化的历程及特点。本章运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对新疆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以及工业化的实现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新疆处于工业化初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一黑一白”两大产业在目前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出发,阐述了工业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四章 在上一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这几个问题分别是: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新疆信息业发展问题,新兴环保产业发展问题以及城乡一体化问题。 第五章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进千J:深入分析,分别探讨了新洲丫: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天然气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强调以下观点: 1、新疆拥有相当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大省不等于经济强省,资源优势也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是新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已确立的两大主一导产业—石油和棉花,在新姗的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但是这两大产业同属资源型产业,其发展存在一定的局卜民性。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延长产业链,纳强其发展能力;二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新兴产业作为接替产业,以保持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建议可供选择的新兴产业有: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 2、研究新疆工业化问题不应拘泥于工业内部,农业人口的下降以及农民收对入的增加也要纳入工业化的研究范围。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对消除构和城乡差别提出了新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应i亥成为今后新辍工业化的「!标之 3、我国区域差距有扩一大趋势。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跨越式发展足其必然选择。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现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义要发挥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北的条件下,要用信自、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并将信息产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带动力量。

操慧[7](2004)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葛欣[8](2000)在《获得国际认证 做好“入世”准备——抚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文中提出 1999年11月18日,对抚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来说,是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公司获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长期以来,公司牢固树立“以特求生存,靠新求发展”的质量方针,严抓质量管理。“浑河牌”425号低热、525号中热硅酸盐水泥都是国家金牌产品;A级、G级油井水泥都采用美国API标准,

葛欣[9](2000)在《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文中研究表明

二、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物流节点布局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结构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逻辑结构
2 物流节点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物流系统与物流系统规划
        2.1.1 现代物流系统
        2.1.2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
    2.2 物流节点整体概述
        2.2.1 物流节点内涵
        2.2.2 物流节点基本类型
        2.2.3 物流节点基本功能
        2.2.4 物流节点城市定位
    2.3 物流节点布局概述
        2.3.1 物流节点布局
        2.3.2 物流节点布局原则
        2.3.3 物流节点布局影响因素
3 辽宁省物流节点布局基础划分
    3.1 辽宁省物流发展现状
    3.2 物流节点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影响因素分析
        3.2.3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3.2.4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3 物流节点城市规模值确定方法及计算
        3.3.1 模型基本概述
        3.3.2 因子分析法
        3.3.3 熵值法
        3.3.4 物流规模值计算
    3.4 基于物流规模值的城市聚类划分
        3.4.1 预备知识
        3.4.2 属性圆的概念及性质
        3.4.3 基于属性圆的分类方法
        3.4.4 分类结果
4 基于GIS理论和哈夫模型的节点辐射强度和范围的确定
    4.1 GIS理论及ArcGIS应用
        4.1.1 GIS理论
        4.1.2 ArcGIS应用
    4.2 哈夫模型理论及应用
        4.2.1 哈夫模型理论
        4.2.2 哈夫模型应用
    4.3 辽宁省物流节点服务范围计算
        4.3.1 实验环境
        4.3.2 计算过程
    4.4 结果分析
        4.4.1 节点辐射强度
        4.4.2 节点辐射范围
5 辽宁省物流节点层级优化研究
    5.1 物流园区布局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5.1.1 概述
        5.1.2 单个物流园区选址模型及算法
        5.1.3 多个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及算法
        5.1.4 模型仿真计算
    5.2 物流节点动态布局优化模型及算法
        5.2.1 问题描述
        5.2.2 数学模型
        5.2.3 模型仿真计算
    5.3 辽宁省物流节点动态优化
    5.4 物流节点层次分析结论
6 辽宁省物流需求预测与物流节点布局总体优化
    6.1 辽宁省物流需求分析
        6.1.1 物流需求类型
        6.1.2 物流需求量预测
    6.2 辽宁省物流节点规模和数量分析
        6.2.1 各层次物流节点的用地量分析
        6.2.2 物流园区的数量
        6.2.3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数量
    6.3 辽宁省物流节点设施布局方案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
查新结论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关键词解释
        1.1.1 城市与城市建设
        1.1.2 城建投融资体制及其变革
        1.1.3 城市规划的应对
    1.2 转型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2.1 城市社会:全面转型
        1.2.2 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2.3 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1.3 选题思考
        1.3.1 相关研究评述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框架及内容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3 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基础理论研究
    2.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2.1.1 市场失灵与公共干预
        2.1.2 政府失效与市场机制
        2.1.3 城市建设的效率与公平
    2.2 城市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
        2.2.1 社会消费品的分类及其特征
        2.2.2 公共产品
        2.2.3 准公共产品
    2.3 城市建设的有效供给分析
        2.3.1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2.3.2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分析
        2.3.3 准公共产品的供需分析
    2.4 城市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
        2.4.1 我国城市建设的一般分类
        2.4.2 项目区分理论
        2.4.3 基础设施可销售性评估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3.1 改革开放前城建资金的来源及其变化
        3.1.1 全部由中央财政统筹逐步向地方下放权力
        3.1.2 城市维护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制度逐步形成
    3.2 改革开放后城建投融资体制的变革
        3.2.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城建税费改革
        3.2.2 第二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各项制度建设
        3.2.3 第三阶段: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3.3 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演变
        3.3.1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3.2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3.3.3 财政体制改革
    3.4 城建投融资体制的新特征和老问题
        3.4.1 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资金比重增加
        3.4.2 投融资平台初步建立,投融资运作日趋市场化
        3.4.3 投融资领域尚存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1 城建投资增长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
        4.1.1 高投资率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4.1.2 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城建投资增长
        4.1.3 城建投资拉动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
    4.2 融资渠道拓宽突破了城建资金瓶颈
        4.2.1 瓶颈: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分析
        4.2.2 间接融资渠道的充分利用
        4.2.3 直接融资渠道的积极开拓
    4.3 投融资模式创新增加了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4.3.1 项目融资与外资的引入
        4.3.2 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
        4.3.3 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应用
    4.4 民资为我国城建投融资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4.4.1 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4.4.2 各国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模式
        4.4.3 我国民资参与城市建设的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城市规划的理性应对思考
    5.1 城市规划与城建投融资内在关系的思辨
        5.1.1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关系
        5.1.2 城建投资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5.1.3 城市规划与城建投融资的互动与互补
    5.2 应对投资主体多元化,坚守规划立场
        5.2.1 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元化"?
        5.2.2 规划立场应保持"三力"均衡
        5.2.3 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5.3 应对融资渠道多样化,防止投资过度
        5.3.1 从"无米之炊"到"无限可能"
        5.3.2 从"寅吃卯粮"到"心中不慌"
        5.3.3 从"广开财路"到"收放自如"
     5.4 应对投融资运作市场化,保持规划刚性
        5.4.1 合而不同:平衡规划与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
        5.4.2 过犹不及:保持规划刚性的前提是刚柔相济
        5.4.3 无欲则刚:以职业道德自觉抵御市场的诱惑
    本章小结
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践应对策略
    6.1 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6.1.1 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6.1.2 强化城市远景发展目标战略,引导城建合理投资
        6.1.3 紧凑的城市、开放的空间:控制城市无序蔓延
    6.2 突出规划价值的社会性
        6.2.1 严格审核规划方案中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
        6.2.2 建立重大城建项目投融资听证和公示制度
        6.2.3 推动规划民间社团的组织建设
    6.3 加强规划过程的时效性
        6.3.1 强化规划过程的管理,应对城市建设的动态变化
        6.3.2 开放的规划组织结构,应对城市建设的多元化
        6.3.3 增加规划方案的弹性,应对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
    6.4 保障规划监管的权威性
        6.4.1 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
        6.4.2 完善城市建设的制度环境
        6.4.3 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基本观点
    7.2 论文的主要结论
    7.3 论文的现实意义
    7.4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论着
    (二) 中文期刊
    (三) 外文文献
    (四) 其他文献
(五) 附录
    附录1:中国城市规划广州宣言(2006.9.21)
    附录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附录3: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
辞谢

(3)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3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1.4 思维逻辑与篇章结构
    1.5 预计创新点
    附录:附表1-1 证券发行的违规事实——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决定的情况统计
第二章 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2.1 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对经典管制经济理论的回顾
    2.2 国内外证券监管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证券监管原因及内容的文献回顾
    2.4 小结
第三章 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一个历史扫描
    3.1 基本背景
    3.2 证券市场的主要发展阶段
    3.3 证券发行监管体制的变迁
    3.4 证券发行规模监管:从额度控制到节奏调控
    3.5 证券发行方式及发行价格监管的制度变迁
    3.6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信息披露监管的制度变迁
    3.7 上市公司配股及其信息披露规则监管的制度变迁
    3.8 上市公司增发监管的制度变迁
    3.9 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分析和评价
    3.10 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分析与建构
    4.1 证券发行监管的一般理论模型
    4.2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理论模型:基于一般模型的修正与扩展
    4.3 小结
    附录一:深综指高、底线与证券发行规模的调控:1992 年-2000 年的证据
    附录二:证券供求关系调控与指数大幅涨跌:监管措施被市场俘虏的证据
第五章 绩效检视:考察与诊断
    5.1 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绩效评判基准
    5.2 绩效检视:一个多角度考察
    5.3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市场俘获的经验证据
    5.4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绩效评判:结论汇总
    5.5 对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与诊断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篇末附录一:中资红筹股主板公司名单
篇末附录二:中国企业H 股主板公司名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ABSTRACT
后记

(4)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学术概述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外主要研究状况
    国内主要研究状况
    本文的主要创新
概述与本文框架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与反倾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自由贸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二:贸易保护理论
        一 国际收支论
        二 公平贸易论
        三 国家安全论
        四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三节 公平贸易理论与贸易救济措施
        一 反倾销经济学原理
        (一) 市场竞争与价格歧视
        (二) 倾销种类
        (三) 倾销与反倾销在经济学与法学上的争论
        二 反倾销的法学原理
        (一) 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公平竞争
        (二) 自由贸易与滥用自由
        (三) 反倾销法与反托拉斯法
        (四) 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
        (五) 反倾销法与保障措施
    第四节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 自由贸易理论在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贸易时的适用困境
        二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 接合理论
        (二) 经济优势理论
        (三) 国家利益理论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贸易的特殊规则——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节 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
        一 美国反倾销法中NME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二 欧盟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的产生与演变
        三 本节小结
    第二节 保障措施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针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市场扰乱
    第三节 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从不适用到新的变化
        一 美国反补贴法的渊源及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争论
        二 乔治城钢铁案——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三 中国输美电风扇案——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的新标准
        四 美国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可能性的展望
        五 欧盟与加拿大的立法与实践
第三章 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国际法基础
    第一节 多边协定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一 1955年GATT第6条解释性注解
        二 1967年肯尼迪回合《反倾销守则》
        三 1979年东京回合《反倾销守则》与《反补贴守则》
        四 1994年乌拉圭回合《WTO反倾销协议》
    第二节 波兰等国入关与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NME规则
        一 波兰等东欧国家入关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二 《中国入世议定书》及《工作组报告》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比较与评析
    第一节 美国与欧盟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一 美国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二 欧盟反倾销法的渊源与主管机构
    第二节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
        一 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
        二 美国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公平价值的方法
        (一) 替代国方法
        (二) 生产要素方法
        (三) "资本萌芽"测试法
        (四) 市场导向产业测试法
        (五) 中止协议
        三 欧盟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
        (一) 类比国方法
        1 类比国的选择原则
        2 类比国选择标准
        3 正常价值的计算方法及依据比较优势的调整
        4 类比国方法的程序性要求
        (二) 类比国方法的例外:个别审查方法
        (三) 价格承诺
        四 本节小结
    第三节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
        一 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标准
        (一) 基本原则——一国一税
        (二) 例外原则之一——单独税率
        (三) 例外原则之二——加权平均税率
        (四) 最新修订:增加了获得加权平均税率的难度
        二 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
        (一) 基本原则:一国一税
        (二) 例外原则:分别税率(行政裁量阶段)
        (三) 分别税率标准的固定与法律化
        三 本节小结
    第四节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与实证标准
        一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标准
        (一) 美国标准
        (二) 欧盟标准
        二 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证标准
        (一) 美国:波兰案 乌克兰案
        (二) 欧盟:非市场经济标准在对华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三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美欧法院对反倾销法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司法审查
    第一节 美国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一 美国反倾销案件司法审查的主管机构及审查范围
        二 美国反倾销案件司法审查中的适格主体
        三 美国反倾销案件中的司法审查标准
        四 美国法院对涉华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第二节 欧盟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一 欧盟反倾销司法审查的主管机构及其管辖范围
        二 欧盟法院反倾销司法审查中的行为无效之诉
        三 欧盟法院反倾销司法审查标准及审查理由
        四 欧盟法院对涉华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
第六章 非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评价
    第三节 解决非市场经济困境的建议与方法(美国)
        一 黑尼兹法案
        二 克林顿政府的建议
        三 美国—俄罗斯商务理事会
        四 修改美国贸易法第406条款
        五 建立反倾销监督委员会
    第四节 中国对美欧NME规则应采取的对策
        一 美国与欧盟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上的最新立场
        二 中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 宏观层面(政府应对策略)
        1 积极进行双边、多边磋商,争取提早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承认
        2.中国政府应当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与法 律环境。
        3.政府主管部门在面对反倾销指控时,应积极发挥其宏观的管理、组织及协调 职能,协助企业做好应诉工作。
        (二) 微观层面(企业应对策略)
        1 积极应诉,快速反应
        2 进行市场经济地位的抗辩
        3 进行替代国抗辩
        4 进行"分别税率"抗辩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1 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2.2 中国证券市场从诱致性到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历程
    2.3 中国证券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2.4 中国证券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的机制缺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行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贡献
    3.1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状况
    3.2 证券市场股票发行新增投资的总体绩效
    3.3 证券发行新增投资的绩效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行
    3.4 发行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资金沼泽的渊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购市场的规模与绩效
    4.1 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
    4.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规模和绩效
    4.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其股价的影响
    4.4 并购重组市场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资金沼泽的发酵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证券市场中二级市场的效率损失
    5.1 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净损失
    5.2 二级市场投资行为的制度环境驱动
    5.3 价值投资在目前证券市场的可能性
    5.4 证券交易制度环境与监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证券市场证券从业机构的经营绩效
    6.1 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
    6.2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超速成长与经营绩效
    6.3 中国证券市场其他机构投资者的经营绩效
    6.4 中国证券市场经营主体效率低下的制度背景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次序和制度模仿
    7.1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7.2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实现的对外开放
    7.3 入世条件下对外开放也是证券市场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7.4 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证券市场开放要有明确的次序
    7.5 立即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将要面临的风险
    7.6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合理次序和合适进程
    7.7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与证券市场开放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自由化方向
    8.1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向自由化方向变迁的努力
    8.2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向市场化方向变迁的困境
    8.3 用法律、法规力量排斥行政计划控制的可能性
    8.4 自由化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及注释

(6)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三、 本文创新
    四、 研究范围
    五、 缺憾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化及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一、 工业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1 、 工业化的内涵
        2 、 工业化理论
    二、 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论分析
        1 、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2 、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3 、 为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信息化问题
        1 、 信息化的内涵
        2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3 、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4 、 加快信息化发展问题
第二章 新疆工业化进程以及特点
    一、 新疆工业化进程
        1 、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阶段(1949-1978)
        2 、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阶段(1978-至今)
    二、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1 、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2 、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的国际比较
        3 、 新疆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优化方向
    三、 新疆工业现状及特点
        1 、 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
        2 、 轻重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3 、 国有经济比重高
        4 、 布局不合理
        5 、 支柱产业拉动作用有限
        6 、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7 、 中央、地方和兵团企业自成系统,区域经济结构雷同,布局不合理
    四、 新疆工业化阶段判断
        1 、 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
        2 、 产业结构的变动
        3 、 就业结构变动
        4 、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5 、 城市化水平
        6 、 新疆工业化实现程度的综合比较
    五、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1 、 确立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意义
        2 、 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六、 加入WTO新疆工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可持续发展及工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2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3 、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二、 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 、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 、 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1 、 人口约束
        2 、 资源约束
        3 、 生态环境约束
        4 、 资金、技术与市场约束
        5 、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6 、 WTO约束
    四、 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第四章 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新疆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 、 新疆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 、 实现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二、 新疆信息产业发展问题
        1 、 新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 、 新疆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 、 新疆利用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4 、 新疆加快信息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 新疆环保产业的发展问题
        1 、 环保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2 、 新疆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3 、 加快新疆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四、 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新疆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
        1 、 传统工业化道路下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 新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
        3 、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4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5 、 推进新疆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第五章 新疆重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新疆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1 、 新疆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2 、 新疆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 、 加入WTO后新疆石油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4 、 入世后新疆石油化工行业受到的主要影响
        5 、 新疆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新疆天然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 新疆天然气行业发展现状
        2 、 加入WTO对新疆天然气生产的影响
        3 、 新疆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4 、 新疆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新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1 、 新疆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2 、 新疆纺织业发展现状
        3 、 加入WTO对新疆纺织业的影响
        4 、 新疆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 、 新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衍生性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发生
        一、媒介文化的发生机理: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
        二、媒介文化的发生模式:三个面向的历时交错与循环回归
        三、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同步性与同构性
    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
        一、媒介文化的一般涵义
        二、媒介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
        三、媒介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混合
        二、媒介运作:“内容为王”与“品牌经营”并重导向
        三、媒介人文:媒介自律与文化自觉并立兼顾
第二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
    第一节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机理
        二、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特点
    第二节 晚报文化的内涵
        一、晚报文化的涵义
        二、晚报文化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晚报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晚报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晚报的运作
        三、中国晚报的人文特色
第三章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
    第一节 《北京晚报》文化的发展沿革
        一、《北京晚报》文化生发的条件
        二、《北京晚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京晚报》的媒介运作
        一、晚报产品的全新运作
        二、《北京晚报》经营的攻略化运作
        三、早攻晚守的运作个案:一社两报的合力联动
    第三节 《北京晚报》人文:晚报,不晚报
        一、《北京晚报》的人文意识:人、城、报的相对统一与同一
        二、《北京晚报》的文本策略与审美特征
第四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 现代报业与晚报现代化
        一、现代报业的形态与功能特征
        二、晚报现代化
    第二节 “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文化走向
        一、“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读者
        二、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三节 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一、新型媒介知识分子的含义
        二、现代晚报人—创新不断的复合型知识分子
        三、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附录
    1、《北京晚报》大事记
    2、《北京晚报》的版面流变
    3、《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副刊栏目比较
    4、中国晚报基本情况
    5、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各大区全名单
    6、中国晚报集团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物流节点布局及其优化研究[D]. 陈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2]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D]. 甄富春. 同济大学, 2007(02)
  • [3]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D]. 梁化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4]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以美国欧盟为视角[D]. 陈力. 复旦大学, 2006(02)
  • [5]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D]. 宗兆昌. 河海大学, 2005(04)
  • [6]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D]. 肖英. 新疆大学, 2004(01)
  • [7]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02)
  • [8]获得国际认证 做好“入世”准备——抚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J]. 葛欣. 辽宁建材, 2000(01)
  • [9]抚顺水泥“取证”准备“入世”[J]. 葛欣. 中国建材, 2000(01)

标签:;  ;  ;  ;  ;  

抚顺水泥“取证”为“入世”做准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