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豪,李薇,欧阳丽娜,杨琴,王一帆,孙潇,朱力[1](2022)在《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CMpEF)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0例HCMpEF患者及42例健康对照组行3.0 T心脏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后,将图像导入CVI42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基本功能参数及左室整体3D应变参数,包括:径向(radial)、周向(circumferential)及纵向(longitudinal)的峰值应变(peak strain,P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PSSR)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peak diastolic strain rate,PDSR),采用SPSS 26.0软件对两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MpEF组的各个方向的PS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径向:26.00 (14.63) vs. 32.39 (10.55),周向:(-17.30±4.55) vs.(-19.67±3.73),纵向:(-8.14±3.25) vs.(-10.74±3.26),HCMpEF组vs.健康对照组,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HCMpEF组的各个方向的PSSR及PDSR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SSR径向:1.55 (0.94) vs. 1.85 (0.61),周向:-0.99 (0.39) vs.-1.13 (0.29),纵向:-0.49 (0.38) vs.-0.67(0.28),单位:s-1,P<0.05;PDSR径向:-1.37 (-0.86) vs.-2.17 (1.35),周向:0.87 (2.44) vs. 1.16 (0.53),纵向:0.46 (0.24) vs. 0.68 (0.33),单位:s-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CMpEF患者尽管射血分数保留,但是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已经受损,CMR-FT定量分析技术可以为评价心脏功能提供新的依据。
翁莹莹[2](2021)在《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tissue tracking,CMR-TT)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右室心肌应变评估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并经临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在HCM患者中,22例伴有右心室肥厚HCM,28例不伴右心室肥厚;31例合并有间隔壁强化,19例是无间隔壁强化。病变组收集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图像,对照组收集磁共振平扫图像。心脏磁共振检查平扫主要序列包括心室短轴和长轴四腔心层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FIESTA)序列;增强采用反转恢复-快速梯度回波(Inversion Recovery Fast Grass,IRFGR)序列。所有的图像利用后处理软件(cvi42,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v.5.6,Calgary,AB,Canada)进行处理。用该软件追踪并算出右心室的应变相关参数,包括右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的纵向峰值应变(peak strain longitudinal,LPS)、环向峰值应变(peak strain circumferential,CPS)、径向峰值应变(peak strain radial,RPS)及右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应变率(strain rate longitudinal,LSR、strain rate circumferential,CSR、strain rate radial,RSR),并生成右心室的时间-应变和时间-应变率曲线图。分析比较HCM与正常对照组的应变及应变率差异,并依据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及正常对照组的参数。所有计数资料以数字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CM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整体纵向应变分别为(-6.96±4.32;-9.73±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右心室节段性心肌分析中,HCM组与对照组的室中段纵向应变(-5.45(-9.74,8.77);-8.90±7.90)和径向应变(56.92(37.87,86.76);61.9±19.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3)。室间隔强化组与无强化组两组的右室心肌整体径向、环向和纵向应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心室肥厚(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组与非RVH组两者整体纵向应变(-5.50±4.27;-8.00±4.09)有统计学差异(P=0.003),而两组整体径向应变及环向应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RVH组、非RVH组及对照组的收缩期纵向应变率(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 longitudinal,SLSR)(-0.64(-0.82,-0.31);-0.47(-0.78,-0.80);-0.78±0.29)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HCM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合并右室肥厚的患者右室功能减低更明显;CMR-TT可以早于RVEF减低检测出HCM患者的RV心肌改变,伴有RVH的HCM心肌应变减低更为显着。
王皓冬[3](2021)在《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137名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的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并结合血清标志物、心电图标志物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经过随访得出LGE-CMR对NICM的预后价值,从而更好地为NICM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分层,进而更及时的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评估的137名NICM住院患者,并排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另外还评估了以下危险指标:NYHA功能分级≥II级,BNP>100 ng/l,cTnI>0.03 mg/l,LVEF≤35%,LVEDD>55 mm和QRS>105ms。研究的终点是各种原因死亡、心脏移植、猝死未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因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等终点事件。结果:结合CMR等检查完成诊断后,137例入选的NICM患者中84名患者(61.3%)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CM);10名患者(11.7%)被诊断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Myocarditis);16名患者(11.7%)被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HCM);11名患者(8.0%)被诊断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16名患者(7.3%)被诊断为心肌淀粉样变(Amyloidosis)。137例患者的心肌核磁结果中93例(67.9%)LGE为阳性。其中LGE最常见的增强模式为混合强化(Diffuse Enhancemengt)(n=26,19%);其他模式:跨壁样增强(Transmural Enhancement)(n=7,5.1%);心内膜下强化(Subendocardial Enhancement)(n=17,12.4%);心外膜强化(Subepicardial Enhancement)(n=11,8.0%);心间区增强(Mesocardial Enhancement)(n=13,9.5%);结节状或斑片状(Nodular or Patchy Enhancement)(n=13,9.5%);右室增强(RV Enhancement)(n=6,4.4%)。分组对照基线数据时,LGE阳性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LGE患者(分别为29.50±15.46%和34.86±12.97%,p=0.011)。LGE阳性患者QRS持续时间较LGE阴性患者显着增高(108.77±27.09ms和99.32±19.76ms,p=0.011)。此外,IgE阳性患者的cTnI水平较高(1.45±6.89 ng/l和0.14±0.67 ng/l,p=0.017)。在年龄、性别、LVEDD、既往病史和心脏药物治疗方面,IgE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没有差异。在中位16个月的随访期内,137名患者中有64名(46.7%)达到了综合终点,死亡10例(7.3%);3例(2.2%)因心脏骤停成功复苏;5例(3.6%)患者于我院或外院行ICD治疗;30例(21.9%)患者记录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36.5%)因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再次入我院或于当地医院入院治疗;26例(19.0%)患者达到复核终点(达到2种或2种以上临床终点)。在NICM预后多变量分析中LGE+(HR=3.0;95%CI:1.5-5.8;P=0.002),BNP>100 ng/l(HR=4.3;95%CI:1.5-11.9;p=0.005)和QRS>105ms(HR=2.0;95%CI:1.2-3.3;p=0.006)为NICM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BNP>100ng/l为最强预测因子。当以样本中大多数患者即扩张型心肌病(DCM)(61.3%)为样本的多变量分析中,LGE+(HR=5.5;95%CI:2.3-13.2;P=0.001);QRS>105ms(HR=2.3;95%CI:1.2-4.4;p=0.012)成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LGE+为最强预测因子。结论:1.在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中,与LGE阴性患者相比,LGE阳性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差。2.在多变量分析中LGE+、BNP>100 ng/l、QRS>105ms是NICM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BNP>100 ng/l为最强独立预测因子。3.当以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患者为样本进行多变量分析,LGE+与QRS>105ms成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LGE+为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4.与LGE阴性患者相比,LGE阳性患者LVEF降低,QRS间期、cTnI水平升高。
林晨[4](2021)在《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晚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图像为金标准,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技术定量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在PCI术后1周内行CMR扫描的患者57人,根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27名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30名STEMI患者,同时纳入10名健康对照者。所有研究对象行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T CMR检查。获得CMR标准两腔、三腔、四腔、左室短轴电影(cine)、LGE及IVIM图像。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得到每位研究对象左心室功能参数及LGE百分比。利用MITK Diffusion软件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左心室16节段心肌的IVIM相关参数f值、D值及D*值。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各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IVIM参数测量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30名STEMI患者的480个心肌节段纳入分析,153个节段为梗死心肌节段,其中36个节段发生微循环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远端未受累心肌节段327个。10名健康对照者纳入正常心肌节段160个。(2)同一医师先后两次测量及不同医师测量的所有研究对象IVIM参数的ICC检验均具有良好一致性(ICC均>0.75)。(3)梗死心肌f值及D*小于远端未受累心肌的f值和D*值[0.79(0.77,0.82)vs.0.86(0.84,0.89),Z=-14.307,P<0.001;27.39(21.86,30.45)×10-3mm2/s vs.51.66(41.23,63.58)×10-3mm2/s,Z=-15.866,P<0.001];对发生梗死的心肌节段进一步亚组分析中,MVO节段的f值和D*值均小于无MVO的心肌节段[0.77(0.69,0.82)vs.0.80(0.78,0.82),Z=-3.024,P=0.002;15.16(11.68,20.00)×10-3mm2/s vs.28.91(26.33,30.30)×10-3mm2/s,Z=-8.496,P<0.001)];此外,STEMI患者远端未受累心肌节段D*值小于健康对照者正常心肌[51.66(41.23,63.58)×10-3mm2/s vs.53.64(47.20,68.39)×10-3mm2/s,Z=-1.987,P=0.047];(4)f值及D*值对梗死心肌及发生MVO的心肌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D*值的准确性最高。D*值诊断梗死心肌的AUC为0.949、截断值为36.45×10-3mm2/s,灵敏度为96.1%,特异度88.4%;D*诊断梗死心肌有MVO的AUC为0.968、截断值为21.37×10-3mm2/s,灵敏度为86.1%,特异度95.7%。(5)f值及D*与LGE百分比具有相关性(r=-0.412、-0.821;P=0.024、P<0.001),随着延迟强化程度的增加,f值及D*呈减小的趋势,且D*值的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可行的。IVIM参数能定量评价STEMI患者梗死心肌节段,区分STEMI患者梗死心肌有无MVO的发生,其中f值及D*值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IVIM技术为CMD的无创性CMR评价提供了新的临床指标和可靠方法。
袁月[5](2020)在《CMR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OSAHS患者左心功能及心肌的变化,并对心肌组织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与方法5:选择具有鼾症、睡眠障碍病史符合2011年修订版OSAHS诊断标准,且经多导睡眠图监测后诊断为OSASH的男性患者24例,年龄40~60岁,及正常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25名,年龄40~60岁,进行心脏磁共振扫描。分别进行多时相电影序列扫描、对比剂注射前T1mapping扫描、T2mapping扫描及对比剂注射后T1mapping扫描。处理图像并获得左心功能相关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心肌质量(LVM);左室心肌组织学参数:左室心肌不同节段的平均注射对比剂前后的T1值、T2值,并根据公式计算出相应的ECV值。结果:(1)心功能相关参数:OSAHS组LVEF、LVEDV及LVSV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VESV及LVM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左室心肌组织学参数:中间段T2值、心尖段T2值及左室心肌总体平均T2值OSAHS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3)OSAHS组左室心肌T2值与年龄、BMI及AHI的相关性分析:左室心肌总体平均T2值与年龄、BMI及AHI均呈正相关;心尖段T2值与年龄、BMI及AHI均呈正相关。结论:(1)OSAHS患者的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心肌质量增加。(2)OSAHS患者左室心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且损害程度与OSAHS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3)心脏磁共振成像T2mapping技术可以有效评估OSAHS患者心肌的早期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6](2020)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临床应用指南》文中提出
苏炼[7](2020)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3.0T磁共振心脏成像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5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获得的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LGE定义为在同一短轴平面上异常心肌与正常心肌信号强度差大于2倍标准差)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分为LGE(+)组(有延迟强化),LGE(-)组(无延迟强化)。按照LOWN室性早搏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0-5级,其中3-5级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分析LGE(+)组和LGE(-)组分别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依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肌17节段法将LGE(+)组心肌纤维化所累及的节段数进行分类:02个、35个、≥6个共三类;通过左心室短轴面LGE(+)的累计面积所占左心室心肌面积的百分比来代表心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即轻度(125%)、中度(2550%)和重度(>50%)。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GE(+)组34例中有21例发生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1/34,61.76%);LGE(-)组18例中有4例发生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18,22.22%),LGE(+)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率高于L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GE(+)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高于LGE(-),高达4.65倍[95%CI(0.360,2.034)]。2、根据LGE(+)组中心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分级:轻度:4例,均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度:21例,有14例发生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重度:9例,有7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表明LGE(+)不同严重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earson为0.596,即呈正相关关系。3、LGE(+)组34例患者按照心肌纤维化累及的不同心肌节段数进行分类:累及02个心肌节段:6例,有1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累及35个心肌节段:19例,有13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累及≥6个心肌节段:9例,有7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累及不同心肌节段数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累及35个节段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高于累及02个节段,达3.66倍[95%CI(0.243,1.137)];累及≥6个节段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高于35个节段,达2.61倍[95%CI(1.137,4.105)]。4、分析LGE(+)组的心肌纤维化分布情况,发现发生在基底段(前间壁、下间壁、下壁)、中间段(前间壁、下间壁)、心尖段(间壁、下壁)、心尖帽这些节段的RR值明显大于其他节段,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发生在基底段(前壁、侧壁、前侧壁)、中间段(下壁、下侧壁、前侧壁)、心尖段(前壁、侧壁)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扩张型心肌病LGE(+)累及节段部位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LGE(+)节段数多少及其严重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且发生在室间隔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性更高。
林青[8](2020)在《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T1mapping及ECV与延迟强化关系》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pathy,HCM)发病率约为1:500,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首要原因。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HCM的首选检查,但是该检查容易受到声窗和胸骨的遮挡,不易显示心尖部情况,因此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效果欠佳。CT(computed tomography,CT)也可以用于诊断HCM,但其有辐射,且无法准确评估HCM心功能、心肌瘢痕及纤维化情况。心肌组织活检是以往评估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唯一方法,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性检查,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心脏形态和功能的金标准。CMR的迟强化技术(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能够准确识别HCM中的心肌瘢痕及纤维化。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CMR心肌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可以量化性地评估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尤其在评估弥漫性心肌纤维化方面比LGE及常规检查手段更具优势。现国内已有HCM心肌初始T1 mapping值的研究,但增强后T1 mapping值及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的研究较少,且没有T1mapping技术与延迟强化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探讨:(1)CMR T1 mapping技术定量评估HCM心肌组织学特征和早期诊断心肌纤维化的价值;(2)CMR T1mapping技术与LGE程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华中阜外医院放射科2018年3月-2019年6月间进行3.0 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心脏检查的HCM患者56例,扫描序列包括电影序列、T1 mapping序列、首过灌注序列、延迟增强序列及增强后T1 mapping序列。同时期扫描30例健康志愿者,扫描序列包括电影序列、T1 mapping序列。观察电影序列、心肌灌注序列及延迟增强序列的心脏形态学表现,并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16个心肌节段分段法(心尖部除外)分析左心室心肌。由两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独立测量HCM组及对照组所有心肌节段的舒张末期左心室壁厚度。运用专门的半自动化心脏后处理软件化获取HCM组及对照组的心肌质量和所有心肌节段的初始T1值;获取HCM组各节段心肌的增强后T1 mapping值、ECV值和LGE。采用方差分析比较HCM组间与对照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1.HCM组56例患者共有405个肥厚节段,其中肥厚并强化节段有273个,肥厚未强化节段132个;此外非肥厚节段491个,其中非肥厚强化节段15个,非肥厚未强化节段476个。对照组30例患者共有480个心肌节段,所有节段均未见肥厚。2.HCM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壁厚度(21.01mm±4.42mm)、心肌质量(235.49g±96.63g)、初始T1 mapping值(1260.21ms±66.47 ms)均大于正常对照组(8.41mm±1.23mm)、(110.01g±22.36g)、(1195.28ms±37.48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HCM组中非肥厚并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347.61ms±38.63ms,ECV值为44.37±7.38,HCM组中肥厚并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336.61ms±47.66ms,ECV值为42.70±7.88,肥厚未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270.43ms±37.81ms,ECV值为34.45±7.85,非肥厚未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212.30ms±37.33ms,ECV值为29.20±4.54。非肥厚并强化节段的初始T1值及ECV值大于肥厚强化节段大于肥厚未强化节段大于非肥厚未强化节段(P均<0.05);非肥厚未强化节段的初始T1值(1212.30ms±37.33ms)大于正常对照组(1195.28ms±37.48ms)(P<0.05)。非肥厚并强化节段的增强后T1值(458.98ms±44.31ms)小于肥厚并强化节段的增强后T1值(465.96ms±43.04ms)小于肥厚未强化节段(527.70ms±35.79ms)小于非肥厚未强化节段(576.83ms±25.84ms)(P均<0.05)。4.LGE轻度强化的节段有138个,中度强化节段有86个,重度强化节段有51个。其中重度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352.63ms±47.82ms,ECV值为45.36±7.92,中度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302.68ms±43.66ms,ECV值为39.76±7.31,轻度强化节段T1 mapping值为1282.63ms±47.82ms,ECV值为37.39±6.34。重度强化节段初始T1值及ECV值大于中度强化节段大于轻度强化节段(P均<0.05)。重度强化节段增强后T1值(425.98ms±36.04ms)小于中度强化节段(462.38ms±41.04ms)小于轻度强化节段(513.98ms±42.32ms)(P均<0.05)。结论1.CMR T1 mapping及ECV比传统的LGE能更早地发现HCM的心肌纤维化。2.CMR T1 mapping及ECV可对HCM心肌组织学特征进行定量评估,也有利于评估弥漫性心肌纤维化。3.CMR平扫T1 mapping及ECV与LGE程度呈正相关。
闻婷[9](2019)在《芪参益气活血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活血方,每日2次,每次200ml,2组均连续治疗3月。对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功能分级及NT-proBNP进行对比,同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78.1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变化:两组患者的LVEF均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LVESD、LVEDD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NT-proBNP变化:两组患者的NT-proBNP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芪参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规范西医治疗。
汪雨珊[10](2019)在《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容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探究三维超声自动技术评价左室容积及射血功能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目的】探究应用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以手动三维超声(3DEM)和心脏磁共振(CMR)技术作为参考标准。【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9例心脏病患者,其中包括3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HCM),30例高血压患者(HT)、29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应用三维自动定量技术(3DEA)、手动三维超声(3DEM)和心脏磁共振(CMR)技术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收缩末期容积(LVESV1)和射血分数(LVEF1),并记录各组3DEA技术分析成功率,将三维自动定量技术(3DEA)的测值分别与磁共振技术(CMR)和手动三维超声(3DEM)技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以探究其准确性;对于自动定量不佳的患者,操作者进行手动微调,再次记录手动微调后(3DEA-C)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收缩末期容积(LVESV2)和射血分数(LVEF2),并记录各组分析成功率,将三维自动定量技术的测值再次分别与磁共振技术(CMR)和手动三维超声(3DEM)技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1)HCM组、HT组、DCM组分析成功率高,分别为93.8%、100%、93.5%。(2)三维自动定量参数各组间分析显示:DCM组LVEDV1、LVESV1较其余两组显着增大,DCM组LVEF1较其余两组显着减小(P<0.05);(3)三维自动定量技术手动校正前后对比分析显示:HCM组LVESV2较手动微调前对应测值LVESV1显着减小,HCM组LVEF2较手动微调前相应测值LVEF1显着增大(P<0.05);(4)与3DEM技术相应测值比较::⑴各组3DEA技术测量的容积值均偏高;⑵与3DEM相应测值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三维自动定量各参数与其相关性好;⑶与3DEM相应测值比较,HCM组3DEA自动测量的LVESV、LVEF相关性低(r=0.46-0.61),校正后3DEA-C定量的LVESV2、LVEF2相关性明显提高(r=0.82-0.93);⑷各组其余参数与3DEM技术相关性高(r=0.86-0.98),校正后3DEA-C定量的LVEDV2、LVESV2相关性未见明显提高(r=0.87-0.98);(5)与CMR相应测值比较:⑴各组容积测值均偏低;⑵与CMR相应测值比较,三维自动定量技术整体和分组的各参数相关性和一致性情况同第4条结果所述。【结论】应用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及高血压患者(HT)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可行性高;3DEA技术可以准确定量DCM患者、HT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3DEA-C技术可以准确定量HCM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第二部分三维超声自动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容积及功能:与二维超声双平面Simpson’s技术的对照研究【目的】以磁共振测值为金标准,并与临床常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s技术测值对比,探究应用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8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HCM)。应用三维自动定量技术(3DEA)、二维双平面Simpson’s法(2DBP)和心脏磁共振(CMR)技术分别测量各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将两种超声技术的测值分别与磁共振技术(CMR)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并记录上述两种超声技术的分析时间,计算各方法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重复性;对于自动定量认为不佳的患者允许手动微调,再次记录手动微调后(3DEA-C)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收缩末期容积(LVESV2)和射血分数(LVEF2),将三维自动定量技术的测值再次与磁共振技术(CMR)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再次记录分析时间,计算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重复性。【结果】(1)与CMR相应测值比较,三种超声技术(2DBP、3DEA、3DEA-C)容积测值均偏低,且2DBP测量的左室容积较三维方法偏低;(2)与CMR相应测值比较,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3DEA-C测量左室各参数的相关性优于2DBP法;(3)3DEA和3DEA-C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重复性高于2DBP技术;(4)三维自动技术的分析时间明显低于二维双平面法。2DBP、3DEA、3DEA-C三种技术平均分析时间分别为:213±30s、14±1s、154±36s。【结论】3DEA技术定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参数相比于二维双平面法准确性和重复性更高,用时更短,在不对称的心腔定量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图像采集 |
1.3 图像处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人群基本资料及左心基本功能参数差异分析 |
2.2 CMR-FT 3D整体PS参数分析 |
2.3 CMR-FT 3D整体收缩期PS参数分析 |
2.4 CMR-FT 3D整体舒张期PS参数分析 |
3 讨论 |
3.1 CMR-FT技术的应用 |
3.2 HCM心肌病理特点 |
3.3 HCM左心室收缩功能特点 |
3.4 HCM左心室舒张功能特点 |
3.5 局限性 |
(2)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
2.2 成像设备与检查方法 |
2.2.1 成像设备 |
2.2.2 扫描方法及步骤 |
2.3 图像分析及后处理 |
2.3.1 心功能分析 |
2.3.2 右室心肌应变指标分析 |
2.4 重复性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 |
3.2 HCM组的整体应变一致性分析 |
3.3 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右室心肌应变分析 |
3.4 室间隔强化组与无强化组右室心肌应变分析 |
3.5 RVH 组与非RVH 组右心室心肌应变分析 |
3.6 RVH 组、非RVH 组与正常组的整体应变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与病理 |
4.2 肥厚型心肌病的右心功能改变 |
4.3 CMR在肥厚型心肌病的应用现状 |
4.4 CMR-TT在评估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3)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非缺血性心肌病分型 |
2.1.1 扩张型心肌病(DCM) |
2.1.2 肥厚型心肌病(HCM) |
2.1.3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 |
2.1.4 心肌淀粉样变性(CA) |
2.1.5 心肌炎 |
2.2 影响非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标志物 |
2.2.1 血清标志物 |
2.2.2 心电图标志物 |
2.2.3 遗传标记 |
2.2.4 左室射血分数(LVEF) |
2.2.5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终点 |
3.3 LGE-CMR相关标志物 |
3.4 其他评估NICM预后的标志物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临床数据特征 |
4.2 随访和结果 |
4.3 风险预测因素与结果的关联 |
4.4 子群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LGE-CMR对于心肌疾病的诊断价值 |
5.2 NICM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5.3 DCM子群分析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5.4 NICM患者LGE特点 |
5.5 LGE的定量分析 |
5.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健康对照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STEMI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所有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1.2 STEMI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比较 |
3.2 IVIM图像评估 |
3.3 IVIM相关参数组内、组间一致性分析 |
3.4 IVIM相关参数不同节段的比较 |
3.4.1 健康对照者正常心肌与STEMI患者未受累心肌比较 |
3.4.2 STEMI患者未受累心肌与梗死心肌的比较 |
3.4.3 梗死心肌无MVO 节段与有MVO 节段的比较 |
3.5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及梗死心肌有MVO的价值 |
3.5.1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 |
3.5.2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有无MVO |
3.6 IVIM参数与LGE百分比及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CMR评估STEMI患者微循环阻塞 |
4.2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及心功能分析 |
4.3 IVIM技术的成像要素 |
4.4 IVIM技术对心肌微循环的评价 |
4.5 IVIM参数在STEMI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CMR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OSAHS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2 对照组入选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心脏磁共振扫描仪器、序列及参数 |
2.2.2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收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各组数据分布情况 |
3.2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比较 |
3.3 各组参数统计结果比较 |
3.3.1 功能参数 |
3.3.2 组织学参数 |
3.3.3 OSAHS组左室心肌T2 值与年龄、BMI及 AHI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OSAHS临床及病理生理概述 |
4.2 OSAH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4.3 OSAHS患者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病理生理改变 |
4.3.1 睡眠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4.3.2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
4.3.3 炎症反应增加 |
4.4 心功能的评价 |
4.5 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 |
4.5.1 心脏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4.5.2 心脏形态学成像技术 |
4.5.3 心脏功能成像技术 |
4.5.4 心肌灌注成像技术 |
4.5.5 心肌延迟增强 |
4.5.6 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
4.5.7 T1mapping及 ECV技术 |
4.5.8 T2WI及 T2maping技术 |
4.6 心脏磁共振技术对OSAHS患者心脏改变的研究 |
4.6.1 OSAHS患者心脏磁共振结构功能参数的分析 |
4.6.2 OSAHS患者心脏磁共振T1mapping及 ECV参数的分析 |
4.6.3 OSAHS患者心脏磁共振T2mapping参数的分析 |
4.6.4 OSAHS组左室心肌T2 值与年龄、BMI及 AHI的相关性分析 |
4.7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附图 |
附录 B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扩张型心肌病概述 |
1.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1.3 心脏磁共振概述 |
1.3.1 CMR基本成像原理 |
1.3.2 CMR发展与现状 |
1.4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样本分组 |
2.4 扫描设备、序列、参数、方法 |
2.5 数据后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样本分组情况 |
3.2 CMR检查结果 |
3.2.1 有无LGE与有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比较 |
3.2.2 LGE严重程度分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
3.2.3 LGE 累及不同心肌节段数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
3.2.4 LGE节段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对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心脏磁共振的优、劣势 |
4.2 心脏磁共振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 |
4.3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分析 |
4.3.1 扩张型心肌病有无LGE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
4.3.2 扩张型心肌病LGE严重程度与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
4.3.3 扩张型心肌病LGE节段数及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
4.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T1mapping及ECV与延迟强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心脏磁共振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的应用价值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芪参益气活血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扩张型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
1.1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进展 |
1.2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 |
1.3 扩张型心肌病的辅助检查 |
1.4 扩张型心肌病的西药治疗 |
2、祖国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进展 |
2.1 中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3 中医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
3、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失率 |
1.6 伦理学要求 |
2、实验设计 |
2.1 分组 |
2.2 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4.1 气(阳)亏虚、血瘀(水停)证与扩张型心肌病 |
4.2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与扩张型心肌病 |
4.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4 选方用药的作用机理研究 |
4.5 结果分析 |
4.6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容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英文索引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自动技术评价左室容积及射血功能的准确性、可行性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与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三维超声自动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与二维超声双平面Simpson's技术的对照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仪器与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磁共振组织特征追踪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初步研究[J]. 刘宇豪,李薇,欧阳丽娜,杨琴,王一帆,孙潇,朱力. 磁共振成像, 2022
- [2]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D]. 翁莹莹. 南昌大学, 2021(01)
- [3]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价值[D]. 王皓冬. 吉林大学, 2021(01)
- [4]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D]. 林晨. 兰州大学, 2021(12)
- [5]CMR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D]. 袁月. 青海大学, 2020(02)
- [6]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06)
- [7]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分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D]. 苏炼. 南华大学, 2020(01)
- [8]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T1mapping及ECV与延迟强化关系[D]. 林青.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芪参益气活血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闻婷. 扬州大学, 2019(02)
- [10]三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容积的应用研究[D]. 汪雨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