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中王羲之沉迷山水经历的叙述是一支闲笔吗?

《墨池记》中王羲之沉迷山水经历的叙述是一支闲笔吗?

一、关于王羲之纵情山水经历的叙写是《墨池记》中的闲笔吗?(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瑜[1](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亓元[2](2018)在《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文中认为流放贬官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从屈原算起,历朝历代都有被流放的贬官,从中国贬官流人史发展的历程看,唐宋贬官谪宦人数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朝代,而岭南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唐宋时期流放贬官谪宦最多的地方。游记是一种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追溯其源头则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游记的发展伴随着古代出游活动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演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贬官游记是“贬官文学”中的一部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游记不是指一种单一的游记文体,而是多种文体的总称,当被贬官员流放他乡时,所写的带有游历性的诗文、书信、札记、题字等都属于贬官游记,因此,贬官游记就包括诗、词、记、赋、序、铭文、石刻、题壁、书信等多种文体。贬官游记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军事、哲学、宗教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也深刻反映着流贬官员的心情意绪,贬官通过游历活动及游记文章的创作,让自己暂时离开生活的窘境与政治身份的尴尬,通过寄情山水填补内心空虚、抚平愤懑心绪。通过研究贬官游记,可以了解中国士大夫由庙堂走向山野的心理转换过程,也可以看出儒释道精神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本文所谓审美心态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因自然环境、生存境遇等的变化,使其对审美对象产生不同感受和评价的心意状态。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唐宋时期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包括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况、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成因、贬官审美心态与游记创作流变、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原因、不同时空境遇下游记审美心态比较,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内容,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唐宋岭南贬官概况,从贬官的分布、贬官的原因,以及唐宋游记的文体和类型做了整体描述;第二章总结出贬官审美心态的悲怆和释然两种表现形式,并通过心理场理论揭示贬官审美心态的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区分了解脱型出游、社交型出游、探索型出游及遁世型出游等四种贬官出游动机;第三章从贬官游记作品入手,比较被贬前与被贬后的游记审美心态变化,进而分析了贬官审美心态的流变;第四章从地理环境、儒释道文化、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的原因;第五章选取唐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贬官——柳宗元、苏轼不同时空下游记作品,通过对两人游记作品中意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唐宋岭南贬官审美心态异同。通过上述研究,对唐宋时期岭南贬官游记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心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研究,从而对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所蕴含的审美文化给予新的阐释。

陈洪涛[3](2018)在《鲁教版初中语文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古代游记散文作为文言文的组成部分格外吸引大家的注意,同时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习惯把山水游记题材的文言文笼统置于文言文这一大类中,因而缺少对它的深入研究。古代游记散文是写创作主体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自我独到的感受与情绪体验,以及在游览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与哲理思索。景观因作家的关注与艺术加工,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带有作者主观意愿与情感的景观。在古代游记散文中,景观与创作主体相互融合在一起。通过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体悟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部分古代游记散文都具有语言精美、结构严谨、意境优美的特点。而正是在学习体悟这些美的过程中,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精神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在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散文选篇较多,占比重较大,同时在中考中经常考查相关知识。大部分语文教师也都非常注重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篇目的时候,主要侧重于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缺乏相关的审美教育。同时在处理这类文章的时候,很多语文教师侧重于文言字词句的处理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读与拓展,更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进行单篇讲习,而不注重课程的整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准把握古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和教学价值,找准处理此类文体的切入点,挖掘作品中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选取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发现领悟游记作品中的美并吸收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成为了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美,帮助中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愉悦体验,已经成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中学生特有的阶段性特点,力图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在古人优秀的文化海洋里徜徉。笔者试图理清楚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历程和文体特点,分析在游记散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办法,找到适合中学生的高效教学方法。

濮钒[4](2018)在《江南文人趣味与葛亮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地理区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资源。“趣味”是为一种美学范畴,伴随着创作主体对精神品格的认知与抒发,为审美主体提供美感与愉悦感。江南文人趣味,是历代江南文人创作中不断丰富、持续彰显的江南地域文化烙印。南京籍作家葛亮是当代江南文人创作谱系中极为鲜明地呈现地域文学趣味的个案,葛亮所营造的文学“审美风暴”,在呈现雅俗兼容、诗性激扬和温柔敦慧的江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香港地域文学特质的收纳与双重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较为闳阔的文化视野与创作格局,既是对江南文人趣味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发展与变革的助力,也成为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谱系的补充。以江南文人趣味为参照分析葛亮的小说创作,既能观照当代江南作家的创作面貌的缩影,也能以此为切入点,对现当代江南文学趣味的特征与发展进行探讨,他们承袭了江南文脉精神并为之加入新质,不仅展现了江南文化的丰盛内蕴,也对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大伟[5](2017)在《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元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士大夫文人与隐士等构成的画家群体,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和成功的艺术表现,推动了绘画从形到意的大变革,建立了格调高逸、韵致幽雅的文人画艺术体系。在元代画家中,倪瓒以其淡远清逸的画风将文人画特有的艺术品质推向高峰,成为文人画“逸品”创作的杰出代表。倪瓒的绘画实践建立在富于个性的美学思想之上。他的绘画美学以融通儒释道等诸家学说的渊深精致的文化哲学思想为基础,以元代绘画艺术在情感、修为、布局等多方面的时代美学观念为理论资源,以其长期不懈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为现实依据,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文人画图式典范,形成了其绘画美学以“逸”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范畴与命题。倪瓒将绘画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思考完美融合,通过高超的审美创造,让人深切感知和领悟其精深的艺术造诣、理论沉思与人生境界。倪瓒绘画美学思想源于其艺术实践,同时又反过来体现于具体的艺术创作与作品之中。本文以“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为题,将散落于倪瓒诗文等作品及相关文献中的绘画美学的理论元素尽可能予以全面搜求、梳理、开掘,对倪瓒的绘画美学观念与艺术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正文的内容包括五章:第一章从整体上介绍倪瓒的生平经历与艺术创作,揭示元代特殊的历史条件对倪瓒绘画艺术的前提性意义。倪瓒绘画的艺术特征建立在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风气与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这同时也对其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元代特殊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加上倪瓒的个人经历、主观意识等,共同作用,形成了倪瓒绘画艺术独特的风格与内蕴,主要体现在物像、构图、笔墨与意境特征等方面。第二章深入发掘、梳理倪瓒美学的思想基础与基本构成。倪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影响着绘画美学观念与创作。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其融通三教、笃信全真的思想信仰与哲学观念在艺术和审美语境中的凝聚,成为其人生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对其人格、画风、美学关系的系统建构,而显现为矫“俗”扬“清”的审美追求,并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以“逸”贯之的审美理想,即其高逸之气,藉凭逸笔草草,而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逸品与逸格绘画。第三章系统论述倪瓒绘画美学的重要范畴与理论命题。着力围绕作为倪瓒绘画美学纲领性文献的《答张藻仲书》这一书札所体现的理论范畴、论断和命题,结合其各种艺术创作、作品和言论,联系历代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以“逸”为中心(即以“逸”贯之)的重要美学思想予以深入阐发和勾勒,系统揭橥倪瓒绘画美学的三大理论命题,即逸格与自娱的艺术特质论、简约与不似的绘画创作论、阔远与静穆的审美风格论。第四章探讨倪瓒绘画美学与艺术创作的双向互动关系。倪瓒绘画美学思想源于其艺术创作,同时也体现在其绘画艺术的审美创造之中。无论是阔远的审美格调,还是诗书画等多种文艺形式充分结合的图式组合手段,也无论是“一河两岸”的富于倪氏特质的构图范式,还是以“逸”为中心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观念等,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在其艺术风格、意境创造与文化意义之中都得到显现。这也在一个相反的方向上成为其绘画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第五章从倪瓒在整个中国文人画系统的历史地位出发,阐述、总结其绘画美学与艺术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倪瓒绘画美学中的诸多见解成为明清两代及近现代艺术家和理论家认识、理解、研究文人画的重要思想来源,同时也与其个性独具的人格、卓然而立的创作一道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审美文化资源。通观中国文人画历史,倪瓒绘画创作与美学思想影响深远。数百年来,诸多绘画大家、艺术流派纷纷模仿倪瓒其人其作,对其绘画美学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新文人画的发展离不开向传统文人画的学习,倪瓒绘画美学的精神与气质都永远是绘画创作者学习的对象,也是研究者探讨的课题,是一座取之不尽而又历久弥新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的宝库。

牛丽娟[6](2016)在《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记体文是出现比较晚的一种文体,宋六家记体文在其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有对记体文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把宋六家记体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研究,所以笔者选取《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这个题目,希望对记体文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以《全宋文》、《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栾城集》、《曾巩集》等所录入的宋六家记体文为研究底本,首先,分析记体文的文体界定、梳理其发展脉络,对宋六家所创作的记体文进行分类;其次,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对宋六家记体文进行比较研究;再次,简要分析请记人以及请记人不同的思想蕴藉;最后,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探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唐代以前,记体文以记叙为主,唐以后,记体文中议论成分开始增加,尤其到宋代,受理学风气的影响,记体文中议论成分大大增加,有的甚至通篇议论,既丰富了记体文的内容,又增加了记体文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宋六家记体文分为记事、记物两大类。记事又可分为游记、学记、修造记、厅壁记和其它杂事记。游记记游,并表达作者从中受到的某种启发;学记是对各地兴学的记录;修造记所占比例最大,最能体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厅壁记篇数最少。记物又可分为书画记、花卉草木记和其它杂物记。书画记表现宋六家对艺术的追求,同时又在花卉草木记中寄予不同的情怀。本文试着从记事、记物两大类,探究宋六家记体文内容,从而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发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艺术特色方面,本文从行文结构、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修辞手法以及破体为记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欧阳修记体文的迂回曲折、苏洵的典正规范、苏轼的变化多端、苏辙的纡徐、王安石的层层逼进、曾巩的谨严,为记体文的行文结构提供了典范。欧阳修语言的平易晓畅、苏洵的质朴、苏轼的清丽脱俗、苏辙的凝练传神、王安石的奇崛、曾巩的精工,丰富了记体文的语言。欧阳修的清音幽韵、苏洵的意味隽永、苏轼的自然清旷、苏辙的平直温秀、王安石的激烈情感、曾巩的尔雅深厚,使记体文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宋六家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记体文更具文学色彩。破体为记既有以论为记,又有以辨为记、以赋为记、以传奇为记等等,打破了文体界限,丰富了文体的表现形式。宋六家记体文请记人又可分为官员请记(以王安石为代表)、僧道请记(以苏轼为代表)、百姓请记(以欧阳修为代表),分别表现了请记人专心为政、游心方外、热爱百姓的思想蕴藉。同是记体文,宋六家在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是因为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异常激烈,但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此时期的文学高度繁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关心现实,加之古文运动的影响,文章实用性很强、文学色彩浓厚。又因宋六家个人具体的生活环境、性格和文学理论的差异,用同一类文体表达同样内容时,又各有侧重。本文试着用文本探析法、比较分析法探讨宋六家记体文。

张怀宇[7](2015)在《王寂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王寂是金代中期“国朝文派”的代表,历仕海陵王、世宗、章宗三朝。自大定初,以“文章政事显”;至大定末,在户部侍郎任上遭受贬谪,令他几乎一蹶不振。不久遇赦,又被派往辽东审理刑狱。他以垂暮之年跋涉于苦寒之地,身心倍感疲惫。同时,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也使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增多了感愤之言与悲凉之思。王寂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词、文、赋皆有可称。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题画诗精于绘写,并注重寓意的发扬。交游诗笃于深情,追悼、送别之作尤动人心怀。纪行诗中的东北山川风物,赏爱之情溢于笔端。以禅入诗,寄理于形象之中,是哲学与艺术的结晶。在诗歌艺术上,王寂博采众长,从苏轼、韩愈、杜甫等前代名家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清刻镵露、雄放奇崛等多种独特的风格。王寂还是当时词坛高手,既有花间格调的艳情吟咏,也不乏或悲凉或豪宕的抒怀之作。语言疏朗,意境清新,颇具北宗词风的特质。在散文创作方面,他偏好叙事,能发扬史传传统,以畅达而不失含蓄的笔法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同时,注重以事彰理,往往比较充分地表达了其中所载之道,体现了古文运动在金代的发展成果。他的骈文数量不多,多为特殊事因而作,情致委婉,典雅精工。其赋仅存一篇,是对仕途蹭蹬的感慨之言,奇崛激愤之情溢于笔端。他的两部行记亦诗亦文,突破了行记体的史学体例而使之成为文学着述,叙事与抒情的交融结合,尤显文学魅力,展现了一幅十三世纪东北社会风情的灵动画卷,其中寄寓的种种行途情思,也展现了一代士人的心灵之旅。可以说,王寂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示,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缩影。譬如珠宝,即使埋于尘土,一经发现,稍加擦拭,依然熠熠闪光。

胡晓莹[8](2015)在《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文中研究指明《金瓶梅》与《红楼梦》是明清两部分别再现当时社会现实和家庭生活的长篇世情小说。两部书中主要人物的娱乐消闲活动散见于小说中的方方面面,分别形成了代表当时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一个高峰。小说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活动主要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但又呈现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它们反映了明清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并折射出了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世道人心等诸多方面在不同时期的显现。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将分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主要涉及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方面,并寻找两部书及两个时代的可比点。第二章主要论述《金瓶梅》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基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揭示这些娱乐消闲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时代意义。第三章是论述《红楼梦》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展示这些娱乐消闲文化的发生发展,分析其社会意义。两章内容注重其相互对应性,主要强调园林建筑、饮食、戏曲、游艺活动和宗教文化等几个大的方面,其他细节从简论述。第四章主要论述两部书中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嬗变,包括小说中描写方式和具体描述内容的演变,如消闲产品、消闲空间、消闲活动和相关产业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不同时代的变化过程等。第五章论述这种文化嬗变的原因及影响与意义。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文学关注的内容、视域及角度、方法更加扩大。两部书不仅创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思想深刻的主题,还展现了相应时代的雅俗文化流变和审美寓意的转化等方面。

丁庆勇[9](2014)在《唐代游记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记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其源头可上溯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以及《史记》、《汉书》当中描写张骞出使西域及中亚地区的某些章节。游记文学的发展伴随着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演进。研究古人的游记,需要用古人的“游”的标准来考察。切不可用现代的标准来绳墨古人之“游”的观念。综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可以从文学角度,并结合旅游文化学的有关理论对中国古代“游记文学”如此定义:游记文学即表现旅游生活的文学,是以散文的方式叙写人们离家旅行的过程以及在旅行目的地逗留的生活经历的文学作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代的游记文学,指有唐一代的文学性较强的各种游记作品,具体包括现存于《全唐文》与《全唐文拾遗》中的各类游记文章、《全唐诗》中的少量游记性的诗歌小序,以及唐代的宗教游记专着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第一章概述唐代旅游文化与唐人旅游之风,这是唐代游记文学所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游记文学属于旅游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创作动力必须来源于旅游活动,没有特定的旅游活动,就没有游记文学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也就没有游记文学。考察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文学,就成了深入认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品质的重要窗口。本章分别从唐代的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旅游美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方面阐述唐代的旅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选取曲江游宴、梦回吴越、巴山蜀水、塞外风霜这四个典型的诗意化的唐人旅游生活场景,来认识唐人旅游生活的基本面貌。唐代游记文学就是产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和旅游生活中。第二章从总体上探讨唐人游记文学的基本情况。旅游活动的兴盛,文学文化的发达,共同推进了游记文学的在前代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创作与革新。与唐前游记文学相比,唐代游记文学创作有了长足进展,甚至可以说出现了繁荣局面。特别是由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唐代游记文学的成熟。而诗歌唐朝的魅力也曲折地在游记中表现出来,使这一时期不少的精品游记文学充满着诗化的魅力。笔者通过阅读《全唐文》对唐代游记文学篇目进行了精确统计,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时期)计有139人创作出381篇游记。(详情见“附录一”)本章拟通过对唐代游记文的作者群体、唐代游记文的发生地域、发展变化轨迹以及唐代游记文学的传播方式这四个方面的考察,了解唐代游记文学的总体面貌。第三章专门从文体角度切入,主要围绕赋、序、记、铭四种记游文体,探讨各类文体记游的优劣短长,并总结其成就。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游记应属于“记”文体,要以散文为主,但自从魏晋南北朝游记文学的发生期开始,游记并未发展出固定、专有的文体形式,举凡赋、书、序、记等都可用以纪游。这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山水意识对文学的巨大影响和它在文学中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这种用多种文体来纪游的实践也为后世的游记创作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通过对唐人游记文体的统计分析,发现“赋”和“序”这两种与诗歌联系最为紧密的两种文体仍是唐人纪游的最常用文体;“记”这种纪游文体在唐人手里有较大发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突出之例;魏晋人常用的书信纪游方式,在唐人那里已难得一见(仅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例而已);其实魏晋人还曾用一种“山川铭”来记某处名胜风景,也是一种记游方式,唐元结在道州游山水时,也曾大量以“铭”文记其游览观感,同期李阳冰也有为之。本章即从赋、序、记、铭这四种文体的角度,探讨唐人游记文的演变特征。第四章是唐代游记文的分类研究,这是从表现内容上着眼所进行的分类。在旅游文化学意义上,游记文学的表现对象可以简单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前者包括山水、生物、气候、特殊地貌等,后者指历史古迹、民俗风情、园林建筑、宗教活动等。它们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审美对象,同时也是游记文学的表现对象。在唐代游记文学当中,山水是作者们着墨较多的自然景观,园林、古迹是他们重点表现的人文景观,宴游则既可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又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本章选择从山水、园林、古迹、宴游这四个方面,对唐代游记文学的表现对象作一番考察。第五章是代表作家研究。选取王勃、元结、柳宗元、李翱四家游记文,重点探讨作家自身经历与游记文的个性特征与文化魅力。无论从文学还是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看,才华横溢而又不幸早矢的王勃都称得上是唐代游记文学的第一个重要作者。同时,从语体角度来看,王勃的以《滕王阁序》为代表的游记文创作,堪称中国骈体游记创作的最高成就。王勃虽然才华横溢,创作成就不俗,堪称骈体游记文学的集大成者。但因骈体纪游天生有其不足之处,他以骈体为游记,文风富丽,总未脱六朝窠臼,继往成为高峰,但开拓新境界新风格则显得薄弱,加上英年早逝,留下无穷遗憾。真正给唐代游记文学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的,还是中唐诗人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有诸多创新之处,读之让人耳目一新,为其山水游记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柳宗元之后,唐代游记可谓一片沉寂,既无游记大家出现,也缺乏相应的精美游记篇章。比较而言,与韩柳同时稍后的李翱,因一篇日记体游记《来南录》而受到游记史家的重视。第六章是唐代的宗教游记《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大唐西域记》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马克·波罗游记》一起,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三大文化游记。我们研究唐代的游记文学,自然不能忽略《大唐西域记》。这部着作作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典范作品,选材、记叙、语言运用等方面都体现高度艺术水准;收录许多佛传、本生、譬喻故事,可看作是佛教文学宝典;特别是其中包含许多印度、西域的民间传说,应是玄奘得自传闻,随后加以记录的,更具有特殊价值。这后一部分传说实际经过了记录者的再创作,多数写得相当生动,作为叙事文学作品富于特色,对中国文学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应看作是玄奘重要的文学成就。结语则对全文做出概括总结,并强调唐代游记文学的审美特质。

张甲子[10](2013)在《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 ——以清浊、隐秀、自然为中心》文中指出第一章,将“清浊”观念与士人的审美趣味、诗歌的情感基调、艺术风貌等相联系,说明“清”超越“浊”,或者说是先放弃了“浊”的观念,再推崇“清”的观念,获得了艺术的至高格调。在这其中,无论是儒家的“清丽”说,道家的“清虚”说,还是佛教的“清空“说,莫不如此。加之曹丕提出的“气之清浊有体”、陆机的“沿浊得清”、陆云的“清省”等,还包括在钟嵘的《诗品》中,有目标一致的对“清”的明确倡导,从选辞、描景、含情与造境等方面,强化了诗歌对“清”美认同的趋势。第二章,关于“隐秀”。一方面,“隐”的意义来自于对经之隐的发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列出十数种不同角度的命题,并逐一加以阐释,说明“隐”这种微妙的艺术表达原则。另一方面,对“秀”的观念的推崇,成为南朝诗歌审美风尚的转折点,也就是在对“秀句”、“秀象”、“秀境”的主观追求中,形成了迥异于汉魏古诗的新诗风。南朝诗正是经过“隐秀”观念的打磨,才能更为圆融的去处理诗歌情理内敛与境象外露的关系,并在初唐近百年的继续努力下,到二张时渐成兴象玲珑、句意深婉的唐音,亦步亦趋的定型为诗歌的审美共识。第三章,两晋代际的文风在“自然”观念的浸润下,出现了明显转变。汉人所论的“自然”多属于天人感应学说,魏晋玄学则将其转变为“自然之理”,认为“自然”便是宇宙万物本身之理,人可以与“自然”同构,文学艺术也若如此。有这样的观念导引,在东晋后,玄言诗与山水诗便渐次而起。尤其是将山水视为自然现实的最佳代表,“形似”观念遂成为山水诗、画的固定表达范式。与此同时在唐宋文论中,“自然”也被视为创作精神,既为文之道,也是文之理,体现于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二、关于王羲之纵情山水经历的叙写是《墨池记》中的闲笔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王羲之纵情山水经历的叙写是《墨池记》中的闲笔吗?(论文提纲范文)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述
    第一节 唐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一、唐代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二、两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第二节 唐宋岭南贬官原因
        一、唐宋岭南贬官的政治原因
        二、唐宋岭南贬官的文化原因
    第三节 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况
        一、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文体
        二、唐宋岭南贬官游记类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成因
    第一节 贬官审美心态的表现形式
        一、悲怆
        二、释然
    第二节 审美心态形成的心理环境
        一、准物理的事实
        二、准社会的事实
        三、准概念的事实
    第三节 贬官出游的审美动机
        一、解脱型出游
        二、社交型出游
        三、探索型出游
        四、遁世型出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与游记创作流变
    第一节 先秦至唐宋游记创作流变
        一、鲜衣怒马的游观
        二、审美对象不断的丰富
        三、山水认知到山水创造
    第二节 唐代岭南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一、初唐到盛唐岭南贬官代表人物及游记创作变化
        二、中晚唐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三、唐代岭南贬官游记意象和审美心态的变化
    第三节 宋代岭南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一、宋代岭南贬官游记概述
        二、宋代贬官前后游记审美意象变化
        三、宋代岭南贬官审美表达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原因
    第一节 岭南地理气候对贬官生活的影响
        一、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对贬官的影响
        二、贬官对气候与风俗的不适应
        三、贬官对于“瘴疠”的恐惧
    第二节 儒释道思想的文化影响
        一、儒道互补: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二、统合儒释: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三、三教合一:对贬官审美心态的影响
    第三节 唐宋政治文化对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二、专制下被羁縻的人生轨迹
        三、“平民化”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宋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比较——以柳宗元、苏轼为例
    第一节 柳宗元不同时空游记比较
        一、永州时期与柳州时期游记意象比较
        二、不同时空的审美心态差异和成因
    第二节 苏轼不同时空游记比较
        一、黄州时期与岭南时期游记意象比较
        二、不同时空的审美心态差异和成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岭南贬官表》
附录二 《宋代岭南贬官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鲁教版初中语文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游记散文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第一节 游记散文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对游记散文概念的界定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历程和文体特征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历程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古代游记散文的研究现状
        一、对古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及个体作家作品研究
        二、关于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研究
第二章 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游记散文分析
    第一节 古代游记散文选篇分析
        一、学段及单元分布
        二、朝代分布
        三、类型分布
    第二节 中学语文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眼前应试,轻审美教育
        二、重字词释义,轻文本解读与拓展
        三、重单篇讲习,轻课程整合
第三章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价值开发及教学对策
    第一节 古代游记散文教学重点的确定
        一、抓情趣,精准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二、抓景趣,精确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三、抓理趣,抓脉络巧设问加深理解情理
    第二节 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切入点
        一、重视记叙顺序与行文线索
        二、重视技法与细节
        三、兼顾作者的写作心态
    第三节 古代游记散文的思想价值及教学对策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濡染
        二、科学思想的渗透
    第四节 古代游记散文的审美艺术价值及阅读教学对策
        一、古代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审美艺术
        二、古代游记散文在形式上的审美艺术
        三、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江南文人趣味与葛亮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古代江南文人趣味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江南文人趣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节 现当代江南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江南文人趣味的转化
    第三节 江南文人趣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衍变
第二章 葛亮小说创作与江南文人趣味
    第一节 葛亮的创作与江南文人趣味的复活
    第二节 江南文人趣味与葛亮小说的审美特征
第三章 江南文人趣味影响下葛亮创作的文学史反思
    第一节 葛亮文学趣味的价值与局限
    第二节 江南文人趣味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五、相关范畴和命题
第一章 倪瓒生平及其艺术创作概述
    第一节 倪瓒的生平与艺术历程
    第二节 倪瓒所处时代与社会背景
    第三节 倪瓒的绘画艺术创作
第二章 倪瓒绘画美学的思想渊源与基本构成
    第一节 倪瓒画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一、元代的宗教、文化与哲学思潮
        二、元代绘画美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第二节 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
        一、三教融合的思想根基
        二、笃信全真的宗教观念
        三、矫俗扬清的审美追求
        四、以“逸”贯之的美学精神
第三章 倪瓒绘画美学的重要范畴与理论命题
    第一节 逸格与自娱:绘画特质论
        一、“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绘画的本质与特征
        二、“聊以自娱”:绘画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节 简约与不似:绘画创作论
        一、“江山万里眼,一亭可略约”:倪瓒绘画的笔墨、章法与意境
        二、“不求形似”:绘画的图式表现
    第三节 阔远与静穆:审美风格论
        一、“江山寥落”:绘画艺术的阔远之美
        二、“结庐人境无来辙”:绘画艺术的静穆之美
第四章 倪瓒绘画美学与艺术创作之双向观照
    第一节 倪瓒绘画美学的图式表现
        一、逸气入画的创作原则
        二、诸艺兼容的图式组合
        三、“一河两岸”的构图范式
    第二节 倪瓒绘画图式表现的美学创造
        一、审美境界:清閟逸气胜高秋
        二、时代价值:逸品典则拟云林
第五章 倪瓒文人画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倪瓒与中国文人画之传统
    第二节 倪瓒绘画及其美学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倪瓒绘画及其美学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清閟阁集》选注
    引言
    《清閟阁集》原序
    《清閟阁集》原序注释
    《清閟阁集》外纪上
    《清閟阁集》外纪上注释
    《清閟阁集》外纪下
    《清閟阁集》外纪下注释
附录2 倪瓒绘画作品选汇
附录3 倪瓒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近三十年散文选集
    二、论文
第一章 记体文的发展脉络及宋六家记体文创作情况
    第一节 记体文的文体界定
    第二节 记体文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宋六家记体文的创作情况
第二章 宋六家记体文内容之比较
    第一节 记事
    第二节 记物
第三章 宋六家记体文艺术特色之比较
    第一节 行文结构
    第二节 语言特色
    第三节 艺术风格
    第四节 修辞手法
    第五节 破体为记
第四章 宋六家记体文请记人简析
    第一节 请记人概况
    第二节 请记人不同的思想意蕴
第五章 宋六家记体文异同之原因探析
    第一节 宋六家记体文创作类同的原因
    第二节 宋六家记体文创作差异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王寂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寂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王寂生平
        一、年少时光
        二、妙年登科
        三、“仕路黄杨”
        四、蔡州之贬
        五、行部辽东
    第二节 王寂思想
        一、隐逸之思
        二、崇奉佛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寂诗歌研究
    第一节 王寂诗歌的类别
        一、交游诗:笃于情、善于谑
        二、纪行诗:行进的悲思
        三、题画诗:传神写照、感发兴寄
        四、禅诗:以偈为诗、寄理于象
        五、咏史诗、抒怀诗和咏物诗
    第二节 风格论
        一、清刻镵露
        二、雄放奇崛
        三、尖新险怪与平易闲适
    第三节 艺术手法
        一、以赋为诗
        二、繁密用典
        三、属对精工
    第四节 艺术渊源
        一、依仿苏才翁
        二、学习韩吏部
        三、尊崇杜拾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寂词研究
    第一节 由俗入雅
        一、从可歌之辞到可读之文
        二、从浅俗香艳到清雅深情
        三、从逸乐纵情到言志写心
    第二节 悲意中的豪宕
        一、暮年之作的悲凉意境
        二、悲意之中的豪宕之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寂文章研究
    第一节 拙轩文总的特征
        一、个人生活的展示
        二、骈散融通的写法
        三、逞才炫奇的倾向
    第二节 各体文章特色
        一、博大疏畅的散文
        二、清雅朗畅的骈文
        三、奇崛激愤的赋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寂行记研究
    第一节 行记的性质
        一、遣愁纾闷
        二、文学展示
    第二节 行记的文体
        一、史学向文学的倾移
        二、散文与诗歌的兼容
    第三节 行记的内容
        一、山川风物
        二、寺院香火
        三、奇人逸事
        四、绘画书法
        五、诗人题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拙轩集》校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思潮
        一、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化
        二、心学的发展与中晚明社会思潮
        三、新兴阶层对中晚明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思潮
        一、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
        二、儒家思想的加强及八旗生计的窘迫
        三、满汉文化的交融及清代前中期的社会思潮
第二章 《金瓶梅》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
    第一节 《金瓶梅》中家庭娱乐消闲物质文化
        一、《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陈设与园林文化
        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饮食文化
        三、《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动物饲养文化
    第二节 《金瓶梅》中家庭娱乐消闲精神文化
        一、《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剧曲艺术
        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游艺活动
        三、《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宗教文化
第三章 《红楼梦》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
    第一节 《红楼梦》中家庭娱乐消闲物质文化
        一、《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陈设与园林文化
        二、《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饮食文化
        三、《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动物饲养文化
    第二节 《红楼梦》中家庭娱乐消闲精神文化
        一、《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剧曲艺术
        二、《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游艺活动
        三、《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创作活动
        四、《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宗教文化
第四章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嬗变
    第一节 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描写方式的演变
        一、家庭娱乐消闲活动情节的“特犯不犯”
        二、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笔墨增多
    第二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之演化
        一、物质文化方面逐步开始演化
        二、精神文化方面逐步开始演化
    第三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之变化
        一、消闲产品的精致化与贵族化
        二、消闲空间的演变——建筑、园林的贵族化
        三、娱乐消闲活动的演变
        四、娱乐消闲产业的演变
第五章 《金瓶梅》《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原因
        一、社会剧变的作用与文化承袭
        二、社会思潮与社会风气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影响
        一、为家庭小说树立典范
        二、文学关注视域开始由城镇走向都市
    第三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意义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
        二、文学与文化的雅俗流变
        三、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审美寓意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唐代游记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与本文的研究范围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论文的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唐代旅游文化与唐人旅游之风
    第一节 唐代旅游主体
        一、帝王
        二、贵族
        三、官员
        四、文人
        五、宗教人士:僧与道
        六、普通百姓
    第二节 唐代旅游客体
        一、有关“旅游资源”的理论
        二、唐代自然旅游资源
        三、唐代人文旅游资源
    第三节 唐代旅游媒介
        一、唐代旅游交通
        二、行旅方式
        三、行旅住宿
        四、行旅习俗
    第四节 唐代旅游美学思想
        一、唐代自由的社会氛围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旅游美学
        三、愿结卢敖游太清:唐代道家旅游美学
        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佛家旅游美学
    第五节 诗意化的唐人旅游生活
        一、曲江游赏: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
        二、巴山蜀水:瑰丽山川中的浪漫行旅
        三、梦回吴越:对魏晋风度的追慕
        四、塞外风霜:男儿纵横的足迹
第二章 唐代游记文学的创作概况
    第一节 唐代游记文学的作者群体及其创作
        一、皇室游记文
        二、诗人群体的游记
        三、古文家群体的游记
        四、官员群体的游记
        五、僧道的游记
    第二节 唐代游记文学的发生地域
        一、江南地区
        二、两京地区
        三、巴蜀地区
        四、岭南地区
    第三节 唐代游记文学的发展演变
        一、隋与初唐游记
        二、盛唐游记
        三、中唐游记
        四、晚唐五代游记
    第四节 唐代游记文学的传播方式
        一、刻石
        二、题壁
        三、书信
        四、文集
第三章 唐代游记文学的文体研究
    第一节 赋
        一、赋体文的源流与唐前赋体游记文的创作
        二、唐人赋体游记的创作
    第二节 序
        一、“序”体文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二、先唐序体游记的发展概况
        三、唐人序体游记文
    第三节 记
        一、“记”体散文与游记的关系
        二、唐前的“记”体游记文学
        三、唐人记体游记文——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的生动体现
    第四节 铭
        一、铭文的渊源
        二、唐前的铭体游记文
        三、唐代的铭体游记文
第四章 唐代游记文学的表现对象
    第一节 山水
        一、唐代山水意识的大发展
        二、唐代游记文学中的山水表现
    第二节 园林
        一、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三、寺观园林
    第三节 遗迹
        一、汉前遗迹
        二、汉晋遗迹
        三、唐代遗迹
    第四节 宴游
第五章 唐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作家
    第一节 王勃——骈体游记的最高峰
        一、生平、游历与旅游观
        二、王勃游记文的创作概况
        三、王勃游记文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元结——唐代新游记范式的开拓
        一、生平与游历
        二、元结游记文的创作概况
        三、元结游记创作的新范式
    第三节 柳宗元——“诗人游记”的典范
        一、柳宗元的生平与游历
        二、柳宗元游记的创作概况
        三、柳宗元对中华旅游文化的杰出贡献
    第四节 李翱——日记体游记的开创
        一、李翱的游记文创作
        二、《来南录》与“日记体游记”
        三、《来南录》的历史回响
第六章 《大唐西域记》的游记文学价值
    第一节 玄奘西游与《大唐西域记》的成书
        一、玄奘的家世成长及早期游历
        二、玄奘西游的动机和历程
        三、《大唐西域记》的成书及意义
    第二节 准确清晰的游踪叙写
    第三节 生新别致的表现对象
        一、中亚地区的广阔图景
        二、古印度的全景生活面貌
        三、印度本土佛教的圣迹和传说
        四、其他方面的传说故事
    第四节 简约优美的叙述语言
    第五节 广泛深刻的文学影响
        一、《大唐西域记》与“唐传奇”
        二、《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
        三、《大唐西域记》与《聊斋志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唐人游记篇目一览表
后记

(10)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 ——以清浊、隐秀、自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浊”与文论的意识升华
    第一节 “清浊”观与汉晋人物品鉴论
        一、上古宇宙论中的“清浊”观
        二、天人图式中的“清浊”论
        三、人物品鉴的贵“清”倾向
    第二节 尚“清”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演化
        一、儒家对“清”美的拓展
        二、道家对“清虚”的推重
        三、佛教对“清”与“空”的思辨
    第三节 清浊分野与中古诗学的审美追求
        一、“气之清浊有体”与“浊”的消解
        二、“清丽”“清省”“清新”的递进
        三、初唐诗论对“清”的推崇
    第四节 中古诗歌创作对“清”美的认同
        一、清辞的择用
        二、清景的妙赏
        三、清境的造设
第二章 “隐秀”与诗学的审美共识
    第一节 先秦诗文隐喻现象及文学功能
        一、“依经立义”与“微言大义”
        二、“以诗言志”的隐喻指向
        三、“雅言”与隐喻手法的经典化
    第二节 “隐”之渊源与《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
        一、复意为工
        二、义主文外
        三、情在词外
    第三节 “隐”之总结与复古文论的省思
        一、西晋儒学与对“温雅”的解说
        二、东晋的徘徊与刘宋的复古倾向
        三、复古、折衷与新变的分野
    第四节 南朝诗风新动与崇“秀”观念的生成
        一、句之独拔
        二、象之卓绝
        三、境之浑融
    第五节 “兴象”与初唐诗的审美共识
        一、兴寄、秀象的分立与融通
        二、对“秀象”的思辨
        三、“兴象”与初唐诗美的塑成
第三章 “自然”与中古文学的变迁
    第一节 “自然”说的义理辨析
        一、本体论与“自然说”的本义转换
        二、人生论与“自然观”的观念成型
        三、艺术视野中“自然”的内在超越
    第二节 “体自然”与玄言、山水诗的消长
        一、“任自然”“体自然”与两晋士风
        二、体认自然与玄言诗的倾向
        三、散怀自然与山水诗的蜕变
    第三节 “形似”视野与山水诗的空间构式
        一、“形似”的创作实践及文化背景
        二、“文贵形似”的理论内涵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模式建构
    第四节 “自然”观念与唐宋诗学的内在规范
        一、前期“自然”的整合与李白的“自然”气质
        二、《二十四诗品》对“自然”的阐释
        三、陶、谢角色的易位与“自然”的泛化
    第五节 “自然”观念与唐宋古文的内在法度
        一、“自然”与南朝文论的自我调试
        二、唐宋文统对“自然”的省思
        三、“文理自然”与散文的自觉
结论
附论一:才性离合与“体性”说
附论二:象意之辨与“妙象”说的形成
附论三:由六朝书论变迁论“法象”之初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关于王羲之纵情山水经历的叙写是《墨池记》中的闲笔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D]. 亓元.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3]鲁教版初中语文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研究[D]. 陈洪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江南文人趣味与葛亮小说创作研究[D]. 濮钒.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D]. 申大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D]. 牛丽娟. 广西师范学院, 2016(03)
  • [7]王寂文学研究[D]. 张怀宇.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8]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D]. 胡晓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9]唐代游记文学研究[D]. 丁庆勇. 武汉大学, 2014(01)
  • [10]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 ——以清浊、隐秀、自然为中心[D]. 张甲子.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墨池记》中王羲之沉迷山水经历的叙述是一支闲笔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