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研究写作的思考——文化视角下的语言教学

我对研究写作的思考——文化视角下的语言教学

一、我的研究写作思路——从文化视角来看语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汲安庆,王晓芳[1](2021)在《学养积淀、范式重构与言语创造——关于叙事类文本解读和教学的访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王晓芳(以下简称"王"):汲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对您的文本解读和教例研究很感兴趣,您的"三致观"(致用、致美、致在)、"四性观"(体性、类性、篇性、言语性),还有"课眼、课脉、课气的统一"说,为纷纷扰扰的语文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指出了一条明晰的实践路径。尤其是您关于初中语文教材叙事类文本的解读,

周彦[2](2021)在《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近些年受到了关注,未来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今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场域中人与知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也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些人文课程所应当培养出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与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过分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等忽视人的自由理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在课程知识观层面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问题,即: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这是由于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和人文课程知识观没有坚守自身独特属性所致。审视当下关于课程知识观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是很多研究都在呼吁要从以确定性、权威性、还原性为特点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向以不确定性、情境性、建构性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知识观”。这种笼统的转向论,由于忽略了课程知识观赖以建立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淡化了课程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知识类型的属性,所以大多只停留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课程知识观横向比较的描述上,而较少从课程知识的内部属性进行剖析,因而遮蔽了僭越的问题。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首先要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自身的异化。审视科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科学知识经历了从“求真”到“求力”的演化,对控制外部自然力量的过度追求,导致科学课程知识忽视了人内在的自由理性,恢复人的自由理性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的地位,是消除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的首要任务。解决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僭越的问题,还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重新检视自身。这种检视要从逻辑前提的批判开始,要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本质观、理性观、客观性等立论基础加以批判,承认个体本质观的合法性,承认关系理性可以弥补个人理性之不及,还要摒弃符合论的客观性标准,如此才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课程知识自身的特性,也才能够在人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教师和教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科学课程知识观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僭越,其目的是为了展开课程知识观的一种研究进路,也可能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改进有间接推动。因此,本研究主要遵循回顾——反思——重建的思路,具体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已有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哲学知识论和课程知识观领域,研究思路呈现出怎样的大体走向。2.现实的课程与教学中,要厘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的问题,既需要在科学课程知识观中恢复自由理性的地位,也需要人文课程知识观对自己有深入的反思和重新认识。3.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可以展开哪些新的面向,小学语文的文本课程研发可以有哪些有益的思路,语文教学可以有哪些改进等,在重建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种融通科学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一)当代课程知识观研究成果显着,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加以区分,重视课程知识的育人属性,有益于认清科学课程知识观僭越于人文课程这一现实问题。(二)异化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运用理性的自由权利,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被工具性的观念所主导,这是导致僭越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三)人文课程知识观要承认个体本质观。学习人文课程知识,人的意识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越接近个体本身,就越能够达到对“这个事物”的本质认识,获得一种个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同于科学课程知识的普遍本质观。(四)人文课程知识观要引入关系理性以弥补个人理性的不足。人文课程知识背后的个人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学习人文课程知识要在知识中见到人,理解人性,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五)人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要建构起个体的自我精神世界,这种建构必定是与他人的共同建构,通过对人文课程知识的层次分析可以知晓,差异性是人文课程知识的意义之源,人文课程知识构筑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算子和关系结构的“多世界”,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的交汇点,这种交汇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他人和内在时间是交汇关系的重要体现,因而是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重要路径。(六)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不能采用科学课程知识的符合论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它不是依靠唯一性获得,而是依靠多样的解释来消除每种解释中所必然存留的主观霸权性,达到内部关系的整合融贯。人文课程知识有着丰富的意义层级,意义的恒常性是其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七)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研发小学语文教材时,需要系统构建教材中的“他人世界”和“文化价值图景”,依据人文课程知识观可以在拼音、识字、古诗文等教材编写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八)根据人文课程知识观的特点,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生动的个体,重视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从生活世界中汲取教育智慧,并努力让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共思想积极对话,达到一种观念的连贯的境地。(九)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相融的,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两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它们在面对超越者时都在寻求人的自由,在认知过程中,都依赖于身心一体的认知方式,都存在必然的无知,因而它们需要相互激发、相互借鉴和协同共进,才能达成求真的目的。本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来自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检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还只停留在了理论思辨的层面,未能有更加切近实践的探讨与辨析,这也是未来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晏琼芬[3](2021)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作为传达古人智慧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因其丰富的文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也被赋予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相应要求,在设计理念、教材选文、编排体例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的选编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感知体验。因此,作为刚投入使用不久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快速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旨和选编特点,了解新老教材选文编排异同,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和编排体例,再结合文言文选编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教学建议。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五部分内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进行概述。第二章主要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文构成情况,笔者从选文数量、选文分布、选文内容等方面展开选文研究,最后总结选文特点。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比较对象,梳理两版教材中的同文篇目,并统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增改篇目。第三章在梳理教材选文的基础上,从编排系统和助读系统两个方面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情况,并对编排特点进行总结。第四章依据文言文的选编情况,尝试从选文时代、选文文体和选文作者等角度对教材文言文选编状况进行反思。最后从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重视文言价值意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文言文教学建议。结语部分则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并阐述下一步的教学展望。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为研究基点,旨在探究新教材文言文的选文和编排特点,并结合实际选编情况和文言文教学要求,做出相应的选编反思和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教师全面了解文言文选编变化提供些许参考,以期对今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翟倩[4](2021)在《藏族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回应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

陈雅娜[5](2021)在《小学第三学段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

高原[6](2021)在《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文中认为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是一位曾被长期忽略和低估的瑞士现代主义作家。在瓦尔泽的作家生涯中,尤其是在伯尔尼时期(1921-1933),他遭遇了出版危机、生存危机、言说/叙述危机和手写危机等一系列的危机。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题材、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手写习惯等较此前均有明显转变。在他留存的“密码卷帙”中,他的文学书写越来越指向自我,文本中的主人公常常以失败作家的形象出现,试图以隐晦的自我辩解重构作家身份。诸如此类的应对策略和他迂回的叙述方式均与以掩饰为主要特征的“羞”的诗学手段相关。本研究从“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出发阐释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书写方式,并选取《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瓦尔泽文学书写中的“羞”及作品主人公遮掩“羞”的诗学策略问题,讨论瓦尔泽如何以“羞”的叙述方式作为化解叙述困境的诗学手段,以及瓦尔泽为何采用“密码卷帙”这种以隐匿文字符号为目的的手写形式。本研究第一章介绍了论题缘起、瓦尔泽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羞”这一概念做出差异性理论梳理,分析“羞”在不同语境下生成的前提、诱因、反应机制和典型的处理方式。第三章讨论文化人类学及社会伦理语境下“羞”的作用机制,重点剖析了《强盗》小说主人公面对各种危机和羞辱时通过藏匿自我身份以消解“羞”的策略。此外,由失败作家而引发的“羞”还体现在“强盗”与叙述主体之间疏离/紧密的共生关系上。第四章诠释了掩饰“羞”的情感面具和诗学面具。《强盗》主人公通过夸张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来转移“羞”,以故作顺从对权力关系进行颠覆和反讽,还以故作无耻的态度忽略并否认“羞”的在场。瓦尔泽用自己的一幅肖像画编织“强盗”的外形着装,将本人掩盖在这个失败作家的形象之中。而瓦尔泽的手稿本身也是一种遮掩,本研究结合瓦尔泽的书信和文本解读了“密码卷帙”的独特手写形式,这种掩饰性极强的手写方式也是瓦尔泽化解手写危机的诗学策略。第五章从《〈日记〉逸稿》出发阐明了小说中叙述主体“我”通过日记体文学书写,对既定的文学规约表示反讽和质疑的意图,小说呈现的元叙述、自我反思、悖论对话性等特征均为掩饰叙述危机的文学手段,而小说中主题的偏离与推延、意义的消解以及内容指涉义的变换也都是瓦尔泽用来掩饰并克服言说失败的诗学手段。第六章对掩饰“羞”的诗学策略和瓦尔泽的“羞感”诗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总而言之,瓦尔泽的“密码卷帙”从文本层面展示了“羞”的情感诱发机制和文学个体对“羞”的处理方式。瓦尔泽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文本是为了掩饰作为失败作家的“羞”,他的微型铅笔手稿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抗手写危机的文化技术,也是一种遮掩和消解“羞”的诗学策略。从文本层面的回避到叙事层面的遮掩、再到书写行为中的隐藏,瓦尔泽在内容、叙述和语言符号的三重掩饰中,将“羞”作为一种创作理念融入他的文学书写。本研究发现,瓦尔泽作品中“羞”的美学价值就蕴含在掩饰性的本质之中,他对“羞”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可以视为一种掩饰性的诗学手法。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从“羞”现象出发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两部小说及其文学叙述和文学书写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发现瓦尔泽无论在叙述层面上的遮掩,还是独特的手写形态,其中所藏匿的都是“羞”的应对策略以及“羞感”诗学实践。对“羞”的文学应对策略既是瓦尔泽对作家身份认同的核心,也是他书写方式的诗学本质。本研究将“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拓展为瓦尔泽的特殊诗学手段,他的这种极具掩饰倾向、又在掩饰中展露深层意图的独特书写可以被视为是一次对“羞感”诗学的书写实践。

王福瑞[7](2021)在《优化藏族地区高中小说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X县M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梦真[8](2021)在《文化理解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岳心童[9](2021)在《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论语》为例》文中提出

李珂欣[10](2021)在《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系统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我的研究写作思路——从文化视角来看语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研究写作思路——从文化视角来看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学养积淀、范式重构与言语创造——关于叙事类文本解读和教学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2)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一)人文课程与教学没有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讨论课程知识观无法回避知识的属性差异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经历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知识
        (二)课程知识
        (三)人文课程知识
        (四)课程知识观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回顾
        一、西方知识论研究
        二、知识观的批判与转型研究
    第二节 课程知识观研究反思
        一、课程知识观研究的成绩
        二、课程知识观研究的反思
第二章 人文课程与教学的迷失及课程知识观溯因
    第一节 人文课程与教学迷失之表征
        一、对确定性的迷恋
        二、对正确结论的过度反叛
        三、实用价值优先
        四、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五、过度追求效率
    第二节 科学课程知识观异化之溯因
        一、科学的童年:追求自由的内在性知识
        二、数学改变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知识的属性
        三、近代科学从“求真”到“求力”
        四、科学课程知识观的异化
    第三节 基于“理性自由”的科学课程知识观
        一、借助自然知识开拓自由人性是科学课程的首要任务
        二、重构科学课程知识的指涉对象
        三、从心智间的自由互动理解人的理性自由
        四、对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第三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上)——前提批判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观批判:寓于普遍性中的个体性
        一、区分两种本质观
        二、两种本质观决定了两种意识方向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理性观批判: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并行
        一、人文世界存在个人理性不及的领域
        二、关系理性的特质
        三、从关系理性的视角看
    第三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批判:意义的恒常性
        一、对人文课程知识中人之属性的误解
        二、对人文课程知识之意义属性的误解
        三、对人文课程知识所属世界的误解
        四、人文课程知识的客观性还在于“意义的恒常性”
    第四节 对人文课程知识观的一个基本假定
第四章 人文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下)——课程教学视角的阐释
    第一节 人文课程知识的课程教学阐释
        一、人文课程知识的多世界
        二、人文课程知识的多层次
        三、人文课程知识的多意性
    第二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一:关系理性视野中的自我与他人
        一、自我是超越的、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存在
        二、从主体性迈向共同性
        三、自我与他人在伦理关系之外的更优可能是审美关系
    第三节 理解人文课程知识的路径之二:意义中的内在时间
        一、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二、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图景
        三、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第五章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理解
        一、走出教材的“产品化”思维
        二、作为他人世界的“故事”
    第二节 基于人文课程知识观的教材编创实例
        一、汉语拼音的编创
        二、识字课文的编写
        三、诗词故事的演绎
    第三节 从人文课程知识观看语文教学——来自《论语》的启示
        一、个体自身观念的连贯
        二、学习团体内部观念的连贯
        三、学习团体与社会观念的连贯
结语 从僭越走向融通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依据
    第一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理论依据
        一、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总体指导要求
        二、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要求
        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求
    第二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实践要求
        一、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二、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要
第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构成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选文数量分析
        一、选文总量及占比分析
        二、选文各册篇目及数量分析
        三、选文背诵篇目及数量分析
        四、选文同文篇目及数量分析
        五、选文增改篇目及数量分析
    第二节 文言文选文分布分析
        一、选文的时代分析
        二、选文的作者分析
    第三节 文言文选文内容分析
        一、选文的文体分析
        二、选文的题材分析
    第四节 文言文选文特点分析
        一、选文篇目占比高,经典与创新相结合
        二、选文时代跨度大,作家群体分布广泛
        三、选文文体类型广,内容题材丰富多元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编排分析
    第一节 选文系统编排分析
        一、教材编排结构
        二、选文教材定位
        三、单元组合方式
        四、课文构成要素
    第二节 助读系统编排分析
        一、单元导语分析
        二、学习提示分析
        三、注释分析
        四、插图分析
        五、单元学习任务
    第三节 文言文编排特点分析
        一、编排框架契合教学需要
        二、组合方式趋向灵活多样
        三、助读系统重视自主建构
第四章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反思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选编反思
        一、选文时代分布广而不均,应兼顾各个时代作品
        二、选文文体繁而不全,应统筹各类文体作品
        三、选文作者性别比例不均,应适当均衡女性作者
    第二节 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选文特点,了解各类文本分布
        二、明确选文编排变化,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有效利用助读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四、发挥语文课程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论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羞”的探究
    2.1 羞的前提:自我意识
    2.2 羞的诱因:他者目光
    2.3 羞的反应机制:隐藏回避
    2.4 羞的处理方式:面具
    2.5 小结
3 “羞”与身份的遮掩——《强盗》小说中的生存危机
    3.1 “强盗”的身份藏匿
        3.1.1 作家?强盗?——社会身份与美学身份的反叛
        3.1.2 孤立与孤例——社会隔离与主体救赎
        3.1.3 无名与命名——隐而不表的模糊化身份
    3.2 “强盗”的身份伪装
        3.2.1 教化与规训——对规约的应对
        3.2.2 性别演绎——女性化倾向的掩饰与文学
        3.2.3 孩童的天性和任性——身份逃避与文学活力
    3.3 “我”和“强盗”——理想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裂与弥合
    3.4 小结
4 “羞”的隐匿面具——“强盗”的藏与“密码卷帙”的隐
    4.1 以情感掩饰“羞”感
        4.1.1 目光的审视——闪躲或对峙
        4.1.2 伪装的顺从——权力关系的颠覆
        4.1.3 对嘲讽者的嘲讽——对“羞”的忽略与否认
    4.2 文学形态面具
        4.2.1 衣饰与掩饰——现实与虚构身份的文学编织
        4.2.2 在手稿中逃遁——“密码卷帙”中的手写危机
    4.3 小结
5 “羞”与叙述的掩饰——《1926 年〈日记〉逸稿》中的言说危机
    5.1 叙述主体的自我审视
        5.1.1 日记的写作练习——对“展示的危机”的展示
        5.1.2 元叙述与自白——对书写过程的观照和自省
        5.1.3 想象的对话者——面对审视和评判的自辩
    5.2 叙述内容的消解
        5.2.1 主题的推延——欲盖弥彰的遮掩
        5.2.2 “谈”情“说”爱——语义的偏移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我的研究写作思路——从文化视角来看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学养积淀、范式重构与言语创造——关于叙事类文本解读和教学的访谈[J]. 汲安庆,王晓芳. 语文教学通讯, 2021(26)
  • [2]人文课程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 ——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程为例[D]. 周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 晏琼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藏族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回应教学的行动研究[D]. 翟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小学第三学段创意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D]. 陈雅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D]. 高原. 浙江大学, 2021(08)
  • [7]优化藏族地区高中小说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X县M中学为例[D]. 王福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文化理解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D]. 周梦真.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9]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论语》为例[D]. 岳心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系统使用研究[D]. 李珂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我对研究写作的思考——文化视角下的语言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