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

《汉语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

一、《中国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表(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怡[1](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史洋[3](2021)在《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近现代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为考察对象,目的是探寻作为近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在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研究过程关注私立艺术学校与公立艺术学校教育之间互补的紧密关系,通过“肇始”开篇,阐述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兴起缘由与发生发展;进而围绕“立存”展开论述,着重讨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归化”,即对近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办学机制关乎“道统”问题的历史纠葛给予事实明辨;以“运转”为线索,针对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多元机制,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推出“突围”主题,重点揭示长达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抉择,表明私立艺术学校顺势而为但又艰辛的办学历程,而这恰恰是这一段历史时期私立艺术教学校办学的重要特点。进入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面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方针下,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教育主权收归国有,此时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历史退场成为必然。如是,以“回望”为主旨的结论性阐述,贯通历史发展的多重脉络,为我国近现代百年艺术教育史的书写补上至关重要的篇章而使之完整。与此同时,本文在对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进行探究外,亦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的多层次背景,进一步阐明作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历史进程中的特殊贡献,突出其作为公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平衡近现代各种艺术教育力量中所发挥的中坚作用。

和紫晶[4](2021)在《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文中指出自1931年抗战爆发以来,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程度的不断加剧,全国各族同胞被迫发起反抗。同时,国内的有志之士便撰写了大量传播抗战思想,研究边疆、民族问题的学术论着,各地政府也积极创办地方报刊,投入抗战建国的潮流之中。《西康国民日报》于1939年10月10日“双十节”正式创立。本论文以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大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梳理了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民族国家建构与《西康国民日报》的应运而生”。从民国建立以来的西康地区社会发展背景入手,从国内形势,边地开发需求等因素得出抗日战争影响下西康报业及新闻传媒发展的必然性,把《西康国民日报》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其顺应全民抗日,建设大后方根据地,传播先进抗战思想,凝聚群众力量的要求顺应而生的特殊性。第二章“《西康国民日报》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西康国民日报》在抗战时期尤其是1939年1月西康省成立之后,从创刊、发展、曲折前行的过程,即从1939年10月创刊到1945年10月被中央宣传总部下令撤销这7年间的基本情况。第三章“《西康国民日报》的正刊研究”。将正刊的各类新闻通讯划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三类进行统计分析,对正刊内容进行简介和评价。第四章“《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研究和作者群分析”。本章主要对《西康国民日报》副刊九个专栏中的文章按时政议论、治康策略、民声民情、宗教文化四类进行分类探究。同时也对《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作者群体也进行分类梳理。第五章“《西康国民日报》专题副刊分析”。《西康国民日报》的专题副刊一般是为重大的国内事件或者纪念日而办,且文章撰稿者的大多数为西康省政府高层人员,刘文辉作为西康地区的执政者,专刊撰稿几乎从不缺席,文章内所传达出的信息非常丰富,再一次从侧面证明了《西康国民日报》是政府机关的“发声筒”这一基本性质。第六章“《西康国民日报》与同时期其他西康报纸的对比”。本章主要将《西康国民日报》与其他同时期的西康报刊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对比,使《西康国民日报》的特殊性更加一目了然。第七章“《西康国民日报》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分析了它对于西康地区的社会影响,比如促进了西康报业和新闻传播赴发展进步,加速了西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分析了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比如《西康国民日报》藏文版的问世开辟了我国藏族新闻传播史的新天地,并将这股新风吹向了其他藏族聚居地,填补了我国藏文报刊的“断层”缺失。“《西康国民日报》的地位”以从小到大的范围,分别从“西康省的”、“四川省的”乃至“全国的”报刊史来分析《西康国民日报》的历史地位,虽然它的影响力也许不够深远,但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和二晴[5](2019)在《《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妇女界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宋美龄召开庐山妇女工作座谈会,改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总机构,标志着国统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统区妇女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广大中国女性都积极投身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自我解放的浪潮中,文章将通过《妇女新运》重温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发展轨迹。妇女刊物的出现,成为宣传妇女运动的前沿阵地,同时也为近代妇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妇女新运》作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会刊,1938年12月于重庆创刊,致力于提高各界妇女的思想觉悟,引导妇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通过探究其创刊与出版情况、分析其刊物栏目及主要内容,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救亡活动:在动员妇女参战过程中,结合抗战局势,依托全国性妇女组织,加强妇女动员的宣传形式,借用妇女纪念日动员妇女,创作大量文艺作品、歌曲、戏剧等,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激励国人抗战热情,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勇气及必胜的信心;在自我解放方面,国统区进步妇女力量先后组织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同时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并积极开展禁娼运动,从妇女参政、职业平等、女子教育及废除封建习俗等方面探讨妇女自我解放的途径,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深层次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基本实现了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妇女解放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自我解放让位于民族解放、个人权利服从于国家利益,但毕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妇女新运》作为战时重要的妇女期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

赵蓓红[6](2019)在《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文中提出上海妇女报刊是指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妇女问题、妇女文化、妇女教育、妇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上海创刊且编辑发行的报刊。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1898~1949年间的上海妇女报刊,论述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在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五个时期: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妇女报刊个案作论述时,研究其办刊缘起、宗旨内容、编排风格、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个案包括《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1904年版)《中国妇女》《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女子世界》(1914年版)《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眉语》《女铎》《解放画报》《新妇女》《妇女声》《玲珑》《妇人画报》《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32年版)《上海妇女》《女声》(1942年版)《家》等。经本文梳理研究发现: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清末时期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民初时期探索商业性运营;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办刊主体多元;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增强,形态多样发展繁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性主导报政,疏离政治,关注实际生存。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领全国风气之先,表现出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率先商业性运营、众声喧哗旋生即灭等特点。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呈现出: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发展拐点由男性群体促成,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等规律。

屈梦芸[7](2019)在《《最小说》杂志研究》文中指出《最小说》杂志创刊于2006年11月,是当时柯艾文化传媒集团出版的一份青春文学杂志,2006——2016年期间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2017年结束刊物的形式,变更为选题书的形式,合作方也转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最小说》杂志十年期间,以“少年新文艺·青春最小说”为口号,以80、90后编辑、作者为基本团队,以90、00后的初、高中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以青春类型、幻想类型、耽美类型文艺创作为主导,超高的销售记录,占据了文学杂志史的一席之地。青春文学是《最小说》着力打造的创作类型,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落落《尘埃星球》的校园青春文学聚焦于校园青少年的成长疼痛和心灵创伤;其后郭敬明的《小时代》、落落的《剩者为王》将题材领域拓伸至职场,消费时代的物欲焦虑与众声喧哗时代的“吐槽”是职场小说的特色;笛安“龙城三部曲”、《南方有令秧》和冬筱《流放七月》则贯通了青春文学与严肃文学的通道,聚焦于历史领域中的主体生成问题,提升了杂志的文学品味。幻想文学是《最小说》用力甚勤的创作类型,郭敬明《爵迹》在玄幻小说中继续延续青春成长的主题;陈楸帆《荒潮》则是标准的科幻文学创作,在开放性的科幻现实主义中,书写现实社会的真实困境;恒殊《天鹅》系列则是奇幻小说的代表,西方的吸血鬼、精灵等怪诞形象与中世纪的博物学融为一体。耽美文学是《最小说》小心碰触的文学类型,郭敬明《爵迹》《小时代》即有蜻蜓点水的触及;李枫《空落单行雨》等小说更属于典型清水耽美小说,注重情感的内倾书写,较少肉感的性爱细描;为数不多的清水漫画,也隐约闪现着耽美的意蕴。

刘晓霞[8](2019)在《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传教士在上海建立第一所近代图书馆开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上海密切相关。以上海为中心传播近代公共图书馆思想,开始新式分类法、卡片目录、巡回文库、邮借服务等新式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的实践。本文在对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阐释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历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公立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多案例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变化。我国的藏书机构由来已久,但“图书馆”却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产生伴随着古代藏书楼的衰落与近代西方图书馆思想在国内的传播。本章分析了清末战乱和封建社会解体致使藏书楼的衰落,而西方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公共图书馆思想的传播及在国内的实践、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和创建图书馆的初步尝试所引发的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主要表现在由藏书楼的重藏轻用到图书馆的公开开放,馆藏也由四书五经的典籍收藏向通俗性、实用性等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内容转变。图书馆不仅保留了藏书楼的文献与文化保存功能,更注重公开、公用。第二章研究初创时期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其中主要有外侨和上海文化精英及官商作为首批创建人的努力,外侨创建了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并在国内传播了西方近代公共图书思想,但其影响有限,仅在外侨社会。而文化精英和官商所创建的图书馆真正为国人服务,在上海产生了较大影响。初创时期的上海近代图书馆服务主要表现为对公众开放,变重藏为重用,从馆藏内容、规章制度、文献组织方式、服务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图书馆的开放姿态;从藏书楼关注藏书本身转向关注读者,各个类型的图书馆开始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图书馆的运作与发展,与读者相关的服务在逐步发展。虽然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空间有限等不足,但整体而言,起点较高。第三章论述民国成立至“八·一三”之间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这一阶段是上海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期。本文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进行详细统计,得出期间先后创建图书馆330余所。并分阶段对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全面展开,基础到馆借阅服务和延伸至馆外的邮借、巡回文库、分馆、送书上门、续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相互补充,构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利用馆藏和馆员的专业知识开始开展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服务。第二是公共文化展览成为图书馆界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内容和主题多元化,充分显示展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作用。第三是文化演讲服务成为图书馆的一种时尚,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地位和图书馆为吸引读者、提升社会知名度而做的努力。第四章,抗战期间和战后上海近代图书馆艰难的公共文化服务。陈述“一·二八”事变对东方图书馆的毁灭,“八·一三”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严重破坏。研究抗战期间图书馆界的抗日救亡及对文献的保护,分析其公共阅览服务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并研究战后图书馆所形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学术研究服务及为迎接上海解放所作的努力。第五章,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以公立图书馆中工部局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为代表,私立图书馆中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和申报流通图书馆为代表,概述其创办和发展过程,详述其服务,并对服务成效作简要评述。最后对四个案例加以比较分析。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百年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现今图书馆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启示。本研究发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该过程融合了时代发展特色,具有较为典型的时代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缺失,以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为主。私立图书馆承担了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方才出现并发挥一定作用,战后才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始终发挥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从图书馆建设方式来看,社会捐助在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上海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来看,上海近代图书馆均各有不同,总体上呈现出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上海近代图书馆的诸多服务理念与服务举措较为先进,是上海图书馆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也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体现和勇于追求的成果。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正在热烈探讨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展现上海近代图书馆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展示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变化与进展,总结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启示,这对于当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与以往仅关注上海近代个别图书馆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系统研究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力求全面展示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状况,弥补学术界对于上海近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启示,指导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温跃强[9](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何昆[10](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认为《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二、《中国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2.1 成立背景
        2.1.1 现实需求
        2.1.2 成立条件
    2.2 重要人物
        2.2.1 负责人
        2.2.2 主要作者
        2.2.3 其他人员
    2.3 出版工作概况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3.1 期刊出版
        3.1.1 字母的选择
        3.1.2 声调问题
        3.1.3 隔音问题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4.1 机构调整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4.2.1 拼音教学
        4.2.2 注音出版物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6.2.2 中文的信息化
7 结语
参考文献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本文针对性研究
    三、相关概念解释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肇始——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的兴起
    第一节:私立艺术学校萌发的背景
        一、私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二、近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面貌
    第二节:进步思潮对私立艺术教育的推动
        一、洋务运动推动下的艺术与技艺专门教育
        二、私立艺术学校与美育思想传播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二、学制转变对私立艺术学校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立存: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多元办学资源影响私立艺术学院的性质
        一、私立教育制度构成的历史渊源
        二、教学资源的调整与“归化”之路
    第二节:多方力量影响下私立艺术学校的发展
        一、维新派开启私立艺术学校发展之路
        二、同类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出现与扩张
        三、私立学校逐步“官学”化
    第三节:从社会作用看私立学校走向道统
        一、公立与私立及教会学校的教育平衡
        二、私立艺术学校是新兴美育教育的实践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转: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的机遇与困境
    第一节:政策制度给予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空间
        一、晚清新学影响下的私立艺术学校基本面貌
        二、私立艺术学校教育与教学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私立艺术学校的管理机制
        一、专门学校令的颁布与促进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办学应对措施
    第三节:私立艺术学校遭遇的困难
        一、战时教育中的私立艺术学校办学特点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艰难维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围: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左右抉择
    第一节:借鉴域外:公立学校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取师日本:洋务派的优选途径
        二、效法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三、学习苏联:新中国学制的确立与教育变革
    第二节:从教授技能到传播美育:专业课程教学观念的成熟
        一、面向市场的商业技能传授
        二、美育在私立艺术学校中的推广
    第三节:不自觉到自觉:私立艺术学校自身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艺术理论教学得到重视
        二、学报校刊对艺术教育本土化的推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望:私立艺术学校历史性退场解读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对私立学校的逐步改造
        一、以俄为师,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改造
        二、影片《武训传》批判,成为教育改造的引爆点
    第二节:私立与教会立学校的公立化转变
        一、教会学校的合并与改造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逐步退场
    第三节:私立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思想改造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人才流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重要近现代教育文献选摘
附录二: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概况统计(1912-1949)
附录三:1912-1949 出版艺术理论专着统计表
附录四:为论文搜集资料的访谈选编
致谢

(4)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康国民日报》创刊、终刊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西康国民日报》研究的学术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 民族国家建构与《西康国民日报》的应运而生
    1.1 西康地区的发展建构历程
    1.2 “新西康”建构与“新国民”出现
    1.3 西康新闻业出现高峰期
        1.3.1 西康新闻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
        1.3.2 《西康国民日报》的诞生
2 《西康国民日报》的发展历程
    2.1 《西康国民日报》创始初期
        2.1.1 《西康国民日报》的办刊部门及其运作
        2.1.2 创刊宗旨目标及性质
        2.1.3 报纸的基本定位与藏文版发行
    2.2 《西康国民日报》的调整兴起时期
        2.2.1 时局催生发展
        2.2.2 新的主编团队带来的新发展
    2.3 《西康国民日报》的衰落
        2.3.1 一波三折的主编团队变更
        2.3.2 时局动荡波及刊物
3 《西康国民日报》的正刊研究
    3.1 国际新闻研究
    3.2 《西康国民日报》的国内新闻研究
    3.3 《西康国民日报》的地方新闻研究
4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内容及作者分析
    4.1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主要栏目
    4.2 副刊文章研究
        4.2.1 时论文章
        4.2.2 建康策略之讨论
        4.2.3 民声民情
        4.2.4 宗教文化
    4.3 副刊的主要作者分群分析
        4.3.1 《西康国民日报》副刊的作者群
        4.3.2 《西康国民日报》的副刊上社会各界名家分析
5 《西康国民日报》专题副刊分析
    5.1 创刊纪念刊分析
    5.2 两期讨汪特刊分析
6 《西康国民日报》与同时期其他西康报纸的对比
    6.1 与《戍声周报》的异同
    6.2 与《新雅报》的异同
    6.3 与《西康政府公报》的异同
7 对《西康国民日报》的评价
    7.1 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
        7.1.1 对西康社会的影响
        7.1.2 对全国其他地方的社会影响
    7.2 《西康国民日报》的地位
        7.2.1 在西康报刊史上的地位
        7.2.2 在四川省报刊史上的地位
        7.2.3 在中国报刊史上的地位
结语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5)《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妇女新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妇女新运》的创刊与出版
    一、“新运妇指会”与《妇女新运》的创刊
        (一)“新运妇指会”的改组
        (二)《妇女新运》的创刊
    二、《妇女新运》的出版与发行
        (一)出版概况
        (二)刊物栏目
        (三)作者群体
第二章 《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
    一、战时妇女的动员
        (一)动员理念的形成
        (二)动员组织的建立
        (三)战时国民政府的妇女动员
    二、《妇女新运》视域下妇女抗日救亡的动员
        (一)指导妇女的生产生活
        (二)报道国内外妇女的参战
        (三)加强各种妇女节日的纪念宣传
        (四)刊载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三、《妇女新运》中妇女动员经验总结
        (一)融合抗战的时代局势
        (二)依托全国性的妇女组织
第三章 从《妇女新运》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
    一、各界妇女运动的新高涨
        (一)上层女性的宣传与组织
        (二)中层女性积极参与民主宪政
        (三)广大劳动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二、《妇女新运》视角下的战时妇女解放运动
        (一)争取妇女政治参政权
        (二)寻求妇女职业平等权
        (三)把握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
        (四)反对公娼与救济私娼
    三、从《妇女新运》看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性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
第四章 对《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评价
    一、《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积极进步性
        (一)促使广大妇女自我意识普遍觉醒
        (二)成为前线与后方战时讯息传递的桥梁
        (三)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途径
        (四)关注国际妇女思想解放的动态
    二、《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时代局限性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显着
        (二)思想内容与对象影响方面的局限
        (三)妇女解放中义务大于权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妇女新运》目录
致谢

(6)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分期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诞生的背景
        一、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与出版环境
        二、西方文明性别标准在中国语境下转化
        三、妇女报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办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一、《女学报》创刊缘起:以女报启女智
        二、首开女子办报主持笔政风气
        三、仿《湘报》版式以白话“开女学风气”
        四、依靠捐助办报经营
        五、另一份《女学报》与陈撷芬
    第三节 从辅助女学的教科书转向女权的话语阵地
        一、男性主持的首份女刊——《女子世界》
        二、三期未满的《中国女报》
        三、陈志群为女刊“续命”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
    第一节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报刊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新闻出版业规制政策频发妇女报刊面临转向
        二、稿酬制度确立民营报刊出版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女性读者市场形成
    第二节 中国首份商业性妇女报刊——《妇女时报》
        一、《妇女时报》的商业性实践
        二、“合于时情”的内容倾向与独立品格
        三、以图像表达立场积极对话读者
        四、由包天笑提携的男女作者群
        五、出版人丧子无心经营
    第三节 专业性和综合性商业性妇女报刊双轨并行
        一、专业性妇女报刊:同年创刊各展所长
        二、综合性妇女报刊:出版社恶性竞争妇女报刊同质化
    小结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以1919 年作为起点聚焦“新女性”
        二、出版物激增妇女问题居舆论中心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
        一、从郑正秋的经历和家庭伦理观看五四初期性别观念
        二、五四“解放”声浪中创办的《解放画报》与其视觉化形态革新
        三、从文本内容看女性生存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同业、同好建立的文图作者群
        五、难以实现的行销策略
    第三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妇女报刊的意识革新
        二、非商业性妇女报刊的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妇女报刊——《妇女声》
    小结
第五章 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城市化与女性群体的分化
        二、出版物繁盛妇女报刊立场分化
    第二节 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纷呈迭起
        一、中国首份妇女时尚画报——《玲珑》
        二、我国女子杂志最高权威——《妇人画报》
    第三节 女性主编的非商业性妇女报刊
        一、“纯女性”报刊——《女子月刊》
        二、知名党派刊物——《妇女生活》
        三、脱离教会独立经营——《女声》(1932 版)
    小结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孤岛时期妇女界的指路明灯——《上海妇女》
        三、身份暧昧、地位尴尬的妇女报刊——《女声》(1942 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上海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报刊——《女铎》
        三、唯一发行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性妇女报刊——《家》
    小结
结论
    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
        (一)清末时期:妇女报刊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
        (二)民初时期:妇女报刊探索商业性运营
        (三)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女性办刊主体多元
        (四)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强烈形态多样发展繁荣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报刊:女性主导报政 疏离政治 关注实际生存
    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特点
        (一)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
        (二)率先实践商业性运营
        (三)报刊形态革新最快
        (四)众声喧哗旋生即灭
    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规律
        (一)妇女报刊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
        (二)妇女报刊的发展拐点多由男性群体参与并促成
        (三)妇女报刊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一览表(1898~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最小说》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最小说》及相关人物、作品的研究
    第二节 80后及青春文学研究
    第三节 青春文学杂志运作研究
第一章 《最小说》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最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最小说》的多元合作与品牌延伸
第二章 主体与风格:《最小说》的编辑、作者与读者
    第一节 编辑主张与《最小说》的风格
    第二节 《最小说》的作者
    第三节 《最小说》的目标读者
第三章 “青春最小说”
    第一节 《最小说》对青春小说的经营
    第二节 青春之殇
    第三节 职场的“物”与“欲”
    第四节 流放在历史中的青春
    第五节 青春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四章 打造“最幻想”高地
    第一节 《最小说》对幻想小说的经营
    第二节 《爵迹》:从青春到玄幻
    第三节 “科幻现实主义”:陈楸帆《荒潮》浅析
    第四节 怪诞的“精灵”:恒殊《天鹅》系列解读
    第五节 幻想类小说的电影改编:电影《爵迹》分析
第五章 “清水”耽美
    第一节 《最小说》对耽美的触碰
    第二节 融入耽美元素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清水”耽美小说
    第四节 “清水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8)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从藏书楼向图书馆的变迁
    第一节 藏书楼的衰落
        一、战争对藏书楼的破坏
        二、封建社会解体对藏书楼的冲击
    第二节 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一、传教士对西方图书馆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二、早期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
        三、国人创建近代图书馆的初期尝试
    第三节 从重藏轻用到公开开放
        一、重藏轻用
        二、从封闭到开放
        三、从服务精英到服务公众
第二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初创
    第一节 外侨创立的图书馆
        一、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二、“上海图书馆”
        三、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
        四、圣约翰大学图书馆
    第二节 文化精英和官商创建的图书馆
        一、文化精英创建的图书馆
        二、官商创办的图书馆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的早期公共文化服务
        一、面向公众
        二、拓展服务
第三章 上海近代图书馆的发展
    第一节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图书馆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三、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一、公共阅览的全面展开
        二、公共文化展览遍地开花
        三、文化演讲服务盛行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上海的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日军侵略对图书馆的破坏
        一、“一·二八”事变与东方图书馆的损毁
        二、抗日战争中图书馆的破产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一、积极开展阅览服务
        二、举办各种文化及学术活动
        三、收集保存文献、保护传承文化
    第三节 战后(1945-1949 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兴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
        二、学术研究服务
        三、迎接服务新转型
第五章 图书馆服务特色个案研究
    第一节 公立图书馆
        一、专为英美外侨服务的工部局公共图书馆
        二、为上海公众服务的上海市图书馆
    第二节 社会力量创办的私立图书馆
        一、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上海通信图书馆
        二、为平民服务的申报流通图书馆
    第三节 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D]. 史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抗战时期的《西康国民日报》研究(1939-1945)[D]. 和紫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D]. 和二晴. 河南大学, 2019(01)
  • [6]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D]. 赵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最小说》杂志研究[D]. 屈梦芸. 三峡大学, 2019(07)
  • [8]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上海近代图书馆发展研究[D]. 刘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9]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汉语教师》创刊号读者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