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水库泄洪隧洞工程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杜庭宝[1](2020)在《长陡坡隧洞水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陡坡隧洞水流条件复杂,进口旋涡,闸门井吸气,洞身明满流等水力问题对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非常不利,目前关于长陡坡隧洞水力特性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鲜见,长陡坡隧洞流态转变机理尚不明晰,泄流能力影响因素也很多。本论文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某实际长陡坡隧洞项目1:50工程模型试验,重点研究长陡坡隧洞流态演变过程,分析长陡坡隧洞流态转变的分界点,研究复杂水力条件下导流洞内水流流态,压力变化规律,分析长陡坡隧洞水流运动特性规律。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长陡坡水力特性规律,在工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概化模型,并与工程模型试验的结果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分析比较了影响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的相关因素。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与比较,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性地研究了长陡坡隧洞水流运动特性,分析总结出长陡坡隧洞水流演变规律,长陡坡隧洞中明满流过渡流态可以分为4类:间歇性触顶水流流态,激烈的折冲波水流流态,大的截留气囊水流流态,阵发性小气泡水流流态。在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过程中,洞内流态顺序不同,但是都归于上述几类流态。同时对流态转换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从高速水气两相流理论和边界层理论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高速水气两相流从宏观角度对隧洞内流态进行阐释,边界层理论从微观角度对隧洞内流态进行阐释。(2)研究了长陡坡隧洞流态转换界限规律。分析认为陡坡隧洞明满流过渡的界限与坡度有关,随着坡度的增加,明满流上限逐步上升,超过临界坡度,明满流上限反而出现下降现象,试验观测到的最大明满流上限值H/D约为2.72。流态转换界限上临界水位不稳定,下临界水位稳定,即明流转换成明满流,或明满流转换成明流的H/D的值约为1.1。陡坡隧洞水位上升过程和水位下降过程流态界限存在差异,并且在水位下降过程中明满流范围小于水位上升过程中的明满流范围。(3)脉动压力变化和明满流过程有关,库区水位上升过程和库水位下降过程导流隧洞洞内脉动压力变化存在差异,水位上升过程,脉动压力变化更加剧烈,佐证了明满流在水位上升过程和水位下降过程存在差异。长陡坡隧洞内时均压力变化规律沿程基本相同,明流时,压力水头线基本与隧洞底坡平行,变化不大;满流时,进口段压力变化较大,主要与进口段收缩局部水头损失增大有关,满流流态下下洞尾均出现负压状态。明流阶段,洞身直管段压力坡降表现为定值。满流流态洞内直管段压力水头坡降随着库水位升高水头坡降增大。(4)研究了出口地形,糙率,坡度和弯道对泄流能力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各种因素对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的影响关系表现为:糙率>坡度>地形>弯道。在四种因素的影响中,糙率对于泄流能力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沿程水头损失与糙率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糙率的变化对于泄流能力的影响最大。
李有华,夏权斌,吴建明,何志亚,段其所[2](2020)在《景谷县曼转河水库工程设计难点和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曼转河水库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水工模型试验,以破解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同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水库大坝、溢洪道、导流(泄洪)隧洞和输水隧洞等建筑物已经历多次特征水位循环运行考验,未发现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的质量问题,工程运行安全可靠。
赵杰[3](2020)在《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战略资源,解决水瓶颈、提供水保障,是重大战略问题。煤长水短是山西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山西就有战略之忧。在山西省全面推动“五水综改”的背景下,作为汾河流域第一大水库,汾河水库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水库在运行前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有效库容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良性发挥,显着增加了对水库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本文建立二维水沙输运模型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水库水沙输运规律,得出径流因素对水库冲淤影响最大的结论,进而搭建三维水动力模型对入库洪水的三维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泥沙控制方案,可为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以及水库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以汾河水库为研究载体,根据水库所在区域的电子海图,结合库区周边的水陆环境确定模拟范围,建立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得到水深数值地形文件。通过对糙率、源汇项等各种参数的设定,分别搭建二维水沙与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所建模型的拟合度度满足要求,可用于对水库的数值模拟研究;(2)基于已有的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对库区水沙运动及冲淤变化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结合泥沙输移模块,建立起二维水动力泥沙输移耦合模型。本文设计入库径流总量、库区降雨量、不同水沙来源3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控制试验,采用Engelund-Hansen全沙公式对汾河水库在2018年汛期的泥沙输运及淤积状况、水下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二维水沙模拟结果表明:1)水流进入库区后,悬沙浓度与输沙率随水流挟沙力的沿程降低而逐渐减少。与汾河水库库区床面高程沿程降低的情况相反,水库泥沙纵向落淤量沿程逐渐增加。坝前的淤积量最大,长此以往将对泄洪洞闸门的开启带来一定影响。2)汾河水库包括两个水沙来源:汾河干流与支流涧河。不考虑支流涧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8%以下,纵剖面甚至接近于0,不考虑汾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90%以上,故水库的纵横向冲淤变化主要受汾河干流的来水来沙影响。涧河的来水来沙主要影响2#断面的冲淤变化,对水库上部影响甚微,同时对库区中下部的影响也远小于汾河干流。汛期入库径流量是影响水库纵横向淤积与悬沙浓度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同等条件下库区降雨量因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故研究汛期入库水流的流场分布对水沙输运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3)基于Surfer软件计算得到截止2018年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库容为39953万m3,超出水库设计的泥沙淤积库容5453万m3,侵占了兴利库容的14.9%,已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3)针对水库复杂的地理和边界条件,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结合汾河水库的洪水资料,模拟分析了汾河水库在p=0.5%、1%、5%、20%共4种不同频率洪水过程中库区水体表、中、底层的三维流场变化过程,以及水库的水位、库容等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直观显示了洪水在库区垂向与横向上复杂的运动情况,三维水流模拟结果表明:1)在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库区水流速度规律符合:在纵向上,从入库口到坝前沿程显着降低;在垂向上,库区各个部位的流速均符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的规律。库区各部分流速随着洪水频率降低而增大,应注意防护水库岸坡,避免洪水的严重冲刷导致的塌岸。水位峰值与平均水位值均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两者的差值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水位变化幅度大,大坝承受的动水压力变化频率大,溃坝风险显着增加。2)各层流速随着洪水频率的增加呈现显着减小的趋势,且各层之间的流速梯度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洪水频率的不断增加,水体流速沿垂向逐渐变均匀。当洪水频率P<20%时,需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3)水位峰值的出现时间滞后于洪峰的出现时间,且滞后时间差随洪水频率的减少而不断增加。4)受水库地形影响,库容变化受水位影响的灵敏度逐渐增大,库容随水位增加的单位变化值逐渐增大。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目前的水位-库容的关系曲线,可为水库的运行管理调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4)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汾河水库汛期水动力条件和泥沙冲淤分布规律,针对当前汾河水库的上减下排的泥沙治理措施,提出以下减淤措施:1)汛期冲沙;2)设置潜坝,利于汛期结束后泥沙的集中清理;3)在水库上游的汾河流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源头减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本文的研究可为缓解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郑硕[4](2019)在《某泄水低孔水力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泄水建筑物是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以排放水库、江湖、渠道、涝区多于调蓄或设计能力的洪水或涝水,或检修水工建筑物而放空库容,以保证水工建筑物可以安全运行,减免洪涝灾害。泄水低孔水力特性的研究是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的基础。前人关于泄水建筑物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溢流坝、溢洪道、泄洪洞、分洪闸、泄洪堤等,而没有专门针对泄水低孔的研究。本文使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泄水低孔的水力特性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阐述了泄水建筑物的主要形式,以及关于泄水建筑物的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表明对于泄水低孔研究的重要意义。(2)描述了湍流模型的一些理论概念,主要介绍了时间平均的湍流模型理论以及自由水面的捕捉方法。(3)以某泄水低孔为研究对象,遵循重力相似准则,采用正态模型,以1:30的比尺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测量手段,重点研究校核水位61.1m闸门局开时泄水低孔水力特性和闸门全开时不同库水位时泄水低孔水力特性。(4)对某泄水低孔进行相关数值模拟研究,采用ICEM划分计算网格,使用FLUENT进行RNG k-ε湍流模型的计算,用Surfer软件和Origin软件进行流量、水面高程、断面平均流速、动水压强等水力参数后处理。把数值模拟分析的内容与物理模型试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小于5%,研究成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是进行泄水低孔水力特性研究的有效方法。本文经过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验证了泄水低孔的泄流能力,给出了泄水低孔的压强、水面高程及流速分布,流量率定结果符合规范要求,给出了运行中出现明满流交替的不利工况和不同工况下拍打闸门门铰的临界值,为实际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姜成俊[5](2019)在《基于水工模型试验的曼转河泄洪隧洞体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曼转河水库集雨面积大,来水丰富,泄洪隧洞水力特性复杂,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隧洞泄流能力、水流流态、压力分布及水流空蚀情况,成果表明:隧洞泄流能力满足要求,进口及渐变压坡段体型不够合理是导致进口水流流态差和有压段易发生空蚀的主要原因,对进口及渐变压坡段体型优化后,进口水流流态和有压段空蚀情况均得到极大改善,优化效果明显。
任翔[6](2018)在《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文中研究指明花凉亭水库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由于该水库工程安全隐患多,2004年启动了除险加固工作。加固设计过程中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等手段,结合自主研发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出了土石坝压重抗震加固技术原理和方法、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加固与变形仿真分析、水工混凝土结构加固新技术和新材料、水库信息化管理和自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坝设计新理念等创新成果,国内众多知名专家评审认为,成果达到了"总体国际先进水平"。
梁坚[7](2018)在《帮东河水库泄水建筑物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检验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及泄洪隧洞布置、体型设计的合理性及消能防冲措施的效果,开展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为设计最终推荐的方案提供了充分的水力学依据。
邸宇测[8](2018)在《某水库侧堰式溢洪道水力特性及挑流鼻坎体型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泄洪建筑物在水利枢纽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泄洪功能,在整体枢纽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泄水建筑物是否正常运作,关系到整个水利枢纽的安危。而侧堰式溢洪道在近几年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多,目前对侧堰式溢洪道研究重点在溢流堰的过流能力、消能形式等方面。由于高水头、地形条件限制,因此大坝的泄洪消能等问题被学者们所关注。对侧堰式溢洪道而言,出口挑流消能由于消能效果好、施工方便、投资低等优势被经常釆用。论文以某水库侧堰式溢洪道为研究对象,该水库存在下游河谷狭窄,部分岸坡结构不稳定等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溢洪道的水力特性。利用FLUENT软件对侧堰式溢洪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校核洪水位下的流场特性,并对比物理模型试验数据验证数模结果的正确性。针对挑流鼻坎挑射距离过短等问题对侧堰式溢洪道挑流鼻坎进行优化,确定了收缩比(出口宽度b与进口宽度B的比值)分别为0.6、0.4、0.3三种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出较优的挑流鼻坎形式。结论如下:(1)方案一(收缩比为0.6),优点在于末端水深较浅,不需要加高挑坎墙高,但挑射距离增加不够明显;(2)方案三(收缩比为0.3),优点在于挑射距离有明显的增加,但挑流鼻坎边墙水深急速增加,边墙高度需要大幅度增加;(3)方案二(收缩比为0.4)介于两者之间,挑射距离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且挑流鼻坎段内的水深变化有增加但较方案三的水深浅,需要适当增加边墙高度。通过对挑射距离及施工工程量等因素考虑,将优化方案二(收缩比为0.4)作为较优方案进行模型试验,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二正确性及合理性。此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相关的实际工程提供借鉴依据。
余雪峰,董玉文,邱勇,刘强五,罗鹏[9](2017)在《曲线型消力池消能特性及优化设计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底流消能工消力池平面布置大多采用等宽直线型,但在弯曲河段采用直线型消力池将大大增加岸坡开挖工程量。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德党河水库曲线型消力池内的水流特性及存在的问题,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进行了模型实验,实验表明采用跌坎式曲线型消力池能有效解决折坡段容易出现的空蚀现象和消力池内水流折冲明显等问题,且消能效果明显。
胡波[10](2016)在《西河水库导流泄洪隧洞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由于它本身具有许多优点,在所受到的水荷载以及温度变化条件的影响的情况下,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建筑物在建成后往往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水工建筑物对混凝土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以保证水工混凝土质量,除了对材料有专门要求外,其基本措施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该文以西河水库导流泄洪隧洞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为例,详细分析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仅供参考。
二、汾河水库泄洪隧洞工程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水库泄洪隧洞工程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长陡坡隧洞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水工隧洞水力特性研究状况 |
1.2.2 国内水工隧洞水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3 水工隧洞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长陡坡隧洞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依托与工程概况 |
2.2 长陡坡导流隧洞特性 |
2.3 水文资料与地质资料 |
2.3.1 水文资料 |
2.3.2 地质资料 |
2.4 模型制作与试验量测 |
2.4.1 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
2.4.2 模型比尺及模拟范围 |
2.4.3 试验量测 |
2.5 工程模型试验方案 |
2.6 等效概化模型试验 |
2.6.1 等效概化模型的设计 |
2.6.2 概化模型试验方案 |
2.6.3 试验量测 |
3 长陡坡隧洞流态演变分析 |
3.1 长陡坡隧洞流态 |
3.1.1 水流流态 |
3.1.2 明满流过渡分界点 |
3.2 长陡坡隧洞水流流态演变分析 |
3.2.1 长陡坡隧洞流态形成过程 |
3.2.2 长陡坡隧洞流态判别界定 |
3.2.3 长陡坡隧洞流态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长陡坡隧洞压力特性分析 |
4.1 长陡坡隧洞压力特点 |
4.2 长陡坡隧洞压力特性分析 |
4.2.1 长陡坡隧洞脉动压力特点 |
4.2.2 长陡坡隧洞时均压力特点 |
4.2.3 长陡坡隧洞压力零点分析 |
4.3 通气井对隧洞水力特性的影响 |
4.4 消涡盖板对隧洞水力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分析 |
5.1 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分析 |
5.1.1 单洞泄流能力分析 |
5.1.2 双洞联合泄流能力分析 |
5.1.3 泄流能力比较分析 |
5.2 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地形对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影响 |
5.2.2 糙率对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影响 |
5.2.3 坡度对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影响 |
5.2.4 弯道对长陡坡隧洞泄流能力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景谷县曼转河水库工程设计难点和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工程设计难点及关键技术 |
2.1 工程设计难点 |
2.2 关键技术 |
3 结语 |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淤积 |
1.2.2 水动力数值模拟 |
1.2.3 泥沙数值模拟 |
1.3 工程概述 |
1.3.1 工程效益 |
1.3.2 水库淤积现状 |
1.4 流域状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输运规律分析 |
2.1 二维水沙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
2.1.2 泥沙运动基本方程 |
2.1.3 沙输移模块(ST)基本原理 |
2.1.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1.5 螺旋流 |
2.2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 |
2.2.1 库区纵剖面淤积 |
2.2.2 库区横断面淤积 |
2.2.3 汾河水库淤积三角洲演变分析 |
2.3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建立 |
2.3.1 研究区域范围及网格剖分 |
2.3.2 生成数值地形 |
2.3.3 模型边界及参数设定 |
2.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2.4 控制条件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
2.4.1 模型的敏感性因子 |
2.4.2 断面的选取原则 |
2.4.3 研究区域的划分 |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5.1 库区降雨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水沙来源的影响 |
2.5.3 入库径流量的影响 |
2.6 综合比较分析 |
2.6.1 控制因子比较分析 |
2.6.2 泥沙淤积库容分析 |
2.7 泥沙控制措施 |
2.7.1 汛期冲沙 |
2.7.2 设置潜坝 |
2.7.3 水土保持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流运动规律分析 |
3.1 三维水流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概述 |
3.1.2 基本控制方程 |
3.1.3 方程离散 |
3.1.4 网格划分及空间离散 |
3.1.5 湍流闭合模式 |
3.1.6 定解条件 |
3.2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2.1 研究区域 |
3.2.2 网格剖分 |
3.2.3 模型参数选择与验证 |
3.2.4 水库泄洪方式 |
3.2.5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
3.3 洪水演算模拟成果与分析 |
3.3.1计算方案1 |
3.3.2计算方案2 |
3.3.3计算方案3 |
3.3.4计算方案4 |
3.4 综合比较分析 |
3.4.1 流速分析 |
3.4.2 水库库容与水位关系比较分析 |
3.4.3 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某泄水低孔水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1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1.4.2 数值模拟研究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2.1 离散方法 |
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2.2.1 单方程模型 |
2.2.2 标准k-ε方程模型 |
2.2.3 RNG k-ε模型 |
2.3 自由水面模拟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泄水低孔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法简介 |
3.2.1 相似准则与模型比尺 |
3.2.2 糙率选择 |
3.2.3 试验测量手段 |
3.2.4 物理模型试验方法 |
3.3 校核水位61.1m闸门局开时水力特性 |
3.3.1 泄流能力 |
3.3.2 压强特性 |
3.3.3 水深及流速分布特性 |
3.4 闸门全开时不同库水位和不同下游控制水位的水力特性 |
3.4.1 泄流能力 |
3.4.2 压强特性 |
3.4.3 水深及流速分布特性 |
3.5 下游水位对水流拍打门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泄水低孔数值模拟研究 |
4.1 湍流模型及模拟过程 |
4.2 数值计算求解 |
4.3 数值模拟结果 |
4.3.1 泄流能力分析 |
4.3.2 水面高程分析 |
4.3.3 压力特性分析 |
4.3.4 沿程流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水工模型试验的曼转河泄洪隧洞体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模型制作与量测系统 |
2.1 模型制作 |
2.2 量测系统 |
2.3 测点布置 |
3 试验成果 |
3.1 泄流能力 |
3.2 进口及无压段流态 |
3.3 沿程压力及水流空化数 |
4 隧洞体型优化 |
4.1 优化措施 |
4.1.1 进口 |
4.1.2 有压渐变压坡段 |
4.2 优化成果 |
4.2.1 进口及有压段流态 |
4.2.2 沿程压力 |
4.2.3 水流空化数 |
4.2.4 设计水位和校核水位工况下的沿程压力 |
5 结语 |
(7)帮东河水库泄水建筑物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资料 |
2 原设计方案试验 |
2.1 泄流能力复核 |
2.2 原设计方案复核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2.2.1 溢洪道 |
2.2.2 泄洪隧洞 |
3 试验优化 |
4 推荐方案试验 |
4.1 流态、流速及水面线 |
4.1.1 溢洪道 |
4.1.2 泄洪隧洞 |
4.2 时均动水压强 |
4.2.1 溢洪道 |
4.2.2 泄洪隧洞 |
4.3 水流空化数 |
4.4 消能工流态 |
4.5 出水渠流态 |
5 设计修改 |
5.1 溢洪道 |
5.2 泄洪隧洞 |
6 结语 |
(8)某水库侧堰式溢洪道水力特性及挑流鼻坎体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泄洪建筑物的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侧堰式溢洪道水力特性模型试验 |
2.1 基本资料 |
2.2 模型设计及制作 |
2.3 侧堰式溢洪道模型试验 |
2.4 设计方案试验小结 |
第3章 侧堰式溢洪道水流数值模拟 |
3.1 数学模型 |
3.2 网格划分 |
3.3 侧堰式溢洪道水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侧堰式溢洪道挑坎体型优化 |
4.1 侧堰式溢洪道挑流鼻坎体型优化方案 |
4.2 优化方案一(收缩比为0.6)数值模拟计算 |
4.3 优化方案二(收缩比为0.4)数值模拟计算 |
4.4 优化方案三(收缩比为0.3)数值模拟计算 |
4.5 侧堰式溢洪道优化方案模型试验 |
4.6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曲线型消力池消能特性及优化设计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2.1 模型设计 |
2.2 模型制作 |
2.3 测试仪器 |
3 消能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
3.1 原方案水力特性及消能效果 |
3.2 优化方案水力特性及消能效果 |
3.2.1 优化方案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10)西河水库导流泄洪隧洞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导流泄洪隧洞工程主要的技术指标 |
3 导流泄洪隧洞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
3.1 原材料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基础 |
3.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3 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 |
3.4 施工缝处混凝土的浇筑 |
3.5 混凝土分层浇筑 |
3.6 混凝土振捣 |
3.7 混凝土的养护 |
4 混凝土质量检测和施工验收 |
5 结语 |
四、汾河水库泄洪隧洞工程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陡坡隧洞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 杜庭宝.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景谷县曼转河水库工程设计难点和关键技术[J]. 李有华,夏权斌,吴建明,何志亚,段其所. 云南水力发电, 2020(05)
-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赵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某泄水低孔水力特性研究[D]. 郑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5]基于水工模型试验的曼转河泄洪隧洞体型优化研究[J]. 姜成俊. 人民珠江, 2019(03)
- [6]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A]. 任翔.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 2018
- [7]帮东河水库泄水建筑物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J]. 梁坚. 水利技术监督, 2018(04)
- [8]某水库侧堰式溢洪道水力特性及挑流鼻坎体型优化[D]. 邸宇测.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曲线型消力池消能特性及优化设计模型试验研究[J]. 余雪峰,董玉文,邱勇,刘强五,罗鹏. 广西水利水电, 2017(04)
- [10]西河水库导流泄洪隧洞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J]. 胡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