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阿维菌素微乳的制备

0.3%阿维菌素微乳的制备

一、0.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佩瑶[1](2017)在《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农业以及相关科技发展,省力化、高工效的农药施用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农用无人机植保是新兴的农业技术之一,是机械化植保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安全性高,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广等优点。但是目前无人机施药使用的农药大多数仍旧为乳油、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等这些传统剂型,而目前使用这些传统剂型的无人机施药防效不佳的报道陆续出现,考虑到无人机载药量有限,在兑水使用时稀释倍数会很低,而有些制剂在低倍稀释时可能会出现的稳定性问题,我们对目前市场上的44种药剂进行了低倍稀释下稳定性、挥发率和悬浮率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两种不同配方的微乳剂,同时在超低容量剂概念的基础上,创制出了一种适用于无人机施药的全新农药剂型——水基化超低容量剂。1、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本研究对市购的44种农药商品制剂测定了 6.25倍-200倍稀释范围内不同倍数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挥发率、悬浮率指标。测定的农药商品剂型包括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可溶液剂、水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常用剂型。就稀释乳液的稳定性来看,所测定的26种液体制剂中有3个产品在6.25-200倍范围内所有稀释乳液稳定性均不合格,说明这些产品稳定性不合格;有7个产品在25倍以上(包括200倍)的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但在25倍稀释以下乳液稳定性并不合格,其余16种产品在各种稀释倍数下乳液稳定性合格。低倍稀释下乳液不稳定产品当运用于无人机作业时可能影响防效。在挥发率测定中,仅1个产品稀释乳液的挥发率低于30%,其余产品的稀释乳液挥发率均大于30%,无人机作业时雾滴的挥发性较高,可能会影响雾滴漂移与沉降。在悬浮率测定中,有部分商品制剂在某些稀释倍数下的乳液悬浮率低于国家标准。这些结果说明了部分常规剂型产品直接运用在无人机植保作业时可能会出现问题。2、微乳剂的研制本研究筛选了 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和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的配方,并对试制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针对这2种混剂微乳剂的研制,分别就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的品种选择与比例进行了优化筛选,根据溶剂的溶解状态、制剂外观、稳定性、透明温度区间等指标,确定了 2种微乳剂的配方分别为:12%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微乳剂:高效氯氰菊酯1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溶剂:环己酮15%;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号8%、农乳603号12%;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100%。25%毒死蜱·甲维盐微乳剂:毒死蜱2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溶剂:二甲苯4.5%、环己酮0.5%;表面活性剂:EL-606%、农乳603号6%、农乳500号6%;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4%;去离子水补足至 100%。根据优化配方试制的产品,经过pH、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的测定,所有指标均满国家足质量标准要求。并且在低倍稀释下乳液稳定性也合格。3、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针对超低容量剂不能直接用于无人机喷药的问题,本研究尝试用水取代有机溶剂,开发水基化超低容量剂,该新剂型的创制在水乳剂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制剂外观、稳定性等特性开展了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防冻剂的品种与配比的筛选,尤其是筛选出能防雾滴挥发的长链醇,经配方优化得到的配方为:高效氯氰菊酯5.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75%;溶剂:150号溶剂油18%、环己酮2%;表面活性剂:农乳601号4.5%、LAS-30 5.5%、表面活性剂A0.24%;防冻剂:丙三醇2%;长链醇A 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通过比较3种加工方式,确定使用D相乳化法来加工该剂型产品。由于水基化超低容量剂是一种全新的新剂型,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相似剂型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参照水乳剂和超低容量剂的质量指标,我们进行了 pH、倾倒性、持久起泡性、稀释乳液稳定性、冷贮以及热贮的测定,结果均满足国家质量标准。低倍稀释乳液稳定性合格,并且乳液挥发率均低于30%,适用于无人机施药。

杨东升[2](2017)在《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药主要被用于防控病、虫、草、鼠害,以提高农作物和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然而,大多数农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从而不利于维持其生物活性和提高其喷施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的农药剂型通常包括乳油(EC)、悬浮剂(SC)、可湿性粉剂(WP)和水分散颗粒剂(WDG)等。这些制剂存在水分散性差、大气粉尘漂移和有机溶剂污染生态系统等缺点,降低了农药的防控效果,增加了环境风险。本研究是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三种典型大吨位难溶性杀虫剂为研究对象,通过载药粒子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形貌、贮藏稳定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表征,借助叶面接触角、滞留量以及生物活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药效功能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纳米乳固化法制备了15.0%(w/w)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SND),其再分散水基化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6.6±1.7 nm和31.3±0.5 mV。甲维盐SND在疏水性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98°,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49°。在疏水性水稻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0.89,1.00,3.17,3.12,3.32和4.77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商品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11,1.12,1.27,1.31,1.33和1.76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04,1.05,1.04,1.00,1.05和1.04倍。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照药剂ME-B,WDG-A,WDG-B和WDG-C对小菜蛾的LC50分别是SND的1.24、1.45、1.81和1.87倍;对照药剂WDG-A和WDG-B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SND的2.14倍和2.65倍。2、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4.5%(w/w)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ME),其平均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4±0.1 nm和-10.9±0.6 mV。高效氯氰菊酯ME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08°和91°,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5°。在疏水性水稻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2,1.10,1.49,1.48,1.70,1.67,0.89和4.31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10,1.10,1.22,1.26,1.35,1.35,0.93和2.04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0,1.04,1.08,1.09,1.09,1.08,0.88和1.17倍。生物测定试验表明,对照药剂SC-A和EW-A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的1.50和1.12倍,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ME的1.90倍和1.45倍。3、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3.0%(w/w)高氯·甲维盐二元复配微乳剂ME-A、ME-B和ME-C,其颗粒平均粒径大小分别为15.7±0.3 nm、44.6±3.4 nm和16.7±0.2 nm,Zeta电位值分别为-10.0±1.0 mV、-17.7±1.5 mV和-14.6±0.5 mV。高氯·甲维盐微乳剂ME-A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2°和79°,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0°;ME-B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4°和83°,在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3°;ME-C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7°和87°,在黄瓜叶面的接触角为55°。ME-A、ME-B和ME-C在水稻、甘蓝和黄瓜叶面的滞留量均高于商品药剂。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对照ME-D、ME-E、ME-F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36、1.29和1.86倍,分别是ME-B的1.22、1.16和1.67倍,分别是ME-C的1.13、1.08和1.55倍。ME-D,ME-E,ME-F对桃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21、1.64和1.90倍,分别是ME-B的1.07、1.45和1.69倍,分别是ME-C的1.10、1.49和1.73倍。4、采用熔融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27.0%(w/w)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其载药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63 nm。高氯氟SND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87°和78°,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滞留量分别为12.03 mg/cm2和16.94 mg/cm2。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D对水稻二化螟和甘蓝菜青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优良,尤其是对水稻二化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药量减少50.0%以上,显着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施药剂量。

张绍勇[3](2016)在《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竹子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大,生态风险高,但其防治却无专用药剂可用。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由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产生的一类新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活性更优,毒性更低。论文以天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研制竹林专用剂型,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林间药效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对天维菌素等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进行结构衍生、合成系列化合物;以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等竹林主要害虫为供试靶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竹子虫害防治开发专用的绿色农药产品。(1)测定了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室内活性。天维菌素具较高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等同类化合物,LC50值分别为2.99、0.07、276.52、20.32 mg/L,是开发竹子专用杀虫剂的首选化合物;以松节油、油酸甲酯为绿色溶剂,研制了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两种溶剂能够很好的抑制天维菌素在阳光下的降解作用,对天维菌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研制了2%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建立了质量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以2%天维菌素微乳剂、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分别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金针虫进行林间试验。2%天维菌素微乳剂注干防治竹织叶野螟,防治90 d后,在安吉、临安等3个试验园区防治效果分别为85.79%、87.97%、91.78%。天维菌素可在竹体内快速传导,注干后5天在竹体含量最高为0.45±0.03 mg/kg。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喷雾防治毛竹叶螨,以20mg/kg剂量防治15 d后防治效果达93.12%,与普通2%天维菌素乳油相比,持效期更长;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撒施防治竹金针虫,40 kg/hm2剂量撒施1年后防效仅为68.29%。天维菌素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对竹笋无残留,因此可根据害虫的发生期灵活选择施药时间。(2)采用衍生合成等方法,获得天维菌素类化合物96个。收集天维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MHJ1011工程菌代谢物产物及其他同类化合物36个;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酸催化水解等方法,在活性修饰位点C-4’、C-4’、C-13、C-5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合成氨化,肟化等60个衍生物。以天维菌素为原料,建立了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的合成路线,新衍生物的结构经1H NMR,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测定了96化合物对竹子虫害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杀虫活性,杀虫活性较好。乐平霉素A4、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试虫活性较优;天维菌素B对竹织叶野螟活性、毛竹叶螨活性最好,LC50值分别为2.99mg/L、0.07 mg/L;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笋夜蛾、竹金针虫活性最优,LC50值19.52 mg/L、265.47 mg/L。(3)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天维菌素类化合物,C-13位二糖基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笋夜蛾,竹金针虫,母体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分别是单糖基取代单体化合物、C13-OH-单体糖苷类化合物的2-3.5、3.5-8倍;羟基或者氨基极性基团取代C-13,活性下降;在4"-位引入酰基、氨基等官能团进行修饰,不仅可保持母体化合物的所有性质,还可改变化合物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并扩大其杀虫活性;C5-OH的保持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母体化合物活性对竹笋夜蛾、竹金针虫与5-肟化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相当,5-羰基取代单体化合物较差;C-25的取代基链长保持适度长度,活性更优,当杂环取代基团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对四种靶标害虫的活性更优。理想分子天维菌素结构为C-13保持二糖基;C-5保持羟基;C-25保持2碳、3碳烷基链长或引入杂环基团;4’-引入脂溶性基团或其他利于母体化合物传导性的基团如氨基酸等,对天维菌素结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及杀虫谱更有意义。论文研发出叶面喷雾施用的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竹腔注射的微乳剂产品、开展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阐明其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筛选出对竹子害虫有高活性的天维菌素B,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等化合物。论文研究对竹林害虫专用杀虫剂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庾琴,张润祥,封云涛,刘中芳,李光玉,张鹏九,范仁俊[4](2015)在《添加Silwet 408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及其对两种害虫作用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在3%阿维菌素微乳剂中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后,对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苹果叶片上接触角的影响,以及添加助剂后药剂对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和苹果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毒力及防效的变化。结果表明:Silwet 408能有效降低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上的接触角,且在试验添加量(质量分数)3%10%范围内,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均随助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ilwet 408可显着提高3%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及田间防效,但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则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杀虫剂中添加增效助剂以提高药效时,除了需考察该助剂能否显着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靶标上的接触角外,害虫种类也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张晏宁,周海炜,金玉晓,赵亚楠,孙太凡,吴海涛[5](2014)在《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微乳剂是近年推出的新剂型,这种剂型因其环保、稳定、安全、高效的优点而受到学界及农业生产部门的关注。文章就农药微乳剂的发展概况、特点、配方组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梁静静[6](2013)在《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的原药除少数挥发性大的和在水中溶解度的可以直接使用外,绝大多数必须加工成各种剂型方可使用。乳油、水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等五大剂型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剂型的主体。这些传统剂型均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乳油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甲醇等,造成对人、畜的吸入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可湿性粉剂在加工和使用时,粉尘飞扬,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在和水混合静置时,容易分层,造成药液不均匀现象。在环境、安全规定严格要求的今天,这些传统剂型的发展将要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本文介绍的微乳剂、水乳剂、水悬浮剂以及以植物油为分散介质的油悬浮剂在加工过程中几乎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对生产和使用者毒性低,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属于绿色农药剂型。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四种绿色农药剂型的形成机理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详细介绍了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5%螺螨双酯微乳剂、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10%溴虫腈水悬浮剂、50%戊唑醇水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15%氯虫·甲维盐油悬浮剂;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过程,提出了最佳配方。

魏方林[7](2013)在《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及其微乳液形成与稳定机理》文中指出本论文分别以三唑磷、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为代表性农药,研究油溶性的液态原药、低熔点及高熔点固态原药配制成一种稀释后能形成微乳液的新型固体剂型——微乳粒剂(MEG)的可行性。以三唑磷MEG为对象,研究微乳粒剂兑水稀释后微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机制。通过测试溶解度、溶解速度及吸油率,筛选出苯甲酸钠、乳糖、甘露醇、硫酸镁、水溶性淀粉5个载体,采用混料均匀设计U11(105)优化得到混合载体C12,吸油率为56.2g/100g;比表面积及孔隙参数测试表明,影响载体吸油率的主要因子为BET表面积、总孔面积、BJH解吸附累积孔表面积、BJH解吸附累积孔容积、总孔容积。按U10(1O8)配制30%三唑磷微乳剂(ME)(不含有机溶剂)来筛选可用于配制MEG的表面活性剂(SAA)。根据Xi的标准回归系数(SRC)筛选得到602#+EL40+JM6140(SAA-6EJ),以甘露醇或硫酸镁与柠檬酸复配后作为载体可以配制得到10%三唑磷MEG (10%SAA-6EJ),D5o最小为40.64nm;15%三唑磷MEG(8%SAA-6EJ)的D5o为75.49nm。根据Xi及XiXj的SRC筛选得到500#+602#(SAA-56),用乳糖或甘露醇或水溶性淀粉作为载体或分别与柠檬酸复配后作为载体,均可配制得到10%三唑磷MEG;15%三唑磷MEG(8%SAA-56)的D5o为54.2nm。根据XiXj的SRC筛选得至(?)FS7PG+602#(SAA-F6)、HASS7+602#(SAA-H6),以硫酸镁或C12为载体可配制得到10%三唑磷MEG(10%SAA-F6),以乳糖、甘露醇、水溶性淀粉、硫酸镁或C12作为载体可配制得到10%三唑磷MEG (10%SAA-H6),15%三唑磷MEG (10%SAA-H6)的D5o为63.69nm。试验发现,对于同一个乳状液,D5o的变化与透明度或透射率的变化呈负相关;不同乳状液间对比时,离心稳定性更高的乳状液其D5o不一定更小;纳米乳液在RCF100g下离心5min亦可保持稳定,且纳米乳液与微乳液之间的临界相对离心力会随乳化体系的改变而改变。采用熔融共混法,按U6(63)配制10%氯氰菊酯MEG (10%SAA),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FS7PG、500“、EL60间比例进行优化后所配制10%氯氰菊酯MEG的Dso为51.45nm。根据SRC筛选得到FS7PG+EL60,比例法试验表明,两者在1/9-10/0配比范围内均能配制出10%氯氰菊酯MEG,其中以9/1时Dso最小,为59.91nn。采用10%氯氰菊酯MEG的配方,可以成功配制三氟氯氰菊酯10%MEG、氟氯菊酯10%及5%MEG、顺式氯氰菊酯10%MEG。按L9(34)配制2%阿维菌素ME,以透明温度区域为因变量,对TSP16、JM6180、 HASS7间比例进行优化后配制2%阿维菌素MEG (10%SAA),载体为苯甲酸钠、硫酸镁、乳糖的混合物,D5o为79.54nm。以苯甲酸钠为载体,按U11(114)配制2%阿维菌素MEG(10%SAA),以D5o为因变量,用PLSR对602#、NP10P、AEC903、NP10间比例进行优化后所配制2%阿维菌素MEG的Dso为12.13m;根据SRC对SAA筛选得到602#+NP10P+NP10、602#+NP10、NP10P+NP10,根据优化后的配比配制所得2%阿维菌素MEG(10%SAA)的Dso分别为44.31nm、14.22nm、14.04nm。采用2%阿维菌素MEG的配方可成功配制2%伊维菌素MEG、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G。微乳粒剂的配制采用旋转括壁式挤压造粒或沸腾造粒。各个微乳粒剂的理化性能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提出了微乳粒剂产品登记所需的质量指标,并建立了乳化时间测试方法——机械搅拌法。对粘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15%三唑磷MEG的生物活性要优于10%三唑磷MEG、15%三唑磷ME、15%三唑磷EC,后3个药剂之间无显着差异。10%氯氰菊酯MEG的生物活性与10%氯氰菊酯ME、10%氯氰菊酯EC之间无显着差异,但要显着优于10%氯氰菊酯EG。阿维菌素配制成微乳粒剂、微乳粉剂后,在生物活性上与微乳剂无显着差异,但要显着好于乳油。毒力回归方程斜率对比表明剂型的变化不会影响靶标生物对农药的敏感性程度。以三唑磷MEG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或静态光散射技术研究水硬度、自来水、水温、载体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初步分析微乳粒剂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以SAA-56或SAA-6EJ为乳化剂时,水硬度≤1368mg/L时不影响微乳液的形成,水硬度的升高可促使前者的粒径缓慢减小,水硬度≤684mg/L时可促使后者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以SAA-H6为乳化剂时,水硬度的升高可促进微乳液的形成,并可促使形成粒径显着减小的微乳液。以SAA-6EJ、SAA-H6或SAA-56为乳化剂时,自来水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分别为促使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促进微乳液的形成、阻止微乳液的形成。温度过高可能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以SAA-H6、SAA-56为乳化剂时,分别在≥40℃、≥50℃时无法形成微乳液。以SAA-6EJ为乳化剂时,乳糖、甘露醇、水溶性淀粉、苯甲酸钠、硫酸镁的溶解过程均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柠檬酸的溶解过程则可以促进微乳液的形成,并且柠檬酸用量的升高可促使形成粒径更小的微乳液。以SAA-56或SAA-H6为乳化剂时,甘露醇、乳糖、水溶性淀粉、硫酸镁的溶解过程不影响微乳液的形成,但苯甲酸钠的溶解过程会阻止微乳液的形成。采用近红外多重光散射技术研究乳液稳定机理。各个三唑磷MEG稀释后形成的微乳液,在70min内,液滴的迁移速率均为0,但D5o或保持不变,或增大,或减小,载体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以碳水化合物或无机盐为载体的微乳粒剂的乳状液,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的D5o会逐渐增大,而后者的Dso会逐渐减小。与制剂中未含柠檬酸时相比,若柠檬酸的加入使乳状液的初始粒径增大,则会升高D5o的增大速率;若使初始粒径减小,则会降低Dso增大或减小的速率。另外,Zeta电位对微乳粒剂乳状液D5o的变化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温下呈液态或熔点较低的农药原药可以配制成微乳粒剂,且无需使用有机溶剂;高熔点农药原药通过添加合适的有机溶剂也可以配制成微乳粒剂。RCF100g下离心5min后体系是否保持稳定可作为判别是否有可能是微乳液的依据,但不能认为此条件下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乳状液就是微乳液。SRC在农药制剂配方筛选中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依据。Ca2+、Mg2+及自来水中的离子会影响乳滴形成前及界面重新平衡后的界面张力,最终影响微乳液的形成及粒径大小。SAA烷基及乙氧基链长上的差异会导致微乳粒剂能形成微乳液的温度范围不一样。载体溶解时的吸热及放热过程会阻止或促进微乳液的形成。静电斥力不是微乳粒剂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微乳粒剂的生物活性不低于微乳剂。微乳粒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剂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卫国[8](2012)在《阿维菌素水乳剂的研制及其液体剂型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乳油配方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易燃、易爆、且对环境不安全,水乳剂和微乳剂是在乳油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两种环境友好剂型,均以大量的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载体,增加了生产、贮运的安全性。目前对水乳剂、乳油和微乳剂三种剂型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方面,对制剂本身的系统性评价较少。本研究以阿维菌素为研究对象,首先筛选出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的2%阿维菌素水乳剂,结合本实验室研制的2%阿维菌素乳油和2%阿维菌素微乳剂,通过理化性能、沉积量、光解,并结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综合评价阿维菌素水乳剂、乳油和微乳剂,为阿维菌素液体制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分别测定阿维菌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状况,确定合适的溶剂体系,以热贮、冷贮、常温稳定性测定选择乳化剂、共乳化剂、水质,并结合冻融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抗冻剂,在配方初步确定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配方,并对配方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以二甲苯和环己酮为溶剂系统,表面活性剂为Termul5030,共乳化剂为正戊醇和1,2-丙二醇,蒸馏水补足。表面张力影响药剂在靶标上的润湿、铺展以及渗透性能,进一步影响其在靶标上的沉积量,最终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测定三种液体制剂的理化性能及沉积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水乳剂、乳油和微乳剂三种液体制剂在稀释相同倍数时,微乳剂稀释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其临界胶束浓度约为12.5mg/L,在甘蓝叶片上的接触角和扩展半径均优于乳油和水乳剂,水乳剂和乳油结果相当。三种制剂的2000倍稀释液在甘蓝叶片上的最大持液量为微乳剂>水乳剂>乳油;沉积量以微乳剂最高,与水乳剂和乳油的沉积量存在显着差异,水乳剂和乳油的沉积量差异不显着。光解影响药剂的作用效果以及在环境中的转归,并且是农药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阿维菌素对紫外线敏感,是光敏感的有效成分。利用玻片药膜法研究其在太阳光下的光解。结果表明三种制剂光解率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在试验初始浓度范围内,三种阿维菌素制剂光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与制剂浓度呈负相关。在不同浓度、pH、共存离子条件下,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均表现为乳油>水乳剂>微乳剂,pH对单一剂型光解有较大影响,而共存离子对其影响作用较小。在不同浓度硬水条件下则表现为随水质硬度增加,微乳剂半衰期减少,水乳剂和乳油略微增大,在蒸馏水下的半衰期为微乳剂>水乳剂>乳油,而在684mg/L硬水时半衰期为水乳剂>微乳剂≈乳油。相比于乳油,微乳剂和水乳剂光解速率较慢,可以有效延长阿维菌素持效期,进一步提高阿维菌素的田间应用效果。对三种液态制剂进行生物学评价。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微乳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活性最高,48h对小菜蛾的LC50为0.998mg/L,相对于乳油呈明显增效,毒力比值为1.68,水乳剂和乳油活性差异不大,72h试验结果与48h类似。对于易于润湿的植物,表面张力较小容易造成药液的流失,从而降低防治效果。田间对青菜菜青虫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乳油的见效时间快,持效期较水乳剂和微乳剂长,药后3d和5d后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校正防效无显着性差异。

华乃震,华纯[9](2011)在《生物杀虫剂的进展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杀虫剂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性好和安全性强的特点,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论述目前全球最重要的5个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米尔贝菌素)的进展、杀虫机理、剂型、药效、应用和问题。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钟爱和需求,使用这些生物杀虫剂农药在未来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将可降低农药在农副产品中的残留和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高越,张润祥,王振,封云涛,范仁俊[10](2011)在《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甲维盐等9种单剂或混配微乳剂的安全性,笔者测试了其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大小。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斑马鱼、鹌鹑、蜜蜂、桑蚕分别采用半静水式鱼毒测定法、经口染毒法、接触染毒法、食下毒叶法进行测试。在鱼毒性方面,0.2%高渗甲维盐、3%啶虫脒和20%阿维·杀虫单微乳剂表现为低或中毒,其余药剂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在鸟毒性方面,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表现为高毒,其余药剂均表现为低毒或中毒;在蜜蜂毒性方面,0.2%高渗甲维盐和3%啶虫脒微乳剂表现为低毒或中毒,其余均表现为高毒;在桑蚕毒性方面,所有药剂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说明啶虫脒和低含量甲维盐对鱼、鸟、蜂、蚕毒性较低,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及高含量甲维盐风险性较高,在施用时应远离鱼塘、蜂场及桑树。

二、0.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剂型概述
    1.2 农药新剂型发展方向
        1.2.1 悬浮剂
        1.2.2 水分散粒剂
        1.2.3 可溶性粉剂
        1.2.4 水乳剂
        1.2.5 微乳剂
    1.3 无人机植保与剂型发展
        1.3.1 无人机植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无人机植保中使用的农药剂型
        1.3.3 无人机植保农药剂型的研发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2.1.2 乳液稳定性测定
        2.1.3 挥发率测定
        2.1.4 悬浮率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药商品制剂稀释乳液的稳定性及挥发率
        2.2.2 农药制剂稀释乳液的悬浮率
    2.3 讨论
第三章 微乳剂的研制
    3.1
        3.1.1 供试材料与仪器
        3.1.2 溶剂筛选
        3.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3.1.4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3.1.5 配制方法
        3.1.6 稳定性测定
        3.1.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剂筛选
        3.2.2 表面活性剂筛选
        3.2.3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3.2.4 稳定性测定
        3.2.5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3.2.6 配方确定
    3.3 讨论
第四章 水基化超低容量剂的研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4.1.2 溶剂筛选
        4.1.3 表面活性剂筛选
        4.1.4 共乳化剂和防冻剂筛选
        4.1.5 长链醇筛选及稀释乳液挥发率测定
        4.1.6 加工方式选择
        4.1.7 稳定性测定
        4.1.8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溶剂筛选
        4.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4.2.3 防冻剂的筛选
        4.2.4 长链醇的筛选和稀释乳液挥发率
        4.2.5 加工方式的选择
        4.2.6 稳定性测定
        4.2.7 其他质量指标测定
        4.2.8 配方确定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概述
        1.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1.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1.1.3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手段
    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简介
        1.2.1 纳米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概述
        1.2.2 纳米科技在农药上的应用概述
    1.3 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主要构建方法
        1.3.1 农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构建方法
        1.3.1.1 纳米自乳化系统转化技术
        1.3.1.2 纳米混悬液转化技术
        1.3.2 农药微乳剂的形成机理及配制方法
        1.3.2.1 农药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3.2.2 农药微乳液的主要配制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生物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3.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3.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形貌观察
        2.3.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3.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纳米粒子的晶体特征
        2.3.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稳定性测试
        2.3.7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2.3.8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2.3.9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0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4.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2.4.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晶型结构分析
        2.4.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2.4.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2.4.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2.4.7 喷雾法测定不同剂型甲维盐对小菜蛾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生物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3.3.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3.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3.3.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3.3.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试
        3.3.6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3.7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3.8 喷雾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9 浸叶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4.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3.4.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3.4.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4.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4.6 浸叶法测定不同剂型高效氯氰菊酯对蚜虫的室内生物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生物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4.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3.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4.3.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4.3.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稳定性测试
        4.3.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3.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滞留量测定
        4.3.8 喷雾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9 浸叶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10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4.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4.4.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4.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4.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4.4.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4.4.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生物材料
    5.3 试验方法
        5.3.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5.3.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测定
        5.3.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3.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3.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3.6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3.7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表征
        5.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4.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4.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4.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
        6.3.1 存在的问题
        6.3.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子病虫害研究进展
        1.1.1 竹子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
        1.1.2 竹子害虫发生和危害概况
        1.1.3 竹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1.1.4 竹子病虫害的防治
    1.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情况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发展概况
    1.3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合成及活性概况
        1.3.1 阿维菌素类结构修饰
        1.3.2 米尔贝霉素结构修饰
    1.4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1.5 农林业应用概况
    1.6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7.1 论文的提出
        1.7.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7.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天维菌素对竹林害虫室内活性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与讨论
    2.3 天维菌素制剂研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2 仪器
        2.3.1.3 制剂配制方法
        2.3.1.4 冷贮和热贮含量检测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2 %天维菌素绿色乳油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2 2 %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3 2 %天维菌素微乳剂指标检测
        2.3.3 结论与讨论
    2.4 天维菌素林间试验及残留动态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衍生合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合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室内活性测定
        4.2.2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4)添加Silwet 408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及其对两种害虫作用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药剂及主要仪器
    1. 2供试昆虫及作物
    1. 3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添加不同量Silwe t 408对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 2添加不同量Silwe t 408对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在苹果嫩叶片上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2. 3添加不同量Silwe t 408对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在苹果成熟叶片上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2. 4添加不同量Silwe t 408后阿维菌素微乳剂对供试两种害虫的毒力
    2. 5添加不同量Silwe t 408后阿维菌素微乳剂对供试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
3结论与讨论

(5)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乳剂的研究概况
2 微乳剂的含义及特点
3 微乳剂的配方组成
    3.1 微乳剂原药有效成分
    3.2 表面活性剂
    3.3 助表面活性剂
4 农药微乳剂的检定
5 结语

(6)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加工现状
    1.2 绿色农药剂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 微乳剂-ME
        1.3.1 微乳剂概述
        1.3.2 微乳剂的特性
        1.3.3 微乳剂的优点
        1.3.4 微乳剂的缺点
        1.3.5 微乳剂的基本组成
        1.3.6 微乳剂的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1.4 水乳剂-EW
        1.4.1 水乳剂简介及概况
        1.4.2 水乳剂的特征
        1.4.3 水乳剂的组成
        1.4.4 水乳剂的性能指标
    1.5 水悬浮剂-SG
        1.5.1 水悬浮剂简介及概况
        1.5.2 水悬浮剂的组成
        1.5.3 农药水悬浮剂质量控制
    1.6 油悬剂-OF
        1.6.1 油悬剂简介及概况
        1.6.2 油悬剂的组成及要求
        1.6.3 油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课题设计的主要思路
        2.1.1 微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2.1.2 水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3 水悬浮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4 油悬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2 微乳剂的研制
        2.2.1 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的研制
        2.2.2 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的研制
        2.2.3 5%螺螨双酯微乳剂的研制
        2.2.4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的研制
    2.3 水乳剂的研制
        2.3.1 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的研制
        2.3.2 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的研制
        2.3.3 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的研制
    2.4 水悬浮剂的研制
        2.4.1 10%溴虫腈水悬浮剂的研制
        2.4.2 50%戊唑醇水悬浮剂的研制
        2.4.3 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的研制
    2.5 油悬浮剂的研制
        2.5.1 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
        2.5.2 15%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油悬浮剂的研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和专利目录

(7)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及其微乳液形成与稳定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附图
术语和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
    1.2 农药微乳剂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1.3 固体微乳剂概念的提出及与现有剂型的区别
    1.4 固体微乳剂与纳米乳液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乳粒剂载体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载体
        2.1.2 供试原药
        2.1.3 试验器材
        2.1.4 溶解度测试方法
        2.1.5 吸油率测试方法
        2.1.6 溶解速度测试方法
        2.1.7 比表面积测定与孔隙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载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2.2 单个载体的吸油率
        2.2.3 复配载体的吸油率与溶解速度
        2.2.4 载体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
        2.2.5 载体吸油率与比表面积及孔隙之间的关系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唑磷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与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表面活性剂及载体
        3.1.1.2 供试农药及试剂
        3.1.1.3 试验器材
        3.1.2 试验方法
        3.1.2.1 三唑磷微乳剂的配制
        3.1.2.2 三唑磷微乳粒剂的配制
        3.1.2.3 表面活性剂品种筛选与用量优化
        3.1.2.4 乳液稳定性测试
        3.1.2.5 乳状液透光率及透明度测试
        3.1.2.6 粒径测试
        3.1.2.7 乳状液离心稳定性测试
        3.1.2.8 pH测定
        3.1.2.9 持久起泡性试验
        3.1.2.10 三唑磷有效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面活性剂品种筛选与优化
        3.2.1.1 混料均匀设计试验结果
        3.2.1.2 根据Equation 3-1主效应项X的标准回归系数筛选表面活性剂
        3.2.1.2.1 混料均匀设计复筛Equation 3-1主效应筛选结果
        3.2.1.2.2 混料均匀设计优化Equation 3-2主效应筛选结果
        3.2.1.3 根据Equation 3-1主效应项X及交互作用效应项X_iX_j的标准回归系数筛选表面活性剂
        3.2.1.4 根据Equation 3-1交互作用效应项X_iX_j的标准回归系数筛选表面活性剂
        3.2.1.4.1 直接筛选
        3.2.1.4.2 间接筛选
        3.2.2 三唑磷微乳粒剂的配制
        3.2.2.1 应用主效应项标准回归系数筛选结果配制
        3.2.2.2 应用主效应项及交互作用效应项标准回归系数筛选结果配制
        3.2.2.3 应用交互作用效应项标准回归系数筛选结果配制
        3.2.3 三唑磷微乳粒剂理化性能
        3.2.3.1 热贮稳定性
        3.2.3.2 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及持久起泡性
        3.2.3.3 乳液稳定性
        3.2.4 三唑磷微乳粒剂助剂成本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微乳粒剂的命名
        3.3.2 应用微乳剂或微乳胶(不含有机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配制微乳粒剂的可行性
        3.3.3 混料均匀设计与PLSR在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中的应用
        3.3.4 透明度与D_(50)的关系
        3.3.5 离心稳定性与D_(50)的关系
第四章 氯氰菊酯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与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药、助剂及试剂
        4.1.2 试验器材
        4.1.3 试验方法
        4.1.3.1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微乳粒剂的配制
        4.1.3.2 微乳粒剂表面活性剂用量筛选与优化
        4.1.3.3 氟氯菊酯5%纳米水乳剂的制备
        4.1.3.4 氟氯菊酯5%微乳剂的制备
        4.1.3.5 乳液稳定性测试
        4.1.3.6 乳液透明度测试
        4.1.3.7 粒径测试
        4.1.3.8 乳状液离心稳定性测试
        4.1.3.9 pH测定
        4.1.3.10 持久起泡性试验
        4.1.3.11 氯氰菊酯有效含量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乳粒剂表面活性剂用量筛选与优化
        4.2.1.1 混料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4.2.1.2 比例法试验结果分析
        4.2.2 氯氰菊酯微乳粒剂理化性能
        4.2.2.1 热贮稳定性
        4.2.2.2 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及持久起泡性
        4.2.2.3 乳液稳定性
    4.3 氯氰菊酯MEG配方的通用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阿维菌素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与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原药及助剂
        5.1.2 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3.1 阿维菌素微乳粒剂的配制
        5.1.3.2 阿维菌素微乳剂配制及热贮物理稳定性表征
        5.1.3.3 微乳剂透明温度区域测试
        5.1.3.4 表面活性剂品种筛选与优化
        5.1.3.5 乳液稳定性测试
        5.1.3.6 乳液透明度测试
        5.1.3.7 粒径测试
        5.1.3.8 乳状液离心稳定性测试
        5.1.3.9 pH测定
        5.1.3.10 持久起泡性试验
        5.1.3.11 阿维菌素有效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表面活性剂筛选
        5.2.1.1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5.2.1.2 混料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5.2.2 表面活性剂配比筛选与优化
        5.2.2.1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结果验证
        5.2.2.2 表面活性剂四元组合配比优化
        5.2.2.3 表面活性剂三元组合配比筛选与优化
        5.2.2.4 表面活性剂二元组合配比筛选与优化
        5.2.3 阿维菌素微乳粒剂理化性能
        5.2.3.1 热贮稳定性
        5.2.3.2 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及持久起泡性
        5.2.3.3 乳液稳定性
    5.3 阿维菌素MEG配方的通用性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微乳粒剂质量指标及测定方法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2.1 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的测定
        6.1.2.2 pH值的测定
        6.1.2.3 水分的测定
        6.1.2.4 润湿时间的测定
        6.1.2.5 乳化时间的测定
        6.1.2.6 粒径的测定
        6.1.2.7 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6.1.2.8 持久起泡性的测定
        6.1.2.9 热贮稳定性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pH值
        6.2.2 水分含量
        6.2.3 润湿时间
        6.2.4 乳化时间
        6.2.6 粒径
        6.2.7 乳液稳定性
        6.2.8 持久起泡性
        6.2.9 热贮稳定性
    6.3 小结
第七章 固体微乳剂的生物活性
    7.1 试验材料
        7.1.1 供试农药
        7.1.2 试验生物
        7.1.3 试验仪器
        7.1.4 生物测定方法
        7.1.5 数据统计方法
    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2.1 三唑磷制剂对粘虫的生物测定结果
        7.2.2 氯氰菊酯制剂对粘虫的生物测定结果
        7.2.3 阿维菌素制剂对粘虫的生物测定结果
    7.6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微乳粒剂微乳液的形成及乳液稳定机理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仪器
        8.1.3 试验方法
        8.1.3.1 水质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1.3.2 水温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1.3.3 载体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1.3.5 粒径测试
        8.1.3.6 乳状液稳定性表征
        8.1.3.7 Zeta电位测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水质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2.2 水温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2.3 载体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2.3.1 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
        8.2.3.2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8.2.4 微乳粒剂的乳液稳定性
        8.2.4.1 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
        8.2.4.2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
        8.2.4.2.1 农乳500~#/农乳602~#
        8.2.4.2.2 HASS7/农乳602~#
        8.2.4.3 三唑磷MEG乳状液液滴的迁移
    8.3 小结与讨论
        8.3.1 水质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3.2 温度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3.3 载体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8.3.4 微乳粒剂的乳液稳定性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载体的筛选
        9.1.2 三唑磷微乳粒剂配方的筛选与优化
        9.1.3 氯氰菊酯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与优化
        9.1.4 阿维菌素微乳粒剂配方筛选与优化
        9.1.5 微乳粒剂质量指标
        9.1.6 固体微乳剂的生物活性
        9.1.7 微乳粒剂微乳液的形成及乳液稳定机理
    9.2 微乳粒剂的发展前景
    9.3 创新之处
    9.4 不足之处
    9.5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技术职称
    教育背景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读博期间参与编着并出版的书籍
    读博期间申请及授权的发明专利

(8)阿维菌素水乳剂的研制及其液体剂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农药水乳剂、微乳剂及乳油概况
        1.1.1 水乳剂
        1.1.2 乳油
        1.1.3 微乳剂
    1.2 水乳剂、微乳剂、乳油剂型评价研究概况
        1.2.1 水乳剂、微乳剂、乳油剂型物化参数
        1.2.2 水乳剂、微乳剂、乳油 3 种剂型药效
        1.2.3 剂型与光解
        1.2.4 水乳剂、乳油、微乳剂评价研究进展
    1.3 阿维菌素简介
    1.4 论文设计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阿维菌素水乳剂的研制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剂的筛选
        2.2.2 乳化剂及共乳化剂的筛选
        2.2.3 水质的确定
        2.2.4 乳化剂、共乳化剂用量的优化
        2.2.5 水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测定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溶剂体系的确定
        2.3.2 乳化剂及共乳化剂的筛选
        2.3.4 水质的确定
        2.3.5 乳化剂、共乳化剂的优化
        2.3.6 化学稳定性
        2.3.7 粒径分布
        2.3.8 质量指标检测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阿维菌素三种剂型理化性能及沉积量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结球甘蓝栽培情况
        3.1.4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临界胶束浓度及表面张力
        3.2.2 制剂与甘蓝叶片的动态接触角及扩展面积
        3.2.3 制剂在甘蓝叶片上的持液量
        3.2.4 沉积量测定方法回收率、灵敏度及线性
        3.2.5 三种制剂在甘蓝叶片上沉积量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阿维菌素三种剂型的光解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用水
        4.1.4 培养皿添加回收率试验
        4.1.5 光解试验方法
        4.1.6 检测方法
        4.1.7 统计方法与计算公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
        4.2.2 浓度对阿维菌素三种剂型的光解影响
        4.2.3 水硬度对三种剂型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
        4.2.4 pH 值对阿维菌素三种剂型光解的影响
        4.2.5 共存离子对阿维菌素三种制剂光解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阿维菌素三种液体剂型生物学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室内毒力测定
        5.1.3 田间药效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1.1 2 %阿维菌素水乳剂的研制
        6.1.2 三种剂型的理化性能及在甘蓝叶片上的沉积量研究
        6.1.3 三种剂型光解
        6.1.4 三种剂型生物学活性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生物杀虫剂的进展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农药概述
2 阿维菌素 (abamectin)
    2.1 阿维菌素抗性的增加
    2.2 加工剂型问题
    2.3 阿维菌素毒性问题
    2.4 阿维菌素光解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emamectin benzoate)
4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5 多杀霉素 (spinosad)
6 米尔贝菌素 (milbemectin)
7 结语

(10)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生物
        (1) 试验用鱼。
        (2) 试验用鸟。
        (3) 试验用蜜蜂。
        (4) 试验用蚕。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鱼试验
        1.2.2 鸟试验
        1.2.3 蜂试验
        1.2.4 蚕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试验
    2.2 鸟试验
    2.3 蜂试验
    2.4 蚕试验
3 结论
4 讨论
    4.1 阿维菌素类农药微乳剂与乳油环境毒性的比较
    4.2 单剂与混配药剂环境毒性的比较

四、0.3%阿维菌素微乳剂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基化超低容量剂与微乳剂的研制[D]. 赵佩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2]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D]. 杨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3]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D]. 张绍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4]添加Silwet 408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及其对两种害虫作用效果的影响[J]. 庾琴,张润祥,封云涛,刘中芳,李光玉,张鹏九,范仁俊. 农药学学报, 2015(06)
  • [5]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J]. 张晏宁,周海炜,金玉晓,赵亚楠,孙太凡,吴海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5)
  • [6]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D]. 梁静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5)
  • [7]农药新剂型微乳粒剂及其微乳液形成与稳定机理[D]. 魏方林. 浙江大学, 2013(08)
  • [8]阿维菌素水乳剂的研制及其液体剂型评价研究[D]. 刘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生物杀虫剂的进展和应用[J]. 华乃震,华纯. 农药, 2011(07)
  • [10]不同农药单剂及混配微乳剂的环境毒性研究[J]. 高越,张润祥,王振,封云涛,范仁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2)

标签:;  ;  ;  ;  ;  

0.3%阿维菌素微乳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