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专用线运营管理 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文中指出货运量是影响铁路专用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铁路专用线建设和运营的基础。分析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归结为规划设计、运营服务和外部环境及发展等3类15项。构建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关系模型,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回路,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范围。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结果,针对各类影响因素分别提出相应的铁路专用线货运量提升对策,以提升铁路专用线货运量,为铁路专用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张路凯[2](2021)在《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运输网络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需求形势日渐多样化和企业业务水平拓展,自备罐车已成为液态和气态危险货物的最常用运输载体,并且我国自备罐车的标准化生产、性能检测和申报使用已在公路、铁路和公铁联运等领域逐步规范成型。因此,关于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运输网络的优化研究具有鲜明的作用意义。考虑既有相关成果在研究内容上的空缺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本文以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运输网络优化设计为目标,旨在为现代危险货物运输的先进策略制定和规范运营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和规划实施保障。主要完成研究工作如下:1.危险货物自备罐车运输风险指标计算。针对标准化硬件的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运输风险指标进行改进完善。区分公路路段/铁路区段风险和关键节点风险,确定风险量化与货物运输量、事故概率、运输里程、暴露人口量之间的关系;区分短效危害型和毒害扩散型两种主要类型风险指标,前者的关键参数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测计算,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应用改进的高斯烟羽模型完成关键参数计算。同时,风险指标为后续网络设计建模提供了目标衡量依据。2.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路运输网络优化设计。针对以高速公路、省道、城际快速路和局部城市支干线道路为主的基础公路网,以自备罐车的拖车运输为任务流程,以降低风险、扩展应急能力和控制运营成本为目标,分析政府管理部门的可用路段限定、应急中心选址和服务分配等决策调控,确定网络中危险货物运输商的中转仓库选址和配送分销方案,规划在政府管理部门决策主导下危险货物运输商的自备罐车运输路径。以政府管理部门和危险货物运输商的不同视角,构建两阶段规划模型并论证两阶段之间优化关系。根据模型特点分别设计数值算法与启发式算法以求解不同规模问题,依托川北-北京实际区域公路网络和液化燃气/液氨运输任务背景进行了案例研究,计算并分析了优化结果。3.危险货物自备罐车铁路运输网络优化设计。针对由货运铁路和企业专用线构成的基础铁路网,分析自备罐车的换轨拖运任务流程。以降低运输风险和控制运营成本为目标,明晰危险货物罐车办理站选址的应急能力、地理、环境等定性因素要求,研究企业专用线布局与办理站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办理站之间的远途铁路运输路径。以政府管理部门和危险货物运输商相统一的视角,结合模糊VIKOR方法建立混合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分别提出数值算法和启发式算法以求解不同规模问题,依托川北-北京实际货运铁路网络和液化燃气/液氨运输任务背景进行了案例研究,计算并分析了优化结果。4.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联运网络优化设计。针对以高速公路、省道、城际区域公路和货运铁路为主要结构的基础公铁网络,分析自备罐车的公路、铁路及二者间转运的运输任务流程。以降低运输风险和控制运营成本为目标,分析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管控,包括公路路段/铁路区段开放方案、转运办理站选址及转运能力配置;确定在政府管理部门决策主导下危险货物运输商的自备罐车路径方案,包括路段/区段的确定和转运办理站的选择。以政府管理部门和危险货物运输商的相对视角,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特点分别设计数值算法和启发式算法,并提出应用逆优化方法的简化管控策略。依托川北-北京区域公路和铁路网络以及液化燃气/液氨运输任务背景进行案例研究,计算分析了优化结果。此外,在共同案例结果基础上,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了公路、铁路和公铁联运三种运输网络的优势特点。综合来看,危险货物自备罐车的三种运输网络在实践原则和优化效果上各有侧重,且对应问题的解析形式和复杂程度不同,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区域现实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决策。此外,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推进建设的背景下,依托多式联运方法与技术的成熟,公铁联运网络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本文研究可支撑建设适用于现代危险货物自备罐车运输管理的统一决策参考体系。
唐浩[3](2021)在《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用工成本逐年递增等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社会物流园区纷纷加快智能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运用在园区安防提高和效率提升,创新构建无人化立体化智能安防体系。近年来,铁路以物流基地为载体,持续深化货运增量行动,实现连续四年货运量持续增长,在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铁路物流基地沿用传统人眼盯控、经验决策的安防作业模式,难以适应铁路货运持续增量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了提升铁路物流基地的作业安防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基于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铁路物流基地各作业环节安全事故与问题隐患的成因,得出碰撞冲突是作业安防突出问题。在解析铁路物流基地整车与集装箱作业流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包括3大环节共15个细分场景的风险项点及对应安防需求。借鉴社会物流企业作业安防体系建设的共性特征与发展经验,引入轨迹交叉论,结合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场景,提出作业安防体系的构建思路,运用需求传递和聚类方法研究提出了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技术体系架构。围绕铁路物流基地站内走行环节车辆交通拥堵、绕行、碰撞问题,构建“大门-汽车衡-仓库”为主体的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围绕库内叉车、货运员与设施的碰撞冲突问题,构建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多叉车库内搬运防撞模型算法,设计货运员与叉车的冲突解决方案和派发任务叉车路径规划优先级排序。本文以构建轨迹交叉影响下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为目标,重点研究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技术体系、站内走行车辆路径优化与库内叉车搬运防撞方法,为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图51幅,表3个,参考文献82篇。
张梦迪[4](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逐步完善,政府对价格的管制逐渐放松,铁路运输企业参与运输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公转铁”政策也在向前推进。在当前政策形势及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在充分利用好货运定价权限的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对货运定价方法及策略的优化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关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的优化改进,通过分析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将复合两部定价方法引入铁路货运定价领域,提出基于货运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研究执行该定价模型对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动态调整的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但为铁路货物运价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也为调整货物运输定价策略、优化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经营收益提供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研究。围绕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体系、运价形成机制、计价形式、定价基础、差别定价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提出铁路企业货运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改进货物运价定价方法,并从定价目标、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方面提出定价优化方向。(2)铁路货物运价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改进研究。在铁路运输企业收益最大化定价目标的前提下,对现行铁路货运定价进行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的改进,并基于铁路货物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差异,提出按照货物运输需求实行差别定价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最后使用福利分析法检验并证明了两阶段复合定价的合理性。两阶段复合定价能够满足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需求,并对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起到改进效果,能够帮助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增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对货主的公平。(3)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研究。利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考察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利用向量自回归思想,考察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间的联动关系。经检验,由定价方法改变而带来铁路货运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较广,但总体影响程度较低;对公路货运价格会产生持续、小强度的反向冲击影响。(4)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铁路货运计价形式研究。对货物运输需求进行分析,使用需求函数和需求弹性检验了不同货物品类运输需求的差异性,研究设计铁路货物运价计价步骤和分品类运价率表设计方案,提出能够动态调整的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策略。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并构建了可应用于铁路货物运价计价过程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是复合两部定价理论在铁路货运定价领域的应用扩展。(2)实证检验了铁路货运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及实施浮动价格策略提供新依据,进一步深化对铁路货运价格影响效应的研究。(3)解析并验证了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水平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铁路货运定价策略的发展革新提供研究参考。(4)分析并探讨了货运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变革对铁路企业价格管理方式的影响,提出突破既有运价号限制、按货物品名大类进行精细计价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方案,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定价提供了新途径。图1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25篇。
张成[5](2021)在《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策略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需求逐步扩大,对铁路危险货物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输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现阶段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铁路危险货物运营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研究,提出构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危险货物运输服务品质、深化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卡控、推动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规模化发展等危险货物运营管理策略,以提高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危险货物运输市场竞争力,促进危险货物运输稳步发展。
雷峥[6](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对部分危险货物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相关运输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近20%的危险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铁路部门承运的危险货物有近80%为气态和液态,需要办理灌装到发业务。由于铁路罐车运输业务具有涉及范围广和危险性高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安全评价保证运输安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第三方安全评价机构在安全评价报告中重点在描述铁路罐车运输专用线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没有对专用线安全状况作出具体量化和分级。因此对铁路罐运输安全评价进行研究引入分级方法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辖区危险货运输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将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结合铁路罐车运输事故案例的分析和铁路罐车运输的实际情况,建立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网络层级分析法建立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并通过使用Super decision软件对网络层次结构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引入云模型理论建立关于铁路罐车运输的云模型安全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对象生成的评价云与标准云进行比较,确定专用线的评价等级。最后以兰州石化油品储运厂危险货物专用线为研究对象,对云模型安全评价模型进行验证与检验,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以提高铁路罐车运输安全性的对策和意见。通过案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经检验,本文提出的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模型适用于对铁路罐车运输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作为现行安全评价体系的补充,有指导意义。
刘晓彤[7](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货运量预测及影响因素探究》文中指出铁路货运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对铁路运输企业在决定投入产出、制定发展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铁路货运发展的合理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篇指导文章着重强调了以加强国家货运结构化改革为基本目标,逐步对我国的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充分体现出水运、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优势。同时国家更加着力于推进“公转铁”行动方案,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底层运输常态化运行提出新的指导意见,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基础上突出了铁路规模化运输优势。目前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以GDP为代表的典型经济特征对铁路货运变化趋势在相关程度和发展解释性方面的优势不断弱化,新时期的长期经济平稳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变化使得现阶段铁路货运量发展趋势难以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趋势愈加明显,铁路货运发展趋势明显积极活跃。在这样宏观复杂的环境下,铁路货运量预测的改进能力和科学性在当前研究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借鉴其他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预测方法,弱化时间趋势发展特点突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搭建预测模型,进行铁路货运量预测,为铁路管理层面和基层工作的决策提供指导意义,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从铁路货运的传统优势引入,总结了铁路货运量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国家宏观支持政策和在宏观背景下铁路自身衍生的现代化发展能力对铁路货运发展的向好影响说明在当前区别以往的发展环境下,使用更具有模拟实际货运发展、有效预测运量前景的预测方法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对传统的定性、定量预测方法进行了基本阐述,并进行汇总和评述。同时对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下的铁路货运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在铁路自身供给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基于可量化的九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搭建设计了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比设计验证模型有效性,并在研究过程中对遗传算法优化的BP算法与传统BP算法进行分析,验证了优化后算法在应用中的优势,不仅减弱了过拟合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够有效发挥组合算法在突出影响因素、实现较好模拟运算的作用,并通过预测阶段小结阐明预测存在误差的可能致因。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结论,提出对短期和长期内铁路货运发展方向意见,通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产品供给、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电子信息畅通等不断深化改革和有效探索,以期铁路货运发展能够凭借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最后持稳定态势。图46幅,表24个,参考文献68篇。
李耘墨[8](2020)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打赢蓝天保卫战”、“公转铁”等政策导向支持下,铁路开展“三保三增”攻坚战,以此为背景,分析铁路货运市场得出铁路货运市场改革虽然在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已有回暖,但在新市场环境下运输组织效率已进入瓶颈期。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铁路运输组织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公司制体系比较成熟,货物运输分工明确,运输组织灵活性、针对性较强,物流发展成熟,同时价格营销策略能过灵活变通,在营销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国内虽然在改革后营销意识有所提升,但营销策略制定限制较多,灵活性较差,虽然运输组织不断优化,但综合货运营销量和货运盈利提升较慢。因此本文以SYJ集团公司为剖析对象,在借鉴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相关理论和前人对铁路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运输组织、运行图、效率指标等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对货源结构、近年来货物周转量、货物运输量等指标和既有货运设备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分析了SYJ集团公司货运策略,主要对运输市场、“公转铁”政策导向下SYJ货运情况、运输能力瓶颈进行分析阐述;分析了货运限制因素,重点对货运改革政策、货运市场观念和营销意识、货运营销政策以及货运营销与后场保障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来确保已拓展市场的货物及时运输流转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了货运营销利好政策和货物运输组织后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于铁路货物运输后场保障的核心就是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取送车作业组织是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环节,在现场实际作业中,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组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等多个目标既存在相互耦合又存在相互矛盾制约的关系,因此提出运用运筹学中多目标规划法确定优化目标对取送车方案进行优化。本文设定取送作业中使调车机车的走行时间与调车机车在等待取车时产生的等待时间之和最短,即要使取送所需时间成本最低和取送作业方案中对各专用线的取送车顺序产生的成本费用最小为两个优化目标,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可行解后,以SYJ集团公司梅河口车务段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对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得出运输组织效率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明显提升,使得铁路自身的运输成本降低,货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并对SYJ集团公司货运营销产生了积极意义。为确保货运组织效率在现场作业中持续保持高效率状态,针对优化求解的结果提出基于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措施和建议,为SYJ集团公司货运营销和运输组织提供有力保障。
陆启家[9](2020)在《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租赁管理对策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运租赁管理是铁路货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公转铁"行动的深化推进,铁路企业与承租企业的管理方式向市场化管理方式转变。在概述南宁局集团公司货运租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管理相关依据,提出夯实租赁基础管理、明晰租赁管理职责、强化租赁市场化管理、规范租赁合同管理、防范租赁管理过程风险等货运租赁管理对策,以规范铁路货运租赁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南宁局集团公司货运市场竞争力。
杨宜佳[10](2020)在《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多式联运已成为我国货物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铁水联运依靠低成本、大运量、衔接便利、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多式联运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对交通运输总体能耗提出了新要求。铁水转运的作业时效性、有效衔接度、和高效低能耗发展更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型赋能的重点方向。集装箱铁水联运港站作为联运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其内部作业组织和调度水平影响整个联运系统的运输组织和周转效率,并对港站运营过程中的能耗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铁水联运港站内“船舶-班列”装卸作业以及箱流周转,进行车船联动下的作业组织协同优化,对于提高港站联运服务水平、提升作业效率和能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铁水联运港站的集装箱装卸作业组织与班列运输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集装箱流在船舶与列车间的转运衔接机理,结合不同情景下的港站实际运营需求,对集装箱在车船间的装卸转运作业计划和班列疏运组织衔接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我国港口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发展基础、关键要素、必要条件及技术难点,针对亟需破解的“车船”间装卸转运协同作业与“最后一公里”集疏运接驳难题,界定适用于港站铁水联运发展的作业场景、作业计划和运营目标,提出港站车船联动下作业组织优化的三个核心问题,从铁水联运能力协调的角度,构建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总体理论框架。(2)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在总体框架下,分步解析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船舶-班列”进口箱流的转运作业机理,即集装箱从到港卸船作业至列车装车作业的装卸转运过程,以“泊位岸边起重机-集装箱卡车-正面吊运机”为主要装卸工艺,研究进口联运箱在密集装卸作业下的多阶段设备集成调度问题。考虑港站的不同运营需求,分析设备作业效率与能耗效率的耦合机理,以最小化全部联运箱作业完工时间和设备总体能耗为目标,构建面向高能效运营的设备集成调度优化模型,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3)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在总体框架下,分步解析列车到港下的铁水联运“班列-船舶”进、出口箱流的转运作业机理,即集装箱在港站陆侧铁路作业区至联运箱堆场间的装卸转运过程,以“铁路轨道门吊-自动升降机-堆场门吊”为主要装卸工艺,研究列车双向同步装卸作业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问题。考虑不同运营需求,以最小化全部联运箱作业完工时间和设备总体能耗为目标,实现出口联运箱在堆场的堆位分配,构建面向高能效运营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启发式规则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实验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4)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在总体框架下,针对联运箱流在到港船舶、列车间的铁水转运衔接整体过程,分析箱流从海运转向陆运的铁水联运“无缝衔接”作业组织机理,在时空资源配置视角下,提出铁水联运班列疏运组织计划的编制方法。基于到港箱流在堆场堆存箱量的动态变化和不同去向,考虑车船衔接下班列开行组织的基本要求及关键要素,从开行时间、区段、频率和编组内容方面对疏港班列的运输组织方案进行编制。考虑班列开行条件约束、港站能力约束、箱流平衡约束等,构建以最小化在港堆存箱流的总箱时为目标的“车船”衔接疏运组织优化模型,设计启发式规则算法,得到班列开行计划,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班列疏港组织下的港站铁水联运衔接效果。
二、加强专用线运营管理 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专用线运营管理 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 |
1.1 规划设计因素 |
1.2 运营服务因素 |
1.3 外部环境及发展因素 |
2 铁路专用线货运量系统动力学模型 |
3 铁路专用线货运量提升对策 |
4 结束语 |
(2)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运输网络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危险货物运输风险衡量评估 |
2.2 危险货物运输物理网络设计 |
2.3 危险货物运输服务网络设计 |
2.4 危险货物运输多式联运组织 |
2.5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使用管理分析 |
2.6 研究现状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运输风险指标计算 |
3.1 短效危害型风险指标计算 |
3.1.1 风险场景描述 |
3.1.2 参数计算原理 |
3.1.3 预测计算流程 |
3.2 毒害扩散型风险指标计算 |
3.2.1 风险场景描述 |
3.2.2 参数模型构建 |
3.2.3 参数模型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4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路运输网络优化设计 |
4.1 问题描述 |
4.2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路运输网络两阶段规划模型 |
4.2.1 第一阶段规划模型 |
4.2.2 第二阶段规划模型 |
4.3 求解算法设计 |
4.3.1 基于KKT条件单层转化的数值算法 |
4.3.2 改进的帝国竞争算法 |
4.4 案例研究 |
4.4.1 决策利益间权衡 |
4.4.2 两阶段规划优势 |
4.4.3 算法性能对比 |
4.4.4 灵敏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铁路运输网络优化设计 |
5.1 问题描述 |
5.2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铁路运输网络混合优化模型 |
5.2.1 定性因素解析 |
5.2.2 优化模型建立 |
5.3 求解算法设计 |
5.3.1 基于线性化与并行分支定界的数值算法 |
5.3.2 帕累托混合蛙跳算法 |
5.4 案例研究 |
5.4.1 定性排序指数计算 |
5.4.2 混合优化优势 |
5.4.3 算法性能对比 |
5.4.4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联运网络优化设计 |
6.1 问题描述 |
6.2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联运网络双层规划模型 |
6.3 求解算法设计 |
6.3.1 基于有效割集与割平面的数值算法 |
6.3.2 双温模拟退火算法 |
6.4 应用逆优化的简化管控策略 |
6.5 案例研究 |
6.5.1 双层规划优势 |
6.5.2 算法性能对比 |
6.5.3 逆优化特点 |
6.5.4 灵敏度分析 |
6.6 三种运输网络的对比 |
6.6.1 定性实践原则对比 |
6.6.2 定量优化效果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货运场站安全管理优化方面 |
2.1.2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技术方面 |
2.1.3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装备方面 |
2.2 理论基础 |
2.2.1 轨迹交叉论 |
2.2.2 铁路物流需求传递理论 |
2.2.3 A*算法 |
2.2.4 拓扑-栅格地图 |
2.3 本章小结 |
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 |
3.1.1 铁路货运场站发展概况分析 |
3.1.2 铁路货运场站安全事故分析 |
3.1.3 铁路货运场站问题隐患分析 |
3.2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建设不足 |
3.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风险特征及需求分析 |
3.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流程分析 |
3.3.2 需求受理安防风险及需求 |
3.3.3 装车承运安防风险及需求 |
3.3.4 卸车交付安防风险及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
4.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 |
4.1.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分析 |
4.1.2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经验借鉴 |
4.2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作业安防体系研究 |
4.2.1 概念界定 |
4.2.2 构建思路 |
4.3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
4.3.1 安防技术划分模型 |
4.3.2 安防技术选择聚类 |
4.3.3 安防技术体系架构 |
4.3.4 安防技术运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典型场景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方法研究 |
5.1 考虑站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车辆走行路径优化 |
5.1.1 问题描述 |
5.1.2 模型构建 |
5.1.3 算例研究 |
5.2 考虑库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装卸搬运防撞方法 |
5.2.1 问题描述 |
5.2.2 冲突分析 |
5.2.3 模型构建 |
5.2.4 算例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政府规制经济理论 |
2.1.2 非线性定价 |
2.1.3 两部定价 |
2.2 文献综述 |
2.2.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改革研究 |
2.2.2 铁路货运定价策略应用研究 |
3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研究 |
3.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 |
3.1.1 我国铁路经营管理现状 |
3.1.2 铁路货物运费管理权限现状 |
3.1.3 我国铁路货物运费基本组成 |
3.2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及计价形式 |
3.2.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的演变过程 |
3.2.2 铁路货物运输计价形式发展历程分析 |
3.3 铁路货运定价基础及差别定价结构研究 |
3.3.1 现行铁路货运的定价基础 |
3.3.2 铁路货运差别定价结构 |
3.4 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向研究 |
3.4.1 明确铁路货运定价目标 |
3.4.2 优化铁路货运计价形式 |
3.4.3 改进铁路货运定价方法 |
3.4.4 体现运输量的差别定价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作业过程和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定价优化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铁路货物运价过渡优化方案:两阶段定价模型 |
4.2.1 铁路货运计价形式优化研究 |
4.2.2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方法比选 |
4.2.3 铁路货运两阶段定价模型 |
4.3 铁路货物运价最终优化方案: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 |
4.3.1 铁路货物运价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设计 |
4.3.2 基于货物品类的定价菜单方案 |
4.4 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的福利比较 |
4.4.1 基本分析框架 |
4.4.2 最优统一两部定价 |
4.4.3 最优复合两部定价 |
4.4.4 福利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及联动关系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的宏观影响研究 |
5.2.1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格影响模型 |
5.2.2 铁路货运价格波动影响效应研究 |
5.2.3 铁路货运价格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
5.3 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研究 |
5.3.1 向量自回归理论 |
5.3.2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联动关系模型 |
5.3.3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影响研究 |
5.4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的研究小结 |
5.4.1 宏观方面影响 |
5.4.2 中观方面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
6.2.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差异分析 |
6.2.2 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的实证检验 |
6.2.3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特征研究 |
6.3 铁路货运分品类计价方案设计 |
6.3.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划分方案 |
6.3.2 铁路货物运价分品类计价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3 主要创新贡献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铁路货运杂费收费项目标准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SWOT分析 |
1.1 内部优势 |
1.2 内部劣势 |
1.3 外部机遇 |
1.4 外部威胁 |
2 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策略 |
3 结束语 |
(6)基于云模型的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 |
2.1 铁路罐车介绍 |
2.2 铁路罐车运输的流程 |
2.3 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辖区铁路罐车运输情况 |
2.4 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
2.4.1 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的目的,范围和依据 |
2.4.2 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
3 铁路罐车运输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单元划分 |
3.1 铁路罐车运输危险源辨识 |
3.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 铁路罐车运输云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分析 |
4.1 铁路罐车运输云模型的建立 |
4.1.1 云模型的基本原理 |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4.1.3 确定评价标准云 |
4.1.4 确定评价对象的评价云 |
4.2 使用云模型进行安全评价 |
4.2.1 评价对象概况 |
4.2.2 云模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2.3 指标间的互相影响关系 |
4.2.4 构造网络结构模型并求各指标权重 |
4.3 基于云模型的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 |
4.3.1 确定评语集并计算标准云 |
4.3.2 计算评价对象的评价云确定评价等级 |
4.3.3 一级指标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4.3.4 评价结果与第三方评价结果对比 |
4.4 提高铁路罐车运输安全对策与建议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铁路罐车运输相对重要性打分调查表 |
附录 B 铁路罐车运输打分调查表 |
附录 C 未加权矩阵 |
附录 D 加权超级矩阵 |
附录 E 全局加权超级矩阵 |
(7)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货运量预测及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检索与趋势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方法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技术路线 |
2 货运量预测相关理论 |
2.1 货运量基本概念阐述 |
2.2 货运量预测步骤 |
2.3 货运量预测定性方法 |
2.3.1 德尔菲法 |
2.3.2 头脑风暴法 |
2.3.3 主观概率法 |
2.3.4 情景分析法 |
2.4 货运量预测定量方法 |
2.4.1 回归预测法 |
2.4.2 时间序列预测法 |
2.4.3 灰色预测法 |
2.4.4 神经网络预测法 |
2.5 预测方法评述 |
3 铁路货运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
3.1 我国铁路货运特征 |
3.1.1 国内外货运发展对比 |
3.1.2 我国铁路货运量特征 |
3.2 铁路货运量影响因素 |
3.2.1 社会环境方面 |
3.2.2 内部因素方面 |
3.2.3 铁路货运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4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理论 |
4.1 BP神经网络的概念 |
4.1.1 感知机模型 |
4.1.2 激活函数 |
4.1.3 Delta法则 |
4.1.4 网络的传递性 |
4.1.5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 |
4.2 遗传算法 |
4.2.1 遗传算法基本要素 |
4.2.2 遗传算法作用机理 |
4.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搭建 |
4.3.1 方法评述 |
4.3.2 模型搭建 |
4.4 初始化参数设计 |
4.4.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4.2 神经网络的设计 |
4.4.3 遗传算法设计 |
5 铁路货运量预测的matlab实现 |
5.1 铁路历史货运量预测对比 |
5.1.1 货运量对比模型BP神经网络最佳隐含层节点 |
5.1.2 最佳适应度值 |
5.1.3 对比结果 |
5.2 基于影响因素的铁路货运量预测 |
5.2.1 货运量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最佳隐含层节点 |
5.2.2 最佳适应度值 |
5.2.3 预测结果 |
5.3 国家铁路煤炭、钢铁运量预测 |
5.3.1 国家铁路煤炭运量预测 |
5.3.2 国家铁路钢铁运量预测 |
5.4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的问题 |
6.3 铁路货运短期与长期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BP神经网络matlab程序代码 |
附录B 部分遗传算法优化matlab程序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方法综述 |
2.1 铁路运输组织相关概念 |
2.1.1 货物运输组织 |
2.1.2 运行图 |
2.1.3 效率指标 |
2.1.4 能力指标 |
2.1.5 配套设施 |
2.2 多目标规划法 |
3 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及限制因素分析 |
3.1 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 |
3.1.1 SYJ简介 |
3.1.2 SYJ货源结构分析 |
3.1.3 SYJ货运设备设施情况 |
3.2 SYJ集团公司货运策略分析 |
3.2.1 运输市场分析 |
3.2.2 “公转铁”政策导向 |
3.2.3 运输能力瓶颈分析 |
3.3 SYJ货运限制因素分析 |
4 基于货物运输组织效率提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及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优化目标 |
4.3 模型的建立 |
4.3.1 定义变量 |
4.3.2 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 |
4.4 实例分析 |
4.4.1 SYJ梅河口车务段多目标优化运输组织效率分析 |
4.4.2 算法设计 |
4.4.3 计算求解 |
4.4.4 运输效率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5 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建议与措施 |
5.1 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
5.2 推进标准化建设体系 |
5.3 灵活调整货运营销策略 |
5.4 常态化开展设备设施整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租赁管理对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宁局集团公司货运租赁管理现状 |
2 南宁局集团公司货运租赁管理对策 |
2.1 夯实租赁基础管理 |
2.2 明晰租赁管理职责 |
2.3 强化租赁市场化管理 |
2.4 规范租赁合同管理 |
2.5 防范租赁管理过程风险 |
3 结束语 |
(10)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集装箱港口作业资源优化 |
1.3.2 铁水联运模式下港站作业调度优化 |
1.3.3 考虑高能效运营的港站作业资源优化 |
1.3.4 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结构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系统分析 |
2.1 铁水联运发展现状概述 |
2.1.1 国外铁水联运发展情况及港口范例 |
2.1.2 我国铁水联运发展情况及示范通道 |
2.2 港站铁水联运作业场景分析 |
2.2.1 港站布局及关键资源 |
2.2.2 作业设备及装卸工艺 |
2.2.3 作业流程及作业环节 |
2.2.4 运营模式及利益目标 |
2.3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框架 |
2.3.1 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 |
2.3.2 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 |
2.3.3 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 |
2.4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体系 |
2.4.1 目标集 |
2.4.2 决策变量集 |
2.4.3 约束条件集 |
2.5 本章小结 |
3 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研究 |
3.1 装卸设备集成调度问题思路 |
3.1.1 问题描述 |
3.1.2 优化前提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相关假设 |
3.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
3.2.3 约束条件 |
3.2.4 目标函数 |
3.2.5 数学优化模型 |
3.3 模型求解 |
3.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
3.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
3.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
3.3.4 模拟退火处理及终止条件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基本情况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研究 |
4.1 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问题思路 |
4.1.1 问题描述 |
4.1.2 优化前提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相关假设 |
4.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
4.2.3 约束条件 |
4.2.4 目标函数 |
4.2.5 数学优化模型 |
4.3 模型求解 |
4.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
4.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
4.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基本情况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研究 |
5.1 “车船”衔接下的铁水联运班列开行组织问题思路 |
5.1.1 问题描述 |
5.1.2 优化前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相关假设 |
5.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
5.2.3 约束条件 |
5.2.4 目标函数 |
5.2.5 数学优化模型 |
5.3 模型求解 |
5.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
5.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
5.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基本情况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部委关于多式联运发展的重大方案及政策文件名录 |
附录 B 港口铁路专用线规划重点项目情况总结(2019-2020) |
附录 C 船舶到港信息及铁水联运集装箱信息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加强专用线运营管理 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专用线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 刘洋. 铁道货运, 2021(08)
- [2]危险货物自备罐车公铁运输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 张路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D]. 唐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危险货物运营管理策略探讨[J]. 张成. 铁道货运, 2021(05)
- [6]基于云模型的铁路罐车运输安全评价研究[D]. 雷峥.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货运量预测及影响因素探究[D]. 刘晓彤.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8]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D]. 李耘墨.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9]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货运租赁管理对策探索[J]. 陆启家. 铁道货运, 2020(09)
- [10]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D]. 杨宜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