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

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

一、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1](2021)在《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幼儿与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况,并将两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在关于父母是否爱我的问题上,其中约93%的幼儿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少部分幼儿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中认为爸爸不爱的较多,妈妈不爱的较少。而对父母来说,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的,而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两位父亲表示幼儿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幼儿关于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回答中,约40%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余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5方面,分别是特殊的关系、父母之爱的表现、我对父母的价值、父母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10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的满足、语言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少数幼儿将负向的爱作为了父母之爱的表现,即幼儿认为父母打自己、批评自己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表现。而父母认为的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8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教育与个人培养、正向语言;在关于父母不爱方式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11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满足生活需要;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8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冷暴力、比较、语言暴力,而父母将身体暴力作为不爱的方式排在倒数第三。关于理想的父母之爱,幼儿最希望的前三种父母之爱的方式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物质需要的满足、肢体语言。而父母认为的前三种理想的父母之爱是对幼儿的教育与个人培养、与幼儿建立朋友平等的关系、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研究者通过对比两者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发现在关于爱与不爱的表现上,他们在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在教育与个人培养、语言表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活照料这四种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中,幼儿与父母不仅在身体暴力、冷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陪伴这四种不爱的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者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给父母提出了相关建议:(1)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2)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3)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4)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5)消除幼儿负向爱的观念(6)注重生活的仪式感(7)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万莉[2](2021)在《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某绘本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绘本是图画书的一种,是以儿童为本位出发,具有鲜明的儿童主义风格和特色。绘本是通过图画和极其简洁的文字来叙述故事,融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利于认知习惯的养成,丰富内在的文学情感世界,开阔思想的认知视野,熏陶精神上的艺术价值。绘本阅读是当今社会极其看重的一种读书活动,不仅幼儿园设立了专门的绘本阅读区角,开设了绘本教育活动课程,社会城市中心也创办了一家家的绘本馆,这使得家长对绘本阅读也十分重视。绘本阅读的主要针对人群是儿童,因此幼儿选择绘本也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故本研究在国内外幼儿绘本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绘本馆幼儿与绘本选择之间的关系,分析在馆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到目前针对幼儿选择绘本的文献资料还不多,基于绘本馆的实习和真实观察,参与幼儿日常绘本的选择与阅读活动为背景来进行。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某绘本馆开展实习调研工作,以在馆的40多名幼儿及家长为研究对象,在幼儿选择绘本方面分为了科学探索类、性格培养类、生活习惯类、人文艺术类、故事类、无字类、双语类七个主题,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绘本馆幼儿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分析在馆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指导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呈现,馆内绘本的主题、封面、色彩以及故事角色等都会对幼儿的选择结果产生影响。不同性别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是不同的:1.男孩偏好选择机械、恐龙、动物等方面的科学探索类绘本。2.女孩偏好选择温暖、善良、开朗等方面的性格培养类绘本。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馆选择绘本的特点有着年龄段的区别划分:1.低龄阶段幼儿大都偏好封面视觉效果鲜艳明亮,尤其是暖色调、封面有故事角色的绘本,绘本的内容多以动物或单一人物为主,以简单易于理解的主题故事为主线。2.高龄阶段幼儿偏好选择故事情节丰富新颖,与认知经验相关的绘本。在馆幼儿选择绘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幼儿在馆选择绘本会受到个体差异性的影响。2.幼儿在馆选择绘本会受到同伴推荐的从众心理的影响。3.幼儿在馆选择绘本会受到教师教育指导的影响。4.幼儿在馆选择绘本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根据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在馆幼儿选择绘本的指导策略:首先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加强幼儿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再次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社会各界对幼儿绘本教育的重视;最后是建议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幼儿园要运用绘本做好教育工作,社会要重视幼儿选择绘本。

余蒙蒙[3](2021)在《“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培养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独二代”即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婚后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独二代”。虽然如今国家进入“二胎时代”,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激烈,父母都忙于工作,养育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养育第二个孩子,所以“独二代”这一群体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当今世界充满逆境,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不仅依靠于智商和情商,还要具备一定的抗逆境能力即抗逆力,它是个体面对逆境、威胁或者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抗逆力应从小培养。“独二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逆力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所以本研究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幼儿优势资源,寻求培养抗逆力的新形式。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观察和量表测量的方法筛选出一名抗逆力较弱的“独二代”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跟踪介入,主要包括“前期调查——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在前期调查阶段,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3-6岁儿童心理弹性筛查量表》发现研究对象在情绪管理、专注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笔者从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专注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家庭支持系统五个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案,提升研究对象的抗逆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和突发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最后对方案进行评估,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反馈、量表后测以及笔者观察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有针对性个案研究对提升“独二代”幼儿抗逆力有明显的效果。基于此,对个案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以下的策略:一是在幼儿园,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独二代”幼儿,挖掘个体内在潜能,抓住教育契机,因材施教,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抗逆力。二是在家庭中,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减轻独生概念,学会放手让“独二代”幼儿独立成长。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个案研究可以促进“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发展。二是家庭支持系统影响着“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发展。三是游戏活动是影响“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四是兴趣是影响“独二代”幼儿抗逆力提升的催化剂。

马贺庆[4](2021)在《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重要性不亚于母亲。然而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度不容乐观,不仅参与的时间少,而且参与的方式简单粗暴、内容单一。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儿童在长大后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我控制力差、自卑等不良后果。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父亲能否高质量地参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回应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度。目前学界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虽多,但针对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研究较少,从社会工作实务出发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提升为研究重点,选取济南市S街道的流动儿童家庭为研究个案,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父爱同行”亲子小组的实践和反思。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主要分析了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及原因。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度低主要表现在参与时间少、频率低,参与方式简单、粗暴,参与观念传统、陈旧,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几个方面。造成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父亲文化水平低、亲职教育能力不足,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等。第三部分为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实务过程,该部分介绍了小组开始前的筹备工作,重点描述了小组的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及结束期中的活动过程、组员表现、活动效果和活动反思,最后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方式对小组工作服务效果进行检验。第四部分为反思与建议。该部分主要对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同时总结了小组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父亲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小组工作介入有效提高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时间与频率、改善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方式、更新了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拓宽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关注内容。

聂彭菲[5](2021)在《保定市父亲参与3-6岁幼儿亲子阅读指导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的富裕以及早期阅读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父亲与儿童具有血缘上天然的联系,在家庭教育之中父亲角色不可替代,且社会发展已赋予新时代的父亲新的责任。鉴于此,本文以父亲为研究视角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运用研究者自编问卷,选取保定市多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发放问卷,共251位父亲参与问卷的填写,在筛除11份无效问卷之后,对240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保定市父亲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阅读指导建议。首先,本研究从以下六个维度来探讨:认识态度、参与程度、家庭亲子阅读环境、指导策略、延伸教育和父亲参与的困难。发现当前保定市父亲参与亲子阅读存在以下问题:父亲在开展亲子阅读时普遍没有计划,参与程度较低,亲子阅读氛围营造不到位,陪伴阅读缺乏耐心,延伸教育不到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等。其次,通过个案研究探寻三位不同学历水平的父亲参与阅读的动机为:促进父子间的亲子情感,增加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阅读的习惯;父亲参与阅读的方式为: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家庭统一教养方式,学习早期阅读指导方法;父亲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为:工作繁忙,目标定位出现偏差,难以坚持。最后,针对发现父亲参与幼儿亲子阅读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出发: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提高父亲自身的参与水平,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科学的选择阅读材料,掌握多种提问技巧;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出发:改善家庭阅读环,家庭成员统一教养观念;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通过家园合作,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为父亲搭建沟通平台,指导父亲正式参与到亲子阅读;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政府层面应该逐步完善父亲参与教养的法律法规,为父亲参与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保证父亲参与幼儿阅读的质与量。

任瑛[6](2021)在《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幼儿心理学与幼教模式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是否满足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这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指导此论文研究的核心思想。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每天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学习基本技能和感知这个充满惊奇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建筑功能设计,还需要营造出适宜的室内活动空间环境,满足现阶段学前教育理念下教学活动的需求,以此满足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当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健康而全面的成长,而目前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本论文通过对现有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并总结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旨在探究基于游戏化教学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接着定义相关概念及界定研究范围,进而阐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有关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即对游戏的发展、幼儿园游戏内容对于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影响及幼儿心理特征与行为发展进行分析,以此探究与幼儿游戏行为特征相适应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第三部分,在对现阶段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总结基础上,选取西安地区的部分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并且指出现阶段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普遍问题;第四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的幼儿园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游戏化教学下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探寻出可以借鉴的适应现阶段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思路与对策;第五部分,从满足幼儿心理、行为特征需求为出发点,探究适宜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同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论文不足之处。本论文对游戏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以儿童心理需求及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对游戏化教学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出符合现在幼教模式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思路,解决幼儿园建筑发展的共性问题。形成一个真正的“寓教于乐”的游戏空间环境,为后续的幼儿园建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盛洁[7](2021)在《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的内容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父亲参与教养研究兴起之后,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亲和母亲一样可以承担许多家庭教养的内容。父亲投入到家庭教养中去,为孩子提供情感和身体等多方面的照顾,实现从供养者到养育者的转变。本文从上海市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入手,研究上海市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的内容,针对现状发现问题,再从父亲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孩子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影响父亲家庭教养内容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问题、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及整理,明确了研究方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上海市小学低年级学生父亲,并且证实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内容的调查,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问卷采用由许岩、纪林芹、张文新等人在2006年改编的父亲参与教养自我报告问卷(IFI),从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五个维度,测量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具体情况,并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孩子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父亲教养内容的因素。此外,还选取了八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与学生父母分别进行访谈,针对父亲参与的家庭教养内容、父母亲关于家庭教养内容的分工、父母亲对父亲参与家庭教养内容的满意度展开深入调查,进一步探讨影响父亲教养内容的因素。第四部分是父亲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关于教养内容的相关问题,并探究其形成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从父亲自身、家庭成员、学校社区、社会有关部门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建议,改善上海市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的内容。

齐岩[8](2021)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亲职教育小组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然有许多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束缚着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此同时,父母在教育子女中,将自身的焦虑、非正向对待生活的态度等以“爱”的名义传递给孩子。由此可见,子女教育问题背后,反应的都是亲职教育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亲职教育问题是当代家庭教育中非常凸显的问题,但在以往研究中,对于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实务角度进行亲职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萨提亚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亲职教育现状和亲职角色履行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通过访谈对亲职教育的现状、亲职角色履行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亲职自我觉察力较弱、亲职对子女学业过分关注、亲职角色履行中存在错误的教导方式、缺乏正确的沟通技能和亲职自身存在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等问题,是造成家长对亲职角色的觉察较弱、在亲职角色投入中压力过大、对自身亲职角色的满意度较低、无力感较强以及在亲子互动中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对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得出,萨提亚治疗模式可以强化亲职教育的实践操作化,其信念可以有效促进亲职自我成长,萨提亚的一致性沟通可以有效协助亲职角色履行。通过对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小组的适应性分析得出,萨提亚治疗模式的治疗要素可以有效促进小组目标的实现,且戏剧性较强的技术手法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活动效果。在实务研究中,笔者通过亲职教育及亲职角色履行的需求分析,开展以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小组活动设计,以小组工作为实践案例,运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方法、带领技巧及小组评估方法等进行亲职教育的全面研究。并以萨提亚治疗模式中的操作化技巧开展内在冰山模型、沟通姿态、家庭重塑、角色扮演、天气报告、冥想等服务,丰富小组活动方式,促进亲职积极参与,建立小组链接,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沟通能力,转化应对模式。最后从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两个维度对实务过程进行综合评估。从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萨提亚治疗模式在亲职教育小组中的运用非常契合,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亲职在小组中自我价值感得到提高,沟通能力得以提升,且沟通姿态逐步趋向一致性。小组安全的环境和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亦可以推进亲职教育中亲职自身成长和改变,进而促进亲职在角色履行中能力得到提高,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同时笔者进行了社会工作实务反思,在开展小组中,应着眼于服务对象的历程和改变而非“故事”本身;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带领能力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强化小组结束后的家庭实践应用有利于小组成效目标的实现。

山丹[9](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张新昕[10](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二、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需要
        1.1.2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的研究不足
        1.1.3 基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爱
        1.3.2 父母与父母之爱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2 成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一大班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3.3 研究过程
        2.3.4 资料整理
        2.3.5 数据编码
    2.4 研究二大班幼儿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资料整理
        2.4.5 数据编码
    2.5 研究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研究一结果呈现
        3.1.1 大班幼儿对于父母之爱的感知现状
        3.1.2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
        3.1.3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
        3.1.4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一样的吗
        3.1.5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不爱的表现
        3.1.6 大班幼儿希望的父母之爱
    3.2 研究二结果呈现
        3.2.1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爱的表现
        3.2.2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是否可以感知爱
        3.2.3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不能理解的爱的表现
        3.2.4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
        3.2.5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理想的父母之爱
4 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对比
    4.1 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的对比
        4.1.1 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1.2 两者在父母之爱表现上的差异
    4.2 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对比
        4.2.1 两者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2.2 幼儿与父母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的差异
    4.3 导致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4.3.1 认知上的差异
        4.3.2 角色定位的不同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2 关于幼儿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1.3 关于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4 关于父母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2 给父母的建议
        5.2.1 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
        5.2.2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5.2.3 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5.2.4 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
        5.2.5 消除幼儿负向的爱的观念
        5.2.6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5.2.7 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6 总的结论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某绘本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幼儿绘本功能的研究
        1.3.2 关于幼儿绘本类型的研究
        1.3.3 关于幼儿对绘本阅读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绘本
        1.4.2 绘本馆
        1.4.3 幼儿选择绘本
    1.5 研究方案和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重庆市某绘本馆幼儿选择绘本的概况
    2.1 馆内的绘本种类
    2.2 幼儿在馆选择绘本的表现形式
        2.2.1 幼儿对绘本外观与内容的选择偏好
        2.2.2 幼儿选择绘本的行为表现
        2.2.3 幼儿阅读绘本的行为表现
第3章 幼儿在馆对绘本的选择偏好分析
    3.1 不同性别幼儿在馆选择绘本的特点
        3.1.1 男孩偏好选择科学探索类绘本
        3.1.2 女孩偏好选择性格培养类绘本
    3.2 不同年龄段幼儿在馆选择绘本的特点
        3.2.1 3岁以下幼儿选择封面视觉效果鲜艳明亮的绘本
        3.2.2 3-4 岁小班幼儿选择以动物或单一人物为主的绘本
        3.2.3 4-5 岁中班幼儿选择有丰富情节的绘本
        3.2.4 5-6 岁大班幼儿选择与知识经验相关的绘本
    3.3 幼儿在馆选择绘本的影响因素
        3.3.1 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素
        3.3.2 同伴推荐的从众因素
        3.3.3 教师指导因素
        3.3.4 家庭环境的因素
第4章 在馆对幼儿选择绘本的指导策略
    4.1 根据幼儿的性别、年龄和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指导
    4.2 加强与幼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对幼儿进行指导
    4.3 重视幼儿的绘本教育
        4.3.1 建议教师及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幼儿绘本阅读知识讲座
        4.3.2 为幼儿创设舒适的绘本阅读环境
        4.3.3 多种途径开展幼儿绘本阅读活动
第5章 家庭、幼儿园、社会对幼儿选择绘本的建议
    5.1 家庭方面对幼儿选择绘本的建议
        5.1.1 家长指导绘本阅读的重要性
        5.1.2 家长选择绘本要重视幼儿亲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5.2 幼儿园方面对幼儿选择绘本的建议
        5.2.1 幼儿园教师做好对绘本的了解
        5.2.2 幼儿园教师运用绘本做好教学工作
        5.2.3 关于绘本选择的推荐
    5.3 社会方面对幼儿选择绘本的建议
        5.3.1 重视幼儿的早期绘本阅读
        5.3.2 绘本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重庆市某绘本馆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 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三 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3)“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培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三)独生子女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四)“独二代”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抗逆力
        (二)幼儿抗逆力
        (三)独二代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第二章 “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现状
        (一)个案幼儿的基本情况
        (二)萱萱抗逆力发展的现状
        (三)萱萱抗逆力方面的问题
        (四)萱萱的优势与劣势
    二、“独二代”幼儿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内在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园的影响因素
        (三)家庭支持系统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促进“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发展的个案教学
    一、制定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计划
        (三)教学实施方案
    二、实施教学方案
        (一)幼儿园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家庭培养过程
    三、评估教学方案
        (一)萱萱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
        (二)萱萱心理弹性量表后测结果与对比评估
        (三)他人评价
第四章 “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培养的策略
    一、幼儿园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独二代”幼儿,引导正确面对挫折
        (二)挖掘“独二代”幼儿个体内在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利用游戏活动,帮助“独二代”幼儿学会合作和分享
        (四)抓住教育契机,针对“独二代”幼儿特点适时引导
    二、家庭
        (一)温馨家庭氛围,培养“独二代”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
        (二)家长以身作则,教“独二代”幼儿应对挫折
        (三)家长学会放手,让“独二代”幼儿独立成长
        (四)淡化独生概念,减轻“独二代”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个案研究可以促进“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发展
        (二)家庭支持系统影响着“独二代”幼儿抗逆力的发展
        (三)游戏活动是提升“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发展的教学载体
        (四)兴趣是影响“独二代”幼儿抗逆力提升的催化剂
    二、反思
        (一)教学周期有待延长
        (二)研究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研究样本有待增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
        2.国内文献
        3.文献简评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实务方法
二、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S街道及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1.S街道概况
        2.H机构新市民项目概况
    (二)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
        1.家庭结构
        2.家庭经济
        3.家庭分工
        4.家庭教育
    (三)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表现
        1.参与时间少、频率低
        2.参与方式简单、粗暴
        3.参与观念传统、陈旧
        4.参与内容单一、重智轻德
    (四)S街道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1.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参与教育的能力不足
        2.父亲沉迷电子产品、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3.父亲劳动强度大、参与教育的时间精力不足
        4.原生家庭对父亲的消极影响
        5.母亲对父亲参与子女教育重视不足
        6.支持性资源缺乏且利用程度低
三、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过程
    (一)小组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1.组员基本情况以及参与度前测
        2.成立小组
        3.小组方案设计
    (二)小组工作的具体过程及效果描述
        1.小组形成期
        2.小组转折期
        3.小组成熟期
        4.小组结束期
    (三)小组工作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1.小组过程评估
        2.小组结果评估
四、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1.对理论运用的反思
        2.对实务工作的反思
    (二)对策建议
        1.对小组工作方法运用的改进建议
        2.对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建议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保定市父亲参与3-6岁幼儿亲子阅读指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场所及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研究流程
    2.7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三章 父亲参与幼儿亲子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描述统计
    3.1 问卷基本信息的频率分析
    3.2 研究结果分析
    3.3 卡方检验
第四章 父亲参与学龄前幼儿亲子阅读的个案研究
    4.1 个案基本情况
    4.2 个案研究结论分析
第五章 父亲参与幼儿亲子阅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父亲参与幼儿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
    5.2 影响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因素
第六章 提高父亲参与幼儿亲子阅读水平的教育建议
    6.1 父亲自身角度
    6.2 家庭环境方面
    6.3 幼儿园方面
    6.4 政府方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父亲参与3-6 岁幼儿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保定市父亲参与3-6 岁亲子阅读访谈提纲
    附录3 父亲参与3-6 岁亲子阅读深度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专业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2.1 幼儿园
        1.2.2 游戏的定义
        1.2.3 游戏化教学
        1.2.4 室内活动空间
        1.2.5 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室内活动空间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幼儿游戏理论
        2.1.1 幼儿游戏的发生
        2.1.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容
    2.2 幼儿发展与室内活动空间关系研究
        2.2.1 幼儿认知发展的需求
        2.2.2 幼儿情绪发展的需求
        2.2.3 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2.2.4 幼儿个性发展的需求
        2.2.5 幼儿的身体机能发展的需求
        2.2.6 幼儿对健康环境的需求
        2.2.7 幼儿行为与室内活动空间环境
    2.3 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要素
        2.3.1 幼儿游戏方式
        2.3.2 幼儿园室内游戏活动空间类型
    2.4 小结
3 现阶段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3.1 现阶段幼儿园建筑空间模式
        3.1.1 分散式
        3.1.2 集中式
        3.1.3 混合式
    3.2 实例调研部分
        3.2.1 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3.2.2 实例调研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
        3.2.3 问卷调查部分
    3.3 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问题总结
        3.3.1 室内专属活动空间的问题
        3.3.2 室内兼用活动空间的问题
    3.4 对于传统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的思考
    3.5 小结
4 国内外幼儿园室内活动空间案例分析及比较
    4.1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4.2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比较
    4.3 国内外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案例的借鉴
        4.3.1 打破传统单元模式
        4.3.2 设计符合幼儿心理特征
        4.3.3 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
        4.3.4 功能性家具的应用
    4.4 小结
5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目标和原则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原则
    5.2 幼儿园室内专属活动空间设计
        5.2.1 活动空间的模糊渗透设计
        5.2.2 活动空间的灵活多变设计
        5.2.3 创造层次丰富的活动空间
        5.2.4 活动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
        5.2.5 活动空间游戏化设计
    5.3 幼儿园室内兼用活动空间设计
        5.3.1 合理置入游戏空间
        5.3.2 活动空间界面的多样化设计
        5.3.3 活动空间可玩性设计
    5.4 其他建议
        5.4.1 衣帽间、卫生间游戏化设计
        5.4.2 幼儿园家具游戏化设计
        5.4.3 幼儿园材料的运用
        5.4.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致谢

(7)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的内容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研究
        (二)关于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作用研究
        (三)关于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现状研究
        (四)关于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因素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父亲参与
        二、教养内容
        三、家庭教育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理论
        二、家庭系统理论
第二章 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内容的调查设计和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
    第二节 访谈法
        一、访谈实录
        二、访谈分析
第三章 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结构性的缺失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各因素的影响
        三、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互动监督的欠缺
        四、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内容存在家校沟通的缺席
    第二节 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养内容的原因
        一、父亲年龄、学历、职业、观念的作用
        二、家庭结构、经济水平的作用
        三、孩子数量、性别的作用
第四章 改善父亲参与家庭教养内容的对策
    第一节 父亲自身的努力进取
        一、父亲应注重情感表达,使教养内容更温情
        二、父亲应提高学识素养,使教养内容更专业
        三、父亲应利用空余时间,使教养内容更丰富
    第二节 家庭成员的共同支持
        一、创造和谐的夫妻关系,积极完善教养内容
        二、明确夫妻的角色分工,合理分配教养内容
        三、家庭成员的各司其职,协力提升教养内容
    第三节 学校社区的协力组织
        一、学校创造亲子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养内容
        二、社区提供亲子活动的场所,丰富教养内容
    第四节 社会有关部门的联合推进
        一、推进培训课程,指导教养内容的实施
        二、发挥媒体作用,促进教养内容的改善
        三、制定法律政策,保障教养内容的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市父亲参与家庭教养内容的现状调查
附录 B 上海市父亲参与家庭教养内容的访谈纲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亲职教育小组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研究综述
        二、亲职教育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支持和基本概念界定
        一、理论支持-萨提亚治疗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亲职教育的现状及亲职角色履行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亲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被访谈者基本情况
        二、亲职进行子女教育的现状
        三、家长对“亲职教育”的认识理解状况
        四、家长对亲职教育的期望
    第二节 亲职角色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亲职角色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亲职角色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亲职教育需求评估
        一、亲职自我价值感提高的需要
        二、亲职沟通能力提升的需要
        三、亲职不良的应对模式转化的需要
第三章 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的优势分析
    第一节 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可以强化亲职教育的实践操作化
        二、萨提亚治疗模式的信念可以有效促进亲职自我成长
        三、萨提亚治疗模式的一致性沟通可以有效协助亲职角色履行
    第二节 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小组的适应性分析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的治疗要素促进小组目标的实现
        二、戏剧性较强的技术手法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活动效果
第四章 萨提亚治疗模式介入亲职教育小组实务过程
    第一节 萨提亚亲职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一、小组成员与目标设定
        二、小组结构与设计逻辑
        三、小组实践思路与小组活动内容
    第二节 萨提亚亲职教育小组的服务过程
        一、在觉察体验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二、在内在转化中提高沟通能力
        三、在家庭重塑中转化应对模式
    第三节 亲职教育小组的服务评估
        一、小组评估方式
        二、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三、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第五章 总结和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与亲职教育小组契合性强
        二、萨提亚治疗模式有效促进亲职角色履行
        三、良好的小组安全环境有利于建立专业信任关系
        四、小组活动有利于亲职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社会工作者应把服务焦点放在历程和改变上而不是故事中
        二、社会工作者带领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参与动力成正相关
        三、短期教育小组学习效果与实际生活应用成效之间存在距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亲职教育服务访谈大纲
附录二:亲职教育小组服务效果测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D]. 吴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幼儿选择绘本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某绘本馆为例[D]. 万莉.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独二代”幼儿抗逆力培养的个案研究[D]. 余蒙蒙.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提升的介入研究 ——以济南市S街道“父爱同行”亲子小组为例[D]. 马贺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保定市父亲参与3-6岁幼儿亲子阅读指导的个案研究[D]. 聂彭菲. 河北大学, 2021(02)
  • [6]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 任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父亲参与小学生家庭教养的内容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盛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萨提亚治疗模式在亲职教育小组中的实践研究[D]. 齐岩.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9]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学会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氛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