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及找矿前景

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及找矿前景

一、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与找矿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汤谨晖[1](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王桔[2](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陈旭[3](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何忧[4](2019)在《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水文地球化学成矿机理》文中提出伊犁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之一,在盆地南缘发现了一系列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而盆地北部仅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小型铀矿床或铀矿化点,盆地演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构造活动强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地下水流场特征及演化过程可能是导致盆地不同构造部位铀成矿条件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的角度,综合考虑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耦合作用下含铀流体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水文地球化学成矿机理,对加深认识伊犁盆地铀成矿规律和指导铀矿床空间定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整理伊犁盆地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开展野外露头地质调查与岩石、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采样工作,综合运用岩石放射性分析、岩石与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对伊犁盆地铀成矿的铀源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剖析,运用反应-迁移耦合模拟技术对含铀流体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揭示铀成矿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结合伊犁盆地构造及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的铀成矿模式及成矿有利靶区,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蚀源区岩浆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盆地地下水系统提供了良好的铀源蚀源区岩石及地表水铀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伊犁盆地南、北两侧的蚀源区分布大量的花岗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盆地南部和北部均具备良好的铀源条件。其中,花岗岩铀含量高,且在含氧水作用下具有较高的铀析出能力,是重要的铀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铀含量中等,但铀的析出能力很强,也是良好的铀源;沉积岩及中性岩浆岩的铀含量低,铀源条件较差。2、多层次的地下水系统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水动力条件中生代伊犁盆地的河湖相沉积构造的交替演化,连续沉积了数千米的含砂-含煤岩系,为该区多层结构承压含水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叠系侏罗系承压含水系统在盆缘开启,得以接受山前含铀含氧水的入渗补给,同时盆地内部深大断裂构造的发育,导通了深部承压含水层之间及其与潜水含水系统的水力联系,改善了地下水循环条件,尤其是为深部承压含水系统水循环的贯通创造了前提,形成了完整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体系,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水动力条件。3、盆地含水层中发育完整的氧化还原环境系统为铀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水化学条件伊犁盆地地下水化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北两侧发育有完整的氧化还原环境系统,具备铀成矿的基本水化学条件。从补给区(氧化带)到径流区(氧化还原过渡带),地下水化学特征由低TDS、低或中等铀含量的HCO3-Ca型水逐渐转变为中等矿化度、中等-高铀含量的HCO3·SO4-Na或SO4·Cl-Ca·Na型水,继续往深部进入径流-排泄区(还原带),则呈现为高矿化度、低-中等铀含量的SO4·Cl-Na·Ca型或Cl·SO4-Na·Ca型水。地下水系统中的这种在氧化-还原环境控制下的由“铀随水去”→“水去铀留”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决定了铀在地下水系统中的析出→迁移→富集过程。4、地下水交替强度与含水介质垂向的不均匀性控制了铀成矿规模根据对伊犁盆地地下水流与含铀流体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平面上,伊犁盆地南部地下水的水交替条件要远强于盆地北部,故南部铀成矿条件更优,尤其是盆地西南部,铀成矿的水动力条件最优。垂向上,伊犁盆地三叠侏罗系裂隙-孔隙含水介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表现为两强两弱的特征,即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强,三工河组和小泉沟群弱,这就为含矿流体在垂向上的不均匀分配奠定了基础,更多的含氧-含铀流体主要经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含水系统发生交替和循环,因此更有利于在这两个层位上富集成矿。5、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不同部位的地下水流场特征与铀成矿规模伊犁盆地南部自三叠侏罗系承压含水层开启后,构造运动强度相对较弱,地下水流场特征保持基本稳定,且发育完整的氧化还原系统,铀成矿作用得以稳定持续的进行,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尤其是西南部成矿条件最稳定,东南部因受挤压形成褶皱,改变了地下水流场与铀成矿条件,导致成矿规模不如西南部。盆地北部构造运动强烈,盆缘大幅抬升并形成褶皱带,导致盆地北缘铀储层及早期形成的铀矿抬升至地表被改造破坏,仅褶皱带南部的斜坡带具备发育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与氧化还原系统的铀成矿条件,但受地下水流分散、成矿流场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盆地北部铀成矿条件较盆地南部差。

吕砚[5](2019)在《全球铀资源贸易及铀元素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资源因其重要性被形象的称为核电站的粮食。未来核电的发展将需要更多铀资源,以保障我国核电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铀矿资源禀赋不佳,不得不进口大量铀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渐攀升,铀资源的匮乏将制约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全球铀矿资源供应中心与需求中心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铀矿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在国家之间流动。铀矿资源供应安全关系到我国核电产业健康平稳运行,对于我国而言,制定科学合理的铀矿资源国际贸易战略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铀矿资源供应安全。本文在分析全球铀资源供需的基础上,对全球和中国铀资源贸易特征进行梳理,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对全球铀资源贸易格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集团格局、区域格局以及国家地位等,同时设计一系列指标对主要国家和中国在铀资源国际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分析。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铀资源品种,而是覆盖主要铀资源品种,并将所有折算成统一标的——铀元素进行加和分析,基于元素流概念对铀资源国际贸易复杂网络建模,有利于更深层次探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铀资源贸易的特征,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2000年以来全球自然铀贸易的需求中心由原有的欧洲中心和美洲中心,演变为现阶段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心、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中心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中心。全球富铀产品贸易的需求中心主要为欧洲中心和美洲中心,富铀产品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中进行,欧洲自成一格贸易体系,美洲中心也是全球主要的供应中心。(2)铀矿价格的波动对自然铀和贫铀产品的贸易网络稳定性影响较大,矿价格上升带来的聚集效应,使得网络趋向于稳定,以降低贸易成本。同时,铀矿价格的上涨,将会使得进出口国家之间倾向于签订长协,以稳定双方利益。(3)全球自然铀贸易逐渐形成围绕三大自然铀需求国(中国、法国和美国)的贸易集团。(4)全球富铀产品贸易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演变规律,主要贸易集团内国家并没有相对固定的组合,集团成员国变化较大,同时全球富铀产品贸易成员国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贸易量较小,并不起到主导的作用。贫铀产品的贸易自由度较高,参与贸易的国家数量较多。通过分析得出全球贫铀产品贸易形成三大主要集团:美国—以色列贸易集团,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集团,英国-法国-德国贸易集团。(5)全球铀资源贸易主要以自然铀和富铀产品的形式进行,两者铀元素含量合计占总贸易量的90%以上,贫铀产品贡献较小,铀矿及精矿贸易量微乎其微。铀矿价格的上涨仅对自然铀贸易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富铀和贫铀产品的影响较小。

周宇翔[6](2019)在《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贵州白马洞铀多金属矿床(504)是我国典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之一。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前人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因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控矿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深入研究控矿条件对于矿床成因的深化以及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钻孔、坑道资料、地球物理构造解译、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的综合研究,主要对该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控矿规律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主要控矿构造的空间分布,对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耦合关系及其对铀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白马洞铀矿床的控矿因素主要为:黑色岩系、断裂构造、热液隐爆角砾岩和黑色蚀变。得出以下成果:(1)白马洞矿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及清虚洞组黑色岩系属于“铀源层”,同时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空间,控制了赋矿层位。(2)区域上,白马洞断裂属于纳雍-贵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是含矿热液迁移上升的良好通道,控制了区域的矿化带的展布。由于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滑脱体系和次级褶皱间的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富集空间,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区域矿化点的分布;白马洞断裂上盘的多层次滑脱构造部位和次级横跨褶皱的向斜转折端,形成的层间构造体系,是含矿热液运移和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白马洞断裂和犀牛洞断裂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马洞矿床矿体的展布,构成其南北界限。(3)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既为矿体提供热源和物源,也为矿体的赋存提供空间。热液隐爆角砾岩体是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4)在空间上,角砾岩带、矿体和黑色蚀变三者构造相关联,黑色蚀变与矿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断层两侧发育的黑色蚀变硅化岩控制了矿体的分布。(5)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与其上牛蹄塘组、其下陡山沱组细碎屑岩之间易形成层间破碎带,存在富大矿体的可能,是寻找第二成矿空间的重要对象。区域上铀汞钼多金属元素在东南部富集,因此可以考虑在矿区南部寻找隐伏矿体。

马康熙[7](2019)在《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文中提出贵州开阳地区白马洞(504)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区域上处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矿区断层发育,矿体主要产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黄、黄色含绢云母砂质页岩、钙质页岩、深灰色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的黑色岩系地层中。热液蚀变发育、种类繁多、叠加复杂,铀成矿与热液蚀变关系密切。因此对该矿区热液蚀变的深入研究,对于矿床成因的探究以及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镜下岩矿鉴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质量平衡迁移计算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矿床热液蚀变类型、蚀变岩石及矿物特征、蚀变带剖面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规律,分析了热液蚀变在铀成矿中起到的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白马洞铀矿床围岩蚀变十分发育,存在多阶段性,叠加作用复杂。主要以该矿区特有的黑色蚀变为主、红色蚀变、硅化、方解石化分布较为广泛,重晶石化、黄铁矿化也有分布。蚀变在垂向上呈现“上酸下碱”的分带现象。(2)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了铀成矿与Al2O3、TFe、SO3正相关,与MgO、CaO负相关,黑色蚀变岩中U富集最为明显,这可能与黏土矿物、黄铁矿等“聚铀剂”以及赤铁矿化关系密切;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U的富集明显与As、Sb、Mo、Tl正相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说明围岩与蚀变矿体都具有相似的右倾配分模式,表明可能具有同源性;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本区成矿流体可能与地壳深部热液流体有关。(3)对蚀变带剖面进行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计算,通过Isocon图解分析法得出:铀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成正比,黑色蚀变岩与红色蚀变岩U元素的迁入最为明显;在热液蚀变的过程中,明显迁入的元素有U、SiO2、Pb、Ge、Cr,明显迁出的元素有MgO、CaO、Mn、Li、Ba、Co、Sr、Ga、Sc、V、Ni、REE等;U的迁移规律与Pb正相关,与MgO、CaO、Mn等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及HREE的迁出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4)热液蚀变在成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贯穿成矿过程大部分时期。特别是在矿质沉淀到表生氧化期间,为铀成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黑色蚀变与红色蚀变对找矿有重要指示性意义。

袁为[8](2017)在《四川米易县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西地区混合岩型铀矿成矿机理研究”(编号:41472073)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康滇地轴热液铀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在总结和深入分析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米易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岩石学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从含矿主岩来看,垭口地区的矿石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混合岩化片岩矿石、混合岩矿石、黑云母片岩矿石。据放射性照相显示,矿石中铀主要以细小的颗粒状铀矿物的形式存在,且分布很不均匀。其共生矿物组合为: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沥青铀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2)根据主、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将基体(变质岩)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斜长角闪岩类,另一类为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类。对其进行原岩恢复,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为正变质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类;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为副变质岩,原岩为页岩、粘土岩、砂质岩、杂砂岩类。(3)围岩中富集的微量元素较为简单,一般富集U、Sc、Bi、Th。而矿石和矿化岩石中富集的元素种类比围岩更多更复杂,都有U、Sc、Cu、Bi、Be、Th的显着富集或者明显富集,与蚀变岩中富集元素的种类比较类似,反应了构造蚀变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尤其是围岩中均无Cu的富集,而矿石、矿化岩石以及构造蚀变岩中均有Cu的显着或明显富集,反映区内的铀矿化与铜矿化可能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4)从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随着混合岩化程度的加深,垭口地区各类岩石中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为:(1)明显增加的主量元素有K2O、Na2O,明显减少的主量元素有Fe2O3、MgO、CaO、TiO2;(2)微量元素中Co、In、Sc、Ni含量有明显减少,在混合岩化变质岩和新生长英质脉体中有U的初始富集;(3)混合岩化变质岩相对变质岩来说其∑REE、LREE、HREE的变化不明显,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在混合岩中∑REE与HREE均有明显增加,而在混合花岗岩中,∑REE、LREE、HREE显着降低。(5)垭口地区各类矿石、矿化岩石和蚀变岩中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为:(1)从矿石、矿化岩石和蚀变岩与围岩主量元素的对比分析来看,总体上在铀成矿过程中伴随着SiO2含量明显减少,MgO、TFe2O3含量明显增加,反映铀成矿过程伴随着去硅和富镁、铁的蚀变交代作用;(2)蚀变岩与矿石、矿化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其显着富集或明显富集的元素种类和含量均比赋矿围岩多,为一套U-Sc-Mo-Cd-Pb-Bi-Th的微量元素组合,与围岩相比含量增高的元素主要有U、Cu、Co、In;(3)矿石、矿化岩石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赋矿围岩,总体上各个样品均具有很高的∑REE,反映垭口地区的成矿过程是伴随着∑REE增加的过程。(6)从蚀变岩与矿石、矿化岩石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配分模式图来看,两者具有较为相似的配分形态,反映了构造蚀变作用与铀成矿关系密切。(7)本区的铀矿化主要受构造和热液蚀变控制。与矿化密切相关的热液蚀变主要为金属硫化物化,尤其是矿石、矿化岩石和蚀变岩中均有Cu的显着或明显富集,有些样品中已有铜矿化显示,因此垭口地区的铀矿化为Cu-U型矿化。(8)通过与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特征对比发现,海塔与垭口地区的成矿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无论是赋矿围岩的元素含量与变化特征,还是矿石中富集的元素种类以及矿物的共生组合方面均有所不同,反应两地的成矿流体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

刘凯鹏[9](2017)在《四川米易县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西地区混合岩型铀矿成矿机理研究”(编号:41472073)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重点科研项目“康滇地轴热液铀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的支持下,对米易海塔地区特富铀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特征、氢氧同位素组成以及成矿时代等研究,对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流体的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海塔地区特富铀矿依据矿石的岩性特征,可分为混合岩化片岩矿石、混合岩矿石、长英质脉矿石、富晶质铀矿石英脉矿石四种矿石类型。放射性照相表明,长英质脉矿石中铀可能主要以分布不均的细小的颗粒状铀矿物存在;富晶质铀矿石英脉矿石中既有颗粒状铀矿物、亦有细分散状,还有脉状沥青铀矿存在的可能,且分布亦不均匀。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石中的铀矿物主要为晶质铀矿物以及晶质铀矿原地氧化形成的次生铀矿物,尚有晚期交代榍石而形成的沥青铀矿。海塔地区矿石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长石-石英-晶质铀矿-沥青铀矿-榍石-钛铀矿-辉钼矿组合。(2)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海塔地区特富铀矿长英质脉、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型)、H2O-CO2包裹体(C型)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型)这三类,富液相包裹体与H2O-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相伴生,并且富液相包裹体占绝大多数。(3)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温度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混合岩化作用阶段成矿流体温度主要为380℃500℃,属于高温流体;晚期热液叠加成矿作用阶段成矿温度主要为160220℃,成矿流体为低温流体。(4)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流体的盐度变化较大。早期混合岩化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盐度主要集中在20 wt%23.18wt%NaCl和33.48 wt%45.33 wt%NaCl,为中低盐度流体;晚期热液叠加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盐度主要集中在20 wt%23.18wt%NaCl,为低盐度流体。(5)利用密度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早期混合岩化高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密度主要为0.640.84 g/cm3,为低密度流体;晚期热液低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密度主要为0.921.09 g/cm3,为高密度流体。(6)利用经验公式估算,早期混合岩化热液成矿阶段成矿压力为108.37125.50MPa,平均为118.42MPa,对应成矿深度为3.614.18Km,平均为3.95Km,为高温、高压、深成的成矿环境;晚期热液叠加成矿阶段成矿压力为41.2979.87MPa,平均值为52.64MPa,对应成矿深度为1.382.70Km,平均为1.74Km,为低温、中低压、浅成的成矿环境。(7)对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流体为CH4、H2、CO2、H2O、N2,显示出气体成分具有一定的还原性。通过计算得出,流体包裹体氧化还原电位Eh(V)范围为-0.3460.181V,表现为弱的正值或负值,这可能反映出流体成矿时处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海塔地区成矿流体的pH为5.506.02,平均为5.87,属于弱酸性流体。这与海塔地区主要发育的硅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等酸性蚀变一致。(8)海塔地区成矿作用可分为以下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期混合岩化热液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等特征,成矿作用发生在高压、深成环境;第二阶段为晚期热液叠加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高密度等特征,成矿作用发生在中低压、浅成的成矿环境。早期混合岩化热液成矿阶段发生了流体的混合,晚期热液叠加成矿阶段成矿发生过流体沸腾。成矿作用与流体混合、流体沸腾关系密切。(9)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混合岩化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晚期热液叠加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10)同位素测年表明,与晶质铀矿密切共生的辉钼矿年龄为761±19Ma,表明该地区存在澄江期的铀钼矿化;对晶质铀矿测年得到年龄为210.5 Ma,这与前人测得的228.6 Ma一致,说明地区存在一次印支期的晚期铀矿化;海塔A-10铀矿点附近的细粒花岗岩脉锆石年龄为219±14Ma,印支期的成矿作用可能与印支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有关。所以,海塔地区特富铀矿存在澄江期与印支期两期以上铀矿化作用。

张建军[10](2017)在《滇西地区户撒盆地上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滇西地区户撒盆地上新世芒棒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收集区域地质、遥感、物探、水文等基础研究资料,结合钻井岩心以及周缘露头观察、采样测试,开展对户撒盆地盆地基底、沉积特征、沉积物源及砂岩型铀成矿背景等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滇西户撒盆地周缘出露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9.28±0.66 Ma,属始新世。花岗岩具较高SiO2(67.86%72.04%),较高全碱(Na2O+K2O=7.62%8.64%),高K2O/Na2O比值(1.533.09),富集Rb、Th、U、K、P、Nd、S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LREE/HREE比值为8.5710.81,(La/Yb)N为10.3414.35,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弱Eu异常(δEu=0.310.58)等特征。FeO*/MgO-10-4×Ga/Al图解、(K2O+Na2O)/CaO-(Zr+Nb+Ce+Y)图解和Sr、Ba、Eu、La、Yb元素特征指示盆地基底为弱分异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1.001.14)、P2O5-SiO2图解、Th(Y)-Rb图解表明盆地基底为I型花岗岩。Ni-Mg#、Mg#-SiO2判别图解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户撒盆地盆地基底为早期幔源物质侵入到地壳底部形成初生地壳,在后期热事件作用下,以古老基底地壳为主和初生地壳为辅的混合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相关,是印度-欧亚大陆由碰撞期过渡为碰撞后伸展期的岩浆活动响应,碰撞结束时间在49 Ma之前。(2)户撒盆地上新世芒棒组根据岩性特征分为5段,新近发现的砂岩型铀矿异常层位主要位于芒棒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部分为芒棒组第四段、第五段。系统收集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详尽观察以及42口(煤田钻孔36口,新近施工6口)钻孔资料得出: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一段-第三段沉积类型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等四种,可细分为10种亚相。冲击扇相岩性以土黄色、灰黄色厚层块状砾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粉砂岩,相带展布窄,以中部曼统-万明小寨和小寨-皇阁寺为典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带发育较齐全,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最为发育,各相带均沿盆地北东-南西方向在缓坡带展布,相带展布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岩性以土黄色、灰黄色砾岩、细砂岩为主,夹含砾粗砂岩、泥岩,发育厚层褐煤,见底冲刷构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以灰色、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炭质泥岩、泥岩及煤线,见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底冲刷构造;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见水平层理、逆序层理。扇三角洲相展布不全,尤其前扇三角洲不甚发育,各相带沿盆地北东-南西方向在陡坡带展布,相带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岩性主要为灰黄色、土黄色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含砾粗砂岩、中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煤线薄层,见底冲刷构造;前扇三角洲亚相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为主,夹泥岩薄层,见水平层理。滨浅湖相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白色泥岩组成,见水平层理,以芒困-曼板一带最为发育。缓坡带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西方向,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为主;陡坡带物源来自南东方向,以扇三角洲相为主;中部凹陷带为来自北西和南东双物源,以发育滨浅湖相为主。户撒盆地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相展布较广,具“泥-砂-泥”结构,有利于后期含铀含氧水顺层侵入形成砂岩型铀矿,该盆地已发现砂岩型铀矿矿化显示位于该相带。(3)户撒盆地芒棒组新近发现有砂岩型铀矿成矿显示,碎屑沉积岩源岩及其风化作用是控制砂岩型铀矿成矿物质(U)来源的重要影响因素,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可用于研究碎屑沉积岩源岩及其风化作用。δCe-δEu、δCe-∑REE、δCe-(Dy/Sm)N以及A-CN-K图解表明:芒棒组第三段泥岩地球化学组成较少受成岩作用影响,泥岩地球化学组成较好的保存了其物源和风化作用信息。δEu、Th/Sc、Al2O3/TiO2、以及K2O-Rb、Co/Th-La/Sc、La/Yb-∑REE、La-Th-Sc图解得出: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物源主要为周缘花岗岩,少量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综合ICV、SiO2/Al2O3及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相特征得出: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为活动构造环境下再循环沉积物的快速沉积产物。Rb/Sr、Fe/Mn、CIA、CIW、PIA分析表明: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源岩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户撒盆地芒棒组碎屑沉积岩源岩主要为始新世花岗岩,少量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花岗岩U含量较高,为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良好铀源;另一方面,物源区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越强U溶解迁移越多,砂岩型铀矿容矿层富集U相应增大;因此沉积物源为花岗岩且经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可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充足铀源。(4)沉积环境及沉积期古气候制约着碎屑沉积岩还原介质含量以及含铀含氧水能否下渗,推移,是砂岩型铀矿能否成矿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芒棒组第二段泥岩进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明确了其古盐度、古气候以及氧化还原环境。δCe-δEu、δCe-∑REE以及δCe-(Dy/Sm)N图解表明:样品地球化学组成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较完整保存了环境信息。Cl、B、Sr、B/Ga、Sr/Ba、Sr/Ca及B-Ga-Ra图解分析得出:芒棒组第二段为淡水沉积。Rb/Sr、Mg/Ca、Fe/Mn、SiO2/Al2O3、(La/Yb)N等比值说明:芒棒组第二段古气候为温暖潮湿环境,温暖、潮湿环境下形成的含煤碎屑岩建造还原介质充足,是砂岩型铀矿良好的容矿空间。Ce/Ce*、Eu/Eu*、V/Cr、V/Sc、Ce/La、V/(V+Ni)、V/(V+Cr)等比值研究得出: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二段沉积水体总体为还原环境,部分过渡为氧化-还原环境。氧化环境下周源剥蚀区U元素剥蚀带走,顺层侵入早期还原环境形成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富集成矿,因此沉积水体由还原环境向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化有助于形成砂岩型铀矿。(5)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二段砂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和杂砂岩,少量为页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伊利石等;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LREE/HREE=9.7515.91,平均13.24,(La/Yb)N=13.0626.41,平均19.21,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分馏明显。SiO2/Al2O3=2.066.01,平均4.60,ICV=0.541.09,平均0.86,结合沉积特征表明:样品为被动构造环境下沉积物的再循环而成,而非强烈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次旋回沉积物。Th/U=5.44%12.10%,平均8.48%,CIA矫正均值为69,反映了温暖、湿润条件下的中等化学风化作用。A-CN-K判别图说明交代作用降低了CIA值、且样品源岩钾长石比斜长石含量高。Th/Sc=4.4325.35,平均8.18,Rb-K2O图解、Co/Th-La/Sc图解和La/Yb-∑REE图解表明样品物源为花岗岩。TiO2-(Fe2O3T+MgO)、Al2O3/(Cao+Na2O)-(Fe2O3T+MgO)、La-Th-Sc以及(K2O/Na2O)-SiO2构造判别图解表明: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与中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已经打开且长期稳定相对应。户撒盆地为沿早期户撒走滑-挤压断裂拉张沉积形成,接受周缘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花岗岩沉积。上述研究成果和认识不仅有助于了解滇西地区小型山间盆地基底、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及沉积古气候特征,而且还为该区域砂岩型铀矿下一步找矿勘察工作提供指导。

二、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与找矿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与找矿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新元古界(上部)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地层
    3.2 研究区构造
        3.2.1 NE-NNE向构造
        3.2.2 SN向构造
        3.2.3 NEE-EW向构造
        3.2.4 NW向构造
    3.3 研究区岩浆岩
        3.3.1 印支期
        3.3.2 燕山早期
        3.3.3 燕山晚期
        3.3.4 其他脉岩
    3.4 矿床资源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4.1.1 九龙径矿区
        4.1.2 九曲岭矿区
        4.1.3 九龙江矿区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4.2 铀矿化特征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4.2.2 矿物主要特征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4.4 围岩蚀变特征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4.5.1 石英
        4.5.2 黑云母
        4.5.3 绿泥石
        4.5.4 黄铁矿
        4.5.5 赤铁矿
        4.5.6 萤石
    4.6 本章小结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铀矿物特征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5.2.2 数据计算方法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5.3.1 EMPA分析结果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5.5 讨论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5.6 本章小结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6.1 成矿流体来源
        6.1.1 样品特征
        6.1.2 样品分析方法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6.1.4 石英H-O同位素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
        6.2.1 样品特征
        6.2.2 样品分析方法
        6.2.3 岩相学特征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6.3 本章小结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7.1.1 地层条件
        7.1.2 导控矿断裂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7.1.5 多期次成矿
    7.2 找矿前景分析
        7.2.1 宏观找矿标志
        7.2.2 微观找矿标志
    7.3 成矿模式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8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4)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水文地球化学成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1.2.2 铀成矿地球化学分带
        1.2.3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犁盆地的地质背景与铀源条件
    2.1 地质背景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构造特征
    2.2 蚀源区岩石铀含量特征
    2.3 蚀源区地表水化学特征及铀源条件分析
        2.3.1 水样的采集与测试
        2.3.2 湖水化学组成特征及铀源条件分析
        2.3.3 河流水化学组分及铀源条件分析
第三章 地下水流场与铀成矿条件
    3.1 伊犁盆地地下水系统的基本特征
        3.1.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3.1.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
        3.1.3 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
    3.2 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及渗透性空间展布
        3.2.1 盆地地下水系统结构及空间展布特征
        3.2.2 含水层渗透性及空间展布
    3.3 地下水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3.3.1 地下水流运动数值模型
        3.3.2 地下水流场反演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条件
    4.1 铀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4.2.1 水样的采集与测试
        4.2.2 浅循环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2.3 深循环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3 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式与成矿条件分析
        4.3.1 盆地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式
        4.3.2 典型地段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位置分析
第五章 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1 含铀流体的反应-迁移模型
        5.1.1 铀成矿的水文地球化学基本原理
        5.1.2 剖面二维流中铀的反应-迁移模型
    5.2 模型含水层结构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模拟工况
        5.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典型剖面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3.1 盆地南部的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3.2 盆地北部的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第六章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分析
    6.1 层间氧化带的特征及氧化砂体分布规律
        6.1.1 铀储层氧化-还原分带特征
        6.1.2 氧化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6.2 成矿模式与成矿有利区段分析
        6.2.1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分析
        6.2.2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有利区段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全球铀资源贸易及铀元素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中国铀矿资源供需研究
        1.3.2 铀矿市场研究
        1.3.3 全球矿产品贸易研究
        1.3.4 复杂网络贸易研究
    1.4 科学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实物工作量说明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核电未来趋势探讨
    2.1 国际贸易理论
    2.2 产业发展理论
    2.3 核电未来发电趋势探讨
        2.3.1 全球主要国家对核电态度
        2.3.2 核电技术经济优势
3 全球铀资源供需及贸易格局分析
    3.1 全球铀资源供需历史及现状
        3.1.1 全球铀资源分布概况
        3.1.2 全球铀资源生产和消费历史现状
        3.1.3 中国铀资源产生和消费历史及现状
    3.2 全球铀资源贸易格局分析
        3.2.1 全球层面
        3.2.2 区域层面
        3.2.3 国家层面
    3.3 中国铀资源贸易历史及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全球铀资源贸易复杂网络模型构建及主要特征分析
    4.1 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4.1.1 重要指标算法及其内涵
        4.1.2 重要指标计算结果
    4.2 铀资源贸易主要特征分析
        4.2.1 主要网络指标特征对比分析
        4.2.2 网络稳定性和偏离度对比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全球铀资源贸易个格局演变及国家地位分析
    5.1 复杂网络中国家贸易集团及地位划分依据
        5.1.1 贸易集团划分以及及算法
        5.1.2 国家地位的定义及划分依据
    5.2 全球铀资源贸易集团演变趋势分析
        5.2.1 天然铀贸易集团演变趋势
        5.2.2 富铀产品贸易集团演变趋势
        5.2.3 贫铀产品贸易集团演变趋势
    5.3 全球主要铀贸易国家地位分析
        5.3.1 主要国家中介性分析(控制力)
        5.3.2 主要国家中心性分析(反控制力)
    5.4 本章小结及讨论
6 全球铀元素流特征研究
    6.1 元素当量定义及计算
    6.2 全球铀元素流特征分析
        6.2.1 铀元素的贸易总体特征
        6.2.2 区域元素流结构特征
    6.3 国家间铀元素流特征分析
    6.4 典型国家元素流构成
        6.4.1 中国元素流结构特征
        6.4.2 法国元素流结构特征
        6.4.3 美国元素流结构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构造
    2.4 地壳运动与沉积环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沉积地层特征
    3.2 地质构造特征
        3.2.1 褶皱
        3.2.2 断层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特征
    3.6 铀矿化类型
    3.7 成矿时代
第4章 控矿因素分析
    4.1 黑色岩系控矿规律
    4.2 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
        4.2.1 区域构造控矿规律
        4.2.2 矿区构造控矿规律
    4.3 热液隐爆角砾岩控矿规律
        4.3.1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岩石学及分布特征
        4.3.2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3.3 热液隐爆角砾岩的控矿作用
    4.4 热液蚀变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4.1 蚀变带常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4.2 蚀变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3 热液蚀变带与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
        4.4.4 结果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2 矿区地层
    2.3 矿区构造
    2.4 矿体特征
    2.5 矿石学特征
第3章 热液蚀变类型和特征
    3.1 蚀变类型
    3.2 蚀变岩石学特征
        3.2.1 蚀变岩石类型
        3.2.2 蚀变矿物特征
    3.3 热液蚀变分带
第4章 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迁移规律
    4.1 常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2 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
    4.3 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热液蚀变元素迁移规律
        4.5.1 质量平衡计算方法
        4.5.2 常量元素迁移规律
        4.5.3 微量元素迁移规律
        4.5.4 稀土元素迁移规律
第5章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作用探讨
    5.1 热液蚀变在成矿中的作用
    5.2 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四川米易县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混合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攀西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第3章 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岩石学特征
        3.1.1 基体(变质岩)
        3.1.2 混合岩化变质岩类
        3.1.3 混合岩类
        3.1.4 脉体
    3.2 岩浆岩
    3.3 矿区构造
    3.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的采取与分析测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组成特征
        4.2.2 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4.3.2 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4.2 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4.5 矿石中U与其他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4.6 变质岩的原岩恢复
第5章 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成因探讨
    5.1 岩性与矿化的关系
    5.2 构造与矿化的关系
    5.3 热液活动与矿化的关系
    5.4 与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特征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四川米易县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热液型铀矿的研究现状
        1.2.2 攀西地区铀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第3章 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矿石特征及铀的赋存状态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和实验方法
        4.1.1 样品
        4.1.2 实验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1 寄主矿物
        4.2.2 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4.3.1 均一温度
        4.3.2 盐度
        4.3.3 均一温度与盐度关系
        4.3.4 密度
        4.3.5 均一温度与密度关系
    4.4 气相成分特征
    4.5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
    4.6 pH、Eh
第5章 流体与成矿作用探讨
    5.1 成矿流体的特征
    5.2 成矿流体的来源
    5.3 流体与成矿过程探讨
    5.4 特富铀矿成矿时代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滇西地区户撒盆地上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铀资源形势
        1.1.2 国内外铀资源勘查现状
        1.1.3 滇西铀资源勘察现状
        1.1.4 滇西铀资源勘察存在问题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室内测试分析
    1.5 论文结构和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实物工作量
    1.6 本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
        2.1.2 地貌特征
    2.2 地层
        2.2.1 中元古界高黎贡山群
        2.2.2 志留系
        2.2.3 泥盆系
        2.2.4 石炭系
        2.2.5 二叠系
        2.2.6 三叠系
        2.2.7 新近系
        2.2.8 第四系
    2.3 区域变质作用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构造
        2.5.1 基底构造
        2.5.2 构造单元划分
        2.5.3 构造背景及演化
3 户撒盆地概况
    3.1 地质概况
        3.1.1 盆地基底
        3.1.2 地层
        3.1.3 构造特征
        3.1.4 水文地质特征
    3.2 铀异常特征
        3.2.1 勘察现状
        3.2.2 放射性异常特征
4 盆地基底
    4.1 高丽贡山群
    4.2 花岗岩
        4.2.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4.2.2 锆石研究概况
        4.2.3 分析结果
        4.2.4 岩石类型
        4.2.5 岩石成因
        4.2.6 构造背景
5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1 沉积相标志
        5.1.1 沉积构造特征
        5.1.2 生物成因构造
        5.1.3 测井相标志
    5.2 沉积相类型
        5.2.1 冲积扇沉积相
        5.2.2 辫状河三角洲相
        5.2.3 扇三角洲相
        5.2.4 湖泊相
    5.3 沉积格架及其演化
        5.3.1 沉积格架
        5.3.2 沉积相平面展布
        5.3.3 盆地演化
    5.4 盆地成因类型探讨
6 物源分析
    6.1 物源分析概况
        6.1.1 分析方法
        6.1.2 物源分析影响因素
        6.1.3 地球化学法原理
    6.2 物源及风化特征
        6.2.1 地球化学特征
        6.2.2 物源特征
        6.2.3 风化特征
    6.3 古气候
        6.3.1 地球化学特征
        6.3.2 古盐度
        6.3.3 古气候
        6.3.4 氧化还原环境
    6.4 构造背景
        6.4.1 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沉积物成熟度
        6.4.3 构造背景
7 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7.1 大地构造条件
    7.2 铀源条件
    7.3 目的层发育条件
    7.4 气候条件
    7.5 水文地质条件
    7.6 地貌条件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第一作者)

四、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与找矿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2]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水文地球化学成矿机理[D]. 何忧.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全球铀资源贸易及铀元素流特征研究[D]. 吕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贵州白马洞铀矿床控矿因素分析[D]. 周宇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贵州白马洞铀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因意义[D]. 马康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四川米易县垭口地区混合岩型铀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袁为.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9]四川米易县海塔地区特富铀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D]. 刘凯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滇西地区户撒盆地上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D]. 张建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标签:;  ;  ;  ;  ;  

西南地区铀资源现状及找矿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