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性皂洗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梦[1](2020)在《活性染料低温皂洗剂及净洗剂洗涤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活性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色谱齐全、而且染色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在印染行业占有重要地位。活性染料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水解染料由于失去了与纤维反应的能力,不仅造成了染料的利用率低还影响织物的色牢度,同时染色后及皂洗后的多次水洗提高了生产成本。常规皂洗需要在95℃条件下皂洗20 min,生产能耗较大。本文开发了一种低温皂洗剂在达到较好皂洗效果的同时降低生产能耗。另外,对于深色织物,常规皂洗后还需要进行多次水洗去除织物表面的浮色。本文开发了一种净洗剂,通过固着纤维上的水解染料,减少后续水洗次数,节省生产用水量,降低成本。首先,本文筛选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皂洗剂复配的主要表面活性剂,由正交实验确定单表面活性剂的合适用量、温度及时间。结果表明SDS、SDBS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体现在低的表面张力3555 mN/m。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皂洗工艺为:十二烷基硫酸钠2 g/L,70℃、20 min;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皂洗工艺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 g/L,70℃、20 min。其次,在各单组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M5及CP72进行复配,通过对比溶液的表面张力及皂洗后织物的浮色去除率、色差、确定最佳复配用量。随后加入适量助洗剂PVP及MA-AA提高皂洗效果。结果表明PVP的添加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具有协同皂洗作用。然后将复配的皂洗剂与商用皂洗剂用于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皂洗,从残液吸光度,织物的色牢度及皂洗剂防沾性进行皂洗剂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复配的低温皂洗剂(SDS和CP72及PVP用量分别为2g/L、0.4 g/L、0.4 g/L、70℃、20 min)具有更好的皂洗效果。本文对皂洗后的深色织物通过净洗剂进一步进行净洗,在不影响织物色光以及牢度的情况下减少后续水洗次数。本文筛选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净洗剂主要成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单组份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净洗工艺。实验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染料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形成不溶性色淀沉积在织物上,在氢键及范德华力作用下将染料固着,提高了织物的牢度。最后,将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分别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复配的净洗剂与商用净洗剂LS分别用于不同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的净洗。通过织物的牢度及净洗剂与染料之间的作用比较净洗剂的净洗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复配的净洗剂比商用净洗剂LS具有更好的净洗效果。
张琛琛[2](2020)在《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性染料印染用皂洗剂在皂洗过程中普遍存在去浮色能力差和沾色的问题,而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皂洗剂又难以满足人们对防沾色性能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文研制了马来酸酐-丙烯酸-N-乙烯基咪唑(MA-AA-VIM)三元共聚物和马来酸酐-丙烯酸-烯丙醇聚氧烷基醚(MA-AA-F6)三元共聚物,测定了共聚物的性能,将其用作防沾污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高效防沾污皂洗剂,应用于活性染料的皂洗,测试了其皂洗性能,并与国内市场上同类型的皂洗剂进行比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马来酸酐-丙烯酸-N-乙烯基咪唑(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马来酸酐-丙烯酸(MA-AA)二元共聚物。在此基础上,引入活性单体N-乙烯基咪唑(VIM),制备马来酸酐-丙烯酸-N-乙烯基咪唑(MA-AA-VIM)三元共聚物,优化了聚合工艺条件,测定了聚合物的分散性、螯合性。将其用作防沾污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配方。应用于活性染料染色的皂洗,研究了皂洗因素对皂洗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皂洗工艺条件;测试了其皂洗性能,并与国内同类型皂洗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优化聚合工艺条件为:丙烯酸、马来酸酐和N-乙烯基咪唑的质量比为6:2:0.8,引发剂过硫酸铵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5%,聚合温度85℃,单体滴加时间为1.5 h时,共聚物分散值为453.78 mg/g,螯合值为447.27 mg/g。优选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7和O-25与MA-AA-VIM复配制备高效防沾污皂洗剂。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优化配方为:MA-AA-VIM三元共聚物含量为15%,O-7含量为1.5%,O-25含量为0.5%。皂洗优化工艺条件为:皂洗剂用量为4g/L,皂洗温度95℃,皂洗时间为25 min,皂洗浴比为1:50。皂洗后的织物干摩擦色牢度等级达4-5级,湿摩擦色牢度等级达4级,明显优于MA-AA-NVP皂洗剂和MA-AA皂洗剂。2.马来酸酐-丙烯酸-烯丙醇聚氧烷基醚(MA-AA-F6)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在MA-AA二元共聚物聚合基础上,引入活性单体烯丙醇聚氧烷基醚(F6),制备马来酸酐-丙烯酸-烯丙醇聚氧烷基醚(MA-AA-F6)三元共聚物,优化了其聚合工艺条件,测定了聚合物的分散性、螯合性。将其用作防沾污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配方。应用于活性染料染色的皂洗,研究了皂洗因素对皂洗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皂洗工艺条件;测试了其皂洗性能,并与国内同类型皂洗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AA-F6三元共聚物的优化聚合工艺条件为:丙烯酸、马来酸酐和烯丙醇聚氧烷基醚的质量比为6:2:0.4,引发剂过硫酸铵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聚合温度80℃,单体滴加时间为2 h时,共聚物分散值为312.95 mg/g,螯合值为372.23 mg/g。优选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7和O-25与MA-AA-F6复配制备高效防沾污皂洗剂。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优化配方为:MA-AA-F6三元共聚物含量为12%,O-7含量为1%,O-25含量为0.5%。皂洗优化工艺条件为:皂洗剂用量为3 g/L,皂洗温度90℃,皂洗时间30 min,皂洗浴比1:50。皂洗后的织物干摩擦色牢度等级达4-5级,湿摩擦色牢度等级达4级。MA-AA-F6皂洗剂的皂洗性能优于MA-AA皂洗剂和MA-AA-NVP皂洗剂,且F6的价格低于NVP,因此,MA-AA-F6皂洗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在马来酸酐-丙烯酸二元共聚物的基础上分别引入活性单体N-乙烯基咪唑(VIM)和烯丙醇聚氧烷基醚(F6)制备马来酸酐-丙烯酸-N-乙烯基咪唑(MA-AA-VIM)三元共聚物和马来酸酐-丙烯酸-烯丙醇聚氧烷基醚(MA-AA-F6)三元共聚物,可以明显提高共聚物的分散性、螯合性。应用于活性染料的染色皂洗,具有优良的皂洗性能且赋于织物良好的干湿摩擦色牢度。MA-AA-VIM皂洗剂具有优异的防沾色性能和净洗性能,但是其成本高于一般皂洗剂。MA-AA-F6皂洗剂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沾色性能和净洗性能,而且MA-AA-F6皂洗剂成本低廉。因此,MA-AA-F6皂洗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张森[3](2019)在《涤棉—浴皂洗剂X的复配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涤棉一浴皂洗剂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涤棉两浴皂洗,省略了还原清洗的步骤,只需在染完棉之后一浴皂洗,节水、节能、环保。染棉后一浴皂洗,可高效地去除沾附在涤纶以及棉纤维上的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浮色,提高皂洗、摩擦等各项牢度;目前涤棉一浴皂洗剂在浓盐碱条件下以及在中深色下存在皂洗效果不佳的缺点。本实验在公司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了对活性染料净洗效果优异的单组份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单组份净洗实验,根据净洗残液吸光度值、防沾色残液吸光度值、织物K/S值、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的测试结果选出对活性染料较好的助剂EDDHA-Na(乙二胺二邻苯基乙酸钠)。SDB是一种含有胶体保护剂的聚酯聚醚型整理剂,它和分散染料有良好的亲和力,因此选取SDB整理剂作为净洗分散染料的实验对象,通过SDB净洗实验,对比保险粉还原清洗,以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为依据,探究SDB作为净洗分散染料的组分的可行性。将EDDHA-Na和SDB复配后用于涤棉织物的皂洗,以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作为参考数据,研究复配比例对皂洗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EDDHA-Na:SDB=3:7时,皂洗效果最佳。故以EDDHA-Na:SDB=3:7的复配物作为涤棉一浴皂洗剂X。探究涤棉一浴皂洗剂X在不同染料浓度下的使用浓度和基本性能及耐盐耐碱性。与市售免还原清洗剂1#、2#进行离心稳定性和耐盐耐碱性对比实验,表明涤棉一浴皂洗剂X稳定性更高,耐盐耐碱性也优于市售1#、2#涤棉一浴皂洗剂。自制涤棉一浴皂洗剂X与市售免还原清洗剂1#、2#相比,在在分散染料浓度为3%(o.w.f)、活性染料浓度为时3%(o.w.f)下,涤棉一浴皂洗剂X与市售免还原清洗剂1#、2#的皂洗后的摩擦色牢度和皂洗色牢度接近传统工艺下的皂洗效果。在分散染料浓度为5%(o.w.f)、活性染料浓度为时5%(o.w.f)下,自制涤棉一浴皂洗剂X比市售免还原清洗剂1#、2#有更好的皂洗效果。通过大生产来看,涤棉一浴皂洗工艺工艺耗时短,与传统工艺相比有效节约时间3h左右,减少了水电气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每吨布减少了染色成本850元左右。
郭景红[4](2016)在《活性染料阳离子高效皂洗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活性染料是目前印染市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染料,但其染色后皂洗温度高、皂洗效果差,同时,皂洗后往往还要采用酸洗中和工艺,能耗和水耗量大。因此,开发活性染料染色新型皂洗剂,使得皂洗液呈酸性,将皂洗和过酸工序同浴进行,或者能够降低皂洗温度而达到更好的皂洗效果,将可以大幅降低能源和用水消耗,改善皂洗效果,提高工厂生产效率。本文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适当比例复配,使其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皂洗色牢度,降低皂洗温度和水耗,实现提高皂洗效率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本文主要研究了聚季铵盐-6、聚季铵盐-7、聚季铵盐-1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并设计三组实验分别探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与染料间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染料聚集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中的阳离子与活性染料结构中的阴离子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库伦引力作用,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间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皂洗效果,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染料·阳离子洗涤剂聚集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散作用。其次,探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单独作为皂洗剂对染后纯棉织物的皂洗,并设计单因素实验对影响聚季铵盐阳离子皂洗剂皂洗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探索其在中等染色浓度3.0%(owf)和深色染色浓度5.0%(owf)下影响皂洗的因素及其皂洗效果。结果表明,对皂洗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且聚季铵盐可在较低温度(80℃)(常规皂洗温度是95℃)下达到较好的皂洗剂效果,其次是皂洗剂浓度和柠檬酸浓度,皂洗时间影响较小。3.0%(owf)染色浓度下,聚季铵盐的皂洗工艺为:皂洗剂用量聚季铵盐-6和聚季铵盐-10为2.0g/L(聚季铵盐-7为1.0g/L),温度80℃,时间20min,柠檬酸用量0.4g/L。5.0%(owf)染色浓度下,聚季铵盐的皂洗工艺为:皂洗剂用量聚季铵盐-6和聚季铵盐-10为3.0g/L(聚季铵盐-7为2.0g/L),温度80℃,时间20min,柠檬酸用量0.6g/L。三种皂洗剂在较低温度(80℃)下都有一定的皂洗效果,但与常规皂洗剂95℃条件下的效果相比仍稍差。然后,探究了三种阳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聚季铵盐-6、聚季铵盐-7、聚季铵盐-10分别与六种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AEO-9、平平加O-25、JFC、AC-1815、TX-10、AEO-15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按照聚季铵盐皂洗工艺(温度80℃)对染后织物皂洗,测试了残液吸光度、沾色布K/S值来确定皂洗效果及最佳复配种类和配比,并对复配的皂洗剂效果评定指标测试。结果表明,聚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在较低皂洗温度80℃下的皂洗效果较好,优于常规皂洗剂H在皂洗温度95℃下的皂洗效果。最佳复配比例为聚季铵盐-6与平平加O-25的质量比为1:1;聚季铵盐-7与AEO-15的质量比为1:2。再之,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究了复配皂洗剂在中等染色浓度3.0%(owf)和深浓染色浓度5.0%(owf)下的酸性皂洗工艺。结果表明,中等浓度3.0%(owf)染色时复配皂洗剂的最优工艺为:聚皂洗剂-6用量2.0g/L(皂洗剂-7用量1.0g/L),皂洗温度80℃,皂洗时间20min,柠檬酸0.4g/L;深色浓度5.0%(owf)染色下复配皂洗剂的最优工艺为:皂洗剂-6浓度3.0g/L(皂洗剂-7浓度2.0g/L),温度80℃,时间20min,柠檬酸0.6g/L。最后,将复配皂洗剂应用于生产大样试验,验证其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复配皂洗剂在较低温度80℃下皂洗后皂洗效果优于工厂皂洗剂H,其摩擦牢度比皂洗剂H提升0.5级,皂洗牢度比皂洗剂H提升1级。皂洗工艺中节省了3道用水(2道酸洗,1道水洗),达到了降低皂洗温度、节能、节水、高效的目的。
徐华凤[5](2016)在《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活性染料是纺织品染色和印花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重要染料,然而活性染料容易水解、造成染料利用率低,浮色多,尤其深浓色产品,皂洗后处理引起沾色,影响产品色牢度和质量,因此对防沾助剂的研究很重要,开发新型防沾色助剂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合成一种阳离子蛋白助剂,将其作为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皂洗后处理的防沾色助剂,研究其皂洗防沾性能;并将其与具有内酰胺结构,对活性染料具有较好亲和力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复配,作为防沾助剂应用到活性染料染色、印花织物皂洗工艺中;探讨这两种助剂的防沾性能,目的是在保证染色织物色牢度良好的前提下,减少白布沾色,达到良好的皂洗和防沾污效果;同时皂洗温度比传统皂洗温度降低,实现节能减耗。本研究以明胶和自制阳离子交联改性剂WLS为原料,探讨单体配比、温度和时间对防沾色效果的影响,优化出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合成条件为:m(明胶蛋白)﹕m(WLS)=1﹕14,Na OH用量为WLS质量的1.8%,合成温度70℃,合成时间为3 h;并对该助剂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该助剂是一类含有环氧乙烷活性基和阳离子季铵盐结构的蛋白衍生物助剂,平均分子量为7.9238×105左右,并且此助剂对紫外光有吸收性。通过对该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防沾性能的研究表明,要达到理想的防沾效果,助剂用量较大,因此将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进行复配作为防沾助剂应用到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皂洗后处理中,结果表明该复配助剂具有良好的防沾色效果且用量较少,PVP与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复配比为1﹕50。优化出该复配防沾助剂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最佳工艺为﹕防沾助剂25g/L,肥皂3g/L,碳酸钠2g/L,80℃下皂洗20 min,浴比30﹕1。活性染料印花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为:防沾助剂30g/L,碳酸钠3g/L,肥皂4g/L,80℃下处理20min,浴比30﹕1。对该防沾剂的效果评定得出:虽然皂洗温度降低,但复配防沾助剂对不同用量染料和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均有较好的防沾效果,并且经防沾皂洗后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湿摩擦色牢度都有所提高,透气性、抗皱性都有所改善,色度指标无明显变化,毛效有所降低。最后探讨复配助剂的防沾色机理,结果表明:该复配防沾助剂对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螯合分散性能;并能与染料发生相互作用,使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发生改变,有效去除织物上的浮色染料,并避免皂洗过程中脱落的染料重新沾污织物,减少白布沾色;同时该防沾助剂对棉织物有较大的亲和力,80℃时在棉织物上的吸附量最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其吸附动力学机制;对棉织物的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属于化学定位吸附。吸附在棉织物上的防沾剂能够与织物及织物上的染料作用,增强染料与织物间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固色作用,进而确保染色棉织物的色牢度,并影响织物的性能。
王百慧[6](2016)在《活性染料用防沾色皂洗剂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活性染料防沾色皂洗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类皂洗剂的优缺点,并对活性染料防沾色皂洗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郑志荣,谢伟德[7](2015)在《新型低温酸性皂洗剂制备技术与原理》文中提出1、前言活性染料由于染色工艺成熟、色谱齐全、价格适中、色牢度较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但是,活性染料在上染和固着的同时,容易发生水解,水解率高达20-40%,造成染料利用率低,浮色严重,未固着的染料大大降低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1-3]在印花织物水洗和皂洗过程中,被洗涤下来的染料会在水洗液中形成一定的染料浓度,对织物进行"二次上染",降低织物的摩擦牢度,引起白底沾污。[4-5]因此活性染料染色和印花织物的皂洗对于有效去除浮色,提高产品的色牢度尤为重要,皂洗剂及皂洗工序是印
蒋鑫[8](2014)在《活性染料皂洗工艺优化及皂洗剂复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染料染色后一般需要进行多道水洗,尤其是在溢流染色设备中采用小浴比染色后水洗次数较普通设备更多,而且水洗次数随染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但降低了染色效率,能耗增加,而且污水排放量也增大。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市售节能皂洗剂在活性染料染色后皂洗工艺中的应用以及各项性能研究,优化皂洗工艺,减少水洗次数,同时研究复配新型节能皂洗剂,对其节能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期减少助剂成本。首先,本文主要研究了市售TF-231酸性皂洗剂、H节能皂洗剂(消色作用)、佰特TSP皂洗剂(消色释酸作用)在活性染料染色后皂洗中的应用,与常规皂洗剂的皂洗性能进行了比较,最终选择了皂洗效果较好的TF-231酸性皂洗剂和佰特TSP皂洗剂,分别将它们应用于活性染料的中浅色皂洗和深浓色皂洗工艺,以期通过TF-231酸性皂洗剂节省一道酸洗,佰特TSP皂洗剂节省1道酸洗,2-3道水洗。其次,对这两种皂洗剂适用的染料进行了筛选,选用工厂常用染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了它们对棉针织物染色皂洗后的残液吸光度、K/S值、色差、干湿摩擦牢度以及耐水洗色牢度等,结果证明各项性能与常规皂洗差异较小。最终选择TF-231酸性皂洗剂用于活性红BH-3BS、活性黄BH-3RS、活性艳蓝KNR和活性黑DR染色后的皂洗;而佰特TSP皂洗剂应用于活性红BH-3BS、活性黄BH-3RS、活性藏青HF、活性黑ED-H、活性黑ED-Q和科华素黑GWF染色后的皂洗。第三,论文研究了酸性皂洗剂TF-231在2%(o.w.f)染色浓度下的最佳皂洗工艺,以及佰特TSP皂洗剂在2%(o.w.f)、4%(o.w.f)、6%(o.w.f)、8%(o.w.f)染色浓度下的最佳皂洗工艺。并将各自的最佳皂洗工艺应用于三原色拼色染色的皂洗工艺中,结果显示,在不同染色浓度下应用皂洗剂最佳皂洗工艺在节能节水的同时均获得了与常规皂洗工艺相同的染色性能。最后,论文复配了一种和佰特TSP皂洗剂类似功能的皂洗剂X,确定其最佳的组分为:(NH4)2S208用量0.4g/L,TAED用量1.5g/L,H202用量 2.5mL/L,PVP:LAS(5:1)用量为 0.6g/L。并对 2%(o.w.f)染色浓度下的最佳皂洗工艺进行了探索,然后将最佳工艺应用于不同染料,将测试结果与常规皂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皂洗剂X具有一定的酸性和氧化性,对浮色的消色作用也比较明显,且其他各项性能与常规皂洗差异较小,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王百慧,王雪燕[9](2014)在《活性染料防沾色皂洗剂的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活性染料用防沾色皂洗剂的种类、原理、现状和发展,对比各种防沾色皂洗剂的优缺点,并探讨防沾色皂洗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郭松[10](2013)在《谈谈酸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良与优化》文中指出本文从酸性染料染色以及绿色环保的角度,探究了酸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良与优化。在染料成分优化方面,主要介绍了合成有机物、天然植物作为改性添加剂对染料染色工艺性能的影响。在提高染色均性,降低染色污水方面,可以从染色工艺的优化、染液的回收与利用,进行计算模拟的角度进行工艺优化。
二、酸性皂洗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性皂洗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性染料低温皂洗剂及净洗剂洗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活性染料简介 |
1.2 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染色机理 |
1.3 皂洗剂的概述 |
1.4 皂洗剂的分类 |
1.4.1 酸性皂洗剂 |
1.4.2 低温皂洗剂 |
1.4.3 防沾色皂洗剂 |
1.4.4 无泡皂洗剂 |
1.4.5 皂洗酶 |
1.4.6 脱色皂洗剂 |
1.4.7 其他皂洗剂 |
1.5 皂洗剂的皂洗机理 |
1.6 影响皂洗效果的因素 |
1.6.1 染料的结构和性质 |
1.6.2 洗涤温度 |
1.6.3 布面pH值 |
1.7 皂洗剂的复配 |
1.7.1 皂洗剂的要求 |
1.7.2 皂洗剂的组分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
2.3.1 染色工艺 |
2.3.2 皂洗工艺 |
2.3.3 净洗工艺 |
2.4 水解活性染料的制备 |
2.4.1 完全水解活性染料的制备 |
2.4.2 不同水解率活性染料溶液的制备 |
2.5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的皂洗性能探究 |
2.6 多组份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皂洗性能探究 |
2.7 皂洗剂的性能测试 |
2.7.1 织物K/S值测试及浮色去除率测试 |
2.7.2 耐皂洗色牢度测定 |
2.7.3 耐摩擦牢度测试 |
2.7.4 皂洗残液吸光度测定 |
2.7.5 防沾色测试 |
2.7.6 皂洗剂耐碱稳定性测试 |
2.7.7 皂洗剂渗透性、起泡性及表面张力测试 |
2.7.8 皂洗剂钙离子螯合能力测试 |
2.7.9 皂洗剂皂洗后织物布面pH值及顶破强力测试 |
2.8 净洗剂的复配及性能探究 |
2.8.1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的净洗性能探究 |
2.8.2 多组份表面活性剂复配净洗性能探究 |
2.9 复配净洗剂与商用净洗剂的净洗性能对比 |
2.9.1 净洗剂的粒径及Zeta电位对净洗效果的影响 |
2.9.2 净洗剂的用量对净洗效果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的皂洗性能探究 |
3.1.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皂洗性能探究 |
3.1.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皂洗性能探究 |
3.1.3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皂洗性能探究 |
3.1.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P72的皂洗性能探究 |
3.2 多组份表面活性剂复配皂洗性能探究 |
3.2.1 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3.2.2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3.2.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P72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M5复配 |
3.3 助洗剂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1 PVP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2 MA-AA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4 皂洗剂性能测试 |
3.4.1 pH值 |
3.4.2 泡沫性、渗透性性、钙离子螯合力和表面张力 |
3.4.3 耐碱稳定性 |
3.4.4 皂洗后织物强力及布面pH值 |
3.4.5 复配皂洗剂与商用皂洗剂的皂洗性能对比 |
3.5 净洗剂的净洗性能 |
3.5.1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净洗性能 |
3.5.2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净洗性能 |
3.6 净洗剂用量对净洗效果的影响 |
3.6.1 净洗剂用量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
3.6.2 净洗剂用量对净洗液吸光度的影响 |
3.7 复配净洗剂与商用净洗剂性能对比 |
3.7.1 净洗剂的粒度及Zeta电位测试 |
3.7.2 净洗剂对织物牢度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活性染料用防沾污皂洗的概述 |
1.2.1 “浮色”和“白地沾污”的产生 |
1.2.2 皂洗机理 |
1.2.3 净洗过程 |
1.2.4 防沾污过程 |
1.2.5 防沾污原理 |
1.3 防沾污皂洗剂的组成 |
1.3.1 净洗剂 |
1.3.2 防沾污剂 |
1.4 防沾污皂洗剂的发展现状 |
1.4.1 传统皂洗剂 |
1.4.2 皂洗酶类防沾污皂洗剂 |
1.4.3 高聚物类防沾污皂洗剂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马来酸酐-丙烯酸-N-乙烯基咪唑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2.3.1 MA-AA二元共聚物的制备 |
2.2.3.2 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制备 |
2.2.3.3 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 |
2.2.3.4 皂洗工艺 |
2.2.4 测试方法 |
2.2.4.1 分散性的测定 |
2.2.4.2 螯合性的测定 |
2.2.4.3 防沾色性能的测定 |
2.2.4.4 净洗性能测试 |
2.2.4.5 摩擦色牢度的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2.3.1.1 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
2.3.1.2 MA-AA-VIM三元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2.3.2 MA-AA-VIM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研制 |
2.3.2.1 与MA-AA-VIM三元共聚物复配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 |
2.3.2.2 MA-AA-VIM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 |
2.3.3 MA-AA-VIM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皂洗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3.1 皂洗剂用量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2.3.3.2 皂洗温度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2.3.3.3 皂洗时间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2.3.3.4 皂洗浴比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2.3.3.5 皂洗剂皂洗性能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马来酸酐-丙烯酸-烯丙醇聚氧烷基醚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2.3.1 MA-AA-F6三元共聚物的制备 |
3.2.3.2 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 |
3.2.3.3 皂洗工艺 |
3.2.4 测试方法 |
3.2.4.1 分散性的测定 |
3.2.4.2 螯合性的测定 |
3.2.4.3 防沾色性能的测定 |
3.2.4.4 净洗性能测试 |
3.2.4.5 摩擦色牢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A-AA-F6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
3.3.1.1 MA-AA-F6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
3.3.1.2 MA-AA-F6三元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3.3.2 MA-AA-F6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研制 |
3.3.2.1 与MA-AA-F6三元共聚物复配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 |
3.3.2.2 MA-AA-F6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 |
3.3.3 MA-AA-F6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皂洗工艺条件优化 |
3.3.3.1 皂洗剂用量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3.2 皂洗温度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3.3 皂洗时间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3.4 浴比对皂洗效果的影响 |
3.3.3.5 皂洗剂皂洗性能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涤棉—浴皂洗剂X的复配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涤/棉织物染色工艺简介 |
1.1.1 传统工艺下的涤/棉染色方法 |
1.1.2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法染色 |
1.2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净洗的物质成分与机理 |
1.2.1 分散染料的净洗 |
1.2.2 活性染料的净洗 |
1.3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皂洗的发展及前景 |
1.3.1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皂洗剂的背景 |
1.3.2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皂洗剂的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涤棉一浴皂洗剂X的复配 |
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药品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中纯涤、纯棉的染色和常规净洗工艺 |
2.3.2 传统还原清洗工艺 |
2.3.3棉上活性染料的净洗及防沾色实验 |
2.3.4涤纶上分散染料的净洗及防沾色实验 |
2.3.5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涤棉一浴皂洗剂X的复配 |
2.4 测试方法与标准 |
2.4.1 皂洗残液吸光度测试 |
2.4.2 织物K/S值的测定 |
2.4.3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
2.4.4 耐皂洗色牢度的测定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棉上活性染料的净洗及防沾色实验 |
2.5.2涤纶上分散染料的净洗及防沾色实验 |
2.5.3 涤/棉织物分散/活性一浴皂洗剂X的复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涤棉一浴皂洗剂X的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化学药品 |
3.1.2 仪器和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涤/棉混纺针织物的传统浸渍法和涤棉一浴皂洗染色工艺 |
3.3 测试方法与标准 |
3.3.1 皂洗剂耐电解质稳定性 |
3.3.2 织物K/S值的测定 |
3.3.3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
3.3.4 耐皂洗色牢度的测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涤棉一浴皂洗剂X在不同染料浓度下的皂洗剂用量的探究 |
3.4.2 涤棉一浴皂洗剂X与市售涤棉一浴皂洗剂的基本性能测试 |
3.4.3 涤棉一浴皂洗剂X与市售涤棉一浴皂洗剂产品效果对比 |
3.4.4 传统涤棉生产工艺与涤棉一浴生产工艺成本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活性染料阳离子高效皂洗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引言 |
1.1 皂洗剂概述 |
1.2 皂洗剂分类 |
1.2.1 低温皂洗剂 |
1.2.2 酸性皂洗剂 |
1.2.3 无泡皂洗剂 |
1.2.4 防沾皂洗剂 |
1.2.5 皂洗酶 |
1.2.6 其他皂洗剂 |
1.3 皂洗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活性染料皂洗剂皂洗机理概述 |
1.5 皂洗剂复配介绍 |
1.5.1 皂洗剂复配要求 |
1.5.2 皂洗剂复配原料选择 |
1.6 表面活性剂 |
1.6.1 常见表面活性剂概述 |
1.6.2 多聚表面活性剂概述 |
1.6.3 多聚表面活性剂特性 |
1.6.4 多聚表面活性剂分类 |
1.7 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1.7.1 聚季铵盐皂洗剂概述 |
1.7.2 聚季铵盐种类概述 |
1.7.3 聚季铵盐-6 |
1.7.4 聚季铵盐-7 |
1.7.5 聚季铵盐-10 |
1.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1.8.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
1.8.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9 |
1.8.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15 |
1.8.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25 |
1.8.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FC-E |
1.8.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 |
1.8.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C-1815 |
1.9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9.1 研究内容 |
1.9.2 研究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及皂洗 |
2.3.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 |
2.3.3 表面活性剂与染料作用机理 |
2.3.4 聚季铵盐阳离子皂洗剂皂洗 |
2.3.5 聚季铵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皂洗 |
2.3.6 复配皂洗剂性能测试 |
2.3.7 复配皂洗剂皂洗工艺 |
2.3.8 复配皂洗剂-6、皂洗剂-7 应用于不同染料的效果 |
2.3.9 复配皂洗剂-6、皂洗-7 车间放样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常规皂洗实验 |
3.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 |
3.3 表面活性剂与染料作用机理 |
3.3.1 聚季铵盐阳离子与活性染料的作用 |
3.3.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
3.3.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活性染料聚集体的作用 |
3.4 聚季铵盐皂洗剂皂洗影响因素 |
3.4.1 温度对聚季铵盐皂洗剂皂洗的影响 |
3.4.2 皂洗剂用量对聚季铵盐皂洗剂皂洗的影响 |
3.4.3 时间对聚季铵盐皂洗剂皂洗的影响 |
3.4.4 柠檬酸对聚季铵盐皂洗剂皂洗的影响 |
3.5 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皂洗效果 |
3.5.1 聚季铵盐-6 与六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皂洗 |
3.5.2 聚季铵盐-7 与六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皂洗 |
3.5.3 聚季铵盐-10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皂洗 |
3.6 复配皂洗剂性能测试 |
3.7 复配皂洗剂工艺优化 |
3.7.1 中等浓度 3.0%(owf)染色下复配皂洗剂工艺 |
3.7.2 深色浓度 5.0%(o.w.f)染色下复配皂洗剂工艺 |
3.8 皂洗剂应用于不同染料皂洗效果 |
3.9 皂洗剂车间放样皂洗应用 |
3.9.1 复配皂洗剂与商用皂洗剂温度和用水比较 |
3.9.2 复配皂洗剂与商用皂洗剂皂洗效果比较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防沾皂洗剂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理论部分 |
2.1 活性染料染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 浮色产生的危害及沾色原因 |
2.3 皂洗原理 |
2.4 防沾色机理 |
2.5 防沾助剂的基本性能 |
2.6 本项目研究的助剂结构及防沾色原理分析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主要药品 |
3.1.3 实验所用染料 |
3.1.4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助剂制备工艺 |
3.2.1 明胶蛋白助剂的制备 |
3.2.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制备 |
3.2.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的复配 |
3.3 实验工艺过程 |
3.3.1 棉织物染色工艺过程 |
3.3.2 活性染料染色处方及工艺 |
3.3.3 皂洗工艺配方及流程 |
3.4 测试指标 |
3.4.1 助剂性能测试 |
3.4.2 助剂与染料作用测试 |
3.4.3 助剂与纤维作用测试 |
3.4.4 助剂防沾和皂洗性能测试 |
3.4.5 织物皂洗后的性能测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明胶蛋白助剂制备工艺条件的优选 |
4.1.1 明胶溶解温度的确定 |
4.1.2 明胶溶解时间的确定 |
4.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合成条件的优选 |
4.2.1 正交实验 |
4.2.2 明胶与WLS质量比的进一步优化 |
4.2.3 温度的进一步优化 |
4.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结构和性能表征 |
4.3.1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性状 |
4.3.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阳离子性鉴定 |
4.3.3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蛋白性质鉴定 |
4.3.4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
4.3.5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4.3.6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的耐酸耐碱稳定性测试 |
4.4 阳离子明胶蛋白防沾助剂用量对防沾色效果的影响 |
4.5 复配助剂制备工艺优化 |
4.5.1 各助剂不同用量的防沾色效果 |
4.5.2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与PVP复配比的优化 |
4.6 各助剂螯合分散性能的比较 |
4.7 复配防沾助剂的防沾皂洗工艺优化 |
4.7.1 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优化 |
4.7.2 印花棉织物防沾皂洗工艺的优化 |
4.8 染色棉织物防沾皂洗效果评定 |
4.8.1 防沾皂洗对不同染料用量染色棉织物的防沾效果及染色牢度的影响 |
4.8.2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防沾效果的影响 |
4.8.3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 |
4.8.4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耐皂洗色牢度的影响 |
4.8.5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各项色度指标的影响 |
4.9 防沾皂洗对织物其他性能的影响 |
4.9.1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毛效的影响 |
4.9.2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
4.9.3 防沾皂洗对不同种类染料染色棉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
4.10 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PVP、复配物与活性染料的相互作用 |
4.10.1 各助剂与活性黄 4GL相互作用 |
4.10.2 助剂与活性藏青GG的相互作用 |
4.11 防沾助剂与棉织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1.1 防沾助剂对棉织物的动力学吸附性能研究 |
4.11.2 防沾助剂对棉织物的热力学吸附性能研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活性染料用防沾色皂洗剂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1天然皂洗剂 |
1. 2蛋白类皂洗剂 |
1. 3生物酶皂洗剂 |
1. 4高聚物皂洗剂 |
1. 5酸性皂洗剂 |
1. 6 React@EVO系列 |
2低水质皂洗工艺 |
3结论 |
(8)活性染料皂洗工艺优化及皂洗剂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皂洗剂概述 |
1.2 皂洗剂的种类 |
1.2.1 酸性皂洗剂 |
1.2.2 无泡皂洗剂 |
1.2.3 防沾皂洗剂 |
1.2.4 低温皂洗剂 |
1.2.5 皂洗酶 |
1.2.6 其他皂洗剂 |
1.3 消色功能皂洗剂复配介绍 |
1.3.1 复配皂洗剂的要求 |
1.3.2 氧化体系的选择 |
1.3.3 皂洗组分的选择 |
1.4 活性染料水解染料的生成 |
1.5 皂洗剂的作用机理 |
1.5.1 净洗作用 |
1.5.2 防沾污作用 |
1.5.3 消色作用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材料和化学药品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染色工艺处方 |
2.4 实验方案 |
2.4.1 皂洗剂的基本性能测试 |
2.4.2 市售皂洗剂性能研究 |
2.4.3 皂洗剂对常用活性染料皂洗工艺研究 |
2.4.4 TF-231酸性皂洗剂最佳工艺探索 |
2.4.5 佰特TSP皂洗剂不同染色浓度最佳工艺探索 |
2.4.6 TF-231酸性皂洗剂和佰特TSP皂洗剂在活性染料拼色染色中的应用 |
2.4.7 皂洗剂X的复配及基本性能测试 |
2.4.8 皂洗剂X的最佳皂洗工艺 |
2.4.9 皂洗剂X应用于不同染料皂洗效果评价 |
2.5 测试方法与标准 |
2.5.1 皂洗剂对钙离子的螯合能力 |
2.5.2 皂洗剂泡沫性能 |
2.5.3 皂洗剂渗透性 |
2.5.4 皂洗剂耐碱稳定性 |
2.5.5 皂洗残液吸光度分析 |
2.5.6 染色织物K/S值及色差DE |
2.5.7 耐摩擦色牢度 |
2.5.8 耐皂洗色牢度 |
2.5.9 助剂对活性染料在织物上沾色性能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皂洗剂的基本性能 |
3.2 市售皂洗剂的选择 |
3.3 皂洗剂对活性染料皂洗工艺研究 |
3.3.1 TF-231酸性皂洗剂对染料的皂洗工艺 |
3.3.2 佰特TSP皂洗剂对染料的皂洗工艺 |
3.4 TF-231酸性皂洗剂皂洗工艺的影响因素 |
3.4.1 皂洗剂浓度 |
3.4.2 皂洗时间 |
3.4.3 皂洗温度 |
3.5 佰特TSP皂洗剂不同染色浓度皂洗工艺探索 |
3.5.1 2%染色浓度最佳皂洗工艺探索 |
3.5.2 4%染色浓度最佳皂洗工艺探索 |
3.5.3 6%染色浓度最佳皂洗工艺探索 |
3.5.4 8%染色浓度最佳皂洗工艺探索 |
3.6 TF-231酸性皂洗剂和佰特TSP皂洗剂在拼色染色中的应用 |
3.6.1 染色浓度为2%拼色方案 |
3.6.2 染色浓度为4%拼色方案 |
3.6.3 染色浓度为6%拼色方案 |
3.6.4 染色浓度为8%拼色方案 |
3.7 皂洗剂X的复配及基本性能测试 |
3.7.1 PVP和LAS最佳配比的确定 |
3.7.2 不同活化氧化体系的比较 |
3.7.3 正交法确定最佳皂洗剂配比浓度 |
3.7.4 皂洗剂X基本性能测试 |
3.8 皂洗剂X的最佳工艺探索 |
3.8.1 最佳皂洗方式的确定 |
3.8.2 最佳皂洗时间探索 |
3.8.3 最佳皂洗温度探索 |
3.9 皂洗剂X应用于不同染料皂洗效果评价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活性染料防沾色皂洗剂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浮色形成的原因 |
2 防沾色皂洗剂的概述 |
2.1 皂洗原理 |
2.2 防沾色的原理 |
3 国内外防沾色皂洗剂的发展 |
3.1 高聚物防沾色皂洗剂 |
3.2 酸性防沾色皂洗剂 |
3.3 天然防沾色皂洗剂 |
3.4 生物酶防沾色皂洗剂 |
3.5 表面活性剂复配型皂洗剂 |
4 防沾色皂洗剂存在的问题 |
4.1 吸附净洗一步法 |
4.2 高效低温 |
4.3 节约成本 |
(10)谈谈酸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良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酸性染料成分对织物染色的影响 |
1.1 合成有机物作为酸性染料的染色添加剂 |
1.2 天然植物的添加对酸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 |
2 染色工艺的优化 |
2.1 提高染色的均匀性 |
2.2 提高染后的净洗效率 |
2.3 染液废水的利用 |
3 小结 |
四、酸性皂洗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性染料低温皂洗剂及净洗剂洗涤性能研究[D]. 王梦梦. 东华大学, 2020(01)
- [2]新型高效防沾污皂洗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张琛琛.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3]涤棉—浴皂洗剂X的复配及应用[D]. 张森. 东华大学, 2019(03)
- [4]活性染料阳离子高效皂洗剂的研究与应用[D]. 郭景红. 东华大学, 2016(02)
- [5]蛋白类防沾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 徐华凤.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6]活性染料用防沾色皂洗剂的研究现状[J]. 王百慧.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7]新型低温酸性皂洗剂制备技术与原理[A]. 郑志荣,谢伟德. “博奥-艳棱”杯2015全国新型染料助剂/印染实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8]活性染料皂洗工艺优化及皂洗剂复配研究[D]. 蒋鑫. 东华大学, 2014(04)
- [9]活性染料防沾色皂洗剂的探讨[J]. 王百慧,王雪燕. 染整技术, 2014(04)
- [10]谈谈酸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改良与优化[J]. 郭松. 科技创业家, 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