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批判意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穆子君[1](2021)在《Trusting Students’Voices in Critical English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文本选自2019年春季在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第15卷第1期出版的教育学学术论文“Trusting Students’Voices in Critical English Education”(《批判性英语教学中学生进谏行为的信任问题》)。该文通过访谈形式探究学生对批判性英语教学的感知和体验,促进教育公平。翻译实践报告由任务描述、译前准备、翻译执行情况、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与反思五部分组成。原文本为教育学论文,用词严谨准确,采用增译法、词性转换法和语境分析法处理词汇翻译;句子方面多为学生访谈,故译者从直接引语入手,采取转述语位置调整法和引语信息补充法;学术论文层层递进,为保证语篇连贯,语篇衔接从照应出发,选择省译法、复现原词和替代法处理回指现象。最后,译者期望通过此次英汉翻译实践为今后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文娣[2](2020)在《试论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创新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为我们历史教师指引方向。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成为我们历史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又以发展学生历史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为重。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辩证看待历史现象、敢于批判历史错误的思维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解读历史。文章从高中历史切入,分析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
李晶晶[3](2020)在《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认为当代社会对于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需求迫切,由此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议论文文体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应重视其思维能力培养。自2016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二轮后,发现议论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篇目思想固化、问题设置缺乏思辨性等问题,分析成因,探讨策略,势在必行。论文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提出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题的缘起,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内容,并说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与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概说。阐述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对批判性思维与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关系进行概说。第三部分:对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搜集教学设计,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现状,探索问题,进行归因。第四部分:结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具体的议论文篇目,尝试从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第五部分:结语。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
王哲[4](2020)在《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本文主要研究托雷斯的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应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了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的思想影响因素、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要观点、思想评价和影响启示等。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为研究成人教育的发展变化,托雷斯站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新的社会文明危机,重新解释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对成人教育的学习模式、政策制定模式、变革性作用进行研究,并对以工具理性为指导思想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批判。托雷斯根据发展战略与政治参与策略的不同,将成人教育政策规划模式分为现代化人力资本模式、被压迫者教育学—大众教育模式、实用理想主义模式以及社团主义模式。根据在不同国家所做的实证调查研究,托雷斯将成人学习教育发展模式分为福利国家模式、招聘或特许经营模式、强制现代化模式、革命性模式、以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大众公共成人学习教育模式。为论述成人教育合理性的问题,托雷斯从宪法授权、人力资本投资、政治社会化、补偿性合法化、国际压力和社会运动六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社会正义学习模式的设想。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对中国及国际成人教育发展、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萌[5](2020)在《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的整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的批判意识形态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性分析与理论研究。麦克莱伦的批判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受到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传统、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和西方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在英国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麦克莱伦批判的意识形态思想发端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人本精神的追溯以及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的全面研究。循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结合对欧美不同国别理论源流的哲学分析,形成了麦克莱伦独特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在批判意识形态的研究过程中,麦克莱伦首先以科学技术批判为逻辑起点,厘清了科学技术批判的理论困境与理论意义;其次,麦克莱伦把宗教批判作为精神武器,旨在就一致性和历史准确性方面作出论述,在实质性的结论中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的内涵,纠正了世俗的偏见;最后,麦克莱伦以文化批判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目标旨向,力图对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批判,开拓了文化批判意识形态的多维路径,藉此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理想。科学技术批判、宗教批判与文化批判构成了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三大维度,分别从科学理性、宗教关怀与文化实践三个方面展开了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丰富内容,凸显了其思想的整体性特征。本论文由七部分构成。绪论概述了麦克莱伦的生平以及他的学术发展历程,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就国内外思想界对于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现状作出分析与评述,充分肯定既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与路径。第一章分析了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背景。资本主义时代的危机意识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宗教启蒙与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成为他个人旨趣,促使他开启了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宗教批判与人本精神的探索,厘清了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等人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麦克莱伦专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从而奠定了其批判意识形态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立场,批判性地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问题域,在本土英国文化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之上,形成了自己批判意识形态匠心独运的见解与思想。第二章探讨了麦克莱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透视与整体阐释。麦克莱伦立足于历史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法,论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分析了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两条路径:一条推崇人的理性,强调科学方法的认知;另一条是非客观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侧重将其与社会特定的利益相联系。他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批判思想,拓展社会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内涵,反思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目的与旨向。通过分析欧美不同国别与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深化了对德国历史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思想传统与价值旨归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麦克莱伦对批判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一般特征进行了整体阐释。第三章诠释了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是科学技术批判。本章围绕批判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科学技术批判,对其可能性、困境以及主旨和路径的实现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阐释。通过对麦克莱伦科学技术批判意识形态的逻辑分析,厘清了科学技术批判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逻辑线索,对现当代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形成缘由与具体批判内容的阐释,最终确立了科学技术批判作为批判意识形态逻辑起点的研究主旨,藉此丰富了意识形态范畴的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涵盖的政治经济理论以及劳动实践思想。第四章分析了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武器的宗教批判,阐述了宗教批判对于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启蒙意义。由于受早期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影响,加上其个人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厚兴趣,麦克莱伦在其学术生涯中,将宗教批判与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结合,作为其专业的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使其批判意识形态理论更具个人特色与风貌。通过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的解读,麦克莱伦对马克思青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做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提出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马克思早期的宗教批判主要是阐释宗教是被异化的人类幻想的思想,后期的宗教批判主要是对作为阶级意识形态和作为反映阶级意识的宗教要素进行的批判,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批判的主旨思想,进一步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批判的主要内容。第五章论述了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目标旨向的文化批判。本章分析了麦克莱伦作为英国新左派代表学者,其英国文化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当代批判意识形态研究学科的重要思想来源。通过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分析,提出了避免陷入文化批判意识形态的“泛化”的思想,构想出文化唯物主义的理想模式。通过探索文化批判意识形态的多维路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化方面的理论空间,体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意识形态独特的思想特质,深入分析了文化的大众传播实践与途径,进而解读了意识形态与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评判了它对资本主义现代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意义与理论影响。第六章分析了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特征与理论意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麦克莱伦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和学理价值,关注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整体表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历经欧洲、亚洲、美洲等多地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特征与具体形态。面对如此繁杂和难以捉摸的国家历史背景和各国学者的思想发展,麦克莱伦力图将这一思想变化进行整体性与全面性的考察,就其所涉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做出总体性说明,从而全面而清晰的呈现了其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麦克莱伦以批判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眼光,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历史透视与整体阐述,以应对西方不同源流与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结构化的阐释与修正。结合其批判意识形态的多维视角,建构了作为逻辑起点的科学技术批判,旨在拓宽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论域。以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批判对象,破除技术决定论的思维惯性以确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建构作为思想精神武器的宗教批判,旨在厘清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启蒙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批判的哲学意义,以回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挑战,批判了各种模糊认识与错误判断。麦克莱伦把科学技术批判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旨在分析以文化唯物主义与文化历史主义的思维路径进行文化批判的意义,丰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展示了欧美大众文化与政治霸权等文化批判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麦克莱伦力图以批判意识形态思想重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内涵、思想特征和实践意义,通过历史透视与整体性方法,论述了作为批判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精神武器、目标旨向的鲜明的哲学特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麦克莱伦的批判意识形态的整体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批判意识形态的具体特征及其含义,阐述了批判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外延,注重文化批判、科学技术批判、宗教批判的社会论域,对于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展开对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的批判和分析,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韩宪孔阳[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化学重视学科核心素养,意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深度学习作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深度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是,目前高中生的深度学习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并且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中的深度学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研究课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借鉴了化学学科的独特背景,探索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方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学生深度学习出现的问题和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提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为高中化学教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界定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明确了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区别,以及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深度学习的现状。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进行教学实践。选取两个班级进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践。总结了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经过研究,发现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促进高中生的深度学习具有显着的作用,首先,知识建构能力的提高。通过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使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其次,在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层次清晰、逻辑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所提高。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代丽娟[7](2020)在《一位中职班主任对话管理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来自于我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在班级管理中,我发现中职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此,对话管理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管理方法,然而,在对话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虑与困惑。为此,我与其他班主任也交流过,他们主要也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但是效果时好时坏,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展开对话管理成为一个难题。基于班级管理实践中的这些情况,观察对话管理实例、分析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探求改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取X市Y中职学校的X老师及其所带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半年的时间走进她所在的班级及内心世界,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访谈,收集了X老师进行对话管理的相关资料,发现X老师对话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信念不坚定;(2)自身的对话意识与能力不足;(3)X老师有时对语言的选择还不够恰当;(4)学生的对话意识不足;(5)学校对班主任队伍不够重视,培训与提升较少;(6)班主任工作繁重。基于X老师对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者,我想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X老师有所帮助:个人层面:(1)加强学习,提升对话的意识与能力;(2)坚定教育信念;(3)把好语言关,提升对话;(4)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学校层面:(1)重视班主任管理队伍,加强外训;(2)引进人才,减少班主任负担。
周丽丽,于伟[8](2019)在《弗莱雷论儿童的有限境况和自由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莱雷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其自由教育思想影响着全球教育。人性问题一直是弗莱雷关注的焦点,他将重重教育困境归因于人性假设,揭示出自由教育面临困境根源于人们对人性的不完美性和历史性的曲解。弗莱雷的教育思想直面教育现实,对限制儿童自由的现实进行批判,指出自由教育面临着儿童被视为绝对无知者、教学过程成为忍耐的过程和儿童对自由恐惧的有限境况。弗莱雷希望将儿童视为知识的永久再创造者、教学过程转变为创造的过程和养成儿童的批判意识,以此冲破有限境况的控制,解放儿童和人性,重获自由教育。
刘昱宏[9](2019)在《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与反思》文中提出保罗·弗莱雷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对话式教育思想是其整个解放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同时该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因此,对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加以认真反思与批判对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主教神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现象学等构成了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天主教神学思想,弗莱雷认为,“人性化”是人的本体使命,而不公正、压迫、剥削等阻碍了人通往完善人性之路。为此,教徒应当同上帝以及所有人一起反抗压迫,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现实的压迫与人们错误的宗教观,指引弗莱雷走向马克思。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现实进行分析,弗莱雷强调,必须改变现存社会结构,必须完全投身于改造现实的斗争实践,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存在主义及现象学中关于意识、存在及对话等概念的论述也为弗莱雷批判压迫,主张实施解放的、民主的、对话的教育以获取自由与解放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对话式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弗莱雷看来,对话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意识化”,即唤醒人的批判意识。他强调,对话式教育应当选取“生成主题”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批判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弗莱雷主张对话式教育应采用“对话”这一方法。“对话”的实质在于反思和行动,它需要建立在一定条件和基础之上。对话式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相互教育的过程。对话式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压迫型师生关系,重建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型师生关系。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守教育的本质,从“人性化”理念出发教育学生;第二,调整抽象僵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第三,改革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推动师生双方走向对话与交流;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精神;第五,加强师生互动合作,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型师生关系。应该看到,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一方面,弗莱雷虽提倡指导性教育,但对于教师在对话式教育中作用的阐述又往往给人以非指导性的误解,而指导性与非指导性的界限也让人难以捉摸;另一方面,弗莱雷对“意识化”的阐释过于笼统,且“意识化”本身也存在局限。理论本身的缺陷加之社会实践的困境导致对话式教育思想过于理想,难以真正付诸实践。
赵慧娟[10](2017)在《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品性和内在德性以及人生活的最大可能性。遗憾的是,在现代语境中,传统教育忽视了对人性的培育,单一灌输和片面规训式教育造成了对人的生活和精神的遮蔽,教育的“政治性”与“道德性”的博弈激发人们对如何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讨论。20世纪巴西着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了以培养人的批判意识、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为目的的解放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思想产生于第三世界,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般的关注,是对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的强烈呼唤,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弗莱雷立场鲜明地称解放教育思想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希望教育学》等着作,在当时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所出现的种种困惑,本文依照思想背景——逻辑内容——意义阐释的分析脉络,挖掘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内核价值,阐释其现代教育价值。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与革命年代的暴力革命、或者是所谓的民族解放、政治解放不同,而是从人的生命本性意义上来说的人性化的解放。弗莱雷提出了人具有反思与批判能力的重要性,致力于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意义与存在价值,进而实现意识的解放,这是人走向自由解放的起点;民主与对话方式的人性化教育是使人走向自由解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致力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超越;而最终人性的解放是人获得解放的目的。弗莱雷视教育为生命,并坚信教育的道德性质,其解放教育思想对于改变传统德育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中的对话教学理论、提问式教育方式以及民主教育等思想,为我国现代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师批判意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批判意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Trusting Students’Voices in Critical English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分析 |
二、原文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的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词汇的翻译 |
一、增译法 |
二、语境分析法 |
三、词性转换法 |
第二节 直接引语的翻译 |
一、转述语位置调整法 |
二、引语信息补充法 |
第三节 回指现象的翻译 |
一、省译法处理零形回指 |
二、复现原词处理名词回指 |
三、替代法处理代词回指 |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反思 |
第一节 实践报告总结 |
第二节 译后反思与心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译文 |
附录2:平行文本 |
附录3: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试论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第一,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 |
第二,培养完善人格的需要。 |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
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注重激发学生反思质疑意识 |
(二)在科学论证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
(三)引导学生突破单一思维模式 |
五、 结语 |
(3)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与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概说 |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
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与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
一、批判性思维是课程标准对议论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批判性思维是初中生思维发展递进性的客观需求 |
三、议论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
四、新教材中议论文编排关注批判性思维培养 |
第二章 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情况及问题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教学观念落后,无法对接教材编写者思路 |
二、教学设计欠妥,缺乏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注 |
三、教学方法保守,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
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提升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抓住初中生思维培养关键期 |
一、树立批判意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
二、建设平等课堂,关注思维发展动向 |
三、充分研读教材,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
第二节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
一、创生课堂,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
三、优质提问,扫除学习盲、难点 |
第三节 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
一、组织合作性学习,关注批判性思维动态 |
二、开展辩论性活动,拓展批判性思维视野 |
三、进行再创造训练,推动批判性思维发展 |
第四章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实例及设计阐述 |
第一节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实例 |
第二节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阐述 |
一、观念转变,结合教材树立批判意识 |
二、优化设计,注重问题意识推动课堂 |
三、更新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 |
第三节 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成人教育思想的缘由 |
二、研究托雷斯成人教育思想的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三、小结 |
第二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托雷斯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
一、托雷斯的主要经历 |
二、作品简介 |
第二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背景 |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
二、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三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理论基础 |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
二、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 |
三、韦伯的理性二分法 |
第三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一节 揭示新时期的文明危机 |
一、道德危机 |
二、人权、移民与多元文化危机 |
三、全球危机 |
第二节 重新审视终身学习概念 |
一、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概念变化 |
二、托雷斯:终身学习概念 |
第三节 整合成人学习教育模式 |
一、成人学习教育政策规划的模式 |
二、成人学习教育发展模式 |
三、成人教育政策规划与成人学习模式之间的关联 |
第四节 发挥成人教育的变革性作用 |
一、批判蒙昧主义 |
二、支持生态教育学 |
三、支持社会正义教育 |
第四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合理性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成人教育合理性政策制定的理论支持 |
一、宪法授权 |
二、人力资本投资 |
三、政治社会化 |
四、补偿合法化 |
五、国际压力 |
六、社会运动 |
第二节 工具理性与政策制定的关联 |
一、政策制定中的工具理性倾向 |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成人教育发展共性 |
第三节 成人教育变革性社会正义学习模式 |
一、变革性社会正义学习模式 |
二、重新认识成人教育的作用 |
第五章 对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评价 |
第一节 国内外对批判教育理论家托雷斯的认知 |
一、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思想受到关注的原因 |
二、对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简评 |
第二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影响 |
一、国际影响 |
二、对中国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的整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生平简介 |
1.2 学术历程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路径 |
小结 |
第一章 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缘起 |
1.1 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研究旨趣 |
1.1.1 资本主义时代危机的意识形态根源研究 |
1.1.2 宗教启蒙与批判意识形态的个人研究旨趣 |
1.2 对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 |
1.2.1 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与人本精神的影响 |
1.2.2 马克思早期着作与历史观传播研究的影响 |
1.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研究 |
1.3.1 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基础 |
1.3.2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拓展研究 |
1.3.3 英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透视与整体阐释 |
2.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阐释 |
2.1.1 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路径分析 |
2.1.2 唯物史观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 |
2.1.3 社会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内涵拓展 |
2.1.4 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目的和旨向 |
2.2 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整体性分析 |
2.2.1 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盎格鲁-撒克逊的经验主义批判意识形态导向 |
2.2.3 结构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思想路径 |
2.2.4 德国历史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思想传统与旨归 |
2.3 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阐释 |
2.3.1 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理念 |
2.3.2 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思想传统 |
2.3.3 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逻辑起点的科学技术批判 |
3.1 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科学技术批判 |
3.1.1 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思想非难的分析 |
3.1.2 “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
3.2 “科学技术决定论”的理论困境 |
3.3 科学技术批判的理论意义 |
3.3.1 科学技术批判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外延 |
3.3.2 技术批判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思想 |
3.3.3 交往理论的主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的意识形态思想 |
小结 |
第四章 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武器的宗教批判 |
4.1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 |
4.1.1 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反映 |
4.1.2 作为一种反映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 |
4.2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拓展 |
4.2.1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分析 |
4.2.2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主旨 |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目标旨向的文化批判 |
5.1 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视角 |
5.1.1 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泛化” |
5.1.2 文化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想 |
5.2 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的多维路径 |
5.2.1 文化历史主义承继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 |
5.2.2 文化唯物主义对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丰富 |
5.3 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思想的实践 |
5.3.1 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大众传播实践与途径 |
5.3.2 意识形态批判与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 |
5.3.3 资本主义现代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 |
小结 |
第六章 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特征与理论意义 |
6.1 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特征 |
6.1.1 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整体性认识 |
6.1.2 坚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理解 |
6.1.3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整体表现 |
6.2 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 |
6.2.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意识形态内涵与特征的整体分析 |
6.2.2 整体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逻辑 |
6.2.3 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建设的借鉴意义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
(二)教育改革的有力体现 |
(三)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比较 |
(三)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性 |
(四)核心素养的落实与促进 |
二、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四)元认知理论 |
(五)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编制与实施 |
(三)问卷数据分析与结论 |
二、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现状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可能的原因 |
第四章 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的策略 |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
二、深度备课激发学生认知矛盾 |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
四、依据目标使用适当教学方法 |
五、深度学习持续评价教学效果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的实践 |
一、高中化学课堂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
(一)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
(二)研究方案 |
(三)研究对象 |
(四)深度学习教学实施 |
二、深度学习教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学年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一学年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一位中职班主任对话管理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对话 |
2.对话管理 |
3.中职班主任 |
(四)文献综述 |
1.对话理论的研究 |
2.对话教育的研究 |
3.对话管理的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1.案例研究 |
2.案例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X老师的成长故事 |
(一)X老师的过去——“荣”升中职班主任 |
(二)X老师的现在——“出力不讨好” |
(三)X老师的将来——“痛则思变” |
三、X老师对话管理的案例呈现 |
(一)案例一 |
1.案例背景 |
2.案例发生 |
3.案例分析 |
(二)案例二 |
1.案例背景 |
2.案例发生 |
3.案例分析 |
(三)案例三 |
1.案例背景 |
2.案例发生 |
3.案例分析 |
四、X老师对话管理的效果评价 |
(一)访谈记录:李老师(同事) |
(二)访谈记录:学生 |
(三)访谈记录:X老师(本人) |
(四)综合分析 |
五、X老师更好地开展对话管理的策略 |
(一)学校层面:学校应为X老师开展对话管理提供更好的平台 |
1.重视班主任管理队伍,加强外训 |
2.引进人才,减少班主任负担 |
(二)个体层面:X老师自身的提高是加强对话管理的内部需求 |
1.坚定教育信念 |
2.加强学习,提升对话意识与能力 |
3.把好语言关,提升对话 |
4.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附录 |
(8)弗莱雷论儿童的有限境况和自由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批判:限制儿童自由的教育困境 |
(一)教育起点境况:儿童被视为绝对无知者 |
(二)教学过程境况:教学成为忍耐的过程 |
(三)内在心理境况:儿童恐惧自由 |
二、人性假设:自由教育困境的根源追问 |
(一)人性的不完美性 |
(二)人具有历史性 |
三、有限行动:儿童重获自由的教育路径 |
(一)重置教育起点:儿童是知识的永久再创造者 |
(二) 重构教学过程:教学是创造的过程 |
(三)重建独立人格:儿童批判意识的养成 |
(9)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2.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3.有关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相对匮乏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对话式教育 |
2.解放教育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关于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研究 |
2.国外关于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天主教神学 |
(二)马克思主义 |
(三)存在主义 |
(四)现象学 |
二、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 |
(一)对话式教育的目的:意识化 |
1.意识化的提出 |
2.意识化的内涵 |
(二)对话式教育的内容:生成主题 |
(三)对话式教育的方法:对话 |
1.对话的实质 |
2.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
(四)对话式教育的过程:互教互育 |
(五)对话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对话关系 |
1.对传统压迫型师生关系的批判 |
2.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
三、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
(一)坚守教育的本质,从“人性化”理念出发教育学生 |
(二)调整抽象僵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
(三)改革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精神 |
(五)加强师生互动合作,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型师生关系 |
四、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
(一)指导性与非指导性的冲突 |
(二)意识化的笼统阐释 |
(三)对话式教育思想的理想色彩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一节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一、现代性社会中人性遭到束缚的现状 |
二、当时巴西社会政治状况的动荡不安 |
第二节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
第二章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主旨 |
第一节 意识的解放:人走向解放的起点 |
一、意识化概念的提出 |
二、民主教育与民主管理 |
第二节 教学的解放:人走向解放的手段 |
一、教育过程即政治解放过程 |
二、提问式教育与对话式教学 |
第三节 人性的解放:人走向解放的目的 |
一、自由是人的本性 |
二、人性教育是关键 |
第三章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局限与启示 |
第一节 解放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
一、简单二分法的社会分析模式 |
二、夸大教育作用的理想主义倾向 |
第二节 解放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 |
一、对话理论有助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
二、民主教育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教师批判意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Trusting Students’Voices in Critical English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穆子君.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试论高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及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J]. 肖文娣. 考试周刊, 2020(64)
- [3]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李晶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 王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麦克莱伦批判意识形态的整体思想研究[D]. 王萌. 山西大学, 2020(12)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 韩宪孔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一位中职班主任对话管理的案例分析[D]. 代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弗莱雷论儿童的有限境况和自由教育[J]. 周丽丽,于伟. 教育学报, 2019(05)
- [9]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与反思[D]. 刘昱宏.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10]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D]. 赵慧娟. 南京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