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论文文献综述)
凌明成[1](2017)在《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耗需求和环保压力日渐增长,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新能源开发的力度,因此清洁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上能源开发的焦点和重点。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并且在所有的清洁能源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合理利用风能是保护环境和改善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式。风能的开发最主要的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基于水平的风力发电机是主要运作形式。由于风力设备中关键的零件是叶片,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风流力学的研究不断加深,风力机叶片和风力发电机的设计研究工作也不断深入。在研究领域出现了众多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设计方法,在掌握基本风力发电机运行理论的同时,更加有必要根据这些理论对风力发电机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本文结合了文献资料查阅法、风速测量方法等方法,对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进行研究,采用水平轴三片式风轮设计,并分析得到当叶尖速比系数为7时表现出较好的旋转特性;利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ngineer建立计算模型,进行了成形模具的设计;用Mastercam软件模拟制造过程得出最佳制造方案:采用18片钢板按控制面形状加工成叶型板后固定在模具框架上,铺上铁丝,将水泥与铁丝按照4:1比例进行填充,固化两小时后立即修模;分析了叶片采用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进行制备,结合纤维与树脂材料的复合研究,以聚酞胺作为固化剂、丙酮为稀释剂、以石蜡作为脱模剂,分析了各组成物的配比、固化状态和温度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制造出硬度和刚度都较高的复合材料;叶片采用D型结构支持,加强其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动特性等性能,满足发电机使用寿命长、发电稳定、发电量大等使用需求。
张桐[2](2014)在《基于特殊棱镜的滚转角测量误差分析补偿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在制造业中,加工设备几何位置姿态的检测精度决定着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质量。通常,数控机床的几何位置有六个自由度误差分量需要测量,其中以滚转角误差的检测最为困难,怎样提高测量精度是滚转角检测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为了提高其测量精度,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通过误差分析和补偿提高测量精度以其廉价易实现的特点被多数研究人员采用。本论文以基于斜方棱镜的双平行光束滚转角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该测量系统的精度为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所示:首先,利用反射矩阵,折射矩阵和转动矩阵,结合光点追迹方法计算出滚转角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逐项分析棱镜制造误差,系统安装误差及其他自由度误差对滚转角测量结果的影响,算出棱镜制造误差及误差串扰存在时的滚转角测量公式,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的误差补偿方法。最后,搭建滚转角测量装置,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棱镜制造偏差,通过自准直仪测出俯仰角误差,在此基础上对滚转角测量结果进行误差补偿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误差补偿方法的效果。理论推导结果显示,滚转角测量系统所存在的误差中,斜方棱镜制造误差和俯仰角误差对滚转角的测量结果会产生影响。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补偿后,实验装置所得滚转角的最大误差从补偿前的347.2”显着降低到3.5”,验证了该误差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丹,郭江真,樊锐,岳小虎[3](2013)在《基于直线电机的一维随动加载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一种基于直线电机的一维随动加载机构,用于机床加载试验。确定加载机构方案并进行系统建模,进行平台搭建和原理试验。加载机构采用力、速度双环控制方案,通过消除力和速度的跟随误差,达到位置跟随和力随动加载的目的。使用原理试验平台进行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及机构方案可行。
胡睿[4](2013)在《基于功率键合图法盾构掘进相似性及试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盾构掘进机作为一种地下隧道工程的现代化重大工程装备,集液压、机电控制、材料、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公路、市政、水电隧道等工程建设。但由于盾构掘进机国内与国外的发展水平相差甚多,国内在盾构制造与盾构掘进技术研究方面尚且不足,由于施工现场进行试验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以及过多的经济投入,因此模拟试验台技术是研究盾构技术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在模拟试验台上的试验研究最后指导实际的盾构施工。模拟试验台是经过实际盾构系统的结构以及液压系统简化后得到的,所以两系统间的相似性的研究则为试验台上进行的试验指导施工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本文通过对实际盾构系统的研究通过简化实际盾构系统的液压控制系统并对实际盾构系统进行一定的结构简化,通过理论计算以及三维模型的建立最后完成了缩尺盾构模拟试验台的结构设计以及液压系统设计。完成了试验台的加工、搭建与调试工作。并根据要求编写完成了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下位机的控制程序。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盾构的工作原理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其次介绍了模拟试验台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土体扰动的研究手段介绍,最后介绍了相似性研究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相似性研究的扩展广义相似理论以及该理论的研究手段-功率键合图法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设计完成了土箱模拟系统以及盾构系统。其中土箱模拟系统包括加载液压系统以及箱体的设计,盾构系统包括推进系统、刀盘驱动系统、螺旋输送机系统的控制液压系统的设计以及三个系统的支持系统的设计。搭建调试了已经设计完成的缩尺盾构模拟试验台,在调试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试验台的设计,并完成了试验台需要的软件设计,包括PLC程序的编写。开展了施工环境的模拟试验、闭环开环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推进试验、刀盘推进过程中指定点的土体扰动试验、土压平衡试验。第三章利用量纲分析法分析了盾构土体间的作用得到了盾构土体系统的相似准则,在ANSYS中建立以土箱作为边界条件下的土体在不同加载压力下的变形以土体的应力分布。得到覆土深度与加载压力间的相似关系;其中,土体的性质通过土体试验测得。并在试验台上展开了相应的试验,得到了土体在不同加载压力下的应力分布。分别利用了方程分析法以及功率键合图法建立了盾构系统这一复杂耦合多能域系统的相似准则,并最终确立了相似比。第四章分析了盾构掘进施工过程引起的土体变形,并通过利用ANSYS软件模拟了实际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土体的扰动情况。并在模拟试验台上展开了土体扰动试验,一定土体加载压力下,设定盾构机的推进速度刀盘转速等参数,在定点埋下土压传感器最后得到了在盾构机掘进的过程中定点处的土体扰动情况。第五章通过理论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式,得到了推进系统与刀盘驱动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螺旋输送系统和刀盘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并在模拟试验台上开展试验,最后得到了盾构机稳定掘进时螺旋输送机扭矩和刀盘扭矩的关系。利用实际盾构的数据得到推进力与刀盘扭矩的关系。
武永军[5](2012)在《SO42-/Ti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oleate,简称TMPTO,分子式CH3CH2C(CH2OOCC17H33)3)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油化学改性产品。因其分子中的p碳原子上不含氢,使其抗氧化性和抗消去反应的稳定性好。本文采用可再生资源油酸与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TMPTO,为开发绿色润滑油提供依据。SO12-/MxOy型固体超强酸具有易与反应体系分离、可再生、催化选择性高、热稳定性好,对设备无腐蚀、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符合“绿色催化”这一全新理念,己成为催化剂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自制SO42-/TiO3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使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定了超强酸的酸强度,利用电镜扫描、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考察了H2SO4浸渍浓度、H2SO4浸渍时间、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SO42-/Ti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继而探讨了酯化温度、酯化时间、物料比、催化剂用量等对该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TMPTO的催化酯化新工艺,并用红外光谱对TMPTO经行了结构表征。最后测试了TMPTO的颜色、酸值、倾点、水分、闪点等性能,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了TMPTO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定SO42-/TiO2的酸强度达到了超强酸的级别,通过电镜及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可知SO42-/TiO2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2)当H2S04浸渍浓度为1.5mol/L, H2SO4浸渍时间为4h,焙烧时间5h,焙烧温度600℃时,酯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SO42-/TiO2的催化活性较高,获得了制备SO42-/Ti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最佳条件。(3)在TMPTO的酯化反应中,当酯化温度为150℃,酯化时间6h,物料比3.2:1,催化剂的用量为2.0%时,酯化率达到92.2%。产物结构经FT-IR检测得到证实。SO42-/TiO催化剂在重复使用3次后,酯化率平均达到90.8%,表明了SO42-/TiO2具有较好的重复性(4)测试了TMPTO的颜色、酸值、倾点、水分、闪点等性能,达到或接近质量标准,热重分析仪分析结果表明TMPTO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朱北斗[6](2011)在《盾构掘进模拟试验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盾构掘进机囊括了机构、电子、控制、液压、土木、通信等多种学科应用技术,作为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它实现了岩土切削、隧道支护、排碴、地面沉降控制等隧道掘进过程的自动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盾构应用于隧道工程建设,而在盾构制造与盾构掘进技术研究方面,国内发展水平距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基于在施工现场进行实验需要承担特别高的技术安全风险和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物理模拟实验是掌握盾构关键技术的基础。有必要建立模拟实验平台,为盾构设备设计、制造及施工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三维建模完成了盾构模拟实验台的结构设计、液压系统设计。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土箱的监控系统设计工作。针对智能控制需要,利用理论推导与实验数据,建立地层识别BP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层辨识基础上,为了提高刀盘转速地层适用性,建立刀盘转速模糊PID控制模型,并通过软件仿真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简述了盾构法施工原理及其国内外发展历程,而后介绍了国内外盾构试验台研究情况。随后对地层识别与刀盘转速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为了模拟盾构掘进的地质环境,第二章设计了土箱系统,它由土箱本体、土压加载系统、水压加载系统、电控系统等组成。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土箱本体的结构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对土压加载系统进行选型与设计。针对控制需求,完成土箱电控系统的主要硬件选型,并运用Labview进行了电控程序的设计。第三章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模拟盾构进行结构设计,它主要由刀盘驱动系统、推进系统、螺旋输送系统组成。根据理论计算完成对模拟盾构的液压系统选型设计工作,并对液压泵站进行三维设计。第四章首先分析了砂土、粘土、砂砾土三种地层中推进力、推进速度、刀盘扭矩、刀盘转速四个掘进参数与地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凭其中任一参数的变动规律很难判断地层信息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层识别模型,此模型以相邻采样时刻的8个掘进参数为输入,地层编码为输出。通过60组训练样本对地层识别模型加以训练,然后用30组预测样本对地层识别模型加以检验,地层识别率达到93%。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层识别模型能够实现掘进参数与地层之间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地层进行识别。第五章在分析了某型盾构刀盘液压驱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刀盘转速常规PID控制器与模糊PID控制器,并通过Matlab与AME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单一地层中,刀盘转速常规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都具有较好的稳态精度,但刀盘转速模糊PID控制的响应速度更快;在变动地层中,刀盘转速模糊PID控制无论在响应速度、鲁棒性、精度方面都比常规PID更优。刀盘转速模糊PID控制可以实现参数在线调整,能够提高刀盘转速地层适用性,为实现刀盘转速的智能控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李英勃[7](2004)在《环境友好润滑油优化配方试验及抗磨性研究》文中指出润滑油是重要的石化产品之一,在工业及民用等多种行业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极易流入环境,对环境构成较大危害,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立法禁止在环境敏感地区使用生物降解性能不合要求的润滑油。因此,进行环境友好润滑油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论文分析了我国的汽油机润滑油在品种和质量上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指出了开发和研制新一代满足环保要求环境友好润滑油的必要性。 本文在全面研究环境友好润滑油全配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植物基润滑油抗磨性的试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通过介绍汽油机的摩擦学机理和润滑机理,按照曲轴连杆轴承的油膜厚度方程,讨论了汽油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及评定。 (2) 根据环境友好润滑油的特点和相应的生物降解方法,探讨了合成酯、天然植物油、聚α烯烃、合成烃等多种润滑油的生物降解能力,并考察了生物降解能力与它们化学结构组成关系,提出了目前环境友好润滑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紧迫性。 (3) 通过分析环境友好润滑油在润滑性能与生物降解性能两方面的要求,合理选用植物基基础油和添加剂,应用均匀设计试验,选用逐步回归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了基础油对添加剂的感受性及添加剂之间的配伍性,得出了10W/30SH汽油机油的优化配方;同时,还进行了研制油与同类进口油品的性能对比试验,并参照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30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标准进行了可生物降解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制油的质量水平达到了10W/30SH的性能要求,而且具有可生物降解性,通过经济性分析,还具有实际可行性。 (4) 重点研究了磷酸酯,二硫代磷酸盐,以及偏硼酸盐作为添加剂在植物
张家和,俞祖绅,张军风[8](1985)在《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五)》文中研究表明 前面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机床性能试验的各种内容和方法,在即将结束讲座之前,我们对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并就开展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CAT),如何选择测试仪器以及对仪器标定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介绍。一、重视试验方法的研究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首先要有严格、统一的试验方法。而目前的试验
俞祖绅,张军风,张家和[9](1985)在《机床性能试验讲座(四)》文中认为 嗓声试验:机床噪声是评价机床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机床噪声声级过大,或者音质不良,杂音大,会分散操作工人精力,容易引起操作者疲劳,心烦意乱,从而影响到工件质量。同时,机床噪声过大往往与机床的动特性,空运转功率,零件质量,特别是齿轮,轴承箱体等的质量有关。为了实现评价机床噪声水平,试验除了按照 JB2281-78检查机床的 A 声级外,还要
张军风,俞祖绅,张家和[10](1985)在《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文中研究指明 二、刚度试验刚度是评价机床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机床性能试验中,刚度试验主要分为静刚度试验与动刚度试验。 1.静刚度试验静刚度的一般概念是指:系统上作用力P与引起作用力方向上的位移x之比。即KJ=P/x。通常静刚度试验的方法,是在切削位置上进行弹性加载或重力加载,模拟实际
二、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论文提纲范文)
(1)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风力研究的背景 |
1.2 国外风电开发现状 |
1.3 国内风力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基本理论结构 |
2.1 风能的计算 |
2.2 基本概念 |
2.2.1 风力发电机的特性系数 |
2.2.2 贝茨理论 |
2.3 风轮的空气动力学 |
2.3.1 几何定义 |
2.3.2 叶素特性分析 |
2.4 风速计算 |
2.4.1 风速的周期变化 |
2.4.2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
2.5 小结 |
第3章 叶片设计基础 |
3.1 风力特征风速的确定 |
3.1.1 风速的数学表达式 |
3.1.2 风力机特征风速的推导计算 |
3.2 叶片基本设计 |
3.2.1 风轮直径的确定 |
3.2.2 风轮的叶片数 |
3.2.3 叶型的选择 |
3.2.4 确定叶型的设计力系数 |
3.2.5 控制截面的选择 |
3.2.6 确定各个控制截面的弦长与安装角 |
3.3 基于Pro/Engineer的叶片实体建模 |
3.3.1 叶型坐标的处理 |
3.3.2 控制截面线框造型 |
3.3.3 叶片曲面造型 |
3.3.4 叶片实体造型 |
3.4 小结 |
第4章 叶片模具的构建 |
4.1 根据叶片的实体模型设计制造模具 |
4.1.1 模具的设计 |
4.1.2 模具的加工与仿真制造 |
4.2 便捷混合法设计制造模具 |
4.2.1 控制截面材料的准备 |
4.2.2 控制截面的加工处理 |
4.2.3 模具框架的制造 |
4.2.4 叶型板的固定 |
4.2.5 模具的成形与修整 |
4.3 小结 |
第5章 叶片的制造研究 |
5.1 复合材料概述 |
5.1.1 风力发电机叶片常用复合材料 |
5.1.2 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优势 |
5.1.3 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常用成型工艺 |
5.2 叶片制造工艺研究 |
5.2.1 材料的准备 |
5.2.2 树脂胶液的配制 |
5.2.3 稀释剂的使用 |
5.2.4 脱模剂的选择与使用 |
5.2.5 纤维和树脂的体积配比 |
5.2.6 复合材料的物理特性 |
5.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5.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概述 |
5.3.2 实验设备 |
5.4 强度性能测试 |
5.4.1 面内拉伸强度测试 |
5.4.2 层间拉伸强度的测定 |
5.5 叶片结构确定及性能试验 |
5.5.1 叶片支撑结构 |
5.5.2 叶片的有限元分析 |
5.5.3 叶片的制造 |
5.5.4 叶片性能试验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特殊棱镜的滚转角测量误差分析补偿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力方向基准测量法 |
1.2.2 实物位置基准测量法 |
1.2.3 激光光点位置基准测量法 |
1.2.4 激光传输方向基准测量法 |
1.2.5 激光偏振方向基准测量法 |
1.2.6 激光相位基准测量法 |
1.3 研究目的 |
2 滚转角测量方法 |
2.1 滚转角测量原理 |
2.2 理论模型 |
2.2.1 测量单元静止时探测器上的光点位置信息 |
2.2.2 测量单元沿z轴移动时探测器上的光点位置信息 |
2.3 滚转角测量公式 |
2.4 本章小结 |
3 误差分析 |
3.1 误差来源 |
3.2 其他自由度误差 |
3.2.1 二维直线度误差 |
3.2.2 偏摆角和俯仰角误差 |
3.3 系统误差 |
3.3.1 制造误差 |
3.3.2 安装误差 |
3.4 误差补偿 |
3.5 本章小结 |
4 实验 |
4.1 实验装置 |
4.1.1 测头 |
4.1.2 靶镜 |
4.1.3 信号处理电路 |
4.1.4 数据分析软件 |
4.2 标定实验 |
4.3 稳定性实验 |
4.4 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直线电机的一维随动加载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床单轴随动加载系统 |
2 加载系统控制策略 |
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数学模型 |
2.2 基于速度内环的随动力控制方法 |
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3.1 验证性原理试验方案 |
3.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4 结论 |
(4)基于功率键合图法盾构掘进相似性及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盾构掘进机及其工作原理 |
1.1.1 盾构掘进机的掘进施工原理 |
1.2 国内外盾构发展史及现状 |
1.2.1 国外盾构掘进机发展史 |
1.2.2 国内盾构掘进机发展史 |
1.3 盾构试验台国内外的发展及土体扰动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盾构模拟试验台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盾构模拟试验台的发展概况 |
1.3.3 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土体扰动研究 |
1.4 复杂多能域耦合系统的广义相似理论及键合图法 |
1.4.1 广义相似相关概念 |
1.4.2 功率键合图的基本概念 |
1.4.3 功率键合图基本物理效应描述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缩尺盾构模拟试验台设计及调试 |
2.1 模拟试验台的硬件设计 |
2.2 模拟试验台的数据采集 |
2.2.1 土箱的数据采集 |
2.2.2 模拟盾构系统的数据采集 |
2.3 本章小结 |
3 试验台相似性研究 |
3.1 土箱土体相似性研究 |
3.1.1 盾构土体相似准则的导出 |
3.1.2 仿真分析及试验 |
3.2 盾构系统相似性分析 |
3.2.1 复杂相似系统的描述 |
3.2.2 基于键合图的多能域系统的动力学相似 |
3.2.3 盾构系统的相似准则推导 |
3.2.4 基于功率键合图盾构系统相似模型建立 |
3.3 模型的相似比确定 |
3.4 本章总结 |
4 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理论及试验研究 |
4.1 盾构掘进引起土体变形的机理 |
4.2 预测盾构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变形 |
4.2.1 土体扰动的变形理论分析 |
4.2.2 土体扰动的三维变形预测 |
4.3 土体扰动仿真与试验 |
4.3.1 土体扰动的ANSYS仿真 |
4.3.2 缩尺盾构模拟试验台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盾构掘进参数间的耦合关系理论及试验研究 |
5.1 刀盘扭矩与推进力关系的理论分析 |
5.1.1 盾构推进力模型 |
5.1.2 盾构刀盘扭矩模型 |
5.1.3 扭矩与推进力耦合关系 |
5.2 螺旋输送机扭矩与推进力刀盘扭矩的关系 |
5.2.1 盾构螺旋输送机扭矩模型 |
5.2.2 螺旋输送机扭矩与推进力刀盘扭矩耦合关系 |
5.3 仿真与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SO42-/Ti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润滑油现状 |
1.3 酯类润滑油 |
1.3.1 绿色润滑油 |
1.3.2 合成酯润滑油的性能 |
1.3.3 酯类润滑油的应用 |
1.4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 |
1.4.1 油酸与三羟甲基丙烷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固体超强酸 |
1.5.1 固体超强酸的定义和分类 |
1.5.2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成酸机理 |
1.5.3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方法 |
1.5.4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影响因素 |
1.5.5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改性 |
1.5.6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的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6.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SO42-/TIO2催化活性的研究和结构表征 |
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SO4~(2-)/TIO_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
2.3 产物合成 |
2.4 SO4~(2-)/TIO_2固体超强酸的酸度实验 |
2.5 SO4~(2-)/TIO_2超强酸的扫描电镜实验 |
2.6 SO4~(2-)/TIO_2固体超强酸的FT-IR实验 |
2.7 结果与讨论 |
2.7.1 H_2SO_4浸渍浓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7.2 H_2SO_4浸渍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7.3 焙烧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7.4 焙烧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7.5 正交实验制备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 |
2.7.6 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7.7 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的酸度测定 |
2.7.8 SO_4~(2-)/TIO_2超强酸的扫描电镜分析 |
2.7.9 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的FT-IR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绿色润滑剂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的催化酯化新工艺 |
3.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 产物的合成与分析 |
3.2.1 产物合成 |
3.2.2 TMPTO的FT-IR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酯化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2 酯化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3.3.3 物料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3.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3.5 酯化反应正交实验 |
3.3.6 催化剂使用寿命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3.7 TMPTO的FT-I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润滑油的性能研究 |
4.1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润滑油的性能分析 |
4.2 热稳定性的测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盾构掘进模拟试验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盾构原理及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
1.1.1 盾构法施工原理 |
1.1.2 盾构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
1.1.3 国外盾构发展历程 |
1.1.4 国内盾构发展历程 |
1.2 盾构试验台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盾构试验台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地层识别及刀盘转速控制技术 |
1.3.1 地层识别技术 |
1.3.2 刀盘转速控制技术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土箱系统 |
2.1 土箱系统的功能及主要组成 |
2.2 土压加载系统 |
2.2.1 液压加载系统主要元件选型 |
2.2.2 液压加载系统集成 |
2.3 土箱本体 |
2.3.1 钢构箱体设计 |
2.3.2 加载横梁设计 |
2.3.3 L型卡套设计 |
2.3.4 加载底板设计 |
2.3.5 密封系统设计 |
2.4 水压加载系统 |
2.5 土箱电控系统 |
2.5.1 土箱电控点数统计 |
2.5.2 土箱电控硬件 |
2.5.3 土箱电控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3 模拟盾构系统 |
3.1 盾构模拟掘进机 |
3.2 刀盘系统 |
3.2.1 刀盘设计及校核 |
3.2.2 刀盘驱动系统设计及校核 |
3.2.3 刀盘驱动液压系统设计 |
3.3 推进系统 |
3.3.1 推进系统工作原理 |
3.3.2 推进液压系统设计 |
3.4 螺旋输送机系统 |
3.4.1 螺旋输送机系统工作原理 |
3.4.2 螺旋输送机主参数 |
3.4.3 螺旋输送机液压系统设计 |
3.5 液压泵站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地层识别技术研究 |
4.1 地层识别技术实验台简介 |
4.2 不同地层影响下的掘进参数 |
4.2.1 推进速度 |
4.2.2 推进力 |
4.2.3 刀盘转速 |
4.2.4 刀盘扭矩 |
4.3 人工神经网络 |
4.3.1 BP神经网络 |
4.4 地层识别BP神经网络建模及识别结果 |
4.4.1 地层识别BP神经网络建模 |
4.4.2 地层识别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刀盘转速控制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盘液压驱动系统 |
5.2.1 刀盘液压驱动原理 |
5.2.2 盘液压驱动建模 |
5.3 仿真分析 |
5.3.1 刀盘转速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
5.3.2 刀盘转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3.3 刀盘转速仿真模型 |
5.3.4 刀盘转速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环境友好润滑油优化配方试验及抗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汽油机润滑机理及润滑油使用性能的研究 |
1.1 汽油机中常见摩擦类型 |
1.1.1 按表面润滑分类 |
1.1.2 斯萃见克曲线 |
1.1.3 润滑状态相互转化 |
1.1.4 摩擦系数与摩擦区的关系 |
1.2 汽油机主要摩擦副润滑机理 |
1.2.1 缸套活塞环的润滑机理 |
1.2.2 曲轴连杆轴承的润滑机理 |
1.2.3 凸轮和随动件的润滑机理 |
1.3 现代汽油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及评定 |
第二章 可生物降解润滑油 |
2.1 基础油 |
2.1.1 植物油基础油 |
2.1.2 合成酯 |
2.1.3 烷基苯类 |
2.1.4 聚α烯烃 |
2.1.5 聚醚合成油 |
2.1.6 其它合成油 |
2.2 环境友好润滑剂添加剂 |
2.3 生物降解性试验原理 |
第三章 纳米材料在润滑技术中的应用 |
3.1 纳米材料的特性 |
3.2 超细粉体制法简介 |
3.3 纳米粒子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 |
3.4 工程应用与展望 |
3.5 TiO_2性质简介 |
3.6 纳米TiO_2实验室简易制备方法 |
第四章 环境友好润滑油配方试验 |
4.1 基础油的调配 |
4.2 本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4.3 添加剂感受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4.4 理化指标对比试验 |
4.5 生物降解性试验方法 |
4.6 经济性分析及应用前景建议 |
第五章 抗磨性研究 |
5.1 磷酸酯抗磨性研究 |
5.2 TiO_2纳米粒子抗磨性研究 |
5.3 二硫代磷酸盐抗磨性研究 |
5.4 NaBO_2抗磨性研究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经专家审阅通过待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研究[D]. 凌明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2]基于特殊棱镜的滚转角测量误差分析补偿方法的研究[D]. 张桐.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3]基于直线电机的一维随动加载机构研究[J]. 王丹,郭江真,樊锐,岳小虎. 机床与液压, 2013(03)
- [4]基于功率键合图法盾构掘进相似性及试验技术研究[D]. 胡睿. 浙江大学, 2013(S2)
- [5]SO42-/Ti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武永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6]盾构掘进模拟试验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D]. 朱北斗. 浙江大学, 2011(07)
- [7]环境友好润滑油优化配方试验及抗磨性研究[D]. 李英勃. 长安大学, 2004(11)
- [8]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五)[J]. 张家和,俞祖绅,张军风. 装备机械, 1985(04)
- [9]机床性能试验讲座(四)[J]. 俞祖绅,张军风,张家和. 装备机械, 1985(03)
- [10]机床性能试验讲座(二)[J]. 张军风,俞祖绅,张家和. 装备机械, 1985(01)