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曾子芸[1](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张劲松,李红梅[2](2004)在《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新生儿、婴幼儿低钙惊厥较常见,对低镁引起的报道不多,在基层常无条件测定血钙、血镁,对低镁所致惊厥诊断治疗较为困难,笔者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8例顽固性惊厥患儿,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0天-3岁,其中3岁1例,20天-4月龄儿7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5例,牛奶喂养7例,混合喂养1例。8例患儿均有长期腹泻史。治疗方法:①对可疑低镁反复惊厥较重的患儿给予25%硫酸镁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0.4mg/kg体重,每日1-2次,一般注射1-2次后惊厥停止。惊厥停止后需观察给予维持量或不给予维持量。②维持量用口服10%硫酸镁治疗,每次1-2ml/kg体重,每日2-3次,共3-5天。③惊厥较轻的或新生儿(因其臀部肌肉较少)可用口服10%硫酸镁,用法同
陆爱莲[3](1995)在《镁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镁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概况田东县人民医院儿科陆爱莲镁为机体必需的元素,作为体液的电解质,其含量仅次于钾。缺镁可致体内酶系统功能紊乱,新陈代谢障碍,很多疾病及某些药物的使用可继发于缺镁,对于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影响较为显着。从五十年代起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曾晓旋[4](2019)在《健脾中药、五酯片联合FK506治疗脾胃虚弱型难治性MG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健脾中药、五酯片联合FK506治疗脾胃虚弱型难治性MG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为2018.04-2018.09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实验组患者40例,确诊为脾胃虚弱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符合诊断标准以及纳入标准。分为3个治疗方案,基础治疗组A予溴吡斯的明+醋酸泼尼松龙+中药治疗,实验组B予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醋酸泼尼松龙+中药治疗,实验组C予五酯片+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醋酸泼尼松龙+中药治疗,采用金域检测中心串联质谱法,记录使用五酯片1周、1月、3月、6月后FK506血药浓度变化,并记录Ccr、AST、ALT、GLU等生化指标、重症肌无力QMG临床评分变化,观察并记录实验期间不良反应,西药以及中药剂量,记录各个组别使用费用。结果:共有40例实验组患者完成了随访,病例无脱落,实验组B、C治疗1个月后与1周进行t检,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实验组B、C血药浓度均有升高。组间血药比较,实验组C与实验组B1月后较1周时,组间血药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6个月后,实验组B、C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别较1月、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组B与C组间血药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用五酯片后1月可明显提高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水平,治疗3月、6月FK506血药浓度水平无明显改变。在QMG评分方面,基础治疗组A中,眼睑下垂、双臂平举、吞咽困难,经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的复视、双腿抬高、肺活量等评分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B中,经过治疗后眼睑下垂、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双臂平举、双腿抬高、肺活量经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QMG评分下降,以上重症肌无力症状好转,但双手握力、复视、仰卧抬头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实验组C中,实验组C中复视、眼睑下垂、P<0.01,治疗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复视、眼睑下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双手平举、双腿抬高、双手握力经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治疗后,以上重症肌无力症状好转,QMG评分下降。其中构音障碍、仰卧抬头、肺活量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在不良反应反方面,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B、C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实验组B有1例患者出现血糖异常,1例胃肠道反应,1例肺部感染。实验组C出现1例血糖异常,以上病例均在处理后症状好转或是消失。B、C两组患者1月、6月后的Ccr、AST、ALT、GLU等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无变化。在经济学效益方面,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B成本为8647.00元,治疗效果为92.8%,成本效果为93.18;实验组C成本为6439.00元,治疗效果为92.3%,成本-效果为69.76,两组成本效果p<0.05,实验组C成本-效果较实验组B少,具有统计学差异。从经济学-效果水平分析,在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治疗窗时,加用五酯片的实验组,可降低他克莫司使用剂量,从而降低MG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五酯片可提高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但具有时间窗。3个治疗组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加用五酯片后,重症肌无力患者眼部症状改善较明显,且不良反应少。通过经济-效益成果分析,使用五酯片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增加而减少药物用量,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重症肌无力患者经济负担,为“肝脾论治”重症肌无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邓晶晶[5](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二、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健脾中药、五酯片联合FK506治疗脾胃虚弱型难治性MG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论治 |
1.1.1 从脾胃论治 |
1.1.2 从脾肾论治 |
1.1.3 从肝论治 |
1.1.4 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 |
1.2 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方法 |
1.2.1 他克莫司胶囊在重症肌无力的运用 |
1.2.2 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在重症肌无力中应用 |
1.3 重症肌无力相关发病细胞因子发病机制研究 |
1.3.1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 |
1.3.2 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 |
1.3.3 Ryanodine受体抗体(RyR抗体) |
1.3.4 Titin抗体 |
1.3.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4 (LRP4)及其抗体 |
1.3.6 重症肌无力与肿瘤坏死因子 |
1.3.7 重症肌无力与白细胞介素 |
1.3.8 重症肌无力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病例数与来源 |
2.1.2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
2.1.3 中医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受试者终止实验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实验给药方案、实验例数、分组、观察时间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构成 |
3.1.2 起病情况 |
3.1.3 病程 |
3.2 药物使用情况 |
3.2.1 中药使用情况 |
3.2.2 西药使用情况 |
3.2.3 治疗前、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变化 |
3.2.4 治疗前、后他克莫司用药剂量 |
3.3 QMG评分 |
3.3.1 三组治疗前后QMG评分变化 |
3.3.2 三组病人治疗前后QMG细则评分比较 |
3.4 不良反应 |
3.5 实验组B、C治疗前后的CCR、GLU、ALT、AST生化指标变化 |
3.6 实验组B、C成本-效益分析 |
3.7 中医疗效评价 |
3.8 实验组BC中医疗效积分 |
第四章 讨论 |
4.1 药物特点分析 |
4.2 五酯片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关系 |
4.3 QMG评分方面 |
4.3.1 三个实验治疗组QMG总体评分 |
4.3.2 三个实验治疗组QMG细则评分 |
4.4 安全性方面的分析 |
4.5 经济效益评价 |
4.6 从肝脾论治重症肌无力 |
4.7 优势、不足、展望 |
4.7.1 研究不足 |
4.7.2 研究优势 |
4.7.3 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
二、相关机理研究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
第四节 中药治疗 |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
二、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
三、疗效评定 |
四、相关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一、临床研究思路 |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
四、选穴的探讨 |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
七、电针的探讨 |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基层医院治疗低镁惊厥8例体会[J]. 张劲松,李红梅.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01)
- [3]镁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概况[J]. 陆爱莲. 右江医学, 1995(03)
- [4]健脾中药、五酯片联合FK506治疗脾胃虚弱型难治性MG临床疗效研究[D]. 曾晓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