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自花授粉及异交结果率的初步研究

辣椒自花授粉及异交结果率的初步研究

一、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邴其忠,张本刚,张昭[1](2008)在《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没有野生的光慈菇分布。本试验将光慈菇从安徽省引种到北京,并对其在北京市的物候期、自花结实性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光慈菇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表明:光慈菇在北京地区能够成活,并可以开花结实,但是由于生长期大大缩短,因而不能形成产量;光慈菇自花不能结实,是异花结实植物。

邴其忠[2](2008)在《光慈菇引种栽培及离体培养技术》文中提出一、“山慈菇”和“光慈菇”的本草考证以“山慈菇”之名使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多种不同植物;造成目前在命名和药材使用上的混乱。本文根据古代和现代文献中的图文,以时间为脉络,对山慈菇的用植物的形态性状、古文献的附图、地理分布等进行考证,并澄清了几种古文献里“山慈菇”的原植物,指出《本草拾遗》(唐)记载的“山慈菇”应该是来源于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此后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山慈菇”则包括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和杜鹃兰C.appendiculata两种植物。而现代文献又收录了两种独蒜兰属Pleione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都不是山慈菇的原植物。二、引种北京试验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没有野生的光慈菇分布。本试验将光慈菇从安徽省引种到北京,并对其在北京市的物候期、自花结实性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光慈菇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表明:光慈菇在北京地区能够成活,并可以开花结实,但是由于生长期大大缩短,因而不能形成产量;光慈菇自花不能结实,是异花结实植物。三、光慈菇的驯化和高产栽培技术根据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3414”完全实施方案,对光慈菇进行施肥试验,探索施肥对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平均鳞茎重等的影响,采收后利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系统和Stata统计软件对产量和施肥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结果:产量与K肥的施肥量成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51.367+1.810X;处理10(N2P2K3)的产量、增殖率、平均鳞茎重、大于2.0g的鳞茎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同时其产量、增殖率、大于2.0g鳞茎的比例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N0P0K0;而且处理10(N2P2K3)的大于2.0g鳞茎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13个处理。钾肥对光慈菇的生长是最重要的。通过人工驯化栽培试验,探索不同的栽培密度、播种深度、及覆盖地膜,对光慈菇生长的影响产量、增殖率、鳞茎的增大倍数、鳞茎的分生增殖等的影响。第一年度的试验结果:在30~200株/m2的密度范围内,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显着水平;在深度5~20 cm的范围内,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和收获的鳞茎粒数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显着水平;覆盖地膜处理的产量、增殖率和收获鳞茎粒数显着低于对照。第二年度密度试验,密度达到400株/m2时产量达到最高,继续加大密度,产量开始下降;而增殖率最高则是100株/m2处理。分别于4月、5月、6月、7月份采收光慈菇鳞茎,采收后测定其秋水仙碱含量,采用产量和秋水仙碱含量等不同指标的统计分析,研究光慈菇的最佳采收期。结果:5月中下旬采收,产量和增殖率最高;不同时间采收,秋水仙碱含量虽有差异,但是为痕量水平,不足以作为质量标准。结论:光慈菇的最佳采收期应该在光慈菇的叶片枯萎休眠后的2-3周内进行,过早过迟都会影响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将光慈菇鳞茎按照大小分级,分别种植,采收后称量其产量,计算其增殖率,探索不同种球大小对产量、增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0.5~1.0 g的鳞茎做种球,其增殖率最高,相同的用种量得到最高的产量,达到显着水平;而大于2.0 g的鳞茎,增殖率较低,不适于做做种球使用。四、光慈菇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以光慈菇未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的过程,探讨光慈菇快速繁殖的关键性问题。对光慈菇进行不同的消毒处理,以0.1%升汞溶液消毒12~18分钟较好;心芽和新采收的全鳞茎是适合的培养材料,前者的不定芽分化数和分化率都略高一些;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时,以MS为基本培养基,NAA和6-BA的作用比较好;诱导生根是,IBA的作用好于NAA。

刘独臣[3](2003)在《辣椒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用包括甜、辣椒在内的共25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等影响花药培养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做了研究和探讨。对小孢子培养中获得干净高活力小孢子的方法,小孢子培养的基本培养基的选择,诱导小孢子脱分化的各种条件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外部形态有对应关系。瓣萼比可以作为实验中的一个取蕾标准。当瓣萼比在1左右时,大部分花蕾小孢子处在单核靠边期。不同材料之间这种关系存在一定差异。 基因型是影响花药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在25个供试基因型中8个有胚状体发生,其中A16、A17、A18母本相同,A17和A21父本相同。在本实验所用的激素及其浓度范围内,不同基因型的最适激素浓度不同。高浓度的激素对出胚率较高的基因型A14、A17、A18有缩短出胚时间的作用,同时可以刺激在低浓度时不出胚的基因型A45、A47出胚。愈伤组织的形成与基因型有关,基因型A14在花药培养中极易愈伤化。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0.2%-0.5%)的活性炭对花药培养有利,它可以促进胚状体的诱导,减轻花药培养中愈伤组织发生和花药褐化程度。花药培养前期高温处理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不同基因型的最适高温处理温度不同。A17的最适温度是32℃,A18的最适温度是29℃。前期的光培养和常温暗培养不利于胚状体的诱导。 不同基因型小孢子鲜活力不同,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小孢子活力不同,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小孢子的活力变化也不相同。在花药培养中出胚率相对高的基因型,花药内小孢子活力也要相对高一些。 用横剖花药后挤压的方法游离小孢子或花药预培养自然游离小孢子,第一次低转速(300转/分)离心是一种得到干净和高活力小孢子的可行办法。PM培养基使小孢子活力下降太快,不适合做辣椒的小孢子培养。在MS,NLN,SNGM三种培养基中都可以观察到小孢子的膨大,分裂,在MS上还观察到了类胚。这三种培养基都有利于小孢子的脱分化。 高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脱分化影响显着。35℃和32℃不超过24小时的高温培养对小孢子脱分化有利。低温和甘露醇预处理都有利于保持小孢子的活力。在花药预培养中,摇动培养有利于小孢子尽快从花药中散出,同时花药预培养可能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供试的6个基因型中,A45和A46都有愈伤组织出现。

钱芝龙[4](2003)在《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文中研究表明

二、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光慈菇引种栽培及离体培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山慈菇"和"光慈菇"的本草考证
    1.历代本草和文献的考证
    2.山慈菇和光慈菇的植物性状和药材性状区别
第二章 光慈菇引种到北京的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光慈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施肥试验
    第二节 栽培密度试验
    第三节 播种深度和覆盖地膜试验
    第四节 最佳采收期试验
    第五节 种球大小对光慈菇生长的影响
    第六节病虫害调查及防治
第四章 光慈菇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试验中部分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3)辣椒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辣椒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1.1.1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1.1.1 供试材料基因型
        1.1.1.2 供体材料生长环境
        1.1.1.3 小孢子发育时期
        1.1.1.4 培养基
        1.1.1.5 预处理
        1.1.2 染色体的加倍
    1.2 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1.2.1 小孢子培养概述
        1.2.2 影响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1.2.2.1 供试材料基因型
        1.2.2.2 供体材料生长环境
        1.2.2.3 小孢子发育时期
        1.2.2.4 小孢子提取方法,培养密度及培养环境
        1.2.2.5 培养基
        1.2.2.6 预处理
        1.2.3 胚胎发生细胞学分析
    1.3 辣椒花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
        1.3.1 花药培养存在的问题
        1.3.1.1 胚诱导率和分化成苗率低
        1.3.1.2 适应范围窄
        1.3.1.3 药壁体细胞的干扰
        1.3.1.4 生长周期长
        1.3.2 辣椒小孢子培养存在的问题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材料的准备
        2.3.2 小孢子发育时期检测
        2.3.3 花药培养
        2.3.3.1 培养基配制
        2.3.3.2 实验操作方法
        2.3.3.3 试验内容及方法
        2.3.3.4 成苗培养和幼苗的驯化和移栽
        2.3.3.5 花药培养植株倍性鉴定及单倍体加倍
        2.3.3.6 实验结果的收集,统计,分析的方法
        2.3.4 小孢子培养
        2.3.4.1 培养基配制
        2.3.4.2 实验操作方法
        2.3.4.3 试验内容及方法
        2.3.4.4 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显微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3.1.1 小孢子单核靠边期与花蕾外部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
        3.1.2 基因型A17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3.2 花药培养
        3.2.1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2 激素浓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2.1 激素浓度对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3.2.2.2 激素浓度对花药培养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2.3 活性炭浓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3.1 活性炭浓度对花药培养出胚率的影响
        3.2.3.2 活性炭对花药褐化程度的影响
        3.2.3.3 活性炭浓度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2.4 高温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5 光前处理和暗前处理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3.2.6 从胚培养到分化成苗情况
        3.2.7 花药培养植株倍性鉴定
    3.3 小孢子培养
        3.3.1 供体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小孢子活力差异
        3.3.2 游离方式和离心速度对获得干净高活力小孢子的影响
        3.3.3 培养基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3.3.4 高温处理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3.3.5 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3.3.6 甘露醇预处理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3.3.7 花药预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基因型对花药和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4.2 关于激素对花药和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4.3 关于药壁组织对胚状体发生及发育的作用
    4.4 关于花药培养影响因素互作的问题
    4.5 关于辣椒花药培养条件优化的问题
    4.6 关于建立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J]. 邴其忠,张本刚,张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04)
  • [2]光慈菇引种栽培及离体培养技术[D]. 邴其忠.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 [3]辣椒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研究[D]. 刘独臣. 四川农业大学, 2003(01)
  • [4]辣椒自花授粉和异交结果率初探[J]. 钱芝龙. 长江蔬菜, 2003(01)

标签:;  ;  ;  ;  

辣椒自花授粉及异交结果率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