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

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

一、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光阳[1](2021)在《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水灌溉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越来越稀缺。如今,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建设十分必要。盐城市黄海农场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作业,由于面积大,平整度低,大面积积水极易造成肥料流失,肥料利用率低,种子漂浮,种子腐烂等,严重影响水稻、大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因此,针对黄海农场灌溉模式展开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评价模型建立及作物模拟试验等手段,对黄海农场的节水灌溉模式分析比选研究,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后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目前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主要以渠道防渗输水技术为主,喷灌、微喷灌技术发展缓慢,大水漫灌等浪费现象依旧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低压管灌、微喷灌及喷灌3种节水灌溉模式进行比选并通过作物模拟试验验证,得出微喷灌技术是黄海农场水稻作物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2)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安全效益角度出发,构建出整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并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节水灌溉工程综合效益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出,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后评价为良好,评价结果可为黄海农场日后承接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施工提供重要依据。(3)黄海农场灌溉计量设施设计。基于黄海农场自然条件、给水特点和需水特征,设计了黄海农场精准灌溉计量系统,实现了田块给水智能控制、精准计量,强化了用水总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了农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4)对农垦企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未来发展、保障措施及应用推广进行探讨,为促进农垦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凌九州[2](2021)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仪征丘陵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丘陵山区地势高亢,水资源短缺一直是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仪征市北部属于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交界的典型丘陵山区,2009~2019年的11年间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项目48个,累计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21099.89ha,投资总额69759.92万元。本文针对仪征丘陵山区11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区域雨水资源化利用、灌溉可供水量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等方面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模型,并结合典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得出了仪征市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当地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具体影响结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地平整的坡改梯工程及塘坝工程建设均有益于地区农田径流的高效利用。不同降雨频率下(20%偏丰水年、50%平水年、75%偏枯水年及90%枯水年),单位面积(1m2)坡改梯工程全年可增加的雨水利用量分别约为0.1804m3、0.1352m3、0.1347m3、0.0055m3;塘坝单位容积可增加雨水利用量分别约为6.03 m3、6.84 m3、6.64 m3、4.67 m3。可见,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多,梯田拦蓄的雨水量及塘坝单位容积增加的雨水利用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在降雨较为集中时,降雨量远超塘坝的蓄水能力,则不可避免得产生雨水流失,可能导致降雨量相对较大年份的雨水利用量反而小于降雨量较小的年份,故塘坝容积的利用效率和降雨频率密切相关,需要结合灌溉用水量进行优化。(2)泵站工程建设可以显着增加灌溉水可供给量。不同降雨频率下单位灌溉面积(1m2)年灌溉可供水量分别约为0.33m3、0.22m3、0.25m3、0.58m3。可见,泵站建设在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后,灌溉保证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得增加灌区灌溉可供水量;衬砌渠道、管道灌溉工程建设及渠系建筑配套,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从而带来显着的灌溉节水量,一定程度上减轻水资源利用压力。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75,不同降雨频率下单位面积(1m2)灌排工程节水量分别约为0.65m3、0.67m3、0.75m3、0.74m3。可见,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渠系建筑物、渠道改造以及管道灌溉工程的建设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均起积极作用。(3)仪征丘陵区11年来(2009~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为:不同降雨频率下,坡改梯工程净增雨水利用量分别为3063.44万m3、2297.58万m3、2287.96万m3、92.37万m3;塘坝工程建设净增雨水利用量分别为8305.15万m3、9419.31万m3、9149.91万m3、6432.84万m3;泵站灌溉可供水量提升约7115.96万m3;渠系建筑物、渠道改造及管道灌溉工程灌溉节水约13212.04万m3、13591.13万m3、15120.92万m3、14959.28万m3;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水资源平衡指数均大于0,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可以支撑当地农业发展,相对于未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别提升了 0.96、1.01、1.17、1.58,可见在降雨越少的年份,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起到的作用越大,效果越好。从以上总体分析可知,11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对仪征市丘陵山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提高了约73.4%,其中土地平整坡改梯、塘坝工程建设、泵站建设、节水措施建设贡献度分别为6.4%、28.1%、17.1%、48.4%。该研究成果可为今后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3](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杜建斌[4](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仇景涛[5](2020)在《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因过分追求产量而导致氮肥过量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已带来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稻生产急需向资源高效利用优质栽培模式转变,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促进丰产、高效、优质的协同提高,已经成为实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的品种和栽培环境,实施合理的氮肥减施措施,保证减肥条件下的稳产和优质,是新时期水稻生产发展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本研究设置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减施处理,并结合不同的栽培条件,分析各类型群体的发育特征与物质生产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解析不同条件下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并进一步观测肥料减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不同氮肥减施模式的效应研究,为构建水稻生产减氮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稻米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必要的途径探索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当地常规氮肥管理模式相比,集中于某个时期的氮肥减施无法避免水稻群体生长量的大幅减少,产量显着下降,而各生育期均衡减氮处理可减轻或避免单一时期集中减氮带来的不良效应,虽然有效穗与每穗粒数有所降低,但结实率明显提升,最终产量不至于显着下降。在均衡减氮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能够明显增加群体穗数;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能够进一步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两者均可一定程度上补偿减氮处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均衡减氮处理的产量表现,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能够反超常规施氮处理。均衡减氮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水稻群体的抗倒性,从而表现出显着优于常规氮肥处理的丰产稳产能力。2.相比于常规施氮处理,均衡减氮处理显着优化了群体结构,减少无效分蘖,提高群体成穗率;维持较高的结实期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及较优的根系发育特征。均衡减氮处理与提高移栽密度相结合,群体有效穗数显着增加,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根系生物量明显提高,而粒叶比与根系活性未见明显降低。均衡减氮条件下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叶面积指数与根系发育特征均有显着改善。表明均衡减氮处理能有效改善群体结构,利于建立高效丰产的产量架构,特别是在相对不良条件下可表现出更为抗逆的群体特征。3.简单的分蘖肥或穗肥氮肥减施均容易导致水稻群体的物质生产和利用出现显着的负面影响,而均衡减氮处理较好地维持了抽穗前的物质生产,同时促使抽穗后的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转运率、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效率显着提升,获得了相对较高的结实期群体生长速率与净同化率,表现出较优的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均衡减氮处理结实期SPS、Rubisco酶活性及剑叶光合特性保持与常规施氮处理相当水平,但穗部同化物的积累明显增加,从而改善产量表现。在均衡减氮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SPS与Rubisco酶活性略有降低,但结实期物质积累与转运量、群体生长速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则全面地提升了均衡减氮处理的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由此可见,在均衡减氮条件下结合轻干湿交替灌溉,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水稻结实期物质生产、转运及利用的能力。4.各减氮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体氮素吸收和积累的总量,但氮素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均衡减氮处理在结实后期表现出较高的NR、GS与GOGAT酶活性,氮素吸收速率与转运能力表现较好,结合产量表现可见,均衡减氮处理表现出较好的资源利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能力。增加密度提高了结实期的氮素吸收与转运量,轻干湿交替灌溉进一步提升了均衡减氮处理水稻群体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表现出对资源利用的正向作用效应。5.减氮处理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升,特别是均衡减氮处理,整精米率与常规施氮处理无明显差异,而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显着降低,体现出较好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胶稠度表现较优,在所有处理中食味值表现最高;淀粉RVA谱特征值表现较优,最高粘度与崩解值高于其它处理,消碱值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体现出相对较高的蒸煮与食味品质,对食味品质有明显改进作用。提高种植密度导致均衡减肥处理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均略有降低;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稻米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对食味值的影响则存在品种间差异。

邢策[6](2020)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粮食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保证有效供给,又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逐年递增,2015年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2428.7亿斤。但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的测算:到2020年,按总人口数量为14.3亿、粮食消费人均平均水平为409~414公斤计算,我国人口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59202万吨,基于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内粮食的供给缺口将达到4000~5000万吨左右,可以看出,粮食缺口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背后面临着粮食供给的脆弱平衡、强制平衡和紧张平衡。因此,要解决“十三五”期间粮食缺口问题,不仅要通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供需结构,更要通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出能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内商品粮食净调出的重要商品粮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黑龙江省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商品粮主产区为实施主体,依托各项措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粮净调出量,为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提供支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尤为关键。首先,从农业圈带理论、农业区域专业化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入手,对粮食主产区、商品粮主产区概念的进行剖析,并比较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主产区的异同;从投入产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入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可以将自然产出能力、要素投入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政策保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将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效率、商品粮净调出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要素。因此,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归纳并总结了现行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发现,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现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并提升商品粮净调出量等的情况下,仍需要突破瓶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借助于演化博弈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重点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选择出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在依据路径选择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的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分为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及多重相关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对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可以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商品粮主产区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商品粮净出口量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提出了保障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措施。从粮食主产区共有和商品粮主产区特有的特点出发,提出应从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反哺机制等方面给予保障。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初步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选择的理论框架,建立了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包括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和多重相关路径。其次,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及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特点,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

陈凯文,俞双恩,李倩倩,张梦婷,王煜,刘子鑫[7](2019)在《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文中指出为探究适宜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于2016—2017年在蒸渗测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基于2年试验数据对SWAP-WOFOST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基于1956—2015年60年的降雨资料完成丰、平、枯3种年型的分组,同时改进了SWAP的灌溉排水模块以适应本地化的灌排需求,并由率定后的模型模拟了丰、平、枯3种年型下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稻田水分运移及水稻生长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水文年型下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产量的差异,分析了4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减排与高产效果。结果表明:经率定的SWAP-WOFOS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水分运移和水稻生长过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灌排水量与灌排次数,减少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田间渗漏,并能够维持水稻高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60年模拟期内,控制灌排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5. 52、4. 65、3. 83 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控制灌溉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丰、平、枯3种年型下分别为2. 45、2. 31、2. 06 kg/m3,各年型下均为最高。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结果表明,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控制灌排模式具有稳健的节水省工效果。

李婷婷,冯钰枫,朱安,黄健,汪浩,李思宇,刘昆,彭如梦,张宏路,刘立军[8](2019)在《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李竞春[9](2019)在《南方稻作区不同水肥调控方案对稻田水分利用、水稻生长与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稻田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的研究已成为本学科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南方稻作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水肥调控方案作为研究载体,采用田间试验、室内分析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不同地区(平原区、沿海平原区、丘陵区)不同水肥调控下,水稻需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水稻群体生长指标变化规律(包括分蘖、叶面积指数、株高、根系活力、干物质累积量)和稻田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排放规律(包括稻田地表水径流、地下水渗漏等)。此外,通过熵权TOPSIS多目标决策模型对不同水肥调控方案进行优化,为优选合理的水肥调控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需水规律主要反映植物及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而受水肥处理影响较小。节水灌溉模式通过有效地控制田间水层,不仅保证水稻生理需水和田间生态需水,而且降低水面蒸发,显着减少稻田水量消耗;相比传统节水灌溉,平原区提高蓄雨上限的改性型节水灌溉由于生育期内田面建立水层的时间较长,故其需水量也大;丘陵区改进型节水灌溉与传统节水灌溉相比,需水量差异不显着;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需水量没有显着影响。2.相比常规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模式+3次施肥”能够显着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本文试验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能够起到增产的作用,部分试验站达到显着水平;施肥方式对比以3次施肥产量最优。节水模式灌溉水分生产率显着高于常规,2次施肥处理灌溉水分生产率显着小于其他处理,3次施肥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灌溉水分生产率受产量和灌溉水量双重影响,是两者效应的累加。3.“节水灌溉模式+3次施肥”对水稻生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模式有利于水稻分蘖和成穗、叶面积的合理分布、以及水稻生长后期根系活力的保持,同时对水稻干物质的累计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但是对水稻株高增长影响较小;提高蓄雨上限的改性型节水灌溉模式与传统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差异显着;不同施肥方式比较,3次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根系、干物质累积量表现最佳。4.稻田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地表排水和地下渗漏所带出的氮、磷等物质,其中地表排水是稻田污染的主要来源,NH4+-N、NO3--N、TN、TP、COD排放量占比23%-90%。相比常规灌溉,“节水灌溉模式+3次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稻田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物的排放。其中提高蓄雨上限的改进型节水灌溉减排效果优于传统节水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比较,2次施肥污染物排放量最大,3次施肥减排效果最佳。5.利用熵权TOPSIS多目标决策模型建立了基于资源、生态和效益相统一的灌排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平原区、丘陵区水稻合理的节水灌溉水肥调控方案。结果表明:对于平原区,“W1F3”(传统节水灌溉模式+3次施肥)/“W3F3”(提高蓄雨上限改进型节水灌溉模式)最有利于水稻高产、节水、减污、保肥综合效益的发挥,对于丘陵区,“W2F3”(改进型节水灌溉模式+3次施肥)最有利于水稻高产、节水、减污、保肥综合效益的发挥。

张延发[10](2019)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文中指出稻麦周年生产是江苏省最重要的轮作模式。实现稻麦周年农艺农机信息融合生产是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信息化、智能化决策平台乏缺的现实需求,以扬州大学研创的多项稻麦栽培技术成果为基础,以 JavaScript 和 CSS 为开发语言,基于 AppWorker Studio、Dreamweaver 8.0、Photoshop CS6等软件平台,在系统分析、模型创建、数据收集、文本转码等前期准备条件下,经UI构造、UI贴图、页面设计、后台编译等步骤,分别开发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土壤知识库、稻麦品种数据库、农机装备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自主学习知识库、水稻栽培决策子系统与小麦栽培决策子系统等,实现了数据、知识查询利用和决策支持的便捷化与即时性,为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提供了信息化平台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稻麦叶龄模式、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等成果为知识支持,分别构建了水稻机插基本苗确定、精确施肥、节水灌溉和小麦机条播基本苗确定、精确施肥、冬前茎蘖数预测等计算机模型,构成了决策支持模型库。基于AppWorker Studio、Dreamweaver 8.0等软件平台,将模型编译成系统可读写的函数方法,并植入至平台的后台数据库,结合前端界面设计,架构了稻麦栽培决策子系统体系。(2)将收集整理归纳的数据信息转变成可视化的知识库与数据库,包括土壤知识库、自主学习知识库、稻麦品种数据库、农机装备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等,丰富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内容体系,利于用户即时即地自主学习。(3)在前述研发基础上,依托AppWorker Studio平台,将水稻和小麦栽培决策子系统与多个知识库、数据库集成融合,研发出了多库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经姜堰区农业农村局等用户试用,系统即装即用,便于携带,易于使用,数据信息知识丰富,是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决策支持与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

二、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1.2.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2.2 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2.1 农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水资源现状
        2.1.3 河道水系
        2.1.4 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
    2.2 节水灌溉技术
        2.2.1 渠道防渗技术
        2.2.2 微喷灌技术
        2.2.3 喷灌技术
        2.2.4 滴灌技术
        2.2.5 低压管灌技术
    2.3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现状及适应性问题
        2.3.1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现状
        2.3.2 技术适应性
    2.4 节水灌溉模式比选
        2.4.1 评价指标建立
        2.4.2 评价方法确定
        2.4.3 模型构建
        2.4.4 模式优选
        2.4.5 优选结果
    2.5 作物模拟试验
        2.5.1 不同灌溉技术下育秧成本及质量分析
        2.5.2 微喷灌对不同时期秧苗素质影响分析
    2.6 微喷灌设计
        2.6.1 微喷设备
        2.6.2 应用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后评价
    3.1 评价指标设定准则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环境效益评价体系
        3.2.2 安全效益评价体系
        3.2.3 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3.2.4 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 效益后评价
        3.4.1 评价指标
        3.4.2 评价过程
        3.4.3 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海农场灌溉计量设施设计研究
    4.1 总体框架
        4.1.1 物联网平台
        4.1.2 计量系统
    4.2 计量设施
    4.3 功能实现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控制
    4.4 系统设计
        4.4.1 渠首泵站自动控制
        4.4.2 渠系口门计量系统
        4.4.3 灌溉泵站自动控制
        4.4.4 现场实施
    4.5 系统操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垦企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5.1 应用推广
    5.2 运行管理
    5.3 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仪征丘陵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历程
        1.1.2 问题提出
        1.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1.2.3 梯田及农田建设的研究现状
        1.2.4 高效节水灌溉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坡改梯工程与塘坝建设对雨洪径流利用模拟
    2.1 坡改梯工程
        2.1.1 坡改梯土壤滞水能力
        2.1.2 坡改梯农田蓄水保水能力
        2.1.3 梯田田埂拦截蓄水空间的计算
        2.1.4 单位面积坡改梯增加雨水可利用量模拟
    2.2 塘坝建设对雨洪径流利用模拟
        2.2.1 塘坝容积计算
        2.2.2 单位容积塘坝的增加雨水可利用量模拟
第3章 灌溉工程建设对农业供水与节水的效果分析
    3.1 泵站建设对地区农业灌溉供水分析
        3.1.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3.1.2 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
        3.1.3 作物灌溉供水量
        3.1.4 建设泵站所增加的灌溉可供水量计算
    3.2 渠系配套建筑物与渠管道灌溉系统建设对地区农业节水分析
        3.2.1 渠道衬砌
        3.2.2 高效节水灌溉
        3.2.3 渠系配套建筑物
    3.3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3.3.1 农业用水量计算
        3.3.2 农业可供给水量计算
        3.3.3 水资源平衡指数计算
第4章 典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4.1 典型项目区概况
        4.1.1 项目区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
        4.1.4 土壤
        4.1.5 植被
        4.1.6 水文与地质
        4.1.7 工程地质
        4.1.8 社会经济情况
    4.2 坡改梯工程对当地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4.2.1 梯田建设分区情况
        4.2.2 坡改梯工程前后农田保水能力计算
        4.2.3 典型年农田雨水利用量计算
    4.3 塘坝建设工程对当地雨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4.3.1 塘坝建设工程情况
        4.3.2 塘坝容积计算
        4.3.3 塘坝雨水利用量计算
    4.4 泵站建设工程对当地农业灌溉可供水量的影响分析
        4.4.1 泵站建设情况
        4.4.2 作物生育阶段需水量计算
        4.4.3 作物灌溉供水量计算
    4.5 灌排配套建筑物与管道灌溉系统建设对灌溉节水量的影响分析
        4.5.1 项目区灌排配套建筑物与管道灌溉系统建设工程情况
        4.5.2 节水量计算
    4.6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总影响
第5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仪征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5.1 仪征市概况
    5.2 仪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5.3 仪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情况
    5.4 近十一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仪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
        1.1.1 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1.2 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1.3 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氮肥减施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调控作用
    1.3 稻米品质对栽培措施调控的响应
        1.3.1 稻米外观品质
        1.3.2 稻米加工品质
        1.3.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实验设置
    2.3 测定项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建成的影响
        3.2.1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3.2.2 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
        3.2.3 根系氧化力与根干重
    3.3 水稻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
        3.3.1 水稻剑叶光合特性
        3.3.2 关键生育期物质积累与转运
        3.3.3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
        3.3.4 群体生长率与净同化率
        3.3.5 SPS与Rubisco酶活性
    3.4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4.1 关键生育期氮素积累与转运
        3.4.2 氮代谢酶活性
    3.5 不同生育期氮肥减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5.1 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3.5.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3.5.3 RVA谱特征值
4 讨论
    4.1 不同氮肥减施处理对水稻群体构建及产量形成的作用
        4.1.1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4.1.2 种植密度与灌溉模式对减肥效应的调优作用
    4.2 氮肥减施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物质生产的响应
    4.3 合理减氮对稻米品质的调优作用
    4.4 江苏省水稻栽培减肥策略的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品粮
        2.1.2 粮食主产区
        2.1.3 商品粮主产区
        2.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商品粮主产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2.3.1 演化博弈的前提假设及指标设定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策略分析
        2.3.3 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1.1 美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2 法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3 印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4 荷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5 以色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 国内产粮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2.1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2 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3 江苏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4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5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3 对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启示
        3.3.1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然产出能力
        3.3.2 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要素投入能力
        3.3.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3.4 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3.3.5 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3.3.6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评价
    4.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4.1.1 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4.1.2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4.1.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现状
        4.1.4 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4.1.5 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状
        4.1.6 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4.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及商品粮净调出现状
        4.2.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4.2.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结构分析
        4.2.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商品粮净调出情况
    4.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1 DEA的基本原理
        4.3.2 DEA的基本模型
        4.3.3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3.4 基于DEA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5.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投入总量及效率仍需提升
        5.1.1 粮食数量提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日益趋紧
        5.1.2 实行耕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
        5.1.3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5.1.4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5.1.5 农业科技衔接机制不畅
        5.1.6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仍显不足
        5.1.7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5.1.8 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与调动不足
        5.1.9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5.2 实现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5.2.1 粮食结构调整过程中保产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
        5.2.2 粮食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
        5.2.3 粮食去库存缺少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发展互助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仿真模拟
    6.1 路径选择的目标
    6.2 路径选择的原则
    6.3 内生路径选择
        6.3.1 坚守耕地当量红线
        6.3.2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6.3.3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6.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6.4 外生路径选择
        6.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率
        6.4.3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6.4.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5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6.5 多重相关路径选择
        6.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2 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6.5.3 实施粮食生产全球化战略
    6.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6.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6.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7.1.1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7.1.2 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
    7.2 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实效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粮食主销区互助资金
        7.2.2 促进粮食三项补贴改革的落实
    7.3 搭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
        7.3.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7.3.2 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
        7.3.3 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粮食物流网络
    7.4 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7.4.1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主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7.4.2 优先发展商品粮主产区教育事业
    7.5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扩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
        7.5.2 促进经营性服务体系内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7.5.3 提升专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
    7.6 完善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
        7.6.1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7.6.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7 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7.7.1 积极推动商品粮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7.2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控水方案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试验模型
        1.4.1 土壤水分运动
        1.4.2 作物需水量
        1.4.3 作物生长
        1.4.4 模型评价标准
        1.4.5 模拟方案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验证及适用性评价
    2.2 灌排试验数据分析
    2.3 不同年型的灌排方案模拟分析
        2.3.1 水文年型划分
        2.3.2 节水减排效果分析
        2.3.3 节水高产效果分析
    2.4 灌排方案评价优选
3 讨论
4 结论

(8)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
    1.1 干湿交替灌溉
    1.2 控制灌溉
    1.3 覆盖旱种
2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与产量形成和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关系
    2.1 根系形态
    2.2 根系生理
3 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3.1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3.2 控制灌溉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3.3 覆膜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4 研究展望
    4.1 加强节水灌溉对水稻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4.2 加强节水灌溉条件下根系生长与土壤性状相互关系的研究
    4.3 加强节水灌溉与养分管理相结合对水稻根系影响的研究

(9)南方稻作区不同水肥调控方案对稻田水分利用、水稻生长与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肥调控下对水分利用率、产量以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1.2.2 水肥调控下对稻田污染物流失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品种及特性
        2.2.2 水稻生育期的划分
        2.2.3 施肥方式及农艺措施
        2.2.4 水稻试验方案
    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第三章 水肥调控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与生长指标的影响
    3.1 水肥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和需水规律分析
        3.1.1 水稻需水变化规律
        3.1.2 水稻日耗水规律
    3.2 不同水肥调控下产量和水稻水分利用效率
        3.2.1 平原区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3.2.2 沿海平原区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3.2.3 丘陵区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3.3 水稻生长指标
        3.3.1 分蘖数变化
        3.3.2 叶面积指数变化
        3.3.3 水稻株高变化
        3.3.4 根系生长与活力变化
        3.3.5 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季水稻稻田污染物排放规律
    4.1 稻田地表水污染物排放规律
        4.1.1 平原区地表水污染物排放
        4.1.2 沿海平原区地表水污染物排放
        4.1.3 丘陵区地表水污染物排放
    4.2 稻田地下水污染物排放规律
        4.2.1 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物排放
        4.2.2 沿海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物排放
        4.2.3 丘陵区地下水污染物排放
    4.3 稻田污染物总排放量变化规律
        4.3.1 平原区污染物总排放量
        4.3.2 沿海平原区污染物总排放量
        4.3.3 丘陵区污染物总排放量
    4.4 水稻各生育期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
        4.4.1 平原区各生育期污染物排放
        4.4.2 沿海平原区各生育期污染物排放
        4.4.3 丘陵区各生育期污染物排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资源、生态和效益相统一的水肥调控方案优选
    5.1 模型评价指标
    5.2 熵权TOPSIS模型及求解
        5.2.1 熵权TOPSIS模型介绍
        5.2.2 求解步骤
        5.2.3 模型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附件B 各试验站农艺措施

(10)基于智能手机的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江苏稻麦机械化生产概况
        1.1 稻麦生产情况
        1.2 农业机械化生产情况
    2 稻麦机械化优质高产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应用现状
        3.1 决策支持系统概念与功能
        3.2 国内外开发应用进展
        3.3 发展趋势
    4 农业类手机APP研究进展
    5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论文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
    1 研究目标
    2 开发环境
        2.1 平台选择
        2.2 平台优势
    3 系统开发
        3.1 界面设计
        3.1.1 平台配置
        3.1.2 界面构建
        3.2 代码编译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麦决策子系统研究与开发
    1 水稻决策子系统研究与开发
        1.1 水稻决策子系统概况
        1.2 主页面
        1.3 基本苗的确定
        1.3.1 界面说明
        1.3.2 参数确定
        1.3.3 决策支持
        1.4 机插稻精确施肥
        1.4.1 氮肥精确施用
        1.4.1.1 界面说明
        1.4.1.2 参数确定与计算
        1.4.1.3 氮肥求算
        1.4.2 磷肥精确施用
        1.4.2.1 界面说明
        1.4.2.2 磷肥精确施用
        1.4.3 钾肥精确施用
        1.5 水稻灌溉
        1.5.1 界面说明
        1.5.2 参数确定
        1.5.3 决策支持
    2 小麦决策子系统研究与开发
        2.1 小麦决策子系统概况
        2.2 机条播小麦基本苗与播种量的计算
        2.2.1 基本苗的确定
        2.2.2 播种量的确定
        2.3 小麦精确施肥
        2.3.1 氮肥精确施用
        2.3.1.1 土壤供氮量
        2.3.1.2 土壤供氮量计算
        2.3.1.3 氮肥施用量
        2.3.1.4 功能验证
        2.3.2 磷肥精确施用
        2.3.2.1 土壤供磷量
        2.3.2.2 小麦施磷量
        2.3.3 钾肥精确施用
        2.3.3.1 土壤供钾量
        2.3.3.2 小麦施钾量
        2.4 冬前茎蘖数的计算
        2.4.1 冬前茎蘖数公式模型
        2.4.2 功能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数据库、知识库的研发与应用
    1 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1.1 数据库的架构
        1.2 数据库的设计路线
        1.3 稻麦品种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1.3.1 数据库的研发
        1.3.1.1 水稻品种数据库
        1.3.1.2 小麦品种数据库
        1.3.2 功能验证
        1.4 农机装备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1.4.1 数据库内容分析
        1.4.2 制作流程
        1.4.3 功能验证
        1.5 病虫害防治数据库
        1.5.1 数据库内容分析
        1.5.2 制作流程
        1.5.3 功能验证
    2 知识库的研发与应用
        2.1 知识库搭建规则
        2.2 土壤知识库的研发与应用
        2.2.1 功能实现
        2.2.2 功能验证
        2.3 自主学习知识库的研发与应用
    3 其他界面功能的研发与应用
        3.1 开机动画及登录
        3.1.1 开机动画
        3.1.2 登录界面
        3.1.3 主界面
        3.2 实时天气
        3.3 问题反馈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D]. 沈光阳. 扬州大学, 2021(08)
  • [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仪征丘陵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D]. 凌九州. 扬州大学, 2021(08)
  • [3]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D]. 仇景涛. 扬州大学, 2020(04)
  • [6]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D]. 邢策.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不同水文年型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模拟与评价[J]. 陈凯文,俞双恩,李倩倩,张梦婷,王煜,刘子鑫. 农业机械学报, 2019(12)
  • [8]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J]. 李婷婷,冯钰枫,朱安,黄健,汪浩,李思宇,刘昆,彭如梦,张宏路,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4)
  • [9]南方稻作区不同水肥调控方案对稻田水分利用、水稻生长与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D]. 李竞春. 江苏大学, 2019(03)
  • [10]基于智能手机的稻麦周年机械化优质高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D]. 张延发.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江苏省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