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洁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蔡云霞,郭水华,罗锋,房亦麟[1](2021)在《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某院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二者并存运行状态下的建设、日常运行和维护保养管理成本、手术间空气静态菌落总数监测、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使用舒适度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两者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结果洁净手术室独立净化空调系统相较于新型普通手术室空调通风系统的费用(即建设成本)更高一些,其单个手术间平均每小时实际总耗电量为普通新型手术室的2倍多,维护保养费用也稍高一些;在空气监测结果、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使用舒适度和满意度方面则与新型普通手术室无明显差异。结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建手术部时,建议根据开展手术的类型和实际需求,以及《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手术部建设的要求,合理选择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的建设比例。
邓茜泽[2](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致死人数日渐上升,尤其是心脑血管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甚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能够安全而高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复合手术。伴随着复合手术的发展,现代医疗建筑中出现了新的医技空间,即复合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中不仅能够进行外科手术,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中转换为介入治疗模式和影像检查模式,现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以及骨科等多个科室之中。复合手术室的建设不仅代表了现代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也标志着一所医院的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关于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领域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已建成的案例也缺乏调研和分析,致使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缺少较为整体性的理论指导和建筑设计参考模式。本文首先从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合手术,为复合手术室的研究提供了医学概念基础,探讨了手术室的五个发展历程,明确了每一阶段手术室的基本特点,并从定义与内涵、分类、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设备条件要求、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这六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接着,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地区医院的数量、等级及分类,选择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建设的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西安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建设实例,从位置规划、工艺流程、功能组成、空间布局以及人性化设计这五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较为整体的研究,明确了复合手术室的位置规划要满足洁净手术室以及影像设备两方面的环境要求,并且应当严格遵守洁净手术部的医疗工艺流程,统筹设计医护及检修人员、患者、物品、设备运输这4条主要流线,合理规划手术间、机房、控制间以及设备间这四类功能用房,在手术间的布局中,要综合考虑核心设备的选型、辅助设备的选择以及医护人员配置三个要点,此外本文还对复合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模式进了平面和剖面两个维度的图示说明,运用图表分析了各类复合手术室的尺寸和面积,并展示了具体的布局图示以供参考,接着从模块化艺术玻璃、彩色照明以及玻璃天花的应用探讨了复合手术室的人性化设计。其次,本文研究了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的相关技术问题,总结了复合手术室在施工、辐射防护、净化空调、给排水、电气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这六个方面的建设要求。最后,本文就全篇对复合手术室的整体研究做出了总结,对我国复合手术室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之后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设提供参考。
滕伟[3](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广庆[4](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成瑾[5](2021)在《制药洁净室气流分布特性及自净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药产业属于关联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支柱产业。为了使药品质量得到保障,不仅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配方,同时还应在符合规定的环境中生产。国内外规范标准对药品生产环境质量和洁净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净化空调系统运行特征,还要探寻有效降低室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将主要分析制药洁净室室内的流场分布结构及洁净室室内的自净机理及其时间,通过合理布置室内气流组织形式从而降低室内微细颗粒物浓度分布、提高室内洁净度。首先将建立制药洁净室全面数值模拟与典型实验验证等基本框架,这是全文科研工作的关键内容。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湍流模型、颗粒物输运模型、风口模型等选择与修缮,并通过选取典型室内机械通风实验案例,验证各类输运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万级制药洁净室室内流场分布。通过研究规范中给出的参考换气次数范围15 h-1≤ACH≤25 h-1、共十一种工况下室内局部流场、颗粒物运动轨迹发现,可将该参考范围划分为两个区间:15h-1≤ACH<20 h-1与20 h-1≤ACH≤25 h-1,每个换气次数区间的室内流场分布相差较小,但两区间之间的流场相差较大。且当综合考虑人员热舒适、送风速度衰减与粒子停留时间等因素时,根据文中结论建议采用22 h-1≤ACH≤23 h-1的换气次数值。为理论研究排风比对室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分别选取0、0.2、0.4、0.6、0.8、1等六种不同排风比得到室内局部流场及颗粒物运动轨迹,综合考虑人员热舒适性、送风气流衰减、颗粒物去除效率及颗粒物在工作区聚集情况,本文推荐采用排风比为0.4的工况。考虑到部分洁净室中工作区、非工作区划分明确,故提出增大工作区送风量、降低非工作区送风量的方法(改变工作区、非工作区送风量之比),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对于换气次数ACH≤19 h-1的室内,当总换气次数确定时,可将非工作区与工作区送风量之比调整为1:2或1:3;若换气次数ACH≥19 h-1,无需刻意增大工作区送风量,一味增大工作区送风量并不能有效提高工作区污染物去除效率,甚至起到降低去除效率的反作用。为将以上结论作为工程实际的理论指导,文中给出了室内需求不同时参数选取建议表。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生产操作结束后,室内尘源发尘量对制药洁净室室内“自净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基于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分析了影响洁净室室内“自净时间”因素的显着性。研究发现,影响因子对自净时间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换气次数、地面发尘量、送风含尘浓度。
陈松婷,熊辛,徐闻,茆尤尤,杨秀菊,王青,朱爱华,曾忠萍,孙玉姝,李瑞菊,高莲英,韩广营[6](2021)在《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影响的多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为监测和判断标准,于2017年2—5月对云南省34所医院共81间洁净手术室进行基线综合性监测,将监测结果及评估后整改建议以纸质报告形式反馈给各医院,并于2017年11月—2018年3月再次进行综合性监测,将基线与评估反馈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二三级医院评估反馈后监测结果与基线相比,洁净手术室内微粒直径≥0.5μm和≥5.0μm两类尘埃粒子合格率、浮游菌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评估反馈后截面风速、风速不均匀度β和风速盲区的监测合格率高于基线监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静压差、噪声和照度评估反馈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级医院存在洁净手术室"维护人员不专业"整改阻碍因素的比率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洁净手术室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可提高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应定期对洁净手术室进行综合性监测,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负责洁净手术室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李琪[7](2020)在《高大空间洁净室污染物分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大空间构筑物的洁净室在当今为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不少食品和药品加工厂洁净室的生产车间都是大空间布局。而在目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公众的自我保护与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对于大空间洁净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大空间洁净室内的污染物分布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探讨如何在大空间内既能实现合理的气流组织布局来将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又可以在满足工艺和设备的生产要求条件下达到节能目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牛奶厂灌装间,引用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屋顶侧上圆角送风、中间半圆送风两种矢流送风方式和上送下回的普通送风方式下该大空间内污染物分布情况,并改变污染源强度、换气次数、污染源种类三个条件,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在不同送风方式下选取的不同截面处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并将两种矢流送风方式的对比结果与上送下回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哪种送风方式,若污染源强度较低或者换气次数越大时,空间内产生的污染物浓度越小;2)矢流送风下距地面越高,污染物浓度越小,越接近回风口,污染物浓度越大,且在相同工况下中间半圆送风方式空间上部的污染物浓度均低于侧上圆角送风方式;3)对于密度大的污染物适合采用上送下回方式将其排出,密度小的污染物适合采用中间半圆送风方式将其排出;4)上送下回方式污染物大部分积聚在设备附近,不易分散至两侧回风口处,导致空间污染物浓度较大,要达到相同室内污染物浓度水平,中间半圆送风能用较少的换气次数将室内污染物排除,达到节能目的。
蔡煜[8](2020)在《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医疗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传统的依托于医院现场见习的培养模式在空间和教学条件上又有诸多限制。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来适应新的要求和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特点、功能组成、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建筑的固有特色。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建筑的研究十分缺乏,建成项目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和背景,尝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医疗建筑设计等视角切入,从功能组成、空间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技能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医疗建筑特征、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发现目前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功能组成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基于对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通过“疾病—临床技能—功能”的逻辑,将教学内容与功能一一对应并分类,归纳其功能组成,对其功能空间逐一探讨。其三,对医学模拟空间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将医疗空间与医学模拟空间对比分析。针对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重症病室、模拟病房以及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从功能需求、使用人数、人体尺寸等角度探讨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方式,提出平面设计范式参考。其四,在空间设计方法、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和设计模式的建议。最后,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提出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功能整合的整体空间结构、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相互渗透的设计策略,为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经验参考。
杨临书[9](2020)在《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症医学和重症监护单元伴随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抢救治疗水平,是医院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医院的重点专科。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起步较晚,现状重症床位缺口较大,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重症监护单元还有较大建设发展空间。分析国内建设实际情况,有利于评估现阶段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的科学性、差异性,反思现存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的进步与发展。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与医院建筑分级系统、感控隔离要求密切相关,是综合医院中特殊的护理单元。回顾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建设相关指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设计条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外的相关设计指引对比,提出我国设计指引主要关注功能联系与感控隔离的设计原则,对用房面积指标提出下限,对布局设计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调整余地,有利于重症监护单元快速建设,但对指导高品质医疗单元建设方面存在不足。选取广东省内9家医院12个重症监护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平面布局形式与面积配比关系,提出我国重症监护单元随着设计理念和实际需求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单廊式、环廊式、复廊式等布局形式的转变;面积配比关系反映相关设计指标的弹性要求特点,多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最后总结前文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建设情况,总结新的布局设计要求,并提出未来重症监护单元还将继续向人性化设计、弹性设计发展。
罗曦[10](2020)在《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中心手术部作为综合医院发展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设计过程集多专业于一体,极具复杂性、综合性与发展性。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现阶段仍然存在大量设计问题,而我国关于中心手术部的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尤其是对现状问题及满足时代需求的设计策略的研究甚少。如何设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心手术部已是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对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况、基本设计要素、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进行系统分析,最终提出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手术室的概念源于国外,由早期简易型、分散型、集中型、层流洁净型发展至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相比较而言,我国手术部建设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选取国内5家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进行调研、问卷与访谈,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调研医院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包括功能用房配置前瞻性不足、医护人员流线组织欠妥、手术部与相关部门联系不便、舒适性较差、灵活性较低、改扩建需求与现有空间的矛盾、数字化水平较低、传统设计及建设过程不科学,由此提出全面协同、安全经济、医疗高效、可持续性、健康舒适的设计原则。基于国内外实际案例及设计指引等理论研究,对中心手术部的基本功能组成、空间规模、用房分级、手术室及必备辅助用房的基本设计要素展开系统分析,并对中心手术部科学高效的院区总体规划、基本流线构成、功能流程关系、空间组织方式进行归纳与探讨。最后,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分析,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及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未来从事手术室部建设的医院管理者与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指导,并促进相关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二、医院洁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洁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建设成本 |
2.2 日常运行管理和运行成本 |
2.3 维护保养管理及成本 |
2.4 空气监测结果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
2.5 医护人员使用舒适度和满意度 |
3 讨论 |
3.1 医院应重视手术室的前期建设 |
3.2 医院应对手术室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保养加强管理 |
3.3 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都能满足院感要求 |
(2)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典型疾病的现状与影响 |
1.1.2 治疗模式与医治空间的发展 |
1.1.3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的发展 |
1.1.4 所属研究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复合手术及复合手术室概述 |
2.1 复合手术 |
2.1.1 医学概念说明 |
2.1.2 医疗流程介绍 |
2.2 手术室的发展历程 |
2.3 复合手术室 |
2.3.1 定义与内涵 |
2.3.2 分类 |
2.3.3 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 |
2.3.4 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 |
2.3.5 设备条件要求 |
2.3.6 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案例调研分析 |
3.1 西安地区医院及复合手术室建设现状 |
3.1.1 医院数量及分级、分类状况 |
3.1.2 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 |
3.2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典型案例调研 |
3.2.1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
3.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3.2.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3.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总结 |
3.3.1 建设现状总结 |
3.3.2 规划设计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 |
4.1 位置规划 |
4.1.1 满足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
4.1.2 满足影像设备的要求 |
4.2 工艺流程 |
4.2.1 工作人员流程 |
4.2.2 患者流程 |
4.2.3 物品流程 |
4.2.4 影像设备运输流线 |
4.3 功能组成 |
4.3.1 单模式复合 |
4.3.2 多模式复合 |
4.4 空间布局 |
4.4.1 空间布局要点 |
4.4.2 空间布局模式 |
4.4.3 空间尺寸要求 |
4.4.4 空间布局图示 |
4.5 人性化设计 |
4.5.1 模块化墙板及艺术玻璃的应用 |
4.5.2 彩色照明的应用 |
4.5.3 景观天花的应用 |
4.6 本章小节 |
5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技术研究 |
5.1 施工要求 |
5.1.1 地面施工要求 |
5.1.2 墙面施工要求 |
5.1.3 顶面施工要求 |
5.2 辐射防护要求 |
5.2.1 DSA、CT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
5.2.2 MRI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
5.3 净化空调要求 |
5.3.1 功能用房洁净等级 |
5.3.2 净化空调系统要求 |
5.4 给排水要求 |
5.5 电气要求 |
5.5.1 DSA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
5.5.2 CT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
5.5.3 MRI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
5.6 数字化信息系统 |
5.6.1 PACS系统集成 |
5.6.2 手术中心控制系统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二 调研表格及问卷 |
致谢 |
(3)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调研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
2.2.1 规划布局概况 |
2.2.2 建筑设计概况 |
2.2.3 运维管理概况 |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
3.1.2 DNV标准的认证 |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4.1 功能的扩充 |
3.4.2 功能的置换 |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
4.4.3 完善使用功能 |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5.1 预防交叉感染 |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6.1 热环境的改善 |
4.6.2 光环境的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5)制药洁净室气流分布特性及自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洁净室送风环境营造研究现状 |
1.2.2 .洁净室室内污染物研究现状 |
1.2.3 .洁净室室内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制药洁净室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
2.1 .制药洁净室污染源及浓度计算方法 |
2.2 .洁净室原理 |
2.2.1 .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
2.2.2 .乱流洁净室原理 |
2.3 .洁净室计算理论 |
2.3.1 .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
2.3.2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用于制药洁净室数值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
3.1 .制药洁净室室内的数值模拟方法 |
3.2 .室内空气流动模型的选取与验证 |
3.2.1 .实验模型及边界条件 |
3.2.2 .常用湍流模型选取与验证 |
3.2.3 .常用风口模型选取 |
3.3 .颗粒物输运模型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药洁净室室内气流分布特性 |
4.1 .计算模型及工况设计 |
4.1.1 .物理模型 |
4.1.2 .边界条件确定 |
4.1.3 .网格独立性验证 |
4.2 .换气次数不同对室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
4.2.1 .工作区与非工作区流场分布 |
4.2.2 .典型平面上颗粒物浓度分布 |
4.2.3 .室内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
4.3 .排风比不同对室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
4.3.1 .工作区与非工作区流场分布 |
4.3.2 .典型平面上颗粒物浓度分布 |
4.3.3 .室内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
4.4 .风口送风量比不同对室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
4.4.1 .工作区与非工作区流场分布 |
4.4.2 .典型平面上颗粒物浓度分布 |
4.4.3 .室内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药洁净室自净时间研究 |
5.1 .室内含尘浓度对自净时间影响 |
5.2 .自净时间各影响因子的统计学分析 |
5.2.1 .方法选取 |
5.2.2 .影响因子及其水平的确定 |
5.2.3 .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
5.2.4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影响的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监测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综合性监测指标 |
1.2.2 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监测情况 |
2.2 洁净手术室洁净度合格情况比较 |
2.3 洁净手术室相关技术指标合格情况 |
2.4 洁净手术室八项综合指标合格手术间数比较 |
2.5 医院洁净手术室评估反馈后实行整改中存在的问题 |
3 讨论 |
(7)高大空间洁净室污染物分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污染物研究现状 |
1.2.2 气固两相流研究现状 |
1.2.3 洁净室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污染物与洁净室 |
2.1 室内污染物 |
2.2 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
2.3 污染物的运动与扩散 |
2.3.1 污染物的动力学分析 |
2.3.2 污染物的运动情况 |
2.4 洁净室 |
2.4.1 洁净室的发展历程和定义 |
2.4.2 洁净室分类 |
2.4.3 洁净等级和换气次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模拟理论及数值模型建立 |
3.1 数值模拟原理 |
3.1.1 动力学控制方程 |
3.1.2 湍流模型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检验 |
3.2.3 边界层类型 |
3.3 数值模拟的设置 |
3.3.1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3.2 各类型参数设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大灌装间洁净室污染物分布数值模拟及分析 |
4.1 改变污染源强度 |
4.2 改变换气次数 |
4.3 改变污染源种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矢流送风的节能性分析 |
5.1 选择气流组织的原则 |
5.2 气流组织的常用形式 |
5.3 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
5.4 模拟结果分析与矢流送风对比 |
5.4.1 模拟结果分析 |
5.4.2 与矢流送风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的研究 |
1.4.2 关于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 |
1.4.3 关于实训建筑的研究 |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临床技能教育及其教学建筑概述 |
2.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特点 |
2.1.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
2.1.2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特点 |
2.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2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3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分析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2.3.2 国外案例的总结 |
2.4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调研认知 |
2.4.1 国内临床技能建筑案例调研 |
2.4.2 国内建成项目中的不足 |
2.5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 |
2.5.1 教学空间的仿真性 |
2.5.2 空间适应创新技术 |
2.5.3 教学空间专业化 |
2.5.4 功能设计针对性 |
2.5.5 环境设计个性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组成研究 |
3.1 功能组成研究 |
3.2 功能组成与各学科临床技能的关系 |
3.2.1 临床技能教学的学科分类视角 |
3.2.2 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3 外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4 内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5 产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3 功能组成的归纳整理 |
3.4 功能空间分类 |
3.4.1 普通教学空间 |
3.4.2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 |
3.4.3 公共交往空间 |
3.4.4 办公空间 |
3.4.5 服务空间 |
3.5 功能面积分析 |
3.5.1 医学模拟空间面积组成比例 |
3.5.2 总体各功能面积组成比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空间与流线设计研究 |
4.1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设计 |
4.1.1 模拟诊室 |
4.1.2 模拟手术室 |
4.1.3 模拟产房 |
4.1.4 模拟重症病室(模拟ICU室) |
4.1.5 模拟病房 |
4.1.6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 |
4.1.7 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 |
4.2 空间组合方式设计 |
4.2.1 整体空间组合 |
4.2.2 局部空间组合 |
4.3 空间的分区和流线设计 |
4.3.1 空间分区设计 |
4.3.2 空间流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设计 |
5.1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升 |
5.1.1 营造高品质交往空间 |
5.1.2 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
5.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法 |
5.2.1 以医疗建筑仿真性为导向的材质选择 |
5.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色彩设计 |
5.2.3 自然采光为导向的采光照明设计 |
5.2.4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景观氛围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装修改造工程 |
6.1 项目概况 |
6.1.1 背景 |
6.1.2 用地概况 |
6.1.3 设计概况 |
6.2 设计策略 |
6.2.1 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 |
6.2.2 整合功能构建整体空间结构 |
6.2.3 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 |
6.2.4 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互渗透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学术期刊文献 |
报告 |
附录1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建筑案例 |
案例1—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2—中南大学湘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汕头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5—中山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设计实践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9)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重症监护单元研究基础 |
2.1 重症监护单元溯源、发展与现状 |
2.1.1 重症监护单元溯源 |
2.1.2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发展 |
2.1.3 我国重症监护单元现状 |
2.2 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医院建筑分级系统 |
2.2.2 医院感控隔离要求 |
第3章 重症监护单元相关设计指引研究 |
3.1 国内外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
3.2 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2.1 我国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2.2 国外医院建筑设计指引 |
3.3 重症监护单元相关设计指引比较分析 |
3.3.1 纵向比较:国内相关设计指引的历史演变 |
3.3.2 纵向比较:国内相关设计指引统计分析 |
3.3.3 纵向比较:国内设计指引布局设计要求比较 |
3.3.4 横向比较:国内外相关设计指引比较分析 |
3.3.5 横向比较:国内外设计指引布局设计要求比较 |
3.4 设计指引研究总结 |
第4章 重症监护单元实例分析 |
4.1 实例概述与分类 |
4.1.1 实例概述 |
4.1.2 按年代分类 |
4.1.3 按建设类型分类 |
4.1.4 按病房类型分类 |
4.2 建筑布局分析 |
4.2.1 外部联系 |
4.2.2 平面分区 |
4.2.3 流线组织 |
4.2.4 用房布置 |
4.2.5 用房配置 |
4.2.6 建筑布局分析总结 |
4.3 面积指标分析 |
4.3.1 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4.3.2 床位数与总规模 |
4.3.3 毛净比与组织方式 |
4.3.4 床位数与病房面积规模 |
4.3.5 辅房与病房面积配比关系 |
4.3.6 各类用房面积配比关系 |
4.3.7 面积指标分析总结 |
4.4 实例分析总结 |
第5章 重症监护单元布局设计研究 |
5.1 总体规划与空间组织 |
5.1.1 总体规划 |
5.1.2 平面分区 |
5.1.3 功能流线 |
5.1.4 布局形式 |
5.2 用房配置与空间规模 |
5.2.1 用房配置 |
5.2.2 空间规模 |
5.2.3 主要用房设计 |
5.3 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
5.3.1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布局设计 |
5.3.2 关注可续发展的弹性化布局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例A~L布局及相关信息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
1.1.2 当代中心手术部的发展需求 |
1.2 研究对象 |
1.2.1 当代综合医院 |
1.2.2 中心手术部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法 |
1.6.4 总结归纳法 |
1.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
2.1.1 简易型手术室 |
2.1.2 分散型手术室 |
2.1.3 集中型手术室 |
2.1.4 层流洁净手术室 |
2.1.5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 |
2.2 我国中心手术部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阶段 |
2.2.2 形成阶段 |
2.2.3 成长阶段 |
2.2.4 全面发展阶段 |
2.3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与问题思考 |
2.3.1 我国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现状调研认知 |
2.3.2 调研医院中心手术部现状问题与不足 |
2.4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设计原则探讨 |
2.4.1 全面协同 |
2.4.2 安全经济 |
2.4.3 医疗高效 |
2.4.4 可持续性 |
2.4.5 健康舒适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基本设计要素 |
3.1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组成 |
3.1.1 基本功能用房组成 |
3.1.2 基于无菌水平的功能区域划分 |
3.2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与用房分级 |
3.2.1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规模 |
3.2.2 中心手术部的用房分级 |
3.3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用房设计基本解析 |
3.3.1 手术室设计的基本解析 |
3.3.2 必备辅助用房设计的基本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与空间组织 |
4.1 中心手术部的院区总体规划 |
4.1.1 避免污染、自成一区 |
4.1.2 与相关医疗部门联系紧密 |
4.1.3 院区交通高效便捷 |
4.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设计 |
4.2.1 中心手术部的基本流线构成 |
4.2.2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流程关系 |
4.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方式 |
4.3.1 物流组织方式的影响 |
4.3.2 器材准备区分布形式的影响 |
4.3.3 中心手术部的空间组织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 |
5.1 关注多维介入的互动式设计策略 |
5.1.1 详细的设计导引 |
5.1.2 多学科参与的设计过程 |
5.1.3 3D设计平台 |
5.2 关注健康舒适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
5.2.1 改善手术部环境品质 |
5.2.2 完善手术部功能配置 |
5.3 关注可持续性的弹性化设计策略 |
5.3.1 适应未来发展的模块化设计 |
5.3.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变性设计 |
5.4 关注医疗高效的智慧型手术部设计策略 |
5.4.1 紧凑型功能空间设计 |
5.4.2 医疗资源高效整合新型手术室及智慧型手术室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调研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医院洁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洁净手术室和新型普通手术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J]. 蔡云霞,郭水华,罗锋,房亦麟. 现代医院, 2021(12)
- [2]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D]. 邓茜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制药洁净室气流分布特性及自净机理研究[D]. 成瑾.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6]综合性监测后评估反馈对洁净手术室运行维护效果影响的多中心研究[J]. 陈松婷,熊辛,徐闻,茆尤尤,杨秀菊,王青,朱爱华,曾忠萍,孙玉姝,李瑞菊,高莲英,韩广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03)
- [7]高大空间洁净室污染物分布控制研究[D]. 李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8]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D]. 蔡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布局设计研究[D]. 杨临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当代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设计策略研究[D]. 罗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