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华创,创新发展

七星华创,创新发展

一、创新发展的七星华创(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凯[1](2021)在《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硝酸盐气溶胶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臭氧氧化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已经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中的一种。在一小部分未装有高效除雾器或湿式电除尘的工程应用项目中,该技术在极个别工况下中可能会出现气溶胶浓度超标的现象。因此,本文针对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气溶胶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探究气溶胶生成的主要过程方面,首先,本文针对工程应用项目进行探究,推测出3个关键因素,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随着NO浓度的升高,气溶胶浓度明显升高;当喷淋液中存在NH4+时,NO2会与喷淋液中挥发出的NH3生成NH4NO3气溶胶,导致气溶胶浓度有所升高;当喷淋液为Na OH溶液,随着O3/NO摩尔比的升高,气溶胶浓度有所下降;当喷淋液中含有NH4+时,随着O3/NO摩尔比的升高,脱硝效率和气溶胶浓度均明显升高。(2)在完善气溶胶的生成和长大机理方面,发现当喷淋液温度较低时,NH4NO3气溶胶容易凝结形核,使得气溶胶浓度明显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气溶胶脱除;随着液气比的升高,气溶胶浓度有所下降;采用双层喷淋并适当提升液气比,可有效提高气溶胶脱除效率;调节喷淋液的p H至弱酸性可有效减少NH3的生成,使得NH4NO3气溶胶浓度明显下降,气溶胶脱除效率可高达~87%。(3)在气溶胶有效控制方面,当采用Na2SO3添加剂时,Na2SO3添加剂可降低硝酸盐气溶胶浓度至~15 mg/m3,气溶胶脱除效率可高达62%,但是其在长期运行中脱硝效率明显下降;当采用Na2S2O3添加剂时Na2S2O3添加剂可使得脱硝效率达到~80%,气溶胶脱除效率达到50%以上,且长期稳定运行;建议当喷淋液呈碱性且其含有NH4+的条件下,采用O3/NO摩尔比为1,在喷淋液中添加优质的还原型添加剂Na2S2O3的方法。

张立阳[2](2021)在《基于高效脱除硫化氢与杂多化合物循环利用的绿色脱硫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毒性、腐蚀性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它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活动中。硫化氢不仅会增加天然气、合成气等有价值的能源或化学产品转化的成本,还会破坏臭氧层,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对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以及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该研究为了解决生产工艺过程中释放的二次污染物中普遍存在恶臭气体硫化氢的问题,共构建了三种绿色新型的脱硫体系,分别为W、V取代型的杂多化合物/水溶液的体系、以硫为中心原子的Keggin型[Himi]SMo杂多化合物/水溶液的体系;和以过渡金属取代的离子液体型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的体系。详细考察了不同种类的多元杂多化合物(HPC),筛选出脱硫效率较高的HPC并且考察其最佳的脱硫条件,通过FT-IR、XPS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其脱硫及再生机理。本文第一个体系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的W、V取代型的杂多化合物,以水为溶剂,用于硫化氢的脱除实验。通过FT-IR和元素分析杂多化合物的结构组成。综合比较硫化氢吸收和再生实验。结果可知:钒取代型杂多化合物的脱硫性能最佳;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高碘酸钾增强了脱硫效果。使用电化学再生,考察了再生液的pH,电流强度和再生时间对再生后脱硫液的性能影响。反应前后样品的结果表明:其脱硫产物中含有硫单质。本文第二个体系从氧化脱除硫化氢的角度研究了中心原子在POMS中的作用,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中心原子的杂多化合物[Himi]XMo(X=S,P,Ge),以水为溶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脱硫剂的脱硫性能。通过FT-IR光谱证实了(Himi)2[XMo12O40],X=SⅥ,PⅤ和GeⅣ被成功合成,并保持着Keggin结构。并且通过分析循环伏安曲线和考察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发现中心原子电负性较高的多酸分子比中心原子电负性较小的类似物具有更强的活性和更高的硫化氢容量。脱硫结果表明,[Himi]SⅥMo对水中硫化氢的脱除率可达90%以上,容量可达627 mg/g,电化学处理后可进一步提高到2174 mg/g。通过进一步的XPS和FT-IR等表征,提出了氧参与POM原位再氧化和POM分子上S/O交换的机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也合理的解释了硫容量较高的原因。本工作为高性能POM脱硫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记录的硫化氢容量材料和新的指导。本文第三个体系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过渡金属与离子液体相结合的杂多化合物,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脱硫体系。本研究中离子液体起到溶解杂多化合物和提高热稳定性的作用。综合比较脱硫效果可知:以[Emim]PMoCo/[Emim]OAC为研究对象,其脱硫效果更佳。考察了各种条件因素对脱硫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40℃,杂多酸的浓度为0.004 mol/L,硫化氢的浓度为2000 mg/m3时,硫化氢的去除率越高。吸附剂和脱硫产物通过元素分析,FT-IR,TG-DTA和XPS等手段进行表征,详细分析了脱硫产物和脱硫机理。在脱硫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是[Emim]7PMo11CoO39样品中的 Co 和 Mo 原子,Co(+Ⅲ)变为 Co(+Ⅱ),Mo(+Ⅵ)变为Mo(+Ⅳ)。空气吹脱再生后样品中Co重新被氧化为Co(+Ⅲ),Mo重新被氧化为Mo(+Ⅵ),XPS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的脱硫产物中含有硫单质和硫酸根。

刘孟杰[3](2021)在《滑动弧放电特性及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一种优良的能源载体,其开发与利用是氢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等离子体重整制氢技术作为一种启停迅速、可处理燃料种类多、无需催化剂的新兴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催化重整制氢工艺操作温度高、启停慢、工艺流程复杂、催化剂易失活等缺陷,在车载制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用于滑动弧等离子体部分氧化重整甲烷制氢的等离子体电源多为直流电源、工频交流电源和低频交流电源,有关高频交流电源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设计了一套由40 k Hz交流恒流电源和可调频高频高压交流电源驱动的滑动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在对其电学特性与光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用于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研究,并结合发射光谱诊断方法对放电过程中的发射光谱进行分析,探讨其重整制氢反应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滑动弧等离子体电学特性研究。以空气为载气,采用示波器、MATLAB/Simulink软件、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以及含有谐波的非正弦电路分析方法探究了滑动弧的伏安特性、电弧电压谐波含量和电弧电流谐波含量,考察了气体流速、电源电流以及电源频率对击穿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平均放电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影响。此外,结合平均放电功率和无功功率实验结果,探讨了滑动弧的等效放电回路模型。2.滑动弧等离子体光学特性研究。以空气为载气,采用Princeton HRS-750SS发射光谱仪和Specair 2.0光谱分析软件分析了空气放电发射光谱,考察了气体流速、电源电流以及电源频率对电子密度、振动温度、转动温度和特征谱线强度(OH(A-X)308.96 nm、N2(C-B)337.09 nm、N2+(B-X)391.40 nm)的影响。3.滑动弧等离子体部分氧化重整甲烷制氢研究。以甲烷和空气的混合气为载气,考察了氧碳比(O/C)、电源电流以及平均放电功率对甲烷转化率、氢气选择性、氢气摩尔浓度以及能量效率的影响,并采用Princeton HRS-750SS发射光谱仪对放电过程中的活性粒子种类进行检测,讨论了滑动弧等离子体部分氧化重整甲烷制氢的反应机理。

毛家明[4](2020)在《限域共晶溶剂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脱除硫化氢的研究》文中指出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剧毒且具有臭鸡蛋味的刺激性酸性气体,在管道运输和罐装储运时极易导致金属内壁的腐蚀,并且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容易导致环境的污染和催化剂的中毒。若生物气在作为燃料使用前未经预处理,则会因燃烧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的形成。因此,在生物气综合利用前,需要对气体进行H2S脱除处理。在本文所述的实验中,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H2S捕集剂,并将其应用于模拟生物气中H2S的脱除。具体内容如下所示:一、合成了一系列的铜-胺基共晶溶剂(DES-TAExCu Clx+2),并以廉价的白炭黑为载体,通过反相固载法制备了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SDES),初步探究了该共晶溶剂的物化性质及其脱除H2S的能力。对SDES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BET)、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热重分析(TG)和脱硫-再生测试。当共晶溶剂中TAECl与Cu C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且在白炭黑上的负载量为10%,操作温度为30°C时,获得了最高的硫容为9.97 mg/g,且此时金属活性位点的利用率高达86.69%。通过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分析,获得了该共晶溶剂捕集H2S的作用机理为胺基协同二价铜离子捕集并氧化H2S;非线性曲线拟合表明,该脱硫剂的吸附动力学符合Bangham动力学模型。并且验证了SDES的循环使用性能,在4个循环之后,SDES仍能保持最高突破吸附容量的73%。二、在共晶溶剂的载体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将原用于吸附废水污染物的材料用于共晶溶剂的负载。使用三种不同的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采用醚化交联法,合成了三种环糊精改性分子筛(α-CDGZ,β-CDGZ和γ-CDGZ);使用反相固载法,将共晶溶剂TAECu Cl3固定到三种CDGZ之上,合成了环糊精改性分子筛限域共晶溶剂。对该材料进行了SEM、BET和FT-IR分析,证明环糊精和共晶溶剂在β-CDGZ表面受到了良好的限域。使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模拟共晶溶剂分子的结构,发现共晶溶剂的阳离子可以在β-CDGZ的表面和环糊精的空腔中稳定的分散,并通过氢键作用和静电力作用将共晶溶剂固定在CDGZ上。因此,共晶溶剂TAECu Cl3能够较好的限域于β-CDGZ的环糊精空腔中,并实现分子水平的分散。当共晶溶剂限域量为12%时,最高穿透硫容为10.18 mg/g。且D-β-CDGZ(12%)在6次循环-再生之后仍能保持最高穿透硫容的84%。三、合成了多种金属-咪唑基共晶溶剂([Bmim]Cu Cl3、[Bmim]Fe Cl3、[Bmim]Zn Cl3、[Bmim]Cu Cl2Br和[Bmim]Fe Cl3Br),并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二氧化硅为载体将其限域化,制备了二氧化硅凝胶限域共晶溶剂。该方法在硅凝胶内部形成了纳米级高浓度的共晶溶剂分子簇,具有更高的活性位点利用率、更高的传质效率和更低的流失。之后,采用FT-IR、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BET分析对合成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最佳的吸附剂为[Bmim]Cu Cl3-gel-5%,吸附温度为20-50°C,此时的最高穿透硫容为15.02 mg/g。H2S被捕捉并氧化为单质硫,并且脱硫剂可以被空气再生。非线性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Bangham吸附动力学模型。四、为了获得更高的穿透硫容,以对苯二甲酸和三水合硝酸铜为前体,通过改良的溶剂热法合成了新型MOFs材料:多层片状MIL-53(Cu);并将其作为前体,分别通过碳化和共晶溶剂(TAECu Cl3)负载进行改性的方式,获得了多种MOFs衍生材料:P-MIL和D-MIL三种材料,对其进行了FT-IR、SEM、BET以及XRD表征。在2000 ppm的高浓度H2S环境下进行了脱硫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当温度为30°C时,MIL-53(Cu)具有最高的穿透硫容,高达44.23 mg/g。对吸附后的材料进行了XPS、XRD与TG分析,发现脱硫产物为Cu S,且吸附过程会使MOF结构受到破坏,脱硫剂不可再生。

钱程[5](2020)在《等离子体对水和土壤中农药氟虫腈降解及实时表征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化工产品不规范的使用、滥用等情况屡见不鲜,加之降雨、土壤径流、渗漏等自然作用的催化,导致全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高效的降解,会对政府的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放电等离子体可被用作常压质谱中的离子源,同时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治理等领域已有广泛地研究。基于此,本论文提出采用微波诱导等离子体(MIP)处理水溶液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围绕MIP处理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特性及机理;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基于MIP-质谱的实时表征技术;MIP增强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处理土壤中氟虫腈及其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使用自制MIP处理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处理5 min可获得高达85.6%的降解效率。通过活性物质的分析、中间产物的的定性检测和高斯计算,探讨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机理。发现,?OH,H和O在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生降解反应的主要区域在气液界面处,整个降解过程涉及氧化、还原、脱氯和硝基还原等反应。同时,对MIP协同氯金酸对水溶液中氟虫腈降解的应用进行了研究。2.通过MIP增强技术处理氟虫腈污染的土壤。通过模拟计算得到最优放电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处理实际样品,短时间内可实现58.2%的降解效率。通过对使用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观察,发现等离子体技术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一定影响。相较于单独使用DBD技术,MIP增强DBD等离子体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更深,所需要恢复的时间更长。3.围绕MIP技术建立了基于质谱对水溶液中氟虫腈进行实时快速的表征方法,为研究降解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陈雪红[6](2018)在《滤料的功能化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袋式除尘器作为高效除尘器,能收集比电阻高、电除尘器难收集的粉尘,尤其对微细粉尘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且能够协同去除重金属汞等多种污染物,被广泛应用于无烟煤电厂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干法脱硫装置的烟气除尘中,适用于排放要求严格的地区。聚苯硫醚(PPS)滤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耐酸碱、阻燃等性能成为工业燃煤锅炉袋式除尘器的首选材料。若将PPS滤料除尘技术和尾气脱硝技术相结合,使PPS滤料具备脱硝功能,不仅可以简化工业尾气的净化过程,还可以节约占地面积。已商业化的脱硝催化剂的适用范围一般在300~400℃的高温区域,而PPS滤料的使用温度一般低于180℃,为配合PPS滤料的使用温度,需使用180℃以下脱硝性能优异的催化剂。本文的重点在于探求新的方法,使PPS滤料与催化剂相结合。锰基催化剂在<200℃的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脱硝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低温NH3-SCR技术。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PPS滤料上负载锰基催化剂,从而达到锰基催化剂和PPS滤料相结合的目的。采用硝酸对PPS滤料表面进行处理,通过滴加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一系列的Mn02/PPS复合脱硝滤料。脱硝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滤料脱硝性能较好,其中,KMnO4/PPS质量比为1.0时,复合脱硝滤料表现出最佳的脱硝活性,140℃可达到100%的脱硝率。进一步表征显示,二氧化锰主要以纳米结构分散在PPS纤维表面。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一系列的二氧化锰/聚邻苯二胺包覆的PPS复合脱硝滤料。使邻苯二胺单体均匀分散于PPS滤料表面,在酸性环境下,滴加高锰酸钾使得邻苯二胺氧化聚合,在PPS滤料表面形成聚合物包覆层的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催化剂。结果表明,该复合滤料在KMnO4/PPS质量比为1.0时脱硝活性最佳,温度180℃时的脱硝率为94.2%。FESEM显示二氧化锰/聚邻苯二胺均匀地包覆于PPS滤料纤维表面。利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一系列的MnO2-Fe2O3/PPS复合脱硝滤料。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PPS滤料表面进行处理,使PPS滤料在硝酸铁溶液中均匀吸附铁离子,滴加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形成MnO2-Fe2O3催化剂负载的PPS滤料。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滤料在KMnO4/PPS质量比为1.0时脱硝活性最佳,温度180℃时的脱硝率为 99.2%。

本刊编辑部[7](2018)在《致敬 劳动者》文中认为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亿万劳动者的神圣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又有一批劳动者中的先进人物涌现出来,3个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2名职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24个集体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同时有54个集体获得首都劳动奖状,297名职工获得

蒋海军[8](2017)在《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更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本文在已有知识溢出研究基础上,从基于多方主体、但侧重溢出方的角度出发,对创新知识溢出的内在规律特点和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创新知识主动溢出的政策措施建议,更好发挥创新知识溢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创新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从溢出方、接收方、政府和市场多个角度出发,研究创新知识溢出多方面的内在动因。其中,溢出方通过自身的知识溢出、整合利用接收方资源、实现知识升级换代再创新,是创新知识溢出最主要的内在动因;溢出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存量差距、接收方较强的吸收能力是创新知识溢出的必要条件;接收方对创新知识具有强烈的需求、溢出方和接收方的合作关系加速了创新知识的溢出过程,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对创新知识溢出发挥了支撑与推动作用。(2)基于FISM模型,分析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驱动原理。以基于多方主体、突出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动力机制分析为基础,从本质驱动、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外部动力等4类动因出发,结合文本分析与理论分析,运用数据挖掘和粗糙集理论约简方法,筛选确定了8个方面、24项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依据FISM模型,将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划分为5个层级,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最根源的最后3个层级系统要素之间的作用大小进行量化估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个层级之间要素的作用大小进行准确的把握,分析讨论了驱动溢出方意愿原理、驱动溢出方与接收方合作原理、驱动接收方发展原理和驱动溢出方发展原理,进一步厘清通过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为知识溢出双方、以及整个系统带来现实利益的作用过程。(3)对创新知识溢出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参考已有国内外创新评价指标、特别是知识溢出“产出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分析创新知识溢出动力机制和创新知识溢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驱动原理基础上,结合溢出方创新知识溢出的特征,建立包括基于多方主体、突出溢出方的多方面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综合型”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资源配置、创新产出和政策环境三方面一级指标,以及9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4)对创新知识溢出“综合型效应”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关村进行实证研究,从园区整体、重点产业领域、分园区三个维度,分析计算了中关村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得到了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的合理结论。同时,进一步对资源配置、创新产出和政策环境三方面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配置、创新产出、政策环境三方面效应之间存在相互反馈机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该作用机制的有效性以及资源配置、创新产出、政策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滞后效应和交互效应。(5)在创新知识溢出机理和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建议。总之,论文立足于在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高新区的作用这一重大问题,在已有知识溢出研究基础上,基于多方主体、侧重于知识溢出方的角度,对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于丰富拓展知识溢出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海玲,王文静[9](2011)在《北京光伏产业优劣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伏产业是世界上发展速率最快的产业之一,2004-2009年的世界总产量分别为1201MW、1793MW、2561MW、4000MW、7900MW、10660MW,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5.2%。2008年,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重创下,光伏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小且恢复最快,仍保持着旺盛的增长速度,这足以说明光伏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潜力。

姚钢,钱敏,王小庆[10](2006)在《中国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全球半导体供应商关注的焦点《半导体国际》借SEMICON CHINA 2006之际,对半导体设备、材料及电子制造商进行了密集采访,得出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外来者本土化运作,并寻机与中国本地业者合作,已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新需求、新

二、创新发展的七星华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发展的七星华创(论文提纲范文)

(1)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硝酸盐气溶胶的生成机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
        1.2.1 污染物概述
        1.2.2 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
    1.3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
        1.3.2 喷淋塔内气溶胶来源及其特性
        1.3.3 WGFD气溶胶控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1 臭氧发生器
        2.1.2 臭氧分析仪
        2.1.3 烟气分析仪
        2.1.4 气溶胶粒度分布采样器
        2.1.5 湿法喷淋系统
        2.1.6 离子色谱仪
    2.2 辅助仪器和设备
        2.2.1 pH计
        2.2.2 质量流量计
        2.2.3 齿轮泵
        2.2.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 试验试剂
    2.4 试验系统介绍
    2.5 基准试验参数
3 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硝酸盐气溶胶生成机理
    3.1 引言
    3.2 工程实际运行情况
    3.3 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硝酸盐气溶胶生成机理研究
        3.3.1 空白试验
        3.3.2 NO浓度的影响
        3.3.3 喷淋液中NH_4~+浓度的影响
        3.3.4 O_3/NO摩尔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气溶胶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运行条件的影响
        4.2.1 喷淋液温度的影响
        4.2.2 停留时间的影响
        4.2.3 液气比的影响
        4.2.4 喷淋方式的影响
        4.2.5 pH的影响
    4.3 添加剂的影响
        4.3.1 Na_2SO_3 的影响
        4.3.2 Na_2S_2O_3 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高效脱除硫化氢与杂多化合物循环利用的绿色脱硫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氢研究背景
        1.1.1 硫化氢的物化性质
        1.1.2 硫化氢的来源
        1.1.3 硫化氢的危害
    1.2 硫化氢常见的脱除工艺
        1.2.1 干法工艺
        1.2.1.1 膜法脱硫
        1.2.1.2 Claus工艺
        1.2.1.3 金属氧化物脱硫
        1.2.1.4 分子筛脱硫
        1.2.2 湿法化学脱硫
        1.2.2.1 醇胺溶液吸收法
        1.2.2.2 化学氧化法脱硫
        1.2.2.3 离子液体湿法脱硫
    1.3 杂多化合物简介及其在脱硫中的应用
        1.3.1 杂多化合物简介
        1.3.2 杂多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1.3.3 杂多化合物的溶解度
        1.3.4 杂多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1.3.4.1 结构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4.2 中心原子种类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4.3 配原子种类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4.4 取代原子种类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4.5 抗衡离子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4.6 pH对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1.3.5 杂多化合物在脱硫领域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简介及在脱硫中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简介
        1.4.2 离子液体在脱硫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W、V取代型杂多化合物的脱硫及再生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2.2.3 表征技术
        2.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3.2 元素分析
        2.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4 硫化氢脱除实验
        2.2.5 电化学再生实验
    2.3 结果和表征
        2.3.1 杂多化合物的表征
        2.3.2 W、V元素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2.1 钒取代的杂多化合物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2.2 钨取代的杂多化合物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2.3 不同构型多酸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添加剂对H_5PMo_(10)V_2O_(40)的脱硫性能的影响
        2.3.3.1 高碘酸钾对脱硫剂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2.3.3.2 高锰酸钾对脱硫剂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2.3.3.3 过氧化氢对脱硫剂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2.3.3.4 正交配比添加剂对脱硫剂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2.3.4 杂多化合物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6 硫化氢的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7 脱硫液pH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2.3.8 电化学再生性能
        2.3.8.1 再生后脱硫液的pH对硫化氢脱除的性能影响
        2.3.8.2 脱硫液再生的电流强度对硫化氢脱除的性能影响
        2.3.8.3 脱硫液再生时间对硫化氢脱除的性能影响
        2.3.8.4 脱硫液循环再生的硫化氢脱除性能
        2.3.9 脱硫机制及脱硫产物
    2.4 小结
第三章 以硫为中心原子的杂多化合物脱硫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3.2.3 表征技术
        3.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3.4 透射电镜分析(TEM)
        3.2.3.5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2.3.6 循环伏安曲线(CV)
        3.2.3.7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TGA/DSC)
        3.2.3.8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2.3.9 质谱分析(EI-MS)
        3.2.4 硫化氢吸收实验
        3.2.5 电化学再生实验
        3.2.6 过氧化氢再生实验
        3.2.7 NO_2再生实验
    3.3 样品表征与条件优化结果
        3.3.1 杂多化合物的表征
        3.3.2 中心原子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3.3.3 脱硫剂的形貌和热稳定性
        3.3.4 脱硫剂吸收硫化氢的影响因素
        3.3.5 再生和可回收性
        3.3.6 脱硫机理
        3.3.7 脱硫性能的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体系的脱硫及再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样品的合成
        4.2.3 硫化氢吸收实验
        4.2.4 样品的表征
        4.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2.4.3 TG-DTA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杂多化合物和离子液体的表征
        4.3.2 过渡金属取代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3.3 溶剂的阴离子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3.4 溶剂的阳离子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3.5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3.6 杂多化合物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4.4 脱硫机理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滑动弧放电特性及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氢能
    1.2 等离子体技术
        1.2.1 等离子体分类
        1.2.2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方式
    1.3 滑动弧等离子体
        1.3.1 滑动弧等离子体特点及产生原理
        1.3.2 滑动弧等离子体反应器分类
    1.4 滑动弧放电特性研究现状
        1.4.1 滑动弧电学特性研究现状
        1.4.2 滑动弧光学特性研究现状
    1.5 滑动弧等离子体部分氧化重整甲烷制氢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滑动弧等离子体电学特性研究
    2.1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1 实验装置
        2.1.2 分析方法
    2.2 伏安特性分析
    2.3 电压-电流谐波分析
    2.4 平均放电功率与总谐波畸变率研究
        2.4.1 气体流速的影响
        2.4.2 电源电流的影响
        2.4.3 电源频率的影响
    2.5 滑动弧等效放电回路模型分析
        2.5.1 滑动弧等离子体等效电阻
        2.5.2 放电过程阻尼振荡
        2.5.3 等效放电回路模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滑动弧等离子体光学特性研究
    3.1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分析方法
    3.2 空气放电发射光谱分析
    3.3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与气体温度研究
        3.3.1 气体流速的影响
        3.3.2 电源电流的影响
        3.3.3 电源频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滑动弧等离子体部分氧化重整甲烷制氢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4.1.1 实验装置
        4.1.2 分析方法
    4.2 重整甲烷制氢研究
        4.2.1 O/C的影响
        4.2.2 电源电流的影响
        4.2.3 平均放电功率的影响
    4.3 反应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限域共晶溶剂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气的生产与组成
        1.1.1 生物气的组成
        1.1.2 生物气中硫化氢的危害
        1.1.3 硫化氢的经济效益
    1.2 硫化氢的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1.2.1 干法脱硫
        1.2.2 湿法脱硫
        1.2.3 生物法脱硫
    1.3 离子液体与共晶溶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离子液体的发展
        1.3.2 离子液体在硫化氢捕集方面的应用
        1.3.3 理论计算在离子液体应用方面的发展
        1.3.4 共晶溶剂与离子液体的区别及其特征
        1.3.5 共晶溶剂的应用
    1.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1.4.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材料简介
        1.4.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分析测试方法
    2.1 分析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1.4 全自动N_2吸附-脱附测试(BET)
        2.1.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1.6 热重分析(TG-DTG)
        2.1.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 脱硫性能评价装置
    2.3 脱硫性能评价计算
    2.4 吸附动力学模型计算与拟合
    2.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第3章 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对H_2S的捕集性能及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3.2.2 白炭黑限域化共晶溶剂材料的制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的表征分析
        3.3.1 FT-IR表征分析
        3.3.2 BET表征分析
        3.3.3 SEM表征分析
        3.3.4 TG表征分析
    3.4 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脱除硫化氢的能力测试
        3.4.1 共晶溶剂的类型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3.4.2 共晶溶剂限域量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3.4.3 操作温度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3.4.4 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的循环再生脱硫测试
    3.5 白炭黑限域共晶溶剂脱除硫化氢的机理研究
        3.5.1 脱硫产物表征分析(XRD、XPS表征分析)
        3.5.2 吸附过程的FT-IR表征分析
    3.6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糊精改性分子筛限域共晶溶剂捕集H_2S的性能及原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4.2.2 脱硫剂样品的制备
        4.2.3 脱硫剂的脱硫性能测试方法
    4.3 环糊精改性分子筛限域共晶溶剂的表征分析
        4.3.1 FT-IR表征分析
        4.3.2 BET表征分析
        4.3.3 SEM表征分析
    4.4 环糊精改性分子筛限域共晶溶剂脱除硫化氢能力测试
        4.4.1 改性方法对原始分子筛脱硫能力的影响
        4.4.2 环糊精类型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4.4.3 共晶溶剂限域量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4.4.4 D-β-CDGZ的循环再生脱硫测试
    4.5 共晶溶剂分子和离子尺寸的计算
        4.5.1 计算背景
        4.5.2 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位合成硅胶限域共晶溶剂对H_2S的捕集性能及原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二氧化硅凝胶限域共晶溶剂的合成
        5.2.3 实验条件
    5.3 硅胶限域共晶溶剂的表征
        5.3.1 FT-IR表征分析
        5.3.2 XRD表征分析
        5.3.3 TEM表征分析
        5.3.4 BET表征分析
    5.4 硅胶限域共晶溶剂脱除硫化氢的能力测试
        5.4.1 共晶溶剂中金属及卤素种类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5.4.2 共晶溶剂限域量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5.4.3 操作温度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5.4.4 水和二氧化碳对脱硫能力的影响
        5.4.5 [Bmim]CuCl_3-Gel-5%的循环再生脱硫能力测试
    5.5 硅胶限域共晶溶剂脱除硫化氢的机理研究
    5.6 吸附动力学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层片MIL-53(Cu)及其衍生材料的合成及H_2S捕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2 MIL-53(Cu)的合成
        6.2.3 热解MIL-53(Cu)材料的合成
        6.2.4 MIL-53(Cu)限域共晶溶剂材料的合成。
        6.2.5 测试参数
    6.3 MIL-53(Cu)及其衍生材料的表征
        6.3.1 XRD表征分析
        6.3.2 SEM表征分析
        6.3.3 BET表征分析
        6.3.4 FT-IR表征分析
    6.4 MIL-53(Cu)及其衍生材料脱除硫化氢的能力测试
        6.4.1 温度对MIL-53(Cu)脱硫能力的影响
        6.4.2 温度对P-MIL的脱硫能力影响
        6.4.3 温度对D-MIL的脱硫能力影响
    6.5 MIL-53(Cu)脱除硫化氢的机理研究
        6.5.1 MIL-53(Cu)脱除硫化氢前后的FT-IR对比
        6.5.2 MIL-53(Cu)脱除硫化氢后的XRD表征分析
        6.5.3 MIL-53(Cu)脱除硫化氢前后的XPS表征分析
        6.5.4 MIL-53(Cu)脱除硫化氢前后的TG表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等离子体对水和土壤中农药氟虫腈降解及实时表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等离子体技术用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现状
        1.2.1 等离子体系统中活性物质的形成
        1.2.2 等离子体反应器的类型
        1.2.3 等离子体和臭氧化作用的结合用于有机物的降解
        1.2.4 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组合用于有机物的降解
        1.2.5 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
        1.2.6 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有害有机污染物
        1.2.7 毒性研究
        1.2.8 与其他AOPs的比较
    1.3 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1.4 开源质谱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4.1 开源质谱技术的主要种类
        1.4.2 开源质谱技术的应用
        1.4.3 基于质谱的实时表征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对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准备
        2.2.4 实验装置
        2.2.5 实验过程
        2.2.5.1 MIP处理步骤
        2.2.5.2 通过Q-FT-Orbitrap-LCMS检测氟虫腈和方法验证
        2.2.5.3 降解机理分析与计算方法
        2.2.5.4 能量产量的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析方法验证
        2.3.2 等离子体反应体系中的活性物质
        2.3.3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对氟虫腈的降解
        2.3.3.1 输入功率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2.3.3.2 等离子射流出口与液体表面之间的距离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2.3.3.3 初始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2.3.3.4 气体流速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2.3.4 降解中间体分析
        2.3.5 MIP系统中氟虫腈的降解机理和路径
        2.3.6 能效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微波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用于水溶液中氟虫腈降解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无催化剂时MIP对大体积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
        3.3.2 MIP与催化剂协同对大体积水溶液中氟虫腈的降解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微波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水溶液中氟虫腈实时表征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3 溶液准备
        4.2.4 水溶液的前处理步骤
        4.2.5 微波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系统
        4.2.6 标准溶液及实际样品的实时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负离子模式下的电离机理
        4.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4.3.2.1 氩气流速对背景信号的影响
        4.3.2.2 输入功率对背景信号的影响
        4.3.3 MIP-MS在标准溶液中对氟虫腈的分析性能
        4.3.4 MIP-MS对实际水溶液样品的检测
    4.4 结论
第五章 微波等离子体增强技术对土壤中氟虫腈的降解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理论模型建立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2.4 MIP串联DBD等离子体装置
        5.2.5 土壤中氟虫腈的降解及残留分析
        5.2.6 土壤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测序
        5.2.6.1 土壤样品预处理
        5.2.6.2 DNA的提取
        5.2.6.3 PCR扩增
        5.2.6.4 定量混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IP串联DBD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各项参数的数值模拟
        5.3.2 MIP串联DBD等离子体反应器对土壤中氟虫腈的降解
        5.3.3 土壤样品测序的有效性及α多样性分析
        5.3.4 等离子体处理对土壤中细菌种群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附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滤料的功能化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控制
        1.2.1 氮氧化物的来源
        1.2.2 氮氧化物的控制
        1.2.3 低温NH_3-SCR技术
    1.3 Mn基低温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一元Mn-基催化剂
        1.3.2 二元Mn-基催化剂
        1.3.3 负载型Mn-基脱硝催化剂
    1.4 袋式除尘器及滤料概述
        1.4.1 袋式除尘器
        1.4.2 除尘滤袋的过滤机制
        1.4.3 滤料的发展历程
        1.4.4 聚苯硫醚纤维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MnO_2/PPS复合滤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MnO_2/PPS复合滤料的制备
    2.3 测试及表征
        2.3.1 脱硝活性测试
        2.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FESEM)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7 结合强度测试
        2.3.8 透气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脱硝活性测试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4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4.6 红外光谱分析
        2.4.7 结合强度测试
        2.4.8 透气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位聚合MnO_2/PoPD@PPS复合滤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MnO_2/PoPD@PPS复合滤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脱硝活性测试
        3.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3.4 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FESEM)
        3.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6 透气性能测试
        3.3.7 结合强度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脱硝活性测试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4.4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透气性能测试
        3.4.7 结合强度测试
        3.4.8 催化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还原法制备MnO_2-Fe_2O_3/PPS复合滤料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
        4.2.2 MnO_2-Fe_2O_3/PPS复合滤料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脱硝活性测试
        4.3.2 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FESEM)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4.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R)
        4.3.6 X射线衍射测试(XRD)
        4.3.7 拉伸强度测试
        4.3.8 透气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脱硝活性测试
        4.4.2 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4.4 透射电镜分析
        4.4.5 红外光谱分析
        4.4.6 X射线衍射分析
        4.4.7 拉伸强度测试
        4.4.8 透气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7)致敬 劳动者(论文提纲范文)

牟昌华:研发工业中国“肺”
李天玉:专跟污水过不去
张景宇:妙“手”生花的面点师
郭玉全: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治灰工匠”
用“匠心”筑造百年工程

(8)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知识、创新知识与知识创新
        2.1.2 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知识转移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知识溢出影响因素
        2.2.2 知识溢出机理
        2.2.3 知识溢出效应
        2.2.4 知识溢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2.2.5 知识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
    2.3 创新知识溢出研究的必要性和方向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
    3.1 本质驱动
    3.2 前提条件
        3.2.1 创新知识存量势差
        3.2.2 接收方的吸收能力
    3.3 内部动力
        3.3.1 接收方的吸收意愿
        3.3.2 溢出方的升级换代需求
        3.3.3 溢出双方的合作关系
    3.4 外部动力
        3.4.1 市场竞争
        3.4.2 政府支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基于FISM模型的创新知识溢出驱动原理分析
    4.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和建模步骤
    4.2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FISM)
    4.3 创新知识溢出机理的FISM建模
        4.3.1 问题和相关要素的确定
        4.3.2 系统因素影响关系的确定
        4.3.3 可达矩阵的求解和划分
        4.3.4 结构模型的构建
    4.4 创新知识溢出FISM模型分析
        4.4.1 驱动溢出方意愿原理
        4.4.2 驱动溢出方与接收方合作原理
        4.4.3 驱动接收方发展原理
        4.4.4 驱动溢出方发展原理
    4.5 与已有类似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创新知识溢出的效应研究
    5.1 指标体系设计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选取参考依据
        5.1.3 基于溢出方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指标体系的计算
        5.2.1 计算方法
        5.2.2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3 数据预处理
        5.2.4 主成分分析
    5.3 指标体系检验
        5.3.1 相关性检验
        5.3.2 必要性说明
        5.3.3 实证检验
    5.4 创新知识溢出效应评价实证研究
        5.4.1 样本得分处理方式
        5.4.2 中关村园区整体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4.3 中关村重点行业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4.4 中关村各分园创新知识溢出效应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创新知识溢出反馈机制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构建
    6.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6.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2 实证模型
        6.2.3 结果分析
    6.3 模型改进及进一步思考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数据处理以及模型选择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进一步促进创新知识溢出的建议
    7.1 支持引导创新高地主动溢出创新知识
    7.2 逐步建立创新知识溢出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
    7.3 建立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7.4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体系
    7.5 支持创新知识溢出相关各方提升信息化水平
    7.6 加强创新知识溢出相关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工作
    7.7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创新发展的七星华创(论文参考文献)

  • [1]湿法脱硫脱硝过程中硝酸盐气溶胶的生成机理与控制[D]. 黄元凯.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高效脱除硫化氢与杂多化合物循环利用的绿色脱硫体系研究[D]. 张立阳. 山东大学, 2021(12)
  • [3]滑动弧放电特性及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研究[D]. 刘孟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限域共晶溶剂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脱除硫化氢的研究[D]. 毛家明.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等离子体对水和土壤中农药氟虫腈降解及实时表征技术的研究[D]. 钱程. 西北大学, 2020(01)
  • [6]滤料的功能化改性研究[D]. 陈雪红. 福州大学, 2018(03)
  • [7]致敬 劳动者[J]. 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18(13)
  • [8]创新知识溢出机理与效应研究[D]. 蒋海军.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9)
  • [9]北京光伏产业优劣势分析[J]. 李海玲,王文静. 新材料产业, 2011(03)
  • [10]中国报道[J]. 姚钢,钱敏,王小庆. 集成电路应用, 2006(05)

标签:;  ;  ;  ;  ;  

七星华创,创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