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席帅[1](2021)在《浅谈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德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尤为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大学生德育的"软抓手"不够硬,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现有的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存在漏洞,可能造成"功利化"导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高校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作斌,颜海[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创建》文中研究指明德育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创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大学生"全息场"德育模式是德育主体通过"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从而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新型德育范式,其构成要素包括德育目标、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全息场以及德育评价等,其中"全息场"是其核心要素。"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创建既是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徐伟[3](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师需探寻新的教育深化改革路径与方向。以大思政思维着手,对大学语文教学中蕴藏的隐性功能进行合理化突显。即深挖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空间、做好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对接,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由此,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良好品格的大学生。
李永昌[4](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如何认清德育工作的核心、把握德育工作着力点、找准德育工作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举措,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必须回答好的问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创建的基本缘起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的三观模糊、认知不清和存在道德认同与社会实践脱节等内源性问题,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突显的在育人理念、制度、方法、路径、举措等外塑性问题,基于问题意识和建构主义的视角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即从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以德为先理念放到核心位置加以高度重视,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度,科学构建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系统化创设德育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秦晓杰,彭勃[5](2021)在《贯彻三全育人: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文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以德为先"的重要理念,二者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有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德育课堂则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转型,应具有整体观念、系统观念、协作观念,将德育教育作为整体推进,破除传统德育课堂的独立模式、分化模式、零散模式。以生态学的视角重构大学生德育课堂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多种德育模式协同进行构建,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德育生态型课堂,促进大学生德育现代化转型快速发展。
裴学进,佘超[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文中提出文章梳理了从文件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认可、接纳、定位和获得新提升。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对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启示: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始终保持对分析文件文本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马天钰[7](2021)在《《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
彭乐[8](2021)在《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庄淑娟[9](2021)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1-4册)德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文杰[10](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二、浅论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德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
(一)大学生德育的概念 |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
二、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形式、内容、主体较为单一,学生多为被动接受 |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软抓手”不够硬,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三)现有的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存在漏洞,可能造成“功利化”导向 |
三、高校解决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
(一)改革传统的德育形式,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
(二)加强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
(三)探索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德育考核方式,避免“功利化”导向 |
四、结语 |
(2)新时代大学生“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内涵与架构 |
(一)“全息场”的内涵与构成 |
(二)“全息场”的特征与功能 |
二、“全息场”德育模式的作用机制 |
(一)德育目标的作用机制 |
(二)“全息场”的作用机制 |
(三)德育评价的作用机制 |
三、“全息场”德育模式创建的意义 |
(一)“全息场”德育模式是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
(二)“全息场”德育模式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
(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 |
(一)大学语文课程蕴藏思政教育功能 |
(二)课程思政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 |
(一)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 |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
(一)深挖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 |
(二)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空间 |
(三)做好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对接 |
结语 |
(4)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创建的基本缘起 |
(一)内源性问题———大学生基本道德素养所显现的突出现象 |
1.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三观”认知模糊的问题。 |
2.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道德认同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 |
(二)外塑性问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
1. 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2. 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不够。 |
3. 课程思政中对立德树人内涵点的把握与结合度显得生硬。 |
4. 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5. 立德树人的培育环境单一。 |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构建的现实路径 |
(一)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以德为先理念放到核心位置加以高度重视 |
(二)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
(三)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度 |
(四)科学构建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
(五)系统化创设德育环境 |
(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
(七)拓展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德育工作途径 |
(5)贯彻三全育人: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转型之困境 |
(一)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 |
(二)当下德育未能与时俱进 |
(三)立德树人未能深入推进 |
三、生态化德育课堂的理论支撑 |
(一)生态系统性理论 |
(二)生态平衡性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大学生德育生态课堂的转型之径 |
(一)创新形式与整合资源 |
(二)协同育人与持续发展 |
(三)主体共生与时俱进 |
五、结语 |
(6)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文件文本内容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可能性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四个阶段 |
(一)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99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 |
(二)1994—200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接纳 |
(三)2001—2011年: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地位 |
(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获得新提升 |
三、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启示 |
(一)深化新时代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变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
(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使之更加契合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 |
(三)始终保持对文本分析之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 |
(10)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论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席帅. 大学, 2021(48)
- [2]新时代大学生“全息场”德育模式的创建[J]. 赵作斌,颜海.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0)
- [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 徐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16)
- [4]新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探索[J]. 李永昌. 职教论坛, 2021(08)
- [5]贯彻三全育人: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J]. 秦晓杰,彭勃.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4)
- [6]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跃升的历程与启示——基于对国家颁发若干重要文件文本分析的方法[J]. 裴学进,佘超. 青年发展论坛, 2021(04)
- [7]《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马天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 彭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9]《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1-4册)德育教学研究[D]. 庄淑娟.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10]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