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替洗脱法筛选高亲和力噬菌体肽(论文文献综述)
冯敬敬[1](2012)在《盐酸克伦特罗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纳米抗体的筛选》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剂量的盐酸克伦特罗喂养动物以后能够明显增加动物的瘦肉率,因此受到不良商家的追捧。人在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肉及肉制品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情况,严重的可导致死亡。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ELISA)在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方面具有可定量、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抗体制备是ELISA检测方法建立中的关键。传统的多克隆抗体制备虽然简单,但抗体纯度不够高,特异性差,易发生交叉反应。而单克隆抗体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操作繁琐、技术难度高,需要真核细胞进行表达。纳米抗体是来源于骆驼科动物体内重链抗体的最小的完整功能性抗原结合片段,分子质量仅为15KDa,具有亲和力高、稳定性好、筛选周期短、易于耦合成多价抗体等优点。本实验首先采用重氮法合成了OVA与CL偶联比为1:28.7的完全抗原。通过rProteinA对兔抗盐酸克伦特罗的多克隆抗体进行了纯化,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80000,浓度为0.667mg/mL,用于盐酸克伦特罗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其特异性有所提高。采用合成的完全抗原和亲和纯化后的抗体建立CL的ELISA检测方法,通过对合成抗原包被浓度、一抗工作浓度、封闭液工作浓度等条件的优化,最终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6.4ng/mL。最后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天然的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中筛选盐酸克伦特罗的纳米抗体,经过三轮“吸附-洗脱-扩增”、ELISA阳性鉴定后,从96个单菌落中挑选出了3株阳性克隆。本课题最终有望为ELISA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提供一种新的效价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的小分子抗体。
文学方[2](2010)在《牛乳中α-乳白蛋白的表位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及乳制品因其丰富的营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乳及乳制品又是一类常见的食物过敏原。牛乳过敏严重影响着部分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2.5%的婴幼儿和1%左右的成人对牛乳过敏。因此,开展牛乳过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牛乳α-乳白蛋白属于溶菌酶家族,是导致牛乳过敏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之一。本研究主要包括牛乳α-乳白蛋白的分离纯化,兔抗牛乳α-乳白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牛乳α-乳白蛋白的线性及构象型表位的定位。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层析从牛乳中分离纯化α-乳白蛋白,SDS-PAGE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了纯度达90%以上的牛乳α-乳白蛋白,回收率为19.42%2.以纯化得到的牛乳α-乳白蛋白免疫日本大白耳兔,制备了兔抗牛乳α-乳白蛋白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两只兔子所获血清效价分别达1:204,800和1:320,000,抗血清与牛乳中其它蛋白无免疫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但Western blotting结果却显示与不同来源的α-乳白蛋白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交叉反应。3.利用溴化氰活化的Sepharose4B柱材偶联牛乳α-乳白蛋白对所获抗血清进行亲和纯化,以3M MgCl2为洗脱液对抗体进行特异性洗脱,浓缩后得到SDS-PAGE纯的兔抗牛乳α-乳白蛋白IgG抗体,间接ELISA结果表明抗体效价回收良好。4.以纯化后的特异性兔IgG为靶分子,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及噬菌体随机环七肽库对其进行淘选,经过4轮的淘选后,随机挑选未扩增的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鉴定,提取阳性克隆DNA,进行测序、分析得到模拟肽序列。随机七肽库筛选后的模拟肽经Clustalx软件比对得到牛乳α-乳白蛋白与兔IgG结合的线性表位区为AA21-27, AA36-41, AA63-68, AA79-82, AA114-119。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比对随机环七肽库筛选到的模拟肽,得到2个牛乳α-乳白蛋白与兔IgG结合的构象型表位区,分别定位在T33 S34 Q39 A40 Q54及D46 S47 N56 D63 D64 Q65 N66 P67 H68 S69 S70 N71。
刘夫锋[3](2008)在《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和海藻糖影响多肽构象转变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本文以分子模拟在蛋白质分离和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为核心,研究了蛋白质配基设计和蛋白质结构转换。在蛋白质配基理性设计方面,研究了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设计蛋白质的短肽配基的方法,利用α-淀粉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为模型蛋白质分析了设计方法的可靠性。首先根据α-淀粉酶受体腔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对接方法理性设计得到了具有高亲和性的六肽配基(FHENWS),分析了肽配基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利用固定化此配基的亲和层析柱实验分析了肽配基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与分子模拟分析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从枯草杆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了α-淀粉酶,证明了配基的高亲和性。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基于蛋白质结构的氨基酸定位、分子对接、分子表面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理性设计方法,提高了配基设计效率。将该方法用于t-PA肽配基的设计,得到高亲和性四肽配基(QDES)。利用配基的亲和层析从猪心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了t-PA,证明了肽配基的高亲和性。在蛋白质结构转换研究中,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海藻糖作用的分子机理,以加深对蛋白质折叠以及错误折叠引发的蛋白质聚集过程的认识。首先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海藻糖对十三肽β-hairpin折叠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糖溶液浓度对多肽折叠具有重要影响,在0.065 mol/L的海藻糖浓度中,海藻糖可降低多肽折叠的势能垒,使多肽快速完成折叠;但在高浓度的海藻糖溶液中(≥0.098 mol/L),海藻糖与多肽形成较多的氢键,使得多肽主链之间的氢键不能克服多肽和海藻糖之间的氢键而发生有效的折叠。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海藻糖对淀粉质多肽核心片段Aβ16-22聚集的抑制作用。与上述结果类似,在高浓度的海藻糖溶液中,海藻糖分子可抑制Aβ16-22单体的构象转变,使Aβ16-22单体维持转角,弯曲和无规卷曲的二级结构,海藻糖和多肽之间的直接与间接氢键数之和远大于多肽分子之间的氢键数,从而抑制多肽的聚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海藻糖对Aβ40和Aβ42构象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海藻糖可有效抑制Aβ40和Aβ42的构象转变。即多肽对海藻糖的优先排阻作用阻碍了多肽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发生,从而抑制了多肽分子的疏水性塌缩和构象转变。
黄思敏[4](2007)在《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淘选桔青霉素模拟表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桔青霉素(Citrinin,CIT)是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的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玉米、大米等农作物的真菌毒素,对动物及人类具有肾毒性、致畸性等。目前已有的检测CIT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检测法等。ELISA检测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适用于检测大量样品,使用较为广泛。但是在ELISA检测中需要使用CIT毒素标准品,该标准品不仅价格昂贵且会对检测人员造成身体损害。本研究以自制的抗CIT单克隆抗体为配体,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首次淘选到CIT的模拟表位,并建立了CIT Phage-ELISA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淘选CIT的模拟表位。以抗CIT单克隆抗体为配体,采用逐轮减少抗体包被浓度,交换使用封阻液中蛋白质种类的方法,在噬菌体七肽库中淘选CIT的模拟表位,经三轮淘选后,随机挑取30个克隆,以间接ELISA确定阳性克隆,间接竞争ELISA确定CIT的模拟表位,结果显示其中20个克隆为CIT的模拟表位。将此20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获得17种序列,模拟表位的共有序列为:X-组氨酸(H)-赖氨酸(K)-X-X-X-X,缩写为XHKXXXX(X为任意氨基酸)。2、采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CIT的模拟表位。以抗CIT单克隆抗体为配体,采用逐轮减少抗体包被浓度,交换使用封阻液中蛋白质种类的方法,在噬菌体十二肽库中淘选CIT的模拟表位,经三轮淘选后,随机挑取38个克隆,以间接ELISA确定阳性克隆,间接竞争ELISA确定CIT的模拟表位,结果显示其中33个克隆为CIT的模拟表位。将此33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获得17种序列,模拟表位的共有序列为:X-组氨酸(H)-赖氨酸(K)-X-X-X-X,缩写为XHKXXXX(X为任意氨基酸)。3、Phage-ELISA方法的建立。以含有CIT七肽模拟表位的噬菌体替代CIT毒素标品建立了CIT Phage-ELISA,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检测范围为15~325 ng/mL,检测下限为10 ng/mL,饲料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6~102.1%,变异系数为1.0~7.4%;玉米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6.4-93.4%,变异系数为1.5-7.8%;大米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4.8-94.8%,变异系数为2.2-6.7%。应用于48份样品中CIT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与传统ELISA检测方法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以含有CIT十二肽模拟表位的噬菌体替代CIT毒素标品建立了CIT Phage-ELISA,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检测范围为15~439 ng/mL,检测下限为10 ng/mL,饲料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4.2~108.4%,变异系数为1.1~5.6%;玉米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1.4-100.04%,变异系数为1.1-4.0%;大米样品中CIT加标回收率为84.1-94.4%,变异系数为2.4-5.8%。应用于48份样品中CIT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与传统ELISA检测方法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
李鹏[5](2007)在《盐酸克仑特罗ELISA方法的建立及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其模拟表位》文中研究说明盐酸克仑特罗(Clenbuterol,CLB),俗称瘦肉精,是一种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作为治疗哮喘药物已经有30多年了。不幸的是这类药物被非法用来作为家畜的生长促进剂,用以改善营养物质在脂肪和肌肉之间的重新分配,增加瘦肉。这种非法应用会对食用残留有此类药物畜产品的消费者产生毒害作用,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禁止在畜牧业上使用盐酸克仑特罗。为了防止对人类的危害,必须建立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ELISA方法检测盐酸克仑特罗残留是一种快捷、可靠的方法,可在实际检测中应用。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可以用来淘选CLB替代抗原的模拟表位。这也为其它小分子半抗原物质的ELISA方法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1建立盐酸克仑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2用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淘选盐酸克仑特罗替代抗原的模拟表位。第一部分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偶联抗原的合成,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和效价的测定,ELISA各个影响因素最佳条件的优化,该ELISA方法性能的评价等。根据实验建立了盐酸克仑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包被偶联抗原为0.5ng/mL,加入CLB单抗原液稀释为1∶250000,酶标二抗原液稀释为1∶5000。其间接竞争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为0.38—50ng/mL,IC50为6.25ng/mL,检测下限为0.19ng/mL。曲线方程为y=35.149x+19.145,R=0.99378。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3%和9.97%。进行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93.14%。第二部分包括以抗CLB的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从噬菌体随机7肽库中进行4轮亲和淘选。从第4轮噬菌平板上随机挑选18个噬菌斑,经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挑选出6个合适的噬菌体。经测序可知其序全列为N—His—His—Thr—Phe—Phe—Lys—His—C。用噬菌体P8替代CLB抗原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并用该噬菌体进行样品加标回收实验。
王美莲[6](2007)在《汉坦病毒76-118株M2基因的克隆及蛋白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汉坦病毒属(genus hantavirus),是引起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病原体。目前,根据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汉坦病毒又可分为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希望山病毒等不同的型别,其中汉滩病毒、汉城病毒为我国最常见的两种病毒。研究表明,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G1、G2)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感染的动物和人起到保护作用,而糖蛋白的中和抗原位点主要位于G2上。本实验旨在以质粒pGEX-6P-1为载体,构建含有汉坦病毒76-118株M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M2,并观察G2蛋白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一、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6P-1/M2的构建(一) M2基因的克隆以汉坦病毒76-118株M基因为模板进行PCR反应,扩增得到含完整编码汉坦病毒G2蛋白基因M2的1600bpDNA片段,凝胶回收后—20℃保存。(二)质粒pMD18/M2的构建将上述PCR产物与T载体pMD18分别经XhoⅠ和BamHⅠ消化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16℃连接约16h。连接产物10μl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铺LB平板并加入氨卞青霉素,37℃培养16h;筛选阳性菌落扩增培养,以碱裂解法小量提取重组质粒后,储存于—20℃。(三)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M2的构建将重组质粒及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均用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于16℃连接约16h。连接产物10μl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铺LB平板并加入氨卞青霉素,37℃培养16h。二、重组质粒的转化、筛选及鉴定按常规方法,将连接后所得的重组子转化入感受态宿主菌E.coli BL-21,在含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铺板,37℃温箱过夜培养。第二天从平板上挑取菌落接种于含氨苄青霉素的5ml LB液体培养基,37℃摇床震荡培养5h,快速碱裂解法粗提质粒,-20℃保存。三、重组蛋白GST-G2的诱导表达和纯化将含重组质粒pGEX-6P-1/M2的大肠杆菌BL-21接种于含Amp+的LB培养基中,于37℃振荡培养过夜。次日将过夜培养物转接于1000ml含Amp+的LB培养基中,继续在37℃振荡培养约3h。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1mmol/L,置37℃继续培养4h,离心,收集菌体。加细菌裂解缓冲液超声裂解细菌,离心取上清,对融合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四、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取纯化后的蛋白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1h后,取下凝胶进行转印,PVDF膜经TBS液洗涤10min后,封闭液封闭1h,再以TTBS洗涤两次。加入用1:200封闭液稀释的患者血清,4℃孵育过夜,经TBS、TTBS洗涤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37℃孵育2h,TTBS、TBS洗涤,DAB显色。五、间接ELISA法检测融合蛋白活性以表达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50份HFRS阳性血清和10份正常人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抗体,分析融合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一、M2基因片段的扩增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条约1600bp的特异性扩增区带,与预期结果一致。二、pMD18-M2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用EcoRV和BamHⅠ双酶切质粒,酶切产物经1%琼脂糖电泳证明重组质粒带有相应的目的基因。质粒由北京三博远志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M2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达98%,开放读码框正确。三、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SDS-PAGE电泳结果可见与预期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相符的蛋白条带。Western-Blot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蛋白条带为GST-G2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后,蛋白产量可达70%以上。四、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以融合蛋白为抗原,50份HFRS患者阳性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47份,正常人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表明融合蛋白具有同天然蛋白相似的生物学活性。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汉坦病毒M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M2;2、重组蛋白G2能够在原核细胞中进行有效的表达;3、纯化的重组蛋白G2具有生物学活性。
陈红[7](2006)在《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氧化物酶对多种由于自由基损伤而引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天然过氧化物酶作为抗氧化药物的种种缺点,用模拟酶的办法来制备具有药用价值的过氧化物酶的模拟物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亚血红素为筛选靶目标,通过噬菌体表面展示肽库筛选出一系列的与亚血红素特异性结合的短肽配基。通过对筛选所得肽片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分析,发现了与亚血红素高亲和性有关的氨基酸序列。以得到的序列为基础,经过比较分析,设计了以亚血红素为辅基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肽类模拟物,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对设计的肽配体进行了合成,并用LC/MS/MS来对合成的结果进行鉴定,最后研究了合成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实验结果证实合成的过氧化物模拟酶具有很好的活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邓省亮[8](2006)在《1.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淘选黄曲霉毒素B1模拟表位》文中指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特曲霉产生,广泛存在于花生、棉籽、玉米、小麦和稻米等农产品中。因AF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1993年AF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AF是一类结构类似化合物,已经分离鉴定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称AFB1)、B2、G1、G2、M1、M2等二十余种,其中以AFB1毒性最强。为了防止AFB1含量超标的农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农产品中AFB1的限量标准。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检测AFB1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AFB1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1) 利用辛酸-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小鼠腹水中抗AFB1单克隆抗体,分别采取间接非竞争ELISA和SDS-PAGE对纯化后抗体的活性和纯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抗体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1.0×106和1∶2.0x106,SDS-PAGE图谱显示两条带,分别为抗体的重链和轻链。 (2)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胶体金标记抗体经纯化后,使用XYZ3000点喷平台系统将金标抗体喷在玻璃纤维膜上;将AFB1-BSA(检测线)和驴抗鼠IgG(质控线)分别喷在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NCM)上,检测线和质控线两者之间相距4mm。干燥后依次将NCM、玻璃纤维(胶金垫)、样本垫、滤纸、吸水纸粘贴在胶板上,使用Biodot CM4000切刀切成4mm×55mm的试纸条,装入检测卡中密封保存。 (3)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试纸条的工艺参数,具体如下:胶体金粒径为40nm,胶体金标记抗体量为0.5μg/mL,胶体金标记抗体纯化后稀释至OD值为6.0,NCM型号为CN140,NCM上包被AFB1-BSA和驴抗鼠IgG的浓度分别为0.3mg/mL、0.5 mg/mL。 (4) 由上述条件组装的AFB1试纸条最低检测限为5ng/mL,与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桔霉素、展青霉毒素无交叉反应,重复性为98%。根据试纸条行业经验推算,试纸条在4℃可保存15个月。 (5) 分别用AFB1试纸条和ELISA方法检测11份样品中AFB1的含量,用甲
肖艳,李官成[9](2005)在《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策略及其进展》文中认为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出现开创了一条简便快捷的基因工程抗体生产路线,为人源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抗体库的筛选工作也在传统的亲和淘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有效筛选方法,显示出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在抗体开发应用中极为广阔的前景。
董晓燕,吴云涛,孙彦[10](2005)在《从噬菌体展示七肽肽库筛选α-淀粉酶特异性配体》文中指出为了建立蛋白质亲和配基的高效筛选方法,以淀粉酶为靶分子,利用交替洗脱法从七肽噬菌体展示库中筛选具有高亲和力的噬菌体配体.结果表明,交替洗脱法筛选出的特异性配体的回收率和ELISA信号值均优于酸洗脱法;采用交替洗脱法能够更加有效和迅速地筛选到淀粉酶的高亲和力配体.分析筛选得到的不同噬菌体克隆DNA插入片断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了可能与配体高亲和性有关的氨基酸残基.
二、交替洗脱法筛选高亲和力噬菌体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替洗脱法筛选高亲和力噬菌体肽(论文提纲范文)
(1)盐酸克伦特罗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纳米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酸克伦特罗的研究进展 |
1.1.1 盐酸克伦特罗概述 |
1.1.2 盐酸克伦特罗的残留及危害 |
1.1.3 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进展 |
1.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
1.2.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的关键 |
1.2.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分类 |
1.2.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
1.3 纳米抗体概述 |
1.3.1 纳米抗体的特点 |
1.3.2 纳米抗体的应用 |
1.4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 |
1.4.2 噬菌体展示在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盐酸克伦特罗包被抗原的制备及抗血清的纯化 |
2.1 包被抗原的制备 |
2.1.1 原理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结果与讨论 |
2.2 盐酸克伦特罗抗血清的亲和纯化 |
2.2.1 亲和纯化的原理 |
2.2.2 试剂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盐酸克伦特罗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原理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条件优化 |
3.3.2 间接竞争 ELISA 测 CL 法的建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包被抗原与一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筛选 |
3.4.2 包被抗原浓度的细筛 |
3.4.3 封闭液最佳工作浓度的筛选 |
3.4.4 辣根酶标记羊抗兔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筛选 |
3.4.5 最低检出限及定量限 |
3.4.6 抗血清检测 CL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7 亲和纯化抗体检测 CL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8 特异性实验 |
3.4.9 稳定性实验 |
3.4.10 重复性实验 |
第四章 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的扩增及筛选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1 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和菌种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M13K07 辅助噬菌体的大量扩增 |
4.2.2 M13K07 辅助噬菌体的大量扩增后滴度的测定 |
4.2.3 噬菌体抗体库的扩增 |
4.2.4 噬菌体抗体库滴度的测定及多样性的鉴定 |
4.2.5 盐酸克伦特罗纳米抗体的筛选 |
4.2.6 盐酸克伦特罗纳米抗体阳性克隆的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13K07 辅助噬菌体的大量扩增后滴度的测定 |
4.3.2 噬菌体抗体库滴度的测定及多样性的鉴定 |
4.3.3 盐酸克伦特罗纳米抗体的筛选结果 |
4.3.4 盐酸克伦特罗纳米抗体阳性克隆的鉴定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牛乳中α-乳白蛋白的表位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食物过敏 |
1.1.1 食物过敏的概念 |
1.1.2 食物过敏的危害 |
1.1.3 食物过敏的免疫学机制 |
1.2 牛乳过敏 |
1.2.1 CMA的诊断 |
1.2.2 暂时性CMA和持续性CMA的预测 |
1.2.3 CMA的治疗 |
1.2.4 牛乳过敏原表位与牛乳过敏 |
1.3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牛乳中α-乳白蛋白的分离纯化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试剂与材料 |
2.1.2 设备 |
2.1.3 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牛乳脱脂 |
2.2.2 等电点沉淀酪蛋白 |
2.2.3 超滤浓缩 |
2.2.4 牛乳α-乳白蛋白的分离纯化 |
2.2.5 SDS-PAGE检测所分离蛋白及其纯度 |
2.2.6 Lowry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离子交换层析初步分离牛乳α-乳白蛋白 |
2.3.2 凝胶层析进一步纯化牛乳α-乳白蛋白 |
2.3.3 纯化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4 讨论 |
2.4.1 离子交换层析条件的选择 |
2.4.2 关于凝胶层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抗牛乳α-乳白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交叉反应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试剂 |
3.1.2 仪器与耗材 |
3.1.3 溶液配制 |
3.2 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抗原制备 |
3.2.3 免疫方案 |
3.2.4 免疫效果监测 |
3.2.5 方正滴定确定间接ELISA条件 |
3.2.6 间接ELISA测抗体效价 |
3.2.7 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与其它蛋白的免疫交叉反应 |
3.2.8 免疫印迹检测抗血清与其它来源乳白蛋白的交叉反应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与二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
3.3.2 免疫过程中抗体效价的变化 |
3.3.3 间接ELISA检测牛乳α-乳白蛋白与其它蛋白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 |
3.3.4 免疫印迹检测牛乳α-乳白蛋白与其它来源乳白蛋白的交叉反应 |
3.4 讨论 |
3.4.1 免疫动物的选择 |
3.4.2 抗原纯度 |
3.4.3 佐剂 |
3.4.4 免疫剂量及免疫途径 |
3.4.5 兔对牛乳α-乳白蛋白的免疫应答 |
3.4.6 抗血清的特异性 |
3.4.7 抗血清与其它来源乳白蛋白的交叉反应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亲和纯化抗牛乳α-乳白蛋白特异性抗体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试剂 |
4.1.2 仪器与耗材 |
4.1.3 溶液配制 |
4.2 方法 |
4.2.1 牛乳α-乳白蛋白Sepharose 4B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
4.2.2 亲和纯化 |
4.2.3 间接ELISA法检测纯化前后抗体效价的变化 |
4.2.4 SDS-PAGE电泳检测纯度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亲和层析洗脱过程中蛋白含量的变化 |
4.3.2 亲和纯化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和抗体效价的变化 |
4.3.3 纯化前后样品的SDS-PAGE电泳图 |
4.4 讨论 |
4.4.1 配体的选择 |
4.4.2 载体的选择 |
4.4.3 关于牛乳α-乳白蛋白Sepharose 4B柱的制备 |
4.4.4 关于亲和层析的条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牛乳α-乳白蛋白IgG结合表位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材料 |
5.1.2 仪器与耗材 |
5.1.3 溶液配制 |
5.2 方法 |
5.2.1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
5.2.2 噬菌体肽库淘选 |
5.2.3 噬菌体滴度测定 |
5.2.4 洗脱物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
5.2.5 结合克隆的特征鉴定 |
5.2.6 线性及构象型表位位点的确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亲和淘选过程中噬菌体的富集效果 |
5.3.2 阳性克隆提取的DNA电泳图 |
5.3.3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 |
5.3.4 线性表位 |
5.3.5 构象型表位 |
5.4 讨论 |
5.4.1 关于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 |
5.4.2 关于牛乳α-乳白蛋白线性表位 |
5.4.3 关于线性表位与交叉反应 |
5.4.4 关于构象型表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3)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和海藻糖影响多肽构象转变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亲和肽配基的理性设计 |
1.1.1 亲和色谱和配基 |
1.1.2 肽配基筛选技术 |
1.1.3 理性设计 |
1.2 分子模拟在蛋白质折叠和聚集研究中的应用 |
1.2.1 蛋白质折叠 |
1.2.2 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所导致的疾病 |
1.2.3 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蛋白质折叠和聚集的研究 |
1.2.4 海藻糖在蛋白质折叠和聚集过程中的作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多肽配基的理性设计 |
1.3.2 海藻糖对蛋白质折叠和聚集的影响 |
第二章 α-淀粉酶亲和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和亲和色谱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分子模拟部分 |
2.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α-淀粉酶肽配基的理性设计 |
2.3.2 α-淀粉酶与高亲和性六肽配基(FHENWS)亲和力的分析 |
2.3.3 吸附平衡实验 |
2.3.4 亲和色谱实验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的t-PA 亲和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及对猪心t-PA 的亲和纯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分子模拟部分 |
3.2.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氨基酸定位 |
3.3.2 分子对接 |
3.3.3 配基与t-PA 之间的亲和作用力分析 |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四肽QDES 与t-PA 受体腔亲和力的分析 |
3.3.5 从猪心粗提液中分离纯化t-PA |
3.4 小结 |
第四章 海藻糖促进或抑制β-hairpin 折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模型系统与方法 |
4.2.1 MD 模拟体系构建及模拟过程 |
4.2.2 模拟参数设置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多肽在不同浓度海藻糖溶液中折叠的性质 |
4.3.2 海藻糖分子对多肽折叠的影响 |
4.3.3 多肽折叠的自由能势能面分析 |
4.3.4 氢键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海藻糖抑制Aβ16-22聚集沉淀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和方法 |
5.2.1 模拟体系 |
5.2.2 模拟参数设置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海藻糖抑制三个Aβ16-22 单体的聚集沉淀 |
5.3.2 海藻糖抑制Aβ16-22 单体向三聚体的聚集沉淀 |
5.3.3 海藻糖对Aβ16-22 三聚体聚集沉淀的抑制 |
5.4 小结 |
第六章 海藻糖抑制Aβ40和Aβ42构象转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系统和方法 |
6.2.1 MD 模拟体系 |
6.2.2 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设置 |
6.2.3 数据分析方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Aβ40 和Aβ42 在不同浓度海藻糖溶液中的二级结构分析 |
6.3.2 溶液接触面积 |
6.3.3 多肽侧链接触图 |
6.3.4 优先水合作用分析 |
6.3.5 二面角主成分自由能势能面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淘选桔青霉素模拟表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桔青霉素的研究进展 |
1.1.1 桔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 |
1.1.1.1 桔青霉素的抑菌性 |
1.1.1.2 桔青霉素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 |
1.1.2 桔青霉素的产生菌株及其分布 |
1.1.3 桔青霉素的检测分析方法 |
1.1.3.1 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
1.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1.1.3.3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1.2 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2.1 以单克隆抗体作为靶分子,确定相关的抗原表位 |
1.2.2 蛋白质结构分析 |
1.2.3 以细胞为靶分子,淘选出能结合细胞和器官的特异肽 |
1.2.4 疫苗研究 |
1.2.5 抗体库技术 |
第二章 CIT噬菌体七肽模拟表位的淘选及应用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CI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2.1.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2.1.2 SDS-PAGE测定纯化后单克隆抗体的纯度 |
2.2.1.3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2.2.2 桔青霉素模拟表位的淘选 |
2.2.2.1 受体菌E.coli ER2738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2.2 第一轮淘选 |
2.2.2.3 噬菌体滴度的测定 |
2.2.2.4 噬菌体的扩增和纯化 |
2.2.2.5 第二轮淘选 |
2.2.2.6 第三轮淘选 |
2.2.2.7 噬菌斑的扩增和纯化 |
2.2.3 桔青霉素模拟表位的鉴定 |
2.2.3.1 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与抗体结合的阳性噬菌体克隆 |
2.2.3.2 间接竞争ELISA淘选CIT的模拟表位 |
2.2.4 阳性噬菌体克隆DNA模板的快速纯化、测序 |
2.2.5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5.1 阳性噬菌体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5.2 交叉反应率 |
2.2.5.3 饲料、玉米、大米CIT加标回收率测定 |
2.2.5.4 CIT Phage-ELISA与传统ELISA的比较研究 |
2.3 结果 |
2.3.1 抗CI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3.2 大肠杆菌E.COLI ER2738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3 亲和淘选结果 |
2.3.4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鉴定 |
2.3.5 阳性克隆DNA模板的快速纯化、测序 |
2.3.6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3.6.1 以CIT模拟表位建立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 |
2.3.6.2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6.3 CIT加标回收检测结果 |
2.3.6.4 CIT Phage-ELISA与传统ELISA的比较结果 |
第三章 CIT噬菌体十二肽模拟表位的淘选及应用 |
3.1 试剂与仪器(同2.1) |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同2.2) |
3.3 结果 |
3.3.1 亲和淘选结果 |
3.3.2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鉴定 |
3.3.3 阳性克隆DNA模板的快速纯化、测序 |
3.3.4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3.4.1 以CIT模拟表位建立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 |
3.3.4.2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4.3 CIT加标回收检测结果 |
3.3.4.4 CIT Phage-ELISA与传统ELISA的比较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CIT模拟表位的亲和筛选影响因素 |
4.1.1 靶分子的纯度 |
4.1.2 肽库的选择 |
4.1.3 其它 |
4.1.3.1 去污剂及靶分子的浓度 |
4.1.3.2 封闭用蛋白质及其浓度的选择 |
4.1.3.3 结合时间和洗脱时间 |
4.1.3.4 噬菌体的数量 |
4.2 CIT PHAGE-ELISA检测方法 |
第五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盐酸克仑特罗ELISA方法的建立及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其模拟表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1章 引言 |
1.1 盐酸克仑特罗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1 盐酸克仑特罗的研究进展 |
1.1.1.1 盐酸克仑特罗的化学结构及性质 |
1.1.1.2 盐酸克仑特罗对人体的危害及中毒表现 |
1.1.1.3 盐酸克仑特罗的限量标准 |
1.1.1.4 盐酸克仑特罗检测技术的发展 |
1.1.2 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2.1 ELISA的特点 |
1.1.2.2 ELISA的分类 |
1.1.2.3 ELISA的基本原理 |
1.1.2.4 ELISA的主要操作步骤 |
1.1.3 人工抗原偶联方法的研究 |
1.2 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定义 |
1.2.2 噬菌体肽库的发展 |
1.2.3 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的应用 |
1.2.3.1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
1.2.3.2 抗原表位的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盐酸克仑特罗ELISA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样品预处理 |
2.4.2 CLB偶联抗原的制备 |
2.4.3 CLB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4.4 CLB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2.4.5 酶标板均一性的测定 |
2.4.6 ELISA单因素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CLB偶联抗原偶联比的计算 |
2.5.2 CLB单克隆抗体效价的计算 |
2.5.3 酶标板均一性的评价 |
2.5.4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最佳单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
2.5.5 最佳酶标二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
2.5.6 洗涤液(PBST)中最佳Tween-20浓度的确定 |
2.5.7 封闭液最佳条件的确定 |
2.5.8 盐酸克仑特罗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最佳操作条件 |
2.5.9 盐酸克仑特罗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性能评价 |
2.6 小结 |
第3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盐酸克仑特罗的模拟表位 |
3.1 实验材料 |
3.2 仪器和设备 |
3.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4 实验方法 |
3.4.1 ER2738菌株的保藏与活化 |
3.4.2 噬菌体的第一轮亲和淘选 |
3.4.3 第一轮淘选噬菌体的扩增和纯化 |
3.4.4 洗脱物和扩增产物的滴度测定 |
3.4.5 噬菌体的第三轮淘选 |
3.4.6 噬菌体的第三轮淘选 |
3.4.7 噬菌体的第四轮淘选 |
3.4.8 噬菌斑的扩增和纯化 |
3.4.9 噬菌体滴度测定 |
3.4.10 CLB模拟表位的鉴定 |
3.4.11 阳性噬菌体克隆DNA的提取 |
3.4.12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噬菌体DNA |
3.4.13 以CLB模拟表位建立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3.4.14 样品加标回收实验 |
3.5 实验结果 |
3.5.1 噬菌体富集效果 |
3.5.2 间接非竞争ELISA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 |
3.5.3 间接竞争ELISA筛选CLB模拟表位 |
3.5.4 阳性克隆噬菌体基因组DNA电泳及DNA核心序列分析 |
3.3.5 以CLB模拟表位建立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3.5.6 样品加标回收结果 |
3.6 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去污剂的浓度 |
3.6.2 靶分子抗体的浓度 |
3.6.3 温育结合温度 |
3.6.4 结合和洗脱时间以及淘选轮数 |
3.6.5 噬菌体文库的选择 |
3.7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汉坦病毒76-118株M2基因的克隆及蛋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过氧化物酶及模拟物研究 |
1.1 血红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超家族 |
1.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1.2.1 APX 的分布与定位 |
1.2.2 APX 的酶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
1.2.3 过氧化物酶及其模拟物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 |
2、噬菌体呈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噬菌体呈现系统 |
2.1.1 丝状噬菌体呈现系统 |
2.1.2 其它噬菌体呈现系统 |
2.1.3 噬菌粒呈现系统 |
2.2 噬菌体文库的筛选 |
2.2.1 筛选基本原理 |
2.2.2 筛选方法 |
2.3 噬菌体呈现的应用 |
2.3.1 蛋白分子结合特性的研究 |
2.3.2 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
2.3.3 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
2.3.4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
3、固相合成多肽的研究进展 |
3.1 固相合成多肽的原理 |
3.2 固相合成的具体试验过程 |
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与亚血红素结合短肽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剂 |
1.1.2 溶液组成 |
1.1.3 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六肽的合成 |
1.2.2 受体菌 Ecoli ER2738 的复苏及培养 |
1.2.3 噬菌体滴度的测定 |
1.2.4 肽库筛选 |
1.2.5 挑取高亲和力配体噬菌体克隆 |
1.2.6 噬菌体单链DNA 的提取 |
1.2.7 196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8 双脱氧链终止测定 DNA 序列 |
1.2.9 呈现随机肽氨基酸序列的推导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1.2.10 ELISA 检测噬菌体克隆与亚血红素的结合活性 |
2. 结果 |
2.1 六肽的合成 |
2.2 不同筛选方法各轮回收率的比较 |
2.3 不同筛选方法所得噬菌体克隆 ELISA 信号值的比较 |
2.4 高亲和力配体克隆的筛选 |
2.5 噬菌体克隆 DNA 的抽提及电泳分析 |
2.6 噬菌体 DNA 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7 与数据库已知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噬菌体肽库的亲和筛选 |
3.2 关于氨基酸同源性的分析 |
3.3 关于亚血红素为辅基的过氧化物模拟酶研究 |
第三章 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合成及活性测定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Fmoc 固相合成法 |
1.2.2 合成多肽纯化 |
1.2.3 Fmoc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4 合成肽的HPLC 和质谱测定 |
1.2.5 过氧化物模拟酶活力测定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配体多肽(DhBP-8)的合成过程及对合成过程的检测 |
2.1.1 配体多肽(DhBP-8)的合成全过程 |
2.1.2 配体多肽(DhBP-8)合成过程的检测 |
2.2 合成多肽(DhHPM)的分析 |
2.3 模拟酶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英文摘要 |
作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1.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淘选黄曲霉毒素B1模拟表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黄曲霉毒素B_1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1 黄曲霉毒素及其研究进展 |
1.1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及性质 |
1.2 黄曲霉毒素中毒及其对人畜的危害 |
1.3 黄曲霉毒素B_1的限量标准 |
1.4 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及防控 |
1.5 胶体金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胶体金的性质和特点 |
1.5.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1.5.3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
1.5.4 胶体金-蛋白复合体的制备 |
1.5.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抗AFB_1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4.2 抗AFB_1单克隆抗体效果的评价 |
2.4.3 AFB_1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
2.4.3.1 制备胶体金 |
2.4.3.2 分析胶体金质量 |
2.4.3.3 胶体金标记抗体 |
2.4.3.4 玻璃纤维上点喷金标抗体 |
2.4.3.5 NCM上点喷检测线和质控线 |
2.4.3.6 组装试纸条 |
2.4.3.7 试纸条的结果判定 |
2.4.4 试纸条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5 试纸条的质量评价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1 抗AFB_1单克隆抗体的回收率 |
3.2 抗AFB_1单克隆抗体的纯度 |
3.3 抗AFB_1单克隆抗体的活性 |
3.4 制备胶体金的结果 |
3.5 试纸条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3.5.1 胶体金颗粒大小的确定 |
3.5.2 胶体金标记抗体量确定 |
3.5.3 金标抗体稀释度(OD值)的确定 |
3.5.4 NCM上检测抗原浓度的确定 |
3.5.5 NCM型号的确定 |
3.5.6 试纸条检测液中甲醇含量的确定 |
3.6 试纸条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 |
3.7 试纸条的特异性 |
3.8 试纸条的重复性 |
3.9 试纸条的假阴性、假阳性和稳定性 |
3.10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3.11 试纸条和ELISA检测样品的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4.1 抗体的纯化 |
4.2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
4.3 胶体金标记蛋白 |
4.4 标记抗体量和稀释度对试纸条质量的影响 |
4.5 膜的选择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淘选黄曲霉毒素B_1模拟表位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1.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念 |
1.2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发展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噬菌体的第一轮亲和淘选 |
2.4.2 第一轮淘选噬菌体的扩增和纯化 |
2.4.3 洗脱物和扩增产物的滴度测定 |
2.4.4 噬菌体的第二轮淘选 |
2.4.5 噬菌体的第三轮淘选 |
2.4.6 噬菌体的第四轮淘选 |
2.4.7 噬菌斑的扩增和纯化 |
2.4.8 AFB_1模拟表位的鉴定 |
2.4.9 阳性噬菌体克隆单链DNA的提取和测序 |
2.4.10 以AFB_1模拟表位建立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2.4.11 初步建立以AFB_1模拟表位的免疫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1 噬菌体富集效果 |
3.2 间接ELISA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 |
3.3 间接竞争ELISA筛选AFB_1模拟表位 |
3.4 DNA序列及多肽的核心序列分析 |
3.5 以AFB_1模拟表位建立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3.6 样品加标回收结果 |
3.7 样品检测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4.1 去污剂的浓度 |
4.2 抗体的浓度 |
4.3 封闭液的选择 |
4.4 结合和洗脱时间以及淘选轮数对淘选结果的影响 |
第五节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 |
参考文献 |
四、交替洗脱法筛选高亲和力噬菌体肽(论文参考文献)
- [1]盐酸克伦特罗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纳米抗体的筛选[D]. 冯敬敬. 天津大学, 2012(05)
- [2]牛乳中α-乳白蛋白的表位定位研究[D]. 文学方. 南昌大学, 2010(05)
- [3]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和海藻糖影响多肽构象转变的分子机制[D]. 刘夫锋. 天津大学, 2008(08)
- [4]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淘选桔青霉素模拟表位的研究[D]. 黄思敏. 南昌大学, 2007(06)
- [5]盐酸克仑特罗ELISA方法的建立及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其模拟表位[D]. 李鹏. 南昌大学, 2007(06)
- [6]汉坦病毒76-118株M2基因的克隆及蛋白表达[D]. 王美莲. 中国医科大学, 2007(05)
- [7]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研究[D]. 陈红. 吉林大学, 2006(10)
- [8]1.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2.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淘选黄曲霉毒素B1模拟表位[D]. 邓省亮. 南昌大学, 2006(10)
- [9]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策略及其进展[J]. 肖艳,李官成.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11)
- [10]从噬菌体展示七肽肽库筛选α-淀粉酶特异性配体[J]. 董晓燕,吴云涛,孙彦. 天津大学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