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子宫内膜样癌2例超声表现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子宫内膜样癌2例超声表现

一、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伴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2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颖,陈晓端,周峰[1](2021)在《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7~59岁,平均48.3岁,3例均为FIGOⅠA期。3例均含有典型的子宫内膜样癌形态结构伴有鳞状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另外,10%~50%区域可见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组织成分。免疫表型:性索样区CK(局灶+),β-catenin(核+),2例ER、PR均(-),1例ER、PR(散在+),EMA、CD10、inhibin、SMA、CgA、Syn均(-),Ki-67增殖指数2%~5%。网状纤维染色显示性索样区呈巢团状分布。3例患者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22.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相对较好的预后,其可能来源于上皮-间质转化,但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赵萌[2](2021)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相关特点,分析超声在诊断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6月苏州市立医院诊治的30例疑似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参与者对研究均知情同意且配合度较好,为所有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分析超声诊断情况,观察超声诊断效能,包括阳性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情况。结果:30例疑似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阳性检出28例,阳性率为93.33%。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6.43%、50.00%、96.43%和50.00%。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而言,实施超声诊断可以了解患者的癌变情况,对疾病的筛查和疾病的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未来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超声诊断与上述患者诊断结合,进而为患者疾病确诊提供依据。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3](2021)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持续雌激素暴露[如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无孕激素保护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如他莫昔芬等)]、代谢异常(如肥胖、糖尿病)、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携带子宫内膜癌遗传易感基因,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以及高龄等。近年来,由于高脂高热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顾宁宁[4](2021)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LS最初是在遗传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被发现,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其特征是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发生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在女性L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最常见的肠外肿瘤,其终身患病风险约40%~60%。林奇综合症相关子宫内膜癌(Lynch Syndrome–Associated Endometrial Cancer,LS-EC)患者约占所有EC患者的2%5%。临床上约50%的LS女性首发恶性肿瘤为EC,故EC被称为女性LS患者的前哨癌,且在确诊后的10年内和15年内发生其他林奇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约为25%和50%。因此,在EC患者中筛查LS至关重要,可对确诊的LS患者进行严密随访检测,进而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并可对其亲属进行症状前遗传学检测。基因检测是诊断LS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难度大,耗时长,费用昂贵,故临床尚未广泛实施。临床上常用临床筛查标准或通过手术后肿瘤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患者进行初筛,再对筛查的高危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确诊。目前常用的临床筛查标准包括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以及一些临床风险预测模型,虽然这些是基于CRC制定或开发验证的,对LS-EC筛查的敏感度低、漏诊率大,但临床筛查标准无需花费任何医疗费用,仅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即可,在分子检测尚未完全普及之前,我们应探索临床筛查标准的实用性,从而筛选出LS的高危人群。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已常规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PREMM5模型是对CRC患者进行LS筛查的风险预测模型,于2019年已纳入结直肠癌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但尚未在EC病例中评估它的应用价值。该模型是网络在线应用工具,应用简单便捷,如能在EC患者中初步区分出MMR基因突变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则可广泛应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有文献报道与散发型EC相比,LS-EC的发病较早,多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目前发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作为临床基本信息已纳入临床筛查标准。但临床筛查标准都是基于CRC病例研究而制定的,没有对EC病例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做充分评估,故用于筛查LS-EC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关于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S-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结果也不一致。故需要探索有关LS-EC临床相关因素的特点,将其与现有的临床筛查标准相结合,或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将会提高LS-EC的筛查率,从而指导进一步的遗传学检测,做好临床监测,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研究目的:1.通过PREMM5风险预测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的比较,探讨PREMM5模型在LS-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分析LS-EC的临床相关因素特点,探索与LS-EC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为完善临床筛查标准进而提高LS-EC的筛查率奠定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依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月11月至2020年11月因EC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2.所有入组EC患者留取外周静脉血,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相关基因包括EPCAM、MLH1、MSH2、MSH6、PMS2、STK11、TP53、PTEN、MUTYH、BRCA1、MLH3;3.两名临床医生收集患者完整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恶性肿瘤史及发病年龄、患者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的恶性肿瘤病史及发病年龄;4.根据临床采集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应用PREMM5模型(https://premm.dfci.harvard.edu/)计算所有入组患者5个基因(MLH1、MSH2、MSH6、PMS2、EPCAM)发生突变的累积风险系数,风险系数≥5%被界定为阳性;根据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LS筛查。5.查阅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及病理资料。一般临床信息包括年龄、首发临床症状、月经生育史、体重指数、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资料包括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情况、肿瘤大小、子宫下段受累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远处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完成。6.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散发型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91±9.64岁。经基因检测确诊8例LS-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其中MLH1突变2例,MSH2突变3例,MSH6突变3例,PMS2突变0例。不同MMR突变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不同,MLH1、MSH2、MSH6突变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岁、53.33岁、61.67岁。MSH6突变的发病年龄较晚。2.本研究中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均确诊1例MLH1突变和2例MSH2突变者,且病例完全一致,均漏诊5例。Amsterdam II标准确诊1例MLH1突变和1例MSH2突变者,该2例均被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确诊,漏诊6例。PREMM5模型误诊5例,修订的Bethesda标准误诊4例,Amsterdam II标准误诊0例。经统计学分析,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有无肿瘤标志物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4.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有无糖尿病病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分析糖尿病与LS的相关性,得出在95%置信区间下,P=0.024、OR值=6.750,即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5.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在发病年龄、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及修订的Bethesda两种临床筛查标准相当,而且临床应用简单便捷,可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2.LS-E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与散发型EC相比无显着差异;LS-EC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3.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提示糖尿病可能是女性LS患者EC发病的高危因素,可指导临床医生对伴有糖尿病的EC患者积极行LS的筛查。但糖尿病能否纳入以及如何纳入LS的临床筛查标准或风险预测模型,以提高临床筛查的敏感性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4.本研究结果显示LS-EC与散发型EC相比,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显着差异。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分析。

莫艳萍[5](2021)在《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既往研究发现,5%子宫内膜癌患者和10%卵巢癌的患者,实际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总结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且由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CEOs)的40例患者。将40例SCEOs患者分为以下三组,A组:两处癌灶病理不同;B组(EEC/EOC组):两处癌灶均为子宫内膜样癌;C组:两处癌灶病理相同且非子宫内膜样癌。通过检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历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1.临床特点:40例SCEOs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47.8岁;首诊症状为腹胀腹痛者占60.0%(24/40),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者占50.0%(20/40),无显着临床症状者占12.5%(5/40),未绝经者62.5%(25/40),未生育者15.0%(6/40)。2.病理特点:子宫内膜样癌(67.5%,27/40)为SCEOs患者中主要病理类型。Ⅰ期子宫内膜癌占67.5%(27/40),病理分级主要为G1-G2(85%,34/40),子宫肌层浸润多为无子宫肌层浸润或浅肌层浸润(97.5%,39/40)。卵巢癌以Ⅰ期卵巢癌为主(92.5%,37/40),病理分级也主要为G1-G2(80%,32/40),多为单侧卵巢受累(85.0%,34/40)。3.治疗及预后:40例SCEOs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2例(80.0%)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1-1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2.05个月(95%置信区间:46.08-58.02)。随访期间4例患者复发(10%,4/40),2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不足5年,其中6例死亡,21例仍在随访中。患者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是135.5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是77.1%,5年总生存率为82.9%。4.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临床症状者、EC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者以及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5年DFS更差;伴临床症状者、EC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者、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以及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者5年OS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临床症状、无术后辅助治疗为影响SCEOs患者的5年DFS和OS的独立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发现,EC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Ⅲ期也是影响SCEOs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而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Os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SCEOs患者首诊症状主要为腹胀、腹痛以及阴道异常流血、排液,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尚未绝经,且预后较好。2.SCEOs患者组织病理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化级别多数较低,即高、中分化;手术病理分期较早,多为Ⅰ期;绝大部分患者无子宫深肌层浸润。3.A组患者平均卵巢肿物最大直径大于C组患者,A组及B组患者合并腹水比例高于C组患者,B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灶病理分级为G1-G2比例大于A组及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发现,无临床症状、术后未行辅助治疗及EC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Ⅲ期为影响SCEOs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无临床症状、术后未行辅助治疗及合并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SCEOs患者的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

邵禹铭[6](2021)在《基于循环肿瘤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卵巢癌诊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目前筛查和早期诊断策略有限。循环肿瘤DNA(ctDNA)携带肿瘤突变信息,在多种癌症诊疗中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其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尚缺乏探讨。材料与方法研究纳入54例上皮性卵巢癌和50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收集详细的临床病理信息,使用基于338个癌症相关基因的探针进行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以了解卵巢癌及良性疾病患者细胞游离DNA(cfDNA)浓度、ctDNA突变特征,结合临床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卵巢癌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分别包含16例、8例、30例FIGO Ⅰ、Ⅱ、Ⅲ期卵巢癌患者,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共27例。对照组含9例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及41例纯良性对照患者。cfDNA浓度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73),但Ⅱ、Ⅲ期卵巢癌cfDNA浓度显着高于Ⅰ期(p=0.017),高级别浆液性癌cfDNA浓度显着高于非高级别浆液性癌(p=0.006)。ctDNA体系突变在对照组中无检出。病例组中整体检出率为85.2%,在Ⅰ、Ⅱ、Ⅲ期检出率分别为75.0%、87.5%、90.0%。循环肿瘤DNA体系突变个数与分期、病理类型无关,与组织体系突变个数存在线性相关性(y=0.215x+1.235)。TP53、ARID1A、PIK3CA、KRAS在组织和ctDNA中检出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2、0.82、0.71、0.92。Ⅰ期卵巢癌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ctDNA浓度显着低于Ⅱ、Ⅲ期。ctDNA有无检出的单一指标进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2%、100.0%。ctDNA有无联合其他指标可提升单用ctDNA诊断的灵敏度,但Youden指数下降。ctDNA联合cfDNA浓度、CA125、影像表现四联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82.0%。ctDNA联合cfDNA浓度、CA125三联模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96.3%、74.0%。结论cfDNA浓度定量指标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疾病中存在不显着差异,但在卵巢癌中有区分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的潜在价值。卵巢癌ctDNA突变的检出与组织主要突变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等位基因突变频率、ctDNA浓度等在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分期间存在差异。ctDNA在卵巢良性疾病中无检出,在卵巢癌尤其是早期卵巢癌中检出率较高,诊断的特异性极强。基于ctDNA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检出的ctDNA有无、cfDNA浓度等指标与CA125、影像表现联合诊断对卵巢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胡婧[7](2021)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Grade 3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G3EEC)患者(204例)及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ndometrial clear cell carcinoma,ECCC)患者(44例)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为今后G3EEC及EC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G3EEC患者(204例)及ECCC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1)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月经初潮,绝经情况,孕产次,首发症状,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术前检查:术前血中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3)术后病理特征;(4)免疫组化结果;(5)误诊及漏诊;(6)预后分析。结果:1、G3E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61±7.12岁,EC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14±8.36岁。G3E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ECCC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中位月经初潮年龄(15(14,17)岁VS 15(14,16)岁)、月经初潮年龄>16岁(32.35%VS 22.73%)、中位绝经年龄(50(48,53)岁VS 51(48,53)岁)、绝经年龄≥55岁(7.64%VS 13.16%)、未产(2.94%VS 0.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绝经(71.64%VS86.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3EEC患者及ECCC患者首发症状分别为异常子宫出血(93.14%VS90.91%)、下腹胀痛(2.94%VS 6.8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EEC患者及ECCC患者首发症状分别为阴道流液(10.29%VS 25.00%)、多个症状(异常子宫出血、阴道流液、下腹胀痛中≥两个症状)(4.41%VS 22.7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发症状为多个症状的差异极显着(P<0.001)。4、G3EEC患者及ECCC患者患有肥胖(8.63%VS 16.28%)、糖尿病(7.84%VS 4.55%)、高血压(21.08%VS 29.5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3EEC组患者中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为32例,占总人数的16.49%(32/194);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18例,占比56.25%(18/32),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32例,占比19.75%(32/162)。两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CCC组患者中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为13例,占总人数的30.23%(13/43);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6例,占比46.15%(6/13),术前血Ca125≤35 U/ml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晚期(III-IV期)9例,占比30.00%(9/30),两者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6、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25.49%VS 34.09%)、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10.45%VS 12.20%)、肿瘤直径>2cm(74.62%VS 75.00%)、深肌层浸润(>1/2肌层)(36.76%VS 36.36%)、宫颈间质浸润(18.63%VS 29.55%)、脉管见癌栓(29.90%VS 20.5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1.50%VS29.5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5.52%VS 19.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ER阳性(74.33%VS 36.59%)、PR阳性(67.74%VS 26.19%)、Vimentin阳性(43.67%VS 61.54%)、P53强阳性(9.50%VS 25.6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3EEC患者及ECCC患者中ER阳性、PR阳性的差异极显着(P<0.001)。8、G3EEC组及ECCC组诊刮误诊率分别为(33.68%VS 39.02%),G3EEC组及ECCC组诊刮漏诊率分别为(2.59%VS 2.44%),两组患者的诊刮误诊率及漏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G3EEC组患者和G3EEC组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3.1%和88.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6,P=0.519)。G3EEC组和ECCC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4.2%和88.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517)。10、在G3EE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与OS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有腹水细胞学阳性(P=0.0069)、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P=0.0185,P<0.0001)。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P=0.0127,P=0.0022)是影响G3E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EC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与OS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有宫颈间质浸润(P=0.03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0.0062)、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均P<0.0001)。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均P<0.0001)是影响EC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G3EEC平均发病年龄小于ECCC,ECCC大多数发生于绝经后妇女,两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阴道排液症状多见于ECCC。当首发症状为多个症状时,需首先排除ECCC。2、术前血Ca125对G3EEC及ECCC的术前肿瘤分期诊断无明显提示作用。3、相对于G3EEC,ECCC有更强的远处转移倾向,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此因素。4、内分泌治疗适用于大部分G3EEC患者,对于II型的ECCC患者则效果不佳。Vimentin可能作为诊断ECCC的参考指标。P53可能作为鉴别G3EEC和ECCC的参考指标。5、术前分段诊刮术病理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存在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升级的现象,临床在制定手术范围及辅助治疗方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此因素。6、G3EEC及ECCC 5年PFS及5年OS无明显差异,G3EEC 5年PFS及5年OS略低于ECCC。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视G3EEC的诊断及治疗,并参考ECCC的方案。7、判断G3EEC预后情况时,出现宫颈间质浸润提示预后可能相对欠佳。判断ECCC的预后情况时,出现腹水细胞学阳性提示预后可能相对欠佳。当G3EEC及ECCC手术病理分期为III-IV期(晚期)时,提示预后较差。

谢姆西努尔·买买提吐尔送(Xamxinur Mattursun)[8](2021)在《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Synchronous primary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ncer,SEOC)的病例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为SEO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并通过病理确诊的50例SEO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用Kaplan-Meier法进行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其中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SEO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02±8.83)岁,临床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居多50%,其次是腹痛。(2)SEOC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为96.0%,3年总生存率为86.0%、5年总生存率为82.0%。(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病理类型(P=0.028)、卵巢癌手术分期(P=0.010)、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P=0.000)、卵巢癌病理分级(P=0.026),原发性双癌的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癌(P=0.019)与患者预后关联显着。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卵巢癌手术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是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EOC患者发病年龄40岁以下为主,较年轻,阴道流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卵巢癌手术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为影响SEOC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巢癌手术分期高于I-II期及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为G3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差。

王伟[9](2021)在《CD47、E-Cadherin和MMP-2蛋白在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机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Ⅰ型子宫内膜癌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与Ⅱ型相比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5%-18%的子宫内膜样癌预后不良。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子宫内膜样癌的浸润模式可能影响其预后。Murray等在2003年首次描述了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样癌浸润肌层的模式,浸润腺体呈微囊性(microcystic)、拉长(elongated)及碎片状(fragmented),简称为MELF模式。MELF模式常发生在低级别子宫内膜癌中,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相关。目前国内外对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报道不多,与其浸润潜能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MELF模式的组织学特点是否与其侵袭性相关也未见报道。CD47蛋白又称为整合素相关蛋白(integrin-associated protein,IA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内不同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样蛋白质,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47蛋白的配体为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表达于神经细胞及髓系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故可在巨噬细胞高表达。肿瘤细胞过表达CD47蛋白释放“别吃我信号”时,与巨噬细胞表面配体SIRPα相结合,抑制细胞吞噬的信号增强,使机体误认为是“本我”,从而阻止巨噬细胞吞噬,达到逃脱机体免疫的目的。研究表明,CD47蛋白在部分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胃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及膀胱癌等都有过表达现象,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于CD4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情况少有报道,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分子机制是否与CD47蛋白相关也不得而知。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作为一种细胞粘附蛋白,正常表达于细胞表面,参与细胞的稳定性和极性。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是肿瘤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重要证据之一。有报道称,MELF腺体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有缺失现象,提示MELF模式可能与EMT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中的各种蛋白成分,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关键性作用。MMPs可由肿瘤实体细胞直接分泌,但最常由反应性间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等合成分泌。MMPs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观察到其过表达现象,与不良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联,并且增加了肿瘤转移的潜能。目的:1.探讨伴MELF模式与非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2.探讨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中CD47、E-Cadherin及MMP-2蛋白的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2009-2012年和2017-2019年间各收治的180例FIGOⅠ-Ⅱ级的子宫内膜样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依据MELF模式诊断标准共筛选出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52例作为实验组,随机筛取两时间段各25例共计50例非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进行比较分析。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检测MELF模式中CD47、E-Cadherin和MMP-2蛋白的表达,依据着色细胞百分比和着色强度进行评分。采用半定量分级法判读结果,分析上述标记物在MELF模式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1.两组子宫内膜样癌一般临床病理特征比较:MELF模式发生率为14.4%(52/360)。MELF模式患者平均年龄为58.88±7.6岁,与非MELF模式55.72±7.2岁相比,差别显着(P=0.034);MELF模式患者术前血CA125浓度≥35KU/L的为26例,与非MELF模式的10例相比,差异明显(P=0.002);MELF模式伴宫颈管间质侵犯(P=0.021)、≥1/2肌层浸润(P<0.001)、脉管侵犯(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明显增多,临床FIGOⅢ期显着增多(P<0.001)。两组患者在绝经与否(P=0.058)、肿瘤大小(P=0.81)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组织学特点:与非MELF模式比较,MELF模式肿瘤的大体形态及最大径≥2cm的比例(P=0.169)、肿瘤大小(P=0.81)均无统计学差异;光镜下可见MELF腺体主要位于肿瘤浸润灶前缘处,呈特征样微囊、拉长或碎片状,浸润性腺体周围可见明显间质反应,常伴随脉管侵犯。浸润肌层的碎片化上皮细胞簇与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灶的组织形态具有相似之处。52例MELF模式中,浸润肌层的碎片化上皮细胞簇的灶数范围为1-11灶,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肌层的碎片化上皮细胞簇≥7灶与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06)。3.52例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MELF区中31例CD47蛋白表达阳性,7例为(+++),7例为(++),17例为(+),阳性率为59.62%;非MELF区中9例CD4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7.31%。MELF区与非MELF区中CD47蛋白阳性表达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在淋巴结转移与否单因素分析中,CD47蛋白在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原发灶表达为(+++++)与(-)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21)。4.52例MELF区中,29例E-Cadherin蛋白表达缺失,缺失率为55.77%。非MELF区细胞膜染色均为棕褐色且连续完整,未见明显缺失表达区域。与非MELF区相比,MELF区中E-Cadherin蛋白缺失表达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CD47蛋白阳性表达与E-Cadherin蛋白缺失表达区域较一致,两者在MELF模式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01)。5.MELF腺体的周围明显间质反应区均可观察到MMP-2蛋白表达,而在非MELF区浸润肌层处未见MMP-2蛋白表达。52例MELF模式中MMP-2蛋白阳性表达的灶数范围为2-8灶,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MP-2蛋白阳性表达的灶数和肿物浸润最深处与子宫浆膜的距离存在负相关关系(Rs=-0.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MMP-2蛋白阳性表达的灶数(≥4灶)与深肌层(≥1/2)浸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管间质侵犯、脉管侵犯、MELF模式是影响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分别为0.024、0.02和0.031)。7.CD47蛋白(+++++)和碎片化上皮细胞簇(≥7灶)是多因素分析中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38和0.049)。8.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与非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相比,5年OS和DFS均无统计学差别(P分别为0.977和0.906)。结论:1.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与患者平均年龄大、术前血CA125浓度高(≥35KU/L)、宫颈管间质侵犯、深肌层浸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临床高FIGO分期密切相关。2.CD47蛋白高表达与MELF浸润呈正相关,其在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原发灶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E-Cadherin蛋白的缺失表达与MELF浸润呈正相关。MELF模式中CD47蛋白阳性表达与E-Cadherin蛋白的缺失表达存在相关性。4.MMP-2蛋白在MELF腺体周围间质的多灶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呈正相关。5.宫颈管间质侵犯、脉管侵犯及MELF模式是FIGOⅠ-Ⅱ级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D47蛋白强阳性表达和多灶性碎片化上皮细胞簇的存在是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6.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预后与非MELF模式相比无明显差异。由于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高侵袭性及临床意义的不确定性,病理医师应该加深对其病理特征的认识,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断结果。

龚晓萍,曹云云,杨田,王冠杰,牛建梅[10](2018)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文中认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oid carcinoma)属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6%21%[1]。相关研究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卵巢子宫内膜样癌预后的独立因素[2-4],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生存率的关键,然而临床上至今仍未发现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卵巢肿瘤的检出率明显

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伴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伴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镜检
    2.3 免疫表型
    2.4 网状纤维染色结果
    2.5 随访
3 讨论

(2)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30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2.2 超声诊断效能分析
3讨论

(3)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咨询与干预
    1.1 子宫内膜癌患者Lynch综合征的筛查
    1.2 Lynch综合征患者的管理
2 诊断
    2.1 症状与体征
        2.1.1 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
        2.1.2 子宫增大及其他晚期表现
    2.2 评估
        2.2.1 子宫内膜活检
        2.2.2 影像学检查
        2.2.3 肿瘤标志物检测
3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3.1 子宫内膜癌主要病理学类型
    3.2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4 手术病理分期
5 治疗
    5.1 基本原则
    5.2 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27]
        5.2.1 病灶局限于子宫体
        5.2.2 子宫颈疑有/已有肿瘤浸润
        5.2.3 病变超出子宫
    5.3 术后辅助治疗[13]
        5.3.1 低危子宫内膜癌
        5.3.2 中危子宫内膜癌
        5.3.3 高-中危子宫内膜癌
        5.3.4 高危子宫内膜癌
        5.3.5 晚期子宫内膜癌有术后残留病灶的辅助治疗
    5.4 已行不完全分期手术患者的处理[28]
        5.4.1 观察
        5.4.2 阴道近距离放疗
        5.4.3 补充分期手术
        5.4.4 系统治疗±盆腔外照射±阴道近距离放疗
6 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治疗及监测
    6.1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需满足的条件
    6.2 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方法
7 子宫内膜癌的放疗
    7.1 放疗原则
    7.2 放疗范围及剂量
8 子宫内膜癌的系统治疗
    8.1 系统治疗原则
    8.2 化疗方案[28]
    8.3 激素治疗方案[28]
    8.4 生物标志物导向的二线系统治疗[28]
9 转移和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9.1 局部复发的治疗
        9.1.1 既往未接受过放疗或仅接受近距离放疗
        9.1.2 放疗野内的复发
    9.2 远处转移
        9.2.1 孤立病灶
        9.2.2 广泛转移
1 0 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的随访
    1 0.1 随访周期
    1 0.2 随访内容
    1 0.3 健康教育

(4)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LS的分子机制
        1.2.2 LS的分型
        1.2.3 LS-EC的筛查与诊断
        1.2.4 LS-E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1.2.5 LS-EC的预防
        1.2.6 LS-EC的治疗及预后
    1.3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临床信息
    3.2 基因检测结果
    3.3 PREMM5 模型筛查LS-EC结果
        3.3.1 PREMM5 模型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4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LS-EC结果
        3.4.1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5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LS-EC结果
        3.5.1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6 三种临床筛查方法的结果比较
        3.6.1 PREMM5 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6.2 PREMM5 模型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6.3 AmsterdamⅡ标准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7 一般临床特点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1 发病年龄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2 临床首发症状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3 绝经状态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4 月经婚育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5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6 恶性肿瘤家族史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7 肿瘤标志物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 LS-EC与散发型EC病理特点分析
        3.8.1 病理分型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2 病理分期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3 分化程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4 肌层浸润深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5 肿瘤大小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6 子宫下段受累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7 淋巴转移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8 脉管浸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9 腹水/冲洗液细胞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9 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3.10 合并糖尿病LS-EC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LS-EC的临床筛查标准
    4.2 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
    4.3 LS-EC的临床病理特点
第5章 结论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科研成果
致谢

(5)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和随访
    1.3 研究方法
        1.3.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2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SCEOs的临床特点
    2.2 SCEOs的病理特点
    2.3 SCEOs的治疗及预后
        2.3.1 治疗
        2.3.2 预后
    2.4 A组、B组及C组的临床、手术-病理特点及预后比较
        2.4.1 临床特点比较
        2.4.2 手术探查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
        2.4.3 预后比较
    2.5 影响SCEOs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2.5.1 单因素分析
        2.5.2 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
    3.2 临床特点
    3.3 病理特点
    3.4 治疗及预后
    3.5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循环肿瘤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卵巢癌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
    3.2 组织及ct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3.3 卵巢癌诊断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讨论
    4.1 入组患者临床特点
    4.2 cfDNA浓度检测结果
    4.3 胚系突变检测结果
    4.4 ctDNA及组织体系突变谱
    4.5 CNV检测结果
    4.6 诊断模型构建
    4.7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卵巢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1.1 临床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疾病诊断
        2.2.3 疾病治疗
        2.2.4 随访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特征比较
        3.1.1 平均发病年龄
        3.1.2 月经婚育史
        3.1.3 临床症状
        3.1.4 合并症
    3.2 术前血Ca125
    3.3 病理相关比较
        3.3.1 病理分期
        3.3.2 病理特征
        3.3.3 免疫组化比较
    3.4 误诊及漏诊
    3.5 预后
        3.5.1 预后比较
        3.5.2 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特征比较
    4.2 术前血Ca125
    4.3 病理相关比较
        4.3.1 病理特征
        4.3.2 免疫组化
    4.4 误诊和漏诊比较
    4.5 预后
        4.5.1 预后比较
        4.5.2 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8)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资料收集
    3 随访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CD47、E-Cadherin和MMP-2蛋白在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
        1.1 组织标本收集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试剂
    2.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
        2.2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
        2.3 统计方法
结果
    3.1 两组子宫内膜样癌一般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3.2 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组织学特点
        3.2.1 大体特点
        3.2.2 光镜下特点
        3.2.3 碎片化上皮细胞簇与淋巴结转移灶形态
    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3.1 MELF模式中CD47蛋白表达
        3.3.2 MELF模式中E-Cadhrein蛋白表达
        3.3.3 CD47和E-Cadhrein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3.3.4 MELF模式中MMP-2蛋白表达
    3.4 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3.5 MELF模式淋巴结转移相关病理因素分析
    3.6 两组子宫内膜样癌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仪器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超声声像图特征:
3 讨论

四、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伴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3例并文献复习[J]. 韩颖,陈晓端,周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12)
  • [2]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诊断价值[J]. 赵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4)
  • [3]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6)
  • [4]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顾宁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5]同时性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莫艳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6]基于循环肿瘤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卵巢癌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 邵禹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D]. 胡婧. 南昌大学, 2021(01)
  • [8]50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病例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D]. 谢姆西努尔·买买提吐尔送(Xamxinur Mattursun).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CD47、E-Cadherin和MMP-2蛋白在伴MELF模式子宫内膜样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 王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J]. 龚晓萍,曹云云,杨田,王冠杰,牛建梅.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4)

标签:;  ;  ;  ;  ;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子宫内膜样癌2例超声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