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归转(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英[1](2021)在《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血吸虫感染、棘球蚴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肝纤维化,严重者能加重成肝硬化或肝癌。在临床中发现了一些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hydatid,HAE)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混合感染的病人。在这些混合感染病例中,本院尚未发现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肝癌的病例,其它医疗机构和文献中也鲜少见报道。HAE、CHB此两种疾病均可导致肝纤维化,但对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肝纤维化情况特征,至今鲜少有文献进行描述归纳。本文应用病理学肝纤维化分级、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及血清肝纤维化检查研究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HAE&CHB)患者肝纤维化情况。比较混合感染患者与单纯慢性乙肝(CHB)患者、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肝纤维化情况差异。增加对这类HAE&CHB疾病致肝脏纤维性改变的认识,为诊治及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有参考意义的资料。方法:本项研究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HAE&CHB组)患者26例,单纯肝泡型包虫病(HAE组)50例,慢性乙肝(CHB组)患者2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青海地区,其中HAE&CHB组患者均为藏族。其中行肝脏外科手术部分切除的泡型包虫病患者,收集术后标本中距离病变边缘>2cm的组织标本,大小约0.5cm X0.5cm,行HE染色分析镜下肝纤维化程度。非手术患者,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及血清学检查等,评估肝纤维性改变。行统计学分析,评估HAE&CHB组肝纤维化情况,并和CHB组、HAE组比较研究。结果:(1)HAE感染者中,HBV感染率明显超出一般人群。(2)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通过HE染色可观察到,包虫病灶周围呈肉芽肿样增生性改变,肝组织被分割成条索状,可见环状纤维组织增生,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囊泡周围可见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有假小叶形成,汇管区被挤压变形。(3)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通过HE染色可观察到,HAE组未合并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的患者,病灶边缘2cm以外的肝细胞形态和肝小叶结构大致正常,未见明显的肝纤维化表现。肝纤维化改变大部分呈0-I级。HAE组合并OJ的患者,病灶边缘2cm以外可观察到汇管区有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HAE&CHB组未合并OJ的患者,可观察到汇管区小胆管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包虫病灶2cm以外的肝组织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胆管、界板区均呈炎症表现,有少量纤维组织形成,无明显肝纤维化表现。HAE&CHB组合并OJ的患者,与HAE组合并OJ的患者,镜下表现相似。(4)根据肝脏弹性成像结果,HAE&CHB组弹性值为:5.17KPa±1.22。CHB组弹性值为:8.17KPa±1.53。HAE组弹性值为:5.02KPa±1.15。(5)包虫病灶边缘2cm以外肝纤维化分级显示:HAE&CHB组、HAE组及CHB组比较,肝纤维化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AE&CHB组与CHB组、HAE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检测中,血清透明质酸、III型前胶原肽及四型胶原含量CHB组高于HAE&CHB组、H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AE患者中,HBV携带率明显增高。2.HAE&CHB组病例中,结节型和巨块型包虫病灶组织呈肉眼可见的实变硬化改变,液化坏死型泡包病灶的囊壁呈明显的纤维化改变。HAE&CHB组病变2cm以外的肝组织并未出现更严重的肝纤维化损害。3.HAE&CHB组合并有胆道侵犯并发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病灶2cm以外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更高。
邹文婷,青胜兰,张娜,阳毅[2](2021)在《8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8例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归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7男1女,患者平均年龄为(46.13±16.65)岁;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100%)、淋巴结大(50%)、肝脏肿大(50%)等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血细胞减少(100%)、铁蛋白升高(100%)、乳酸脱氢酶升高(87.5%)、甘油三酯升高(75%)、纤维蛋白原降低(37.5%)、可溶性CD25升高(87.5%)、NK细胞活性降低(75%)。比较肿瘤、感染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HB、Ferr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B病毒感染与非EB病毒感染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WBC、HB、PLT、Ferr、LDH、TG、FB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Ferr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S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因多种多样;高铁蛋白水平的患者预后不佳。
张明,张捷,周木子,张楠,艾超[3](2020)在《359例喹硫平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喹硫平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报道,分析其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检索出64篇文献,共纳入359例ADR;患者男女比例相当(49. 58%比50. 42%),15~59岁(295例,82. 17%)及口服用量400~800 mg/d(196例,54. 60%)的ADR发生率较高; 94例(26. 18%) ADR发生于用药后第1周,前2周ADR的发生率为42. 61%;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95例,26. 4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83例,23. 12%)和心血管系统(58例,16. 15%); 1例因粒细胞缺乏继发多器官衰竭致死。结论应加强喹硫平ADR的临床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王彦彦[4](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邓丽[5](2020)在《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共收治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86例,为观察DPMAS(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对ACLF早中期患者的治疗疗效,排除了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最后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51例,根据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将其分为观察组(DPMA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组,22例),两组治疗前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共行DPMAS治疗48例次,根据病情,每例治疗1-2次,平均治疗次数1.6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4-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ELD评分,以及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TBIL、ALT、AST、ALB、PAB)、凝血功能(PT、APTT、INR)、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好转率、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析DPMAS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比较:观察组消化道症状、皮肤巩膜黄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好转率比较:观察组好转率为37.9%,对照组好转率为22.7%。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343,P=0.246)。(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BIL、ALT、AST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ALB、PAB与治疗前对比有升高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21、28天的ALB较治疗前基线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TBIL、ALT、AST、PAB治疗后与治疗前基线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凝血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PT、APTT、INR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8天MELD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ELD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8±4.14)分vs.(20.10±7.45)分,t=2.239,P=0.033],对照组治疗前后MELD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0±4.39)分vs.(21.01±5.58)分,t=-0.005,P=0.996]。(6)肝衰竭患者与正常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肝衰竭患者治疗前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基线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人水平[(78.86±38.65)pg/ml vs.(0.67±0.15)pg/ml,(79.67±34.29)pg/ml vs.(0.72±0.26)pg/ml,(44.08±23.80)pg/ml vs.(0.95±0.50)pg/ml]。(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NF-α、IFN-γ、IL-10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TNF-α、IFN-γ、IL-10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可能有利于提高ACLF患者治疗疗效。(2)DPMAS对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下调作用,有可能减轻ACLF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谢周华,林艳荣,陈跃华[6](2019)在《重症与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症与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胸部CT影像表现和治疗,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成人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症状、体温、住院时间,以及胸部CT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54例患者中重症组38例,危重症组16例。两组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参考值(410~1?590/μL)。重症组胸部CT表现为单肺或双肺野散在斑片状高密度灶及磨玻璃状密度增高影,经抗病毒、抗菌药物、吸氧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危重症组从发病到入院时间长,病情进展快,呼吸困难的表现更为明显,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大片状模糊并实变影,密度不均匀。与重症组相比,危重症组患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升高更为显着〔CK(U/L):704.50(908.50)比146.00(220.75),LDH(U/L):614.50(492.25)比217.00(142.75),CRP(mg/L):85.65(56.13)比18.80(50.63),PCT(μg/L):1.30(5.00)比0.10(0.16),均P<0.01〕;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更为显着〔WBC(×109/L):12.37±7.63比8.29±3.32,中性粒细胞比例:0.81±0.11比0.75±0.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危重症组经治疗好转出院9例,治愈好转率56.25%;死亡7例,病死率43.75%,其中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尿毒症各1例〕入院时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放弃机械通气治疗,3例并发急性肾衰竭放弃血液透析,1例鼻咽癌放疗术后,1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MOF。结论重症与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均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且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重症患者以肺部病变为主,危重症患者则表现为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且病灶进展迅速;有慢性基础疾病与合并MOF是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陈琛,苏华,马琴琴,贾倩[7](2019)在《前列腺素E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脓毒症合并AK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分别采取CRRT及前列腺素E联合CRRT治疗。比较2组患者预后转归情况,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死亡14例(31.82%),观察组死亡9例(20.00%),2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hs-CRP含量降低,BUN、SCr含量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CD4+/CD8+及观察组NK细胞比例及IgG、IgA、IgM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arshall评分、APACHEⅡ评分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联合CRRT治疗脓毒症合并AKI可显着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和免疫功能,效果优于单独CRRT治疗。
狄浩然[8](2018)在《芪归银颗粒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芪归银颗粒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芪归银颗粒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2.分析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探讨芪归银颗粒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及肾损伤不同分期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录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ICU入住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芪归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2016年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控制感染、容量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及多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对照组按照指南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指南常规治疗方法+芪归银颗粒口服(或胃管注入),连续治疗7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内容填入调查表,建立原始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28天致死率的不同。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既往疾病、感染部位、病例纳入当日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需要CRRT患者例数、血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量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两组存在可比性。将40例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组,其中虚实夹杂证19例(47.5%),虚证12例(30%),实证9例(22.5%)。2.经治疗两组患者SCr、BUN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两组对比,治疗组SCr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均较对照组偏低,治疗后第3天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49),治疗后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65),两组之间BUN在治疗第3天及第7天均无明显差异(P=0.09、P=0.6);两组非CRRT患者治疗第3天24小时尿量均呈明显上升,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47),两组中需要CRRT的患者比较,治疗第3天、第7天后尿量没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762,0.740),但治疗组平均进行血滤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3);治疗7天后,芪归银治疗组较对照组肾损伤恢复率更高(P=0.011)。3.治疗后PCT、CRP、心率均较治疗前下降,芪归银颗粒组PCT在治疗后第3天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8),但在第7天两组的PCT差异不明显(P=0.231),两组之间CRP在治疗后第3天无差异(P=0.224),CRP在治疗后第7天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42),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值<0.001)。4.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28天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547,P=0.723)。5.芪归银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虚实夹杂证组SCr均明显低于实证组和虚证组(P=0.001、P=0.041),而肾损伤1、2、3期之间比较治疗前后SCr、BUN、肾损伤恢复率均无差异。结论:中医证候特征方面,脓毒症AKI患者以“虚实夹杂证”较为常见,其中气血两虚热毒证最为常见。芪归银颗粒能够降低脓毒症AKI患者的SCr水平,提高脓毒症AKI患者的肾损伤恢复率,对于需要行CRRT的脓毒症患者,芪归银颗粒能够明显降低其进行CRRT的时间,较早脱离血液过滤;对于不需要CRRT的脓毒症AKI患者,芪归银颗粒能够较早提高其24小时尿量。考虑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减轻脓毒症AKI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脏器的微循环灌注,从而对肾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但由于脓毒症炎性反应一旦启动,多脏器功能的受损呈现“瀑布样反应”,其他脏器的损伤出现不可控的进展,可能导致芪归银颗粒对脓毒症AKI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28天致死率没有影响,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芪归银颗粒治疗不同证型的脓毒症AKI患者存在不同疗效,对降低虚实夹杂证患者的SCr效果最为显着;而在治疗不同分期脓毒症AKI患者时差异不明显。
雷颜瑛[9](2018)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了解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疼痛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2)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3)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6例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总分为(44.36±9.70)分,处于无焦虑状态的患者138例(67.00%),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68例(33.00%),其中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的患者52例(25.20%),处于中度焦虑状态的患者15例(7.30%),处于重度焦虑状态的患者1例(0.50%)。(2)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20.63±5.28)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疼痛知识学习行为维度得分为(9.93±3.26)分,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维度得分为(10.74±2.45)分。(3)本研究结果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2.99±6.79)分,处于较低水平。(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学习维度、自我护理维度、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户口、婚姻、职业状态、经济收入、医疗支付方式、朋友、手术位置、疼痛程度的患者术后焦虑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经济收入、疼痛程度、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结论:(1)有近1/3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存在焦虑情绪,有待改善。(2)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学习维度、自我护理维度、自我效能感均成负相关,且患者的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都处于较低水平。(3)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经济收入、疼痛程度、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
杨雪,夏东胜,高建超,田春华,李岚,张冰[10](2016)在《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苍耳子临床毒性特点及安全风险因素,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检索1953年1月—2016年4月苍耳子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项统计与分析,提取苍耳子毒性特点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结果苍耳子口服及外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口服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可涉及多脏器损伤,以消化系统损害为多,且以肝损害最为多见;外用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以接触性皮炎多见。苍耳子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儿童误服/误吸入、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超剂量用药或用药时间长、自行使用或偏方用药及患者体质因素等。结论应重视苍耳子毒性,控制其风险因素,严防误用并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归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归转(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病理学实验方法 |
2.4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标准 |
2.5 肝脏弹性成像测定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HAE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
3.2 HAE&CHB患者的临床特征描述 |
3.3 HAE&CHB病例资料与HAE、CHB对比分析 |
3.4 HAE&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特征描述 |
3.5 HAE&CHB 组肝纤维化资料与 HAE 组、CHB 组对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流行病学分析 |
4.2 HAE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偏高的可能原因. |
4.3 CHB、HAE 致肝纤维化机制的比较 |
4.4 探讨CHB、HAE共感染对肝纤维化进程可能的影响 |
4.5 慢乙肝共感染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的影响 |
4.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论文二篇 |
论文一 肝移植术后胃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
论文二 成人still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致急性肝衰竭行肝移植1例报告 |
作者在读研期间成果简介 |
(2)8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因分析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感染、肿瘤相关2组HPS的实验室检查比较 |
2.5 EB病毒感染与非EB病毒感染2组HPS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6 转归 |
3讨论 |
(3)359例喹硫平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与年龄 |
2.2 用法用量 |
2.3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
2.4 发生时间及预后 |
3 讨论 |
3.1 性别与年龄 |
3.2 用法用量 |
3.3 发生时间 |
3.4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
3.5 小结 |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备及材料 |
1.2.2 治疗方案及流程 |
1.2.3 研究内容 |
1.3 疗效评估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临床症状比较 |
2.2 28天好转率比较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1 治疗后28天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2 治疗后28天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4 治疗前后MELD评分比较 |
2.5 DPMAS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备及材料 |
1.2.2 检测方案及流程 |
1.2.3 研究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者细胞因子基线水平与正常人比较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细胞因子比较 |
2.3.1 治疗后28天内TNF-α对比 |
2.3.2 治疗后28天内IFN-γ对比 |
2.3.3 治疗后28天内IL-10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 |
致谢 |
(7)前列腺素E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归转情况分析 |
2.2 治疗前后2组血清炎性因子及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3 治疗前后2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4 治疗前后2组患者Marshall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比较 |
3 讨论 |
(8)芪归银颗粒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概念及诊断 |
1.1 脓毒症的定义 |
1.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
1.3 脓毒症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 |
1.3.1 sepsis 1.0 |
1.3.2 sepsis 2.0 |
1.3.3 sepsis 3.0 |
1.4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
2.1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
2.2 脓毒症AKI的发病机制 |
2.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
2.2.2 凝血功能障碍 |
2.2.3 炎症反应 |
2.3 脓毒症AKI的生物标记物 |
2.3.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ys C) |
2.3.2 尿肾损伤分子1(KIM-1) |
2.3.3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
2.3.4 白介素18 (IL-18) |
2.3.5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 |
3 现代医学对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病名的认识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病因病机 |
3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4.1 中药单体成份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
4.2 中药复方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6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临床特征分布 |
1.2 基础疾病及感染部位分布 |
2 脓毒症AK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3 基线情况 |
4 芪归银治疗组与对照组情况对比 |
4.1 两组患者肾损伤恢复情况 |
4.2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
4.3 两组患者住ICU天数比较 |
4.4 两组患者28天死亡率比较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
4.6 两组患者其他辅助检查比较 |
5 芪归银治疗组组内情况比较 |
5.1 芪归银治疗组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5.2 芪归银治疗组不同分期的脓毒症AKI治疗前后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三、分析与讨论 |
1. 临床特征讨论 |
2.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
3. 芪归银颗粒对于脓毒症AKI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 |
4. 芪归银对脓毒症AKI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
5. 芪归银颗粒对脓毒症AKI患者生命体征、辅助检查、ICU住院天数及28天死亡率的影响 |
6. 芪归银颗粒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影响 |
7. 芪归银颗粒对不同分期患者的肾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影响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现状的研究 |
1.2.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及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的研究 |
1.2.3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自我效能感现状的研究 |
1.2.4 焦虑情绪、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关系的现状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量估算 |
2.2.3 研究工具 |
2.2.4 资料收集 |
2.2.5 统计分析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阶段 |
2.3.2 研究实施阶段 |
2.3.3 研究数据分析与整理阶段 |
2.4 伦理原则与知情同意原则 |
3 结果 |
3.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 |
3.1.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人口学资料 |
3.1.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情况 |
3.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得分情况 |
3.3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 |
3.4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
3.5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
3.6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1.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 |
3.6.1.2 不同疾病特征对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 |
3.6.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4.1.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4.1.2 疾病相关资料 |
4.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疼痛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感状况 |
4.2.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状况 |
4.2.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
4.2.3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自我效能感状况 |
4.3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4.3.1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
4.3.2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
4.4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特色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用药情况 |
3.2.1 用药原因 |
3.2.2 苍耳子用量 |
3.2.3 苍耳子用药时间 |
3.2.4 苍耳子用药配伍与炮制 |
3.3 不良反应情况 |
3.3.1 苍耳子发生不良反应时间 |
3.3.2 苍耳子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 |
3.3.3 苍耳子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
3.3.4 苍耳子不良反应转归 |
4 讨论 |
4.1 苍耳子的毒性 |
4.2 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主要特点 |
4.3 苍耳子风险因素分析 |
4.3.1 错误使用 |
4.3.2 不当使用 |
4.3.3 超剂量使用 |
4.3.4 自行使用或偏方用药 |
4.3.5 患者体质因素 |
四、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2例归转(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D]. 马海英. 青海大学, 2021(01)
- [2]8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J]. 邹文婷,青胜兰,张娜,阳毅. 黑龙江医学, 2021(01)
- [3]359例喹硫平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张明,张捷,周木子,张楠,艾超. 中国药业, 2020(18)
- [4]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D]. 邓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重症与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分析[J]. 谢周华,林艳荣,陈跃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09)
- [7]前列腺素E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预后的影响[J]. 陈琛,苏华,马琴琴,贾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9(13)
- [8]芪归银颗粒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D]. 狄浩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焦虑情绪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D]. 雷颜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杨雪,夏东胜,高建超,田春华,李岚,张冰. 中国药物警戒,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