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直播间的哲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曼[1](2021)在《消费景观视域内的直播带货现象批判》文中指出"直播带货"是近年来兴起的,使用软件直播技术进行商品展示、介绍、推销的新型销售方式,直播的表象是景观生产铸造的虚假影像,背后是消费主义符号意识形态的扩散,在互联网时代直播主播、消费者和大众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异化。从景观生产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出发,揭露直播带货下隐藏着的资本逻辑,反思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费主义的景观异化正消解着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对此消费者和大众媒介都需要提高警惕。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在积极入局直播领域,引导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
吴晗琪[2](2021)在《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直播带货现象研究》文中认为
江青峰[3](2021)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集聚的物理空间,在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发挥上具有显着作用。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呈现出园区定位模糊、同质化、可持续发展难等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最为凸出,也最为重要。因此,在“十四五”新的发展时期,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出发,研究了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结合产业链理论基础,利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对陶溪川文创街区产业链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分别是:(1)产业链优化,包括融入全域旅游和完善公共服务;(2)产业链整合,包含兼并和联盟;(3)产业链延伸,包含横向延伸和纵向延伸;(4)产业链更新,包含VR虚拟现实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本文以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为代表,同时可供国内同类文化产业园区参考借鉴和共同研讨。
李明琪[4](2020)在《网络音乐社交及其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如今,网络音乐社交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本研究通过分析网易云音乐、抖音、酷狗直播等三个例子,创新探究不同网络音乐社交模式中的社交机制,并综合思考网络音乐社交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其中,网易云音乐,从情感共鸣、趣味格调、音乐传承等三个维度,构建起“音乐-社交-音乐”的社交机制;抖音,通过用户对内容进行接力创作,藉由交互设计功能即时表态,最后引发全民参与的社交狂欢,搭建起“从点到面、由小至大、逐级扩散”的社交机制;酷狗直播,天然具有“秀场”的特点,“粉丝文化”是其社交机制的核心,从礼物打赏,到现场演出,都是粉丝文化的外在表现。起初,音乐媒介的基本功能是储存和播放音乐。后来,人们对数字音乐的消费需求逐步提高,大众开始不再只满足于听音乐。随着网络音乐社交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音乐消费方式开始焕然一新。如今的网络音乐社交产品,基本集成了“听”、“视”、“唱”、“演”和“社交”等娱乐功能,其中“社交”的本身,更直接成为了人们消费音乐的过程。在网络音乐社交的时代底下,华语流行音乐找到了“社交”这个安身之所,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在网络音乐社交平台上,由于用户群体的年轻化,算法推荐的精准化,资本投入的集中化,网络音乐社交对华语流行音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让华语流行经典再次走红,让音乐产业从业者找到了音乐商业变现的新出路,让更多歌手走进听众的视野。但同时,其也破坏了华语流行音乐的生态环境,如大批粗制滥造的音乐作品开始被推向市场,此起彼伏的音乐版权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流量音乐人”、“流量作品”的频频涌现,行为失范、价值失衡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些问题都值得令人为之深思。
闫瑞[5](2020)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以新疆949交通广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广播电台节目的制作中,广播电台节目制作技术进一步革新,节目生产效率更高、内容质量更优。本文以新疆949交通广播为例,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电台节目如何独辟蹊径,实现创新、突破和发展。
张莉[6](2020)在《地方少儿广播节目突破困境之思考——以《闽北小当家》栏目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广播电视少儿精品节目的投入,广播电视少儿宣传取得明显进步。但是在少年儿童与各种媒介日益密切接触的今天,作为地方广播电台,普遍面临人才缺、节目质量有待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弱的问题。文章以少儿广播栏目《闽北小当家》为例,为基层少儿广播工作者提供一些视角和思考方式。
任传功[7](2019)在《华文媒体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文中指出中国声音"的积极发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充分彰显华文媒体人、海外华文媒体人、中华媒体人,凝聚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极其炽热的爱与深厚情感。
龚芮[8](2018)在《新场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广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通过声音这唯一的介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广播构建声音场景,让人们感知和体验世界。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诞生到当下广播4.0时代的出现,广播经历了新华广播、调频立体式广播网、PC端广播网络再到今天信息流和资源流融合的“广播+互联网”的时代。广播媒介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数字媒介带来的新场景对广播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主持人,也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新场景五力理论以及角色理论为基础,研究新场景环境下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广播的研究主要是从新场景的角度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其次诠释了在数字媒介到来之前的广播主持人传统的五种角色,再通过新场景的理论展示了何为新场景,以及新场景的图景、要素、特征。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运用角色学理论分析广播主持人角色转型的原因,而后重点讨论在新场景下广播主持人如何走向新的角色。转型虽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此文章最后针对转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总的来说,媒介环境的改变和新场景时代的到来使广播再一次迎来自己的春天,广播主持人角色也面临新的转型。主持人如何走向新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抓住时代的契机?如何更好地完善自我并提升角色能力是本文重点的研究目的。
郁旭红[9](2018)在《电视节目主持人负面情绪研究》文中提出心理学上把痛苦、焦虑、沮丧、愤怒、悲伤、紧张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主持人的负面情绪指主持人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状态,出现喜怒哀乐形于色、现于声,节目中无精打采、表情僵硬,或声嘶力竭、言辞激烈等不当情绪状况。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主持工作时情绪的好坏对个人形象、节目质量以及传播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表现形态是文章研究的重点。主持人的工作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同的节目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投入的情感有所不同,传递的情绪也各有不同。主持人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问题,从语言和副语言角度划分,其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以及副语言的体态语、类语言、面部表情上。主持人负面情绪的形成有着深层的原因。在电视节目主持时,常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主持人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都会导致主持人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介技术的革新以及媒介环境的剧变,主持人面临全新的挑战也是其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最后是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规避措施。负面情绪的调节属于心理学范畴,主持人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应从克服紧张、保持积极状态、宣泄负面情绪三方面入手。同时,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主持人的负面情绪有着重要影响,使主持人的拥有更好的状态和更多的积极情绪去工作。
荣子卿[10](2018)在《网络直播把关研究》文中认为媒介技术的革新迎来了网络直播的蓬勃发展,粉丝经济、直播经济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自2016年网络直播元年至今,无论是其媒介形态的发展还是学术界的有关研究,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课题。系统梳理新近的有关网络直播的科学文献,把握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回溯把关人理论的嬗变历程,厘清把关人理论在当前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综合分析网络直播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活跃主体,尽量选取新近的现象和典型案例作细致研究,将把关人理论与大众传播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文化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从宏观上探析网络直播把关的优化策略,从细处着眼探讨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在网络直播把关的课题研究中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发现。
二、走出直播间的哲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直播间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景观视域内的直播带货现象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 景观生产与符号消费 |
2 媒介奇观:直播带货的崛起 |
3 消费异化:资本的狂欢 |
3.1 主播的异化 |
3.2 消费者的异化 |
3.3 媒介主体的异化 |
4 直播消费的未来反思与警惕 |
4.1 警惕消费幻象的意识蔓延 |
4.2 反思直播带货出现的问题 |
4.3 主流媒体直播的升级转型 |
(3)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业链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迈克尔·波特理论 |
第二节 产业链概念界定 |
第三节 产业链理论应用 |
第三章 陶溪川文创街区产业链发展现状 |
第一节 陶溪川文创街区简介 |
第二节 陶溪川文创街区产业链布局 |
第三节 陶溪川文创街区产业链成就与问题 |
第四章 陶溪川文创街区产业链发展分析 |
第一节 五力模型分析 |
第二节 SWOT分析 |
第三节 数据、业态分析 |
第四节 园区对比 |
第五节 综合分析 |
第五章 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一节 产业链优化 |
第二节 产业链整合 |
第三节 产业链延伸 |
第四节 产业链更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4)网络音乐社交及其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 |
1.7 网络音乐社交的三种模式 |
2 网络音乐评论社交模式探究——以网易云音乐为例 |
2.1 共鸣:乐评互动与动态展示 |
2.2 格调:个性推荐与歌单定制 |
2.3 传承:主创入驻与翻唱演绎 |
3 网络音乐短视频社交模式探究——以抖音为例 |
3.1 能指狂欢:音乐中的接力创作 |
3.2 即时表态:指尖上的人机交互 |
3.3 界限突破:全民性的话题参与 |
4 网络音乐直播社交模式探究——以酷狗直播为例 |
4.1 多样的认同:主播人设与粉丝追随 |
4.2 声音的告白:实时互动与礼物打赏 |
4.3 真实的演出:音乐综艺与年度盛典 |
5 网络音乐社交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 |
5.1 网络音乐社交对华语流行音乐影响的成因探析 |
5.2 网络音乐社交对华语流行音乐的正面影响 |
5.3 网络音乐社交的自我审视与误区反思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以新疆949交通广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现状 |
1.1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面临的挑战 |
1.2 新媒体环境给广播带来的机遇 |
2 新疆949交通广播节目的创新实践 |
2.1 节目内容的创新 |
2.2 节目形态的创新 |
2.3 主持风格的创新 |
3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发展的思考 |
(6)地方少儿广播节目突破困境之思考——以《闽北小当家》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变求新主动出击节目“娃”做主 |
二、立足乡土找准定位特色宣传显活力 |
三、线上线下精准传播跨界融合增优势 |
四、结语 |
(8)新场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场景理论”文献综述 |
1.2.2 广播主持人文献综述 |
1.2.3 广播主持人角色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难点 |
2 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分析 |
2.1 角色的概念 |
2.2 主持人角色的概念 |
2.3 在传统广播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扮演 |
2.3.1 单一“把关人”的角色 |
2.3.2 单向“传播者”的角色 |
2.3.3 前台“表演者”的角色 |
2.3.4 线上“舆论引导者”的角色 |
2.3.5 直播台前“操作者”的角色 |
3 数字媒介带来的新场景 |
3.1 媒介与场景 |
3.2 数字媒介带来的新场景 |
3.2.1 新场景的图景 |
3.2.2 新场景的要素 |
3.2.3 新场景的特征 |
4 新场景下的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
4.1 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的原因 |
4.1.1 适应新场景下受众角色的转变 |
4.1.2 新场景对主持人角色提出新的要求 |
4.1.3 新的媒介融合促成主持人角色转变 |
4.2 新场景下广播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
4.2.1 由单一“把关人”走向统筹全局的“新把关者” |
4.2.2 由单向“传播者”走向信息交互的“传送者” |
4.2.3 由前合“表演者”走向暴露后台的“亲近朋友” |
4.2.4 由线上“舆论引导者”走向线下场景的“引领者” |
4.2.5 由直播台前“操作者”走向运营多种媒介的“管理者” |
5 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
5.1.1 “自我”与“扮演”角色之间的模糊 |
5.1.2 “前台”和“后台”的角色行为界限不清 |
5.1.3 不同场景下角色身份转换不恰当 |
5.1.4 技术限制了新媒介使用及新角色的扮演 |
5.1.5 主持人综合素质的欠缺 |
5.2 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的发展建议 |
5.2.1 注重“自我与角色”以及“扮演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 |
5.2.2 把握“前台”和“后台”的分寸 |
5.2.3 把握不同场景下角色身份的转换 |
5.2.4 善用新媒介创造新场景和新角色 |
5.2.5 提升主持人自身素质扮演多元化的角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视节目主持人负面情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主持人心理素质的研究 |
1.3.2 对主持人情绪控制的研究 |
1.3.3 对负面情绪的研究 |
1.4 主持人负面情绪研究现状简析及其定义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特征及对媒介传播的影响 |
2.1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范畴 |
2.2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表现特征 |
2.2.1 突发性:即时突发 |
2.2.2 传染性:滚雪球效应 |
2.2.3 潜伏性:潜移默化 |
2.2.4 情境性:随境而生 |
2.3 主持人负面情绪对媒介传播的影响 |
2.3.1 损害主持人形象 |
2.3.2 影响节目质量 |
2.3.3 制约媒介有效传播 |
第3章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表现形态 |
3.1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语言表现 |
3.1.1 言语句式 |
3.1.2 情感表达方式 |
3.2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副语言表现 |
3.2.1 面部表情 |
3.2.2 肢体动作 |
3.2.3 类语言 |
第4章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形成原因 |
4.1 播出前的心理调适不当 |
4.1.1 面对镜头过度紧张 |
4.1.2 状况百出应对无能 |
4.1.3 过度自信心态膨胀 |
4.2 主持工作的压力沉积 |
4.2.1 工作负荷大 |
4.2.2 主持风格难确立 |
4.2.3 公众人物倍受关注 |
4.3 多变的媒体环境 |
4.3.1 技术手段革新快 |
4.3.2 重娱轻文观念重 |
4.4 浮躁的社会风气 |
4.4.1 市场竞争利益至上 |
4.4.2 商业活动频繁化 |
第5章 主持人负面情绪的规避措施 |
5.1 调节个体心理状态 |
5.1.1 克服紧张焦虑情绪 |
5.1.2 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
5.1.3 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
5.2 提高主持业务能力 |
5.2.1 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 |
5.2.2 敏锐深邃的思维能力 |
5.2.3 出众的语言驾驭能力 |
5.2.4 稳定的平衡调控能力 |
5.3 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
5.3.1 和谐的人际关系 |
5.3.2 健康的工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网络直播把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一、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 |
二、“把关人”研究嬗变 |
第三节 研究理论、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直播及其用户 |
第一节 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直播 |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历程 |
二、网络直播的类别 |
三、网络直播的特征 |
第二节 复杂的用户 |
一、主播 |
二、在线观众 |
三、打赏“土豪” |
第三节 开放多元的直播信息 |
一、主播生产内容 |
二、弹幕 |
三、虚拟礼物 |
第二章 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隐私暴露与侵犯公民权利 |
一、媒介技术开放空间下的个人隐私 |
二、个人隐私遭到恶意攻击 |
第二节 用户欲望膨胀导致伦理失范 |
一、造假售假 |
二、色情、暴力泛滥 |
三、沉迷直播、疯狂打赏 |
第三节 集体狂欢造成恶果 |
一、直播与“极限咏宁”的不幸 |
二、“低龄妈妈”走红冲击社会底线 |
第三章 网络直播把关现状 |
第一节 网络直播把关的内涵 |
一、“把关人”——把关主体 |
二、把关内容 |
三、把关原则 |
第二节 当前网络直播把关方式 |
一、政府监管与治理 |
二、直播平台自我管理 |
三、网民监督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网络直播监管技术挑战 |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
三、内容审核编辑责任感受到冲击 |
第四章 网络直播把关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
一、从人文和技术路径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
二、树立主播模范,传递正能量 |
三、加强签约主播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健全网络直播法规体系 |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治理结构 |
二、推行主播职业准入制度 |
第三节 严格直播管理机制 |
一、加速制定与个人诚信挂钩机制 |
二、加大处罚力度,实现监管常态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走出直播间的哲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景观视域内的直播带货现象批判[J]. 陈雪曼. 科技传播, 2021(14)
- [2]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直播带货现象研究[D]. 吴晗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陶溪川文创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江青峰.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4]网络音乐社交及其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D]. 李明琪. 暨南大学, 2020(04)
- [5]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以新疆949交通广播为例[J]. 闫瑞. 西部广播电视, 2020(09)
- [6]地方少儿广播节目突破困境之思考——以《闽北小当家》栏目为例[J]. 张莉. 东南传播, 2020(04)
- [7]华文媒体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J]. 任传功. 华夏文化论坛, 2019(02)
- [8]新场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型研究[D]. 龚芮.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9]电视节目主持人负面情绪研究[D]. 郁旭红. 湖南大学, 2018(01)
- [10]网络直播把关研究[D]. 荣子卿.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媒介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