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葡萄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姜世全,张俐英[1](2021)在《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文中研究说明山葡萄是北方地区优质的经济树种,提高山葡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困扰栽培生产的瓶颈问题。重点介绍了其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山葡萄生产科学的配套技术,为相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许培磊[2](2021)在《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文中认为山葡萄(Vitis amurensis.Rupr)是北方地区可露地越冬的酿酒葡萄,既是重要的抗寒、抗病育种资源,又是东北葡萄酒工业的重要原料。青粒的存在会导致葡萄优质果率、产量下降,大大影响葡萄酒的口感,是一直困扰山葡萄品种选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青粒较多的品种‘双丰’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多个发育阶段果实的生长发育、种子解剖结构、韧皮部超微结构、糖含量及代谢酶活性、激素含量、转录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判定山葡萄青粒形成的关键时期、筛选和分析了调控青粒形成相关基因。为减少山葡萄小青粒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自花授粉会导致授粉受精不良,影响种子发育,青粒数增多。跟踪观察中粒和小粒所在位置,发现大小粒可以根据果柄粗度分类,前期果柄较细的果粒,整个生育期其果实膨大会一直受限。2.通过监测山葡萄不同类型果粒在9 DAF至53 DAF的动态发育过程,发现大粒的快速生长期在12 DAF-32 DAF,大粒种子快速生长期是12 DAF到25 DAF,浆果发育是其种子先达到成熟期,再促进果肉和果皮的膨大。3.12 DAF时,中粒种子及维管束存在褐化迹象;18 DAF时,胚乳与珠被分离,小粒种子外珠被发育不良。果柄输导组织显示大粒的筛管、导管数量均多于中粒和小粒;果肉输导组织的超微结构显示18 DAF时,大粒筛分子细胞壁增厚,与外界形成共质体隔离状态,而中粒筛分子发育迟缓,筛板出现次生壁增厚现象,筛分子与外界呈共质体状态;在转色期,中粒筛分子和导管中出现黑色物质,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综上,18 DAF时,中粒和小粒胚乳发生败育,种子发育不良,库能力较弱,输导组织发育不良,果柄发育迟缓,营养运输受阻,抑制其正常膨大。4.大粒中SAI和CWI活性的升高早于果实中糖的积累。18 DAF是转化酶活性开始升高的转折点,通过比较不同果粒的激素水平,发现中粒和小粒的GA3、ZR含量均显着低于大粒,ABA含量显着高于大粒,果穗上中粒保持“不脱落”状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其IAA含量显着高于小粒和大粒,降低了离层对乙烯的敏感性。5.构建了山葡萄正常果粒和滞育果粒的浆果发育期转录组文库,结果表明:与细胞壁和种皮发育相关的基因BAG6与WRKY36可能在浆果正常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生长素信号通路和脱落酸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基因参与了青粒发育过程,其中NRT1.1调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由ARF2转录因子识别生长素响应元件,在AGL8和EMB2766调控作用下,对中粒的生长素信号转导及胚的发育进行调控;在浆果发育过程中,ABA受体和调控因子的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负调控因子PP2CA蛋白的基因表达量逐渐下调,ABA信号转导通路中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ATPP2CA、ABF2、OST1)在中粒浆果膨大期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大粒,表明这些基因参与了ABA信号转导调控,并可能在中粒感知外界信号,提早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亓桂梅,赵艳侠,昝林生,吴新颖,杨桂兰[3](2022)在《世界抗寒葡萄育种成果及应用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进行抗寒葡萄育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本文就3个国家的主要育种机构、育出的品种及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情况进行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利用丰富的山葡萄种质资源育出了‘双优’‘双红’‘北冰红’‘北玫’‘北红’等十余个优质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面积接近1.7万公顷,占我国酿酒葡萄面积的18%左右。俄罗斯开展抗寒葡萄育种的研究机构曾经有近十家,推出几十个品种,但种植面积并不大。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推出了一系列鲜食、酿酒、制汁等用途的抗寒品种,最重要的冰酒品种是‘威代尔’,已在加拿大和中国进行较大面积推广。
许一博[4](2021)在《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寒冷干旱是限制葡萄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近几年,我国的西北地区宁夏已经发展成我国主要的酿酒葡萄产区,如何选择抗寒葡萄栽培,降低抗寒埋土防寒的成本,采用露地栽培或者轻微埋土防寒,是宁夏葡萄产区与我国其他相似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复叶葡萄的5个株系与河岸葡萄、北冰红、赤霞珠、左优红、北醇、红地球等6个葡萄种或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以4℃为对照,测定在-8℃、-12℃、-16℃、-20℃、-24℃时,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研究并鉴定11种葡萄品种或株系的抗寒能力。同时测定在断水5d、7d、9d后固原-1以及贝达、北冰红、北醇盆栽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变化情况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抗寒相关性指标鉴定葡萄的抗寒性:获得寒冷胁迫下葡萄枝条的生理变化趋势:随着寒冷胁迫的加剧,枝条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且抗寒性越好的材料上升越慢,电导率越低;枝条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且抗寒性越好,氧化酶活性峰值所在温度越低,峰值越大;枝条丙二醛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持续上升,丙二醛含量越低,抗寒性越好;脯氨酸含量随着寒冷胁迫的加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数值越大抗寒性越好。2.根据隶属函数评价葡萄植株枝条的抗寒性:对供试材料的11个材料枝条梯度降温进行抗寒性鉴定,山葡萄后代中北醇、北冰红、左优红均属于高抗寒品种。原产美国的河岸葡萄属于高抗寒品种,欧洲葡萄品种‘赤霞珠’属于低抗寒品种、红地球属于不抗寒品种。中国野生葡萄的复叶葡萄株系固原-1属于高抗寒株系,甘肃-91属于中抗寒株系,白水-40属于低抗寒株系,华县-2与留坝-9属于不抗寒株系。3.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PCR测定河岸葡萄、北冰红、固原-1、赤霞珠的抗寒相关基因Vv CBF1在不同低温下的表达情况。随着温度降低,北冰红品种的基因表达最高,其次是河岸葡萄、复叶葡萄固原-1、赤霞珠。赤霞珠Vv CBF1表达随着温度降低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他温度下较对照均有显着增加;固原-1表达量在-8℃和-16℃时相较对照,并无显着差异,-20℃与24℃时表达量也无显着差异;北冰红Vv CBF1表达量相较于对照,-16℃也无明显差异,在其他温度均显着升高,且整体趋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趋势,与抗氧化酶、脯氨酸趋势相类似;河岸葡萄Vv CBF1基因表达整体较为稳定,4℃与-16℃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其他温度也均无明显差异。四种材料Vv CBF1基因表达量高低排序与综合评价一致。因此,Vv CBF1基因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抗寒生理指标的辅助证明。4.获得在断水9d内,4种葡萄材料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隶属函数对4个生理指标进行综合抗旱评价,获得贝达属于高抗旱品种,固原-1、北冰红、北醇均属于中抗旱品种或株系。综上所述,在对供试材料抗寒性鉴定基础上,结合抗寒性与抗旱性相关指标鉴定分析与抗寒性转录因子基因Vv CBF1的表达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中国野生复叶葡萄固原-1属于高抗寒、中抗旱株系,可以作为抗寒抗旱砧木进行抗寒育种应用,甘肃-91属于中抗寒株系,白水-40属于低抗寒株系,华县-2与留坝-9属于不抗寒株系;欧山品种的北冰红、左优红、北醇可以在宁夏地区栽培,但是,要在周期性大寒年份,进行抗寒性保护性栽培,减少寒冷造成重大损失。
黄晓庆[5](2020)在《我国葡萄野生种与欧亚栽培种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学及系统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霜霉病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病葡萄的规模化种植及杀菌剂抗性群体的不断出现,霜霉病菌群体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研究前期发现不同寄主来源的霜霉病菌存在明显致病力差异,尤其是野生种群山葡萄来源的菌株,推测其在与山葡萄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新种或专化型,但采用传统的分子标记并不能明确揭示我国霜霉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因此,我们拟对采自我国东亚野生种群山葡萄、刺葡萄以及主栽欧亚种之一红地球上的霜霉病菌开展致病力分化及群体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葡萄野生种与欧亚栽培种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和孢子囊形态差异通过不同寄主来源葡萄霜霉病菌的交叉接种实验,发现不同寄主来源的霜霉病菌群体存在明显致病力差异(P<0.05),其中红地球,刺葡萄来源菌株的致病力显着高于山葡萄来源的菌株。不同寄主来源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大小测量结果表明,山葡萄来源菌株的孢子囊明显小于其他寄主(P<0.05)。表明不同葡萄种的霜霉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形态的分化;2.不同葡萄种霜霉病菌的基因组重测序及SNP位点的检测通过95株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的变异分析,共得到了 1,314,125个高质量的SNP变异位点,覆盖了 60.6%的scaffolds和88.4%的基因。通过注释发现8.74%的SNPs位于编码区,并且在编码区内44.06%的SNPs发生了非同义突变(Non-synonymous),其中包含很多导致基因编码蛋白起始密码子丢失、基因编码蛋白提前终止、终止密码子突变延长编码蛋白序列等显着影响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突变,表明点突变是葡萄霜霉病菌基因组进化的重要驱动力;3.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结构变异分析通过全基因组SNPs的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采自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分成3大类群,其中大部分采自同一寄主的病原菌聚合在一起,表明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性;4.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寄主分化相关基因的筛选通过对不同寄主来源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进行比较之后,发现127个基因在病原菌与不同寄主的互作过程中经历了高强度的选择(群体间的分化系数Fst分布在0.28~0.44),其中包含16个效应子及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代谢、跨膜转运、细胞壁降解等。另外,通过分析基因在不同群体内存在或缺失的多态性,筛选到了 146个(包含8个分泌蛋白编码基因)与RNA加工、甲基化、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特异性的存在于山葡萄来源的病原菌群体内。这些经过强烈选择或者特异性存在的基因,可能与病原菌在不同寄主上的适应性进化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我国不同葡萄种上病原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在相应寄主上的适应性进化趋势,为进一步揭示霜霉病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病害预警及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
黄毅,卢湘颖,黄金焕[6](2020)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野生山葡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方案》文中认为广西都安县盛产野生山葡萄,以都安本地野生山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野生葡萄酒是广西优质产品、中国公认名牌产品。全县山葡萄面积3 400 hm2,从事葡萄种植的农户超过10 000户,但由于技术落后,平均产量仅为3 000 kg/hm2,且果实成熟时均匀度差、酸度过大,不利于优质葡萄酒的酿造,阻碍了种植农户的增产增收和产业的发展壮大。本文从建园、土肥水一体化管理及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野生山葡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提升山葡萄产业整体种植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段长青,刘崇怀,刘凤之,王忠跃,刘延琳,徐丽明[7](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葡萄》文中提出葡萄(Vitis spp.)是起源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我国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研究的进步为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笔者综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葡萄资源评价利用与育种、葡萄栽培与土肥管理、葡萄病虫害防控、鲜食葡萄贮运保鲜、葡萄酒酿造以及葡萄园机械化管理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历程与进展,以期为未来葡萄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周晓梅,张彪[8](2019)在《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山葡萄是我国特色的野生葡萄资源,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一定防癌、治癌和软化心脑血管的功效;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耐寒性和抗病性,受到众多育种工作者的持续关注,经常在葡萄新品种选育方面做为亲本加以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科研工作者针对山葡萄糖低酸高的特点,通过优化栽培手段使果实含糖量升高总酸含量降低,提高山葡萄果实酿酒品质.本研究主要从山葡萄品种培育与保存,品种最适栽植密度、留果量、留叶量、水肥管理、架型和整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山葡萄研究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
高迎娟,王智宇,郭阳,尹文玉[9](2019)在《山葡萄品质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山葡萄的品质决定着葡萄酒的质量,葡萄浆果糖度决定着葡萄品质。葡萄成熟过程中浆果含糖量和含酸量是相互制约的,含糖量主要呈对数略显"S"型变化,含酸量呈指数曲线型变化。将成熟期葡萄浆果含糖量作为葡萄品质的评价指标,利用通化产区1995—2016年成熟期山葡萄浆果含糖量的实测数据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山葡萄品质与5月—9月上旬积温、7月—8月日照时数、5月—9月上旬水热系数、8月—9月上旬积温关系密切,相关关系均通过了α为0.05或0.01的显着性检验。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山葡萄品质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815,通过了α=0.01的显着性检验。模型的拟合检验平均误差百分率为3.91%。利用2017年、2018年资料对模型进行试报检验,误差百分率分别为1.59%和3.79%。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满足通化产区山葡萄栽培对气象预报和服务的需求。
李昌禹,刘迎雪,范书田,杨义明,路文鹏[10](2019)在《‘北冰红’葡萄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冰红’为山葡萄杂种后代,可耐27℃低温,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抗病性,其浆果品质优、含糖量较高,是酿造高档冰红葡萄酒和干红葡萄酒的原料。现广泛栽培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冬季比较寒冷地区,栽培表现优良,引种栽培单位、企业和个体种植户对‘北冰红’栽培技术也有较多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栽培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区域化、轻简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本文就‘北冰红’栽培技术、区域化栽培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山葡萄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葡萄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肥管理 |
2 蔬花、蔬果、摘心 |
3 套袋 |
4 留芽 |
5 夏季修剪 |
5.1 抹芽 |
5.2 定枝 |
5.3 枝蔓 |
6 坐果率 |
7 病虫害 |
7.1 病害 |
7.2 虫害 |
(2)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葡萄种质资源概述 |
1.2 果实大小粒的影响因素 |
1.2.1 授粉受精过程 |
1.2.2 种子形成 |
1.2.3 果实细胞的分裂与膨大 |
1.2.4 内源激素调节 |
1.3 葡萄大小粒的研究进展 |
1.3.1 基因型 |
1.3.2 生理生态因子 |
1.3.3 相关基因 |
1.4 透射电镜和转录组学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4.1 透射电镜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4.2 转录组学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粉对‘双丰’授粉亲和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双丰’与‘左山一’青粒数比较 |
2.2.2 ‘双丰’授粉亲和性观察 |
2.2.3 ‘双丰’果粒发育动态观察 |
2.3 讨论 |
2.3.1 花粉对‘双丰’授粉亲和性的影响 |
2.3.2 果柄粗度与果粒滞育的关系 |
2.3.3 ‘双丰’果实成熟的选择性 |
第三章 ‘双丰’不同类型浆果在浆果膨大期的动态变化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动态变化 |
3.2.2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粒重动态变化 |
3.2.3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种子发育动态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双丰’滞育果粒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浆果膨大初期的果实和种子解剖结构 |
4.2.2 不同类型果粒果柄解剖结构 |
4.2.3 大粒和中粒果肉输导组织观察 |
4.3 讨论 |
4.3.1 发生滞育中粒和小粒的种子发育特点 |
4.3.2 发生滞育中粒的输导组织发育特点 |
第五章 ‘双丰’滞育果粒的糖含量、糖代谢酶及内源激素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
5.2.2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代谢酶活性变化 |
5.2.3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5.3 讨论 |
5.3.1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类含量变化特点 |
5.3.2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代谢酶活性变化特点 |
5.3.3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特点 |
第六章 ‘双丰’滞育青粒的转录组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提取效果 |
6.2.2 转录组测序组装及表达量计算 |
6.2.3 大粒在每个发育阶段表达量都大于中粒的基因 |
6.2.4 中粒在每个发育阶段表达量都大于大粒的基因 |
6.2.5 山葡萄发育过程中逐渐上调表达的基因 |
6.2.6 山葡萄发育过程中逐渐下调表达的基因 |
6.2.7 山葡萄浆果膨大期中粒中表达量高于大粒的基因 |
6.2.8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参与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 |
6.2.9 差异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
6.3 讨论 |
6.3.1 调控山葡萄正常果实发育的相关基因 |
6.3.2 调控山葡萄青粒发育的相关基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世界抗寒葡萄育种成果及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抗寒葡萄育种概况 |
1.1 中国抗寒葡萄育种成就 |
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选育的品种 |
1.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育出的品种 |
1.1.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出的品种 |
1.2 中国山葡萄品种的推广利用情况 |
2 俄罗斯抗寒葡萄育种 |
2.1 抗寒葡萄育种情况 |
2.2 抗寒葡萄的推广利用情况 |
3 美国抗寒葡萄育种情况 |
4 讨论及结论 |
(4)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种质资源抗寒性研究与抗寒品种选育 |
1.1.1 葡萄抗寒生理与评价体系研究 |
1.1.2 葡萄抗寒分子研究 |
1.2 植物抗寒生理相关指标研究 |
1.3 植物抗寒分子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中国野生复叶葡萄抗寒性鉴定与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处理 |
2.1.3 抗寒生理指标测定 |
2.1.4 抗寒性评价 |
2.1.5 Vv CBF1 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国野生复叶葡萄抗寒差异分析 |
2.2.2 .复叶葡萄“固原-1”与山葡萄后代抗寒差异分析 |
2.2.3 复叶葡萄“固原-1”与欧美葡萄抗寒差异分析 |
2.2.4 抗寒性综合评价 |
2.2.5 4 种抗寒葡萄材料Vv CBF1 表达 |
2.2.6 4 种葡萄材料的Logistic函数与半致死温度 |
2.3 讨论 |
第三章 复叶葡萄株系固原-1 的抗旱性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枝条取材与沙藏 |
3.1.3 盆栽的准备 |
3.1.4 盆栽控水处理 |
3.1.5 抗旱生理指标测定与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控水天数下POD活性变化 |
3.2.2 不同控水天数下SOD活性变化 |
3.2.3 不同断水天数下 CAT 活性变化 |
3.2.4 不同断水天数下脯氨酸含量变化 |
3.2.5 抗旱综合评价与抗旱能力分级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葡萄野生种与欧亚栽培种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学及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 |
1.2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
1.3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
1.3.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
1.3.2 农业防治 |
1.3.3 化学防治 |
1.4 葡萄霜霉病菌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
1.5 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 |
1.5.1 传统研究方法 |
1.5.2 分子标记 |
1.5.3 组学技术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接种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葡萄霜霉病菌的采集与培养 |
2.2.2 葡萄霜霉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2.2.3 不同寄主来源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2.2.4 不同寄主来源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形态观察 |
2.2.5 霜霉病菌基因组DNA提取 |
2.2.6 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
2.2.7 基因组内变异检测 |
2.2.8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2.9 不同霜霉病菌群体内基因存在或缺失的多态性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研究基础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致病力分化分析 |
3.2.2 孢子囊大小分析 |
3.2.3 基因组DNA的检测与测序 |
3.2.4 SNP变异位点的检测与注释 |
3.2.5 主成分分析 |
3.2.6 系统发育分析 |
3.2.7 群体遗传结构动态与选择信号分析 |
3.2.8 基因存在或缺失的多态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都安瑶族自治县野生山葡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
2 建园 |
2.1 品种选择 |
2.2 选地 |
2.3 整地 |
2.4 种植 |
2.5 搭架 |
2.5.1 平棚架式。 |
2.5.2生态架式。 |
3 葡萄园管理 |
3.1 整形修剪 |
3.1.1 整形。 |
3.1.2 修剪。 |
3.2 土壤管理 |
3.2.1 果园中耕及施基肥。 |
3.2.2 追肥。 |
3.2.3 水分管理。 |
3.3 病虫害防治 |
3.3.1 主要病害。 |
3.3.2 主要虫害。 |
3.3.3防治方法。 |
3.3.4 药剂使用原则。 |
3.3.5 禁止使用的农药。 |
4 采收加工 |
(7)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葡萄(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葡萄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 |
1.1 资源调查发掘了优异种质 |
1.2 国外引种丰富了品种资源 |
1.3 葡萄种质资源圃建设 |
1.4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研究 |
1.5 酿酒葡萄品种选育 |
1.6 鲜食葡萄品种选育 |
1.7 砧木葡萄品种的选育 |
2 葡萄栽培与土肥管理 |
2.1 建园栽培模式研发 |
2.2 整形与修剪技术 |
2.3 肥水管理技术 |
2.4 花果管理技术 |
2.5 设施栽培技术 |
2.6 南方葡萄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
2.6.1‘巨峰’葡萄的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 |
2.6.2 避雨栽培与园内深沟排水技术 |
2.6.3 根域限制栽培技术 |
2.6.4 一年两熟产期调控技术 |
3 病虫害防控 |
3.1 葡萄病虫害种类的变化 |
3.2 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 |
3.2.1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阶段 |
3.2.2以使用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阶段 |
3.2.3 针对单一对象的综合防控技术阶段 |
3.2.4 以葡萄园生态体系为对象的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控阶段 |
3.2.5 基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葡萄园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研发阶段 |
4 葡萄酒酿造 |
4.1 中国葡萄酒技术的起步阶段 |
4.2 中国葡萄酒技术快速发展阶段 |
5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 |
5.1 传统技术为主的贮运保鲜 |
5.2 化学技术——熏硫法的研发应用 |
5.3 机械微型节能冷库兴建与保鲜材料开发应用 |
5.4 微、中、大型冷藏设施同步发展与冷链物流融合使用 |
6 机械化管理 |
6.1 北方露地葡萄埋土和清土机械化技术 |
6.2 葡萄喷药机械化技术 |
6.3 割草机械化技术 |
6.4 夏季叶幕修剪机械化技术 |
6.5 有机肥开沟深施机械化技术 |
6.6 残枝粉碎机械化技术 |
(8)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酿酒葡萄栽种历史 |
2 山葡萄品种研究 |
2.1 品种培育 |
2.2 品种保存 |
3 山葡萄生长研究 |
3.1 引种表现研究 |
3.2 肥水管理研究 |
3.3 架型及行间距研究 |
3.4 架面修剪研究 |
3.5 单株产量研究 |
3.6 抗病性研究 |
4 展望 |
(9)山葡萄品质气象预测预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资料说明 |
2 预报因子筛选 |
2.1 山葡萄品质评价因子 |
2.2 通化市气象要素特征 |
2.3 预报因子的筛选 |
2.3.1 温 度 |
2.3.2 降 水 |
2.3.3 光 照 |
3 山葡萄品质预报模型及应用 |
4 结论与讨论 |
(10)‘北冰红’葡萄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北冰红’品种特性 |
2‘北冰红’架式与整形 |
3 栽培技术 |
3.1 扦插育苗技术 |
3.2 摘心技术 |
3.3 施肥技术 |
3.4 病虫害防治技术 |
3.5 轻防寒区‘北冰红’生产技术 |
3.6 标准化栽培技术 |
3.6.1 整形的方式与技术 |
3.6.2 整形方法 |
3.7 加工技术研究 |
3.8 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四、山葡萄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地区山葡萄丰产栽培[J]. 姜世全,张俐英. 中国林副特产, 2021(03)
- [2]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D]. 许培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世界抗寒葡萄育种成果及应用概述[J]. 亓桂梅,赵艳侠,昝林生,吴新颖,杨桂兰. 东北农业科学, 2022(01)
- [4]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D]. 许一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我国葡萄野生种与欧亚栽培种霜霉病菌群体基因组学及系统进化研究[D]. 黄晓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6]都安瑶族自治县野生山葡萄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方案[J]. 黄毅,卢湘颖,黄金焕.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0)
- [7]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葡萄[J]. 段长青,刘崇怀,刘凤之,王忠跃,刘延琳,徐丽明. 果树学报, 2019(10)
- [8]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J]. 周晓梅,张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9]山葡萄品质气象预测预报模型[J]. 高迎娟,王智宇,郭阳,尹文玉.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02)
- [10]‘北冰红’葡萄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昌禹,刘迎雪,范书田,杨义明,路文鹏. 特产研究, 2019(02)
标签:山葡萄论文; 葡萄论文; 霜霉病论文; 葡萄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葡萄盆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