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件也能引起“硬”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尤贺[1](2021)在《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和通信系统成熟稳定的长足发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已经逐渐成为电力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但换流阀中IGBT组件温度过高,导致模块失效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实时监测IGBT组件温度,并对其运行状态做出相应调整是智能电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国内现有的换流阀监测手段较为匮乏,仅限于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判断,无法实现过程数据的监测、分析,限制了运行设备或关键零部件故障机理的分析。所以,监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的核心元件温度状态并及时调整其功耗,对维持系统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本论文研究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阀温度在线监测的关键技术,依据FBG温度传感原理,研究适用于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提升测量准确性和时效性。研究MZ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和波分复用解调方案,提出一种衡量滤波器质量的双差值数学模型指标和均匀设计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增强了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可靠性,能够保证电能质量和系统安全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一种用于衡量MZ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优劣的度量指标,适用于不同的滤波器结构,该“双差值函数模型”由光学梳状滤波输出曲线与目标方波之间的曲线长差值和光学梳状滤波输出曲线积分与目标方波积分之间的面积差值构成,能够体现输出函数和对应方波函数的相异性,论文中说明了“双差值准则”构建过程,其优于其他度量指标之处,能够提升梳状滤波器的选参效率。(2)提出均匀设计算法求解梳状滤波器参数方案,当进行参数选择时,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解出耦合系数与有效偶和长度乘积、干涉臂长差等参数与最优值。针对复杂、高维的滤波器参数计算问题,基于递归调用思想,进行均匀设计的嵌套,获取更加精准的参数。对光学梳状滤波器进行三种MZI结构的算例分析与波形仿真,并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均匀设计算法求解参数,得到的梳状波形质量更好,计算效率更高。优化光学梳状滤波器的结构参数,能够有效提高串扰特性、增强信道隔离度和通带平顶度等性能。(3)提出了适用于柔直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该方案将FBG引入IGBT模块内部后再封装,能够实现集成化直接测量,获取准确的温度实时监测值,具有模块化、小型化、微功耗等优势,解决了电网工程项目中的痛点。研究温度解调原理,搭建光梳滤波器波分复用解调方案,基于C++语言和Qt 5开发平台编写在线测温解调软件,研制工程样机,通过灵敏度,稳定性,抗扰度测试,在对托平台和高温条件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为柔直系统换流阀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谭玉莲[2](2021)在《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增强器BRing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系统的核心,是获取高流强、高能量、高品质重离子束流的关键部分。BRing磁场的上升速率应达到12 T/s以实现束流由低能快速地加速到高能,从而提高加速器运行效率。因此BRing二极铁电源的输出电流,其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百毫秒内,上升速率应达到38000A/s。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二极铁电源采用全储能,变前励,多个全开关功率单元串并联的实现方案:大量的母线薄膜电容提供上升段的全部能量;采用高低压切换方法以实现变前励,并同时满足注入平台段电流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10-5以及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1×10-4的要求;前级采用PWM整流器,后级采用斩波器,共同实现全开关方案。电源共由21个模块组成,首先由7个功率模块(6高压1低压)串联,再将3个支路并联,以达到5100 A/3620 V的输出目标。这些实际的工程需求,不仅是对电源的挑战,也对其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解决21个功率模块的空间分布,协调控制,多信号传输等问题,同时提高数字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全光纤介质传输的主从控制器架构方案。针对主从控制器架构,设计了多模块间多芯片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机制,实现了全部软件开发工作。主控制器实现了整机逻辑控制、故障保护、网络通讯、调试数据回读、后级调节运算、脉冲输出等功能,从控制器实现了数据采集、故障检测以及前级PWM整流等功能。依照HIAF-BRing二极铁电源的多模块串并联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有限状态机FSM的电源状态检测轮询机制,实现了整体有序逻辑控制,使得大电流、宽电压范围、大功率电源状态可观测,运行稳定,同时辅以双冗余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大大提高电源的可靠性。针对电源调试需求,利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千兆以太网,提出了基于先进先出FIFO的较低延迟应用层协议数据解析方案,设计了应用层协议的重发机制,实现了多达65535种大容量数据的带时间戳回读,同时增设了具备一定刷新率的实时数据回读显示功能,极大增加了电源调试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该数字控制器现已经全面应用于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中,囿于功率模块数目的限制,暂时实现了单支路5模块串联,3支路并联,共15个模块串并联工作,上升和下降时间处于百毫秒内,5100 A/3620 V输出,注入平台段相对误差不超过6.25×10-5,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2.5×10-4的输出目标,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在电源实际调试、老化实验等长达10个月的实验中验证了其工程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解决了HIAF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问题。
周为[3](2020)在《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故障机理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的电力系统朝着大容量、超高压、远距离发展,如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地运行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的核电事业中,由于仪控卡件原因导致的停堆停机相关的事件有多起。从2006年开始的五年中,电路板引起停堆减载等事故共112次,其中停堆48次,减载40次,约530万MWe时的发电损失。因此,对核电站仪控卡件进行可靠性检测试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研究的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是仪控类卡件的其中一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充分分析了仪控类卡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其模块进行划分,以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卡件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电站人员的日常维护、故障维修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2)探讨了故障模式与影响(FMEA)分析方法,并将它应用到了电路的硬故障诊断过程中。通过FMEA方法,可以生成网表,其包含了丰富的卡件信息。通过Pspice软件实现电路的故障影响分析,将故障数据自动导出,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流程。(3)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故障诊断方法。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是由FMEA分析和FTA法构成的,FMEA分析是一种事前行为,对卡件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并得到FMEA报告,而FTA法是一种事后行为,利用FMEA报告对发生的故障进行诊断。FMEA报告是一种语言化的表述,不利于计算机的分析,FTA法需要人工的建立故障诊断树,且不同人建立的诊断树不一样。本文将FMEA报告转换成数值计算中的依赖矩阵,再利用AO*算法生成故障诊断树,该故障诊断树具有最优的测试路径,能以最快的速度隔离故障。另外在单故障诊断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故障模式的测试集和隐含故障,得到了卡件的多故障诊断系统拓扑图,同样通过该拓扑图可使多故障诊断的测试代价最小,测试成本最低。(4)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对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卡件的软故障进行了预研,提出了基于泰勒展开的区间分析方法。以卡件二阶滤波电路为例,选取需要研究的电路特性和元器件变参数,从数学的角度计算电路特性与变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元器件变参数区间,求得电路特性的区间近似解,从而根据计算出的区间近似解研究元器件的可靠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对卡件整体系统方案进行设计,对软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设计,根据软件功能需求设计了软件界面,对软件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对卡件电路进行在线仿真、故障诊断的功能。
郑志兴[4](2019)在《核电站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数字的分散控制系统(DCS)早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国内火电厂,已经有了多年的DCS运行经验,其系统设备的可靠性,也都得到了验证。与火电站相比,由于核电站的特殊性,要求核电站的DCS系统,具备更高的可靠性,特别是其反应堆保护系统,要求能够在反应堆稳态和瞬态功率运行(即正常运行、中等频率故障和稀有事故工况)期间,执行适当的控制和提供自动保护,防止反应堆不安全和不正常的运行,并提供触发信号以减轻事故工况(即极限事故工况)的后果。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设计反应堆数控系统,需在现有成熟的数字化仪控系统设计理念上,结合核电站反应堆控制的工艺流程、参数极限、控制逻辑,统筹考虑、综合布局;2)、反应堆控制保护功能是核电站反应性控制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核电站的安全性要求体现在对系统功能的级别定义,不同功能级别对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要求不一样;3)、反应堆数控系统的硬件搭建,需依据不同的功能分级,做不同的硬件配置,针对1E级功能在逻辑功能实现中满足多通道、多重冗余配置(包括供电设计)、网络设计方面重点需考核安全网络隔离;4)、反应堆数控系统的软件设计,在实现正常数控系统组态下装同时,需考虑系统的在线维修及定期试验,设计软件的通道旁通、自诊断、优先级、偏差报警等功能,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尽量避免软件的额共模故障,通过V&V验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核电站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控制逻辑、硬件结构、控制的实现方式,结合DCS的结构特点,应用反应堆控制系统设计原则,研究反应堆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结构,并就反应堆安全级控制系统的软件功能可靠性验证给出一定的方法和思路,分析的成果应用于国内核电站安全级DCS的研究开发。
何洪波[5](2018)在《某型军用越野车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某型越野车的可靠性工作计划、FMECA分析、可靠性试验设计及数据收集、故障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军用越野车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以及技术支撑,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某型军用车的构造及功能,从动力性、通过性、运输性、机动适应性、工作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对性能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可靠性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了可靠性工作的流程图,明确了可靠性设计分析以及试验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在初样车研制阶段,进行了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设计FMECA等可靠性工作。(2)依据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以及设计定型试验规程,设计了可靠性试验行驶总里程及里程分配表以及可靠性试验计划信息表,明确了故障判断准则。提出了试验记录的要求,设计了包含车辆基本信息以及故障信息的故障数据收集表,并对可靠性增长试验故障数据进行了分析。(3)介绍了主要故障分析方法,进行了车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FMECA。对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故障数据进行了分析。采用故障危害性模糊分析方法,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以轴瓦故障为例对故障危害性进行了分析。(4)设计了故障规律分析流程,并给出了评价指标。利用威布尔分布数学模型分析故障规律,并通过线性相关性和K-S检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威布尔分布数学模型,分析了动力总成中离合器的故障分布规律。
姬勇[6](2018)在《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制造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可用性。对于促进产品可用性因素的研究,企业与学术界多关注于产品的功能性、外在环境、用户体验或交互模式,也有一些文献单从产品的造型或色彩研究产品的用户接受行为。将色彩与造型相结合,作为产品设计的整合概念与构成因素,通过色彩造型再设计,研究提高产品可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产品可用性与产品色彩造型为切入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联系,探讨自变量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讨论。研究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产品色彩造型的特征要素与构成;二是解析产品可用性与色彩造型之间的关系;三是阐述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设计用方法。研究首先进行文献回顾,通过对相关概念内涵进行梳理与分析,界定本文研究背景、产品可用性及色彩造型研究的含义;其次,通过对产品色彩造型的理论剖析与应用分析,探索色彩造型中不同构成要素与可用性之间的关系,构建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整体分析框架;再次,提出理论假设,建立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设计模式与创新模型,并通过对现有手机产品的比较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实施可用性评价,再次验证色彩造型设计模式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产品可用性以及色彩造型的理论分析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影响色彩造型因素的讨论及模型的构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创新模型的验证采用实证研究,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产品色彩造型符合变化与统一的美学原理;第二,产品色彩造型与整体造型的关系为独立、协同与辅助;第三,产品色彩造型的特点包括表达丰富的情感、背景与图形的双重性、色彩与面积的构成、产品色彩的时空变化;第四,产品色彩的特征要素包括创造性、识别性、装饰性、强化性、调节性与组织性;第五,产品的可用性要素与产品色彩造型特征要素密切相关。研究补充和完善了现有产品可用性与色彩造型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对于产品可用性的需求以及色彩造型偏好。通过对产品色彩造型各要素进行改善调节,如提高产品的认知效果、视觉刺激,可以使产品具备更高的可用性。研究探讨产品可用性与色彩造型关系,明确了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为发现与总结产品美学与可用性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产品设计者与企业可以根据色彩造型的作用效果,合理分配相应的资源,制定不同的设计策略,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整体需求。
范竞敏[7](2018)在《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电力变压器是电网的关键设备。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电网各变压器的状态,确定最合适的检修时机和合理的检修方案,可极大的提高检修经济效益,对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变压器发生故障时会使绝缘油发生裂解,产生低分子烃类等气体。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对保障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本文在理论仿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及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色谱检测器,并用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研究了色谱信号去噪算法,检测器特性及定量理论,基于检测数据的变压器故障诊断算法,并研制出了基于氧化锡及SOFC色谱检测器的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本文的具体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以油中溶解特征气体H2为代表,建立了H2吸附在Sn O2(110)面不同特征原子位置的气体吸附模型,理论计算了H2吸附在不同特征位置的吸附能,Mulliken电荷布居,Sn O2(110)面吸附前后态密度变化,H2分子吸附前后态密度及吸附位特征原子的分态密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H2吸附后氧化锡的导带发生负移,向费米能级靠近,价带与导带间的禁带变窄,降低了价带电子向导带跃迁时需要的能量,增加了电子跃迁的概率。特征原子O2c是H2的最佳吸附位,吸附过程中H2分子与表面间发生电荷转移,电子被氧化锡表面捕获后进入到导带中,增加了半导体氧化锡导带中的载流子浓度,降低了表面耗尽层的势垒高度,从而导致气敏响应特性,上述结论说明进行油中气体定量分析时,势垒理论可以作为氧化锡的基础模型。(2)研制了与气相色谱技术结合的氧化锡检测器,提出了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多组分气体定量分析理论模型,解决了交叉敏感问题及线性标定法准确性差的问题。基于静电纺丝法研制了氧化锡纳米气敏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氧化锡气敏检测器。为了实现混合气体的各组分定量检测,解决交叉敏感问题,在仿真研究的基础上从氧化锡半导体晶体的势垒理论出发,结合氧离子化和吸脱附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定量分析的理论模型。在遗传阈值色谱信号去噪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锡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及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实现油中六组分故障特征气体(H2,CO,CH4,C2H4,C2H6,C2H2)的准确定量,不存在交叉敏感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直接应用氧化锡传感器时选择性差及线性拟合法准确性差的问题。整机系统用廉价的空气做载气,传感器成本低,色谱系统造价便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研制了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及其气相色谱分析系统,基于SOFC气敏机理及能斯特理论,提出了SOFC检测器N-S定量数学模型及双对数拟合模型,解决了峰面积线性模型法定量误差大的问题,实现了不同气体浓度范围内油中溶解气体的准确定量。为了解决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基线稳定时间长的问题,实现油中溶解痕量气体的高灵敏度分析,研制了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SOFC)色谱检测器及其气相色谱分析系统。针对检测器内部氧分压变化时峰面积线性拟合法定量误差较大的问题,从描述SOFC发电模型的能斯特理论出发,在假设燃料气充分燃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检测器内部氧含量消耗的N-S定量理论模型。当可燃气浓度较大使得假设条件不满足时,提出了适用于SOFC色谱检测器多组分气体定量分析的双对数理论模型,实验部分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SOFC色谱检测器技术及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实现油中六组分故障特征气体的准确定量,分别适用于痕量气体(<50μL/L)的直接定量测量及微量气体(>50μL/L)的外标定量测量,对乙炔的灵敏度达到0.05μL/L,有利于发现变压器的早期故障,解决了传统的峰面积法直接定量时准确性差的问题,而且测量痕量气体时整机系统无需标定过程,降低了系统硬件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4)提出一种基于RVM-ANFIS的变压器故障及状态评估算法,解决了数据故障特征模糊时传统智能诊断算法准确率低或者无法诊断的问题。油中溶解气体浓度测量的目的是利用测试数据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根据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故障数据的有限样本、非线性、模糊性的特点,针对样本数据故障特征模糊时传统智能诊断算法准确率低,容易出现误判的问题,提出了变压器故障诊断RVM-ANFIS算法及拓扑结构,即先用RVM划分过热与放电故障,再用ANFIS算法对故障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并与常规诊断算法ANN,SVM进行了对比,验证其有效性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算法的工程应用效果。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RVM算法对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进行分类的误判率<1%,RVM-ANFIS算法自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好的适应高维度、小样本故障数据,尤其对于存在重叠区的故障特征,用模糊集和隶属度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算法诊断准确率达到95%,为变压器的故障分类和状态评估专家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朱春学[8](2014)在《何庄煤矿供电保护系统技术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煤矿供电系统是整个矿井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等各方面,供电系统是现代煤矿生产的基础,供电的可靠性是煤矿安全的基础之一。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对井下供电系统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供电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高压系统的越级跳闸和高低压系统的选择性漏电保护不可靠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根据解决方案,对何庄煤矿的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原则,通过对何庄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对高压供电的越级跳闸问题,本文对原解决越级跳闸采用网络技术实现高压供电闭锁、供电系统优化,双回路分列运行等解决方法的弊端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采用提高信号采集,集中传输方式的专用控制器进行控制,实现高压供电系统的防越级跳闸问题。针对目前采用的零序电流型、零序电压型、功率方向型漏电保护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是采样时零序值和方向检测误差造成的,提出了采用电容和电阻多个回路并联对零序电压进行测量,基本解决零序参数数值和方向测量不准问题,并通过研制专用保护器,基本上解决了低压漏电选择性差的问题。通过现场实践,对何庄煤矿供电系统中存在越级跳闸与漏电保护不可靠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在现场近一年的实践运行,基本达到了设计改造的目的,确保了何庄煤矿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煤矿供电安全存在普遍性指导意义。
赵致[9](2012)在《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系统防危性增长测评》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网是最近几年研究很热的一个领域,它被公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网络,而无线传感网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防危性有很高的要求,即无线传感网的良好应用需要防危性的保障,因此本文就对防危性做一定的研究。首先从防危性的概念入手,指出防危性增长测评的难点。根据防危性和可靠性的不同点,研究将可靠性增长模型应用于防危性增长测评的不足之处,接着结合蒙特卡洛方法与重要性取样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防危性增长测评方法,重点研究关联风险剖面的生成方法以及根据关联风险剖面生成测试用例的方法。对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防危性增长测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得出该方法优于其他普通测试方法的地方,接下来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提出一种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该方法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基础,首先选取适当的决策单元和投入产出,然后根据各个时刻的相关信息得出各个时刻的风险产出前沿面和风险值,以此得到各个时刻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以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作为依据,阐述本文提出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最后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并给出总结。本文提出的防危性增长测试方法要比传统统计方法有效率的多,能在使用较少的测试用例的情况下及早发现可能引起较严重事故的软件缺陷,理论上来说提高了防危性增长测试的效率。而风险评价方法可以动态跟踪系统的风险变化情况并为后续的风险防范和解除提供依据,因此本文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了。
龙英[10](2012)在《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开关电流(Switched Current, SI)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门完全采用数字CMOS工艺技术的模拟采样数据信号处理技术,作为开关电容的替代技术,开关电流电路是基于电流模的电路,它用离散时间的取样数据系统处理连续时间的模拟信号,具有低电压、低功耗、高速度、芯片面积小、高频特性好和动态范围大等优点。开关电流技术不需要线性浮置电容和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从而与标准CMOS工艺完全兼容,有利于大规模集成数模混合电路的实现。在离散时间模拟电路领域,开关电流技术越来越被认为可以取代开关电容技术。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片上系统、混合集成电路的大量涌现,也使电子设备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电路测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高效、顺应电路发展需求的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的发展,模拟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开关电流电路的测试和故障诊断方面儿乎仍是空白,这极大地限制了数字工艺的模拟技术—开关电流技术的发展,而且,开关电流电路中MOS晶体管的非理想性、非零输出电导、有限带宽和开关电荷注入等原因决定了开关电流电路测试和故障诊断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课题,一直没有取得系统性和突破性的进展。基于此,本文对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基于故障模型的开关电流电路硬故障测试方法作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的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并用电路实例进行了验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了开关电流技术的发展及相对开关电容技术的优势。介绍了开关电流仿真软件ASIZ及其基本功能及特点。接着详细分析了开关电流电路硬故障和软故障模型,对基于故障模型的开关电流硬故障测试方法作了初步研究,对两个电路进行了实例测试。2、提出了一种用伪随机技术进行开关电流电路测试的方法。将伪随机激励信号引入到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中,讨论了伪随机测试技术在开关电流电路测试的应用,通过检测和对比故障特征信号(脉冲响应样本)与器件容差范围,我们不用明确测量原始性能参数,就能正确地对被测器件进行故障识别。讨论了伪随机激励信号的生成,论述了在工艺制板空间、器件空间、性能空间和识别特征空间进行空间映射的方法以及特征信号的容差范围。以一个5阶巴特沃斯低通开关电流滤波器和一个6阶椭圆带通滤波器为例进行了测试验证,对开关电流电路基本故障类型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证明了测试和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基于故障字典和熵预处理的开关电流电路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应用信息熵预处理技术来诊断开关电流电路中的故障,使用一个数据采集板从被测电路的输出端提取原始信号,这些原始数据被经过预处理,找到包含在信号中的定量度量——信号的信息熵。该方法通过高精度分析输出端信号,对开关电流电路中的故障晶体管具有检测和识别能力。利用信息熵预处理电路响应大大降低了故障字典的大小,减少了故障检测时间,并简化了故障字典架构。该方法不仅能分类灾难性故障,也能定位参数性故障,它既应用于模拟电路又可应用于开关电流电路。一个低通和带通开关电流滤波器和一个时钟馈通补偿电路被用做电路实例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仅仅使用一个特征参数减少了计算和故障诊断时间。4、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开关电流电路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一个数据采集板从被测器件的输出端提取到神经网络的原始训练数据,这些原始数据通过特征选择后,找出信号的峭度和熵,因此能大大减少神经网络分类器输入端数目,简化神经网络的结构,减少训练和处理时间和改善了网络的性能。通过分析电路输出端信号,该系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和定位开关电流电路中的故障晶体管,达到98%的故障分类精度。研究表明:利用ASIZ仿真能够提取适当的特征参数来训练神经网络。而且,因为神经网络在噪声环境下能达到鲁棒的分类,该技术不仅能检测和定位硬故障而且能分类软故障。当电路中同时发生故障的故障品体管数目和故障类别数较大时,该方法能获得较高的故障分类率。
二、软件也能引起“硬”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也能引起“硬”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直流输电网中换流阀温度监测与故障诊断 |
1.2.2 传感系统中光学梳状滤波器 |
1.2.3 数学理论与算法的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双差值函数模型方法 |
2.1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梳状滤波器理论 |
2.1.1 耦合模传输方程 |
2.1.2 光纤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 |
2.1.3 光学梳状滤波器实现方法 |
2.2 光学梳状滤波器输出波形 |
2.2.1 梳状波形傅里叶分析 |
2.2.2 性能参量与技术指标 |
2.3 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双差值函数模型 |
2.3.1 双差值函数的构造原理 |
2.3.2 双差值函数的几何意义 |
2.3.3 双差值函数的收敛性证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均匀设计理论求解光学梳状滤波器参数方案 |
3.1 基于均匀设计求解光学梳状滤波器最佳参数的方法 |
3.1.1 均匀设计简介与优点 |
3.1.2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与实现 |
3.2 均匀设计求解光梳滤波器参数算法 |
3.2.1 均匀设计算法求解步骤 |
3.2.2 均匀设计优化滤波器算例 |
3.3 算法性能分析 |
3.4 梳状滤波器波分复用解调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柔直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 |
4.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4.2 传感器温度标定 |
4.3 适用于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 |
4.3.1 IGBT热设计和温度参数 |
4.3.2 散热器温度仿真与工程校验 |
4.3.3 温度传感器的封装方案 |
4.3.4 封装后模块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测温系统的硬、软件实现方案和数据分析 |
5.1 在线测温解调仪方案 |
5.1.1 软件设计 |
5.1.2 硬件设计 |
5.1.3 样机研制 |
5.2 远程在线换流阀测温系统 |
5.2.1 系统测试与运行 |
5.2.2 温度监测结果与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HIAF及 BRing简介 |
1.2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介绍 |
1.3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控制器需求分析 |
1.4 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的工作内容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控制器方案选择 |
2.1 控制器设计前期工作准备 |
2.1.1 带ARM核的FPGA控制器初探 |
2.1.2 基于RS-485 的主从控制器研究 |
2.2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硬件介绍 |
2.2.1 硬件整体框架 |
2.2.2 器件选型及性能分析 |
2.3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软件介绍 |
2.3.1 软件整体框架 |
2.3.2 数字调节器模块介绍 |
2.3.3 主从逻辑控制模块框架介绍 |
2.3.4 故障联锁保护模块框架介绍 |
2.3.5 网络数据解析模块框架介绍 |
2.3.6 回读数据模块框架介绍 |
第3章 高速主从控制及联锁保护设计 |
3.1 基于FSM的逻辑控制及轮询机制设计 |
3.1.1 嵌入式硬核IP串行收发器原理介绍 |
3.1.2 高速采集板的地址编码方法 |
3.1.3 状态机编码设计 |
3.1.4 状态查询机制设计 |
3.2 基于双冗余的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 |
3.2.1 双冗余联锁环路设计 |
3.2.2 模块故障联锁板设计 |
3.2.3 PLC联锁设计 |
3.2.4 FPGA联锁设计 |
3.2.5 故障联锁板电路级功能仿真 |
3.2.6 联锁保护系统级逻辑功能仿真 |
第4章 千兆以太网通讯功能设计 |
4.1 基于UDP及 FIFO架构的千兆以太网设计 |
4.1.1 以太网基础介绍 |
4.1.2 UDP/ IP及 MAC核设计 |
4.1.3 数字控制器以太网应用层协议设计分析 |
4.1.4 基于FIFO的应用层设计 |
4.2 带重发机制的调试数据回读功能设计 |
4.2.1 DDR3 SDRAM缓存机制设计 |
4.2.2 可靠重发机制设计 |
4.2.3 DDR3 SDRAM与网络对接设计 |
4.2.4 数据时间戳设计 |
第5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数字控制器特殊工况测试 |
5.1.1 电磁兼容及电气安全测试 |
5.1.2 高低温试验测试 |
5.2 开机流程测试 |
5.3 模块故障联锁测试 |
5.4 基于UDP的以太网应用层测试 |
5.5 回读系统测试和示波器实测对比 |
5.6 电源样机输出指标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故障机理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 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介绍 |
2.2 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卡件功能分析 |
2.3 模拟电路诊断技术分析 |
2.3.1 故障机理分析 |
2.3.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2.3.3 拟采用故障诊断方法 |
2.4 Pspice软件仿真 |
2.5 FMEA故障分析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FMEA分析的卡件硬故障诊断 |
3.1 传统的FMEA分析故障诊断方法 |
3.2 改进的FMEA故障诊断方法 |
3.3 电路FMEA分析表的建立 |
3.3.1 故障模式及测点的获取 |
3.3.2 故障影响仿真 |
3.3.3 网表的建立 |
3.4 依赖矩阵的生成方法 |
3.5 基于AO*算法的故障诊断树生成 |
3.5.1 与或图启发式搜索AO*算法 |
3.5.2 2AP-ALM卡件故障诊断树生成 |
3.6 实例分析 |
3.6.1 单故障诊断分析 |
3.6.2 多故障诊断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区间算法的卡件软故障分析 |
4.1 区间方法及基本概念 |
4.2 卡件电路的建模方法 |
4.3 区间分析法的电路参数分析 |
4.3.1 区间分析法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 |
4.3.2 利用区间分析法对卡件电路进行分析 |
4.4 基于仿真的卡件电路分析 |
4.5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报警器卡件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软件功能设计 |
5.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5.4 软件界面展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核电站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 |
主要符号及代码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概述 |
1.3 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与传统控制系统的比较 |
1.4 传统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结构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核电站反应堆保护设计逻辑及原则 |
2.1 反应堆保护系统的结构及设计 |
2.2 反应堆保护系统的设计准则 |
2.2.1 单一故障准则 |
2.2.2 冗余性和独立性 |
2.2.3 多样性 |
2.2.4 故障安全准则 |
2.2.5 可试验性和可维修性 |
2.3 反应堆保护系统的设计思路 |
2.3.1 燃料包壳的保护 |
2.3.2 核仪表系统提供的保护 |
2.3.3 反应堆保护系统的控制逻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应堆控制保护硬件结构设计 |
3.1 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功能分配 |
3.2 反应堆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
3.2.1 功能分配 |
3.2.2 接口 |
3.2.3 各类子系统构成介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 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1 设计流程 |
4.1.2 软件控制逻辑的功能配置 |
4.2 软件相关的专项设计 |
4.2.1 旁通设计 |
4.2.2 自诊断设计 |
4.2.3 优先级管理功能设计 |
4.2.4 缺省值设计 |
4.2.5 偏差报警设计 |
4.2.6 隔离设计 |
4.3 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软件的“V&V”验证 |
4.3.1 范围 |
4.3.2 生命周期模型 |
4.3.3 软件完整性级别方案 |
4.3.4 V&V执行流程 |
4.3.5 验证基线评估 |
4.3.6 验证执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5)某型军用越野车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解析 |
1.2.1 针对汽车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解析 |
1.2.2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发展状况 |
1.2.3 FMECA发展现状 |
1.2.4 故障规律分析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型越野车可靠性工作研究 |
2.1 构造及功能介绍 |
2.2 性能分析 |
2.3 可靠性工作方案设计 |
2.3.1 可靠性工作目标 |
2.3.2 可靠性工作流程 |
2.4 初样车研制阶段可靠性分析 |
2.4.1 可靠性分配 |
2.4.1.1 零部件级可靠性指标分配 |
2.4.2 可靠性建模预计 |
2.4.3 设计FMECA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型军用越野车可靠性试验设计及数据收集 |
3.1 可靠性增长试验设计 |
3.2 故障数据判定准则 |
3.3 试验数据的记录与收集 |
3.4 可靠性增长试验数据评估 |
3.4.1 故障数据整理 |
3.4.2 故障数据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型军用越野车FMECA分析 |
4.1 产品全寿命周期的FMECA分析 |
4.2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
4.3 基于模糊理论的故障危害性分析(FCA) |
4.3.1 模糊分析法介绍 |
4.3.2 故障危害性模糊分析法 |
4.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故障危害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型军用越野车故障规律研究 |
5.1 故障规律分析流程及评价指标 |
5.2 故障规律的威布尔模型建立 |
5.2.1 威布尔分布数学模型建立 |
5.2.2 威布尔分布模型检验 |
5.2.3 MTTF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5.3 关键部件故障规律分析 |
5.3.1 随机截尾数据的处理方法 |
5.3.2 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
5.3.3 分布模型检验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可用性 |
1.3.2 色彩 |
1.3.3 造型 |
1.3.4 色彩造型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色彩基础理论 |
2.1.1 .色彩基本原理 |
2.1.2 色彩象征理论 |
2.1.3 色彩关系理论 |
2.1.4 感知色彩理论 |
2.2 造型相关理论 |
2.2.1 造型的内涵 |
2.2.2 造型中的形态构成 |
2.2.3 造型的应用领域 |
2.2.4 现代艺术对造型的影响 |
2.2.5 产品的造型过程与方法 |
2.3 产品可用性相关理论 |
2.3.1 可用性概念 |
2.3.2 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的关系 |
2.3.3 可用性评估 |
2.4 现代产品色彩与造型的风格趋势 |
2.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2.4.2 二十一世纪初十年 |
2.4.3 二零一零年后 |
第3章 产品色彩造型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
3.1 产品色彩造型的美学原理 |
3.1.1 变化的美学原理 |
3.1.2 统一的美学原理 |
3.1.3 格式塔美学原理 |
3.2 色彩造型与产品的关系 |
3.2.1 独立造型 |
3.2.2 协同造型 |
3.2.3 辅助造型 |
3.3 产品色彩造型的映现 |
3.3.1 色彩表达的丰富性 |
3.3.2 背景与图形的双重性 |
3.3.3 色彩与面积的构成 |
3.3.4 产品色彩的时空变化 |
3.4 产品色彩造型的主要特征 |
3.4.1 创造性与本质 |
3.4.2 识别性与认知 |
3.4.3 装饰性与表现 |
3.4.4 强化性与自我凸显 |
3.4.5 调节性与改善抑制 |
3.4.6 组织性与解构重塑 |
第4章 产品色彩造型的可用性分析 |
4.1 色彩造型与效率 |
4.1.1 效率度量要素与方法 |
4.1.2 促进效率的色彩造型要素 |
4.2 色彩造型与易学性 |
4.2.1 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分析 |
4.2.2 影响易学性的因素 |
4.2.3 促进易学性的色彩造型要素 |
4.3 色彩造型与易记性 |
4.3.1 记忆的分类 |
4.3.2 记忆的分析过程 |
4.3.3 促进易记性的色彩造型要素 |
4.4 色彩造型与安全性 |
4.4.1 产品安全性与人类习惯性行为 |
4.4.2 符合人类安全期望的产品 |
4.4.3 促进安全性的色彩造型要素 |
4.5 色彩造型与容错性 |
4.5.1 容错性的行为学解释 |
4.5.2 产品中的容错性 |
4.5.3 促进容错性的色彩造型要素 |
4.6 色彩造型与满意度 |
4.6.1 影响满意度的因素 |
4.6.2 促进满意度的色彩造型要素 |
第5章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模型变量描述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 |
5.2 模型验证 |
5.2.1 问卷调查 |
5.2.2 焦点小组访谈 |
5.3 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 |
5.3.1 创造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5.3.2 识别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5.3.3 装饰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5.3.4 强化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5.3.5 调节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5.3.6 组织性与可用性的关系分析 |
第6章 产品色彩造型设计实践与可用性评估 |
6.1 产品外观与界面设计 |
6.1.1 智能微波炉外观与界面的设计需求 |
6.1.2 设计过程 |
6.1.3 设计成果的色彩造型创新 |
6.2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可用性评估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实施与满意度评估 |
6.2.3 评估结果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要素调查表 |
附录2 三种微波炉用户满意度比较数据与用户评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技术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1.1.2 变压器油中溶解特征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 |
1.2 氧化物色谱气敏检测器在DGA中的应用 |
1.2.1 氧化锡气敏传感器研究现状 |
1.2.2 氧化锆燃料电池气敏检测器研究现状 |
1.3 基于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3.1 比值法及特征气体法 |
1.3.2 智能算法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气敏检测器特性仿真研究 |
2.1 绝热近似和哈特里-福克自洽场近似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2.2.1 Thomas-Fermi-Dirac模型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2.2.3 Kohn-Sham方程 |
2.2.4 交换关联泛函 |
2.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实现 |
2.3.1 周期超晶格方法及Bloch定理 |
2.3.2 赝势近似法 |
2.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气敏检测器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氧化锡气敏色谱检测器特性研究 |
3.1 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检测理论 |
3.1.1 色谱柱塔板理论及流出曲线方程 |
3.1.2 气相色谱定量检测技术 |
3.1.3 氧化锡气敏检测器的制备及气敏检测方法 |
3.1.4 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定量数学模型 |
3.2 氧化物气敏色谱检测器信号去噪算法 |
3.2.1 氧化物气敏色谱检测器信号特点 |
3.2.2 离散小波变换与Mallat信号分解与重构 |
3.2.3 遗传阈值小波去噪研究 |
3.3 仿真与实验研究 |
3.4 氧化锡色谱检测器特性及定量试验 |
3.4.1 重复性试验 |
3.4.2 模型参数确定 |
3.4.3 准确性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特性研究 |
4.1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检测理论 |
4.1.1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机理 |
4.1.2 氧化锆固然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制备及气敏检测方法 |
4.1.3 氧化锆固然燃料电池检测器定量数学模型 |
4.2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试验研究 |
4.2.1 基线与灵敏度相关关系试验 |
4.2.2 重复性试验 |
4.2.3 检测限试验 |
4.3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试验研究 |
4.3.1 N-S模型准确性 |
4.3.2 双对数模型准确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氧化物色谱检测器及故障诊断算法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 |
5.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 |
5.1.1 基于真空鼓泡脱气法的油气分离单元设计 |
5.1.2 基于氧化物色谱检测器的分离单元 |
5.1.3 精密温度控制及高精度色谱信号数据采集 |
5.1.4 远程通信及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 基于油中气体分析的传统变压器故障诊断法及问题 |
5.3 RVM-ANFIS变压器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模型 |
5.3.1 RVM理论及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划分 |
5.3.2 ANFIS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
5.3.3 RVM-ANFIS变压器故障评估方法 |
5.4 算例仿真与结果 |
5.4.1 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划分 |
5.4.2 故障诊断细分及评估 |
5.5 在线监测系统及RVM-ANFIS工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软件着作权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8)何庄煤矿供电保护系统技术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何庄煤矿供电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供电系统现状 |
2.2 供电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煤矿供电系统主要问题的基础分析 |
2.4 供电保护系统技术改造思路 |
3 供电系统防越级跳闸改造方案设计 |
3.1 越级跳闸分析 |
3.2 影响跳闸机构的基本情况 |
3.2.1 弹簧操作机构 |
3.2.2 永磁操作机构 |
3.3 继电保护器的现状 |
3.4 采用网络技术实现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网络保护闭锁 |
3.5 采用双回路分裂运行解决越级跳闸模式分析 |
3.6 利用控制信号采集与传输解决越级跳闸设计方案 |
3.7 矿井高压保护器的设计选型 |
3.7.1 高压矿井保护装置的硬件选择 |
3.7.2 高压矿井保护装置的软件要点 |
3.7.3 KXJ127 控制器的设计关键点 |
4 何庄煤矿供电系统漏电保护改造方案设计 |
4.1 漏电保护分析 |
4.2 现有漏电保护装置存在的问题 |
4.3 漏电保护改造方案设计 |
4.4 矿井低压漏电保护改造硬件选型 |
5 安装调试和现场实践 |
5.1 高压矿井保护改造及运行结果 |
5.2 低压矿井保护改造及运行结果 |
5.3 越级跳闸方案的实施及运行结果 |
5.4 何庄矿矿井电力信息化方案的实践及结果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系统防危性增长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2 防危性和安全风险评价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
2.1 防危性概念及研究现状 |
2.1.1 防危性概念 |
2.1.2 防危性与可靠性、安全性的关系 |
2.1.3 防危性研究现状 |
2.2 安全风险评价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
2.2.1 安全风险评价概念和过程 |
2.2.2 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及经典研究方法 |
3 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软件防危性增长测评 |
3.1 致使防危性降低的因素——缺陷、错误与失效 |
3.2 防危性测试的难点 |
3.3 蒙特卡洛方法与重要性取样原理 |
3.4 防危性增长测评方法 |
3.4.1 防危性指标的确定 |
3.4.2 关联风险剖面的生成 |
3.4.3 防危性增长测评的测试用例的生成 |
3.4.4 防危性增长测评的测试停止条件 |
3.5 小结 |
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1 数据包络分析与MALMQUIST指数概念 |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概念 |
4.1.2 经典模型——CCR模型 |
4.1.3 数据包络分析的优点 |
4.1.4 数据包络分析的缺点 |
4.1.5 Malmquist指数概念 |
4.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2.1 决策单元及投入产出的选取 |
4.2.2 风险产出前沿面及风险值的得出 |
4.2.3 Malmquist指数的得出 |
4.2.4 使用Malmquist指数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3 小结 |
5 系统验证与分析 |
5.1 验证系统设计 |
5.2 验证系统效果分析 |
5.3 同类方法效能比较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故障模型的开关电流电路硬故障测试 |
2.1 引言 |
2.2 开关电流技术简介 |
2.2.1 开关电流技术的发展 |
2.2.2 开关电流技术与开关电容技术的比较 |
2.3 开关电流电路模拟程序ASIZ |
2.4 开关电流电路故障模型 |
2.5 诊断实例 |
2.5.1 基本存储单元硬故障测试 |
2.5.2 三阶低通滤波器硬故障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伪随机技术的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诊断 |
3.1 引言 |
3.2 开关电流电路的伪随机测试和故障诊断 |
3.2.1 伪随机技术测试原理 |
3.2.2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 |
3.2.3 空间映射 |
3.2.4 信号特征空间的边界划分 |
3.3 应用实例 |
3.3.1 序列参数选择 |
3.3.2 开关电流电路测试 |
3.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故障字典和信息熵预处理的开关电流电路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信息熵理论 |
4.2.1 熵的定义 |
4.2.2 微分熵和极大熵 |
4.2.3 用非多项式函数近似熵 |
4.3 基于信息熵预处理的故障字典诊断方法 |
4.3.1 信息熵预处理故障字典诊断原理 |
4.3.2 故障模式的定义 |
4.3.3 故障特征提取 |
4.3.4 故障诊断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开关电流电路故障诊断研究 |
5.1 引言 |
5.2 峭度理论 |
5.2.1 峭度的定义 |
5.2.2 用峭度来度量非高斯性 |
5.3 开关电流电路故障诊断的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5.3.1 神经网络概述 |
5.3.2 故障特征提取 |
5.3.3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5.4 开关电流电路诊断实例 |
5.4.1 诊断实例1:6阶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 |
5.4.2 诊断实例2:6阶椭圆带通滤波器 |
5.4.3 诊断实例3:时钟馈通补偿电路(CKFT) |
5.4.4 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 |
四、软件也能引起“硬”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D]. 尤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D]. 谭玉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双通道绝对值报警器故障机理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D]. 周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核电站反应堆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郑志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某型军用越野车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D]. 何洪波. 清华大学, 2018(06)
- [6]促进产品可用性的色彩造型设计研究[D]. 姬勇.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D]. 范竞敏. 湖南大学, 2018(06)
- [8]何庄煤矿供电保护系统技术改造方案研究[D]. 朱春学.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关联风险剖面的系统防危性增长测评[D]. 赵致.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10]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龙英. 湖南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