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论文文献综述)
胡达[1](2021)在《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降低制冷工质对臭氧层和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制冷工质的替代研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选择环保型(即臭氧耗减潜能值为零,全球变暖潜能值小)制冷工质并非困难,而新开发的制冷工质产品的制冷循环性能是否优于现有产品却是制冷工质研发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点。对制冷剂循环性能评价必须依靠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且性能稳定的实验装置。目前对制冷工质性能测试的实验装置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模拟研发或者临时搭建的小台架实验台,实验数据多数采用人工测量记录,存在测试数据质量不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低,实验复现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制冷工质性能测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设计研发了一套用于巨化集团制冷工质研发测试的工质性能实验台。该实验台要求操作方便、测试数据精度高、实验重复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实际工程和科研工作的需求。本文主要的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根据制冷工质所需的制冷循环热力学指标来确定本实验台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完成了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实验台原理图,主要设备选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性能指标计算,蒸发侧、冷凝侧储液槽温度控制策略,蒸发侧、冷凝侧进口流量控制策略,电子膨胀阀驱动控制策略等。第二,为了提高本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设计开发了上位机测控系统。根据实验台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和参数要求,总结整理出本实验台测控软件必需具备的功能。首先进行软件详细功能需求分析,然后阐述仪表数据通信方案原理,接着进行本地数据库的选择、功能模块实现,例如新建实验模块、数据采集显示模块、系统判稳模块、FLASH控制界面模块、实验数据查询打印模块。第三,对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进行硬件、软件调试,满足设计功能要求。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制冷工质实验台的特点,为制冷剂检测提供理论数据参考。在调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验和模拟故障实验,采集实验台6种故障状态实验数据和正常运行数据,为进行试验台故障诊断提供样本数据支持。第四,提出了GAPSO-Elman组合优化算法,在美国暖通协会故障数据ASHRAE RP-1043和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实际故障数据测试情况下,GAPSO-Elman的故障诊断率高、虚警率低、误报率低和漏报率低,该诊断模型可用于工质性能实验台的故障诊断。
刘雪莲[2](2018)在《示波功率仪的功率运算及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及测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测试技术及仪器,其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信息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综合性测量仪器的需求,如何在处理高速功率信号的同时保证复杂的功率运算成为了测量仪器研究的新方向。然而国内市场常见的功率分析仪不能满足用户对高速功率信号进行分析的需求,也不具备捕获功能;常见的示波器则普遍不具备复杂的功率分析能力,且运算精度较低。在综合性测量仪器示波功率仪的研发过程中,传统的功率运算与人机交互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因此本文以示波功率仪的功率运算及人机交互功能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示波功率仪在软件开发中关于功率的复杂高精度运算以及灵活人机交互功能的问题,以VC6.0为开发工具,与硬件研究相配合,最终实现一台完整的综合性测量仪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实现复杂的功率分析方面:识别电压、电流、AUX板卡,采用多板卡多通道的加载方案,然后配置多个包含电机信号的功率系统,在测量机械功率的同时每个系统均可以完成高达126个功率参数以及最多500次的谐波运算。2.在实现高精度的功率运算方面:在示波模式下,根据用户调整的时基,实时修改采样线程的参数设置,显示实时波形和测量数据;在功率模式下,确定运算数据和测量原理,使得功率运算和谐波分析达到较高的精度。3.在实现灵活的人机交互功能方面:为用户提供示波模式和功率模式的切换人机交互方案,既可以对高速功率信号进行分析和运算,又能实现功率触发、波形捕获等功能;既可以实现波形的多种显示格式,又能实现功率参数多种显示格式。基于本文研究,系统软件既可以对包含电机信号以及高速信号的系统进行功率分析,又能实现高速功率信号的捕获测量。对研发的示波功率仪进行系统功能测试和整机性能验证,能够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因此本文关于功率运算以及人机交互功能的研究与实现为综合测量仪器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最终,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以及国内电子测试仪器的发展。
郑向华[3](2001)在《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文中研究表明
弄庆鹏[4](2018)在《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技术在测试仪器领域中的应用和测试仪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测试仪器系统逐步层化,演变成硬件层、驱动层、以及应用层的三层结构。传统测试仪器自下而上的单向性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结构层化的测试仪器快速开发要求,因此,本论文基于测试仪器的模块化、标准化提出了一种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使得测试仪器开发能在不同层面并行进行,缩短开发周期,同时保证测试仪器系统软硬件的兼容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总体方案的研究。为了提出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对测试仪器驱动软件标准化设计、硬件功能及其参数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实现平台进行了构想,制定了该研究方法总体框架。(2)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借鉴了 IVI仪器标准化规范对驱动接口的命名、传递参数形式、接口返回值三部分进行了参数化,搭建了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模型,实现了测试仪器驱动接口设计过程的参数化。(3)测试仪器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根据功能的不同对常用的测试仪器的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硬件功能及其关键参数设计提取,根据测试仪器分类和硬件功能提取结果搭建了功能硬件的参数化设计模型,实现了测试仪器硬件设计过程的参数化。(4)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的设计。根据参数化方法的需求和测试仪器设计交互过程的特点,采用了 Java编程语言、Swing组件、SQliste数据库技术以及iText的PDF编辑技术对设计平台的界面、资源库以及约束性设计文档编辑器以及参数化设计模型进行了实现,最终完成了论文研究方法设计平台的实现,为本论文研究方法提供了实现的载体。最后,通过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其实现平台,对DAQ类测试仪器实例进行了驱动接口和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并生成了相应的约束性设计文档。根据该约束性设计文档对测试仪器实例的驱动接口和硬件原理图进行了实现,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测试仪器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赵永[5](2011)在《PCI-E总线FC-AE-1553接口卡研制》文中提出MIL-STD-1553B总线以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自问世以来在机载系统总线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随着航空航天电子总线的发展,设备间的互联性能以及对数据吞吐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而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FC-AE-1553总线由于在数据传输带宽、网络性能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继MIL-STD-1553B总线后的军用总线。本文经过对FC协议以及FC-AE-1553协议的深入分析,并对PC机上常见的总线PCI Express中数据传输方法进行了研究,研制了一种用于支持FC-AE-1553总线网络设备的接口卡。该接口卡的硬件部分包括光纤高速收发接口、FPGA控制部分以及与上位机通信的PCI Express总线接口部分。在光纤收发接口部分实现了光信号和差分串行电信号以及串行数据和10位的并行数据的转换;FPGA控制部分通过对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设计实现了对并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并根据FC的协议实现了端口状态机以及流量控制的功能;PCI Express总线接口部分采用PEX8311作为上位机与本地数据传输的桥接芯片,提高了板卡设计的可靠性。最后,经过对FC-AE-1553接口卡的硬件测试以及功能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FC-AE-1553接口卡能正常的完成数据收发功能。
阙立志[6](2007)在《虚拟仪器在光科专业实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虚拟仪器是计算机科学与仪器科学的结合产物,是未来科学仪器的发展方向。将虚拟仪器技术用于光科专业实验,可丰富实验手段、拓展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本文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分别构建了“光纤模斑测量表面应变实验”及“脉冲核磁共振实验”的数据处理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用LabView设计了利用光纤模斑测量表面应变的实验,给出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测试方法及操作软件。用CCD采集光纤模斑图,用悬臂梁对应变灵敏度进行定标,根据模斑图的相关系数算出应变量。整个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用于工业测量。用LabView构建的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声卡采集共振信号,用波形图显示实验数据,用傅里叶变换法、线性拟合法得出实验结果。克服了以往测量精度差、测量数据多、数学处理困难的缺点。依靠LabView强大的数学运算工具,本文提出可用非线性方程方法测量纵向驰豫时间,同传统的“零点”测量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实验精度高的优点。虚拟仪器LabView采用图形化编程环境,模块化程序设计,支持多种仪器及操作系统,网络功能强大,开发简单高效,开放性强,是光学测试实验的首选平台。
龚纯[7](2005)在《光纤通道中光收发模块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存储交换技术,它可以提供长距离连接和高带宽,能够在存储器、服务器和客户节点间实现大型数据文件的传输。而且光纤通道也是一种工业标准接口,用于在计算机和计算机子系统接口之间传输信息。光收发一体模块作为光纤通道系统之间的接口和光存储网络存储设备之间的接口,具有小型化、可热插拔和自诊断等特点。然而,其技术实现难度也相应加大,要在很小的面积上集成光监测器、放大器、激光器、驱动器以及各种告警、监测控制信号电路,而且数据传输的速率高达到1.25Gbps以上,就必须考虑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干扰等问题。 本文建立在对光纤通道技术层结构、拓扑结构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设计了一种带宽充足、性能稳定、高可靠性的1.25Gbps速率的可插拔SFP光收发模块。首先将光收发模块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将常用的几种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实施方案,然后对光收发模块电路中的发射、接收部分的主要芯片电路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接着利用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的理论知识对电路板设计进行优化,最后采取有效的测试方法对电路板进行调试,调试后的结果符合预定的各项指标。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光收发模块的应用环境—光纤通道的结构特点,指出光纤通道的应用优势。在高速电路设计的时候重点考虑并提出了消除反射、串扰和电磁干扰的优化方法,特别针对消除电磁干扰的去耦电容作用、原理及电路设计技巧做了分析和仿真。这种信号完整性的优化设计能更好的保持信号的质量。 千兆光收发模块己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宽带接入网环境中,并将逐步应用于环形骨干网和链形骨干网。千兆SFP收发模块将代替SIP和GBIC成为千兆光收发模块市场的主流,是通信光电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
沈治英[8](2005)在《振动信号网络化测试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试系统正朝着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测试系统中存在结构复杂、功能不开放、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虚拟仪器和网络化测试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齿轮系统的振动信号为对象,研究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试平台。 齿轮振动机理和影响齿轮振动的因素分析是研究振动信号特征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振动信号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信号处理分析方法。本文讨论了时域、频域、时频域分析中的数学方法,重点研究了小波分析方法及其振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测试平台可以极大地满足测试系统的模块化和开发性需求,本文分析了网络化测试的应用模式,构造了网络化测试平台的体系结构,并建立了PXI总线体系的硬件平台和集成化、模块化的软件平台。 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平台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采用TCP/IP、DataSocket和ActiveX三种方案实现了网络化虚拟仪器,基于DLL技术开发了可重用、模块化的数字信号处理分析功能库,从数据集成管理的角度给出了测试数据库管理的方案,以及基于XML的数据共享方案。
小林[9](2001)在《安捷伦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文中指出本报讯:为了拓展安捷伦业务专家系统(Service Advisor)Tablet系列测试解决方案,安捷伦科技日前最新推出两款插入式光模块。现场技术人员在测试和诊断以OC—12/STM—4和OC48c/STM—16传输速率工作的光设备和光路时,这些双制式接口模
衡雨清[10](2019)在《超高分辨率光-电/电-光矢量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波光子器件的频率响应(包括幅度响应和相位响应),是表征其光-电/电-光转换效率及幅度和延时响应特性的关键参数,是其研制、生产和应用中必测的参数。随着微波光子信息设备和系统的不断成熟及在光信息系统和国防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对微波光子器件进行“超高分辨率”、“大带宽”和“高精度”的测量已成为高性能微波光子信息系统研制和生产的关键。传统的光-电/电-光矢量分析方法测量分辨率低、精确度低,难以满足当前及未来高性能微波光子系统的测试需求。因此,亟需开展超高分辨率光-电/电-光矢量分析研究,以实现对高速光电探测器和电光调制器等微波光子器件频率响应的测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超高分辨率光-电/电-光矢量分析方法,实现了高速光电探测器、高速相位调制器的矢量分析。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针对光-电器件高分辨率矢量分析的难题,提出了基于载波移频双边带调制的高速光-电器件矢量分析方法。待测光-电器件接收光功率已知的移频光载波和抑制载波双边带信号并转换为光电流;提取并测量所需频率处光电流的功率,而后根据光电探测器响应度定义推演获得待测光-电器件传输函数。该方法不仅可测得传统高速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还能测光相干接收机的频率响应。受益于高精细微波频率扫描,理论上频率分辨率可达亚Hz量级。实验精确测得了高速光电探测器和高速光相干接收机的频率响应,频率分辨率为10 MHz,测量范围为10MHz50GHz。针对相位调制器高分辨率矢量分析的难题,提出了基于高精度相位调制-强度调制(PM-IM)转换技术的相位调制器矢量分析方法。采用PM-IM转换器将待测相位调制器输出的相位调制信号转换为强度调制信号,测得系统的联合传输函数;而后,移除PM-IM转换器传输函数与光电探测传输函数,即可解算得到待测相位调制器的传输函数。理论上,测量分辨率可达亚Hz量级。实验中,精确测得了商用高速相位调制器的幅相响应,频率分辨率为10 MHz,测量范围10 MHz42GHz。为了提升动态范围,提出了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高速相位调制器频率响应测试方法,实验测量结果与传统光谱测量方法测试结果一致,频率分辨率为5 MHz,测量范围10 MHz50GHz。
二、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论文提纲范文)
(1)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制冷工质的发展历程 |
1.2 制冷工质性能测试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制冷工质性能测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1.3 制冷测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3.3 制冷测控技术的研究小结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系统设计 |
2.1 实验台系统总体设计标准与原理 |
2.1.1 实验台设计规格与性能指标 |
2.1.2 实验台系统总体设计 |
2.1.3 实验台主要设备选型 |
2.2 制冷剂性能主要指标计算 |
2.2.1 制冷量计算方程 |
2.2.2 制热量计算方程 |
2.2.3 蒸发器性能系数方程 |
2.2.4 冷凝器性能系数方程 |
2.3 实验台控制策略分析 |
2.3.1 储液槽温度控制策略 |
2.3.2 蒸发器、冷凝器流量控制策略 |
2.3.3 电子膨胀阀控制策略 |
2.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2.4.1 强电控制线路设计 |
2.4.2 PLC控制电路设计 |
2.4.3 PID控制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3.1.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1.2 软件设计原则 |
3.1.3 软件开发环境与设计语言 |
3.1.4 软件详细功能设计 |
3.2 仪表数据通信技术 |
3.2.1 MODBUS通信协议 |
3.2.2 CRC循环冗余校验 |
3.2.3 仪表通信实现 |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选择 |
3.3.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3.4 测试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
3.4.1 新建实验模块 |
3.4.2 数据采集显示模块 |
3.4.3 系统判稳模块 |
3.4.4 FLASH控制界面模块 |
3.4.5 实验数据查询打印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台调试与故障数据模拟采集 |
4.1 测试系统调试 |
4.1.1 硬件系统调试 |
4.1.2 软件系统调试 |
4.2 系统性能变化实验分析 |
4.2.1 单一工况下实验结果分析 |
4.2.2 重复性实验结果分析 |
4.3 实验台故障数据采集 |
4.3.1 冷冻水流量减小故障 |
4.3.2 高温保护故障 |
4.3.3 蒸发侧管路锈堵故障 |
4.3.4 冷凝侧管路锈堵故障 |
4.3.5 制冷剂过充故障 |
4.3.6 制冷剂泄漏故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本原理 |
5.2.1 核熵成分分析原理与降维算法 |
5.2.2 Elman神经网络结构 |
5.2.3 GAPSO算法结构 |
5.2.4 GAPSO混合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 |
5.3 ASHRAE RP-1043 系统故障模拟试验台实验仿真 |
5.4 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故障数据实验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2)示波功率仪的功率运算及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功率仪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概述 |
2.1 功率运算的关键性功能分析 |
2.1.1 多通道设计需求 |
2.1.2 双系统配置及运算 |
2.2 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研究 |
2.2.1 多线程编程的应用 |
2.2.2 软件设计模式的应用 |
2.3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3.1 示波模式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2.3.2 功率模式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率参数的测量与运算 |
3.1 功率运算方案设计 |
3.1.1 关键性问题分析 |
3.1.2 方案分析和对比 |
3.1.3 运算流程设计 |
3.2 功率及谐波参数的测量 |
3.2.1 功率参数运算 |
3.2.2 谐波参数运算 |
3.2.3 参数测量的软件实现 |
3.3 多通道多系统的参数运算 |
3.3.1 电机机械功率的运算 |
3.3.2 系统参数的运算 |
3.3.3 去延迟补偿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1 人机交互功能的方案设计 |
4.1.1 关键性问题分析 |
4.1.2 交互流程设计 |
4.2 人机交互的规范化开发和实现 |
4.2.1 界面设计规格及标准 |
4.2.2 特色控件的继承与封装 |
4.2.3 人机交互的数据通路设计 |
4.3 多样的参数显示功能 |
4.3.1 柱状图显示 |
4.3.2 矢量图显示 |
4.3.3 NUMERIC显示 |
4.3.4 列表显示 |
4.3.5 矩阵显示 |
4.3.6 自定义显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主要功能测试 |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
5.3 整机性能验证 |
5.3.1 基本配置测试 |
5.3.2 分析及运算指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测试仪器及其功能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试仪器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测试仪器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总体方案的研究 |
2.1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思想 |
2.2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总体实现方案 |
2.3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具体实现方案的研究 |
2.3.1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方案 |
2.3.2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方案 |
2.3.3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的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3.1 测试仪器功能驱动标准化方法研究 |
3.2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功能约束的参数化模型的设计 |
3.3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命名参数化 |
3.4 驱动函数接口传递参数的参数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的研究 |
4.1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设计内容的研究 |
4.2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的研究 |
4.2.1 模拟信号采集功能的参数化设计分析 |
4.2.2 模拟信号输出功能的参数化设计分析 |
4.2.3 频率测量/计数器功能的参数化设计分析 |
4.2.4 数字通讯功能的参数化设计分析 |
4.2.5 开关功能的参数化设计分析 |
4.3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 |
5.1 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编程语言的选择 |
5.2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参数化设计管理器及其参数库实现 |
5.3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参数化设计管理器及其参数库的实现 |
5.4 测试仪器约束性设计文档输出的实现 |
5.4.1 测试仪器约束性设计文档输出格式的选择 |
5.4.2 测试仪器约束性设计文档编辑的实现 |
5.5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的界面 |
5.5.1 设计平台界面实现组件的选择 |
5.5.2 设计平台界面设计和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实例验证 |
6.1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实例验证方案 |
6.2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的验证 |
6.2.1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的验证方案 |
6.2.2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界面展示 |
6.2.3 测试仪器样例模块约束性设计文档输出验证 |
6.2.4 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平台验证结果 |
6.3 测试仪器驱动接口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 |
6.3.1 DAQ样例的驱动接口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方案 |
6.3.2 DAQ样例的驱动接口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过程和结果 |
6.3.3 DAQ样例的驱动接口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结果 |
6.4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及其参数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 |
6.4.1 测试仪器硬件功能及其参数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方案 |
6.4.2 DAQ模块样例模数转换硬件电路设计关键参数验证 |
6.4.3 DAQ模块样例数模转换硬件电路设计关键参数验证 |
6.4.4 DAQ模块样例计数器功能电路设计和参数验证 |
6.4.5 DAQ模块样例硬件工作环境温度设计参数验证 |
6.4.6 DAQ样例的硬件功能及其参数约束性设计有效性验证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 |
图1: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顶层电路图 |
图2: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ADC与DAC功能原理图 |
图3: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计数功能信号处理电路 |
图4: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DAC信号处理电路(1/4通道) |
图5: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ADC信号处理电路(1/8通道) |
图6: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FPGA计数器实现仿真结果 |
图7: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FPGA计数器时钟的仿真结果 |
附录2 (表) |
表1: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ADC硬件功能设计参数表 |
表2: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DAC硬件功能设计参数表 |
表3: DAQ类测试仪器模块样例计数功能硬件功能设计参数表 |
表4: DAQ模块样例硬件电路工作温度范围 |
作者简历 |
教育经历 |
项目经历(硕士阶段) |
(5)PCI-E总线FC-AE-1553接口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C 以及FC-AE-1553 发展分析 |
1.2.2 PCI Express 发展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光纤通道协议及接口卡功能分析 |
2.1 FC 协议概述 |
2.1.1 FC 的帧和信号协议 |
2.1.2 FC-AE-1553 协议 |
2.2 技术指标分析 |
2.2.1 接口卡硬件指标 |
2.2.2 接口卡性能指标 |
2.2.3 接口卡功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光纤高速收发接口部分 |
3.2.1 光接口模块与传输介质 |
3.2.2 串并转换芯片 |
3.3 PEX8311 桥接电路部分 |
3.3.1 PEX8311 桥接电路 |
3.3.2 PEX8311 数据传输模式 |
3.4 FPGA 控制器部分 |
3.5 接口卡供电设计 |
3.6 PCB 设计注意事项 |
3.6.1 高速电路板信号完整性设计方案 |
3.6.2 PCI Express 接口及FC 接口PCB 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FPGA 控制逻辑设计 |
4.1 接口卡FPGA 控制逻辑框图 |
4.2 光纤通道物理收发接口设计 |
4.3 接收通道设计 |
4.3.1 解码及检测模块 |
4.3.2 数据帧接收处理模块 |
4.4 发送通道设计 |
4.4.1 链路控制发送模块 |
4.4.2 帧头及数据发送模块 |
4.5 端口状态机模块设计 |
4.6 流量控制模块设计 |
4.7 PEX8311 本地总线接口 |
4.7.1 本地寄存器定义 |
4.7.2 对本地端的读写操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接口卡的调试和验证 |
5.1 调试方案及步骤 |
5.1.1 电源网络检测和调试 |
5.1.2 FPGA 简单测试 |
5.1.3 PEX8311 驱动安装 |
5.1.4 PEX8311 配置ROM 测试 |
5.1.5 PEX8311 通信测试 |
5.2 接口卡功能测试 |
5.2.1 发送通道测试 |
5.2.2 接收通道测试 |
5.2.3 端口状态机测试 |
5.2.4 帧传输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虚拟仪器在光科专业实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虚拟仪器发展概况 |
1.2.1 虚拟仪器发展过程 |
1.2.2 虚拟仪器的现状 |
1.2.3 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工作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2 虚拟仪器概论 |
2.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2.2 虚拟仪器的硬件系统 |
2.3 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 |
2.4 虚拟仪器的硬件平台 |
2.5 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 |
2.6 虚拟仪器的开发系统 |
2.6.1 VMIDS开发系统 |
2.6.2 LabVIEW开发系统 |
2.6.3 其他开发系统 |
2.7 虚拟仪器的特点 |
3 光纤模斑谱检测表面应变实验 |
3.1 实验理论基础 |
3.1.1 光纤传感器概述 |
3.1.2 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 |
3.2 实验装置 |
3.3 测试方法及测试软件 |
3.3.1 测试方法 |
3.3.2 测试软件流程图 |
3.3.3 软件主要模块介绍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小结 |
4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处理系统 |
4.1 实验理论基础 |
4.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4.1.2 脉冲核磁共振(NMR)实验 |
4.1.3 脉冲FT NMR实验 |
4.2 实验装置 |
4.2.1 脉冲NMR谱仪 |
4.2.2 磁体 |
4.2.3 数据采集卡 |
4.3 测试方法及测试软件 |
4.3.1 测试方法 |
4.3.2 测试软件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5 总结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光纤通道中光收发模块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动态 |
1.3 课题研究工作及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光纤通道概述 |
2.1 光纤通道概念 |
2.2 光纤通道的特点 |
2.3 光纤通道层结构 |
2.4 光纤通道拓扑结构 |
2.5 光纤通道 SAN结构网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收发模块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案比较 |
3.1 光收发模块的特点 |
3.2 光收发模块的工作原理 |
3.2.1 光发射部分功能结构 |
3.2.2 光接收部分功能结构 |
3.2.3 控制管理功能 |
3.3 光收发模块的性能特点 |
3.3.1 总体目标 |
3.3.2 性能指标 |
3.4 光发射模块设计方案比较选择 |
3.4.1 芯片选择方案比较 |
3.4.2 存储芯片的选择 |
3.4.3 光源的选用 |
3.4.4 TOSA的选用 |
3.4.5 ROSA的选用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光收发模块电路设计与实现 |
4.1 发射部分电路设计 |
4.1.1 光发射模块原理图 |
4.1.2 激光驱动芯片 MAX3735A |
4.1.3 驱动芯片组成部分 |
4.1.4 部分参数设计 |
4.2 光接收部分电路设计 |
4.2.1 光接收模块电路组成 |
4.2.2 限幅放大芯片 MAX3748 |
4.2.3 限幅放大器的组成 |
4.2.4 部分参数设计 |
4.3 关键技术 |
4.3.1 差分驱动 |
4.3.2 直流耦合优化技术 |
4.3.3 自动功率控制技术 |
4.4 数字诊断部分设计研究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于信号完整性的高速电路优化设计 |
5.1 信号完整性理论 |
5.1.1 反射 |
5.1.2 串扰 |
5.2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 |
5.2.1 基本概念 |
5.2.2 EMI产生原因 |
5.2.3 EMI控制 |
5.2.4 去耦电容 |
5.3 PCB设计中的 EMI |
5.3.1 传输线 RLC参数和 EMI |
5.3.2 电容和接地过孔对回流的作用 |
5.3.3 布局和走线规则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光收发模块的测试与调试 |
6.1 测试指标 |
6.2 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 |
6.2.1 测试工具 |
6.2.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3.1 发射端测试结果 |
6.3.2 接收端测试结果 |
6.3.3 眼图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今后的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8)振动信号网络化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测试技术 |
1.1.1 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
1.1.2 振动信号测试技术 |
1.2 网络化虚拟仪器测试技术 |
1.2.1 虚拟仪器概述 |
1.2.2 网络化是虚拟仪器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与对策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齿轮传动系统振动机理分析 |
2.1 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介绍 |
2.2 影响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因素 |
2.3 齿轮振动系统分析 |
2.3.1 齿轮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2.3.2 影响齿轮振动的动态参量分析 |
2.4 齿轮的振动信号特征 |
2.4.1 正常齿轮振动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
2.4.2 异常齿轮振动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
2.4.3 信号调制中的边频带分析 |
2.4.4 齿轮振动信号中的其它成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采集与数字处理分析方法 |
3.1 信号的数字化 |
3.1.1 离散采样与抗混叠滤波器 |
3.1.2 信号的时域加窗与泄漏 |
3.2 信号的时域、频域分析 |
3.2.1 频率细化分析 |
3.2.2 倒频谱分析 |
3.2.3 包络分析 |
3.3 时频域分析 |
3.3.1 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 |
3.3.2 短时Fourier变换 |
3.4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处理分析方法 |
3.4.1 小波分析的数学基础 |
3.4.2 小波分析、时频分析以及Fourier变换的比较 |
3.4.3 小波变换与信号的奇异性 |
3.4.4 小波分析在齿轮振动信号处理分析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化测试平台 |
4.1 网络化测试平台 |
4.1.1 测试平台 |
4.1.2 网络化测试平台的应用模式分析 |
4.1.3 网络化测试平台的体系结构 |
4.2 测试平台的硬件系统 |
4.2 虚拟仪器体系结构 |
4.2.1 虚拟仪器体系结构 |
4.2.2 PXI总线体系结构 |
4.2.3 基于Field Point的分布式测试 |
4.2.4 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4.3 测试系统软件平台 |
4.3.1 测试系统开发软件平台 |
4.3.2 软件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
5.1 LABWINDOWS/CVI开发环境简介 |
5.2 网络化虚拟仪器实现关键技术 |
5.2.1 基于TCP/IP通信的技术方案 |
5.2.2 基于DataSocket的技术方案 |
5.2.3 基于ActiveX技术的Web虚拟仪器 |
5.3 数字信号处理分析功能库的实现 |
5.3.1 功能库的结构 |
5.3.2 基于 DLL的功能库开发 |
5.3.3 基于Matlab和 LabWindows/CVI的小波分析实现 |
5.4 测试数据管理 |
5.4.1 基于数据库的测试系统数据管理 |
5.4.2 基于XML的数据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参考文献 |
(10)超高分辨率光-电/电-光矢量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电探测器的频率响应测试方法 |
1.2.2 电光调制器的频率响应测试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本文内容结构 |
第二章 光-电/电-光器件介绍 |
2.1 光电探测器 |
2.1.1 光电效应 |
2.1.2 基本性能参数 |
2.1.3 常见光电探测器 |
2.2 电光调制器 |
2.2.1 电光效应 |
2.2.2 基本性能参数 |
2.2.3 常见电光调制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载波移频双边带调制的高速光电器件矢量分析方法 |
3.1 方案原理 |
3.2 实验验证 |
3.3 光相干接收机延伸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M-IM的高速相位调制器矢量分析技术研究 |
4.1 相位调制转幅度调制(PM-IM)基本原理 |
4.2 方案原理 |
4.3 实验验证 |
4.4 实验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高速相位调制器频率响应研究 |
5.1 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SBS)的原理 |
5.2 方案原理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相关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冷工质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与研究[D]. 胡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示波功率仪的功率运算及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 刘雪莲.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3]安捷伦科技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J]. 郑向华. 邮电设计技术, 2001(12)
- [4]测试仪器功能约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D]. 弄庆鹏. 浙江大学, 2018(08)
- [5]PCI-E总线FC-AE-1553接口卡研制[D]. 赵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6]虚拟仪器在光科专业实验中的应用[D]. 阙立志.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7]光纤通道中光收发模块的设计与研究[D]. 龚纯.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3)
- [8]振动信号网络化测试平台研究[D]. 沈治英.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9]安捷伦推出新款插入式光模块[N]. 小林. 通信产业报, 2001
- [10]超高分辨率光-电/电-光矢量分析技术研究[D]. 衡雨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