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管卫兵,刘凯,石伟,宣富君,王为东[1](2020)在《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文中提出21世纪是渔业的世纪。中国和世界水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为人类应对食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传统的水产业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稻田其氮素的流失亦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源于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的缺陷,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必须从优化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着眼。采用优化的生态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如综合水产养殖则可以大大提高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利用率。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科学的复合生态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稻渔共生模式,可采取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共作形式;二是稻田作为湿地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模式,属于异位处理形式;三是将稻渔共生和水产养殖相耦合的模式,尤其是与多种水产养殖形式结合或与复合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甚至是与农牧系统相结合。这第三种稻渔共作模式又称为陆基生态渔场,具有高产、高品质、高生态可持续性等特点,应加强对该创新养殖模式中有机碳、氮、磷等营养收支平衡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机制以及复合生态系统对外源营养输入的整体响应机制开展研究。概括而言,尾水排放是传统池塘养殖中氮源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物吸附沉降是池塘养殖中磷源的主要流失途径,而系统中的碳源则主要是通过鱼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行消耗。基于生态循环的"稻渔共生-池塘复合生态系统"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三大类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高效保持和利用问题,实践业已证明该复合系统拥有较高的产量、品质和生态效益,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稻渔复合生态系统的创新模式因其特有的生态循环机制及系统的高弹性、高缓冲性、高可持续性,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应对农田、渔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复合高效解决渔业、农业或农牧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典型范式。

王之宇[2](2020)在《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黄颡鱼,又被称为黄骨鱼、汪丁等,一般生长在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高邮位于江苏省的中部和里下河水网地区,具有适合黄颡鱼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和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黄颡鱼作为高邮的特色产业,其发展有助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有助于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不仅能促进我国黄颡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也能给其他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高邮市黄颡鱼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了高邮市黄颡鱼产业的发展概况、金融税收扶持状况、养殖模式、社会化服务、产业组合模式、加工销售情况以及收益情况等多个方面;得出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养殖户规模小,融资困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少;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相关的研发和推广不足;养殖流程和方式标准化不科学;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够,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滞后;养殖农户年龄老化,养殖人才匮乏等问题等。在对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张智一[3](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任超[4](2020)在《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阳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海参产业发展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海参产业也逐步成为当地的经济主体产业,从产业发展表现与市场贡献度看,其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且在区域性产业竞争中显现较强优势与潜力,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在持续促进渔民增收的同时推动了海洋经济的振兴发展。然而海阳市海参产业与领先区域的海参产业相比,还暴露海参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人才政策不突出、养殖户专业素养不强、海参品牌影响力不大、行业合作水平不高、政府监督不严、科研投入不实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容易造成产业发展出现偏差。因此,加强对海阳市海参产业现状以及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而寻求有利发展对策,对刺激当地海参产业发展,扩张规模,提升效益意义显着。本文选择海阳市作为研究海参产业发展问题的案例对象,首先客观掌握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现状,并对文章内容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说明,指出了研究创新之处。进而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对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开展必要分析后,描述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历程,基于产业链理论梳理了链中各环节现状,并剖析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当前问题,之后,指出日、韩、辽等国内外海参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的经验与启示,最后对以上出现的海阳市产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应策略与建议,能够对海阳市的海参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陈济丰[5](2019)在《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养水机三种时间配置方式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的调控效果,分别为:养水机每天工作6 h的池塘、养水机每天工作12 h的池塘、养水机每天工作18 h的池塘。本试验选取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池塘水温、盐度、溶氧、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总磷,及水中和底泥中异养菌、弧菌的数量为监测指标,对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进行季节监测。得出以下结果:(1)本次试验期间,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范围如下:水温变化范围:2.15-32.40℃,盐度变化范围:24.52-35.48‰,溶解氧变化范围4.85-10.85 mg/L,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4-0.084 mg/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3-0.016 mg/L,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4-0.170mg/L,氨氮含量变化范围:0.011-0.093 mg/L,总氮变化范围为:0.426-2.352 mg/L,总磷变化范围为:0.036-0.165 mg/L。三种配置方式的池塘水温、盐度基本无差异,溶解氧含量季节平均浓度为18 h配置的池塘最高,12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活性磷酸盐季节浓度为18 h配置的池塘最高,12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活性磷酸盐浓度8月的差值最大,其他月份差异不显着(P>0.05)。亚硝酸盐季节变化为:18 h配置的池塘除12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池塘(P<0.05)。硝酸盐季节变化为:18 h配置的池塘在9月30日和12月4日较其他两种池塘略高,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三种配置方式下的养水机池塘硝酸盐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氨氮季节变化为:12 h配置的池塘除了在9月30日较其他两种池塘略高,其他月份均低于另外两种配置的池塘。6 h配置池塘与其他两种池塘差异显着(P<0.05)。总氮的季节变化为:12 h配置的池塘全年处于较高水平,18 h配置池塘在3-6月份高于6 h配置池塘,在8-12月份低于6 h配置池塘。三种配置方式下池塘中总氮浓度在9月份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差异不显着(P>0.05)。总磷季节平均浓度为12 h配置的池塘最高,18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8月份18 h配置的池塘总磷浓度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池塘(P<0.05)。(2)本次试验期间,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水中的异养菌数量季节变化为:1.43×105-1.36×106cell/mL,水中异养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多,水中异养菌数量的均值12 h配置方式最高,6 h配置方式最低,但异养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的养水机池塘水中异养菌的数量均是进水口处较低,中间位置和出水口出较高,8月份进水口与其他两个位置之间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各位置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下泥中异养菌的变化范围为5.11×105-1.05×107 cell/g,泥中异养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参池泥中异养菌数量最低值出现在3月5日的进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7日的中间位置。泥中异养菌数量的均值为:18 h配置方式最高,6 h配置方式最低,但是异养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的养水机池塘泥中异养菌各月的数量均是进水口处较低,中间位置和出水口出较高,三个位置之间泥中异养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水中和泥中异养菌数量均是春季较低,夏秋冬季较高。(3)本次试验期间,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水中的弧菌数量季节变化为:38-1752 cfu/mL,。水中弧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参池水中弧菌数量最低值均出现在3月5日的出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的进水口处;三种配置方式下,水中弧菌数量的均值为18 h配置方式最高,12配置方式最低,但是弧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下泥中弧菌数量周边变化为:0-11357 cfu/g,泥中弧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参池泥中弧菌数量最低值均出现在12月4日的出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7日的进水口处。三种配置方式下,弧菌数量均是12 h配置的池塘最低,6 h配置的池塘最高。三种配置方式泥中弧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弧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水中和泥中的弧菌数量均是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

时嘉赓[6](2019)在《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对刺参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会对整个生态养殖系统造成破坏。因此治理藻类爆发性增殖对刺参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设想利用马粪海胆对刺参池塘中大型藻类开展生态防治,结合分子生物学查明刺参池塘中大型藻类的种类及变化规律,明确了防治对象;探究了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刺参池塘中常见藻类的摄食习性及生理变化特征;将刺参与马粪海胆混养于同一水体中,对二者混养的可行性及最适混养比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将为后续开展刺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和方向。一、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查及几种大型藻类鉴定为探明大型藻类种类,实验于2018年3月至8月对蓬莱地区刺参养殖池塘大型藻类进行了调查取样并对蓬莱地区刺参池塘全年水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共获取十种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标记为HYn(n=1,2…10)。结合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将HY1、HY4、HY5、HY8、HY10鉴定到种的水平,HY2、HY3、HY6、HY7、HY9鉴定到属的水平;明确了刺参养殖池塘中数量较多、危害较大的藻类主要有粘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珠状硬毛藻(Chaetomorpha moniligera)、丝藻属(Ulothrix)和浒苔属(Enteromorpha)的两个种,查明了它们的变化规律。二、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五种藻类的摄食选择及呼吸、排泄的研究以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对刺参池塘中五种常见藻类的摄食情况,并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10.1℃、15.6℃、20.3℃)下马粪海胆摄食不同藻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选择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粘膜藻(L.difformis)、孔石莼(Ulva pertusa)、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珠状硬毛藻(C.moniligera),明显偏好于裙带菜;马粪海胆摄食量和增重率受温度及藻类种类影响显着,在15.6℃时,日相对摄食率和增重率最大,摄食裙带菜的组别显着大于其他组别,摄食珠状硬毛藻的组别增重率和日相对摄食率均最低;各组别马粪海胆耗氧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温度条件下,孔石莼组耗氧率最大;各组别排氨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15.6℃时最大。研究结果将为开展马粪海胆生态增养殖、构建刺参池塘绿色综合养殖模式奠定基础。三、不同胆参混养比例、大型藻类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构建刺参与马粪海胆生态养殖新模式,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研究了不同大型藻类、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及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藻类、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着性影响,粘膜藻(L.difformis)组(H组)胆参比例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为0.94±0.12%/d;孔石莼(U.pertusa)组(L组)中胆参比例为2:1时,刺参SGR最高达到1.36±0.04%/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着性影响,海胆的SGR均随其自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着高于H组。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受胆参混养比例和不同藻类的影响,活性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显着高于其他各实验组,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而脂肪酶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适宜胆参混养比例为2:1;而以粘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本研究结果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提供了数据支持。

鲍学宇[7](2019)在《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南方刺参产业作为一种高经济体新型水产业逐渐兴起,以北方为主的刺参产业逐渐向南方迁移发展。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的“北参南养”的刺参产业模式成为南方水产业重要的经济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霞浦县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刺参养殖区域其产业模式结构直接影响“北参南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苗种质量、养殖模式、刺参加工业、南北互通产业结构、病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我国“北参南养”产业结构规划分析较少,特别是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结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分析霞浦县刺参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解决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背景,养殖模式、苗种来源、海参病害、产业模式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指出如何实现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法,论述刺参产业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对我国刺参产业现状、主要产业区域、历年来产业发展趋势及霞浦县刺参产业历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霞浦县的刺参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加工产业、供销渠道、政策扶持进行讨论;最后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并对霞浦县及其他地区的刺参产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霞浦县刺参产业中的苗种供应多数来自于北方,且夏季海水高温,无法进行养殖。其自有苗种的繁育进程过于滞后,现目前所研究适应南方地区养殖的“高抗一号”虽然已达到验收标准,但其实际应用于养殖规模并不突出,霞浦县应继续加快培育适应当地环境耐高温适低盐的刺参新品种,并进行夏季的大规模的实践,将夏季南方无法进行海参养殖的技术难题攻破,同时形成本地化的苗种繁育体系,更有利于当地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霞浦县刺参产业模式多为个人主导,应加强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其中包括养殖技术服务讲解、刺参养殖资金补助、养殖工业设备装置扶持、刺参加工规模的扩大、完善刺参行业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推进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霞浦县刺参产业应持续增强南北两地合作,将北方成熟的产业模式借鉴后应用与霞浦县自身的可实用性建设及发展,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发展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包括当地刺参苗种繁育、刺参养殖技术、刺参深加工业的开发和本地品牌化建设等,从而促进霞浦县刺参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将霞浦县可实施性的刺参产业模式推广到整个南方的刺参产业的的发展中,实现南方地区刺参全产业链的规划。

肖楚康[8](2019)在《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在养殖实践的基础下,通过塘口实践检测的方式检测记录菊酯类或者杀虫剂类农药消毒清塘、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用生石灰泡塘三种不同的底质改良方法对于养殖塘口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亚硝酸盐、氨态氮指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pH值和D.O值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处理组情况下,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的养殖条件中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产量均要优于其他两个试验处理组。2.放养密度对于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800只/667 m2、1000只/667 m2、1200只/667 m2三种不同密度组对于养殖产量、养殖成本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单位667 m2面积中三种不同的密度试验组的养殖产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养殖产量以及养殖成本最高的为1200只/667 m2密度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养殖成本、产量等可分析出1000只/667 m2密度试验组的养殖效益最佳。3.水草种植对于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全塘伊乐藻、全塘轮叶黑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且环沟种植伊乐藻三种不同试验组对于河蟹池塘水质指标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全塘伊乐藻试验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和其它两个试验组显着不同(P<0.05);2.全塘伊乐藻试验组养殖存活率和养殖产量均和其他两个试验组有显着不同(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沟种植伊乐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的水草模式河蟹上坂田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效益均要优于其它水草种植模式。4.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下,研究了3月中旬(3月15日-3月17日)、4月初(4月4日-4月7日)、四月中旬(4月17日-4月18日)三种不同时间段投放螺蛳对于池塘水草长势以及有益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示:1.三月中旬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氨氮、亚硝酸盐均值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pH、DO值4月中下旬投放螺蛳试验组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4月下旬试验组在试验期间的均有益浮游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3.3月中旬投放螺蛳试验组水草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3月中旬投螺试验组的养殖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螺蛳投放时间对于河蟹养殖最大的影响是水草的生长情况,固城湖围垦地区河蟹养殖的投螺时间不宜过早,4月中旬左右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水草以及水质情况明显优于其它试验组。5.不同增氧方式对池塘溶氧与河蟹养殖成活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研究了水泵增氧、微孔增氧机增氧、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三种不同增氧方式对于蟹塘不良天气溶解氧变化以及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浓度的10%聚维酮碘刺激下,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死亡数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2.不良天气中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早晚溶解氧差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增氧是无法满足池塘增氧要求的,其造成的低溶氧胁迫最大;微孔增氧设备一定程度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但是其增氧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恶劣天气的池塘溶氧需要;水车式增氧机能够有效的保证水体溶解氧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动物受到应激的胁迫。

包鹏云[9](2018)在《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参因其独特的药效营养保健功能和经济价值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刺参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刺参人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安全、优质、环保的配合饲料。但是刺参营养学和饲料学严重滞后于刺参养殖业的发展,按科学配方生产的高质量配合饲料成为刺参养殖业进行集约化、环保化健康养殖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刺参饲料学和营养学基础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刺参常见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和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刺参对主要营养物质的营养需求、营养生理学效应及营养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同时,进一步优化刺参饲料中主要动植物蛋白源的比例,科学的筛选和应用大豆来源的植物蛋白源,通过系统研究获取关键的饲料学和营养学参数,为将来制定刺参营养标准,开发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刺参饲料,促进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取14种常见刺参饲料原料测定其概略营养成分,并开展不同规格刺参对饲料原料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比较研究。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方法和消化实验方法(略做改动)分别对14种常见的刺参饲料原料的概略养分和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贻贝肉粉、鱼粉、大豆粕、螺旋藻、花生粕、玉米蛋白等高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分别在87.46%-94.36%、44.64%-64.43%^ 2.12%-13.85%、4.37%-5.63%、3.42%-14.55%范围;鼠尾藻、马尾藻、石窥、脱胶海带粉、海带粉、川蔓藻、裙带菜、啤酒糟等低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范围分别是91.35%-94.13%、6.45%-25.14%、0.45%-6.45%、4.67%-27.21%、10.18%-17.48%。每一规格刺参14 种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随着刺参规格的增大,刺参对14种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逐渐增大。刺参对以海藻类为主的低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为30.17%-58.90%、39.73%-73.24%和 28.24%-52.24%,对鱼粉、螺旋藻、花生粕等高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是44.90%-66.59%、58.78%-78.72%和40.82%-56.71%。三种规格刺参对高蛋白质饲料原料中鱼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分别均在61%、74%、52%以上,除鱼粉蛋白质和贻贝粉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外。鱼粉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都显着高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而川蔓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30.17%、31.88%、32.52%)则均显着低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2)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刺参对三大基础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依照Cornell的三因素混合设计方案设计实验,选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为饲料配方组成的变量,研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对刺参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营养需求量适宜范围分别为15%-19%、1.7%-4.7%、30%-34%,均可获得73%以上增重率,在此范围内刺参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分别超过51.94%、60.80%、59.54%;刺参肠道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较高,蛋白质代谢旺盛;刺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刺参免疫能力较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6.75%、3.65%、32.87%时,刺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97.15%、1.51%/天)。(3)通过养殖实验考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性能除体壁系数外的其它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影响显着(P<0.05);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和体壁系数达到最大值;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刺参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动植物蛋白比为1:2时,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肠道壁中的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均受饲料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P<0.05),而肠道壁中的谷丙转氨酶和体腔液中的溶菌酶活性所受影响不显着。(4)设计3种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通过养殖实验,比较研究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豆粕组刺参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显着高于豆粕组和大豆浓缩蛋白组(P<0.05)。在前一个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六种发酵豆粕添加量不同的饲料(按0、4%、8%、12%、16%和20%的比例取代对照组饲料中豆粕),通过养殖实验,进一步探究饲料中发酵豆粕的最适添加量,以及发酵豆粕添加量对刺参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刺参饲料中,发酵豆粕添加量达到16%时,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提高57%以上,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壁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不包括20%发酵豆粕组);消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黄俊旗[10](2018)在《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热耐受性及其养殖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最大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CTM)、168 h高起始致死温度(168-h 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e,168-h UILT50)、最适生长温度等热耐受性;在南方自然环境中养殖所需的适宜生长温度以及存活率、生长率、成品率、体壁指数等养殖生产性状;与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进行比较,彼此存在的差异性等若干方面内容的研究结果,具体如下: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具有良好的热耐受性,其最大临界温度(CTM)达到(35.85±1.37)℃,环境温度突变时,其高起始致死温度(168-h UILT50)为32.81℃;环境温度渐变前提下,其168-h UILT50则高达33.98℃,热耐受性明显高于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预先在亚致死温度下进行热胁迫诱导,能够提升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自身热耐受能力。环境温度14℃~26℃在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适宜生存温度范围内,14℃~23℃是适宜其生长温度,初始个体质量为(5.54±0.74)g的大规格个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7.34℃,初始个体质量为(2.21±0.33)g的小规格个体最适宜生长温度则升高至18.97℃。在26℃环境条件下,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代谢旺盛而生长甚微,其能量主要用于拮抗高温胁迫。在14℃环境条件下,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小规格个体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蛋白质,而在17℃~26℃范围,能量消耗主要来自蛋白质和脂肪。在12.5℃~19.2℃自然温度环境条件下,初始个体质量为(9.05±0.82)g的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经历172 d养殖管理,累积成活率可达到(86.80±5.72)%,累积增长率达到987.07%,特定生长率SGR达到1.39±0.66,成品率达到(92.00±2.67)%,体壁指数达到(58.69±3.05)%,同质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分别比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高出13.0%、11.2%(S.G.R)、35.29%和7.27%。自然环境条件下,初始个体质量为(57.68±6.96)g的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2龄个体,在闽南沿海能够正常、完整渡夏,自然度过24.5℃~29.3℃的高水温时期。其开始夏眠水温为25.5℃,结束夏眠水温23.1℃,比起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养殖群体进入夏眠温度24.5℃,苏醒温度22.5℃,大致缩短休眠时间18 d~20 d;渡夏存活率高出19.75%,个体质量损耗率则减少11.09%。初始个体质量为(56.80±2.78)g的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养殖群体,经历42 d的高温(28.0±0.5)℃胁迫后,进入夏眠状态后,不仅活动减少、代谢下降、躯体缩小变硬,而且,个体质量平均减重43.8%,消化道退化,相对质量逐日下降。比起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养殖群体53.1%的平均减重率,体质量损耗率直接降低9.3%,降低幅度达到17.51%。平均个体质量为(30.26±2.16)g的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养殖群体,持续施以28℃的高温胁迫而进入休眠状态,返回适温环境之后,可获得补偿式生长,但与高温胁迫时长有关。综合上述可见,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适宜在南方自然环境中开展养殖,其耐高温性能及养殖生产性状优于北方原产地刺参普通种苗养殖群体。

二、目前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1 稻田养鱼
        1.1.1 稻鱼系统水稻生产效益情况
        1.1.2 稻鱼系统稻田基础设施及种植情况
        1.1.3 稻鱼系统营养利用情况
        1.1.4 稻鱼系统生态系统研究
        1.1.5 稻鱼系统农药使用和病虫害控制情况
        1.1.6 稻鱼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2 稻蟹共作系统研究
        1.2.1 稻蟹共作中水稻和河蟹的生长
        1.2.2 稻蟹共作中土壤理化变化
        1.2.3 稻蟹共作水化学
        1.2.4 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1.2.5 稻蟹共作草害和虫害
    1.3 稻虾共作系统生态研究
    1.4 系统的整合
2 稻田-池塘复合生态养殖模式
3 稻渔共生-池塘复合生态养殖系统

(2)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黄颡鱼产业
        2.1.2 渔业产业化
    2.2 我国黄颡鱼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2.3 基本理论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2 特色产业发展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高邮市渔业与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3.1 高邮市区位整体概况
    3.2 高邮市渔业产业化现状
    3.3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3.3.1 生产规模
        3.3.2 养殖模式
        3.3.3 产业组合模式
        3.3.4 加工销售情况
        3.3.5 收益情况
第4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1 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4.2 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不足
    4.3 养殖流程和养殖方式标准不科学
    4.4 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
    4.5 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市场化滞后
    4.6 养殖农户老龄化严重,养殖技术人才匮乏
第5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
        5.1.1 完善产业标准强化监管
        5.1.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
        5.1.3 做好金融资金扶持
    5.2 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
        5.2.1 建立育种与养殖技术的创新体系
        5.2.2 建立养殖技术的指导推广体系
        5.2.3 建立智慧渔业的技术体系
    5.3 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
        5.3.1 认真做好鱼苗的比选
        5.3.2 实施精细化科学喂养
        5.3.3 强化鱼病科学防治和水污染治理
        5.3.4 推广混合养殖和稻田等新型养殖方式
    5.4 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
        5.4.1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
        5.4.2 充分利用优良水源打造绿色产业
        5.4.3 创建黄颡鱼产品品牌
        5.4.4 加强黄颡鱼行业协会的建设
    5.5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
        5.5.1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
        5.5.2 扩大黄颡鱼销售网络体系
    5.6 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5.6.1 政府角度
        5.6.2 企业角度
        5.6.3 协会角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2.1.5 小结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2.4 小结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3.4 小结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4.4 小结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3.5.1 研究方法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6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3.4 讨论与小结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4.4 讨论与小结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5.4 讨论与小结
    5.6 本章小结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概述
    2.1 概念阐释
        2.1.1 海水养殖业
        2.1.2 海参产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全产业链理论
        2.2.3 区域发展理论
第三章 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2.1 烟台市的海参产业经济现状
        3.2.2 海阳市经济发展状况
    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历程
        4.1.1 产业起步阶段(1980年-1995年)
        4.1.2 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08年)
        4.1.3 产业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至今)
    4.2 海阳市海参产业转型期产业链发展现状
    4.3 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海参产业发展战略有待明确
        4.3.2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4.3.3 人才政策有待强化
        4.3.4 养殖户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4.3.5 海参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4.3.6 行业合作有待推进
        4.3.7 政府监督有待强化
        4.3.8 科研投入有待加强
第五章 国内外海参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日本的发展经验
    5.2 韩国的发展经验
    5.3 辽宁的发展经验
    5.4 国内外发展经验对海阳海参产业发展的启示
        5.4.1 打造优质品牌
        5.4.2 注重政策扶持
        5.4.3 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章 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对策
    6.1 合理选择战略,促进海参产业发展
    6.2 加强环境监察力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6.3 强化政策倾斜,吸引优秀技术人才
    6.4 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专业素养
    6.5 扶持龙头企业,打响海参品牌
    6.6 放宽政策限制,拓展海参销售平台
    6.7 推进监督机制改革,提高海参产品安全
    6.8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养殖科技水平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仿刺参池塘养殖概况及面临问题
        1.1.1 我国仿刺参池塘养殖概况
        1.1.2 仿刺参池塘养殖面临问题
    1.2 仿刺参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现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仿刺参池塘水质新型调控技术
        1.3.1 养水机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1.3.2 养水机参池水质研究现状
    1.4 养殖环境中异养菌、弧菌的研究
        1.4.1 池塘环境与异养菌、弧菌的关系
        1.4.2 海参池塘异养菌、弧菌数量的研究现状
        1.4.3 微生物培养法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水质指标的季节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状况
        2.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盐度季节变化状况
        2.3.3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溶解氧季节变化状况
        2.3.4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活性磷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5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亚硝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6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硝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7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氨氮季节变化状况
        2.3.8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总氮季节变化状况
        2.3.9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总磷季节变化状况
    2.4 讨论
        2.4.1 水体理化指标季节变化的特点
        2.4.2 三种配置方式作用效果的特点
第三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异养菌数量的季节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水中异养菌数量的影响
        3.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泥中异养菌数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养水机环境中的异养菌数量
        3.4.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环境中异养菌数量影响
第四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弧菌数量的季节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池塘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试验结果
        4.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水中弧菌数量的影响
        4.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泥中弧菌数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养水机环境中的弧菌数量
        4.4.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池塘中弧菌数量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三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5.2 生产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刺参及其养殖产业发展概述
    2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手段
        2.1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成因
        2.2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危害
        2.2.1 产生有害物质
        2.2.2 抑制有益藻种生长
        2.2.3 占据养殖空间
        2.3 针对大型藻类暴发的防治手段
        2.3.1 物理法
        2.3.2 化学法
        2.3.3 生物法
    3 生物混养
        3.1 关于刺参的混养
        3.2 马粪海胆生活习性简介
        3.3 海胆与刺参混养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查及几种大型藻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藻类及水体样品取样
        1.2 实验器材
        1.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藻类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1.4 目的序列扩增及测序
        1.5 系统发育分析
        1.6 营养盐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各月份藻类数量、多样性调查及形态学鉴定
        2.2 各月份藻类18SrDNA序列分析
        2.3 系统发育树分析
        2.4 氮、磷、硅营养盐的时间分布特征
        2.5 刺参池塘全年溶解态无机氮(DIN)含量变化
        2.6 不同月份蓬莱刺参养殖池塘营养类型评价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五种藻类的摄食选择及呼吸、排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摄食种类选择实验
        1.2.2 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海藻的摄食实验
        1.2.3 不同温度、藻类饵料下的马粪海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马粪海胆摄食种类选择
        2.2 不同水温、藻类对马粪海胆增重率和日摄食率的影响
        2.3 不同藻类、温度对实验马粪海胆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马粪海胆对大型藻类的摄食选择
        3.2 不同藻类与水温对马粪海胆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藻类与水温对马粪海胆呼吸代谢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胆参混养比例、大型藻类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定
        1.3.1 刺参、马粪海胆生长状况测定
        1.3.2 刺参、马粪海胆体成分测定
        1.3.3 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海胆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的影响
        2.2 刺参与海胆体成分
        2.2.1 各组别刺参体壁的营养组成
        2.2.2 各组别海胆体成分的营养组成
        2.3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2.3.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2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创新方法及研究不足
第二章 刺参产业总体现状分析
    2.1 全国海参产业总体规模
        2.1.1 中国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2.1.2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2 南方刺参养殖规模概况
        2.2.1 南方刺参产业发展规模
        2.2.2 福建省刺参产业总体概况
        2.2.3 霞浦县刺参产业概况
    2.3 霞浦县自然资源及刺参产业概况
        2.3.1 霞浦县海域情况及地理位置分布
        2.3.2 霞浦县海水环境
    2.4 霞浦县刺参养殖技术
        2.4.1 浮筏吊笼养殖技术
        2.4.2 “分苗”技术方式
        2.4.3 “参贝藻”混合养殖方式
    2.5 霞浦县刺参加工模式及政策产业扶持
        2.5.1 “拉缸盐”刺参加工模式
        2.5.2 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政策扶持
第三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新型适宜性苗种大规模养殖进程缓慢
        3.1.2 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
        3.1.3 “产+供+销”结构混乱
        3.1.4 缺乏足够的政策布局及金融资金注入
第四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霞浦县刺参病害防治及新型苗种繁育
        4.1.1 刺参病害的防治
        4.1.2 研究抗高温耐低盐的新型品
    4.2 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对策
        4.2.1 南北方产供销一体化
        4.2.2 刺参深加工业和品牌化发展
        4.2.3 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养殖水体
        4.2.4 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
        4.2.5 加强政府调控及金融政策支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生物学特征及其习性
    1.2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及苗种发展
        1.2.1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
        1.2.2 苗种发展
    1.3 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发展史
    1.4 影响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效益的若干重要因素
        1.4.1 底质
        1.4.2 放养密度
        1.4.3 水草
        1.4.4 螺蛳投放
        1.4.5 水位及溶解氧
        1.4.6 青苔与蓝藻
        1.4.7 饲料投喂
        1.4.8 适当混养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指标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采集
    2.4 结果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放养密度对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
    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采集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水草种植对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
    4.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采集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
    5.1 试验地点及条件
    5.2 试验方法
    5.3 数据采集
    5.4 结果
    5.5 讨论
第6章 不同增氧方式对河蟹养殖成活与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6.1 试验地点及条件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采集
    6.4 结果
    6.5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
        1.1.1 刺参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1.1.2 刺参养殖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刺参的摄食与消化
        1.2.1 刺参的摄食
        1.2.2 刺参的天然食物源构成
        1.2.3 刺参的消化酶和消化能力
    1.3 刺参营养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3.2 脂肪和脂肪酸
        1.3.3 维生素和矿物质
        1.3.4 抗病营养与刺参健康
    1.4 刺参饲料学和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
        1.4.1 刺参饲料(饵料)资源的研究进展
        1.4.2 刺参配合饲料研究进展
    1.5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与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1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
        1.5.2 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
        2.2.4 饲料原料消化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3.2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
        2.3.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3.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4 讨论
        2.4.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4.2 消化率实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2.4.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消化率
        2.4.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4.5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5 小结
3 刺参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适宜营养需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方
        3.2.4 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3.2.5 消化实验
        3.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3.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3.2.8 刺参生长性能与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3.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3.3.4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3.5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在刺参饲料营养学研究中采用Cornell方法的优势
        3.4.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4.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4.4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4.5 词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4.6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5 小结
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3 实验的饲料配制
        4.2.4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饲养管理
        4.2.5 消化实验
        4.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4.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4.2.8 刺参生长性能和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4.2.9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3.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3.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3.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4.3.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4.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4.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4.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5 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设备
        5.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制
        5.2.4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5.2.5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5.2.6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5.2.7 刺参生长性能计算公式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3.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3.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3.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4.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4.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4.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热耐受性及其养殖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刺参南移养殖概况及其耐高温研究进展
    1.1 刺参自然种群分布及其对温度的适应性
        1.1.1 刺参的食用价值及生物学特征
        1.1.2 刺参自然种群分布及其对温度的适应性
    1.2 刺参养殖业概况及刺参南移养殖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1.3 刺参南移养殖业发展瓶颈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1.4 刺参耐高温性能研究及刺参耐高温种苗培育
        1.4.1 刺参耐高温性状的研究近况
        1.4.2 培育刺参耐高温种苗的开发应用价值
    1.5 刺参南移养殖业前景展望
第2章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培育及其热耐受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培育
        2.1.2 刺参耐高温种苗热耐受性的实验观测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培育结果
        2.2.2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高起始致死温度(168-hUILT50)
        2.2.3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最大临界温度(CTM)
        2.2.4 热胁迫诱导对刺参耐高温种苗热耐受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适宜生长温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温度条件下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生长的差异性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呼吸代谢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养殖性状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池塘养殖试验结果
        4.2.2 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渡夏性能
        4.2.3 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目前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J]. 管卫兵,刘凯,石伟,宣富君,王为东. 生态学报, 2020(16)
  • [2]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之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3]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4]海阳市海参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任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D]. 陈济丰.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5)
  • [6]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D]. 时嘉赓.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鲍学宇.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8]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D]. 肖楚康. 长江大学, 2019(10)
  • [9]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D]. 包鹏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10]南移养殖刺参耐高温种苗的热耐受性及其养殖性状研究[D]. 黄俊旗. 集美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池塘养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