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情境下的数学教学——商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情境下的数学教学——商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专业情境中的数学教学——商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韩冰冰[1](2021)在《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文中提出数学课属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招生来源的多元化,使得高职学生层次呈现多样化,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致使高职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据此阐述了高职数学课存在的必要性,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具体改革办法。

沈中宇[2](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齐阿娜尔[3](2021)在《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它既是多元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多元文化需求的体现。首先,多元文化互动不是单一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是文化混搭互动。文化混搭是文化存在的常态形式。其次,教师是文化混搭的结果和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即通过文化整合能动回应文化混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即时专业情境下,文化混搭环境与个体认知在互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就是文化整合机制,文化整合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此,研究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教师为质化的个案研究样本,从教师职业文化视角,在宏观的文化混搭现实和微观的互动文化情境的动态关系中探究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具体描述和呈现了文化整合过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立足于职业群体的专业情境,从文化混搭环境和个体认知的互动关系中,以文化构成要素为内在分析线索,以我国多元一体文化为外部分析框架,以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互动为分析内容,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展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研究。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是在宏观社会结构文化中,是宏观社会关系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自组织过程。研究结论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在社会文化层面是由社会文化结构和关系决定的即时专业情境下的文化互动;在职业群体层面是由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而达成的意义整合;在认知因素层面是由价值一体化发展和规范认同而达成的职业认同。研究价值在于,一是有利于在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框架内,从宏观社会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的关系中全景性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整体图景、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二是在全球视野下,在国家间和国家嵌套内的文化合作和依存关系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弹性理解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效性政策制定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通过集合个案的质化研究,以文化会聚主义为研究理念,以文化动态建构的解释性建构为研究取向,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为具体研究方法,以共时描述——解释分析——理解建构为表现形式,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分别从文化的价值、规范和符号维度展开了对教师专业信念、专业能力和专业互动的调查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呈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信念领域中的价值认同是文化动力机制,多元一体文化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价值的双元生成与一体化发展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能力领域中的规范互动是文化支持机制,多元文化规范互动和价值一体化发展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规范认同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互动领域中的意义共享是文化协同机制,即时专业情境下的互动需求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职业认同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最后总结性呈现了文化整合取向的教师专业素的同时,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上理解性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郝爽[4](2020)在《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前幼儿教师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专业?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系列的问题关乎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职前幼儿教师是幼教行业师资的重要储备力量,教师教育机构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帮助职前幼儿教师理解未来的工作、正确看待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恰切采取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从梳理的文献来看,教师专业身份的相关主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在研究对象上还不够全面,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职前阶段是成为教师的必经之路,是信念、态度养成的重要时期,面对幼教师资质量不高,流失率大的现实状态,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质性研究范式,按照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相结合的原则,选取20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过程、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讨论,从而提出适宜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业选择阶段,此阶段的焦点为选择动机、职业认知和未来畅想;第二个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此阶段的焦点为专业知能、专业情意和专业效能;第三个阶段为专业实践阶段,此阶段的焦点为身份转换、经验积累、人际互动、自我效能、专业反思以及初期承诺。尽管这三个阶段是在时空区隔下产生的,但并非是线性的单向发展过程,专业学习阶段和专业实践阶段的焦点是交互生成的。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因素、高校培养因素、实践园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均会影响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从宏观环境上,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营造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良好氛围;从中观环境上,需要提升高校、幼儿园的育人作用,夯实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支持堡垒;从微观环境上,需要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构筑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坚实围墙。

张宇,王锡芝,王雪[5](2020)在《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强调完整的理论描述,忽略了学科专业的区别,导致很多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物理学科对其专业帮助不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分专业教学已经是势在必行的趋势。本文探讨了针对沈阳城市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重构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刘倩[6](2019)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文中指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和总量下降的难题,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对三所财会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并对数学、专业教师访谈调查;其次对现行高教版数学教科书和财会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会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的策略:(1)融合专业特色,调整数学教学内容;(2)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3)针对专业特色,设计数学教学评价。以本校18级财会1班为实验班级,根据研究策略,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有:结合财会专业开展数学课程教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后的数学教学内容在调整后的效果优于通用高教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为财会专业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数学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财会专业课程有关知识,才能对数学教学进行有的放矢,改善中职学生的学习体验。

伍绍杨[7](2018)在《高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基于四门国际课程大纲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无比简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去洞察真相。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之下,各国纷纷投身于21世纪技能运动中,而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21世纪技能的核心。回顾人类知识技能的发展史,从谋生技能到“读写算”再到“21世纪技能”,这是人类从为生存而挣扎走向自我意识普遍觉醒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可能是完成“大自然隐蔽的计划”最重要的一块拼图。然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得不到重视,甚至误解重重。为了回应这种困境,本文通过追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史进一步澄清了其内涵: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起源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城邦的教育实践,并在波普尔的证伪原则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成了一种批判理性主义传统;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概念,起源于杜威的“反省思维”,并在非形式逻辑运动中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本文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上的分歧,并分析了来自于实证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证据,这些证据证明了批判性思维需要刻意练习。最后,本文考察了在国际课程中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四门具有代表性的、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目标的国际课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四门课程包括OCR AS/A Level批判性思维、CIE AS/A Level思维技能、CIE新加坡H2知识与探索、IBDP知识论。基于对其课程大纲的文本分析,本文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1)在课程理念和目标上,尽管这四门课程各有侧重点,但它们都强调自身的跨学科性质和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性以及可迁移性,聚焦于能力维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2)在课程内容上,这四门课程是从两条不同的路线建构起来的:OCR批判性思维和CIE思维技能主要是在非形式逻辑传统之下,以论证作为主线、以文本阅读作为载体构建起来的;新加坡的知识与探索和IBDP的知识论主要是在批判理性主义传统之下,以知识论作为主线,以知识分析作为载体构建起来的;(3)在课程评价上,这四门课程主要采取笔试、论文写作和课堂展示三种形式,其中论文写作和课堂展示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这四门课程均编制了详细的评价量规。最后,本文探讨了这些课程可能给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带来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是否有可能整合两种不同的课程建构路线;(2)是否有可能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内容拆分为不同模块系统地整合到不同的学科中;(3)是否有可能通过批判性思维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4)是否有可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试目标,并引入不同的评价方式,以降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张文彬[8](2018)在《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以W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但其作为重要学习方式在中国的课堂推行、使用,已是数十年后的21世纪初期。而目前,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很多都是“走形式、走过场”,没有落到实处。本文就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理论知识,经过全面分析和实践研究,着重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策略。本文分五章来论述中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第一章是导论。在时代背景、职业背景、文化基础课改革的三大背景下,探究研究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目前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评述,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内容。第二章是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对自己所执教的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加之平时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该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学校和政府方面入手,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指导,再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深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从教师、学生、其他方面综合分析探究教学策略。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是布置任务、确定合作关系、分配责任、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引出新知识、评价与反思。第四章是笔者以组合数的概念教学为例,进行了实际的案例研究得出: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建立学生的爱心、信心、责任心;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提高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合作技能和教学水平。第五章是对论文进行总结和反思。

贾敏[9](2017)在《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中职数学教师意识到,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数学教学是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中职数学如何与专业相结合成为了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从财会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包头市职教园区财会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和对数学、专业教师的访谈调查的结果,通过对现行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和财会专业课程的研究,提出了财会专业数学教学的策略:1.融合专业特色,调整数学教学内容;2.专业背景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3.针对专业特色,设计数学教学评价。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调整了人教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中职财会专业的数学教学体系。以本校15级财会1班为实验班级,根据研究策略,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文中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为例,来具体阐述财会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有:结合财会专业开展数学教学,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后的数学教学内容优于通用人教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为财会专业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目前,数学教师普遍对专业课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新观念、勤于探索,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炜[10](2017)在《基于职业需求的数学教学内容探索——以特教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数学应"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高职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数学课只讲授纯粹的数学理论知识。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变革进行探索,以任务驱动为理念,以解决职业问题、渗透生活应用为原则,力争探索数学知识与专业充分融合,构建体现数学的服务性和工具性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二、专业情境中的数学教学——商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情境中的数学教学——商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高职数学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四、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
    (一)数学课程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程的实用性
    (三)数学课程的服务性
    (四)数学课程的思想性
五、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四个改变
    (一)由“高等数学”变成“实用数学”
    (二)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
    (三)由“平行位置”变成“从属位置”
    (四)由“讲练结合”变成“故事育人”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混搭的普遍现实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多元文化教师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简评
    三、研究问题、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理论借鉴与框架建构
    一、多元文化互动理念的选择
        (一)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反思
        (二)文化会聚主义及其契合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借鉴
        (一)自组织理论:宏观理论视角
        (二)多元文化理论:文化整合视角
        (三)符号学与符号互动论:微观理论视角
    三、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框架建构
        (一)核心概念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分析框架
    小结
第二章 质化的个案研究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质化研究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集合个案
        (二)解释性建构的研究取向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一)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调查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小结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一、专业信念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关于专业自我的信念
        (二)关于学生发展的信念
        (三)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
    二、群体社会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
        (一)群体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速写
        (二)群体社会化对双文化价值认同的影响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动力机制
        (一)价值认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二)多元一体文化: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价值的双元与一体: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一、专业能力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双文化角色规范的习得能力
        (二)双文化知识规范的习得能力
        (三)双文化技能规范的习得能力
    二、群体继续社会化进程中的规范认同
        (一)双文化经历是规范认同的基本途径
        (二)语言文字是规范认同的主要媒介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支持机制
        (一)规范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二)多元一体化: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规范认同: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一、专业互动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一)校内教研
        (二)课程实施
        (三)校外培训与交流
    二、群体再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认同
        (一)共享的社会文化经验是基础
        (二)共享的职业互动规范是推力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协同机制
        (一)意义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二)即时专业情境: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
        (三)职业认同: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素养
        (一)文化整合:专业信念的确定性
        (二)文化整合:专业能力的胜任性
        (三)文化整合:专业互动中的建构性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
        (一)社会文化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二)职业群体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三)认知因素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师研究主题从“外在角色赋予”到“自我身份建构”的转变
        (二)关注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是师范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三)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确立对其专业发展起助推作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身份
        (二)职前幼儿教师
        (三)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二)关于职前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四)关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和反思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实物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的遴选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整理
        (二)资料分析
    四、研究的过程与伦理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过程
    一、比较与衡量:专业选择阶段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
        (一)选择动机:内部与外部
        (二)职业认知:简单和轻松
        (三)未来畅想:顺势与发展
    二、适应与深化:专业学习阶段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
        (一)专业知能:系统与深化
        (二)专业情意:“潜移默化的改变”
        (三)专业效能:在胜任与不安之间徘徊
    三、确证与承诺:专业实践阶段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
        (一)身份转换:学生与教师并存
        (二)经验积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三)人际互动:多元与共振
        (四)自我效能:“只有一直学习才行”
        (五)专业反思:实践中生成
        (六)初期承诺:斟酌后的抉择
第四章 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
        (一)前期教育经历:“被爱过才能爱别人”
        (二)职业吸引力:“谁也不想转行”
        (三)社会关系网络:强关系与弱关系
    二、高校培养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
        (一)高校教师:“亲其师则信其道”
        (二)专业课程:“没有理论何谈实践”
        (三)个人提升契机:“职场生存演练”
    三、实践园所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
        (一)实践指导教师:“身体力行的指引”
        (二)园所文化:“在实践中耳濡目染”
        (三)园所支持:“要去就去好幼儿园”
    四、个体因素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
        (一)价值实现:“精神满足+心理需要”
        (二)发展诉求:“不可能一辈子做一线教师”
        (三)个体特征:“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章 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优化建议
    一、顶层设计: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营造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良好氛围
        (一)落实福利待遇,让职前幼儿教师乐于从教
        (二)完善政策法规,使职前幼儿教师安于从教
        (三)拒绝社会污名,为幼儿教师正“名”
    二、深耕细作:提升高校、幼儿园的育人作用,夯实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支持堡垒
        (一)改进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从教准备度
        (二)发挥实践基地的培养功用,提高三习制度的效果
        (三)联合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发力,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三、源头活水: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构筑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坚实围墙
        (一)强化正向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
        (二)主动进行专业学习,增加自身发展机会
        (三)增加多维反思,重构专业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实物收集
后记
个人简介

(5)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物理课程与机械类专业课程关联度分析
二、针对机械类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大学物理教师与机械类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二)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重构
    (三)加强物理课程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
    (四)强化小组任务,制定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小组学习内容
三、结语

(6)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教学方法
        2.1.4 数学教学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方法
        2.2.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3. 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与学习现状调查
    3.1 调查的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1.4 调查问卷设计
        3.1.5 访谈提纲的设计
    3.2 调查的实施
        3.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2 访谈的实施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中职财会专业数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教材及教学目标与专业契合度不足
        3.4.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4.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氛围差
        3.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
4. 财会专业数学教学策略
    4.1 融合专业特色,调整数学教学内容
        4.1.1 对数学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
        4.1.2 对数学教科书内容的顺序加以适度调整
    4.2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4.2.1 以专业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4.2.2 以问题形式推进教学内容
        4.2.3 以职业为向导改革教学过程
        4.2.4 以活动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环节
    4.3 针对专业特色,设计数学教学评价
        4.3.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4.3.2 结合就业需要,设计应用性测试
        4.3.3 运用综合评价模式,提升评价质量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5.1 教学实践案例
    5.2 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高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基于四门国际课程大纲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信息时代需要批判性思维
        (二)教育焦点从知识转向高阶技能
        (三)探索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核心概念
        (一)批判性思维
        (二)国际课程
        (三)课程大纲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变迁史
        (一)生存技能
        (二)读写算技能
        (三)21世纪技能
    二、批判性思维发展史
        (一)批判性思维的起源
        (二)批判理性主义传统
        (三)非形式逻辑传统
        (四)专家共识与《学会提问》
    三、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一个持久的争论:通用技能还是领域特定技能
        (二)两种不同的教学路径
        (三)批判性思维需要刻意练习:来自实证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证据
        (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
第三章 ALevel中的两门批判性思维课程
    一、OCR的批判性思维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及其结构
        (三)课程评价
    二、CIE的思维技能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及其结构
        (三)课程评价
第四章 两门以知识为主题的批判性思维课程
    一、新加坡的知识与探索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及其结构
        (三)课程评价
    二、IBDP的知识论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及其结构
        (三)课程评价
第五章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比较与反思
    一、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比较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比较
        (二)课程内容及其结构的比较
        (三)课程评价的比较
    二、反思与启示
        (一)整合两种课程建构路线的可能性
        (二)作为模块融入学科教学的可能性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道德能力
        (四)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以W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1.1.2 中职教育发展对基础课的改革
        1.1.3 W市中职课程改革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现状分析
        1.3.2 国内现状分析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5)案例法
        1.4.2 研究内容
2 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调查、访谈、观察
        2.1.1 问卷调查
        2.1.2 访谈
        2.1.3 数学课堂教学观察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教师存在的问题
        2.2.2 学生存在的问题
        2.2.3 其他问题
    2.3 导致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 教师方面的原因
        2.3.2 学生方面的原因
        2.3.3 其他原因
3 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3.1 教师方面
        3.1.1 增强理论知识和提高技能
        3.1.2 小组划分“科学化”
        3.1.3 小组合作选取的内容“专业化”、“生活化”、“游戏化”
        3.1.4 策划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方案
        3.1.5 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3.1.6 小组评价“多元化”
        3.1.7 常反思、常交流、常总结
    3.2 学生方面
        3.2.1 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3.2.2 增强学生的爱心、自信心
        3.2.3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2.4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2.5 提高学生的素养
    3.3 学校和政府方面
        3.3.1 学校方面
        3.3.2 政府方面
    3.4 课堂实施设计
4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以组合的概念为例
    4.1 实施准备
    4.2 实施过程
        4.2.1 布置任务
        4.2.2 确定合作关系
        4.2.3 分配责任
        4.2.4 自主探究
        4.2.5 成果展示
        4.2.6 引出新知识
        4.2.7 评价与反思
    4.3 实施结果
        4.3.1 学生变得更喜欢数学、更自信、更乐于助人、更有责任感
        4.3.2 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4.3.3 学生职业素养、数学素养有一定的提高
        4.3.4 教师合作理论和技能有一定的提高
5 研究总结及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的解读
        1.1.2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2.1.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第3章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
        3.1.1 问卷调查之设计
        3.1.2 问卷调查之实施
    3.2 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之结果分析
        3.2.1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财会专业数学教学策略及其实施
    4.1 融合专业特色,调整数学教学内容
        4.1.1 对数学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
        4.1.2 对数学教科书内容的顺序加以适度调整
    4.2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4.2.1 以专业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4.2.2 以问题形式推进教学内容
        4.2.3 以职业为向导改革教学过程
        4.2.4 以活动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环节
    4.3 针对专业特色,设计数学教学评价
        4.3.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4.3.2 结合就业需要,设计应用性测试
        4.3.3 运用综合评价模式,提升评价质量
第5章 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5.1 教学案例
    5.2 教学效果评价
        5.2.1 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5.2.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5.2.3 专业课效果反馈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10)基于职业需求的数学教学内容探索——以特教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内容设置依据
     (一) 岗位需求的能力
     (二) 专业课学习必备的知识
     (三) 实际学情
二、教学模块设置
     (一) 计算模块
     (二) 经济数学模块
     (三) 数字应用模块
三、建议
     (一) 教学中应编写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讲义
     (二) 案例和项目任务应适应发展需要, 适时更新
     (三) 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专业情境中的数学教学——商务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 韩冰冰. 辽宁高职学报, 2021(10)
  • [2]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D]. 齐阿娜尔.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职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研究[D]. 郝爽.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 张宇,王锡芝,王雪. 科技风, 2020(13)
  • [6]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D]. 刘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基于四门国际课程大纲的比较[D]. 伍绍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中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以W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张文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9]中职财会专业数学教学之研究[D]. 贾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10]基于职业需求的数学教学内容探索——以特教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刘炜.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专业情境下的数学教学——商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