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骆驼蓬种子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关皓月[1](2021)在《几种骆驼蓬生物碱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哈尔满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三种生物碱分子是从骆驼蓬属植物中提取出的部分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因吡啶环上的氮原子所在的位置为第2位,故将其归属于β-咔啉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因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癌效果而被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本论文内容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g(d)水平上对哈尔满碱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以及频率计算,绘制了哈尔满碱分子的红外光谱,和实验采集的红外光谱进行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势能函数分布,采用VEDA 4程序对哈尔满碱分子的简正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和归属。绘制了分子的前线轨道,前线轨道能级差为6.76 e V,分子表面静电势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满碱分子有9个极大值点,有7个极小值点,采用TD-DFT方法计算了该分子在不同溶剂条件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态。对哈尔满碱分子进行激发态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通过简缩福井函数分析可见,哈尔满碱分子中23号N原子亲电性最强,18号N原子亲核性最强。为研究哈尔满碱分子的电子结构、光谱性质和分子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2、采用M062X方法,C、H、N原子采用6-31+g(d),Ag原子采用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优化,通过频率计算,绘制了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拉曼光谱,计算了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HOMO-LUMO轨道之间的能级差,根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定则,哈尔满碱分子和Ag增强基底作用是通过18号N原子垂直吸附在增强基底的表面。3、采用M062X方法,在6-31g(d)水平上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这两种生物碱分子的结构分别进行了优化,通过频率计算绘制了这两种生物碱分子的红外光谱,并与实验检测的红外光谱进行了对比,对两种生物碱的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和归属,对前线分子轨道和分子表面静电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将理论计算得到的紫外吸收光谱与实验测得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
西仁阿依·西热甫[2](2021)在《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讨盐酸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 Hydrochloride,HMH)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Nueroblastoma,NB)的可能作用靶点,并运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手段验证HMH对SH-SY5Y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HMH作用于NB的可能作用靶点,再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2)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HMH与可能的核心靶点进行对接分析;(3)通过MTT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HMH对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4)采用Hoechst/PI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HMH对SH-SY5Y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5)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HMH对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表达的影响;(6)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同时给予HMH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时对LC3-Ⅱ、P6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细胞形态的改变;(7)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MH对Akt、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8)利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1)共获得HMH治疗NB的36个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获得155个相关过程,KEGG通路分析获得63条信号通路;(2)通过拓扑分析共获得CASP3、MAPK1、MMP2等14个核心靶点,HMH与各核心靶蛋白均能较好的结合。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给予HMH干预24 h后,随着HMH浓度的增加:(1)SH-SY5Y细胞存活率下降,克隆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减少(P<0.05);(2)SH-SY5Y细胞形态发生显着的凋亡样变化(P<0.05);(3)同时,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比值显着增加,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P62的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4)HMH浓度为40μmol·L-1时,HMH与3-MA联合应用组,与单独HMH处理组相比LC3-Ⅱ的表达量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5)HMH浓度为40μmol·L-1时,与对照组相比,Akt、m 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6)给药24 h后,随着HMH浓度的增加,细胞内ROS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结论:HMH可能通过抑制Akt/m TOR通路发挥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的作用,诱导凋亡与应激保护性自噬,另外HMH促进ROS释放来发挥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的抑制作用。HMH有望开发成为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的候选药物,但是HMH对细胞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及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史阔豪[3](2021)在《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癌的病程发展迅速,其死亡率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一直排在前列。肝癌主要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遗传因素和酒精性损伤。肝癌在可治愈阶段的检测率较低,在治疗后仍有很高的几率复发和转移。在临床上治疗早期肝癌患者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放化疗主要用于中晚期患者。其中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使治疗肝癌变得越发困难。国内外研究表明,中药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对癌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骆驼蓬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去氢骆驼蓬碱也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本试验明确了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1)培养三株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和MHCC97H细胞和一株人正常肝细胞L02。采用CCK-8法、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来明确去氢骆驼蓬碱的抗肝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能以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去氢骆驼蓬碱在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能力;能使HepG2和BEL-7402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并抑制其增殖能力;BEL-7402和MHCC97H细胞经划痕处理后给药,有良好的迁移抑制现象;去氢骆驼蓬碱作用24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大,穿过聚碳酸酯膜的肝癌细胞数量减少,说明BEL-7402和MHCC97H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去氢骆驼蓬碱通过抑制PI3K/Akt/mTORC1通路,引发细胞的自噬,导致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水平的增高,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升高,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2)将去氢骆驼蓬碱制备成脂质体。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其制备工艺配比,并对相关表征进行评测。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比为大豆卵磷脂与去氢骆驼蓬碱的质量比为11.4:1,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4:1,超声时间为33min,脂质体的包封率约为81.88%。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粒径大小约为143 nm,Zeta电位约为-12.68 mV。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得到该脂质体呈圆形并有良好的分散性。(3)用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体,得到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对其相关表征及特性进行评测。结果表明: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粒径约为164.38 nm,电位约为-9.28 mV;用透析法得到去氢骆驼蓬碱裸药组于前4小时迅速释放,释放率达到86%。而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组在24 h的药物释放率为54%。表明经PEG修饰后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4)脂质体体外抗肝癌活性研究。通过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比去氢骆驼蓬碱和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抗肝癌活性。结果表明:空白脂质体无细胞毒性;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抗肝癌活性大于去氢骆驼蓬碱,并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呈剂量依赖性。
李臻臻[4](2020)在《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是指发生于结肠或者是直肠的癌变,尤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而容易被患者忽视。维族药盐酸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M)已证实对结直肠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HM在全身注射时可引起中枢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HM原位凝胶制剂用于结直肠部位的局部给药,并评价其体内外抗结直肠癌的应用效果。方法:(1)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HM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HM、苯扎溴铵、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用量对凝胶温度的影响,然后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HM原位凝胶配方,对P407、P188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用量进行优选。(3)通过检测HM原位凝胶的粘度、直肠滞留力,体外释放情况确定最优处方。(4)体外应用评价:CCK-8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抑制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划痕法考察HM原位凝胶抑制CT26细胞迁移能力。(5)体内应用评价:将CT26细胞经直肠黏膜下注射到BALB/c小鼠的直肠部位,建立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通过肿瘤体积、肺组织的病理切片、肿瘤的凋亡情况和生存率来评价药物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1)HPLC法HM含量的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HM在2.5-200μg/m 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符合要求。(2)单因素实验表明,苯扎溴铵和HM对凝胶化温度影响不明显,而P407随着浓度的增加,凝胶化温度逐渐降低,但P188随着浓度的增加,胶凝温度是逐渐升高的。星点设计结果与单因素考察结果一致,且HPMC对凝胶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直肠滞留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在大鼠直肠给药后不会出现泄漏,且能在体内滞留6 h以上,其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最终确定最优处方为HM 1.2%,HPMC 0.93%,P188 2.13%,P407 20.7%,苯扎溴铵0.02%。(3)体外应用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对CT2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能力;HM原位凝胶可以诱导CT26细胞的凋亡,HM原位凝胶组晚期凋亡细胞比例为(19.11%±1.61%);HM原位凝胶可以抑制CT26细胞的横向迁移。(4)小鼠体内应用结果显示,HM原位凝胶组的瘤重、肺组织肿瘤转移、肿瘤凋亡面积和生存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空白凝胶组和HM纯药组。结论:(1)建立的HM含量测定方法符合实验要求。(2)制备的HM原位凝胶理化性质良好,制备工艺设计合理。(3)在体内外应用中,HM原位凝胶对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HM原位凝胶组的体内抗肿瘤效果优于HM纯药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M的毒性。综上所述,HM原位凝胶对结直肠癌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应用效果,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给药新制剂。
吕杨[5](2020)在《去氢骆驼蓬碱小鼠体内毒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去氢骆驼蓬碱的体内毒性,探索对抗该生物碱体内毒性的潜在干预方法。方法:通过毒性症状、生化指标、病理切片、溶血测试和心血管功能等方法评价去氢骆驼蓬碱的体内毒性。采用敌敌畏作为阳性对照药,使用麻醉剂、中枢抑制剂和外周抗胆碱能药干预,进一步评价其对小鼠中毒的影响。结果:去氢骆驼蓬碱在小鼠体内急性毒性呈剂量依赖性,LD50为26.9 mg/kg,中毒小鼠具有典型的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如震颤、跳跃、躁动、共济失调、角弓反张和死亡。血生化、心功能监测显示其可增加小鼠心肌酶,导致血压下降,降低心率并改变心电图。麻醉剂乌拉坦、水合氯醛和异氟烷均可提高中毒小鼠存活率,并消除中毒症状,它们对敌敌畏毒性作用的干预相对较弱。中枢抑制剂盐酸苯海索和苯妥英钠均可提高去氢骆驼蓬碱和敌敌畏中毒小鼠的存活率。外周抗胆碱能药硫酸阿托品、阿曲库铵和氯解磷定对去氢骆驼蓬碱中毒小鼠的存活率和神经系统症状均无明显的干预效果。结论:去氢骆驼蓬碱所导致小鼠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效应和死亡,可能与其影响中枢乙酰胆碱酯活性有关。中枢抑制可预防去氢骆驼蓬碱的急性毒性作用。快速气体麻醉剂异氟烷可能在去氢骆驼蓬碱中毒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雷程[6](2020)在《去氢骆驼蓬碱诱导NRK细胞及人结肠癌细胞自噬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已有较多的研究,但仍不十分明了,需要继续探索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自噬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天然药物单体成分通过自噬途径起到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p62蛋白是一个参与自噬的关键蛋白,深入研究p62蛋白以及自噬与结肠癌的关系,有助于阐明结肠癌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骆驼蓬是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维吾尔医传统药材,从中提取的骆驼蓬总生物碱及去氢骆驼蓬碱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探讨其对细胞的自噬诱导作用及分子机制,对开发新的抗结肠癌的治疗药物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1)收集60例散发的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和手术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p62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的方法对标本中p62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将癌组织中p62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2)将GFP-LC3质粒转染入大鼠肾上皮细胞(NRK细胞),构建稳定表达GFP-LC3融合蛋白的NRK细胞,对其给予不同浓度的骆驼蓬总碱及去氢骆驼蓬碱,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体形成情况;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骆驼蓬总碱及去氢骆驼蓬碱作用后的NRK细胞中自噬标志性蛋白LC3和p62的表达量,并应用自噬抑制剂bafA1与3-MA对p62的表达进行干预;用骆驼蓬总碱及去氢骆驼蓬碱作用于稳定表达LC3-GFP和Lamp-1-mCherry的双稳转NRK细胞系,对细胞内“自噬流”进行观察;应用电镜对骆驼蓬总碱及去氢骆驼蓬碱作用后的NRK细胞内形成的自噬体直接观察;检测p-p70s6k的表达,对骆驼蓬总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诱导NRK细胞自噬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3)将不同浓度的去氢骆驼蓬碱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观察LC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bafA1与3-MA进行干预,观察LC3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去氢骆驼蓬碱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并使用bafA1进行了干预,检测自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结肠癌组织中p62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p62的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民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无显着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62高表达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提示预后不良。2)骆驼蓬总生物碱和去氢骆驼蓬碱作用于NRK细胞后自噬体形成增多,且数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自噬体和溶酶体融合未受到抑制,细胞内自噬流通畅;自噬标志蛋白LC3-Ⅱ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去氢骆驼蓬碱引发的自噬可被bafA1与3-MA所抑制;细胞内p-p70s6k表达未下降,提示mTOR未被抑制。3)去氢骆驼蓬碱作用于SW480细胞后,LC3-Ⅱ表达增加,且可被bafA1所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去氢骆驼蓬碱具有明显的抑制SW480细胞克隆形成的作用,联合使用bafA1可减弱抑制作用,提示抑制自噬减弱其抗肿瘤作用。结论:1)p6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的转录和表达的异常增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自噬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进展。2)从形态和功能两个层面证实骆驼蓬总生物碱和去氢骆驼蓬碱可以诱导NRK细胞自噬活性增强。骆驼蓬总生物碱和去氢骆驼蓬碱所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能是非mTOR依赖的。3)去氢骆驼蓬碱可以诱导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且可被巴佛洛霉素A1所抑制。去氢骆驼蓬碱具有明显的抑制SW480细胞增殖的作用,诱导自噬可能是其抗肿瘤机制之一。
唐磊[7](2020)在《去氢骆驼蓬碱N9位—肉桂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是一种从民族药用植物骆驼蓬中发现的天然产物,近年来其抗肿瘤活性得到关注,它既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抗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机制来抑制肿瘤生长,又可以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促进细胞凋亡。但是由于其较差的选择性,限制了它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因此寻找高效、高选择性的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类抗肿瘤药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在对目前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综合研究下,设计、合成了一类去氢骆驼蓬碱N9位-肉桂酸衍生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分析,旨在提高去氢骆驼蓬碱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降低其DNA嵌入引起的正常细胞毒性,同时初步探索其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药效团拼合原理,合理设计、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ESI-MS及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认;(2)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MCF-7、MDA-MB-231、HepG2、SMCC-7721和WI-38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1a、11b、11c对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1a对MDA-MB-231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最为突出(IC50值为13.73±1.53μM),较对照品去氢骆驼蓬碱(IC50值为63.01±2.83μM)显着提高,且16个化合物对正常细胞WI-38的毒性均低于对照品去氢骆驼蓬碱。(3)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去氢骆驼蓬碱N9位通过连接部分与其他基团拼接时,linker长度为4个碳原子时抗肿瘤活性最佳;(4)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1a可以引起肿瘤细胞G2/M期阻滞,并可以特异性地聚集于细胞线粒体,诱导ROS爆发引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同时上调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的表达水平、抑制Bcl-2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会引起去氢骆驼蓬碱类似的DNA损伤,因此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具有更好的选择性。以上研究充分说明了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苗祥贞[8](2019)在《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毒效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含量的方法,采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分析骆驼蓬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阐明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骆驼蓬子炮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为完善骆驼蓬子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对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多种毒效作用进行评价。对比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和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作用,分析不同炮制品成分差异与毒性、药效差异的相关性,探讨骆驼蓬子的毒性机制,为骆驼蓬子的炮制减毒机理阐释提供科学依据。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建立骆驼蓬子的毒性评价模型,为秀丽隐杆线虫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分析制备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2.UPLC-LTQ-Orbitrap-MS技术快速鉴定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在线分离分析研究,依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以及特征碎片离子的精确质荷比,并结合对照品与相关文献数据等鉴定骆驼蓬不同炮制品中的化学成分。3.DPPH法评价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1,J-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法评价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比较不同炮制品抗氧化能力的强弱。4.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作用评价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炮制品醇提物暴露的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半数致死天数和最长寿命、体长、产卵数、头部摆动频率、身体弯曲频率、Omega/U摆动次数。5.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药效作用评价分别在热应激和氧化应激条件下,统计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炮制品醇提物暴露的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6.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作用的机制研究将秀丽隐杆线虫经过不同质量浓度炮制品醇提物暴露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秀丽隐杆线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比较秀丽隐杆线虫daf-2、tub-1(寿命相关基因)、ctl-2、sod-3(氧化应激相关基因)、hsp-16.1、hsp-16.2(热激蛋白相关基因)、cyp-35A1(P450家族相关基因)在加药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结果:1.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分析建立了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的方法,该方法的精密度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加样回收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骆驼蓬子生品、清水炙品、酒炙品、醋炙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的含量分别为96.76、88.47、89.81、91.61mg·g-1,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分别为98.05、93.01、94.84、93.09mg·g-1。炮制以后,与生品相比,清水炙品、酒炙品、醋炙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均降低。2.UPLC-LTQ-Orbitrap-MS技术快速鉴定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中的化学成分通过解析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质谱数据,生品共推断鉴定出20种化合物,清水炙品共推断鉴定出21种化合物,酒炙品共推断鉴定出21种化合物,醋炙品共推断鉴定出21种化合物。3.DPPH法评价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抗氧化能力:Vc>清水炙品>酒炙品>生品>醋炙品。4.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作用评价与空白组相比,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各浓度组中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均明显上升,半数致死天数和最长寿命明显降低,体长明显减小,产卵数减少,头部摆动频率、身体弯曲频率、Omega/U摆动次数明显降低。5.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药效作用评价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能显着提高秀丽隐杆线虫的耐热能力和抗氧化能力。6.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不同浓度组中秀丽隐杆线虫的AChE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程度加剧。骆驼蓬子暴露能导致cyp-35A、ctl-2、daf-2、hsp-16.1、hsp-16.2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sod-3、tub-1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结论:本文建立了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的方法;运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快速推断鉴定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骆驼蓬子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数据。建立了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评价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毒性、药效作用的模型,骆驼蓬子炮制后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降低,说明炮制确有减毒作用。本文表明秀丽隐杆线虫适用于骆驼蓬子的毒效作用评价,为进一步认识与评价骆驼蓬子的毒性成分及炮制减毒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依据,也为其他中药饮片毒效的生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崔高峰[9](2019)在《去氢骆驼蓬碱调控PI3K/Akt通路和溶酶体Rab7/RILP诱导Sf9细胞自噬》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源农药被认为是化学农药的重要补充,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属于β-咔啉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医药和植物保护等领域。Harmine可通过拒食、生长发育调节等方式有效防控多种昆虫,但其杀虫及发育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harmine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和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离体Sf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入手,逐步探索harmine诱导昆虫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主要调控通路,主要结果如下:(1)Harmine对果蝇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随着harmine浓度增加(0-200 mg/L),果蝇蛹的质量、长度、化蛹高度、羽化率、雌雄比等都受到显着抑制。200 mg/L harmine处理后果蝇蛹期生长发育信号网络中的Wnt、Notch、TGF-β、Hippo、Hedgehog等通路上基因的表达呈全面抑制状态,并且各个通路在雌雄差异、胁迫应激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PI3K/Akt通路也受到显着抑制,提示harmine可能通过诱导自噬参与果蝇发育抑制。(2)以harmine为代表的5种β-咔啉生物碱均能抑制Sf9细胞的增殖,在0-0.2 m M之间,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抑制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harmine>harmol>harmaline>harmalol>tryptoline。其中,不饱和的β-咔啉生物碱harmine和harmol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损害细胞形态,引起细胞空泡化、肿胀等,随剂量和时间的增加,出现凋亡小体等现象。Harmine和harmol具有很强的自噬诱导能力,能够显着增强Sf9细胞自噬荧光染料Monodansylcadaverine(MDC)和溶酶体染料Lyso Tracker Red的荧光强度,促进Atg8等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3)不同浓度harmine处理Sf9细胞24 h后,从0.05 m M开始,MDC和Lyso Tracker Red染色荧光增强,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0.2 m M处理后细胞开始出现凋亡现象。选取0.05m M为处理剂量,研究harmine诱导Sf9细胞自噬中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Harmine处理Sf9细胞后,转录组中2463个基因上调,689个基因下调,蛋白组中36个蛋白上调,77个蛋白下调。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胞外基质和代谢通路等方面,参与细胞的跨膜转运、免疫应激、代谢调节、信号转导、自噬等生命过程,提示了harmine对Sf9细胞的作用方式。(4)PI3K/Akt通路作为重要的自噬调控通路,选用3种特异性通路抑制剂,pictilisib、MK-2206 2HCl和rapamycin和两种通路激活剂1,3-dicaffeoylquinic acid和MHY1485,研究harmine诱导Sf9细胞自噬过程中PI3K/Akt通路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路抑制剂能够显着增强harmine诱导的自噬现象,包括细胞形态和荧光染色等。而2种通路激活剂能缓解harmine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荧光染色现象。从而证实PI3K/Akt通路确实参与了harmine诱导的细胞自噬。(5)线粒体特异性染料、线粒体膜电位指示剂及ATPase酶活性检测等发现,线粒体在harmine诱导的自噬中作用相对微弱。重点研究了大自噬中变化比较剧烈的溶酶体。Rab7/RILP在自噬体与溶酶体识别与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ab7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中非常保守,而RILP则差异较大,提示可能存在不同作用方式。RNAi干扰和过表达实验,证实Rab7和RILP参与了harmine诱导的昆虫细胞自噬。酵母双杂交和GST-pull down实验发现,RILP需要去掉末端的GC-rich区才能与Rab7互作;昆虫中RILP的N端参与两者相互作用;部分氨基酸的点突变可以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昆虫自噬中Rab7-RILP的互作方式与哺乳动物中存在显着差异。本文通过研究新型杀虫活性成分harmine诱导昆虫细胞自噬和抑制果蝇生长发育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研究harmine的作用方式、相关成分的改造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丰富了昆虫生长发育调节机制及昆虫自噬通路转导研究内容。
李敏[10](2019)在《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剂与凝胶剂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可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中6种主要有效成分(鸭嘴花碱、氢溴酸东莨菪碱、硫酸阿托品、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秋水仙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该制剂质控方法的提升及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建立可同时检测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大鼠血浆、血液透析液、皮肤透析液中上述6种主要有效成分的UPLC-MS/MS含量测定方法,确立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血药浓度法、微透析法测定两种制剂中6种成分在大鼠体内及局部的经时药物浓度,提取药动学参数并对比两制剂的药动学特点,初步评价血药浓度法及微透析法作为经皮给药制剂体内及局部药动学研究手段的适用性。方法:(1)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中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2)采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大鼠血浆、血液透析液、皮肤透析液样品中制剂的6种主要成分。(3)分别采用血药浓度法、微透析法对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在大鼠体内及局部的药动学过程进行研究。微透析法需自制微透析探针,筛选并评价灌流液种类、灌流速度等因素对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的影响,以各待测物的标准曲线分别计算软膏及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大鼠血浆、血液透析液及皮肤透析液中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采用DAS 3.2.7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分析,以统计矩法计算各组内每只大鼠的药动学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max)、药峰浓度(Cmax)、平均滞留时间(MRT0-t、MRT0-∞)、消除半衰期(T1/2z)、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AUC0-∞),进而求得各组内每只大鼠的平均药动学参数,所有实验数据与药动学参数均以mean?SD的形式表示,并计算生物利用度。采用SPSS 21.0对药动学参数AUC0-t、AUC0-∞、MRT0-t、MRT0-∞、T1/2z、Cmax经对数转化后进行t-检验,Tmax进行秩和检验,高、中、低剂量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初步考察各待测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结果:(1)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1%乙酸铵缓冲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 nm、26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7℃,进样量:10μL。6种待测化合物在其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自制凝胶剂含量测定结果:鸭嘴花碱、氢溴酸东莨菪碱、硫酸阿托品、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秋水仙碱含量分别为0.2835、0.4439、0.9940、1.1530、1.4871、0.1531(mg/g);自制软膏剂含量测定结果:鸭嘴花碱、氢溴酸东莨菪碱、硫酸阿托品、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秋水仙碱含量分别为0.5583、0.8882、1.9665、2.3187、2.9533、0.3219(mg/g)。(2)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前处理方法为取血浆200μL,加入400μL甲醇沉淀蛋白,涡旋混匀1 min,离心(4℃,15000 r/min)10 min;取定量上清液,N2吹干,加甲醇200μL复溶,涡旋1 min,离心(4℃,15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UPLC-MS/MS分析。U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1μL;柱温:40℃;电离方式为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监测MRM。6种待测生物碱在其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要求。(3)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经皮肤给药吸收进入体内后,由软膏及凝胶剂高、中、低剂量组6种待测生物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见,凝胶剂组中各待测生物碱的血药浓度相对软膏剂变化趋势均较为平稳,吸收及消除的较慢,曲线下面积较大,呈现出一定的缓释趋势。凝胶剂中多数待测生物碱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软膏及凝胶剂中、低剂量组6种待测生物碱血液透析液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呈现出与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相似的结果;由软膏及凝胶剂中、低剂量组6种待测生物碱皮肤透析液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可见,凝胶剂组鸭嘴花碱、秋水仙碱的吸收相对软膏剂慢但曲线下面积较大,消除较为缓慢;凝胶剂组氢溴酸东莨菪碱、硫酸阿托品、骆驼蓬碱及去氢骆驼蓬碱相对软膏剂吸收较慢,峰浓度较低,但其消除过程较长且曲线下面积与软膏剂组相近。结论:建立的可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中6种待测生物碱的HPLC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有效完善两种制剂的质量标准;建立的可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及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大鼠3种生物样品中6种制剂主要待测生物碱的UPLC-MS/MS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结果稳定,可为两种制剂的药动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骆驼蓬子凝胶剂较软膏剂吸收慢且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凝胶剂中多数测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比软膏剂高,有望产生更好的疗效,采用血药浓度法及微透析法得到的两制剂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基本相似。综合评价两法,血药浓度法较微透析法更适用于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微透析法更适合于经皮给药制剂的局部药动学研究。
二、骆驼蓬种子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骆驼蓬种子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骆驼蓬生物碱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骆驼蓬生物碱 |
1.1.1 概述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1.2.1 分子光谱技术 |
1.2.2 理论计算方法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哈尔满碱分子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与计算细节 |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2.2.2 量子化学计算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哈尔满碱分子的优化结构 |
2.3.2 哈尔满碱分子的振动归属 |
2.3.3 哈尔满碱分子的前线轨道分析 |
2.3.4 哈尔满碱分子的表面静电势 |
2.3.5 哈尔满碱分子的简缩福井函数分析 |
2.3.6 哈尔满碱分子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拉曼光谱的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细节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优化结构 |
3.3.2 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拉曼光谱及归属 |
3.3.3 哈尔满碱分子及Ag配合物的前线轨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分子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与计算细节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两种生物碱分子的优化结构 |
4.3.2 两种生物碱分子的振动及归属 |
4.3.3 两种生物碱分子的前线轨道分析 |
4.3.4 两种生物碱分子的表面静电势分析 |
4.3.5 两种生物碱分子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抑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可能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索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肝癌的研究现状 |
1.2.1 肝癌的诱导因素 |
1.2.2 肝癌的治疗方法 |
1.2 化疗药物的应用进展 |
1.2.1 化疗药物存在的问题 |
1.2.2 化疗药物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
1.3 中药骆驼蓬 |
1.3.1 骆驼蓬简介 |
1.3.2 骆驼蓬的化学成分 |
1.3.3 药理作用 |
1.3.4 去氢骆驼蓬碱 |
1.4 纳米药物载体 |
1.4.1 纳米载体的分类及优势 |
1.4.2 纳米药物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
1.4.3 聚合物、脂质混合纳米结构 |
1.5 脂质体研究现状 |
1.5.1 脂质体的概述 |
1.5.2 脂质体的特点 |
1.5.3 脂质体的分类 |
1.5.4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6 聚乙二醇(PEG)研究现状 |
1.6.1 聚乙二醇简介 |
1.6.2 聚乙二醇的性质 |
1.6.3 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 |
1.7 选题依据 |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9 论文研究内容 |
2 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试验药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法检测药物毒性和细胞增殖 |
2.2.3 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凋亡形态 |
2.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2.5 划痕实验 |
2.2.6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
2.2.7 Transwell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
2.2.8 Western blot实验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去氢骆驼蓬碱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 |
2.3.2 去氢骆驼蓬碱对不同肝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2.3.3 去氢骆驼蓬碱刺激肝癌细胞凋亡 |
2.3.4 去氢骆驼蓬碱对肝癌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
2.3.5 去氢骆驼蓬碱对肝癌细胞侵袭抑制作用 |
2.3.6 去氢骆驼蓬碱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与自噬 |
2.3.7 自噬抑制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8 去氢骆驼蓬碱对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 |
3.2.2 色谱条件 |
3.2.3 HPLC法专属性考察 |
3.2.4 去氢骆驼蓬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5 精密度的考察 |
3.2.6 稳定性的考察 |
3.2.7 加样回收率的考察 |
3.2.8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3.2.9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单因素考察 |
3.2.10 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
3.2.11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证 |
3.2.12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HPLC法专属性考察实验结果 |
3.3.2 去氢骆驼蓬碱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
3.3.3 精密度考察的结果 |
3.3.4 稳定性考察的结果 |
3.3.5 加样回收率察的结果 |
3.3.6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单因素考察的结果 |
3.3.7 响应面优化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结果 |
3.3.8 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证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及抗肝癌活性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细胞株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PEG修饰的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制备 |
4.2.2 PEG-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的表征 |
4.2.3 稳定性分析 |
4.2.4 体外释放分析 |
4.2.5 细胞培养 |
4.2.6 CCK-8检测空白脂质体和和PEG-空白脂质体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
4.2.7 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
4.2.8 流式细胞仪对比不同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9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粒径的测定结果 |
4.3.2 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 |
4.3.3 稳定性分析结果 |
4.3.4 体外释放分析结果 |
4.3.5 CCK-8检测空白脂质体肝癌细胞的毒性结果 |
4.3.6 CCK-8对比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毒性的结果 |
4.3.7 流式细胞术对比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去氢骆驼蓬碱药理作用及研究现状 |
1.1 药用植物骆驼蓬 |
1.2 骆驼蓬中药用有效成分 |
1.3 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理作用 |
2 去氢骆驼蓬碱剂型研究进展 |
2.1 乳剂 |
2.2 胶囊剂 |
2.3 栓剂 |
2.4 软膏剂 |
2.5 脂质体 |
2.6 纳米粒 |
2.7 微球 |
2.8 水凝胶贴剂 |
2.9 聚合胶束 |
3 结直肠癌 |
3.1 常用的结直肠癌药物 |
3.1.1 5 -氟尿嘧啶 |
3.1.2 卡培他滨 |
3.1.3 西妥昔单抗 |
3.1.4 奥沙利铂 |
3.1.5 伊立替康 |
3.2 结直肠癌的定位治疗 |
4 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建立 |
2.2 HM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 HM吸收光谱的绘制 |
2.4 HM标准曲线的建立 |
2.5 HM精密度的考察 |
2.6 HM原位凝胶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HM吸收光谱的绘制 |
3.2 HM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HM精密度的考察 |
3.4 HM原位凝胶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HM原位凝胶的制备 |
2.2 胶凝温度测定 |
2.3 CCD-RSM优化HM原位凝胶处方 |
2.4 HM原位凝胶黏度测定 |
2.5 大鼠直肠滞留实验 |
2.6 体外释放度测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M原位凝胶的制备 |
3.2 CCD-RSM优化HM原位凝胶处方及处方验证 |
3.3 HM原位凝胶粘度测定 |
3.4大鼠直肠滞留实验 |
3.5 体外释放度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体外应用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细胞 |
2.2 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CT26 细胞为例) |
2.3 CCK-8 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CT26 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
2.4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 |
2.5 HM原位凝胶抑制CT26 细胞迁移的作用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CK-8 法考察HM原位凝胶对CT26 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
3.2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测定HM原位凝胶诱导的凋亡细胞百分率 |
3.3 HM原位凝胶抑制CT26 细胞迁移的作用 |
4.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体内应用评价 |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细胞 |
2.3 小鼠原位结直肠癌模型建立 |
2.4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生长及转移效果考察 |
2.5 HM原位凝胶对荷瘤小鼠生存率的影响考察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生长效果考察 |
3.2 HM原位凝胶抑制结直肠癌转移效果考察 |
3.3 HM原位凝胶对荷瘤小鼠生存率的影响考察 |
4 讨论与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研究工作创新性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5)去氢骆驼蓬碱小鼠体内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盐酸去氢骆驼蓬碱急性毒性作用评价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结果 |
2 急性中毒小鼠心电及血压监测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方法 |
2.4 结果 |
3 麻醉剂对去氢骆驼蓬碱毒性作用的影响 |
3.1 实验动物 |
3.2 仪器与试剂 |
3.3 方法 |
3.4 结果 |
4 中枢抑制剂对去氢骆驼蓬碱毒性作用的影响 |
4.1 实验动物 |
4.2 仪器与试剂 |
4.3 方法 |
4.4 结果 |
5 去氢骆驼蓬碱体内、外对AChE活性的影响 |
5.1 实验动物 |
5.2 仪器与试剂 |
5.3 方法 |
5.4 结果 |
6 外周抗胆碱药对去氢骆驼蓬碱毒性作用的影响 |
6.1 实验动物 |
6.2 仪器与试剂 |
6.3 方法 |
6.4 结果 |
7 统计学方法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去氢骆驼蓬碱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去氢骆驼蓬碱诱导NRK细胞及人结肠癌细胞自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结肠癌组织中p6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去氢骆驼蓬碱诱导NRK细胞自噬的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去氢骆驼蓬碱诱导人结肠癌细胞自噬和增殖抑制的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去氢骆驼蓬碱N9位—肉桂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检索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
1.1.1 肿瘤与抗肿瘤药物 |
1.1.2 细胞凋亡与抗肿瘤 |
1.2 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1.2.1 去氢骆驼蓬碱的简介 |
1.2.2 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1.2.3 去氢骆驼蓬碱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 |
1.2.4 去氢骆驼蓬碱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 |
1.3 肉桂酸衍生物抗肿瘤活性 |
1.4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N~9取代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的设计 |
2.1 论文提出与设计 |
2.2 目标化合物设计思路 |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分析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2.1 合成路线(一) |
3.2.2 合成路线(二) |
3.3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 |
3.4 目标化合物11a的晶体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实验部分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1.2 实验试剂及细胞 |
4.2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4.2.1 实验目的及原理 |
4.2.2 细胞培养及所需溶液配制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细胞周期实验 |
4.3.1 实验设计原理 |
4.3.2 实验步骤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细胞凋亡实验 |
4.4.1 实验设计原理 |
4.4.2 实验步骤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线粒体膜电位(Δψ_m)检测 |
4.5.1 实验设计原理 |
4.5.2 实验步骤 |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 活性氧(ROS)水平检测 |
4.6.1 实验设计原理 |
4.6.2 实验步骤 |
4.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7 化合物在线粒体定位的测定 |
4.7.1 实验设计原理 |
4.7.2 实验步骤 |
4.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8 Western Blot实验 |
4.8.1 实验设计原理 |
4.8.2 实验步骤 |
4.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9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毒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骆驼蓬的研究概况 |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研究 |
3 毒性作用研究 |
4 炮制研究 |
5 临床应用研究 |
6 小结 |
第二章 秀丽隐杆线虫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 中药毒性评价研究现状 |
2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优势 |
3 秀丽隐杆线虫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第一章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醇提物中主要生物碱的含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成分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作用评价 |
第一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生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药效作用评价 |
第一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应激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AChE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对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骆驼蓬子对秀丽隐杆线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去氢骆驼蓬碱调控PI3K/Akt通路和溶酶体Rab7/RILP诱导Sf9细胞自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1 前言 |
1.1 β-咔啉生物碱 |
1.1.1 β-咔啉生物碱的概述 |
1.1.2 β-咔啉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 |
1.1.3 β-咔啉生物碱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
1.1.4 去氢骆驼蓬碱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
1.2 细胞自噬的概述 |
1.2.1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式 |
1.2.2 细胞自噬的分类 |
1.2.3 细胞自噬的发生 |
1.2.4 自噬过程中的PI3K/Akt通路 |
1.2.5 自噬过程中溶酶体Rab7/RILP通路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1.4 技术路线 |
2 去氢骆驼蓬碱对果蝇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果蝇品系 |
2.2.2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
2.2.3 供试耗材及主要仪器 |
2.2.4 果蝇培养 |
2.2.5 剂量筛选处理 |
2.2.6 Harmine处理实验 |
2.2.7 果蝇发育相关基因q RT-PCR检测 |
2.2.8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2 去氢骆驼蓬碱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3 去氢骆驼蓬碱对果蝇生长发育和自噬相关基因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去氢骆驼蓬碱等五种β咔啉生物碱的细胞活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细胞株系 |
3.2.2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
3.2.3 供试耗材及主要仪器 |
3.2.4 昆虫细胞培养及保存 |
3.2.5 细胞毒力检测方法 |
3.2.6 倒置相差显微镜形态观察 |
3.2.7 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 |
3.2.8 MDC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3.2.9 Lyso Tracker Red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3.2.10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qRT-PCR检测 |
3.2.11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3.2.1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五种β-咔啉生物碱对Sf9细胞增殖生长的影响 |
3.3.2 五种β-咔啉生物碱的对Sf9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3 β-咔啉生物碱对Sf9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3.3.4 β-咔啉生物碱对Sf9 细胞MDC染色的影响 |
3.3.5 β-咔啉生物碱对Sf9 细胞Lyso Tracker Red染色的影响 |
3.3.6 β-咔啉生物碱对Sf9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7 β-咔啉生物碱对Sf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4 去氢骆驼蓬碱诱导Sf9细胞自噬中的组学关联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药剂及主要药剂 |
4.2.2 供试耗材及主要仪器 |
4.2.3 倒置相差显微镜IPCM形态观察 |
4.2.4 MDC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4.2.5 Lyso Tracker Red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4.2.6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qRT-PCR检测 |
4.2.7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4.2.8 细胞转录组的检测 |
4.2.9 蛋白质iTRAQ定量检测 |
4.2.10 转录组与蛋白组的关联分析 |
4.2.11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Sf9细胞形态的影响 |
4.3.2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Sf9细胞MDC染色的影响 |
4.3.3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Sf9 细胞Lyso Tracker Red染色的影响 |
4.3.4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Sf9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对Sf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6 去氢骆驼蓬碱处理Sf9细胞后转录组结果分析 |
4.3.7 去氢骆驼蓬碱处理Sf9细胞后蛋白组结果分析 |
4.3.8 去氢骆驼蓬碱处理Sf9细胞后转录组和蛋白组关联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PI3K/Akt通路参与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的Sf9 细胞自噬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药剂及主要药剂 |
5.2.2 供试耗材及主要仪器 |
5.2.3 细胞毒力MTT检测方法 |
5.2.4 倒置相差显微镜IPCM形态观察 |
5.2.5 MDC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5.2.6 Lyso Tracker Red荧光染色检测方法 |
5.2.7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通路抑制剂与激活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5.3.2 通路抑制剂与激活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5.3.3 通路抑制剂与激活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细胞MDC染色的影响 |
5.3.4 通路抑制剂与激活剂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细胞Lyso Tracker染色的影响 |
5.4 小结 |
6 溶酶体Rab7/RILP通路在Sf9 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式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
6.2.2 供试耗材及主要仪器 |
6.2.3 线粒体膜电位Rhodamine123 染色 |
6.2.4 线粒体Mito Green染色 |
6.2.5 线粒体ATPase的检测 |
6.2.6 溶酶体Cathepsin L与自噬Atg8 的免疫荧光检测 |
6.2.7 溶酶体Rab7/RILP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8 Rab7和RILP全长、截短和定点突变 |
6.2.9 溶酶体Rab7和RILP的过表达实验 |
6.2.10 溶酶体Rab7和RILP的 RNAi干扰实验 |
6.2.11 Rab7 的表达与RILP的截短表达 |
6.2.12 Rab7与RILP蛋白互作的酵母双杂交检测 |
6.2.13 Rab7与RILP蛋白互作的GST-pull down检测 |
6.2.14 统计学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hodamine123 染色的影响 |
6.3.2 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线粒体Mito Green染色的影响 |
6.3.3 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线粒体ATPase的影响 |
6.3.4 去氢骆驼蓬碱处理后Cathepsin L与 Sf-Atg8 的免疫荧光共定位 |
6.3.5 草地贪夜蛾溶酶体Rab7和RIL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3.6 Rab7和RILP过表达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Sf9 细胞自噬的影响 |
6.3.7 RNAi干扰Rab7和RILP对去氢骆驼蓬碱诱导Sf9 细胞自噬的影响 |
6.3.8 定点突变和截短表达对Rab7和RILP互作酵母双杂交的影响 |
6.3.9 截短表达对Rab7和RILP相互作用GST-pull down的影响 |
6.4 小结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β-咔啉生物碱生物活性与结构优化的关系 |
7.1.2 自噬与活性成分杀虫机理研究 |
7.1.3 生长发育信号网络与harmine诱导的果蝇生长发育抑制 |
7.1.4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果蝇生长发育 |
7.1.5 组学关联分析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
7.1.6 PI3K/Akt通路在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的Sf9 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
7.1.7 哺乳动物细胞自噬中Rab7与RILP的相互作用 |
7.2 结论 |
7.3 本文创新之处 |
7.4 本文后续研究思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10)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剂与凝胶剂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剂及凝胶剂中6 种主要成分的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生物样品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试药与仪器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血药浓度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3.3 讨论 |
4 微透析方法的建立及药动学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骆驼蓬种子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骆驼蓬生物碱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关皓月.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 西仁阿依·西热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去氢骆驼蓬碱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D]. 史阔豪.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 李臻臻.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去氢骆驼蓬碱小鼠体内毒性研究[D]. 吕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6]去氢骆驼蓬碱诱导NRK细胞及人结肠癌细胞自噬的研究[D]. 雷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去氢骆驼蓬碱N9位—肉桂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唐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8]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骆驼蓬子不同炮制品毒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 苗祥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去氢骆驼蓬碱调控PI3K/Akt通路和溶酶体Rab7/RILP诱导Sf9细胞自噬[D]. 崔高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10]复方骆驼蓬子软膏剂与凝胶剂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D]. 李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