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制度推进后程序免疫档案证的作用

保障制度推进后程序免疫档案证的作用

一、推广保偿制后的计划免疫档案凭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豪[1](2018)在《我国赤脚医生的缘起及发展—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个案研究(1968-1985)》文中认为“赤脚医生”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对农村不脱产的医疗卫生人员的称呼。1968年9月10日,《红旗》杂志发表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随后《人民日报》转载全文,由此揭开了“赤脚医生”产生与传播的序幕。报告发表后,上海市通过会议传达、新闻报道等形式,推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其他行业也学习赤脚医生的先进经验,同时各尽所能地配合赤脚医生的工作。中央向全国推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工作经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江镇公社的经验还一度走出国门,赤脚医生王桂珍在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赤脚医生工作。本文利用档案和口述史等史料,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同时聚焦于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制度化与经验推广的过程。研究发现,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这一正面典型的宣传,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一个类似的渐变过程:最初中央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典型的树立,其意图是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到1970年代中期,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走向世界,对于其经验的宣传则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建设一支新型医疗卫生队伍的经验。江镇公社是新中国赤脚医生兴起与发展的一个缩影。1960至1980年代,国家在农村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主要选拔对象是贫下中农子女、觉悟高、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工作认真负责的青年。经过四到六个月的初训,赤脚医生就可以上岗为农民治病。赤脚医生在为农民宣传卫生知识、预防和治疗疾病、推行计划生育和新法接生、推广中医和中草药,以及管理合作医疗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突出政治、流于形式、医疗不规范等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尽管如此,赤脚医生仍为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带来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时至今日,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王彦龙[2](2016)在《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研究入手,结合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历史条件和概况进行论述,进而阐述出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主要内容的四个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进行评述,阐明其主要特点、重要作用和启示。第1章绪论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选题背景进行阐述,并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对现有文献和相关史料进行分类和综述后,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来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所在以及不足之处。通过论述希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建国后的社会保障提供更好的借鉴作用。第2章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领导人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社会保障的论述为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时期来阐述社会保障的涵义;陈云则从知识分子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工人权益两个方面解释社会保障的涵义。在其他领导人中,分别从朱德和刘少奇的社会保障中的相关思想进行阐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共领导人两部分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及发挥重要作用。第3章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条件进行论述。首先在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中分别对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从中可以看每个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为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提供了借鉴。其次,在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中,通过对抗战胜利后的东北解放区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以及东北光复后的政治形势进行阐述,阐明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必要性。第4章先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概况进行了阐述,从整体上对东北解放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全面推广四个阶段进行叙述,通过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进程来呈现不同阶段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况。其次,根据东北解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利用政府组织机构和群团组织发挥的作用进行相应的生活保障。最后,社会保障需要资金作为保障的主要基础,通过对外贸易、税收、企业收入、公债四个方面来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第5章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内容进行梳理。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四部分构成。社会保险涉及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以此来保障工人、农民、妇女等基本生活。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优抚工作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荣誉军人、烈士及烈军属和战勤民工进行优抚保障,从而维护了东北解放区的社会稳定,对于鼓舞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对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东北发生的水灾、旱灾、饥荒和瘟疫以及发生的战争,东北解放区出现大量灾民和难民。为了缓解灾害和战争带来的影响,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自然性救济和社会性救济方式来解决当前灾荒,以便更好的恢复当地生活生产。社会福利则在党政人员、职工以及特殊人才中开展起来,使他们更好的为东北解放区服务,从而巩固东北解放区。第6章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主要特点、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启示进行评述。在实施社会保障过程中,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呈现出保障群体的扩大化以及保障方式的多样化的特点。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不仅巩固了东北解放区、促进东北解放区的社会进步,而且为建国后实行社会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还不完善,但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社会保障与革命战争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同时注重了社会资源的整合,这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也保证社会保障工作有序的开展。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是作为一种战时的经济体制下所诞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对社会管理的初次尝试,不免发生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地区来说,此时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在东北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杨发坤[3](2013)在《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针对中国“三农”问题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农村政策,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村居民过上富裕、健康、文明的幸福生活。全国各地政府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工作都是在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而对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视程度还不够,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当下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瓶颈。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重庆市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要加大对农村物质资本的投入外,还重点加强是需要大量的较高素质农村人力资本。本文以重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方面的实际状况,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如何影响重庆新农村建设,并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状况提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力求通过研究来厘清几个问题: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是什么?农村人力资本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农村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制约重庆新农村建设的?如何突破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瓶颈?如何统筹城乡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改变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实现城乡人力资本双向流动?本文用多方搜集数据和资料来进行实证分析,借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农村人资本培育的先进经验,为重庆市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研究共分九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国内外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本基本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本文将运用三大理论来对研究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作用与内在机理分析。主要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同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在教育、培训、迁移就业、医疗健康方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并创建了农村人力资本影响新农村建设内在机理模型图。第四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资本需求分析。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对重庆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人才进行了判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要建设好社会新农村需要人力资本包括: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水平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社会事业单位人才,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如市场营销人才、市场规划人才、市场策划人才、市场开拓人才、物流人才;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第五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从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总体情况、农村基础教育情况、农村人力资本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农村医疗保健情况、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状况五方面进行描述分析;为了全面呈现出重庆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本章运用了大量统计数据和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并与北京、上海、天津进行了对比研究。第六章: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迁移四个方面对当前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经济环境障碍、制度政策障碍、思想意识障碍资金投入障碍等方面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原因探析。第七章: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实证分析。为研究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情况,本文建立了四个线型模型,分别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及村容整洁作为四个方程模型的因变量,将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转移作为四个方程的自变量,以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的四个方面如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四个部分。方程模型是将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包含的教育、培训、保健、转移四个方面加总,分别验证其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影响情况。第八章:国外经验与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本文主要介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农村建设的经验以及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农村人口迁移、医疗保障方面的经验,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寻找出路。第九章: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依据“农村人才是第一资源”、“统筹城乡人才资源”、“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农村人才终身教育与培训”四大原则,针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朱利平[4](2010)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若干政策建议 ——以株洲龙头铺镇为例》文中指出农村医疗保障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曾取得过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他的完善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中国农村最大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构建模式。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部分国家在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对照我党当前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以湖南株洲龙头铺镇为例,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设施完善、资金筹措、人员配备、政府主导、宣传教育,增加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角色的农民缺乏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机会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农村合理可行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重新认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能和定位,有效地干预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的失灵,优化卫生资源的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完善和改革农村宏观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

何燕[5](2009)在《集体化时代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探析——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的珍贵文书档案详细记录了集体化时代该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状况。该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集体化时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仅成效显着,而且形成了基于农村经验、符合农村实际的现代中国模式,体现了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体制的创新性与进步性。同时,该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中形成的价值理念与实践经验对当下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仍具有参考价值。

李可贵[6](2008)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机制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农民、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笔者选择的调查地点—山东省青岛市,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之一。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以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并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座谈、走访了解,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果:1.对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开展情况和现状分析说明:青岛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全市参保农民达64.44万人,村(居)覆盖率为100%,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94.81%,平均筹资水平达到人均36元,崂山、黄岛两个区达到了80元。但制度运行机制中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2.通过对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调研分析,说明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但面临着基金总量不足、筹资成本较高、筹资可持续发展不强等问题。通过系统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未来如何调整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金筹集机制的具体措施,如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可及性公平、强化政府责任和扶持力度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逐步采用强制性交费的方式以增强筹资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并对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的机构和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从管理监督的角度提出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3.通过对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机制的调研分析,说明青岛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方面基本健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人员的素质低、管理成本高,基金管理混乱,预防机制不健全、保健意识落后等。并分别就资金流程管理、就医地点与转诊管理、住院费用住院补助管理、门诊费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4.提出进一步完善丰富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包括: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责任,实施合作医疗立法,切实解决筹资难的问题,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推广家庭账户模式,改革卫生服务供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充实管理机构,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并实施医疗救助,进一步化解农户的疾病经济风险等。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为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王敬尧[7](2008)在《财政与庶政: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对中部Y县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郡县治,天下安。郡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地方政府,还没有哪一级行政建制具有郡县这样的长期历史延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县级政府在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方面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县级治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广大农村的落实效果,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县制的基础是县治,县治的基础是县财。县级财政是县级政府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运行的晴雨表,因为县级财政是具有财政运行能力的最低政府级次,处于财政收入的最初端和财政支出的最末端,此乃县治的财政逻辑。财政压力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县级财政是影响县级治理的核心变量,研究县级治理必须关注县级财政。县级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民生财政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要使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改革财政制度,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县级政府具有自主性,同时也嵌套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民间力量的参与和配合对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由于民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县级政府不可避免地面临治理危机的考验。因此,考察县级政府的应急反应机制,是评价一个地方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方面。治理能力的表现是服务能力,而服务能力以财政能力为基础,财政能力由其财政结构决定。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财政结构入手去观察分析其治理能力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理论价值。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中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单位——中部Y县为个案,通过对其财政来源、支出结构、财政能力、服务能力及其管理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深入考察,分析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具体而言,通过考察其财政关系及其制度变迁来分析其县级治理背景;通过其财政结构中所体现的收入能力、支出能力和财政平衡能力来了解县级政府财政能力;通过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来考察其服务能力;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及管理来考察其风险应急机制和危机管理能力,并通过这三方面来评价Y县的治理能力。文章试图在此基础上理解中部地区的县级政府治理特征。本文坚持实证政治研究方法,遵循“现象→事实→测量→操作概念→概念→理论”的研究理路,以避免“用理论套事实”的先入为主路径依赖。每一个重要概念都争取有相应的测量指标,逐层推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应用,是一种追求本土化研究目标的尝试。第一,本文的研究建立在长期深入调研和大量实证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由于财政本身的敏感性和“神秘性”,带来获取资料以及观察行动的艰难性。在整个研究中,作者从2001年开始直到2007年底,多次进入现场,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获得相关文本文件5717份;实施问卷调查2次,一次针对乡镇干部的关于县乡财政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1份,另一次是Y县公共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00份,其中针对农民的有效问卷2511份;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有112人次接受访谈,采访录音90万字。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与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为更好地理解县级政府运作提供了便利。研究县级财政的成果本不多见,对一个县级单位财政运行资料收集比较齐全、翔实的案例更是少见,这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资料非常难得,对于研究县级政府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二,本文以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及其服务能力为重点。主要以县级财政支出作为研究视角来观察Y县“养民”的情况,这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现有研究成果涉及财政问题的主要集中在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村庄社区层面,近年来对乡镇财政困境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县级政府财政关注较少。即便是对县级政府研究进行专题研究的政治学论文,也大多是集中于行政体制结构与运行的描述与分析,而财政是其运作的基础与核心,其成果不多。本文从县级财政的支出入手,对特定区域——中部地区县级单位的财政支出进行深入翔实的考察,为更好地理解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对丰富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分析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即从财政能力、服务能力和应急能力三个方面构成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分析框架,这是在以往宏观层面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尝试。因为,不同层级的政府行动将体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可能一个框架可以套用所有的行为主体,县级政府也不例外。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透过公共服务的政策执行得以体现,因此,提供了研究公共服务的新的视角。第三,本文致力于地方治理的理论解释,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治理的互赖模型。随着社会转型,地方政府也不断转变其执政理念,关注民生成为目前和今后政策选择的重点,这表明,地方政府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管理。而应在具备相应自主性同时,关注民间社会的嵌套性,并与之合作。事实证明,地方政府与民间社会是一体两面,“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应在地方治理中体现出互赖性,培育和谐通感,产生合超效应,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廖薇薇[8](2008)在《重庆市主城某区妇幼保健网络及工作现状调查研究和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1)对重庆市南岸区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及工作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妇幼保健网络服务体系的资源现状,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为合理配置资源、规范三级保健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2)调查并分析重庆市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对妇幼保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主要影响因素,为机构加强和改善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依据和建议;(3)评价南岸区妇幼卫生状况在主城十区中的地位和水平,为改善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机构调查部分,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岸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内的所有机构包括区保健所、23家二级机构和67个村卫生室利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部分保健人员进行深入访谈。(2)利用妇幼保健基础知识调查表对571名城市居民和220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3)应用秩和比法(RSR)对南岸区的妇幼卫生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定量部分的调查数据用EPIDATA3.1数据库进行录入,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访谈部分对录音访谈资料全部整理成文字经过整理后进行分析。结果:(1)区妇幼保健所高级人缺乏,二级机构的保健人员兼职者比例高,占50%,保健人员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占到76.12%,初级职称所占50.0%。91.9%的村卫生室是医生兼职保健人员。(2)区妇幼保健所业务用房不足,二级机构仪器设备分布不均,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仪器,村卫生室设施更差。(3)二级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集中在最基础的产后访视,儿童4-2-1体检,信息管理工作薄弱;村卫生室承担的保健工作有限,开展情况不佳。(4)居民的妇幼保健基础知识城市居民及格率为50.1%,农村居民及格率为1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历、家庭月均收入、居住地对妇幼保健基础知识有影响。(5)综合评价结果南岸区的妇幼卫生状况居主城区第3位。结论:(1)南岸区妇幼保健体系三级网络基本健全,村级有漏洞,应该加强三级网络网底建设,发挥村卫生室作用。(2)专职保健人员不足、人员素质低下。应该重视人才,引入人才,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3)政府对妇幼保健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装备差。(4)妇幼保健工作还亟待加强,应根据各级机构特点,落实常规服务项目,拓展特色服务。(5)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妇幼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均不佳,应深入研究妇幼健康促进方法,加强社区的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保健意识。(6)南岸区妇幼卫生状况在主城区中相对较好,距国内沿海地区的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应继续推进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加强南岸区妇幼保健工作。

孟宏斌[9](2008)在《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薄弱和医疗保障制度缺失的现实,使得西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不断恶化加剧,从而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建立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为主体核心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不仅是单纯的社会公平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解决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是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本研究拟通过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对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运行的制度基础与环境进行分析,探寻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根源所在。针对存在的政府公共医疗服务职能缺失、医疗服务供给质量薄弱及农民参合持续性难以保障等关键问题,以改革优化筹资补偿、风险监管防范及主体联动三大机制为着力点,构建参合农民、政府和医疗机构三方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均衡机制,促进西部农村合作医疗持续规范发展。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完善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卫生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它既有医疗产品的一般属性,又与传统合作医疗及商业医疗保险有所区别。中国政府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几年试点探索,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方面初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困境。从利益相关主体角度的实证分析看,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现实需求强烈与参合率不稳定,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医疗服务供给薄弱与诱导需求过度,政府公共医疗服务职能缺失与越位并存。从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运行的根源症结的理论剖析看,在人文社会环境、医疗体制改革、制度支撑配套建设等宏观运行环境层面出现制约,在功能定位、筹资补偿、监督管理、制度报销等制度设计层面存在内在缺陷。针对制约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运行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症结,可通过优化筹资补偿、风险监管防范及主体联动三大机制完善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制度的持续运行发展。优化筹资机制的关键是在明确合作医疗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对西部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合理确定各筹资主体的筹资比例,确保筹资的公平性;同时制定采用科学的筹资方案模式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合。优化补偿支付机制的关键是扩大补偿种类范围,尤其要考虑将门诊补偿列入补偿范围,扩大受益面;提高补偿比例,特别是加大对西部常见多发病的补偿比例,增强受益率,确保参合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风险主要包括供需方主体风险及合作医疗基金风险两方面。应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机制,采用激励约束机制,重点从基金风险预警、医疗服务供方费用控制及农民参合行为监督三方面进行风险防范监管。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运行必须依赖于三大主体间的联动保障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价格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医疗服务的供给机制;重塑参合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设计合理的参与机制及相应的培训,提升参合农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构建医疗需求主体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界定、立法规范支持机制、制度安排、财政刚性投入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为实现持续规范发展,必须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功能定位,应以预防小病、补偿大病为功能模式;必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减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压力;将“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作为合作医疗规范持续发展的基点,强化参合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加强筹资、补偿、管理及监督四运行环节的调控;关注以流动农民工为主体的特殊群体的参合方案,考虑建立贫困农民群体的长效参合机制;尽快理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协作体系。本论文研究在以下方面可能有创新:一是鉴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环境交通恶劣及地方病、慢性病多发的现实状况,提出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预防小病为主、兼顾大病补偿”为功能定位;二是提出了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主体存在双重供需关系:医疗机构与患病农民的医疗服务供需关系,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与参合农民间的医疗保障供需关系;三是区分界定了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运行存在的问题与根源,区分管理与监督两个层面的制度建设,管理对合作医疗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宏观调控,而监督则是针对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的预防、检查及纠偏活动;四是在调研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筹资补偿比例测算模型公式,对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标准比例定量分析。本论文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有西部不同省份筹资补偿标的精确测算、合作医疗与相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何故[10](2007)在《鄂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合作医疗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新型合作医疗实施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旨在挖掘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了相关研究的文献,阐明了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基本思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介绍了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回顾了长阳县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包括长阳县农村合作医疗的起源、普及、滑坡、振兴以及长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五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概括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长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制度规定,并在制度的框架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评价。同时,描述了我国农民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长阳县200名农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因素和排斥因素。其次,从宏观社会的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评价,指出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卫生领域的混乱、受市场经济冲击等诸多问题。最后,针对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见解。第四部分概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性意见,指出要从制度、管理、基础设施、法律等四个方面着手,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创造最大化福利。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推广保偿制后的计划免疫档案凭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保偿制后的计划免疫档案凭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赤脚医生的缘起及发展—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个案研究(1968-198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江镇相关情况概述
一、赤脚医生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缺医少药:农村医疗卫生的普遍现实
    (二)政治上:“六·二六”指示与对知识分子再教育
    (三)经济上:城乡二元结构下最经济的选择
    (四)社会文化上:赤脚医生本地化
二、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缘起
    (一)赤脚医生的前身:卫生员、保健员
        1.卫生员与保健员的产生
        2.江镇公社保健员的产生
    (二)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产生
        1.巡回医疗队下乡推动赤脚医生的培养
        2.江镇公社首批赤脚医生的产生
三、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发展及其经验推广
    (一)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制度化
        1.赤脚医生的选拔
        2.赤脚医生的培训
        3.赤脚医生的工作内容
        4.赤脚医生的经济待遇
        5.赤脚医生的管理与考核
    (二)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经验的推广
        1.《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出炉
        2.上海市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经验的推广
        3.中央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经验的推广
        4.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走向国际
四、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衰落与转型
    (一)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衰落
        1.上海市赤脚医生的衰落
        2.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衰落
    (二)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转型
        1.“赤脚医生”转型为“乡村医生”
        2.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转型
五、关于赤脚医生的评价
    (一)赤脚医生的积极作用
        1.为农民防病治病,保护了农村劳动力
        2.方便农民就医,形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3.发掘中医药宝库,降低了就医成本
    (二)赤脚医生的局限性
        1.“左”的影响使很多工作流于形式
        2.不按医学和教育规律办事
        3.医疗水平受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赤脚医生访谈提纲
    (二)口述历史访谈摘录
        1.金宝川医生访谈摘录
        2.龚革新医生访谈摘录
        3.杨国荣医生访谈摘录
        4.高福祥医生访谈摘录
        5.张大新医生访谈摘录
致谢

(2)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
    2.2 中共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2.2.1 毛泽东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陈云的社会保障思想
        2.2.3 其他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条件
    3.1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东北解放区的战略地位
        3.2.2 东北解放区的社会形势
第4章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概况
    4.1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4.1.1 初始阶段
        4.1.2 发展阶段
        4.1.3 巩固阶段
        4.1.4 全面推广阶段
    4.2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群团组织
    4.3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资金
        4.3.1 对外贸易
        4.3.2 税收
        4.3.3 企业收入
        4.3.4 公债
第5章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内容
    5.1 社会保险
        5.1.1 养老保险
        5.1.2 医疗保险
        5.1.3 生育保险
        5.1.4 工伤保险
    5.2 社会优抚
        5.2.1 荣誉军人的优抚与安置
        5.2.2 烈士及烈军属的优抚保障
        5.2.3 战勤民工的优抚保障
    5.3 社会救济
        5.3.1 东北解放区的自然灾害
        5.3.2 东北解放区的社会救济
    5.4 社会福利
        5.4.1 党政工作人员福利
        5.4.2 职工福利
        5.4.3 特殊人才的社会福利
第6章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评述
    6.1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主要特点
        6.1.1 保障群体的扩大化
        6.1.2 保障方式的多样化
    6.2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
        6.2.1 巩固了东北解放区
        6.2.2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社会进步
        6.2.3 为建国后实行社会保障提供重要借鉴
    6.3 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经验
        6.3.1 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革命战争的关系
        6.3.2 实事求是制定方针政策
        6.3.3 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技术路线
        三、创新点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作用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农村人力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民生活宽裕和收入增加的重要推力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
        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农村人力资本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机理
        一、农村人力资本影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内在机理
        二、农村人力资本影响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内在机理
第四章 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需求分析
    第一节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类型
        一、农村人力资本需求分析方法介绍
        二、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需求类型
    第二节 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
        一、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总体思路
        二、重庆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介绍
        三、重庆市农村基层人才发展规划
第五章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基本状况
        一、重庆市农村人口总体情况
        二、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区域分布
        三、重庆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特征
    第二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教育状况
        一、重庆市农村居民受教育总体情况
        二、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三、重庆农村职业教育情况
    第三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培训投资状况
        一、国家农村人力资本培训政策
        二、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培训工程
        三、重庆市农村居民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医疗健康状况
        一、重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情况
        二、重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分析
        三、重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第五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迁移状况
        一、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二、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特征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布
第六章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主要问题分析
        一、重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培训主要问题
        三、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医疗卫生主要问题
        四、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迁移主要问题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环境因素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障碍因素
        三、缺乏制度保证——政策障碍因素
        四、资金投入不足——经费障碍因素
        五、资源约束下的政府偏好——政策执行障碍因素
第七章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选用与计算
        一、自变量指标的选取与介绍
        二、因变量指标的选取与介绍
        三、指标计算结果汇总分析
    第二节 指标相关性检验
        —、相关性检验方饼绍一皮尔义关系数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建立
        二、结果分析
第八章 国外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二、美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三、美国的农民培训
        四、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节 英国
        一、英国农村发展概况
        二、英国农村教育体系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者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四、国家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三节 日本
        一、日本农村发展概况
        二、开展多层次的农村教育
        三、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四、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四节 韩国
        一、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历程
        二、韩国农民教育与培训
    第五节 经验借鉴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人力资本开发
        二、充足的资金保障推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三、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四、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者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内在机理结论
        二、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需求结论
        三、重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本主要问题与原因
        四、国外经验总结
    第二节 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发展的战略原则
        一、坚持“农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
        二、坚持“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的原则
        三、坚持“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农村人才终身教育与培训”的原则
    第三节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村职业培训,提升农村居民职业技能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农村居民生命健康水平
        四、做好农村劳动力迁移工作,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重庆农村人力资本问卷调查表
附件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附件3: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致谢

(4)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若干政策建议 ——以株洲龙头铺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综述
    1.3 意义和目的
    1.4 文章内容与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内涵
    2.2 我党在农村卫生工作方面的政策
    2.3 理论借鉴
第三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以株洲市龙头铺镇为例
    3.1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历史
        3.1.1 初级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均衡制
        3.1.2 单层次的农村医疗费用保险
        3.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3.2 株洲龙头铺镇的医疗现状介绍
        3.2.1 株洲龙头铺镇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成绩
        3.2.2 株洲龙头铺镇在农村卫生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4.1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指导原则
    4.2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具体政策
        4.2.1 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能和定位
        4.2.2 建立良好且稳定的筹资体系
        4.2.3 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
        4.2.4 规范农村药品流通体系
        4.2.5 完善和改革农村宏观经济制度,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集体化时代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探析——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自费医疗阶段:初步发展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一) 建立健全乡村基层卫生组织, 缓解缺医少药局面
    (二) 坚持预防为主, 开展全民性的疫病防治运动
    (三) 整合中医中药, 坚持中西结合、自力更生、勤俭办医
    (四) 关注妇女儿童, 组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五) 开展巡回医疗, 加强药品管理, 送医送药下乡
    (六) 小结
二、 合作医疗时期:乡村医疗卫生设计的中国之路
    (一) 预防保健服务
    (二) 基础医疗服务
    (三) 小结
三、 结语:前后30年的思索与启示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机制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2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全面展开的基本情况
    2.1 青岛市社会人口经济状况
    2.2 青岛市农村卫生资源及利用状况
    2.3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
3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合作医疗制度认识水平不统一
    3.2 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3.3 资金筹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组织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4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集机制的完善
    4.1 解决好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基础条件建设
    4.2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可及性公平
    4.3 体现国家的意志力,适当增设相应税种、税目或附加,逐步采用强制性交费的方式
5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
    5.1 管理机构的健全
    5.2 管理制度的完善
    5.3 补偿模式的完善
6 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监督机制的完善
    6.1 加强对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的监督
    6.2 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管制
    6.3 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
    6.4 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财政与庶政: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对中部Y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相关文献检索
        (二) 核心文献解读
    三、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精英访谈
        (二) 小组座谈
        (三) 问卷调查
        (四) 文献收集与处理
    五、研究对象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与制度变迁
    一、与上级财政关系变化
    二、本级五项财政制度变革
        (一) 税款征收入库制度创新
        (二) 零户统管制度改革
        (三)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四) 政府性收入统管改革
        (五)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创新
    三、县乡七轮财政体制变迁
    四、财政体制创新
第三章 财政结构与财政能力
    一、财政收入分析
    二、财政支出分析
    三、财政平衡分析
    四、政府成本分析
        (一) 政府成本概述
        (二) 政府机构与编制
        (三) 供养人员与官民比
        (四) 行政成本结构
    五、财政能力评价
第四章 民生财政与服务能力
    一、概念指标
    二、民生财政支出
        (一) 义务教育支出
        (二) 农村文化支出
        (三) 医疗卫生支出
        (四) 社会保障支出
        (五) 专项资金支出
    三、民众服务需求
    四、公共服务绩效
    五、服务能力评价
第五章 财政风险与应急能力
    一、财政结构风险
    二、财政管理风险
    三、应急预案制度设置
        (一) 总体应急预案
        (二)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四、风险危机管理
    五、应急能力评价
第六章 讨论与总结
    一、结果探讨
        (一) 财政关系与制度变迁
        (二) 财政结构与财政能力
        (三) 民生财政与服务能力
        (四) 财政风险与应急能力
    二、互赖地方治理模型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8)重庆市主城某区妇幼保健网络及工作现状调查研究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重庆市主城某区妇幼保健网络及工作现状调查研究和评价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方法
    第二节 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调查
        1 背景资料
        2 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定量调查结果
        3 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定性调查结果
    第三节 城市和农村居民妇幼保健基础知识调查
        1 调查人群一般概况
        2 妇幼保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 妇幼保健基础知识获得主要途径
        4 妇幼保健基础知识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分析
    第四节 南岸区相对于主城区和三个对照县妇幼卫生状况的综合评价
        1 评价指标的筛选
        2 秩和比法
    第五节 讨论和建议
        1 讨论
        2 建议和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我国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研究现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际研究动态
    1.3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的技术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探析
    2.1 新农合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1.2 健康经济学理论
        2.1.3 公共经济学理论
        2.1.4 制度经济学理论
        2.1.5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西部新农合的制度特性
        2.2.1 合作医疗产品的一般属性
        2.2.2 新旧合作医疗制度的纵向历史比较
        2.2.3 不同类型医疗保障的横向比较
        2.2.4 东西部合作医疗的区域比较
第三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现实困境分析
    3.1 西部新农合的实践探索
        3.1.1 新农合的制度变迁
        3.1.2 西部新农合试点成效
        3.1.3 西部新农合试点的典型模式
    3.2 西部农民被动参合的困境
        3.2.1 医疗需要与参与意愿迫切
        3.2.2 支付能力与意愿不一致
    3.3 医疗机构供给保障不足的困境
        3.3.1 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
        3.3.2 医疗资源配置水平落后
        3.3.3 医疗服务供给质量低下
    3.4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的困境
        3.4.1 作为主导者的管理缺失
        3.4.2 作为出资者的投资不到位
第四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运行的制掣因素剖析
    4.1 宏观环境制约
        4.1.1 自然人文社会环境
        4.1.2 医疗体制环境
        4.1.3 配套支撑制度环境
    4.2 新农合制度缺陷
        4.2.1 制度设计
        4.2.2 管理制度
        4.2.3 筹资制度
        4.2.4 补偿支付制度
        4.2.5 就诊报销制度
        4.2.6 监督制度
    4.3 微观利益主体供需博弈
        4.3.1 利益主体的目标诉求
        4.3.2 供需方的非合作博弈
        4.3.3 非主动参合因素剖析
第五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机制的构建
    5.1 筹资机制的可持续性
        5.1.1 筹资理念原则
        5.1.2 筹资主体渠道
        5.1.3 筹资方案
        5.1.4 筹资模式
        5.1.5 筹资统筹层次
    5.2 补偿支付机制的适宜性
        5.2.1 补偿种类范围的理论分析
        5.2.2 补偿范围方案的现实模式
        5.2.3 补偿给付水平的确定
        5.2.4 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支付
    5.3 西部筹资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
        5.3.1 筹资补偿标准的估算
        5.3.2 筹资补偿标准的测算平衡公式
        5.3.3 筹资补偿测算系数的确定
        5.3.4 西部筹资补偿标准的实际测算
第六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体联动机制的构建
    6.1 医疗服务供给机制
        6.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6.1.2 医疗体系资源有效配置
        6.1.3 医疗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6.1.4 医疗服务质量
        6.1.5 医疗服务信息供给体系
    6.2 医疗需求主体参与机制
        6.2.1 增强农民的参合意愿
        6.2.2 构建合理的参与机制
    6.3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6.3.1 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
        6.3.2 法律支持机制
        6.3.3 规制性制度安排
        6.3.4 刚性财政投入机制
第七章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防范监控机制的构建
    7.1 新农合的运行风险
        7.1.1 委托方农民的风险因素
        7.1.2 代理方医疗机构的供给诱导需求
        7.1.3 基金运行环节风险
    7.2 风险防范的监督管理机制
        7.2.1 优化管理模式
        7.2.2 理顺管理机制
        7.2.3 强化监督机制
    7.3 风险防范的激励约束机制
        7.3.1 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7.3.2 医疗服务费用控制
        7.3.3 参合农民风险控制
第八章 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8.1 基本结论
        8.1.1 西部新农合以预防小病为主、兼顾大病补偿为功能定位
        8.1.2 树立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制度理念
        8.1.3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8.1.4 加强对新农合运行重点环节的调控
        8.1.5 统一部门管理与多部门协同配套
        8.1.6 关注以流动农民工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参合方案
    8.2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8.2.1 新农合制度与相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8.2.2 探索建立统一管理与独立监督体制的有效途径
        8.2.3 西部不同省份新农合筹资补偿比例的精确测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鄂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既有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2 长阳县农村合作医疗的演变历程
    2.1 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2.2 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起源(20 世纪60 年代)
    2.3 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20 世纪70 年代)
    2.4 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滑坡(20 世纪80 年代)
    2.5 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振兴(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
    2.6 长阳农村合作医疗的提高(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2003 年至今)
3 长阳县新型合作医疗的现状
    3.1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3.2 长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制度规定及其评价
    3.3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意愿分析
    3.4 宏观因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分析
    3.5 长阳县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对全国相关地区的意义
4 结论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4.2 对策
    4.3 本研究的不足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3 问卷节选
附录4 长阳行政区域图

四、推广保偿制后的计划免疫档案凭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赤脚医生的缘起及发展—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个案研究(1968-1985)[D]. 刘宇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研究[D]. 王彦龙. 吉林大学, 2016(08)
  • [3]重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问题研究[D]. 杨发坤. 复旦大学, 2013(02)
  • [4]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若干政策建议 ——以株洲龙头铺镇为例[D]. 朱利平. 中南大学, 2010(02)
  • [5]集体化时代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探析——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例[J]. 何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机制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李可贵.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4)
  • [7]财政与庶政: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对中部Y县的实证分析[D]. 王敬尧.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3)
  • [8]重庆市主城某区妇幼保健网络及工作现状调查研究和评价[D]. 廖薇薇. 重庆医科大学, 2008(12)
  • [9]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研究[D]. 孟宏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鄂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 何故.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保障制度推进后程序免疫档案证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