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高产栽培的几个关键技术

冬枣高产栽培的几个关键技术

一、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14)在《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植物,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新疆不是我国枣的原产中心,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新疆红枣产区光热资源充足、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是我国红枣的最佳优生区,具有发展现代红枣产业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新疆连续20年(1993~2012)的气象资料,结合枣区现状,用ArcGIS技术研究了新疆各红枣栽培区的优生区地位及其类别;调查了南疆和东疆红枣主产区的主栽品种、栽培模式和产量效益,提出了新疆现代红枣栽培模式,以便为新疆红枣良种区域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新疆红枣的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考证,新疆红枣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100多年前。截至2013年底,全疆红枣面积47.37×104hm2,产量145×104t。主要地方品种有新疆小圆枣、哈密大枣、阿拉尔圆脆枣、吾库扎克小枣、喀什葛尔小枣、新疆长圆枣和阿克苏小枣。引进品种有100多种,但以骏枣和灰枣为主,品种格局比较单一。研究确定新疆红枣产区以骏枣、灰枣和壶瓶枣等为主导品种,以七月鲜、赞皇大枣、相枣、晋枣、蛤蟆枣等调整、优化南疆和东疆地区的品种结构。(2)研究确定以年平均温度、无霜期、生长季≥10℃的积温、≤–20℃出现的天数、极端最低温度和生长季干燥度作为新疆红枣优生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用ArcGIS技术将新疆(南疆和东疆)红枣产区分为4个等级,其中最佳优生区包括和田地区,以及若羌、且末、麦盖提、莎车和沙雅等县;优生区包括喀什、巴楚、岳普湖、伽师、疏勒、温宿、库车等县;适宜区包括叶城、疏附、托克逊、吐鲁番、阿图什、新和等县;次适宜区包括塔什库尔干、阿克陶、拜城及哈密地区。(3)结合现代果业发展趋势和新疆枣区的特点,确定了新疆现代红枣栽培模式,即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强调以优生区和主导品种为基础,完善枣园基础保障设施和机械化配套设施,提升亩产值1万元的栽培模式,实现新疆红枣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刘倩[2](2014)在《大荔冬枣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大荔县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冬枣栽培。本文以大荔冬枣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调查和研究了大荔冬枣的气候适宜性、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结实性状以及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比较大荔县与冬枣原产地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气温、降水、相对空气湿度、≥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无霜期)发现,引种地大荔与原产地河北黄骅、山东沾化的各气象条件都比较相似,但大荔气温高、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所以,大荔的自然条件更适宜冬枣栽培。大荔冬枣与原产地冬枣物候期观察发现,无论是萌芽期、抽枝展叶期、花期、还是果实发育期及果实成熟期,大荔冬枣均比原产地冬枣提前,果实成熟期比原产地提早约30天。冬枣果实品质分析发现,大荔冬枣在果个大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等方面均超过原产地冬枣,大荔冬枣果实品质整体上优于原产地冬枣。截止2013年底,大荔红枣栽培面积45万亩,其中冬枣21.5万亩,水枣23.5万亩。冬枣的栽培面积比水枣少8.5%,产量却比水枣高33.3%,年产值约是水枣的6.7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大荔冬枣栽培模式有两种,即露地冬枣和设施冬枣两类,其中后者有冷棚、防雨棚和日光温室三种。露地、冷棚和防雨棚的冬枣树形均为自然开心形,株行距分别为2.0×3.0m、1.5×3.0m和2.0×3.0m;日光温室的冬枣树形为主干型(一种特殊的自由纺锤形),株行距为1.0×2.0m。露地枣园管理较粗放,树高差异较大,介于1.5~2.8m;设施栽培管理规范,能够根据设施类型控制树体高度在2.0~2.3m之间。设施类型与棚体结构比较发现,冷棚立柱为水泥柱,纵间距约1.5~2.0m,横间距约3m,拱干为竹子或塑钢,压杆为竹竿,棚长多为90~120m,跨度9m或12m,肩高1.7~1.8m,顶高2.3~2.5m;防雨棚立柱为水泥柱,拱干为竹子或塑钢,压杆为竹竿,长约80~120m,跨度8~12m,棚高2.3~2.5m;日光温室立柱为木柱,棚架为钢竹结构,土墙厚1m,棚长60~90m,跨度8.0~12.5m。经济效益分析发现,不同栽培模式的产投比冷棚>日光温室>露地>防雨棚,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光温室>冷棚>防雨棚>露地,其经济效益为日光温室>冷棚>防雨棚>露地,分别是露地冬枣的6.2倍、2.1倍和1.4倍。研究总结出一套不同栽培模式的配套关键技术,其中主要包括枣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包括冬剪和夏剪;设施棚内温湿度控制;以及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和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果实分批采收,提高采摘效率。

本刊编辑部[3](2011)在《2011年《果农之友》1~12期总目次》文中提出

王小明,李爱兰,郭文侠[4](2005)在《杏的新品种──万斤黄杏》文中研究指明

李守勇[5](2004)在《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枣是我国着名的优良鲜食枣品种。近几年来冬枣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出现了不同产地的冬枣果实品质不一致,甚至品种混杂、将晚熟枣品种都称为冬枣等现象。本文从形态学特性、孢粉学特性、光合特性、RAPD标记、果实品质及贮藏生理等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不同产地冬枣的遗传变异。通过试验证明,以6号(成武冬枣)为代表的晚熟枣品种不属于冬枣范畴,应该与冬枣明确划清界线,冬枣定义应严格以《中国果树志·枣卷》为准。试验也同时证明,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在树高、一次枝长、一次枝粗、叶绿素含量、枣果口感、外观、果皮厚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各性状重复力均较高,说明这些变异属于遗传性变异,这就为冬枣的进一步选择优化提供了可能。 通过资源调查,发现河北黄骅和故城、山东沾化冬枣古树资源最为集中,这些区域可能是冬枣的最初发源地,虽具体的起源无从考证,但冬枣古树的存在表明冬枣是一个已在民间存在百年以上的优良枣品种。 研究发现,各产地冬枣叶片性状变化较大,而枝条、花器官、果实和果核性状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冬枣的物候期差异较小,其生长性状随苗木年限的增长差异逐渐减少。冬枣花为夜间蕾裂型,但花粉生活力极低,不同产地冬枣花粉均为正三角形,纹饰为网状,网眼呈穴状。冬枣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年变化、日变化均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不同产地冬枣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叶绿素a/b值在2.59~3.07之间,其荧光动力学参数也因叶片着生部位、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各产地冬枣的Fv/Fm值大小依次为3号>1号>5号>4号>2号。 通过RAPD分析,共获得位点144个,其中多态性位点95个,多态位点百分比达到65.09%。不同产地冬枣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3631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76以上。 建立了统一的冬枣叶面积曲线方程:S=0.366+0.66a×b,从而简化了叶面积的测定手续。冬枣枣果呼吸强度同采后天数的模拟方程为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具体公式为:Y=45.1729-4.7127x+0.1368x2(R2=0.871)。 通过对乙烯含量和呼吸强度的分析,初步认为冬枣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低温贮藏2个月后,各产地冬枣好果率大小依次为4号>2号>1号>3号>5号。但不同产地冬枣好果率下降的原因有差异,5号枣果多表现为软化,2号则主要表现为腐烂。与枣果软化褐变密切相关的指标有:Vc、PE、PG、CAT、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可溶性果胶含量。

孙蕾,郑兆芳,陈学贵,赵志峰,张树军[6](2001)在《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枣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通过双舌接和插皮接培育优质壮苗、通过选背风而肥沃的园地建立丰产园、开甲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马庆华[7](2007)在《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晚熟枣树品种,鲜食品质优良。针对近年来冬枣果实品质下降、果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市场上反映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不同等问题,该研究在两省三县设立了三个冬枣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栽种于同一个枣园,布置正规的田间试验,对冬枣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以探讨导致各产区冬枣果实品质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该文还研究了冬枣叶面喷肥、花果期喷施激素、农药残留等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冬枣的生长和坐果规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中,不同产地的冬枣在果实大小、果形指数、种子形状、果实含水量、可食率、自然着色程度、果实VC、可滴定酸度、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FLP聚类分析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明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从而说明产自河北、山东的冬枣基本上属于同一品种。造成不同枣园、不同年份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枣园的土壤条件、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其中,大量使用化肥、多次施用激素,滥用农药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冬枣的坐果规律为:大树多小树少、外围多内膛少、下部多上部少、平向(枝)多竖直(枝)少、环剥(环割)多养树少;生产上应根据冬枣的坐果规律,构建树形,因地因树制宜,做好冬枣的冬剪和夏剪工作,合理环剥,为提高冬枣坐果率创造良好的树体营养条件。当前应尽量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重视基肥、保证追肥,以增强树势;控制激素浓度和次数;不用或少用农药,尽量使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这才是提高冬枣果实品质的主要途经。该文对冬枣的绿色栽培提出了建议,并制定出《冬枣果园田间管理周年工作历》,可供生产上参考使用。经过长期的生产栽培,冬枣在品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冬枣的个体之间,因此冬枣遗传改良的重点是单株变异的发现和利用;枣树杂交育种存在种种困难,该研究对冬枣的杂交育种做了初步探索,但是没有成功,冬枣的杂交育种还需要继续进行。

宋仁平[8](2004)在《枣(Ziziphus jujuba Mill.)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随着枣产业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国内外贸易活动需要一种通用的交易语言—与国际接轨的枣产品分级标准。因此,制定合理的枣产品质量等级标准,使枣果生产商品化、标准化,对提高整个枣产业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产品质量争端,促进国内外贸易活动,提高促进购销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以优良鲜食品种冬枣和制干品种金丝小枣、无核小枣、赞皇大枣、行唐大枣、婆枣、圆铃枣、内黄扁核酸、新疆灰枣、阜平大枣为试材,以冬枣主产区和金丝小枣主产区进行调查的结果为基础,探索了冬枣的外观指标—果实大小在不同管理水平枣园中的分布情况,对冬枣主产区目前的分级状况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较合理的各等级枣产品的规格,为枣产品质量等级的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直观、明了、可行性强的实际操作依据。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冬枣的另一外观指标着色面积进行了分析,综合枣果品质与贮藏性的关系,确定了既能保证枣果品质又利于贮藏的着色面积。对枣产品的缺陷果进行了统计,确定了各类型缺陷果的容许度,并对枣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随采后天数的增加、等级的降低、着色面积的减少呈下降趋势。 2 果肉硬度随等级的降低呈上升趋势,随着色面积的增加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3 可食率随等级的降低略呈下降趋势,随着色面积的增加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管理水平高的可食率略高。但差别不大。 4 含水率随等级的降低、着色面积的增加与管理水平的下降呈下降趋势。 5 可溶性总糖的含量随等级的增加、着色面积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降低呈上升趋势,其中可溶性总糖与蔗糖的变化趋势一致,还原糖变化较小。 6 在不同等级的冬枣中,等外果的含酸量最高,其次为特级果,二级果含酸量最低;在不同着色面积的冬枣中,全青果含酸量最高,其次为二分之一着色果,有红晕果含酸量最低;在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中,管理水平高的枣园中的冬枣的含酸量最低,管理中等和管理较差的枣园中冬枣的含酸量相近,相对较高。 7 在不同等级的冬枣中,一级果的糖酸比最高;在不同着色面积的冬枣中,全红果的糖酸比最高;在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中,管理水平较差的枣园中的冬枣的糖酸比最高。 8 在不同等级的冬枣中,特级果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在不同着色面积的冬枣中,全红果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在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中,管理好的枣园中冬枣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 9红枣的单果重按概率分级法分为5级;金丝小枣和无核小枣的含水量定为低于28%,大枣的含水量定为低于25%;红枣的可食率与含糖量定为大于测定的最低值;红枣的含酸量定为小于测定的最高值。

王鑫[9](2021)在《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文中指出灰枣在南疆产业化种植中出现了丰富的变异现象,从果实的性状上表现为果形、果重、果实风味及内部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在生产中发现的灰枣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对其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优系材料进行鉴定;为变异新品种的早期筛选鉴定提供参考,筛选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系,为良种选育储备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植物学形态上各优系材料的叶、枝、刺、吊、果均有一定的差异,其变异系数幅度在9.18%~79.74%。从植物学形态上可以鉴别出优系材料与灰枣间的差异。2.各优系材料在果实品质上有一定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如下。果实鲜食:从高到低分别为ZB-1、DH-1、Y-36、灰枣、9-1、ST-CK、ST-2。果实制干:从高到低分别为ZB-1、ST-CK、ST-2、DH-1、9-1、灰枣、Y-36。3.应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各品系间差异进一步确认,从78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8条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条带分布在100~2000bp。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2.2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5.97%。引物42扩增出条带数最多,达24条;引物43多态百分率最高达81.81%,引物59多态百分率最低,为18.18%。从SCoT分子标记上可以看出各试材在DNA水平上的差异,是区别于灰枣的新品系。

张婷婷[10](2020)在《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cv.Dongzao)是新疆特色农产品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感官品质,近些年逐渐成为新疆水果市场供不应求的佳品。然而,冬枣采后贮藏期短,品质下降快,极大损害了冬枣的商品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对采后冬枣进行低温、化学处理的方法进行贮藏,而对新型涂膜保鲜剂的研究相对较少。保鲜剂涂膜处理能有效延长果蔬的贮藏时间和贮藏品质,因此对冬枣的涂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课题以新疆鲜食冬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涂膜保鲜剂对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乙烯代谢、活性氧代谢等的影响,为涂膜保鲜技术在冬枣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前期研究,确定了最佳的1-MCP浓度、纳他霉素+壳聚糖浓度,最佳浓度分别为1.0μL/L1-MCP,1%纳他霉素+0.2%壳聚糖。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感官品质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可以显着抑制冬枣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变化,保持冬枣较高的硬度,降低呼吸速率并抑制乙烯的释放速率,但对色差变化无显着影响。贮藏60天时,冬枣腐烂率为11%、失重率2.10%、硬度12.87 kg/cm2、色差值20.02、呼吸强度7.25 mg/kg?h、乙烯释放速率为0.0035μL/kg?h。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保鲜效果最佳。2、不同处理对冬枣的营养物质含量均具有一定的维持作用,可以延缓冬枣果实中TSS、TA、Vc、黄酮、总酚、多糖等含量的减少。贮藏60天时,最佳处理中冬枣TSS含量为33.38%、TA含量为0.18%、Vc含量为1.91 mg/g、黄酮含量为33.51 mg/g、总酚含量为5.84 mg/g、多糖含量为2.08mg/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冬枣活性成分,且效果最佳。3、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活性氧代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冬枣果实中的SOD、CAT、POD、APX酶的活性,抑制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延缓H2O2含量的上升和积累,从而延缓冬枣果实的衰老。贮藏60天时,冬枣最佳的H2O2含量为1.78μmol/g、O2—生成速率为0.25 nmol/g·min、SOD活性为69.38μmol/g·min、CAT活性为1.61 mgH2O2/g·min、POD活性为0.84 OD470/g·min、APX活性为43.81 U/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对活性氧代谢调节效果最佳。

二、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树栽培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1.1 温度
        1.1.2 光照
        1.1.3 降水
        1.1.4 风
    1.2 枣树栽培区划研究进展
    1.3 枣树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1.3.1 山地红枣栽培模式
        1.3.2 枣粮间作
        1.3.3 草地枣园栽培模式
        1.3.4 设施栽培模式
    1.4 新疆红枣栽培模式与区划研究进展
        1.4.1 新疆红枣栽培历史
        1.4.2 新疆红枣栽培模式
        1.4.3 新疆红枣区划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栽培历史与产区现状
        2.2.2 栽培模式与效益调查
        2.2.3 优生区区划指标的确定
        2.2.4 区域的确定
        2.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红枣栽培历史
        3.1.1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
        3.1.2 唐宋至明清时期
    3.2 品种资源
        3.2.1 地方品种
        3.2.2 引进品种
    3.3 栽培现状与产区状况
    3.4 优生区研究
        3.4.1 优生区气候特征比较
        3.4.2 优生区区划及其分区评述
    3.5 现代栽培模式
        3.5.1 优生区确定主导品种
        3.5.2 枣园基础保障设施
        3.5.3 现代栽培模式
        3.5.4 机械化配套设施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栽培历史与现状
        4.1.2 优生区区划
        4.1.3 现代栽培模式
    4.2 讨论
        4.2.1 优生区区划
        4.2.2 现代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2)大荔冬枣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冬枣栽培概况
        1.1.1 冬枣概况
        1.1.2 冬枣引种栽培现状
        1.1.3 大荔县冬枣栽培情况
    1.2 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研究进展
        1.2.1 国外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1.2.2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1.2.3 鲜食枣设施栽培概况
    1.3 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1.3.1 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设施类型
        1.3.2 果树设施栽培的关键技术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大荔冬枣气侯适宜性研究
        2.2.1 冬枣原产地主要气候特征
        2.2.2 冬枣物候期比较
        2.2.3 气象资料分析
        2.2.4 果实性状测定
    2.3 大荔冬枣栽培模式研究
        2.3.1 大荔县红枣栽培情况调查
        2.3.2 大荔冬枣栽培模式对比
        2.3.3 大荔冬枣经济效益分析
    2.4 大荔冬枣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4.1 露地栽培关键技术
        2.4.2 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荔冬枣气侯适宜性分析
        3.1.1 大荔冬枣与原产地冬枣物候期比较
        3.1.2 大荔与冬枣原产地气候因子比较
        3.1.3 大荔冬枣与原产地冬枣果实性状比较
    3.2 大荔冬枣栽培模式分析
        3.2.1 大荔县红枣栽培情况调查
        3.2.2 大荔冬枣栽培模式比较
        3.2.3 大荔冬枣经济效益分析
    3.3 大荔冬枣栽培关键技术
        3.3.1 露地栽培关键技术
        3.3.2 防雨棚栽培关键技术
        3.3.3 冷棚栽培关键技术
        3.3.4 日光温室栽培关键技术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大荔冬枣气侯适宜性分析
        4.2.2 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4.2.3 大荔冬枣露地栽培模式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1.1 冬枣研究进展
        1.1.1 冬枣概念和资源研究
        1.1.2 冬枣引种及良种选育研究
        1.1.3 冬枣生物学及生理学研究
        1.1.4 冬枣育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1.5 冬枣保鲜及加工利用研究
    1.2 果树种质资源的鉴定方法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化学分类鉴定
        1.2.3 孢粉学(Palynology)鉴定
        1.2.4 同工酶鉴定
        1.2.5 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子标记)
    1.3 冬枣绿色栽培及标准化
        1.3.1 绿色果品概念及标准
        1.3.2 冬枣绿色栽培的意义
        1.3.3 当前冬枣绿色生产现状
        1.3.4 具体的绿色栽培措施
    1.4 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1.4.1 立题依据
        1.4.2 技术路线
        1.4.3 试验地概况
2 不同产地冬枣的形态学研究及冬枣资源调查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冬枣资源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产地冬枣叶片性状分析
        2.2.2 不同产地冬枣枝条性状分析
        2.2.3 不同产地冬枣开花性状分析
        2.2.4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性状分析
        2.2.5 不同产地冬枣果核性状分析
        2.2.6 不同产地冬枣形态学聚类
        2.2.7 不同产地冬枣生长性状分析
        2.2.8 不同产地冬枣物候期差异
        2.2.9 冬枣资源调查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产地冬枣的孢粉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花粉电镜扫描
        3.1.3 花粉生活力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冬枣花粉电镜扫描
        3.2.2 培养基的筛选
        3.2.3 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3.2.4 贮藏期间冬枣花粉生活力变化
    3.3 小结
4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性状和荧光参数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性状的年变化
        4.2.2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性状的日变化
        4.2.3 不同产地冬枣叶绿素含量分析
        4.2.4 不同产地冬枣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产地冬枣的RAPD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DNA提取
        5.1.2 PCR反应
    5.2 结果与分析
        5.2.1 DNA提取
        5.2.2 引物筛选
        5.2.3 冬枣RAPD多态性分析
        5.2.4 冬枣遗传多态位点比例
        5.2.5 冬枣RAPD聚类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及贮藏生理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分析
        6.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贮藏生理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优质壮苗
    1.1 双舌接
    1.2 插皮接
2 建园技术
    2.1 园地选择
    2.2 栽植技术
3 修剪技术要点
    3.1 休眠期修剪
    3.2 夏季修剪
4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坐果率
    4.1 追肥
    4.2 基肥
    4.3 花期喷赤霉素
5 病虫害防治技术

(7)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1.1 冬枣的果品特性
    1.2 冬枣的引种和区域化栽培
    1.3 AFLP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及枣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4 农药的合理使用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
    1.5 赤霉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枣树生产中的应用
    1.6 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7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2.1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差异研究
    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品营养差异研究
    2.3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耐贮性研究
    2.4 小结
3 不同产地冬枣AFLP分子标记差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不同管理措施对冬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4.1 不同生产园土壤、叶片、果实的矿质营养
    4.2 喷肥处理对冬枣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花果期喷施赤霉素(GA_3)的效果
    4.4 环剥、喷施赤霉素等措施对冬枣树体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
    4.5 冬枣树龄和分枝角度对坐果的影响
    4.6 冬枣主要病虫害调查及农药残留研究
    4.7 关于冬枣绿色栽培和发展的建议
    4.8 小结
5 冬枣杂交育种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枣(Ziziphus jujuba Mill.)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鲜食品种-冬枣
    2.1 材料与采样方法
        2.1.1 材料
        2.1.2 采样方法和样品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测定方法
        2.3.1 外观指标测定方法
        2.3.2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观指标
        2.2.2 理化指标
3 制干品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样品处理
    3.2 主要仪器
    3.3 测定方法
        2.3.1 外观指标测定方法
        2.3.2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金丝小枣产区的调查情况
        3.2.2 抽样调查情况
4 讨论
    4.1 枣产品分级应遵循的原则
        4.1.1 科学性
        4.1.2 先进性
        4.1.3 实用性
        4.1.4 可操作性
    4.2 关于枣产品质量等级划分中理化指标的确定
        4.2.1 鲜食品种
        4.2.2 制干品种
        4.2.3 关于矿质元素
    4.3 关于卫生指标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 作者简历
10 致谢

(9)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枣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2.1 地方品种选优
        1.2.2 实生选种
        1.2.3 倍性育种
        1.2.4 杂交育种
        1.2.5 芽变选种
    1.3 枣果实品质研究
    1.4 枣品种鉴定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孢粉学鉴定
        1.4.3 同工酶鉴定
        1.4.4 DNA分子标记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灰枣优系植物学性状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片描述型性状的比较
        2.2.2 叶片数值型性状的比较
        2.2.4 果核性状的比较
        2.2.5 枣头、二次枝、针刺性状的比较
        2.2.6 枣吊性状的比较
    2.3 讨论
第3章 灰枣优系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鲜食品质比较
        3.2.2 果实制干品质比较
        3.2.3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主成分分析对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3.3.2 果实经济性状与植物学性状相关性
第4章 灰枣优系SCoT分子标记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检测
        4.2.2 SCoT引物筛选
        4.2.3 SCoT引物多态性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枣简介
        1.1.1 枣概述
        1.1.2 枣的营养价值
        1.1.3 枣化学成分研究
        1.1.4 枣的生物活性
    1.2 冬枣简介
        1.2.1 冬枣概述
        1.2.2 冬枣营养价值研究
        1.2.3 冬枣生物活性研究
        1.2.4 冬枣采后生理研究现状现状
    1.3 不同涂膜处理介绍
        1.3.1 涂膜处理的研究概况
        1.3.2 1-MCP保鲜
        1.3.3 壳聚糖涂膜保鲜
        1.3.4 纳他霉素涂膜保鲜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冬枣果实涂膜处理
        2.2.2 腐烂率测定
        2.2.3 失重率测定
        2.2.4 硬度测定
        2.2.5 色差测定
        2.2.6 呼吸强度测定
        2.2.7 乙烯释放速率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2.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色差的影响
        2.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2.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曲线绘制
        3.2.2 TSS含量测定
        3.2.3 TA含量测定
        3.2.4 Vc含量测定
        3.2.5 黄酮含量测定
        3.2.6 总酚含量测定
        3.2.7 多糖含量测定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黄酮、多酚、多糖标准曲线
        3.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SS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A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Vc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黄酮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总酚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多糖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4.2.2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测定
        4.2.3 SOD活性的测定
        4.2.4 CAT活性的测定
        4.2.5 POD活性的测定
        4.2.6 APX活性的测定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影响
        4.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SOD活性的影响
        4.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CAT活性的影响
        4.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POD活性的影响
        4.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APX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周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2]大荔冬枣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D]. 刘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3]2011年《果农之友》1~12期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果农之友, 2011(12)
  • [4]杏的新品种──万斤黄杏[J]. 王小明,李爱兰,郭文侠. 北方果树, 2005(06)
  • [5]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 李守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6]冬枣丰产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J]. 孙蕾,郑兆芳,陈学贵,赵志峰,张树军. 河北林果研究, 2001(04)
  • [7]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 马庆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8]枣(Ziziphus jujuba Mill.)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研究[D]. 宋仁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灰枣优系的比较及鉴定[D]. 王鑫.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张婷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冬枣高产栽培的几个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