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的三个境界

“注意力”的三个境界

一、“重视”的三个境界(论文文献综述)

卢小平[1](2021)在《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胡献雅美术创作风格形成为研究对象,从风格与人格的角度解读其美术创作,总结了"得失俱忘"是对其人生经历的体悟,"笔意雄"则是其坎坷人生的艺术呈现。"得失俱忘"是其社会性行为内敛的具体表现,也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当他把这种经验转述在美术创作中时,几十年的娴熟笔墨技巧和形式规律早已忘却,纸上的形象不过是人生悠然的意绪表达。"得失俱忘笔意雄"不仅是胡献雅艺术人生的总结,更是其美术创作最终的追求。

曾凤琴,庞学光[2](2021)在《思政课教学要讲求艺术手法——关于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亲和力与实效性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那么,如何才能开好思政课呢?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和技巧是多方面的,仅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展开角度而言,教师要开好思政课,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就必须既讲求教学的科学性,又讲求教学的艺术性。

王成涵[3](2020)在《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教”一说,发源于商周,经孔子发展并成型,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诗歌教育思想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诗教”这一主题,吸收借鉴传统“诗教”的经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期对改进当前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所裨益。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回溯传统“诗教”的历史发展,界定了本文中“诗教”的概念,概述了其内涵与本质,指出“诗教”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活动。第二部分则主要阐释传统“诗教”经验及教育追求,即传统“诗教”具有“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温柔敦厚”的教育追求;天人交感的教学场域;微言大义的教学语言以及用诗赋诗的教学目的这五大特征。第三部分是调查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诗歌学习情况做了初步的统计,总结出当前教学存在课程观念陈旧、文本解读理论贫乏、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以及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部分则是在传统“诗教”经验基础上,深化、更新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认知,探讨诗歌教学中应用“诗教”的理念。首先强调了初中语文呼唤“诗教”回归,其次剖析梳理了语文“诗教”中的建构和生成以及语文“诗教”的教学逻辑,进而提出了开展初中语文“诗教”应有的基本理念,最后分析了当前开展“诗教”的教学困境。第五部分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从以诗为教的教学追求、以诗化育的“诗教”课堂以及多元多维的教学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着力寻找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策略。总之,当前初中诗歌教学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诗歌教学中引入“诗教”经验,为其注入“新思想”,不仅让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返本开新”,也让儿童生活诗意盎然。

魏小雨[4](2020)在《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人生境界的不同程度反映出人整体的存在状态差异,体现了人对人生宇宙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当今语文教育的缺陷是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主导下,片面追求知识、技术和实用技能,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对于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引导学生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这种语文教育显然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应该建立在生命完整性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物质生活,而且应通过积极的文化生活,去追求更高的宇宙生命境界。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诸多研究者意识到人生境界提升的问题,但是在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方面还是缺乏较为系统的探讨。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提出既有学科的延续性,又有其创新性和超越性,符合语文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启发中学生的境界追求,体现出对圆满人生的终极关怀。因此,关于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提出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缺少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以宗白华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试图分析宗白华境界说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界定出以日常物质生活为主的器皿境界、以文化生活为主的礼乐境界以及以自然和谐为主的宇宙境界的文化内涵,通过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现状分析和访谈发现其忽视了中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的问题。企图以宗白华三个境界为理论基础,给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策略,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方面通过重视“因人观境”和“因文观境”的能力培养唤醒境界意识;其次教师在教材分析方面要有“移我情”到“移世界”的开阔眼界,通过提高自身境界去引导学生;再次是在具体文化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遵循知行合一原则,通过模块化活动、地域特色的凸显以及创新性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最后通过课堂境界层次的体现、不同文本资源整合比较和学生宇宙意识的培养贯彻人生境界教育的目的。让中学语文教育彰显发明本心,实现学生精神自由解放,使其在满足底层器皿境界需求之外,穿过追求文化生活的礼乐境界,直达自由和谐的宇宙境界,从而实现形质化合、动静不二的理想人生境界。

张玉娇[5](2020)在《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在功利性及应试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如学科专业技能、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学业考试成绩,因而就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关注。人生境界教育是要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要将人生境界教育的最终目的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现阶段研究发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将人生境界教育渗透语文教育中。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文性和它的特殊性,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贯穿人生境界教育,从本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感受人生真谛。目前中学语文受升学制度、考试压力的影响,师生很难去关注到人生境界教育这一部分。所以师生对人生境界教育的理解意识浅薄,没有形成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可能在无意识中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与人生境界有关的内容,但都不会充分地将人生境界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缺乏对学生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这些方面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教参和知识点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占主导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确立理想、追求理想、达成理想的引导和训练;在教学评价中,主要还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以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为目标的评价元素,忽视了对人生境界教育评价元素的关注。基于以上问题,依据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渗透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立足学生理想的确立、注重学生理想的追求、提升学生理想的达成的教学设计;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容,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方面实施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第三,在教学评价中制定人生境界教育元素,把理想的确立、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作为评价元素,尝试纳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希望通过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语文策略,以此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起到有效性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谢巧瑞[6](2020)在《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阳市部分中学高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素养育人的重担,使其无不受到重视。自“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出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之势蔚然,高三历史教学也随之有所变动。目前高三历史教学多采用轮次备考教学的方法,第二轮教学临近高考且时间较短,其面临高考的迫切性、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尤为突出。通过这一阶段深化立体知识体系和典型专题讲授以及个性化训练,力求深化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形成历史大视野,并能依据史料进行历史解释。体现在解题上,学生能够掌握应试技巧精准化答题,提高历史成绩,缓解其他学科的高考压力。正是这些突出特点和教学目标,一线教师和学生更关注这一阶段的学习,思考如何达成第二轮教学的有效性。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策略研究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明确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重视深化立体知识体系与专题突破,在限时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历史成绩;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南阳市当前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南阳地区存在以下共性问题:教师层面,教育理念指导实践不足、对高三第二轮教学整体把握欠缺、职业倦怠情绪明显。学生层面,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能力不凸显、答题技巧不足、备考疲惫等;结合实证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阐释在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调查中暴露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优化教学;最后,在策略探究基础上,以教学设计案例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从整体设计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反思,提出教学设计要教师合作,学生参与辅助内化,针对性、个性化设计。借助实证调查,探究针对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深化对这一阶段的认识,辅助教学,力求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为新手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同时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刘雨矽[7](2020)在《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索伦·阿比·克尔恺郭尔(S?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是19世纪丹麦的神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本论题以其音乐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克尔恺郭尔相关着作中关于音乐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揭示他是如何运用诗性语言和意象描述,对艺术中涉及的题材与经典、形式与内容、思想与媒介、音乐与语言等诸多美学概念及其对应关系进行的界定与阐释。之后再将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的特殊性与欧美其他主流音乐学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展开多角度的分析探讨,总结西方音乐学界对其思想所做的反思,进而指出这一思想在当下学术语境中的意义及历史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克尔恺郭尔最有影响力且涉及音乐领域的着作《或此或彼》入手,从着述特点、逻辑建构、思想内涵、中心概念和研究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这部着作进行剖析和解读。在该书的《直接情欲的诸阶段》一文中,克尔恺郭尔假以托名作者A的身份提出了一套立场鲜明、体系完整的“浪漫主义音乐观”,并用此理论详尽的分析了莫扎特的着名歌剧《唐·乔万尼》。只是,托名作者A在文中所表达的片面、武断的主题思想(情爱欲望是音乐惟一且适切的主题)以及多次犯下的对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的错误诠释让笔者反思克尔恺郭尔借以托名作者A的身份旨在“言此意彼”,即此种托名写作方式之目的实则是对同时期(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之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浪漫主义音乐观的讽刺。于是,本文的另一个切入点将以克尔恺郭尔的核心理论,如“生存三境界”、“间接沟通”、“托名写作”、“反讽”等一系列概念的辨析为佐助,诉诸这些理论以细致、缜密的分析,试图揭开克尔恺郭尔故意设计的思想陷阱,推导出让世人信服且合理的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这是本文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亦是本篇博士论文的价值意义所在。本文主体内容由五章构成,前两章属于克尔恺郭尔思想理路溯源及概念辨析,由于克氏的语言风格十分诗意且碎片化,解读和把握如此杂散、怪诞的作品并从中剥离关于音乐方面的思想再加以系统化处理还是颇有难度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克氏音乐美学思想,需对其思想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和术语有所认识和了解。笔者在第一章介绍了克尔恺郭尔这位活跃于19世纪丹麦哲学界,却又在音乐美学界尚未得到重视的思想家的生平,从总体上追溯克氏思想理路的成因及其音乐学术研究的大致概况。第二章围绕克尔恺郭尔理论所涉及的五个问题域来阐释其间的关联性:诗—存在主义哲学—生存论美学观—作品风格—间接沟通。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题中心思想之核心。在前两章的理论铺垫下,第三章从题材与经典、形式与内容、思想与媒介、音乐与语言这四个方面来审视克尔恺郭尔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在总结概括克氏思想前瞻性的同时,再揭示其中的“荒诞叙事”,预设被克氏众多假名作者之一的托名作者A所刻意构建的独特的“浪漫主义音乐观”并非克氏真正的音乐美学思想。第四章,笔者试图将托名作者A的音乐观回置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从音乐文化的历史视角对此“浪漫主义音乐观”进行反思,提出托名作者A的观点是基于对《唐·乔万尼》的刻意误读之上,是源于其所身处的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潮盛行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应时应景之语”,即托名作者A的文章很有可能反映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之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浪漫主义音乐观”。继而具体分析和审视托名作者A对《唐·乔万尼》的错误诠释,捕捉其谬误言论间隐匿的思想关联性,最后间接推理出相对合理的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经过对第一、二章“理论”和第三、四章“实践”这两个层面的考察,第五章致力于从“历史定位”与“当代启思”这两个审思的视角对克尔恺郭尔一生的学术成就予以评价。分别聚焦于哲学、美学、文艺批评和音乐符号学领域。最后,结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以及创新性所在,并对克尔恺郭尔总体思想做出生成性的评说。本文的核心结论为:文章《直接情欲的诸阶段》是一篇基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背景下的产物,是克尔恺郭尔借以托名作者A进行的反讽实践,旨在批判同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之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浪漫主义音乐观。因此,在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论域中,除了情爱欲望,音乐还可以作为表达宗教激情之直接性的适切载体。基于克尔恺郭尔总体思想及其所身处的特定历史境域,再观照当下的音乐学术情境,本文认为,克尔恺郭尔始终是以一种当代的姿态在做思想发声与理论陈述,其深刻的学理反思、独特的语言风格、对诸多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前瞻性思索和精辟论断,不仅从美学内部发动了一场深刻意义的革新,成为引领传统美学学术转向的主要先驱之一,并对之后的不同领域、学界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总体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兼容性、批判性和实践性,但同时也不乏矛盾性。只是其思想的真实性被克氏间接沟通理论中的“托名写作”和“反讽”所遮掩,从而造成学术界对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误解。综上所述,本文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诠释学、音乐分析、音乐符号学等诸多领域,研究性质具备概念辨析、具体音乐作品分析、理论猜想推导及实践的融合研究。

蒋秋雨[8](2019)在《中国早期“美术摄影”研究(1919—1937)》文中认为1919年五四运动后,以城市知识阶层为主体的摄影爱好者在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接纳了西方摄影术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以相机为笔,寄情山水。他们从最初的消遣开始渐渐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公诸同好、相互交流,进而又组建摄影团体,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摄影活动,如摄影理论的研究、摄影技术的探讨、摄影展的举办。他们所倡导的美术摄影开启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开端,从此进入了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第一次辉煌时期,但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这股蔚然成风的云涌之势渐渐被战争打散了。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写美术摄影的渊源。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画意摄影开始写起,结合1919年至1937年中国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论述它传入后的吸收与发展以及实现本土化的演变进程。画意摄影不等于美术摄影,明确美术摄影的定义、内涵与外延,以及其美学价值与艺术情怀。第二章从文艺界知识分子对美术摄影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出发,介绍了东方视域下的文化心理、摄影美学、民族性审美理念的文化愿景和绘画主义的摄影观等。旨在以不同学者的视角展开个案分析,探索美术摄影之中国气韵。第三章比较美术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美术摄影对传统绘画的冲击是什么,美术摄影是如何嫁接传统绘画的内容的,美术摄影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否美术摄影的诞生就意味着传统绘画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第四章挖掘了摄影美学视角下的美术摄影,从摄影图像、摄影时空和摄影审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美术摄影的论述提供美学理论的支持。第五章从美术摄影的传播角度来写,结合当时相关的摄影期刊的报道、摄影社团的活动和摄影展的开展,论述美术摄影的繁荣盛世和世界影响。最后,笔者总结美术摄影的积极影响和对其出现的弊端进行危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美术摄影的当代意义。

卫莹莹[9](2019)在《“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原本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对教育价值回归的共识。程红兵从1982年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是为数不多做了校长之后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家,“以人为本”是他思考语文教学的出发点。程红兵是一个是一个纯粹的教育者,也是一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者。本论文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对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审视,综合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本论文将人本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与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相比较,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特征、程红兵主持建设的语文校本课程和探索出的语文教学模式的人本价值的探讨上。在结构上,本文采取了纵向深入的分析方式,将内容分为了三章。第一章研究“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特征,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在第一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程红兵的教育实践所具有的人本价值。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主体性、整体性与过程性三个特征,他在继承已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程红兵在上海市建平中学建设的“新语文模块”课程与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建设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新语文模块”课程体现了人本教育课程观中主张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除了注重专题探讨,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还实现了跨学科的整合。从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思维启迪式作文教学模式到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程红兵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程度是在一步步提升的。这三种教学模式都主张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启迪式作文教学模式与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张冲[10](2019)在《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及其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是以其职业生活为基础,在高校中担任师范专业教学的具有相同的职业目标,相互之间具有意识之间的联系,行为上共同协作的教师个体的知识由感官获得、思维加工到群体化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通过从存在、认识、实践三个维度将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观与传统知识观的对比,分析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具有历时性、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并以此框架为基础,指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合理性群体知识结构对教师个体的知识、专业以及学生思维发展具有价值。其次,本文以马克思的唯物认识论以及波普尔的无主体认识论为基础,指明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活具有物理客观状态、意识主观状态与思想客观内容三个层次,进而引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群体知识包含普通知识、主观知识与群体化知识三种类型,并且三者之间的关系:前两者的互动中形成第三种知识;第三种知识是改变教师群体物理客体世界的有力工具,并且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要以人为中介。最后,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阐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的发展策略:理论层面,我们应该通过扩展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认识视野、提升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课堂反思力、加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内外部交流的方式来强化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在其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每一阶段作用;实践层面,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高校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整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群体人员的比例,并通过鼓励区域外教师向发展失衡高校流动、鼓励区域内教师向发展失衡高校流转,并加强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培训来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知识发展提供一个展开批判活动的空间。

二、“重视”的三个境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的三个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1)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胡献雅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胡献雅的早期绘画研究(1926之前)
    (二)胡献雅绘画大写意风格成熟时期(1926年-1943年)
    (三)立风艺专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学生涯(1943及新中国建立后)
二、风格与人格——胡献雅美术创作的解读
    (一)“意境恢奇笔意雄”
    (二)“意境恢奇笔自奇”
    (三)得失俱忘笔意雄

(2)思政课教学要讲求艺术手法——关于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亲和力与实效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造
    (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表演
    (三)教师要善于按照美的规律组织和展开思政课教学活动

(3)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传统“诗教”思想研究
        二、“诗教”在当代的继承和应用研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方法
        二、问卷调查
        三、访谈法
第二章 传统“诗教”的历史演进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诗教”传统的形成及发展
    第二节 传统“诗教”的成因分析
        一、诗何以成教
        二、诗与教化
    第三节 “诗教”在当代的回归和演进
    第四节 “诗教”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传统“诗教”的教育经验和价值追求
    第一节 “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温柔敦厚”的教育追求
    第三节 天人交感的教学场域
    第四节 微言大义的教学语言
    第五节 用诗赋诗的教学目的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三、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存在问题的概括
    第二节 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观念陈旧
        二、文本解读贫乏
        三、生活经验脱节
        四、学习内驱力不足
第五章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理念
    第一节 诗歌教学的正本清源
        一、诗歌教学的本与源
        二、重申诗歌教学的教育性
        三、初中诗歌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
    第二节 “诗教”中的建构与生成
        一、符合建构主义的“诗教”观
        二、“诗教”中的教学生成
    第三节 语文“诗教”的教学逻辑
    第四节 开展语文“诗教”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诗性体验
        二、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三、着力给予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第五节 当前开展“诗教”的教学困境
        一、对于学生——诗难解
        二、对于教师——诗难教
第六章 基于“诗教”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策略
    第一节 以诗为教的职业追求
        一、理解和认同“诗教”
        二、转化和应用“诗教”
    第二节 以诗化育的“诗教”课堂
        一、教之“兴”——吟诵助兴,身体起兴
        二、教之“观”——师生共观,促进认知
        三、教之“群”——语言在场,平等对话
        四、教之“怨”——雅正思想,正确抒情
    第三节 多元多维的教学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诗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诗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诗歌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4: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3.1 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
        3.1.1 有关人生境界的概念界定
        3.1.2 有关人生境界教育的概念界定
        3.1.3 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人生境界教育概念界定
    3.2 宗白华“境界”说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界定
        3.2.1 以日常物质生活为主的器皿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3.2.2 以文化生活为主的礼乐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3.2.3 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主的宇宙境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4.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问卷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 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4.2.2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4.3 关于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4.3.1 片面认为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必定和应试教育冲突
        4.3.2 只注重纯文学教学而忽视中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教学
        4.3.3 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生命宇宙体验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检验
        4.3.4 对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5.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5.1 重视“因人观境”和“因文观境”方法唤醒学生境界观念
        5.1.1 教学设计重视语文知识到人生境界的过渡
        5.1.2 教学活动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5.1.3 文本解读完成课堂境界目标
    5.2 突出“移我情”到“移世界”环节强化学生境界体验
        5.2.1 挖掘教材内在价值,整合内部资源
        5.2.2 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5.2.3 借助数据信息技术,拓展思维格局
    5.3 遵循“知行合一”原则在文化生活中培养学生境界思维
        5.3.1 开展模块化课外实践
        5.3.2 关注本土文化特色
        5.3.3 组织创新性实践活动
    5.4 贯彻“宇宙空间”意识在生命超越中完成境界教育目标
        5.4.1 明确教学环节的境界层次
        5.4.2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4.3 关照学生宇宙生命的超越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的目的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理论基础与分析
    3.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的概念界定
    3.2 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概述
        3.2.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2.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2.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3 中学语文教育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1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2 语文核心素养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3.3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人生境界教育的要求
    3.4 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3.4.1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3.4.2 王国维人生境界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3.4.2.1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3.4.2.2 关于人生境界教育课文的文学体裁分布
4.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分析
    4.3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3.1 教学目标设计略显模式化
        4.3.2 教学内容实施略为刻板化
        4.3.3 教学评价标准略有结果化
5.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5.1 设计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关注不够
        5.1.1 强调知识能力,忽视了理想的确立
        5.1.2 重视过程方法,冲淡了理想的追求
        5.1.3 注重情感态度,轻视了理想的达成
    5.2 组织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落实不够
        5.2.1 阅读教学忽视人生境界教育
        5.2.2 作文教学缺少人生境界教育
        5.2.3 课外活动忽略人生境界教育
    5.3 评价教学对人生境界教育强调不够
        5.3.1 对理想的确立教学评价关注不够
        5.3.2 对理想的追求教学评价重视不够
        5.3.3 对理想的达成教学评价突出不够
6.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的策略
    6.1 设计教学目标涉及人生境界教育理念
        6.1.1 明确将理想的确立作为目标之一
        6.1.2 突显将理想的追求作为目标之一
        6.1.3 切实将理想的达成作为目标之一
    6.2 组织教学过程融入人生境界教育内容
        6.2.1 围绕阅读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2.2 围绕作文教学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2.3 围绕课外活动进行人生境界教育
    6.3 评价教学效果注意人生境界教育元素
        6.3.1 尝试渗透确立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6.3.2 尝试渗透追求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6.3.3 尝试渗透达成理想元素的效果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阳市部分中学高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高三历史教学面临选拔性考试的迫切性
        (二)基于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独特性与时效性
        (三)基于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重要性
        (四)基于现有研究重部分轻整体的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立足第二轮教学整体的策略研究
        (二)立足第二轮教学单个维度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对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认识
    一、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概念
    二、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
        (二)历史课程标准
        (三)高考真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教学目标
    四、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在内容上强调立体体系与专题突破
        (二)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对教师、学生能力要求提高
        (三)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应试要求与应试能力要求凸显
        (四)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能力检测训练增多
第二章 当前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当前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在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情况调查
        (二)学生在高三历史第二轮学习情况调查
    二、基于调查结果分析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层面的问题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
第三章 基于现状的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策略探究
    一、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善于学习研究
        (二)强化学生主动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
        (三)在教与学中调和好几对矛盾
    二、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策略尝试
        (二)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策略尝试
第四章 教学设计:以《晚清时期(1840-1894年)——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为例
    一、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设计示例
    二、针对本专题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一)整体设计评价与反思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思
    三、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合作
        (二)师生合作
        (三)针对性、个性化设计与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访谈调查(教师访谈)
附录B 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C 《晚清时期(1840-1894年)——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导学案
后记

(7)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论题研究现状
        (一)译本比对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现状之不足
    三、本论文的写作内容
        (一)克尔恺郭尔间接沟通理论之运用
        (二)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之澄明
第一章 克尔恺郭尔思想理路溯源
    第一节 克尔恺郭尔生平及其时代
    第二节 克尔恺郭尔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二、对基督教盲目性的反思
        三、对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扬弃
        四、对苏格拉底式反讽的继承
    第三节 克尔恺郭尔音乐学术研究总体概况和特点
        一、19世纪北欧音乐历史背景
        二、对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的偏爱
        三、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的言说困境
    结语:时代的错位者
第二章 克尔恺郭尔理论的问题域
    第一节 诗人哲学家
    第二节 存在主义先驱
    第三节 生存论美学观
        一、审美境界
        二、伦理境界
        三、宗教境界
    第四节 克尔恺郭尔的作品风格
        一、假名作品
        (一)绝对假名作品:美学着作
        (二)半假名作品:哲学着作
        二、非假名作品:宗教着作
        三、相关音乐的假名作品
        (一)《或此或彼》
        (二)《人生道路诸阶段》
    第五节 克尔恺郭尔的间接沟通理论
        一、直接沟通(direct communication)与间接沟通(indirect communication)
        二、间接沟通的表现形式
        (一)托名写作作为间接沟通的方式
        (二)反讽作为间接沟通的方式
        三、实现间接沟通的有效途径:双重反思(double reflection)
    结语:错误的忽视与迟来的理解
第三章 “克尔恺郭尔”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第一节 题材(subject matter)与经典(classic)
    第二节 形式(form)与内容(content)
    第三节 思想(idea)与媒介(medium)
    第四节 音乐与其他造型艺术、诗的比较
        一、音乐与建筑、雕塑、绘画
        二、音乐与语言
        (一)音乐:抽象的感性艺术
        (二)语言:具体的精神性艺术
        三、音乐的“不可言说性(ineffability)”
    结语:被建构的“克尔恺郭尔浪漫主义”音乐观
第四章 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的悖论
    第一节 托名作者A的“浪漫主义”音乐观
    第二节 托名作者A对《唐·乔万尼》的刻意误读
        一、骑士长:被边缘化的宗教旨向
        二、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被忽略的语言反思性
        三、墓园场景:被遗忘的道德审判
        四、d小调:被错位安置的调式调性
    第三节 反对“浪漫主义”:克尔恺郭尔的宗教诉求
        一、托名作者A与浪漫主义
        (一)托名作者A与柏辽兹
        (二)托名作者A与舒曼
        二、克尔恺郭尔的宗教诉求
    结语:反对与诉求——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的既成性和生成性
第五章 对克尔恺郭尔总体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克尔恺郭尔的思想遗产
        一、哲学、美学领域
        二、文艺批评领域
        三、音乐符号学领域
    第二节 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的局限
    结语:克尔恺郭尔历史地位之再审思
结论:被隐匿的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克尔恺郭尔作品年表
附录二(译文):绝对的音乐性的诅咒与承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唐·乔万尼》
附录三:与克尔恺郭尔相关的音乐作品

(8)中国早期“美术摄影”研究(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术摄影之渊源
    第一节 西方画意摄影
    第二节 西风东渐与融入传统
    第三节 美术摄影的中国特色
第二章 文艺界的“百家争鸣”
    第一节 东方视域下摄影的民族文化心理
    第二节 摄影美学的艺术内涵与社会作用
    第三节 绘画主义的摄影观
第三章 美术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
    第一节 美术摄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冲击
    第二节 美术摄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
    第三节 美术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
第四章 摄影美学视角下的美术摄影
    第一节 摄影图像之“悦”与“醉”
    第二节 摄影时空的三个境界
    第三节 摄影审美的四种态度
第五章 美术摄影的社会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摄影画报的传播
    第二节 摄影艺术社团的肇兴
    第三节 社团影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书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民国期刊
致谢
作者简历

(9)“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程红兵个人情况的论述与研究
        二、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程红兵语文教育实践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一节 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主体性
        一、教师:教学的主体和自由的追求者
        二、学生:阅读的主体和学习的探索者
        三、教学:遵循相互主体渐变原则
    第二节 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整体性
        一、设计五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塑造教师自身的完整人格
        三、设置语文人格教育的三维目标
    第三节 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的过程性
        一、强调构建好的语文课堂
        二、主张采用“四分考试形式”
第二章 “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第一节 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
        一、以服务于学生发展为宗旨
        二、构建多元的语文课程文化
        三、营造实践的语文教育状态
    第二节 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分专题深入探讨
        二、强调联系现实生活
        三、注重教材生本化
    第三节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
        一、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程内容:多学科融于中华文化
        三、实施方式:师生之间平等交流
    第四节 程红兵主持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新语文模块”课程的价值分析
        二、“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的价值分析
第三章 “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
        一、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祝福》课例分析
        三、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人本价值
    第二节 思维启迪式作文教学模式
        一、不同思维活动对写作的影响
        二、《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课例分析
        三、思维启迪式作文教学的人本价值
    第三节 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类型
        三、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人本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及其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现状
第一章: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内涵及特征
    第一节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内涵
        一、知识与群体知识
        二、教师知识与教师的群体知识
        三、教师知识结构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
    第二节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的特征
        一、在时间层面的历时性
        二、知识增长层面的超主体性
        三、知识传递层面的主体间性
第二章: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群体知识结构价值
    第一节 对高校师范专业持续性发展的价值
    第二节 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价值
    第三节 对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第三章: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建构
    第一节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职业生活的三个层次
        一、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生存的物理客观状态
        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生存的意识主观状态
        三、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生存的思想客观内容状态
    第二节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的三个类型
        一、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普通知识:物理客体世界的知识
        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主观知识:意识主观世界的知识
        三、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群体化知识:思想客观世界的知识
    第三节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师范专业不同教师的普通知识与主观知识在互动中形成群体化知识
        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化知识是改变其物理客体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化知识改变物理客体世界需要以人为中介
第四章: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形成方式
    第一节 理论方式:提升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知识的公共性
        一、扩展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认识视野
        二、提升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课堂反思力
        三、加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内外部交流
    第二节 实践层次:建立合理的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群体结构
        一、监督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群体比例构成状况并优化自身结构
        二、加强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个体的职业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重视”的三个境界(论文参考文献)

  • [1]得失俱忘笔意雄——再论胡献雅美术创作[J]. 卢小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思政课教学要讲求艺术手法——关于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亲和力与实效性的思考[J]. 曾凤琴,庞学光. 天津教育, 2021(10)
  • [3]基于传统“诗教”经验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改进研究[D]. 王成涵. 江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宗白华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魏小雨.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基于王国维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张玉娇.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高三历史第二轮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阳市部分中学高三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D]. 谢巧瑞. 河南大学, 2020(02)
  • [7]克尔恺郭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刘雨矽.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8]中国早期“美术摄影”研究(1919—1937)[D]. 蒋秋雨.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9]“以人为本”视野下程红兵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 卫莹莹. 湖南大学, 2019(07)
  • [10]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群体知识结构及其形成研究[D]. 张冲. 宁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注意力”的三个境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