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产成功

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产成功

一、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张富昌[2](2017)在《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单氰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医药、农药中间体,目前通用的生产工艺是采用能耗高、危险性大的石灰氮一步反应蒸发法,而新型能耗低又安全的石灰氮循环法单氰胺生产工艺仍处于研究阶段。本论文以循环法单氰胺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工程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目前单氰胺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生产工艺的优劣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循环法生产单氰胺工艺的优越性和公司采用循环法建设生产装置的必要性。(2)对单氰胺生产所需的两种原料石灰氮和CO2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简单阐述,进而提出了原料石灰氮和CO2的最新生产方式,最后就其分析方法和在单氰胺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计算做了详细论述。(3)经过理论计算及小试实验,初步确定了影响单氰胺生产的重要因素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液固比L/S;然后经过正交中试放大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L/S值,为循环法5t/d单氰胺中试生产线建设提供工艺设计参数、设备选型参数和生产运行操作控制参数。(4)对5t/d单氰胺进行工艺计算后,进行设备选型,完成了该中试生产装置最终设计和建设。总结试生产过程工艺控制指标及操作参数,对由于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和装置建设引起的问题进行过程优化,使中试生产线工艺和设备稳定运行,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单氰胺产品,为年产10000t单氰胺生产提供了准确的设计参数。(5)对年产10000t生产线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完整的施工图,建成后按在中试生产线总结的操作指标进行试生产,对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过程优化,总结出工业化生产线的操作控制指标,使生产能够稳定运行并生产出合格的单氰胺产品;然后对其进行72h稳定生产考核,考核吨产品原料石灰氮消耗、CO2消耗、吨产品能耗和产品质量,分析总结该生产装置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该生产装置转入正常商业运行。本工作通过对石灰氮循环法制备单氰胺生产工艺由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中试放大生产装置建设和运行,最终建设运行年产10000t生产装置的全过程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有效的论证了该单氰胺生产工艺的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石灰氮循环法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的对比,证明新工艺具有生产环节少、工艺简单、过程控制容易、生产安全、能耗低和产品质量高的特点。通过全过程研究,不仅论证了采用该生产工艺建设万吨级生产装置运行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因此该生产工艺值得在国内单氰胺行业推广。

石喜军[3](2014)在《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作业方式依旧占有不小比重,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水泥窑具有高温、高压、大容量和全封闭等特点,很适合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污染土及其它产业废弃物等,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相关规划中多次强调水泥行业的功能拓展作用。目前,一些水泥企业已经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水泥行业功能拓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指标值是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判断矩阵采用权重分配的方式来确定。首先,作者对模糊集及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有关定义和定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为了解决模糊数加和减、乘和除不再是一对逆运算的问题,并使得运算法则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而引入了经典数学中自变量、因变量、代表系统和自由度等概念,继而定义了模糊集理论中自变模糊数、因变模糊数、代表系统和自由度等概念,并据此对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乘性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若一个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满足一些文献对其乘性一致性的定义则个矩阵一定是精确数互补判断矩阵这一不合理之处,进而作者结合模糊集截集理论,利用判断矩阵元素间的关系,重新对乘性一致性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进行了定义。再次,文章给出了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和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间的相互转换数学表达式,并证明了通过此数学表达式相互转换后的矩阵与原矩阵保持着相同的一致性。最后,作者结合传统层次分析法中关于正互反判断矩阵的权重求解过程和模糊集截集理论,给出了基于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模糊权重求解算法,继而给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权重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求解算法。(2)对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作者根据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轨迹,将水泥行业发展历史划分为诞生阶段、衰落停滞阶段、自行研制阶段、发展阶段和产能结构调整蓬勃发展阶段五个阶段。其次,分析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泥行业产能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集中度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持续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持续进步。再次,指出了我国水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综合表现为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水泥生产集中度低等。最后,对我国水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水泥行业应以解决过剩产能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对水泥行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优质水泥生产比重,并重点发展绿色水泥工业。(3)对水泥行业处置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功能拓展进行了研究。水泥行业的功能拓展是指水泥企业在进行正常水泥生产活动的同时,还要利用水泥窑具有的高温、高压、大容量和全封闭等特点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污染土及其它产业废弃物。水泥行业功能拓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水泥窑协同处置与传统处置方式在环境影响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目前城市污泥的主流处置方式有五种:其中两种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即城市污泥脱水后外运水泥厂处置和石灰石稳定后外运水泥厂处置,另外三种为传统的处置方式,即城市污泥干化后填埋处置、焚烧后填埋处置和脱水后堆肥处置;而目前城市垃圾的主流处置方式也有五种:其中三种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即城市垃圾焚烧后水泥窑处置、直接水泥窑处置和水泥窑综合处置,另外两种为传统的处置方式,即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处置和焚烧后填埋处置。(4)对水泥行业功能拓展与措施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践主要集中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和污染土上,因此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水泥行业在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拓展上。另外,水泥行业要想功能拓展成功,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从内部环境看,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五点:一要转变管理方式;二要优化能源结构;三要完善环保措施;四要突破关键技术;五要替换矿产资源。从外部环境看,政府需要制定五大政策:一要统筹规划布局,开展试点示范;二要完善税收优惠及改造补贴政策;三要出台国家标准、规范;四要加大全过程监督管理力度;五要加强宣传推广。

许毅刚[4](2013)在《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限于工艺技术特性,连续性生产企业习惯于依赖同质化产品生产与规模扩张来应对竞争,这一刚性生产模式受到了多样化买方环境的挑战,为此,连续性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转变生产模式、增加柔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离散性企业的制造柔性方面,基于现实需要,本文选择了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物期权、博弈分析与案例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价值分析、治理机制、演化过程等视角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论述。本文研究了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任务柔性、外部关联柔性以及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嘉华公司的案例进行考察,为理论研究提供回应。本研究形成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由于工艺流程不可分割,理论界所讨论的大规模柔性制造模式的关键技术如并行工程、成组技术均难以支持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的构建。连续性生产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关联活动来构建柔性制造模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矩阵框架,并将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各种方法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其次,实物期权的研究证明,内部任务柔性较非柔性生产线更有投资价值。研究发现,连续性生产企业实现内部任务柔性的途径主要建立在组分柔性、控制柔性及混合柔性三种柔性技术的基础上;其低成本生产的关键在于产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交替体”。本文认为,集中化是连续性生产企业实现内部柔性的主要治理机制。第三,外部关联包含了水平关联、垂直关联、网络关联三种形式。外部关联是一种关系契约,具有由连续性生产企业主导的多边交易及非一体化特征。信任的传递有助于提高柔性契约关系的整体效率;但是,在外包等水平关联情形下,信任传递可能成为外部关联组织反向要挟连续性生产企业的因素,使信任关系产生悖论。知识的转移有助于提高关联柔性制造水平,但作为一项关系性的投资,也会带来机会主义的风险。代工合约的博弈分析证明,存在知识与信任两类信息泄漏情况下,连续性生产企业容易遭受机会主义的风险。第四,连续性生产企业大规模柔性制造模式的演化有赖于多样化的买方价值、企业家、外部权力、企业能力的驱动,通过四个维度构建的资产组合模型,可以对这一动态非平衡发展过程进行解释。

刘成[5](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周清浩,孔祥忠[6](2010)在《2009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2009年中国水泥工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涉及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撑了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批关系到水泥行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志着我国水泥行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许多科研成果、新技术、新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200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文中指出2008年第36号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快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

王维福[8](2008)在《XS水泥公司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论文所使用的相关战略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在第二章中,主要阐述了XS水泥公司的战略环境。在第三章中,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笔者通过XS水泥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择,结合MBA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了公司的品牌战略、成本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海外上市战略、资产重组、证券借壳战略,以及公司的投资战略。最后得出结论,水泥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战略和持有金融类公司股权的投资战略获得更大回报。

钱林,杨万芳[9](2007)在《用风积沙代替粘土配料生产优质水泥熟料》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水泥生产企业是资源消耗的大户,每年至少有4500万亩的耕地被破坏,大量的水土资源白白流失,土地日渐沙化、资源日渐贫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已岌岌可危!目前我国水泥产量已突破12亿吨大关,占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水泥生产大国,但是存在着三个突出矛盾:水泥不断扩能的需求与资

沈忠江[10](2006)在《东北地区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原则以及“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水泥工业发展指导方针,结合水泥工业的总体规划和WTO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影响,可以预见,水泥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将成为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东北地区地域特点出发,对东北地区建设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的规模、布局、市场需求、资源合理配置、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设计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在东北地区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建设周期、生产组织等方面的安排,力求对东北地区水泥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单氰胺发展现状
        1.1.1 单氰胺性质、来源及用途
        1.1.2 单氰胺发展现状
    1.2 单氰胺生产工艺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结构
第二章 生产原料与分析方法
    2.1 原料石灰氮
        2.1.1 石灰氮性质与消耗
        2.1.2 石灰氮生产工艺
        2.1.3 石灰氮有效氮分析方法[8]
    2.2 原料CO_2
        2.2.1 性质及生产工艺
        2.2.2 CO_2消耗计算
        2.2.3 原料CO_2分析方法
第三章 工艺研究
    3.1 反应原理
        3.1.1 主反应
        3.1.2 副反应
    3.2 实验部分
        3.2.1 生产工艺简述及实验目的
        3.2.2 实验室小试试验
        3.2.3 实验室中试实验
        3.2.4 5t/d生产装置中试试验
第四章 工程实践
    4.1 生产线设计依据
        4.1.1 物料及用水量平衡计算
        4.1.2 主要设备工艺计算及选型
        4.1.3 各辅助单元工艺及设备的初步确定
        4.1.4 设备选型
    4.2 工程实践过程
        4.2.1 工程建设情况
        4.2.2 生产装置试运行与运行[22]
        4.2.3 工程优化
    4.3 产业升级方向
        4.3.1 低温蒸发设备简介
        4.3.2 低温蒸发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研究进展
        1.2.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水泥行业现状分析
    2.1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历史
    2.2 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3 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概述
    3.1 生命周期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3.2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3.3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3.3.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3.3.2 清单分析
        3.3.3 影响评价
        3.3.4 结果解释
    3.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局限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4.1 预备知识
    4.2 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乘性一致性
    4.3 两类模糊数矩阵的相互转化关系
    4.4 基于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模糊权重求解算法
    4.5 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求解算法及环境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行业处置城市污泥的功能拓展研究
    5.1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5.2 城市污泥处置过程中的清单分析
        5.2.1 脱水后外运水泥厂处置清单分析
        5.2.2 石灰稳定后外运水泥厂处置清单分析
        5.2.3 干化后外运填埋场处置清单分析
        5.2.4 焚烧后外运填埋场处置清单分析
        5.2.5 脱水后外运堆肥场处置清单分析
    5.3 发电和运输过程中的清单分析
        5.3.1 发电阶段的清单分析
        5.3.2 运输清单
    5.4 环境影响标准化
    5.5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5.6 结果解释
        5.6.1 不同环境类型下的对比分析
        5.6.2 综合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泥行业处置城市垃圾的功能拓展研究
    6.1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6.2 清单分析
        6.2.1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清单分析
        6.2.2 城市垃圾焚烧后填埋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6.2.3 城市垃圾焚烧后水泥窑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6.2.4 城市垃圾直接水泥窑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6.2.5 城市垃圾水泥窑综合处置的基础清单分析
    6.3 环境影响标准化
    6.4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6.5 结果解释
        6.5.1 不同环境类型下的对比分析
        6.5.2 综合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证分析与措施保障
    7.1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实证分析
        7.1.1 功能拓展一:协同处置城市污泥
        7.1.2 功能拓展二: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7.1.3 功能拓展三:协同处置城市工业危险废弃物
        7.1.4 功能拓展四:协同处置污染土
    7.2 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的措施保障
        7.2.1 水泥企业自身措施保障
        7.2.2 行业政策措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B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 MATLAB 求解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4)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连续性生产与连续性生产企业
        1.3.2 柔性制造模式
        1.3.2.1 柔性
        1.3.2.2 柔性制造
        1.3.2.3 柔性制造模式
        1.3.3 多产品的相关概念界定
        1.3.3.1 多产品
        1.3.3.2 多产品产生的外部买方环境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柔性制造模式的技术与方法论的研究
        2.1.1 柔性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2.1.2 柔性制造的策略研究
    2.2 柔性制造模式的价值研究
    2.3 柔性制造模式的治理研究
    2.4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化与能力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模式的构建框架
    3.1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局限
        3.1.1 工艺生产流程的刚性
        3.1.2 内部一体化
        3.1.3 高专用性投资
    3.2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路径——整合
        3.2.1 整合的物理特征
        3.2.2 整合的契约特征
        3.2.3 整合的价值特征
        3.2.4 整合的知识特征
    3.3 连续性生产企业构建柔性制造模式的基本框架
        3.3.1 内部任务柔性
        3.3.2 水平关联柔性
        3.3.3 垂直关联柔性
        3.3.4 网络关联柔性
    3.4 离散性分工型柔性与连续性整合型柔性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内部任务结构的柔性制造模式研究
    4.1 内部任务结构柔性的价值分析
        4.1.1 基本假设和模型
        4.1.1.1 市场模型
        4.1.1.2 不确定需求环境下企业价值
        4.1.1.3 投资决策
        4.1.2 数值分析
        4.1.3 结语
    4.2 内部任务柔性的方法
        4.2.1 组分柔性与控制柔性
        4.2.2 交替体
        4.2.3 连续性生产企业柔性制造的关键策略
    4.3 内部任务柔性的生产组织体制
    4.4 本章小结
    附录:数值方法
    附录:附表
第五章 基于外部关联的柔性制造模式研究
    5.1 外部关联柔性制造
        5.1.1 外部关联的内涵
        5.1.2 关联柔性制造及其形式
        5.1.3 关联柔性制造模式的治理机制
    5.2 关联柔性制造契约
        5.2.1 关联柔性制造契约的属性
        5.2.2 资产专用性与关联柔性制造契约的成本
    5.3 关联柔性制造的信任机制
        5.3.1 信任的概念
        5.3.2 信任的机制
        5.3.3 信任的传递
        5.3.4 信任关系的悖论
    5.4 关联柔性制造的知识转移
        5.4.1 知识的理论
        5.4.2 关联柔性制造知识的转移
        5.4.3 知识的溢出与泄漏
        5.4.4 知识的封装
    5.5 代工合约的博弈分析模型
        5.5.1 哑铃型经营模式与代工合约
        5.5.2 模型分析
        5.5.2.1 无信息泄漏的代工合约分析
        5.5.2.2 有信息泄漏的代工合约分析
        5.5.3 结语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
    6.1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与资产
        6.1.1 企业的资源理论
        6.1.2 基于企业资源的连续性生产企业资产及其组合
        6.1.2.1 企业的资源与资产
        6.1.2.2 连续性生产企业资产及其组合
    6.2 资源依赖与外部权力的进入
        6.2.1 权力理论
        6.2.1.1 权力的社会学概念
        6.2.1.2 关键资源理论——企业的权力理论
        6.2.1.3 企业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外部权力
        6.2.2 外部权力的进入: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依赖
    6.3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能力及对外部资源的关联
        6.3.1 企业的能力理论
        6.3.2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
        6.3.3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资源与能力
    6.4 买方价值
        6.4.1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买方价值
        6.4.2 连续性生产企业未来市场的不确定价值
    6.5 连续性生产企业的企业家
    6.6 柔性制造模式演进的模型
        6.6.1 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的交互作用
        6.6.1.1 两种影响力:外部权力与企业能力
        6.6.1.2 两种经营逻辑:权力观与能力观
        6.6.2 柔性制造模式的演进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嘉华发展的考察
    7.1 嘉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7.1.1 嘉华基本状况
        7.1.2 嘉华的发展过程
        7.1.3 水泥产业的基本状况
        7.1.4 嘉华的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7.1.4.1 市场地位
        7.1.4.2 竞争优势
    7.2 嘉华内部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的考察
        7.2.1 特种水泥的工艺流程
        7.2.2 嘉华公司的组分柔性与控制柔性
        7.2.3 产品排序技术的发展
        7.2.4 产品转换控制技术的完善
        7.2.5 “交替体”的逆开发
        7.2.6 结语
    7.3 嘉华关联柔性制造模式的考察
        7.3.1 嘉华关联柔性制造模式
        7.3.2 嘉华外包模式考察分析
        7.3.2.1 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泄漏
        7.3.2.2 信任传递
        7.3.2.3 竞争
        7.3.2.4 模块化与连续化
        7.3.3 结语
    7.4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动态演化过程考察
        7.4.1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进的阶段
        7.4.2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化的过程分析
        7.4.2.1 第一阶段:业务重新定位/确立多品种单线柔性模式
        7.4.2.2 第二阶段:哑铃模式/水平柔性模式的运行
        7.4.2.3 第三阶段:私募融资/发展内部任务柔性、网络关联柔性
        7.4.2.4 第四阶段:战略整合/垂直关联柔性模式的机会
        7.4.3 “权力-能力”交替作用过程
        7.4.4 嘉华柔性制造模式演化过程中买方价值与企业家的作用
        7.4.5 结语
    7.5 嘉华业绩考察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8.2 对企业的启示
    8.3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博期间获得的奖励及专利

(5)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2.3 市场结构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行业管理体制
        3.2.2 市场结构
        3.2.3 市场容量
        3.2.4 竞争格局
        3.2.5 区域竞争态势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10.4 竞合共赢战略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10.5 服务创新战略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XS水泥公司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5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XS水泥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法律环境分析
        2.1.4 科技环境分析
    2.2 水泥行业环境分析
        2.2.1 水泥行业总体状况分析
        2.2.2 竞争对手分析
第三章 XS水泥公司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3.1 XS公司概况
    3.2 XS公司的资源与价值
        3.2.1 XS公司资源分析
        3.2.2 XS公司价值链分析
第四章 XS水泥公司战略选择研究
    4.1 XS公司战略选择沿革
        4.1.1 XS公司SWOT分析
        4.1.2 XS公司三大战略
        4.1.3 1998-2000年转制上市战略
        4.1.4 2001-2003年成本战略
        4.1.5 2004-2005年海外上市战略
        4.1.6 2006年以来资产重组战略
    4.2 XS水泥公司的投资战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北地区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项目研究背景
第二章 水泥市场分析
    2.1 全国水泥市场现状分析
    2.2 目标市场供求分析
    2.3 市场价格分析
    2.4 市场机会与风险分析
    2.5 资源保障
第三章 施工组织总设计
    3.1 工程简述
    3.2 施工部署
    3.3 劳动力投入计划
    3.4 主要部分工程施工方法
第四章 工程质量目标、保证体系及技术措施
    4.1 本工程质量目标
    4.2 质量保证措施
    4.3 工期目标、保证体系及技术措施
    4.4 保证安全生产、消防技术组织措施
    4.5 保证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4.6 季节性施工措施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声明

四、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D]. 张富昌. 内蒙古大学, 2017(07)
  • [3]水泥行业功能拓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石喜军.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4]连续性生产企业多产品柔性制造模式研究[D]. 许毅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3(11)
  • [5]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6]2009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A]. 周清浩,孔祥忠. 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 2010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J].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08(41)
  • [8]XS水泥公司战略选择研究[D]. 王维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9]用风积沙代替粘土配料生产优质水泥熟料[A]. 钱林,杨万芳. 2007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7
  • [10]东北地区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研究[D]. 沈忠江. 长春理工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内蒙古2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试产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