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爱》栏目策划制作之路

《真爱》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爱》栏目策划制作之路

一、“真情”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策划制作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内蒙古春晚)是内蒙古观众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宣传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窗口,自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至今(2020年)已举办了 36届,内蒙古春晚已经成为融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于一身的内蒙古广播电视文化品牌,为展现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本研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1984年-2020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入探究内蒙古春晚中民族文化符号呈现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从内蒙古春晚展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形式、审美出发,探究地方综艺晚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与地方形象构建的关系,期望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型综艺节目的创作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正文六大部分包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电视文化符号、春晚的双重文化属性、艺术化处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集合的“内蒙古春晚”进行辨析阐述,同时通过对1984年到2020年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分析,探索内蒙古春晚符号化传播的历史沿革,分析探索成长、蓬勃发展、瓶颈徘徊、求变突围四个时期的不同符号表达特点;第二章结合第一章的文本分析,从具体节日出发,从主题设置、节目类型、纪实影像、舞美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符号本体研究;第三章以文化要素分类,对内蒙古春晚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特色文化符号典型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特征和意义,其特征包括传播内容的原生性、“家国”表征融入,强调主旋律、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其意义包括构建权力仪式、维系地方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探寻心理归属、集体意识再确认、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共享地方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多元文化。第五章探讨了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问题及对策,其局限性包括由于形象塑造单一,内容同质化、模式化,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导致的传播效果受阻,精神内涵空洞泛化和形象认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春晚传播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

张蔚[2](2021)在《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疾病和衰老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提高公众对老年病的认识,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建构起正确、科学的知识话语秩序是公共媒介的社会责任。本文以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和电视叙事学理论框架,从叙事文本和叙事话语两方面出发,总结节目叙事特征,分析节目叙事价值。节目聚焦认知障碍与老年人,多视角搭建起了一个独立的故事空间,通过丰富的视听符号讲述动人故事,以情动人,立体叙事。节目用叙事内容传递真善美,真实表现了患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研究发现,《忘不了餐厅》采取故事化叙事,用年轻化、生活化的方式探讨衰老与疾病议题。在叙事文本上以情动人,聚焦认知障碍疾病,关注老年群体,真实再现了多种生活情感,并传播了疾病照护技巧和老年健康知识。节目采用“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在叙事结构上平衡戏剧性与去剧本化之间的关系,让叙事内容更加贴近日常。在叙事话语上,内外聚焦视角共同讲述认知障碍疾病,用丰富的视听符号传达节目主题,通过解构时间的方式调整叙事节奏。节目笑中带泪,用真情实感的故事打动观众,实现了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赋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健康理念,同时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唐瑞峰[3](2020)在《2020年第三季度政策要闻》文中认为第三季度,围绕着展播工作、主题创作、扶持项目、频道整合,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相关举措,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整理了媒体融合、剧集、综艺等领域的重点政策消息。部署展播工作今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发出通知,部署"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通知强调,展播工作将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以电视上星综合频道、主要视听节目网站为重点平台组织优秀主题作品展播。

马赫[4](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黄丽娜[6](2020)在《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文中指出二十世纪末,在全国电视综艺节目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打造出品牌综艺节目,在众多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湖南卫视又根据自身资源,发挥既有优势,逐步摸索出“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湖南卫视将优质综艺的内容创作为努力的关键点,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其在综艺节目理念、形态和创作层面的内容开发上有着独到的思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其中,国家政策的贯彻、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助推都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湖南卫视上星到目前为止,其综艺节目的内容经历了游艺类、选秀类、教化类、真人秀、观察类综艺时期的艰难探索。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湖南卫视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其综艺节在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以三个层面为主,首先是理念层面注重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在选材、嘉宾和交流上进行了创新;其次在形态层面上注重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比如倾向慢综艺、竞技类节目的娱乐化、情感与代际话题的强化、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等;最后在创作层面上注重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在艺术加工、舞台空间、情景设置、拍摄手法、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创新。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频道定位和其在综艺节目上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它不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收视奇迹,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并且也带来了良好的商业效应和社会效应。通过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和成效,可以得出当下其巩固王牌综艺、注意星素配比、关切热点、强化艺术竞技、融合本土文化等的研发思路。在未来,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方面,应该会在深圈层、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强融合上下功夫。

张旖华[7](2020)在《《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进入多元井喷时期,综艺节目越来越成为“快消品”,综艺市场进入同质化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的困境,受众对原创垂直类综艺节目的潜在需求和满足愿望比我们的想象更加强烈。湖南卫视秉持创新理念,打造声音魅力竞演秀节目《声临其境》,以声音为主体,将舞台关注点凝聚于演员声线,而非常规形态表演,借助巧妙的声线表达,传递角色情绪,丰富观众感受,以独树一帜的听觉美感重新诠释经典作品,真正使观众神游完全由声音构成的梦幻世界,感受声音带来的情绪迸发之美。《声临其境》利用演员配音声音表演的方式进行各种情境演绎,让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达到更加愉悦的体验,降低对生活方面的压力,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电视节目的这种创新性展现出更加非凡的意义,为以后发展开辟路径。《声临其境》在让业界膜拜的同时,提升行业内听觉审美的标准,在娱乐洪流中逆流而上,精准受众定位,培养固定的受众群体,丰富了影视配音市场。用纯粹的声音表演,致敬工匠精神,传播人文关怀是浮躁娱乐环境中的一份匠心。《声临其境》拒绝“流量”、“浮躁”的娱乐圈要素,选择了“工匠”、“深厚”的演艺界要素。尽管以比赛方式开展一定程度的竞争,可以看出节目制作的用心之处,然而存在明显的商业气息,容易弱化声音艺术效果,无法实现作品的有效整合,偏离节目打造声音盛宴的节目宗旨,所以,从节目内涵以及教育效果上,改变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节目未来的社会责任进行设定,则非常重要。

吴苏琴[8](2020)在《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访谈类节目,特别是人物访谈类节目,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其访谈形式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式”向“群像式”、“沉浸式”等多种访谈形式结合转变,访谈场景也由固定演播室开始转向流动室外场景。但在媒介融合与互联网思维下所产出的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其制作理念与表现形式都比人物访谈类节目要更为创新与多变,这也进一步对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发展造成了冲击,致使许多传统人物访谈类节目向“真人秀”访谈形式转型。本文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先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界定,以人物访谈节目的访谈场景的变化为脉络,从纵向的维度对《鲁豫有约》节目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使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来研究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这样传统访谈形式向“真人秀访谈”节目的转型流变。通过对传统访谈类节目向现代的访谈类节目转型的分析和研究,着重以《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与《奇遇人生》这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收视数据,总结提炼出在真人秀访谈节目转型过程中,节目定位、节目选题、谈话主体功能和访谈情景营造等因素在其中具有核心影响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在真人秀访谈节目转型的过程中,节目定位由传统访谈类节目转向“访谈+”模式,进而变为“真人秀访谈+”模式;节目选题由紧跟时事热点转向布局边缘;话语主体从扮演固定访谈角色进行浅度互动到访谈角色的不固定转换注重深度内容挖掘;访谈情景由在“舒适区”的理性输出转向在“不适区”的感性表达。《奇遇人生》在节目定位、话题、参与主体和访谈情景上的独特创新也是这一系列转变的具体体现。经由访谈节目的转变研究并结合《奇遇人生》的创新策略,文章认为真人秀访谈节目未来的发展在定位上可以让谈话元素多元叠加,在选题上更加布局边缘以结合社会痛点,在主体上模糊固定角色功能以促进访谈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在情景呈现上巧用事件以搭建“故事性”场景。而《奇遇人生》正是基于以上特质在网播平台上取得了不错的播放数据。

付文静[9](2020)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文中提出电视纪实语言作为电视屏幕上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电视纪实语言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走上了完全成熟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之一,电视纪实语言也同样面临困境,受到了经济、文化、受众、技术等方面的冲击。因此,电视纪实语言亟需创新。现代科技发展的加速度使电视技术迅速向前发展,电视纪实语言在慢慢获得新的发展方式。目前电视技术正面临着全面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正进行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电视纪实语言的前期拍摄技术还是后期制作技术都能够反映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另外在用人机制和运作团队上也做足了准备。在要素创新上,电视纪实语言通过强化同期语言的使用和解说词应用传播正能量;通过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促进人类的感情表达和情感交流;通过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完善艺术效果;利用画面语言造型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的创新体现创作构思;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阐释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纪实语言新形态。电视纪实语言在制作上创新了叙事理念,增强了电视纪实作品的感染力;同时,叙事视角也表现出个性化特色,不仅使用全知视角叙事,而且也开始重视大众话语的表达权。以往的电视纪实作品思想性强,节奏较慢,导致观赏性较差,难以吸引受众眼球,也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如今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作为能够凸显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代表作”,对它的深入研究无疑对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是有益的。

周丹[10](2020)在《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兼顾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的节目,它综合了综艺节目的观赏性以及文化节目的知识性,将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相融合。它既能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又能提高收视率和商业竞争力,成为目前主流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在创新节目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传承社会责任,为本土化创作提供源动力的同时,也存在节目内容较为单一、节目制作缺乏新意、没有做到“受众中心、节目传播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华有典故》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着力进行原创努力。在内容方面,通过短剧呈现中华典故,以“文化电视化”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髓;选取脍炙人口的中华典故,彰显节目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制作创新方面,突出节目题材原创、剪辑特色鲜明;在受众创新方面,定位于8岁~12岁阶段学生,弥补目前此一阶段节目的空白。在传播创新策略方面,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节目热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区广告宣传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融合传统文化生动表现形式的课题做出了新探索。

二、“真情”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策划制作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情”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策划制作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丰富中国电视节庆晚会的理论体系
        2. 在时代背景下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深层内涵
        3. 提升传播价值,促进内蒙古形象的立体化呈现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以符号学研究春晚的理论依据
        2. 媒介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
        3. 内蒙古地域文化符号传播的相关研究
        4. 春晚文化视角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文本分析法
        2. 案例研究法
        3. 文献分析法
        4. 创新点
一、基于电视文化符号的内蒙古春晚解读
    (一) 符号研究下的电视文化及其范例——春晚
        1. 电视文化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的统一
        2. 电视文本的范例——春晚
        3. 艺术化处理的民族文化符号的集合——特色浓郁的“内蒙古春晚”
    (二) 历史与现状——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传播的发展沿革
        1. 探索成长期(1984-1996)
        2. 蓬勃发展期(1997-2009)
        3. 瓶颈徘徊期(2010-2017)
        4. 求变突围期(2018-)
二、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之本体
    (一) 主题设置
        1. 准确定位
        2. 独树一帜
        3. 耳目一新
        4. 深入浅出
    (二) 歌舞节目
        1. 舞蹈
        2. 歌曲
    (三) 语言类、戏剧戏曲及原生态
        1. 语言类节目
        2. 地方戏剧戏曲
        3. 原生态节目
    (四) 纪实影像
        1. 地方民俗文化符号影像化呈现
        2. 民族政策的直观阐述
        3. 民族心理共情的强化剂
    (五) 舞美设计
三、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载体多样性
    (一) 物质文化符号典型
        1. 春晚中的“服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体现
        2. 春晚中的“道具”——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呈现
        3. 春晚中的“乐器”——蒙古族文艺风采的展示
    (二) 精神文化符号典型
        1. 英雄精神
        2. 崇尚自然,“天地人合一”
    (三) 制度文化符号典型
四、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和意义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
        1. 传播符号的原生性
        2. “家国”主旋律的融入
        3. 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
        1. 构建权力仪式,促进民族团结
        2. 加深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3. 促进文化多元交融发展
五、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现存问题
        1. 符号选取单一,传播效果受阻
        2. 内容同质化模式化,精神内涵空洞泛化
        3. 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容易造成形象认同偏差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对策建议
        1. 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突出时代特色
        2. 丰富艺术形式,创新节目形态
        3. 多媒体融合互动,提升地区文化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
    (二) 博硕士论文
    (三) 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叙事文本分析
    (一)叙事主题:聚焦疾病与老人
        1.正视疾病本身,关注患病人群
        2.情感串联故事,用“爱”关怀老年群体
        3.传播科学知识,科普医疗常识
    (二)叙事主体:幕后台前塑造立体叙事关系
        1.“综艺+公益”传递创作意图
        2.“经营者+飞行嘉宾+顾客”编织现实关系网
    (三)叙事结构:戏剧式线性结构编排与去剧本化内容建构
        1.“固定场景+既定任务”创造预设情境
        2.“无剧本”设置,用真情打动观众
二、叙事话语分析
    (一)叙事视角:多视角搭建故事空间
        1.外聚焦生成生活空间
        2.内聚焦捕捉温情故事
        3.零聚焦描绘社会场景
    (二)叙事符号:视听符号丰富内容表达
        1.镜头语言传递积极态度
        2.声音符号营造温情氛围
        3.特效字幕引发深层思考
    (三)叙事时间:解构时间调整叙事节奏
        1.顺序叙事为主,多种时序交叉运用
        2.突出人物情感线,弱化餐厅经营线
        3.高频次展示疾病症状,多频率呈现“遗忘”与“回忆”
三、叙事特征分析
    (一)故事化叙事:调动情感探讨社会价值
        1.故事结构:核心故事与卫星故事交叉
        2.故事内核:正向精神探讨社会话题
    (二)生活化叙事:创新方式酝酿情感共鸣
        1.“不完美”的叙事者引发共鸣
        2.创新对话语境消除距离感
    (三)年轻化叙事:契合受众心理激发群体认同
        1.综艺形式探讨严肃价值
        2.娱乐化表达纠正认知偏差
四、叙事价值与启示
    (一)叙事价值:笑中带泪传递真善美
        1.拒绝同质化,实现娱乐性与公益性的双向平衡
        2.拒绝说教,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3.拒绝悲情,轻松氛围传播健康理念
        4.拒绝污名化,提升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
    (二)《忘不了餐厅》对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启示
        1.创新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效率
        2.建构传播空间,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3.缩小“知沟”,提升老年人媒体使用幸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2020年第三季度政策要闻(论文提纲范文)

部署展播工作
推动重大题材创作
扶持项目申报
制定行业标准
推动频道高质量发展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0.2.2 湖南卫视发展研究
        0.2.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第1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1.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深入贯彻
        1.1.2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1.3 文化环境的持续熏陶
        1.1.4 受众需求的全面助推
    1.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2.1 崭露头角的游艺类综艺时期:引领大众审美(1997-2003)
        1.2.2 全民参与的选秀类综艺时期:展现本我个性(2004-2007)
        1.2.3 全面聚焦的教化类综艺时期:重视寓教于乐(2008-2012)
        1.2.4 记录明星的真人秀综艺时期:凸显真实人格(2013-2017)
        1.2.5 星素结合的观察类综艺时期:回归情感本质(2018-2019)
第2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
    2.1 理念层面: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
        2.1.1 选材:单向输出到基于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2.1.2 嘉宾:精英化的弱化和平民化的盛行
        2.1.3 交流: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到深度参与的双向反馈
    2.2 形态层面: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
        2.2.1 快综艺向慢综艺的倾斜
        2.2.2 竞技比赛娱乐化的趋向
        2.2.3 情感话题与代际关系的强化
        2.2.4 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
        2.2.5 传统模式与新型元素的交融
    2.3 创作层面: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
        2.3.1 从传统到“网生代”的艺术加工
        2.3.2 从室内到移动泛场景的舞台空间
        2.3.3 从平缓到冲突与悬念的情境设置
        2.3.4 从策划到自然纪实性的拍摄手法
        2.3.5 从固定到流动的多重叙事视角
第3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效果
    3.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收视效果
        3.1.1 入围数量位居收视榜首
        3.1.2 “综N代”延续收视热度
        3.1.3 原创综艺成为收视黑马
        3.1.4 真人秀节目占据收视主位
    3.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商业效果
        3.2.1 可观的广告收入
        3.2.2 成功的品牌延伸
    3.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社会效果
        3.3.1 树立正面导向
        3.3.2 强化品牌魅力
    3.4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受众反馈效果
        3.4.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4.2 偏好:倾向喜剧和生活体验类,品牌综艺赞誉度高
        3.4.3 收获:带来娱乐消遣的满足,并有效促进知识增长
        3.4.4 看法:总体评价呈满意倾向,认可强大嘉宾阵容
        3.4.5 期待:多元和现实题材增多,将时事与娱乐相结合
第4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与发展趋向
    4.1 当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
        4.1.1 巩固王牌综艺,混搭潮流培育新型节目
        4.1.2 注重星素配比,多类外衣包裹情感内核
        4.1.3 关切社会热点,思想交融培养价值观念
        4.1.4 强化艺术竞技,科技应用辅助内容叙事
        4.1.5 融合本土文化,生活体验唤醒人文关怀
    4.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发展趋向
        4.2.1 深圈层:定位垂直领域的多元题材
        4.2.2 小成本:避免只重场面的形式主义
        4.2.3 大情怀:促进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共鸣
        4.2.4 正能量:倡导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
        4.2.5 强融合:实现深度互动的台网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受众评价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关于《声临其境》的研究
        0.3.2 关于听觉文化的研究
        0.3.3 研究总结
    0.4 研究内容及方法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声临其境》的推出背景
    1.1 市场驱动转型
    1.2 全媒体传播环境
    1.3 政策出台引导
    1.4 “文化出海”多维布局
第2章 《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的表现
    2.1 《声临其境》听觉特征
        2.1.1 声景符号表意运用
        2.1.2 音乐符号纵向运用
    2.2 《声临其境》听觉手段
        2.2.1 演播者借声抒情
        2.2.2 听觉文本诠释主题
        2.2.3 听觉叙事策略
第3章 《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的传播
    3.1 多元化传播渠道
        3.1.1 惯性收视保障的电视传播
        3.1.2 视听语言的多级传播
        3.1.3 立体空间的互动式传播
    3.2 市场精准化传播
        3.2.1 整合受众需求创新节目形式
        3.2.2 发掘文化底蕴引领视听审美
第4章 《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的成绩
    4.1 凸显社会价值
        4.1.1 补充行业视听审美标准
        4.1.2 凸显受众主体性
        4.1.3 整合营销延伸品牌价值链
    4.2 承载文化价值
        4.2.1 注重人文关怀
        4.2.2 阐释工匠精神
        4.2.3 传承经典文化
第5章 《声临其境》听觉创新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5.1 《声临其境》听觉创新存在的不足
        5.1.1 未兼顾娱乐性与专业性
        5.1.2 未平衡整体受众听觉喜好
        5.1.3 过于强调声音模仿走向平庸
    5.2 《声临其境》的改进对策
        5.2.1 统筹娱乐性与专业性
        5.2.2 理性看待观众喜好
        5.2.3 脚本设计大胆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访谈节目的发展概况
    2.1 访谈节目的概念界定
        2.1.1 人物访谈的概念界定
        2.1.2 真人秀访谈的概念界定
    2.2 访谈节目发展历程
        2.2.1 创立-发展:固定场景时期(2002—2015)
        2.2.2 变革-坚持:流动场景时期(2016—2020)
    2.3 访谈节目发展现状
        2.3.1 名人标签:主持人IP类访谈节目增多
        2.3.2 类目多样:综艺节目衍生类访谈节目增加
        2.3.3 场景流变:户外真人秀访谈节目数量占比增加
3 转型探索: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
    3.1 节目定位:从“访谈”→“访谈+”→“真人秀访谈+”
        3.1.1 升级“访谈+真人秀”:于“舒适区”表达自己
        3.1.2 转型“真人秀访谈+纪录片”:在“不适区”探索自己
    3.2 节目选题:随“时”而变→追“名”逐“视”→布局边缘
        3.2.1 追“名”逐“视”:注重体现主体人物特质
        3.2.2 布局边缘:传递多元化的价值信号
    3.3 参与主体:从固定角色扮演到访谈角色不固定轮换
        3.3.1 访谈浅度互动:角色固定进行理性观点表达
        3.3.2 访谈深度交流:角色轮转促进感性行动表达
    3.4 呈现形式:演播厅访谈→还原谈话情景→再造谈话情景
        3.4.1 浅层情景营造:套路化叙事削减访谈深度
        3.4.2 深度情景再造:沉浸式访谈探寻特质表达
4 访谈节目转型原因探析
    4.1 访谈对象圈层固化,不利于展现大众化表达
    4.2 传统访谈节目功能消解,需升级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4.3 真人秀访谈中添加纪实元素,深化现场感与完整性
5 真人秀访谈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5.1 “真人秀访谈+”定位:信息多元叠加,满足受众深度需求
    5.2 布局边缘:选题以社会痛点映射嘉宾人性细节
    5.3 告别仰视:参与主体互相作用,模糊固定角色功能
    5.4 多面呈现:情景深度经营,巧搭“故事性”场景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9)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新闻大片”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电视纪实语言
        (二)“新闻大片”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 国内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历程
        一、电视纪实语言的起步阶段
        二、电视纪实语言的探索阶段
        三、电视纪实语言的变革阶段
    第二节 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动因
        一、经济动因:行业竞争压力
        二、文化动因:视觉文化影响
        三、受众动因:受众多样性需求
        四、技术动因:媒介融合冲击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技术创新
    第一节 物理技术的创新
        一、前期拍摄技术创新
        二、后期制作技术创新
    第二节 社会技术的创新
        一、用人机制创新
        二、运作团队创新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要素创新
    第一节 声音要素的创新
        一、强化同期语言和解说词应用
        二、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
        三、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
    第二节 画面要素的创新
        一、画面语言造型创新
        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创新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叙事创新
    第一节 叙事理念的创新
        一、以史为镜,彰显时代主流价值
        二、以情动人,凸显创作者主观意识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创新
        一、全知视角叙事:多重凝视
        二、多元视角叙事:大众话语的表达权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创新
        一、开门见山:表达事件主题
        二、强化节奏:掌控事件进程
        三、动态性呈现:推动情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外电视节目相关文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2.1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定义
    2.2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性
        2.2.1 文化性
        2.2.2 竞争性
        2.2.3 综合性
        2.2.4 创新性
    2.3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2.3.1 初创阶段(1958-1965年)
        2.3.2 停滞阶段(1966-1976年)
        2.3.3 复苏与发展阶段(1977-1999年)
        2.3.4 繁荣阶段(2000年至今)
    2.4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2.4.1 原创文化类综艺的取得的成就
        2.4.1.1 符合当下观众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
        2.4.1.2 适合传统文化多样化的特点
        2.4.1.3 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4.2 原创文化类综艺存在的问题
        2.4.2.1 市场同质化严重
        2.4.2.2 节目制作缺乏新意
        2.4.2.3 没有做到“受众中心”
        2.4.2.4 节目传播效果差
第三章 《中华有典故》的题材与形式创新策略
    3.1 题材选择创新
        3.1.1 成语典故
        3.1.2 人物典故
        3.1.3 事件典故
        3.1.4 神话典故
    3.2 题材呈现创新
        3.2.1 丰满的人物形象
        3.2.2 紧张的故事情节
        3.2.3 精彩的剧本语言
    3.3 节目制作创新
        3.3.1 节目形态原创
        3.3.2 剪辑特色鲜明
第四章 《中华有典故》的定位与传播创新策略
    4.1 受众定位创新
        4.1.1 主体受众
        4.1.2 次要受众
        4.1.3 边缘受众
    4.2 传播方式创新
        4.2.1 文字图片为主的传统社交媒体
        4.2.2 搜索引擎优化
        4.2.3 传统新闻发布会
        4.2.4 媒介矩阵:新媒体矩阵的理念引入与多重搭建
第五章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收获与不足
    5.1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收获
        5.1.1 加深对传统文化电视化方式传播的认识
        5.1.2 原创意识的增强
        5.1.3 为自己从业素养的良好形成奠定基础
    5.2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不足
        5.2.1 表现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
        5.2.2 推广策略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附录1 :所参考的主要原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表
附录2 :策划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真情”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策划制作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D]. 李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网络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叙事策略研究[D]. 张蔚.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2020年第三季度政策要闻[J]. 唐瑞峰. 电视指南, 2020(17)
  •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D]. 黄丽娜. 湘潭大学, 2020(02)
  • [7]《声临其境》听觉创新研究[D]. 张旖华. 湘潭大学, 2020(02)
  • [8]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D]. 吴苏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D]. 付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D]. 周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真爱》是怎样炼成的?——湖南卫视《真爱》栏目策划制作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