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重大灾害成因及规律探讨

黑龙江省重大灾害成因及规律探讨

一、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文,戴长雷,于成刚,张兆廷[1](2021)在《黑龙江流域冰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流域是亚洲东北部典型高纬度寒区河流,冬季冰期常超过200 d。从理论研究、现象规律、应用研究3个方面对黑龙江流域冰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冰科学开设的教学课程较少,黑龙江流域冰凌科研工作局限于黑龙江流域范围内及少量流域外的科研单位;冰坝凌汛现象规律方面,在河道特征条件下,受降水、河槽蓄水量、开江期温度等水文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在冰情监测预报方面,还需要借助遥测遥感等先进技术完善冰情监测设备与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灾害应对方面,联防调度、爆破除冰成为黑龙江防凌减灾的难点。随着现代观测技术的发展,冰凌监测技术将向连续、自动化和无人值守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预报成果。

张烁[2](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晋江艳[3](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张凯文[4](2021)在《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干流是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也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河流。春季开河期大量流冰汇入河槽,河道特征特殊河段易导致冰凌堆积,壅高河槽水位,引发冰凌洪水。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干流区和松花江区、结雅河区等支流水系分区,其中黑龙江干流区是中俄重要的经济贸易区,发生大规模凌汛洪水时对沿江中俄两国居民造成巨大的危害。从河流地学背景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河道地质条件,分析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影响因素,构建凌汛洪水地学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江段为例验证其合理性及科学性,为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及借鉴。经分析研究,得出3条结论:(1)从地表水系因素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23个水系分区;从行政区划角度,整理黑龙江干流区涉及的9个行政区划分区;从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分区以及6个地形地貌分区;按裂隙水、孔隙水和裂隙孔隙3类地下水赋存类型划分出12个区划;按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划分为6个区域。(2)从黑龙江干流区地学角度分析,凌汛洪水多发生于上游江段,属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河道两侧山高林密,太阳热辐射量少,封冻日期长,河道特征复杂,更易引发凌汛洪水;中、下游江段主要流经结-布-逊平原和黑龙江(阿穆尔河)中下游平原,属太平洋外带构造域和东部陆缘裂谷带构造域,河道条件良好,不易形成冰坝凌汛。(3)从河流地学角度出发,析出河流纬度差异、河道蜿蜒度、河道比降等6个河流地学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干流连崟至欧浦江段为典型江段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较为合理。

张莹莹[5](2021)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受灾损失大的特点,加之学生对自然灾害没有直观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略。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培养相应的防灾能力。地理信息技术涵盖各类地理数据,教师可灵活的创建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观察地理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深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积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自然灾害学习重点在于辩证思考自然灾害形成机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结合灾害数据收集、判读遥感影像、制作专题地图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辅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认识自然灾害及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河北省部分高中学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情况,分析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现状,查询收集各省市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联考题目,分类提取适合难度的题目考查学生对3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技能。基于3S技术辅助中学区域自然灾害地理教学,利用多时段遥感影像辅助教学案例设计,创设的地理情境真实性,结合新教材人教版第五章“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内容编写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论文结论如下: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及应用欠缺了解;由于缺少教学资源、学校要求不明确、课时紧张等困难,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中应用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况一般。通过收集分析2018-2020年各省关于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发现,浙江省及江苏省命题角度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及分析能力方面考察较多,多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分析自然灾害地理过程,了解自然灾害现象与特征,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并利用GIS空间追踪分析台风路径,可视化台风影响范围。利用Windy在线查询气象数据,掌握寒潮发生前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过程及其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以贵州省水城县为研究区,根据高程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提取坡度及等高线分布,分析水城县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运用GIS技术的几何网络分析功能以消防队为例规划防灾救灾最短路径、利用空间显示功能制作各省市2020年7月以来地震发生频数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数据,提高地理实践力。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洪涝、地震、火灾、赤潮等灾害的应用,实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

杨玲玲[6](2021)在《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文明新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实践,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作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等环节的路径选择,在助推幸福龙江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书写新篇章,在全国志愿服务中呈现新风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坚持立足地方省情,结合国情,反映社情,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实证研究作为现实基础,致力于通过探寻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充分挖掘和探索黑龙江省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状况、队伍建设、服务内容、质量效益等方面具有的地域特色,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提出符合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文章主要围绕五个章节内容展开:第一章主要阐释选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主要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理论概述,从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出发,系统梳理了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成果,为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和创新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进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状况分析,整体考察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历程、阶段性特征和取得成效,总结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经验;第四章主要进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和参与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针对数据统计做好相关分析,为后续提出建设性和针对性措施奠定实践基础;第五章主要进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策略研究,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政策指向,围绕志愿服务发展的大学生主体,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氛围、制度机制等,明确提出实现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创新策略。

王翼飞[7](2021)在《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承载着地域性自然、经济、历史与文化特征,是乡村生活与生产的物质载体与宝贵的乡土景观风貌资源。乡村聚落空间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特与稳定的“自然—人—空间”形态基因,蕴含乡村约定俗成的空间营造“法式”与“规律”,以及在农耕生产与乡村生活中凝结的“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的乡村空间营造智慧,是原真与生动的“山—水—田—居”乡村空间风貌景观的衍生代码。“法式”、“规律”与“智慧”在乡村聚落空间衍生、撤村并村建设与新村建设中得以充分借鉴、改良与进化,使乡村性与本土性的形态基因得以传承与延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乡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加速了乡村的建设、发展与更新进度。与此同时,盲目与过度地追赶城市发展水平,将乡村建设引入误区,乡村空间风貌的乡土性、原真性与独特性特征逐渐丧失,“城乡一貌”与“千村一面”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自然—人—空间”的协调关系失衡,乡村空间与自然环境、乡村生活、乡村居民之间的有机联系开始减弱,长久共生法则在乡村空间产生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随之瓦解。黑龙江省在乡村空间风貌保护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方面发展缓慢,“重发展、轻传承”是当下黑龙江省乡村发展的主要基调。面对盲目发展建设、乡村特色空间风貌破坏、乡土特色景观流失等问题,采取客观与深入的乡村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认知方法、获取准确与全面的乡村空间风貌信息,制定合理可行的乡村空间风貌应对措施,是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保护、优化与更新的重要诉求。论文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作为认知乡村空间风貌与空间形态的出发点,以乡村形态基因条目识别与提取,以形态基因相关信息挖掘为具体方法,以形态基因信息图谱与形态基因信息平台为具体应用技术手段,为乡村空间风貌规划、保护与更新,以及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等领域探索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论文核心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空间形态体系的要素构成与层次构成,结合形态基因理论将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体系分解为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与形态基因地图等层次,建立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识别、提取与挖掘的信息框架。(2)根据自然环境差异性、文化习俗多样性、生产景观典型性与空间覆盖均衡性等原则,在黑龙江省域范围内选取270个乡村聚落研究样本,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的数据平台,为形态基因条目的识别与提取奠定数据资源基础。通过对黑龙江省大量乡村实地调研与收集所获取的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梳理分析,总结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形态差异性决定因素。(3)运用质性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对海量的乡村聚落形态数据与资料(遥感图像、实地拍摄影音与图像文件、调研数据与面板数据、乡村访谈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通过多次编码与归类形成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两类节点,并根据节点之间的表意关联关系识别能够表达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基因单位—形态基因条目。(4)结合空间形态量化方法、聚类统计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从形态基因量化基础数据中挖掘形态基因片段信息、形态基因序列信息与形态基因地图信息。(5)汇总乡村聚落形态基因量化信息与质性数据建立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的矩阵框架,形成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6)结合数据库、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架构为信息平台的具体应用工具,实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空间风貌信息的存档、关联与高效调用功能。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与方法层面上对形态基因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上进行深入,包括完善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形态基因信息挖掘路径、形态基因图谱构建方式等。在应用与实践层面上为乡村聚落空间风貌的规划、保护与更新提供“精准化”信息参考与技术工具,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乡村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与实践思路。

邹颖[8](2020)在《黑龙江省讷河市莲花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地质与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景区以西约25km处的讷河市莲花山地区存在七座小型火山锥,此前鲜有关于这些火山的报道。莲花山火山群在空间上属于东北钾质火山带的一部分,喷发时间为晚更新世。该处火山地质剖面清晰,出露大量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物,是研究火山地质特征和钾质火山岩成因的理想地区。该区火山喷发方式有爆破式和溢流式两种,其中爆破式喷发类型主要是斯通博利型、夏威夷型端元喷发类型,过渡喷发类型以及射汽岩浆型,形成多种样式的火山锥。其中射汽岩浆型喷发是包括五大连池火山区在内的钾质火山岩带上首次发现的喷发方式。结合区内的主要地质特征,预计未来发生的火山灾害类型依然为爆破式和溢流式两种,斯通博利型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碎屑、爆发指数稍弱的夏威夷型喷发以及溢流式喷发产生的熔岩流是主要的灾害;本文通过计算得出,火山喷发时结壳熔岩运移距离约为3.0~13.5 km,渣状熔岩运移距离约为2.9~14.9km;射汽岩浆型喷发时产生的基浪速度可达200~400 m/s,运移距离小于10 km。莲花山火山熔岩属于钾质-超钾质碱性玄武岩,岩性主要为响岩质碱玄岩,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少量单斜辉石和云母。岩石具有低Mg O含量,Mg#<65,Ni<3000 ppm,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La/Yb)N高达47.45~56.01,而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同时,岩石具有高87Sr/86Sr,低143Nd/144Nd和极低206Pb/204Pb比值,接近地幔演化序列中EM-1型富集地幔端元的特征。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EM1富集组分起源于石榴石相岩石圈地幔,并受到古老大洋板块俯冲物质以及缝合事件携带的熔/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此外,岩浆源区可能还受到了来自地幔过渡带现今太平洋板片产生的含碳酸盐熔/流体的交代作用。莲花山火山岩浆来源于同一个岩浆通道,该通道在浅地表沿断裂分叉,形成多个喷发中心,因此,莲花山七座火山有着不同深度的源区熔体和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根据岩浆结晶分异程度,推测形成不同火山喷发类型的原因主要是:较深部产生的熔体若上升速度快,岩浆演化程度低,会形成斯通博利型喷发,若上升速度慢,岩浆演化过程中会显着消耗挥发份,从而形成溢流式喷发;而较浅部产生的熔体,经历了缓慢上升和高程度的结晶分异,更易形成夏威夷型喷发。

细文双[9](2020)在《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文中认为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纬度最高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属温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稳定积雪区。冬季雪期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因此,积雪长时间的累积造成道路受阻和低温冻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本文以黑龙江地区的积雪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省63个站点1983-2015年积雪数据的提取与处理,利用回归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过去33年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建立了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当地进行积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其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选取积雪深度、降雪强度、积雪期长度、暴雪总量、暴雪总次数、风速>8m/s日数为灾害危险性因子。黑龙江省1983-2015年危险性时间特征分析为:33年间积雪深度、降雪强度、暴雪总量、暴雪总次数均随年际变化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积雪深度、暴雪总次数、暴雪总量在2013年各量均达到最大值,降雪强度在2016最大。积雪期为当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33年间黑龙江省的积雪期长度随年际变化呈显着减少趋势,在2014年积雪期长度最短,仅有136d。黑龙江省风速>8m/s日数随年际变化呈显着减少趋势,全省风速>8m/s日数最少在2015年,仅有50天。(2)黑龙江省1983-2015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33年间积雪深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逊克县、嘉荫县、伊春北部、省内东部地区;积雪期较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大兴安岭地区;降雪强度、暴雪总量、暴雪总次数和风速>8m/s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省内的东部地区。(3)黑龙江省积雪灾害北部、东部地区危险性较高,中部为中危险区,西部为低危险区;中部、北部对于灾害的敏感性较高,西部、东部敏感性较低;人口密集地区更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脆弱性较高,其它地区脆弱性较低;相对应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灾害防御能力较强,偏远地区防灾能力较弱。(4)积雪灾害综合风险性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高风险区占整个黑龙江省面积的34.3%,分布于东部和西北;中风险区占整个黑龙江面积的45.2%,分布于北部和中部;低风险区占整个黑龙江省面积的20.5%,分布于西部地区。

刘兵[10](2020)在《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稻米作为最基础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上身居首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对稻米的需求特别大。黑龙江省人口众多,水稻作为第二大粮食产物已具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身居前列,2018年全省水稻的种植面积4073.7万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的四分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分析预测,能够为稻米种植者、稻米加工企业和政府做决定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做出贡献。首先从稻米价格形成历史着手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稻米现处于何种阶段,对不同阶段的稻米生产情况以及价格进行详细分析,了解黑龙江稻米价格波动特征,基于该角度出发寻找影响稻米价格形成以及影响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的短期影响因素。通过因素筛选后分别构建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短期影响因素模型,来探索影响机理。作为基础农产品之一,首先要研究其价格形成及波动特征,本文运用确定性因素分解法以及H-P滤波法分析研究黑龙江稻米价格长期、随机、季节、循环等波动特征。再根据价格波动特征来探究影响稻米价格波动的因素,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受市场外部长期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短期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影响因素分开来研究,首先研究其价格会受到市场外部多种因素长期影响,为了可以更具体研究长期影响因素对稻米价格的波动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针对性的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长期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稻米价格的影响。最后对市场内部短期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探讨短期因素的具体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构建稻米价格自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短期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分析来分析其对稻米价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稻米价格、稻米期货价格以及大米价格为稻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稻米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分别达到了60%、20%和11%。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数据对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进行了三期预测,与实际值相比较发现误差很小,所以判断该模型效果较好,可以为黑龙江省稻米市场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流域冰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1.1 冰凌理论
    1.2 河冰力学
    1.3 冰坝成因
    1.4 冰凌预报与计算
2 现象与规律
    2.1 冰坝发生地点
    2.2 历史冰坝时间及频率
    2.3 冰坝凌汛特征
3 应用研究
    3.1 冰情监测与预报
    3.2 冰凌防治
    3.3 景观用冰及冰上交通
4 结论与展望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项目支撑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理论研究
        1.2.2 现象与规律
        1.2.3 应用研究
        1.2.4 研究趋势
    1.3 主要内容及主要工作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黑龙江干流区的选定
    2.1 黑龙江流域
    2.2 黑龙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2.1 水文与气候
        2.2.2 地形与地貌
    2.3 研究区的选定
        2.3.1 黑龙江干流区
        2.3.2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寒区河流凌汛洪水及其影响因素
    3.1 寒区河流及凌汛
        3.1.1 寒区河流
        3.1.2 开河与凌汛
    3.2 冰塞、冰坝与凌汛洪水
        3.2.1 冰塞及分类
        3.2.2 冰坝及分类
        3.2.3 凌汛洪水
    3.3 冰坝凌汛影响因素
        3.3.1 热力因素
        3.3.2 动力因素
        3.3.3 河道特征因素
        3.3.4 支流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热力和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黑龙江干流凌汛及其特征
        4.1.1 历史凌汛洪水
        4.1.2 凌汛洪水特征
    4.2 凌汛洪水可变影响因素
        4.2.1 热力因素
        4.2.2 动力因素
    4.3 凌汛洪水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4.3.1 管理单元分析
        4.3.2 地表水条件分析
        4.3.3 热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4 凌汛洪水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地下水条件分析
        4.4.2 降水条件分析
        4.4.3 动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及支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凌汛洪水不可变影响因素
        5.1.1 河道特征因素
        5.1.2 支流影响因素
    5.2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2.1 地质构造分析
        5.2.2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2.3 河道特征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5.3 河道特征及支流因素影响分析
        5.3.1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5.3.2 七大支流对黑龙江干流影响
    5.4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分析
        5.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4.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4.3 凌汛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5)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及自然灾害
        2.1.2 地理信息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3 教学存在问题
4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资源挖掘及数据获取
    4.1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资源挖掘
        4.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的优势
    4.2 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内容梳理
    4.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数据获取
5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案例设计
    5.1 案例选取
    5.2 案例设计依据
        5.2.1 学情分析
        5.2.2 教学策略及目标
    5.3 教学设计
        5.3.1 气象灾害
        5.3.2 地质灾害
        5.3.3 海洋灾害
    5.4 教学案例设计反思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一)志愿者
        (二)志愿服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理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形成的志愿服务理论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思想
        (四)西方文化中的慈善观念和公民社会理念
    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一、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一)起步酝酿阶段(1949-1962)
        (二)形成初创阶段(1963-1992)
        (三)社会转型阶段(1993-2000)
        (四)深化发展阶段(2001-2011)
        (五)规范完善阶段(2012 至今)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成效
        (一)志愿服务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二)志愿服务实践项目逐渐丰富
        (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得到增强
        (四)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趋于完善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样本分布
        (三)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四)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分析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知识技能掌握薄弱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存在形式化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实践内容受限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考核评价片面
    三、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二)高校志愿服务宣传和文化引领力不足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大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制度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策略
    一、大学生应增强自身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一)增强对志愿服务精神认同感
        (二)提升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
        (三)加强自身志愿服务专业素养
    二、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教育和引导
        (一)重视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二)强化对志愿者的教育引导
        (三)夯实志愿服务建设的队伍基础
    三、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氛围
        (一)加大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力度
        (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
        (三)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运作
        (四)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环境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制度机制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注册
        (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管理
        (三)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资金保障
        (四)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障
        (五)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考核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聚落
        1.3.2 形态基因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1.1 理论基础
        2.1.2 技术支撑
    2.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体系构成
        2.2.1 乡村聚落系统与空间形态
        2.2.2 乡村聚落形态层级
        2.2.3 乡村聚落形态要素
        2.2.4 乡村聚落形态表征
    2.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框架
        2.3.1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认知框架
        2.3.2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框架
        2.3.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应用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调查与数据收集
        3.1.1 乡村聚落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3.1.2 乡村田野调查
        3.1.3 数据查询与处理
    3.2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2.1 边界形态要素分析
        3.2.2 街道形态要素分析
        3.2.3 建筑群形态要素分析
        3.2.4 开放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2.5 庭院形态要素分析
    3.3 黑龙江省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表征分析
        3.3.1 形态表征相似性分析
        3.3.2 形态表征多样性分析
        3.3.3 形态表征非线性分析
        3.3.4 形态表征变异性分析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差异成因分析
        3.4.1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3.4.2 产业类型因素分析
        3.4.3 民族文化因素分析
        3.4.4 城乡关系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识别与信息挖掘
    4.1 形态基因条目识别
        4.1.1 形态基因条目识别原则与方法
        4.1.2 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节点挖掘
        4.1.3 基于节点关联的形态基因条目识别
    4.2 形态基因条目提取
        4.2.1 形态基因条目遴选
        4.2.2 形态基因条目提炼
        4.2.3 形态基因条目汇总
    4.3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表达
        4.3.1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方法
        4.3.2 形态基因条目量化结果
        4.3.3 形态基因条目数据可视化
    4.4 形态基因信息挖掘
        4.4.1 形态基因片段信息挖掘
        4.4.2 形态基因序列信息挖掘
        4.4.3 形态基因地图信息挖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建立
    5.1 形态基因信息图谱组构框架
        5.1.1 图谱体系内容
        5.1.2 图谱体系关联
        5.1.3 扩展信息关联
    5.2 形态基因片段图谱构建与解析
        5.2.1 形态基因片段图谱构建
        5.2.2 “界”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3 “架”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4 “图”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5 “底”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2.6 “点”基因片段图谱解析
    5.3 形态基因序列图谱构建与解析
        5.3.1 形态基因序列图谱构建
        5.3.2 自然环境类型图谱解析
        5.3.3 乡村产业类型图谱解析
        5.3.4 城乡关系类型图谱解析
    5.4 形态基因地图图谱构建与解析
        5.4.1 形态基因地图图谱构建
        5.4.2 地形地貌分区图谱解析
        5.4.3 产业类型分区图谱解析
        5.4.4 民族文化分区图谱解析
        5.4.5 城乡关系分区图谱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6.1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构建
        6.1.1 信息层构成
        6.1.2 前端层构成
        6.1.3 功能层构成
    6.2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应用领域
        6.2.1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
        6.2.2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特质识别
        6.2.3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导引
    6.3 乡村聚落形态基因信息平台应用实证
        6.3.1 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导引
        6.3.2 乡村聚落传统空间风貌传承与保护
        6.3.3 乡村聚落健康人居空间环境优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乡村空间与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B 形态因子与形态表征共现关联系数测算结果
附录C 乡村聚落样本形态基因条目量化测算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黑龙江省讷河市莲花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地质与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莲花山火山地质特征
    3.1 火山喷发类型
        3.1.1 斯通博利型
        3.1.2 夏威夷型
        3.1.3 过渡型
        3.1.4 射汽岩浆型
        3.1.5 溢流式
    3.2 火山灾害
    3.3 小结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1.1 主量元素测试
        4.1.2 微量元素测试
        4.1.3 Sr-Nd-Pb同位素测试
        4.1.4 单矿物地球化学分析
    4.2 岩相学特征
    4.3 主量元素
    4.4 微量元素
    4.5 Sr-Nd-Pb同位素
    4.6 橄榄石原位元素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岩浆成因与火山成因
    5.1 岩浆期后蚀变与地壳混染的影响
    5.2 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的影响
    5.3 EM1地幔储库的位置
    5.4 岩浆源区成因
    5.5 喷发类型控制要素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积雪时空特征研究现状
        1.2.2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现状
        1.2.3 雪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区划因子选择
        1.3.2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
        2.2.2 空间分析方法
        2.2.3 Kriging插值方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加权综合评价法
        2.2.6 积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方法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因子标准化
第4章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因子评估与区划
    4.1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4.1.1 危险性因子特征分析
        4.1.2 积雪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4.2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敏感性评估与区划
        4.2.1 敏感性因子特征分析
        4.2.2 积雪灾害敏感性评估与区划
    4.3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脆弱性评估与区划
        4.3.1 脆弱性因子特征分析
        4.3.2 积雪灾害脆弱性评估与区划
    4.4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与区划
        4.4.1 防灾减灾能力因子特征分析
        4.4.2 积雪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与区划
    4.5 黑龙江省积雪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主要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农产品价格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点
2 黑龙江稻米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2.1 稻米价格历史变化
        2.1.1 稻谷自由市场定价及统购阶段
        2.1.2 稻谷价格双轨制时期
        2.1.3 稻谷价格市场化改革试行阶段
        2.1.4 稻谷收购价形成时期与市场化新阶段
    2.2 黑龙江省稻米现状分析
        2.2.1 黑江省水稻分布布局
        2.2.2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2.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分析
        2.3.1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总体波动分析
        2.3.2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确定性因素分析
        2.3.3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长期波动趋势分析
        2.3.4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
    2.4 本章总结
3 黑龙江稻米价格形成机制及长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机制
        3.1.1 市场供求理论
        3.1.2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长期因素
        3.1.3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因素
        3.1.4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短期因素
    3.2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解释结构模型
        3.2.2 建立邻接矩阵
        3.2.3 生成可达矩阵
        3.2.4 分解可达矩阵
        3.2.5 构建多级结构连接图
    3.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筛选
        3.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3.2 稻米价格波动短期因素识别
        3.3.3 线性相关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稻米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4.1.2 变量滞后阶数选取原则
        4.1.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4.2 变量预处理
    4.3 变量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4.1 最优滞后阶数选取
        4.4.2 协整检验
        4.4.3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4.5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稳定检验
5 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预测
    5.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 方差分解
    5.3 脉冲响应分析
        5.3.1 稻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3.2 稻米期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3.3 大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4 短期价格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主要成果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流域冰凌研究进展[J]. 张凯文,戴长雷,于成刚,张兆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7)
  •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D]. 张凯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D]. 张莹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D]. 杨玲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黑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研究[D]. 王翼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黑龙江省讷河市莲花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地质与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D]. 邹颖.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9]黑龙江省积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 细文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D]. 刘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黑龙江省重大灾害成因及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