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网络监控与完整性评估相结合

将网络监控与完整性评估相结合

一、网络监控与诚信评价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朱鹏圳[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也是中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时代。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产物,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力军,是网络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其在进行网络活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网络诚信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失信行为和诚信素养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失信问题,维护网络社会有序发展,就必须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从基本概念界定出发,客观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内涵、特点及意义;第二指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诉求;第三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存在的问题、特点等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实证调研,从而揭示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产生的根源;第四,本文从提升网络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诚信教育等几个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赵严[3](2019)在《“互联网+餐饮”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不断升级,“互联网+”的模式应运而生。当餐饮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互联网+餐饮”给消费者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难以避免的食品安全问题。2015年开始实施的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体现了政府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决心和力度,全方位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从食品安全特性上来看,“互联网+餐饮”食品属于互联网模式与餐饮的结合体,既有食品的基本属性,也有互联网的特征,依靠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方法对新兴的“互联网+餐饮”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才能更好地履行保障食品安全的职责。本文围绕政府在互联网餐饮市场中的监管责任,总结当前各地政府履行监管责任时的有效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对比发达国家相关实践经验,尝试从法律、履职、文化和技术四个方面给出了政府更好履行监管责任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6个部分,第1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第2部分介绍了“互联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背景,对“互联网+餐饮”食品的概念及定义做了相关的阐述,同时也对“互联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给予了分析和汇总。第3部分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餐饮”政府监管的成就。第4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餐饮”在监管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原因。第5部分分析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第6部分就我国“互联网+餐饮”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给出了对策建议。最终,通过对政府责任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发现,完全可以履行政府的责任,确保互联网市场的餐饮安全,人们也完全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互联网餐饮食品。

胡雪艳[4](2018)在《大学生诚信及其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诚信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逐渐形成的基础性道德范畴,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公民个人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从意识形态深层次结构来看,诚信观念作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是社会绝大多数民众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六处谈到“诚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体现了诚信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准则,也是维护整个社会文明交往的标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重要内容。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讲话指出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进入新时代,具有较高层次文化水平的大学生青年群体具有显着的先进性、特殊性以及引领性,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一个时代最灵敏的记录者和代表者,他们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的特殊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思维、情感与意志尚不稳定,相对而言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易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错误极端思想的迷惑、感染,内心表现为矛盾和冲突的多元倾向。这些现状造成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逐渐淡漠趋势,个人价值取向比较突出,缺乏自控能力,道德意识和行为存在断裂和脱节,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出现迷茫、滑坡等现象。所以突出了对大学生群体加强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正确引导人生方向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教育大学生的根本目标所在。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作用以及影响力,所以将大学生群体纳入诚信建设和批判视域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视域下,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诚信现状为主线,从诚信内涵入手,在论述大学生诚信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诚信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严谨的理论概述,进一步厘清大学生诚信与大学诚信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法对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状况做出SPSS量化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结论,对大学生诚信现状以及诚信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总结。在详尽分析影响大学生诚信因素前提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在借鉴国外大学制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优化家庭教育和强化自身道德修养重要性的综合梳理基础上得出从教育环节、制度保障、条件支撑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全方位多角度科学有序的大学生诚信路径建设,实现提高大学生诚信度的理论突破。有望在全社会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环境,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张玲玲[5](2017)在《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重要群体,其网络化生活方式早已形成。网络化生活方式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倾向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失信问题,这成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复兴强国的重任,其网络诚信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探索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有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现实,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梳理和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对策。文章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诚信和网络诚信的含义入手,结合诚信的相关内容,阐释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含义和特点,概括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求职、网络消费以及网络娱乐等方面的诚信。并强调了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梳理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现状和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多数大学生保持着网络诚信的良好作风,但有些大学生的网络诚信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求职以及参与网络经济活动等方面。第三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诚信自觉性差、高校网络诚信教育滞后、家庭诚信教育缺失以及社会诚信环境的不良影响四个方面。第四部分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对策,包括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诚信自觉性、加强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网络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王彩婷[6](2016)在《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网络的日渐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而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群体,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快捷生活。但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便捷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大学生的学习资源的同时,它的虚拟性、不真实性为大学生实施不规范网络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随即产生。如何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针对预防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我国已经采取了法律约束、社会监管以及高校教育等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网络发展起步晚,相关制度不健全,针对网民网络行为的理论研究基础也相对薄弱,导致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依旧比较严重,并日渐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威胁。因此,本文从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视角出发,本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类型。其次,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同时归纳了目前我国在立法制度、社会监管、高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预防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应坚持的总体思路,即:坚持制度约束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社会监督与个人约束相结合、网下教育与网上疏导相结合。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建议,即:完善网络法规与高校规定、加强社会网络监督管理、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增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等措施,试图有效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杜绝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从而构建清朗网络环境,维持有序网络秩序。

毋作[7](2014)在《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诚信是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的所有网络行为中,遵守承诺,信守约定,不利用网络作为工具从事不诚信的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依据学识,诚信也是不可缺少的。大学生网络建设是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阵地的重要体现,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李伟[8](2014)在《网络规范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在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限制,享受一种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的网络生活。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需要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合理有序,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空间也不例外,人们在其中的网络行为也需要规范的指导和约束。这些能够指导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是保证人们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促进互联网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想要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实现自己的行为目的,必须遵守合理的网络规范。但是,遵守规范的前提是有规范可依,由于现实规范在互联网中水土不服,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区别于现实规范的,能够有效调整和约束人们网络行为的网络规范就成为人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构建一种合理的网络规范,就需要对网络规范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结合了规范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规范展开了具体的研究。首先,我们阐明了网络规范的概念、性质与特征,将网络规范与现实规范区分开来,进而揭示了网络规范的类型与功能;其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如何形成的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规范形成的两种模式,并且指出了在构建网络规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原则;再次,我们探讨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分析了网络规范合理性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判定网络规范合理性的标准和方法,同时还指出了网络规范的合理性面临的困境,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最后,我们还探讨了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关系问题,揭示了网络自由的本质及其受到的限制,指出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的中介是网络权利与网络义务,只有自觉履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才是实现网络自由的正确途径。这样,通过对网络规范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构建合理的网络规范的路径,从而为人们构建网络规范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人们制定网络法律和政策、网络道德、网络风俗习惯以及网络技术规范等具体的网络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王琦,丁洁琼[9](2014)在《论网络时代我国审判管理的强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时代对我国审判管理效率、审判管理手段、审判管理能力、司法公信力和司法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在推进审判管理网络化进程中,存在对审判管理网络化建设重视不够、专业性人才缺乏和基础设施不完备、审判管理网络化的应用程度不高和对审判各环节的网络监控欠缺等制约因素。为此,应当强化网络化审判管理理念,加强网络化审判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和物质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和深化审判管理网络的应用,对审判进行网络动态跟踪监督,推动审判管理网络化进程,促进司法能力的整体提升。

陈佳[10](2013)在《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网络不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而且给人们带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它不但包括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信息,也包含有西方敌对势力的不良的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他们对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异常敏感,所以新型的网络文化也同样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价值观等产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文化不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教育手段与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的文化思潮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致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引导对策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使大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等都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必要课题。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问题,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本篇论文。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关联。论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功能;然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作了概述;最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网络文化背景。论文具体阐明了网络文化如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二部分是讲述网络文化对与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具体从社会层而、高校层面与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原因。论文在此部分首先阐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不但有利于更新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就业观,形成积极的交际观、自主学习观,还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然后重点阐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明确指出网络文化的开放型、虚拟性及多元性等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倾斜、价值目标的缺失与价值评价标准的紊乱;然后分别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其中社会原因是政府网络立法的滞后与网络监管不力,网络监控技术落后;高校的原因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落后,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不够,对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环境的净化落后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指大学生的网络免疫能力低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的环境等。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社会、高校与大学生自身如何相互结合,扬长避短,对大学生价值观正确教育引导。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增加网络技术开发的投入与支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犯罪、以法制网。其次,高校应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价值观;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以先进传统文化来引领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培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先进性与预见性。最后,大学生加强自身网络自律与网络道德抉择的自我建设,提高自身的网络免疫能力,从而有效规避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的科学的价值观。

二、网络监控与诚信评价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监控与诚信评价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历史分析法
    1.5 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新
        1.5.2 研究内容新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与对策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的内涵
        2.1.2 诚信的内涵
        2.1.3 新时代诚信的特征
        2.1.4 网络诚信的内涵及特点
    2.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理论基础、特点及意义
        2.2.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理论基础
        2.2.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特点
        2.2.3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意义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调查问卷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问卷基本情况
        3.1.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3.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卷分析
        3.2.1 网络诚信认知
        3.2.2 网络诚信表现情况
        3.2.3 网络环境影响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校教育的因素
        4.1.1 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制度体系缺位
        4.1.2 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
        4.1.3 介入实践式的网络诚信教育手段运用不足
    4.2 家庭层与个人层面的因素
        4.2.1 家庭教育对学生网络诚信教育淡化
        4.2.2 固有的传统家庭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4.2.3 大学生自身网络诚信意识的弱化
    4.3 网络与社会环境层面的因素
        4.3.1 网络诚信保障制度不健全
        4.3.2 网络诚信奖惩体系的匮乏
        4.3.3 社会经济趋利性的影响
第5章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5.1 改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方式
        5.1.1 内塑与外控相结合
        5.1.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5.1.3 环境建设与多方教育齐抓共管
    5.2 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5.2.1 构建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体系
        5.2.2 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内容与形式
        5.2.3 注重强化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实践教育与引导
        5.2.4 注重构建和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作用
    5.3 注重强化和发挥家庭网络诚信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5.3.1 提升家庭网络诚信教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
        5.3.2 培育与树立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家庭主义价值观
        5.3.3 大力推进诚实守信家风建设
    5.4 注重大学生网络诚信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5.4.1 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的自律意识
        5.4.2 培养大学生对虚拟身份的正确认识
        5.4.3 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5.5 强化外部管理,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外部控制
        5.5.1 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和制度
        5.5.2 创新发展网络技术,完善网络实名制
        5.5.3 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建设,强化网络诚信教育奖惩
        5.5.4 积极培育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3)“互联网+餐饮”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及不足之处
二 “互联网+餐饮”安全政府监管概述
    (一)“互联网+餐饮”安全政府监管的相关含义
        1.“互联网+餐饮”
        2.食品安全
        3.“互联网+餐饮”安全的政府监管
    (二)“互联网+餐饮”安全政府监管理论依据
        1.信息不对称理论:消费者信息盲区
        2.逆向选择理论:劣币驱使良币
        3.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
    (三)“互联网+餐饮”安全政府监管现实依据
        1.店家无照经营,“互联网+餐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平台格局稳定,为抢占市场不择手段
三 我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政府成效
    (一)“互联网+餐饮”领域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二)“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1.“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体制不断理顺
        2.“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制度及手段不断更新
    (三)“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理念不断转变
    (四)“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技术不断进步
四 我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政府履责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我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政府履责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
        2.“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不力
        3.“互联网+餐饮”诚信文化建设缺失
        4.“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技术落后
    (二)我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政府履责存在问题的成因
        1.“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法律不完善
        2.“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主体能力欠缺
        3.互联网领域诚信道德建设欠缺
        4.传统监管技术不适应互联网市场环境
五 发达国家“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实践及经验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美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2.欧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二)发达国家“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
        1.美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
        2.欧盟“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
        3.澳大利亚“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
        4.加拿大“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
六 完善我国“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的政府法律责任
        1.完善“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2.建立“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的执法体系
    (二)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的政府履职责任
        1.推进“互联网+餐饮”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2.推进“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问责制度建设
        3.推进“互联网+餐饮”事后补偿制度建设
        4.推进“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主体建设
        5.依托民间组织形成多方监管格局
        6.推进“互联网+餐饮”追踪档案建设
    (三)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的政府文化引领责任
        1.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的宣传教育
        2.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对象的诚信道德建设
        3.树立持续发展观和健康政绩观
    (四)加强“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中的政府技术责任
        1.推动“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的大数据建设与应用
        2.推动“互联网+餐饮”安全监管的技术革新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学生诚信及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诚信相关概念界定
        2.1.2 大学生诚信内容维度
        2.1.3 大学生诚信相关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
        2.2.2 西方诚信文明缘起与发展
        2.2.3 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理论
        2.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诚信与大学诚信
    3.1 大学生诚信的价值根基
        3.1.1 诚信与人的本质
        3.1.2 诚信与人的价值
        3.1.3 诚信与人的需要
        3.1.4 诚信与人的发展
    3.2 大学诚信的价值阐释
        3.2.1 大学诚信的自我价值
        3.2.2 大学诚信的系统价值
        3.2.3 大学诚信的社会价值
    3.3 大学诚信与大学生诚信的关系
        3.3.1 大学诚信:大学生诚信的升华与凝结
        3.3.2 大学生诚信:大学诚信的前提与基础
        3.3.3 大学诚信与大学生诚信的辩证统一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调查研究: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诚信问卷调查
        4.1.1 调查方法
        4.1.2 问卷结构
    4.2 问卷总体分析
        4.2.1 大学生对诚信的整体认知
        4.2.2 大学生诚信内容维度分析
        4.2.3 大学生诚信路径建设分析
    4.3 问卷结果与分析
        4.3.1 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4.3.2 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4.3.3 大学生诚信困境分析
5 环境考量层面:大学生诚信与诚信环境变迁的影响分析
    5.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诚信的环境变迁
        5.1.1 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环境下的稳定性到开放流动下的变动性
        5.1.2 体制转型:道德领域呈现出复杂的矛盾运动态势
        5.1.3 制度保障:从国家信用保障到社会诚信制度供给不足
    5.2 新时期环境变迁对大学生诚信的宏观影响
        5.2.1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主体道德迷失
        5.2.2 社会信息化发展与网络管理积弊
        5.2.3 法规制度建设滞后与法律意识无力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制度层面:大学生诚信与大学制度体系的影响分析
    6.1 西方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启示
        6.1.1 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发展
        6.1.2 西方大学制度的经验启示
    6.2 我国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6.2.1 我国大学制度内涵的特性
        6.2.2 我国大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大学制度对大学生诚信的中观影响
        6.3.1 大学组织管理机制的顽疾
        6.3.2 大学学科设置和考评体系的制约
        6.3.3 大学自主性和人文关怀制度的匮乏
    6.4 本章小结
7 家庭自身层面:大学生诚信与家庭教育隐形效能的影响分析
    7.1 家庭层面对大学生诚信的微观影响
        7.1.1 家庭教育理念片面化的影响
        7.1.2 家庭行为教育引导偏颇的影响
        7.1.3 家庭道德教育时间错位的影响
    7.2 自身层面对大学生诚信的微观影响
        7.2.1 大学生诚信知行偏差的影响
        7.2.2 思想观念务实造成素质缺陷的影响
        7.2.3 趋利从众心态造成道德迷失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提升大学生诚信建设路径选择的现实思考
    8.1 教育环节:诚信道德教育是破解诚信失范的根本途径
        8.1.1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道德素质教育
        8.1.2 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加强课程系统建设
        8.1.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8.2 制度保障:诚信建设制度化是破解诚信失范的重要保障
        8.2.1 完善考核制度,建立信用监督机制
        8.2.2 规范先进典型,建立诚信评价机制
        8.2.3 加大媒介监管,建立媒体先导机制
    8.3 条件支撑:诚信品质养成是破解诚信失范的重要条件
        8.3.1 重视家庭教育,夯实诚信首要环节
        8.3.2 引导朋辈交往,发挥情感潜在功能
        8.3.3 强化自身认知,自觉生成诚信习惯
    8.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析与综合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概述及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意义
    (一)诚信及网络诚信的含义
        1.诚信的含义
        2.网络诚信的含义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内容及特点
        1.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含义
        2.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内容
        3.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特点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
        2.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现状调查及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良好的表现
        1.对网络诚信有高度认同
        2.对网络行为有自己的是非观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术造假与考试作弊
        2.网络交往言行失范
        3.电子简历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4.参与网络经济活动信誉低
        5.网络犯罪现象日益凸显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自觉性差
        1.大学生网络诚信自律意识淡薄
        2.大学生对有关网络法律认知不够
        3.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二)高校网络诚信教育滞后
        1.高校不够重视网络诚信教育
        2.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3.高校德育制度建设相对落后
    (三)家庭诚信教育方面的偏差
        1.家长对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缺失
        2.家长的不诚信言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3.独生子女容易滋生一系列不良心理
    (四)社会诚信环境的不良影响
        1.缺乏及时正确的舆论引导
        2.社会失信现象普遍存在
        3.网络监控技术的不完善
        4.网络诚信法规制度的不健全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诚信的自觉性
        1.提高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
        2.提高自身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高校网络诚信教育
        1.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网络诚信教育资源
        2.积极拓展多种多样的网络诚信教育活动
        3.完善高校德育制度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网络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要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
        2.家长要努力做好诚信的表率
        3.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1.提高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2.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3.增强网络管理控制技术能力
        4.完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相关概念
        2.1.1 行为
        2.1.2 网络行为
        2.1.3 大学生网络行为
        2.1.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2.2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
        2.2.1 大学生网络沉迷行为
        2.2.2 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
        2.2.3 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
        2.2.4 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
    2.3 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性
        2.3.1 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3.2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2.3.3 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3.4 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3 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3.2 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严重
        3.2.2 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普遍
        3.2.3 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复杂多样
        3.2.4 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偶有发生
    3.3 我国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取得的成效
        3.3.1 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3.3.2 社会网络监管逐步加强
        3.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
        3.3.4 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性增强
    3.4 我国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存在的问题
        3.4.1 国家相关网络法律制度不健全
        3.4.2 社会网络监督管理有漏洞
        3.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发展不协调
        3.4.4 学生自我教育成效不明显
4 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4.1.1 制度约束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4.1.2 社会监督与个人约束相结合
        4.1.3 网下教育与网上疏导相结合
    4.2 制度保障:完善网络法规和高校规定以健全网络制度
        4.2.1 制定网络实体法
        4.2.2 完善网络程序法
        4.2.3 健全高校网络制度
    4.3 外在培养:多措并举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网络素养
        4.3.1 深化教育改革促“第一课堂”建设
        4.3.2 依托网络平台助推“第二课堂”发展
    4.4 内在深化:增强学生网络自律以提升应对网络环境能力
        4.4.1 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
        4.4.2 培养常态化学习网络规范模式
        4.4.3 投身实践提高学习实效性
    4.5 技术支撑: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以净化网络环境
        4.5.1 整合网络监管部门以健全网络管理体系
        4.5.2 提升网络监控技术以完善网络监控机制
        4.5.3 全面落实网络实名制以弥补网络监控漏洞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诚信的内涵与特征
    (一) 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内涵
    (二) 网络诚信的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根源
    (一)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表现
        1. 传播散布虚假信息。
        2. 网络学术不端行为。
        3. 网络黑客扰乱网络秩序。
    (二)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根源
        1. 大学生网络诚信自律意识淡薄。
        2. 校园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3. 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三、改善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路径
    (一) 强化荣辱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养成诚信做人的责任意识
    (二) 强化网络活动法律法规建设, 维护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网络秩序
    (三)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 引导规范大学生诚信上网行为

(8)网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互联网与网络规范
    二、网络规范面临的困境
    三、网络规范研究的现状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规范概述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性质
    第三节 网络规范的特征
第二章 网络规范的功能和类型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保护功能
    第二节 网络规范的类型
        一、网络社会规范与网络技术规范
        二、网络用户规范与网络服务规范
        三、正式网络规范与非正式网络规范
        四、强制性网络规范与非强制性网络规范
        五、扩展性网络规范与自发性网络规范
第三章 网络规范的形成
    第一节 网络规范形成的条件和模式
    第二节 构建网络规范的两个原则
        一、允许原则
        二、利益平衡原则
第四章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判定
    第一节 网络规范的合理性
        一、网络规范的可行性
        二、网络规范的可接受性
    第二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判定
        一、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外部确证
        二、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内部确证
    第三节 网络规范合理性的困境及其解决
第五章 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
    第一节 网络自由及其限制
    第二节 网络自由的实现
        一、网络规范与网络自由
        二、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9)论网络时代我国审判管理的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对法院审判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时代要求更高的审判管理效率
    (二)网络时代要求更科学的审判管理手段
    (三)网络时代要求更强的审判管理能力
    (四)网络时代要求更高的司法公信力
    (五)网络时代要求更合理的司法资源配置
二、网络时代强化审判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对审判管理的网络化建设重视不够
    (二)网络化审判管理的专业性人才缺乏和基础设施不完备
    (三)审判管理网络化应用程度不够高
    (四)对审判各环节有效的网络监控机制欠缺
三、网络时代审判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强化网络化审判管理理念
    (二)加强网络化审判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和物质设施建设
    (三)推进和深化网络技术在审判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四)对审判进行网络动态跟踪监督

(10)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
        (二) 网络文化的特点
        (三) 网络文化的功能
    二.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二)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三)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网络文化背景分析
        (一) 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基础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过程
第二章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的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1. 有利于更新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就业观
        2.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
        3. 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
    二.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 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二) 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
        (三) 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紊乱
    三.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层面的原因
        (二) 高校层面的原因
        (三)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三章 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
    一、基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
        (一) 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立法
        (二) 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
        (三) 提升网络监控与防护技术,确保网络安全
    二. 立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
        (一)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的教育
        (三)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
        (四)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
        (五)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建设
        (六)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三.着眼于大学生自我提升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
        (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二) 大学生道德价值抉择的自我培养
        (三) 大学生自身网络免疫能力的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网络监控与诚信评价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朱鹏圳.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互联网+餐饮”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D]. 赵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4]大学生诚信及其建设研究[D]. 胡雪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5]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研究 ——以大连市三所高校为例[D]. 张玲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6]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 王彩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J]. 毋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8]网络规范研究[D]. 李伟. 厦门大学, 2014(04)
  • [9]论网络时代我国审判管理的强化[J]. 王琦,丁洁琼.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0]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 陈佳. 西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将网络监控与完整性评估相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