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叶木通扦插生根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钦杨[1](2021)在《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文中提出广西盾翅藤(Aspidopterys concava)为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盾翅藤属(Aspidopterys)的木质藤本,是药食两用的木本植物,多生于海拔300-700m的石灰山密林中或丘陵灌丛中,广西的气候条件符合其生长习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广西盾翅藤为稀有物种,其种源状况调查与开发利用也是对于此物种的保护。论文为对广西盾翅藤的首次研究。为探讨广西盾翅藤的优良种源,首先对其展开了外业踏查,最终踏查得到6个不同地理种源(靖西、龙州、崇左、大新、大化、平果),采种统一进行扦插,研究其扦插苗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结果表明:1.广西盾翅藤各指标与种源原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指标中枝条数、枝条总长度与海拔显着负相关,枝条数与年平均气温显着正相关;叶片形态指标中叶形指数与种源原产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负相关;叶片部分营养物质与种源原产地环境因子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原产地海拔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年均降雨量越高、无霜期越低以及土壤磷含量越高,叶片的营养物质含量有所提升。2.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生长结果表明,龙州种源枝条数、枝条总长度、可食用部分产量均为最大值,靖西种源枝条数、枝条总长度、产量均为最小值,龙州与靖西种源各项生长指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余4处种源崇左、大新、大化、平果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从产量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龙州。3.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形态指标最特殊的有3处种源:大新种源叶长较大,叶宽最大,叶形指数最小,叶面积、叶周长最大;崇左种源叶长最大,叶形指数最大,叶厚最厚,叶周长较大;平果种源叶长、叶宽、叶厚、叶面积、叶周长均为最小值。4.对照国家标准《蔬菜中硝酸盐限量》,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3000mg/kg。6个地理种源中,靖西、龙州、崇左、大化超标,符合标准的有大新、平果种源。广西盾翅藤叶片硝酸盐含量均值为2915.09mg/kg,达到标准。5.对照WHO/FAO提出的蛋白质标准与模式谱,广西盾翅藤叶片氨基酸含量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0.57%,接近理想蛋白质标准,SRC值为65.31,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广西盾翅藤叶片蛋白质品质优秀,营养价值高,品质更为优良的种源为靖西与龙州。6.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各项营养指标中,靖西种源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氨基酸、总皂苷含量较高,含水率、可溶性蛋白、粗纤维、多糖、总黄酮含量较低;龙州种源叶绿素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氨基酸、多糖、总黄酮含量较低;崇左种源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多糖含量较高,游离脯氨酸、维生素C、脂肪含量较低;大新种源含水率较高,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较低;大化种源游离脯氨酸、脂肪、总皂苷含量较高,可溶性糖、粗纤维、总黄酮含量较低;平果种源含水率、可溶性蛋白、脂肪、粗纤维、总黄酮含量高,多糖、总皂苷含量较低。7.广西盾翅藤扦插苗各指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大化、平果、靖西为相对优良的种源。总的来说,广西盾翅藤的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品质高,药用价值高。从产量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龙州;从风味与营养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靖西;从药用角度来看,最佳种源为大化;硝酸盐标准下,最佳种源为平果。
宋碧瑶[2](2021)在《长序榆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序榆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长序榆种群数量非常稀少,种群分布范围狭小,只零星分布于5个省区,天然更新不良。因此,开展长序榆的繁育技术研究实为当务之急,这对保护长序榆并扩大长序榆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野外移栽3个方面对长序榆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了长序榆最佳的繁育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对长序榆进行播种繁殖技术研究,试验采用不同播种时间、不同覆盖基质和不同覆盖厚度研究长序榆种子出苗的最佳条件;采用不同育苗基质、不同施肥处理及定株观测的方法,研究长序榆种子繁殖的最佳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长序榆种子成熟后播种时间以随采随播为最佳;覆盖基质以锯末为最佳;覆盖厚度以3mm为最佳;移栽后的育苗基质以腐殖土与园土按2:1比例混合为最佳;苗木生长期间施复合肥和钾肥为最佳;长序榆种子播种时间为4月23日左右,4月27日左右破壳而出,5月3日左右种子开始出苗,5月13日左右苗木基本出齐,7月和8月为苗木生长盛期,到10月30日高生长基本停止。(2)对长序榆进行扦插繁殖技术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种类、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3个因素对长序榆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序榆生根类型属愈伤组织生根;3个因素对长序榆扦插的生根效果都有极显着的影响作用,其主次效应为:激素种类>处理时间>处理浓度;长序榆扦插最佳组合为:200mg/L的ABT浸泡2h。(3)对长序榆进行野外移栽技术研究,选择不同的海拔高度对长序榆进行野外栽植试验,总结人工干预条件下长序榆最佳的野外移栽环境。试验结果表明:长序榆最适宜的野外移栽地点为牛头店保护站浪河口喇叭坪,海拔高度为950m,成活率高达91.16%,苗木净生长量范围在14-101cm,大部分苗木高生长量在35cm左右。
刘湘林,方毅,毕勇,李小春,胡艳波[3](2020)在《果用型三叶木通栽培研究进展——Ⅱ.播种、扦插、压条和组培繁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果用型三叶木通的种苗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包括:①种子进行低温沙藏存积,春季气温稳定达到15℃时可露地播种,设施育苗可适度提前。②三叶木通为综合生根类型,扦插成活比较容易;硬枝扦插采集一年生中下部枝条沙藏,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剪成20~25 cm插穗、用ABT、NAA、IBA等生根剂(一般100~200 mg/L处理基部24 h)处理后,扦插于细沙基质或直接插于圃地;推荐采用黑色地膜圃地扦插,扦插时间可提前15 d左右;嫩枝扦插于6月和9月选当年半木质的健壮枝条扦于细沙基质,成活率有待于研究提高。③压条繁殖于4—5月进行,将2~3年生枝蔓分段波状压条,30~40 d后可截断母枝成为新的植株。④组培繁殖能快速扩大繁殖系数,带芽茎段植株再生途径已完成诱导-增殖-生根-炼苗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可迅速规模用于生产;愈伤再生途径仅完成愈伤诱导阶段,胚状体途径鲜见报道;用0.3%的秋水仙素处理组培丛生芽24 h,4倍体诱导率达12%,为倍性育种奠定了基础。⑤三叶木通采穗圃建立和嫁接育苗还处于空白,需要开展研究。
贾明良,方荷芳,李同建,文锋,韩兴杰,金洪光,徐玲玲,廖亮[4](2020)在《三叶木通愈伤诱导及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 Koidz.)具有很高的开发应用价值,其优良品系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以三叶木通幼嫩枝条及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三叶木通无菌外植体获得、愈伤诱导以及胚状体诱导等过程,同时分析了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植体经75%乙醇处理1 min,0.1%升汞灭菌12 min,再经无菌水浸泡处理3 min后,接种至MS+NAA 0.4 mg·L-1+2,4-D 4.0 mg·L-1+活性炭1.0 g·L-1+蔗糖30.0 g·L-1+琼脂6.0 g·L-1培养基中,避光培养可得到愈伤组织,并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愈伤组织接种至MS+NAA 0.4 mg·L-1+6-BA 2.0 mg·L-1+蔗糖30.0 g·L-1+琼脂6.0 g·L-1的培养基中可得到胚状体,然后接种至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可以得到种苗。
周宵,张良波,彭映辉,蒋丽娟,陈景震,郁培义,丰雪春,李培旺,向明[5](2021)在《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三叶木通药食同源,且因其花期、果期较长、易借助外物缠绕攀缘等优势,集药、食、赏等价值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和开发应用价值。三叶木通多种价值的普及和被接受,当前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供不应求,对其进行良种选育和栽培迫在眉睫。三叶木通分布区域覆盖面较广,但分布零散、不集中。各地引种栽培采用就近取材,限制了种内优良基因交流,不利于种内进化和良种选育。且已有的研究中涉及到的三叶木通种质资源不够全面,局部区域化,阻碍了三叶木桶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为能够更好的进行育种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着眼于目前三叶木通研究现状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三叶木通核心种质库",制定"三叶木通表型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以及结合现代育种辅助技术等对其进行良种选育和性状改良。本研究以三叶木通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三叶木通播种、扦插、嫁接、组培、分植等繁殖技术和良种选育的研究进展,并从药、食、赏等不同的应用价值出发结合其育种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育种方向,为三叶木通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杨磊[6](2018)在《湖北紫荆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湖北紫荆(Cercis glabra),豆科紫荆属,又名箩筐树,是经济、观赏、药用价值高的园林绿化树种。然而种子萌发特性中种皮坚硬、休眠期长,扦插繁殖中插穗难以成活,实生苗基质筛选中土壤影响苗木生长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北紫荆的应用推广。并且湖北紫荆相关繁育报道较少,尤其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和基质筛选方面研究空白。因此,探索其繁殖技术在为湖北紫荆苗木产业化生产和优良种质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研究其播种方法、扦插方法及生理特性、实生苗基质筛选等,以期筛选出最优的繁殖方法,为湖北紫荆的繁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其研究结果如下:(1)湖北紫荆是硬实种子,浓硫酸酸蚀10 min、赤霉素浸泡24 h后,在25℃的环境下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达83.21%。(2)扦插时选择在8月中旬,用长5 cm含2个节的半木质化插条,经ABT 1000mg/L或NAA 1000 mg/L激素速蘸处理后,植入草炭:珍珠岩=3:1的基质中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最高可达26.59%。(3)湖北紫荆生根类型为诱导型,不含根原基。扦插初期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C/N、可溶性蛋白、总酚、过氧化氢酶下降,全氮、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游离脯氨酸上升;不定根形成期含水量、可溶性淀粉、全氮、总酚、过氧化氢酶下降,可溶性糖、C/N、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游离辅脯酸上升;不定根形成后可溶性糖、C/N、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游离脯氨酸下降,含水量、可溶性淀粉、全氮、总酚、过氧化氢酶上升。经激素处理的插穗生根周期明显短于未处理插穗,激素处理提高了插条含水量、营养物质、总酚等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强了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改善了其抗性和生存能力,最终促进插穗生根。(4)实生苗基质筛选中,通过基质物理性质得出,T1容重最小为0.14 g·cm-3,总孔隙度最大为82.52%,通气孔隙最大为31.68%,持水孔隙较大为50.84%,大小孔隙比较优为0.62;通过基质化学性质得出,T1碱解氮最高为170.52 mg·kg-1,速效磷最高为85.05 mg·kg-1,速效钾最高为289.69 mg·kg-1,pH值最低为6.13,EC值最高为807.10 us·cm-1;通过基质对实生苗生长指标影响得出,在70 d时T1叶长最长为6.7 cm,叶宽最宽为4.6 cm,植株最高为20.9 cm,冠幅最大为18.1 cm,叶片数最多为11片;通过基质对实生苗生理指标影响得出,在70 d时T1叶绿素含量最高为21.12mg·g-1,含水量最高为80.47%,电导率最低为15.12%,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3.85%,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321.37μg·g-1,SOD活性最高为115.87μg-1·Fw,POD活性最高为61.67μg-1·min-1·Fw,MDA最低为5.246μmol·g-1,PRO最高为25.84μg·g-1,所以T1最适合湖北紫荆实生苗生长。
张希凤[7](2017)在《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目前在其药理、生活史、繁育育苗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大量文献报道,对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生态状况以及人工栽培的文献报道还不够完善,本试验以贵州花溪区野生三叶木通作为试验材料,研究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物候期、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光合作用、矿质积累等生理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究了野生状态的三叶木通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叶木通开花结实物候期3月中旬为初花期,4月初为盛花期,4月中旬为谢花期;5月初为幼果期,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果实膨大期,9月中旬为果实成熟期。2.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三叶木通花粉活力于雄花开放当日最高,随散粉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逐渐降低,收集的花粉可维持34 d的寿命。三叶木通柱头在雌花开放当日即具有较弱的可授性,花开35 d后的柱头可授性强且柱头黏液分泌旺盛是柱头可授性的高峰期,适合授粉。三叶木通雌雄花花期相遇期仅为34 d,三叶木通的人工辅助授粉工作应在34 d内完成。3.果实生长发育特性三叶木通果实鲜重在其生育期内随时间推移呈现S形增加。花后3090 d鲜重增加迅速,是果实快速生长阶段,90120 d果实鲜重增加趋势趋缓;120135鲜重增加迅速,花后135150 d天果实鲜重稍有下降,可能与果实成熟,果皮变软开裂有关。果实体积在其生育期内随时间推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速较稳定。4.果实中矿质元素积累特性6月中旬8月果实生长的前期,N、P、K、Ca、Mg等主要元素在果肉中含量较低,果皮中含量较高;8月中旬9月果实成熟阶段,N、P、K、Ca、Mg等主要元素元素在果肉中含量升高,果皮中含量略有下降。矿质营养元素的积累过程中果皮和果肉存在竞争关系,生长前期矿质元素在果皮中的积累大于果肉,生长后期转为以果肉积累为主。5.三叶木通光合特性三叶木通的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即清晨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高而上升,在上午10时左右达到日变化的最高值,此后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的降低,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至13时的最低值(光合“午休”现象),此时呼吸作用已经大于光合积累。13时以后光合速率又逐渐回升,在15时出现第二高峰,但峰值明显低于第一峰值,且持续时间短,后继续下降至17时再次出现负值。三叶木通的光饱和点为1486.8μmol.m-2.s-1,此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14.53μmol.m-2.s-1。三叶木通光补偿点为42μmol.m-2.s-1,相对较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三叶木通表观量子效率(AQY)值为0.081,说明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是相对较耐阴的物种。6.野生三叶木通的品质作为水果:贵州花溪区野生三叶木通的果实长度平均为80.18 mm,直径平均为39.81 mm,单果重平均为68.93 g。果肉中总糖含量为21.2%,其中还原糖含量为6.2%;淀粉含量为42.16%,可滴定酸含量为0.33%,粗蛋白含量为7.19%。作为药材:预知子果皮中a-常春藤皂苷含量在68月初呈上升趋势,于8月初达到最高值19.88 mg/g,继而含量下降,于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4.40 mg/g。研究发现贵州野生三叶木通果实中也含木通苯乙醇苷B。果皮中木通苯乙醇苷B含量在78月呈上升趋势,在8月初达到最高值6.63mg/g,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1.38 mg/g。果肉中木通苯乙醇苷B在67月含量上升,在7月达到最大值6.97mg/g;78月含量下降,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0.64 mg/g。其中,果皮中平均含量为0.423%,果肉中平均含量为0.341%,果皮中含量高于果肉。
徐茵[8](2017)在《短序润楠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是华南地区极具应用前景的经济林木和常绿观赏树种。长期以来以种子繁殖为主,存在严重的变异分化现象,而扦插繁殖能较好的保存母本的优良性状。本文从扦插基质、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入手探索短序润楠的扦插繁殖技术体系,运用多重比较、极差分析及隶属函数评价等方法对扦插效果进行判断;此外通过动态监测插穗内的6项生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短序润楠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生理学特性。旨在提高短序润楠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繁殖效率,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类型为愈伤组织生根型,不定根形成所需时间较长,属于较难生根树种。短序润楠扦插不定根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愈伤组织形成阶段、不定根表达阶段和不定根伸长阶段;ABT处理组和清水对照组愈伤组织最早形成期基本一致,均在扦插后的20d左右,但前者不定根形成期比后者提前15d左右。(2)5种不同基质处理对短序润楠插穗的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形成期、根系形态和生根指标均有显着影响。以黄心土+河砂+珍珠岩(1:1:1,V/V)复合基质综合表现最优,生根率为47.62%,黄心土+河砂(1:1,V/V)复合基质综合表现最差,生根率仅为21.43%。(3)正交试验中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短序润楠插穗的根系形态和生根指标均有显着影响。短序润楠扦插繁殖的最佳处理为处理3(A1B3C3),即使用浓度为800mg/L的生长调节剂ABT,处理短序润楠插穗30min可使扦插综合效果最优,生根率为48.89%;短序润楠扦插生根效果的主次水平均为生长调节剂种类>处理浓度>处理时间,即生长调节剂种类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余依次为处理浓度和时间。(4)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插穗生根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扦插过程中二者含量的高低以及变动幅度的大小,直接会对扦插效果造成影响;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率与S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并与叶绿素a、叶绿素(a+b)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IAAO活性及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生长调节剂处理提高了插穗内SOD活性,减缓了叶绿素(a+b)的分解速率,降低了IAAO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增加插穗抵御逆境能力和促根激素IAA含量,延缓插穗衰老,从而促进生根,提高生根率。(5)短序润楠扦插过程中各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十分密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b)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SOD、叶绿素a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MDA呈极显着负相关;SOD与MDA呈显着负相关,与叶绿素(a+b)、叶绿素a相关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短序润楠的扦插生根过程中,各生理指标并不是单一的对插穗生根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
尹万元[9](2016)在《光叶榉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过程中生理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叶榉[Zelkova serrata(Thunb.)Makino]为榆科榉属乔木。其材质坚硬、枝姿优美且秋叶变红,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美丽的园林造景材料。本研究以光叶榉为材料进行扦插试验,分析不同外源激素种类、浓度及不同采穗时间插穗的生理状态对不定根形成的影响,筛选最佳生根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根进程中营养物质含量、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根的关系,为保持光叶榉母本优良性状提供技术支撑和生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9月用NAA和IBA不同浓度梯度处理光叶榉嫩枝插穗试验,结果表明:光叶榉不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时生根能力较弱,外源激素处理可以显着改善生根特性。不同激素处理产生不同生根效果,NAA处理整体生根效果不及IBA,其中用IBA 1000mg·L-1处理的插穗,生根率最高,为61.2%;生根所用时间最短,为18 d;产生的一级根数最高达9.65条。IBA 1000mg·L-1适宜光叶榉嫩枝扦插。(2)在3个采穗时间试验(在IBA 1000 mg·L-1处理插穗基础上)中,8月10日扦插生根特性最好,扦插后10.0 d开始生根,生根率可达89.5%,42天以后根数达12.5条,一级根平均长度为5.2 cm;7月10日扦插生根效果次之;6月10日最差。在3个采穗时期内,随采穗时间延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增加趋势,且3个采穗时间处理间差异显着,其含量变化与生根特性表现基本呈正相关;其氮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基本呈下降趋势,与生根表现呈负相关。C/N值也与生根率相一致,可用插穗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或C/N值作为采穗选择的依据。与硬枝相比,嫩枝总酚水平明显降低,而嫩枝扦插的生根率明显优于硬枝,表明酚类物质是影响光叶榉扦插生根的重要因子,较低含量的总酚有利于扦插生根。从6月至8月,内源激素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IAA、ZR和GA3明显上升,与生根呈正相关,ABA含量处于显着下降趋势,与生根表现呈负相关。IAA/ABA比值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光叶榉嫩枝生根的依据。(3)5年以内的母株嫩枝插穗管理得当也很适宜扦插繁殖,在保证水分代谢平衡的条件下,在8月初用IBA1000 mg·L-1处理3年生母株嫩枝插穗,保留2片母叶,生根率高达92.67%。(4)光叶榉硬枝扦插非常困难,清水处理的插穗基本不生根,在5月10日用IBA500mg·L-1处理光叶榉硬枝插穗,生根效果提升也不显着,成活率仅为28.89%,对韧皮部物质浸提后浸泡、扦插旱柳,存在生根抑制物,这可能与插穗内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不平衡的内源激素抑制生根有关。(5)IBA处理加速了光叶榉嫩枝插穗中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其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呈N型,都是在愈伤组织形成前上升愈伤组织形成后至不定根生成前迅速下降待形成完整植株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全氮缓慢下降,在不定根形成后缓慢上升,整体变化平稳;淀粉含量在生根前先下降,之后上升,呈V字型;C/N的变化因全氮变化平稳而与可溶性糖变化基本相同。清水对照处理的插穗营养物质的变化趋势与IBA处理组类似,变化幅度小于激素处理组,达到谷值或峰值的时间晚于IBA处理组。说明IBA处理促进了光叶榉嫩枝插穗内营养物质的增减、运输、转化,从而提高了插穗生根率,改善了插穗生根特性。(6)光叶榉嫩枝插穗韧皮部中氧化酶活性测取试验表明:IAAO和POD活性在不定根出现前升高,利于清除插穗内过多IAA,促进根原基诱导,在不定根伸长期活性下降变化平稳,呈现出倒“V”型单峰曲线,对照处理变化趋势与IBA处理相同,清水对照峰值延后8d;PPO活性先升高再降低,PPO活性的升高有利于减轻酚类物质对生根诱导的抑制作用;同时IBA处理能有效提高扦插初期插穗内SOD活性,促进不定根的诱导,降低扦插后期插穗内POD活性,利于不定根的增多与伸长,从而插穗形成完整的植株。(7)IBA处理对光叶榉扦插中嫩枝插穗韧皮中的总酚类物质含量在不定根出现前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对照组整体水平较高,谷值出现较晚。光叶榉嫩枝不定根的发生是内源激素相互作用综合调控的结果。IBA处理提高了插穗中IAA、GA3、ZR含量,降低了ABA含量,促进了不定根的发生,IAA、GA、ZR含量变化与生根正相关,ABA含量变化与生根率成负相关,对照组插穗内内源激素除ABA外含量较低并且变化平稳IAA/ABA值较高时,有利于不定根的发生根原基诱导,可以作为生根高低的依据之一。
石小兵[10](2016)在《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野生三叶木通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建立了三叶木通离体快繁体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丛生芽诱导多倍体,对多倍体进行了鉴定,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在不同外植体经酒精和升汞组合消毒的研究中,果实里取出的种子为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以75%酒精处理15 s,然后0.1%Hg Cl2处理7 min为好。三叶木通种子出苗的优化条件为种子沿背腹线纵切成半,接种于MS+2Ca2++6-BA 1.0 mg/L+NAA 0.3 mg/L+活性炭0.1 g/L的培养基中,25℃条件下12 h/d的光照处理,光照强度为1000 lx。2.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种子愈伤组织诱导较优的培养基为MS+2,4-D 1.0mg/L+6-BA 0.3 mg/L,诱导率为32.5%。种子愈伤在MS+2,4-D 1.5 mg/L+6-BA 0.1 mg/L的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后能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该胚性愈伤组织可以在MS+6-BA 2.0 mg/L+NAA 0.3 mg/L+75 g/L香蕉泥的培养基中分化,分化率为11.7%。3.丛生芽的诱导及生根。腋芽诱导的优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虽然本研究得出在MS+6-BA 2.0 mg/L+2,4-D 0.2 mg/L的培养基中带腋芽茎段可被诱导出平均芽数多达8个芽,但除了主芽外并未得到其他具有分化出腋芽能力的芽。本研究也并未成功地对单个腋芽诱导出丛生芽。而在MS+6-BA 2.0 mg/L+NAA 0.3 mg/L的培养基中,实生苗平均增殖数最高,所以实生苗丛生芽诱导培养基选择此培养基。单个腋芽不能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生根,而丛生芽块能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生根。4.多倍体的诱导及鉴定。以三叶木通丛生芽为外植体,借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浓度和时间的秋水仙素对三叶木通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摇床振荡处理丛生芽24 h,其多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采用染色体计数法,对未加倍处理的丛生芽和加倍处理的丛生芽染色体数目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未加倍处理的丛生芽染色体数为2n=2x=16,为二倍体;0.3%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摇床振荡处理丛生芽24 h得到的多倍体丛生芽染色体数目为2n=4x=32,为四倍体,诱导率为12%。综上所述,通过三叶木通的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诱导研究工作,为野生三叶木通种的优良种质保存和多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三叶木通扦插生根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叶木通扦插生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广西盾翅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广西盾翅藤简介 |
1.1.2 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
1.1.3 营养价值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
1.1.4 育苗技术研究 |
1.1.5 显微特征研究 |
1.1.6 资源调查现状 |
1.2 研究背景及相关木本蔬菜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域概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外业调查及采样 |
2.2 扦插方法 |
2.3 指标测定 |
2.3.1 土壤指标测定 |
2.3.2 生长指标测定 |
2.3.3 叶片形态指标测定 |
2.3.4 叶片营养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广西盾翅藤各地理种源状况及生长、叶片形态差异分析 |
3.1 广西盾翅藤各地理种源状况及生境分析 |
3.1.1 各种源生境情况 |
3.1.2 各种源主要植被情况调查 |
3.1.3 各种源土壤相关元素分析 |
3.2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生长指标分析 |
3.2.1 各种源扦插苗枝条数分析 |
3.2.2 各种源扦插苗枝条总长度分析 |
3.2.3 各种源扦插苗可食用部分产量分析 |
3.3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叶片形态指标分析 |
3.3.1 各种源扦插苗叶长、叶宽分析 |
3.3.2 各种源扦插苗叶形指数分析 |
3.3.3 各种源扦插苗叶厚分析 |
3.3.4 各种源扦插苗叶面积分析 |
3.3.5 各种源扦插苗叶周长分析 |
第四章 广西盾翅藤不同地理种源扦插苗营养指标分析 |
4.1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含水率分析 |
4.2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分析 |
4.3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4.4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
4.5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
4.6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维生素C含量分析 |
4.7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硝酸盐含量分析 |
4.8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氨基酸含量分析 |
4.9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脂肪含量分析 |
4.10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粗纤维含量分析 |
4.11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烘干样)多糖含量分析 |
4.12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烘干样)总黄酮含量分析 |
4.13 各种源扦插苗叶片总皂苷(烘干样)含量分析 |
4.14 各指标之间的综合分析 |
4.14.1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14.2 各指标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问题与展望 |
5.4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长序榆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长序榆研究进展 |
1.2.1 长序榆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2.2 长序榆种群天然更新研究进展 |
1.2.3 长序榆生物群落组成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4 长序榆繁殖特性研究进展 |
1.2.5 长序榆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1.2.6 长序榆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2.7 长序榆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长序榆物候及种子特性研究 |
2.2.2 长序榆播种繁殖技术研究 |
2.2.3 长序榆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2.4 长序榆野外移栽技术研究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长序榆物候及种子特性研究 |
3.1 镇坪县长序榆生存现状调查 |
3.2 镇坪县长序榆物候观测记录 |
3.3 镇坪县长序榆种子的采集与离体培养 |
3.4 镇坪县长序榆种子特性 |
第四章 长序榆播种繁殖技术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各因素不同水平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
4.2.2 不同育苗基质对长序榆苗高生长量的影响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长序榆苗高生长量的影响 |
4.2.4 长序榆苗木年生长规律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长序榆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长序榆扦插生根最佳处理的筛选 |
5.2.2 不同因素主次效应分析 |
5.2.3 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长序榆野外移栽技术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试验研究结论 |
7.2 长序榆濒危原因分析 |
7.3 长序榆保护对策分析 |
7.3.1 就地保护 |
7.3.2 迁地保护 |
7.3.3 长序榆濒危等级的商榷 |
7.4 本研究中的不足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果用型三叶木通栽培研究进展——Ⅱ.播种、扦插、压条和组培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叶木通种子繁殖技术 |
1.1 三叶木通种子的贮藏方法 |
1.2 三叶木通的播种技术 |
2 三叶木通扦插繁殖技术 |
2.1 三叶木通生拫类型和生根阶段的划分 |
2.2 三叶木通硬枝扦插 |
2.3 三叶木通嫩枝扦插 |
3 三叶木压条培繁殖技术 |
4 三叶木通组培繁殖技术 |
4.1 愈伤组织诱导 |
4.2 组培植株再生 |
4.3 多倍体诱导 |
5 小结与讨论 |
(4)三叶木通愈伤诱导及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无菌外植体获取及接种前浸泡对褐化的影响 |
1.2.2 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 |
1.2.3 培养方式对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褐化的抑制效果 |
1.2.4 愈伤组织再分化诱导胚状体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植体处理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和褐化的影响 |
2.1.1 适宜外植体的表面灭菌处理方法 |
2.1.2 浸泡处理对愈伤组织褐化的抑制效果 |
2.2 茎段及叶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 |
2.3 不同处理对外植体诱导愈伤时褐化的抑制效果 |
2.4 愈伤再分化诱导胚状体 |
3 讨论 |
(5)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叶木通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
1.1 三叶木通地理分布及种质资源多样性 |
1.2 三叶木通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 |
1.3 三叶木通性状评价与育种目标 |
1.4 三叶木通现代育种技术与基础 |
2 三叶木通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2.1 三叶木通播种繁殖 |
2.2 三叶木通扦插繁殖 |
2.3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2.4 三叶木通分植和嫁接繁殖 |
3 展望 |
作者贡献 |
(6)湖北紫荆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湖北紫荆的研究进展 |
1.1.1 种质资源调查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研究概况 |
1.2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1 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
1.2.2 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 |
1.3 扦插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内在因素 |
1.3.2 外在因素 |
1.3.3 扦插繁殖在紫荆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进展 |
1.4.1 扦插生根解剖的研究进展 |
1.4.2 扦插生根生理的研究进展 |
1.5 实生苗基质筛选的研究进展 |
1.5.1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5.2 栽培基质的分类及选择 |
1.5.3 栽培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种子萌发特性 |
2.2.2 扦插繁殖 |
2.2.3 实生苗基质筛选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湖北紫荆种子萌发特性 |
3.1.1 种子形态与性能 |
3.1.2 种子适宜萌发条件 |
3.1.3 种子打破休眠条件 |
3.2 湖北紫荆扦插繁殖 |
3.2.1 扦插繁殖技术 |
3.2.2 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解剖结构观察 |
3.2.3 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生根机理变化 |
3.3 湖北紫荆实生苗基质筛选 |
3.3.1 基质理化性质分析 |
3.3.2 不同基质对湖北紫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3 不同基质对湖北紫荆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湖北紫荆种子萌发特性 |
4.2.2 湖北紫荆扦插繁殖 |
4.2.3 湖北紫荆实生苗基质筛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简介 |
1.2 相关性研究国内外进展 |
1.2.1 三叶木通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2 三叶木通的生长栽培环境及研究进展 |
1.2.3 三叶木通药化及药理研究进展 |
1.3 相关研究总结及研究意义 |
2 试验材料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仪器设备 |
2.4 技术路线 |
3 试验方法 |
3.1 三叶木通生态特性研究 |
3.1.1 物候期 |
3.1.2 原生境气象监测 |
3.2 三叶木通生理特性研究 |
3.2.1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研究 |
3.2.2 三叶木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3.2.3 光合特性研究 |
3.2.4 果实矿质元素积累特性研究 |
3.3 三叶木通品质特性研究 |
3.3.1 三叶木通果实食用品质 |
3.3.2 三叶木通果实药效成分积累规律 |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4.1 生育进程指标测定方法 |
3.4.2 产量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
3.4.4 质量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
3.4.5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
3.4.6 环境因子指标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态特性 |
4.1.1 物候期 |
4.1.2 原生境气象监测 |
4.2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特性 |
4.2.1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
4.2.2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2.3 光合特性 |
4.2.4 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4.3 贵州野生三叶木通果实的品质评价 |
4.3.1 外观指标 |
4.3.2 营养成分含量 |
4.3.3 三叶木通果实药效成分的含量 |
5 结论与讨论 |
5.1 野生三叶木通物候期和生境条件 |
5.2 野生三叶木通的生理特性 |
5.3 野生三叶木通的品质检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8)短序润楠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短序润楠的研究概况 |
1.1.1 短序润楠的生物学特征 |
1.1.2 短序润楠的地理分布 |
1.1.3 短序润楠的应用前景 |
1.2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扦插繁殖研究现状 |
1.2.2 影响扦插繁殖的内在因素 |
1.2.3 影响扦插繁殖的外部因素 |
1.3 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1.3.1 营养物质与生根 |
1.3.2 酶活性与生根 |
1.3.3 扦插生根过程中形态解剖学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3 试验设计 |
2.3.1 基质对短序润楠扦插生根影响试验 |
2.3.2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正交试验 |
2.3.3 短序润楠生根生理基础研究试验 |
2.4 扦插与插后管理 |
2.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5.1 生根情况指标测定 |
2.5.2 生理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质对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的影响 |
3.1.1 对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形成期的影响 |
3.1.2 基质对扦插生根影响的方差分析 |
3.1.3 不同基质对扦插效果的影响 |
3.1.4 不同基质扦插生根效果的综合评价 |
3.2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1 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影响的方差分析 |
3.2.2 生长调节剂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3 正交试验各因素水平的主次分析 |
3.2.4 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效果影响的综合评价 |
3.3 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生理基础研究 |
3.3.1 短序润楠扦插生根进程 |
3.3.2 ABT处理组和清水对照组生根性状的方差分析 |
3.3.3 生根进程中插穗内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短序润楠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4.1.2 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生理基础的研究 |
4.1.3 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类型的讨论 |
4.2 结论 |
4.2.1 短序润楠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2.2 短序润楠扦插生根生理基础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版说明 |
(9)光叶榉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过程中生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光叶榉生物学特征、地理分布与种源价值 |
1.1.1 光叶榉生物学特性 |
1.1.2 光叶榉地理分布 |
1.1.3 光叶榉种源价值 |
1.2 榉属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1 硬枝扦插技术 |
1.2.2 嫩枝扦插技术 |
1.3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制研究 |
1.3.1 影响插穗成活的因素 |
1.3.2 插穗生根的生理生化基础 |
1.4 选题依据和目的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生根环境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气象条件 |
2.1.3 实验环境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插穗处理 |
2.2.2 实验设计 |
2.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2.3 扦插后管理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叶榉嫩枝生根过程 |
3.2 多因素对光叶榉嫩枝生根影响 |
3.2.1 外源激素种类浓度对光叶榉嫩枝生根结果的影响 |
3.2.2 不同采穗日期对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3 母树年龄对嫩枝扦插生根影响 |
3.2.4 插穗留叶量对嫩枝扦插生根影响 |
3.3 硬枝扦插 |
3.3.1 硬枝外源激素筛选 |
3.3.2 硬枝不同采穗时间扦插 |
3.3.3 硬枝韧皮部生根抑制物的季节变化 |
3.3.4 硬枝总酚和激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
3.4 生根进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 |
3.4.1 生根进程中的营养物质动态变化 |
3.4.2 总酚含量 |
3.4.3 氧化酶活性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扦插繁殖技术 |
4.1.2 光叶榉扦插生根类型及生根进程 |
4.1.3 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因子的变化 |
4.2 结论 |
4.2.1 光叶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2.2 光叶榉扦插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生理学研究 |
4.2.3 光叶榉硬枝嫩枝插穗生根比较及其生理特性的季节变化研究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三叶木通研究概述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三叶木通的利用价值 |
1.1.3 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1.4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1.5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6 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
1.2 组织培养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2.1 快速繁殖材料 |
1.2.2 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 |
1.2.3 制作人工种子 |
1.2.4 保存种质资源 |
1.2.5 药用植物的脱毒 |
1.3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1.3.1 多倍体育种在药用植物上的意义 |
1.3.2 多倍体诱导方法 |
1.3.3 已人工育成多倍体的部分药用植物 |
1.4 植物离体培养诱导多倍体 |
1.4.1 诱变材料选择 |
1.4.2 诱变剂种类选择 |
1.4.3 诱导方法 |
1.4.4 多倍体的鉴定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2.1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化学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结果与分析 |
2.1.6 小结 |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
2.2.1 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小结 |
2.3 丛生芽的诱导及生根 |
2.3.1 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小结 |
第三章 多倍体诱导 |
3.1 鉴定方法的选择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小结 |
3.2 秋水仙素处理丛生芽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4.1.2 多倍体诱导试验 |
4.2 讨论 |
4.2.1 三叶木通组织培养 |
4.2.2 染色体加倍试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附图 |
附录Ⅱ:培养基的配制 |
附录Ⅲ:相关试剂的配制 |
附录Ⅳ:改良卡宝品红试剂的配制 |
附录Ⅴ:秋水仙素溶液的配制 |
附录Ⅵ:CyStain UV Precise P使用说明书 |
获资助项目 |
致谢 |
四、三叶木通扦插生根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盾翅藤地理种源生长与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研究[D]. 吕钦杨. 广西大学, 2021(12)
- [2]长序榆繁育技术研究[D]. 宋碧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果用型三叶木通栽培研究进展——Ⅱ.播种、扦插、压条和组培繁殖[J]. 刘湘林,方毅,毕勇,李小春,胡艳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20(S1)
- [4]三叶木通愈伤诱导及分化研究[J]. 贾明良,方荷芳,李同建,文锋,韩兴杰,金洪光,徐玲玲,廖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3)
- [5]三叶木通良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展望[J]. 周宵,张良波,彭映辉,蒋丽娟,陈景震,郁培义,丰雪春,李培旺,向明. 分子植物育种, 2021(05)
- [6]湖北紫荆繁殖技术研究[D]. 杨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7]贵州野生三叶木通开花结实期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研究[D]. 张希凤. 贵州大学, 2017(04)
- [8]短序润楠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生理基础研究[D]. 徐茵.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光叶榉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过程中生理变化[D]. 尹万元.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10]三叶木通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D]. 石小兵. 贵州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