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一、从社会发展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论文文献综述)

李逢源[1](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王雪[2](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彭琳[3](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戴沅芳[4](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稂建中[5](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徐婷婷[6](2019)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文中研究指明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两者之间的差别,对我们学习英语是有帮助的。下文主要从发音、拼写、习惯用法、日期数字等方面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以说明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张天宇[7](2018)在《“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焦点上升为“软权力”的较量。优势语言是国家“软权力”强大的重要表征,而语言的国际推广,通过加速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政治价值观念的宣传以及外交政策的应用,服务于国家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是提升国家“软权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言的国际推广已经成为“软权力”背景下世界各国竞相奉行的国家战略。英语的国际推广不仅为英国带来了丰厚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提升英国文化吸引力和价值观念认同力、促进英国社会制度辐射力等隐性价值,是提高英国国家“软权力”的重要手段。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但是英国将英语的国际推广与实现国家“软权力”提升有机结合、共生互促,却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推广政策、战略及意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描述和梳理,鲜有文献将相关理论与推广实践深度融合,对语言推广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软权力”为研究视角,以英国语言推广的唯一准官方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当今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的策略、实施及其效果。研究问题如下:(一)英国语言国际推广活动有哪些?这些推广活动建构了什么样的语言形象?(二)在不同地区这些语言推广策略体现了什么样的“软权力”?(三)“软权力”视阈下语言推广策略的效果如何?本文研究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活动(英语语言教育与考试、艺术和文化交流、教育与社会活动)为横向维度,以卡奇鲁关于世界英语分布的“三个同心圆”理论(即英语作为母语的“内圈”,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外圈”,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扩展圈”)为纵向维度,并尝试建构了一个以语言形象为中心,包含语言态度、语言价值、语言需求等影响因素的语言推广策略运行模型,从语言推广的“活动—策略—效果”三者的内在关系入手,探究英国语言推广策略与实践。相对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显性语言推广,“软权力”背景下的语言推广具有隐蔽性、模糊性和分散性,很难找到明确的、具体的官方政策文本和指导文件。因此,本文选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2000-2014年间的15份《年度报告》为研究语料,自下而上研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辅以共现词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实现了量化数据的归类提取和文本回归分析。具体分析方法采用“手工标注”“半自动语料处理”“自动语义测算”三合一型实证方案,避免了采用单纯手工标注方法带来的过低效率与偏主观性。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三点:研究发现之一:基于语言交际价值,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设置了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标准英语”、“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国际交流的工具”等交际形象,这些形象基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工具性”属性,以中立的色彩传递给人们:掌握英语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实现国际交流等用途,同时强调了英式英语的权威性;基于语言文化价值,协会设置了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现代文明的标志”等文化形象,这些形象直接指向英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涵盖了所有英语学习的文化动机;基于语言政治价值,协会设置了教育与社会活动,《年度报告》文本在此类语言推广活动的描述中建构了英语“包容”、“友好”、“诚信”等政治形象,这些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社会的亲和力。研究发现之二:语言形象是语言推广背后的隐含话语,并通过语言推广活动来传达。二者共同搭配组成的语言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推广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等隐性价值的产生。主要表现为:基于“内圈”国家对英语“竞争”、“忠诚”、“合作”的语言态度,“标准英语”、“历史悠久”、“包容”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共同文化渊源的认同、强化“英式英语”标准性的隐性价值;基于“外圈”国家对英语“排斥”与“需求”并存的语言态度,“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语言”、“文化经典”、“友好”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增进对英国经典和权威的认同、消除历史偏见的隐性价值;基于“扩展圈”国家对英语“实用主义”的语言态度,“国际交流的工具”、“现代文明的标志”、“诚信”等语言形象,促进语言推广宣传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的隐性价值。研究发现之三: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具有“软权力”性。语言形象通过与民间话语、官方话语的互文形成共识,与人们的语言需求产生直接关联,在语言推广活动中发挥其“渗透力”和“吸引力”功能,促进后续的英语传播由“推力”转变为“拉力”。同时,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促进了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除了显性的经济价值外,语言国际推广通过语言将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有针对性地渗透给不同推广对象,实现其隐性价值,从而促进国家“软权力”的提升。而“软权力”决定了语言领有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推广对象的语言需求和语言态度,是语言价值和语言形象的重要依据。这一本质决定了语言国际推广在“软权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地位。由此可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语言推广策略在于顺应推广对象的语言态度、语言需求以提高英语语言形象,达到语言推广的增值效应,从而促进语言推广与国家“软权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本文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弥补了目前学术界从语言学角度深入探索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空白;从理论层面建构了语言推广运行模型,并厘清了语言推广、语言价值、语言形象、“软权力”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推广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发现也为我国汉语语言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毛颖[8](2017)在《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不仅是社会交际和求知的重要工具、体现和保持文化特性的基本手段,而且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一种文化资本和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语言优势的获得和发展都依赖于推动语言教育的政策纲领性文件的指导。语言的发展依靠教育,语言的可传性特质决定语言政策在其本质上是语言教育政策。一个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关涉语言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因此,语言教育政策成为维护、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其制定与实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基本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语境下,各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层面来看,为提升语言和文化软实力,欧美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特别重视制定本国语言教育和发展政策。从国内层面来看,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人口的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要。语言政策和规划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不仅教育学、语言学相关领域学者们投之以关注,今日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开始重视本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研究语言教育政策,尤其大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及其语言战略,完善语言教育战略,提出应对重大语言教育问题的科学预案,于国于民于世,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阶段的时间轴作为划分的纵向维度,置美国300年来语言教育及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历史背景及文化情境中,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出发,描述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和面貌,试图构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全面分析框架;主要阐述美国语言教育及语言教育政策的各个历史阶段宏观层面,根据每一个语言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分段,横向考察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倾向,分析美国语言教育的发展情况、特点、走向和问题;具体剖析美国主流语言英语、印第安语、移民语言以及外语等方面的语言教育政策。本研究以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规律为分析主体,辅以社会因素及其他影响语言政策的因素分析,在纵向梳理和横向剖析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解释、评价其语言教育政策,综合考察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倾向,最后全面分析评价其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指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对制定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绪论开始,以时间轴分阶段梳理美国语言教育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政策倾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最后是结论。本文包括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共五章)、结语。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明确论文选题,界定基本概念、范围和内容;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研究创新、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框架等基本问题;介绍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阐述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以及语言教育政策的意义;梳理美国语言教育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以及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研究情况,勾勒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基础。第一章:考察殖民时期美国语言政策的起始阶段;分析自殖民地时期英语在美国的地位以及形成原因;讨论殖民时期北美大陆以英格兰为首的欧洲白人的语言移植。英语经过移植和美洲本土化的洗礼,与美国土着语言和其他欧洲移民语言产生碰撞和融合,但当时尚未具备吞噬一切语言的能力。因此,殖民时期可谓是一个多语并存的时期。然而,单语主义和标准化在美国建国前的语言政策中已现端倪,本质上体现语言和文化的“沙文主义”,对美国建国前语言政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始终对以后的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章:梳理美国建国时期以语言统一为特征、以同化为本质的语言政策变化过程。从美国建国后的社会状况、语言统治地位的确立、“美国英语”的形成、对其他非英语语言的同化等方面探讨美国建国时期的语言政策。美国建国后的语言政策以保证美国语言一致性为目的而制定的。在政府和民间两股唯英语的合力作用下,秉承英语优越性的理念和对印第安语言的偏见,英语的统治领导地位最终完全确立。美国语言一致性不仅成为民众一贯的理想和追求、美国语言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美国语言态度和语言教育政策的标准,无论显性政策还是隐性政策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第三章:讨论19世纪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施的强制性惟英语教育政策。为了有效地维持殖民时期形成的语言一致性,美国政府延续了自殖民时期开始的对印第安人同化政策,对印第安语继续实行打击政策,即以全面同化印第安人为目的的惟英语教育。为维持美国语言的一致性,联邦政府通过实施强制政策,将印第安语逐渐边缘化。采取两种基本手段:一是英语的自褒性,二是对其他语言的排斥性,达到维护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目的。第四章:考察20世纪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双语教育政策。20世纪是美国双语教育恢复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背景为双语教育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育法》,双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计划,从此美国双语教育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长足发展的轨道。但是,政治、社会形势风云变化,迫使联邦政府多次修订《双语教育法》。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双语教育政策,从政策制定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做全面剖析,对美国双语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发展进行详尽政策解读。第五章:本章从美国语言立法倾向、反双语教育立法及“911”事件之后的美国语言立法的新发展讨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分析美国21世纪英语官方英语立法、从忽视到重视的外语教育政策。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在21世纪集中反映在美国“英语官方化运动”,是一场围绕确立美国英语在美国的官方地位、反对及排斥其他语言的运动,对美国的语言教育及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加强外语立法,与“语言一致性”为导向的语言立法倾向一脉相承,并没有背离美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轨道和总体趋势。结论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本质上归纳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的总体特点,从社会发展、语言发展及教育发展等因素进行内涵特征分析。综观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历史发展,形式多元,显性政策和隐性政策相结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管,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各个时期美国的语言教育政策的表象特征有所不同,美国语言教育政策是一个历史沿革和发展的、动态的完整系统。最后总结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体系的发展脉络、特征以及对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借鉴意义,提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语境下根据国情制定合理、科学和谐语言教育政策的措施。

王富兰,周庆礼,胡锴[9](2016)在《论“英国文化在英式英语上的体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向英国人平时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言行规则提出质问,从而揭示其背后的真正涵义,以此了解英国人的文化性格,梳理英国文化语境逻辑。同时从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入手,进一步阐述其语言特点。

妥洪岩[10](2016)在《诺亚·韦伯斯特《美国拼写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 1758-1843),美国着名词典学家,早期美国英语教材编写和英语拼写改革的先驱,也是正式提出"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的第一人。现如今韦伯斯特的名字已经成为美国英语词典的代名词。然而,在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眼中,韦伯斯特的历史影响,远不止他主编的《美国英语词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以下简称《词典》),还在于他编写的基础教育英语拼写书——《美国拼写书》(American Spelling Book,以下简称《拼写书》)。该拼写书的普及率在美国仅次于《圣经》。这部教材按照美国人的自然语言习惯对当时通行的英式英语的发音和拼写进行了系统改革。这是建立统一、纯净的美国语言体系的伟大尝试。《拼写书》是美国英语史上一部用于正音和正字的典范性着作,其在语音和拼写诸方面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其虽有不少研究,但多局限于教材及其教育思想介绍,尚未出现专门探讨其正音、正字方面贡献的论着。有鉴于此,本文从《拼写书》的版本、内容、体例、语音标注、拼写改革等方面入手,采用文献考证、共时参证法、内部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其在正音、正字方面的具体内容,总结其在美国英语上的贡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综述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韦伯斯特和《拼写书》的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要和可能。第二章是对韦伯斯特的生平和其主要的语言类着作的归纳梳理。本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历史文献材料考证韦伯斯特的生平经历,二是介绍韦氏主要的语言类着作,梳理出《拼写书》与其语言类着作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拼写书》作全面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三章是《拼写书》的基本情况的考据研究,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版本的成书历程。首先,通过成书背景,出版概况考订,梳理出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及其校勘价值,为深入探讨《拼写书》提供了一份较为可靠的基础性资料。得出的结论是:1804年版《拼写书》最接近原本面貌,使用和传播范围最广。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对1804年版《拼写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体例进行归纳和介绍。第四章对韦伯斯特《拼写书》中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一部分探讨了《拼写书》中韦伯斯特注音方案的缘起。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韦伯斯特的注音方案是在对迪尔沃斯《新指南》注音体系的改造和对谢里丹语音数字标注法借鉴的基础上得来的。但是韦伯斯特无论在音节的划分还在数字标注方面都比前两者有了很大进步,具有简明清晰,容易掌握的特点。第二部分重点描写和分析了韦伯斯特《拼写书》中的元音系统、辅音系统和重音标注规则。其中元音16个,辅音23个,多音节单词分主次重音。在与国际音标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韦伯斯特的元音系统中,长音、短音、双元音相对齐全,相当接近当今英语的元音发音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韦伯斯特语音系统的细致与严谨;韦伯斯特的辅音系统在辅音划分方面虽然不够精细,但是基本吻合当今英语辅音分类的方法,表现出韦伯斯特较强的语音分类意识。特别是,韦伯斯特在辅音系统中标注的/M/的发音,和辅音/r/发音在元音之后不能省略的规则和现在的美国英语发音规则完全一致;韦伯斯特在多音节单词中标注了主重音和次重音,以便清晰地区别不同音节的发音。这种标注模式对当代美国英语中多音节单词主次重音标注模式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五章《拼写书》的正字法研究。本章的第一部分讨论了 18世纪英国和美国正字学家对韦伯斯特正字法的影响。韦伯斯特在约翰逊和富兰克林这些前辈们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对英语拼写进行了改革,而绝不是"模仿"前人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第二部分中,重点论述了《拼写书》的词汇来源和正字法规则。研究发现韦伯斯特的正字法改革体现了保守性,渐进性的特点。最后一部分是韦伯斯特正字法改革方案与其他不同历史时期英美两国较为有影响的拼写改革方案的对比。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符号标注拼写改革方案、扩充字母拼写改革方案、二合字母拼写改革方案虽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相较于韦伯斯特的正字法改革方案缺乏统一性,经济性和可接受性。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韦伯斯特及其《拼写书》在美国英语史上的地位及历史贡献,指出《拼写书》统一了语音、确立了美式拼法,无论是在语音标注还在正字法改革方面都对美国英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客观评价了《拼写书》的不足。最后指出了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

二、从社会发展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社会发展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1.2.1 考察范围
        1.2.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2.1.1 称谓的概念
        2.1.2 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4.3.1 相同点
        4.3.2 不同点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2.5 夫妻系称谓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5.4.1 相同点
        5.4.2 不同点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6.6.1 相同点
        6.6.2 不同点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认识
    9.2 本文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致谢

(4)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收集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2 研究过程
    4.3 数据描述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3 小结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话语理论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二、中世纪英语
        三、现代英语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6)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词拼写上的差异
二、发音和语调方面
三、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四、日期、数字表达方面的差异
五、结语

(7)“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问题
第三节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简介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言传播要素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英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英国文化外交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软权力”论
第三节 语言推广与“软权力”
    1.策略是什么——推广活动与语言形象
    2.策略如何发挥“软权力”功能——推广策略与推广价值
    3.策略的效果——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语料的选取与搜集
    1.语料的概况
    2.小型语料库的建构
    3.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样本简介
第三节 数据提取与分析工具 第五章 英语语言国际推广活动与形象建构
第一节 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与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1.英语语言教学及考试
    2.英语交际形象建构
第二节 艺术、文化交流与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1.艺术、文化交流
    2.英语文化形象建构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活动与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1.教育与社会活动
    2.英语政治形象建构 第六章 英国在不同区域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第一节 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内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二节 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外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三节 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与价值
    1.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策略
    2.英国在“扩展圈”的语言推广价值 第七章 语言国际推广的“软权力”效果
第一节 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内涵
    1.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权力”生成
    2.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的“软权力”功能
第二节 语言国际推广与“软权力”的互动
    1.语言国际推广服务于“软权力”
    2.语言国际推广依赖于“软权力”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分支机构增减统计表
附录2 年报中提及的100个国家情况一览表
附录3 各区域活动词频统计
附录4 国家形象句子一览表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8)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问题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基本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殖民时期语言教育与政策
    一、新大陆语言传统的移植
        (一) 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建立
        (二) 英语语言意识
        (三) 语言意识形态的特征
    二、构建通天塔的语言意识
        (一) 纷繁复杂的语言格局
        (二) 英语通天塔的构建
    三、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肇始
        (一) 英国语言教育的移植
        (二) 传教布道的语言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时期语言教育政策
    一、英语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 语言统一的社会背景
        (二) 政治人物的语言理念
        (三) 语言标准的制定
    二、语言的纯洁性和标准化
        (一) 英语统治地位的巩固
        (二) 美国语言一致性
    三、合众国英语统一的语言格局
        (一) 强势英语同化弱势语言
        (二) 英语同化德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九世纪语言教育政策
    一、强制同化时期的社会背景
        (一) 西进运动与天定命运
        (二) 《道斯法案》的颁布
    二、语言强制同化的理论体系
        (一) 思想基础:文明阶梯论
        (二) 印第安人“他者”丑陋形象的构建
        (三) “开化”思想及教育政策
    三、强制同化惟英语教育政策
        (一) 强制性教育政策的开端
        (二) 惟英语教育政策
    四、惟英语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 普拉特的惟英语强制教育
        (二) 惟英语教育政策的本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十世纪语言教育政策
    一、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背景
        (一) 双语教育的背景
        (二) 双语教育发展的特征
    二、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嬗变
        (一) 60年代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 70年代双语教育政策的修订与完善
        (三) 80年代双语教育扼制性政策
        (四) 90年代双语教育复兴性政策
    三、《双语教育法》的终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语言教育政策
    一、美国的官方语言立法
        (一) 联邦政府的英语立法
        (二) 州政府的英语立法
    二、反双语教育的立法
    三、“911”事件后语言教育政策
        (一) 外语教育政策的立法
        (二) 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
        (三) 奥巴马教育政策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 历史沿革和发展的完整系统
        (二) 美国语言一致性的本质特征
        (三) 显性和隐性结合、联邦和州政府共管
        (四) 语言教育政策基于法律的基础
    二、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启示
        (一) 提升重视力度,科学规划语言教育政策
        (二) 建立统筹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权威机构
        (三) 完善语言教育政策,构建和谐的语言关系
附录: 美国语言教育政策重要法律及事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论“英国文化在英式英语上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英式英语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社会发展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2.社会发展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社会发展对英语语法的影响
    4.教学启示
二、论“英式海归和移民对英式英语”的认知
三、论“英国人的母语课和日常运用”
四、论“英国文化在英式英语上”的体现

(10)诺亚·韦伯斯特《美国拼写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1.3 韦伯斯特《拼写书》的研究综述
        1.3.1 有关诺亚·韦伯斯特的传记类作品
        1.3.2 有关《拼写书》的研究
        1.3.2.1 美国阅读教材史的研究
        1.3.2.2 有关《拼写书》语音的研究
        1.3.2.3 有关《拼写书》正字法的研究
        1.3.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韦伯斯特生平及其主要的语言类着作
    2.1 韦伯斯特生平概述
        2.1.1 儿童时光
        2.1.2 求学之路
        2.1.3 教师生涯
        2.1.4 词典之父
        2.1.5 其他成就
    2.2 韦伯斯特主要的语言类着作
        2.2.1 《英语语法教程》
        2.2.2 《英语语言论文集》
        2.2.3 《简明英语词典》
        2.2.4 《美国英语词典》
    2.3 小结
第三章 韦伯斯特《拼写书》考略
    3.1 《拼写书》的成书背景
        3.1.1 国家的独立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3.1.2 美国两大思想运动下民族语言形成
        3.1.3 建国初期本土拼写教材的不足
    3.2 《拼写书》的出版概述
        3.2.1 始创期(1783—1787):《英语语法教程Ⅰ》
        3.2.2 完善期(1787-1804):《美国拼写书》
        3.2.3 改版期(1829—1843):《基础拼写书》
    3.3 《美国拼写书》(1804版)
        3.3.1 主要内容
        3.3.2 编写体例
    3.4 小结
第四章 《拼写书》的语音研究
    4.1 《拼写书》中韦伯斯特注音方案的缘起
        4.1.1 《新英语指南》基础上的改造
        4.1.2 托马斯·谢里丹注音方法的影响
    4.2 《拼写书》语音系统研究
        4.2.1 《拼写书》元音系统分析
        4.2.1.1 《拼写书》的元音及其拟音
        4.2.1.2 《拼写书》元音系统的特点
        4.2.2 《拼写书》辅音系统分析
        4.2.2.1 《拼写书》辅音发音考察
        4.2.2.2 《拼写书》辅音系统的特点
        4.2.3 《拼写书》单词重音标注
        4.2.3.1 双音节单词的重音标注
        4.2.3.2 多音节单词的重音标注
    4.3 小结
第五章 《拼写书》正字法研究
    5.1 18世纪英国和美国正字学家对韦伯斯特的影响
        5.1.1 塞缪·约翰逊的正字法
        5.1.2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正字法改革
    5.2 诺亚·韦伯斯特《拼写书》正字法分析
        5.2.1 《拼写书》的词汇来源
        5.2.2 《拼写书》正字法分析
    5.3 韦伯斯特正字法规则与其他早期拼写改革方案的比较
        5.3.1 符号标注拼写改革方案
        5.3.2 扩充字母拼写改革方案
        5.3.3 二合字母拼写改革方案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主要的结论
        6.1.1 韦伯斯特在美国英语史上的地位
        6.1.2 《拼写书》对美国英语历史贡献
        6.1.2.1 推动了美国英语发音和拼写的的规范化
        6.1.2.2 展现了美国英国语音演变的轨迹
        6.1.2.3 建立了美国英语发音注音体系
        6.1.2.4 指明了美国英语正字法改革的主流方向
        6.1.3 《拼写书》的不足
        6.1.3.1 语音描写较为模糊,准确性不够
        6.1.3.2 正字法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类推性
    6.2 本项研究的局限和有待深入的方面
附录一 韦伯斯特及其处时代美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 韦伯斯特几部主要版本《拼写书》的封面和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从社会发展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3]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J]. 徐婷婷. 校园英语, 2019(19)
  • [7]“软权力”视阈下英国语言国际推广策略研究[D]. 张天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8]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毛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论“英国文化在英式英语上的体现”[J]. 王富兰,周庆礼,胡锴. 改革与开放, 2016(11)
  • [10]诺亚·韦伯斯特《美国拼写书》研究[D]. 妥洪岩.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